第七章 隐蔽出击显神威潜

艇诞生至今,留下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使海战场产生了令人神往的传奇色彩。那么,常规潜艇的作战武器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特点?

常规潜艇并没有什么令人惊诧的武器,说起来,他们的原理也很一般, 只要有耐心看完本章,你就能明明白白地了解常规潜艇所装备的 3 种主要武器:鱼雷、导弹和水雷。

鱼雷是一种能在水中自动推进、自动控制深度和方向、自动炸毁敌人目标的水中兵器。由于其航行时酷似水中的鱼,所以,人们将其称为鱼雷。

与任何一种兵器一样,鱼雷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战争的刺激中产生的,19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地中海和黑海沿岸频频发生战争,大家都希望能够研制一种新型水中兵器,克敌制胜,在这一思想的鼓舞下,鱼雷也得以降生。

早在 1848 年,奥地利人弗朗兹·佩弗就曾提出机动鱼的设想,但这一设想因种种原因而未能研制成功,后来,奥地利海军上校约翰·卢皮斯查阅了许多资料后继续对佩弗的设想进行研究,终于在 1864 年研制出一条能够自动航行的机动雷,然而,这条机动雷航速低、航程短、操纵不灵,甚至不能漂浮航行,经卢皮斯多方修改方案也未解决,研究工作不得不停止,眼看即将成功的试验就这样停了下来,卢皮斯因此未能成为一代鱼雷宗师。

在卢皮斯的机动雷研究碰到困难时,他曾邀请在奥地利工作的英国工程师罗伯侍·怀特黑德协助工作,在卢皮斯放弃他的机动雷研究之后,怀特黑德却对这种机动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儿子还有一位工人的帮助下, 经过 3 年多的研究,他于 1868 年在他家的后花园中研制出了人类史上第一条

真正的鱼雷,这条鱼雷重 140 公斤、长 3.5 米,用耐压容器装入压缩空气作动力源,推动往复式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旋转,雷体尾部装有垂直和水平稳定鳍,利用静水压力阀门和惯性摆锤控制鳍的运动,使鱼雷在一定深度航行, 该雷头部装 7.7 公斤炸药,以每小时 6 海里的速度航行 274 米。后来,为纪念怀特黑德,人们将其研制的第一条鱼雷称为“白头”鱼雷(白头是怀特黑德英文名字 Whit—head 的字意)。

怀特黑德的鱼雷一研制成功,很快便引起了许多国家军界的重视,特别是他的故乡英国,他们最早认识到鱼雷在海战中的作用。1869 年,怀恃黑德应邀带着他的鱼雷回故乡表演,1870 年,英国海军部与怀特黑德签订了制造“白头”鱼雷的合同,1872 年,世界上第一座鱼雷工厂在阜姆建立,1875 年就生产出第一批鱼雷,英国海军捷足先登,一下就抢购了 220 多条这种鱼雷。

正在阜姆的鱼雷工厂加紧制造怀待黑德的鱼雷的同时,俄国发明家亚历山大罗夫斯基也设计了他的第一条鱼雷,并在喀琅施塔德进行了试验,这条鱼雷航速 5 节,航程 800 米,后来他改进设计,使航速提高到 12 节,然而, 俄国海军却没有看中这条鱼雷,反而决定进口“白头”鱼雷,致使亚历大罗斯基受到极大的伤害,也扼杀了一代发明家的智慧,从此,亚历山大罗夫斯基的鱼雷悄无声息了。

1877 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海军用鱼雷艇和军舰上的鱼雷击沉了土耳其大型军舰,证实了鱼雷的威力。到 18sl 年,霍兰的第二艘潜艇“霍兰—Ⅱ” 号建成,“白头”角雷开始成为潜艇的重要武器。

1885 年,瑞典发明家诺德费尔待建成了一艘长 20 多米、宽 3 米,由蒸

汽机推进的潜艇,这艘潜艇的主要武器也是鱼雷。

1888 年,被成功激励着的怀特黑德设计成功了 18 英寸口径的长圆柱形鱼雷,淘汰了早先两头尖尖的雪前形“自头”鱼雷,这种长圆柱形鱼雷能装更多的炸药、推进能源和其他组件。

德国海军也较为重视鱼雷武器的发展,早在 1873 年,他们就开始仿制“白头”鱼雷,1882 年,德国仿制的鱼雷诞生了,德国人将这种鱼雷命名为“黑头”鱼雷。这种在“白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头”鱼雷后来成了德国海军重要的作战兵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的潜艇就是利用这种鱼雷在海上大打潜艇战,追杀对方的军舰和民船。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被鱼雷击沉的各国舰只 162 艘,其中包括战列舰 12 艘,巡佯舰 23 艘,驱逐

舰 35 艘。被德国潜艇击沉的运输船 1320 万吨,其中 1153 万吨是被鱼雷击沉的。

“白头”鱼雷问世不久,美国人率先开始电动鱼雷的研制工作,很快, 一种拖带着 4100 米电线,由舰艇上发电机供电,鱼雷上的电动机带动螺旋奖

旋转而驱动鱼雷前进的电动鱼雷研制成功了,这种鱼雷能以 10 节航速航行

3200 米,到达目标后,由鱼雷手引爆鱼雷,但是,这种鱼雷作用不大,因为其太容易被敌所发现而规避。1915 年,美国又研制成功了一种带电他的鱼雷,然而,这种鱼雷也同样未能发挥什么作用。

在美国开始电动鱼雷研制之后,一直对鱼雷武器极端重视的德国于 1917 年开始了电动鱼雷的研究工作,研制出多种电动鱼雷,其中,有名的是西门子公司研制的带有铅酸电他的“E/7”鱼雷,这种鱼雷能以 26.5 节的航速行

驶 1500 米,或以 20 节的航速航行 2000 米。

性能优异的鱼雷为德国海军特别是德国潜艇部队创造了令人难以相信的战绩,而成功的喜悦更加鼓舞起德国法西斯研制新型鱼雷的信心。1935 年, 德国研制出的 G7el 型电动鱼雷,装有 300 公斤炸药,航深 16 米,能以 30 节航速航行 5000 米。1942 年,德国又研制出带有镁一碳一次性电他的 G7eI 型鱼雷,这种鱼雷可以 30 节航速航行 9000 米。1943 年,德国研制出带有锌一氧化铅一次性电他的 G7P 型鱼雷,这种鱼雷能以 30 节航速航行 10700 米。

德国科学家研制了大量性能优异的鱼雷,然而,这并未能挽回德国法西斯灭亡的厄运,不过,这些性能优异的鱼雷为他国鱼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3 年,美国科学家在德国 G7el 型鱼雷的基础上研制出 MK18—I 型电

动鱼雷,并于 1944 年装备部队。后来,美国在 MKI8—I 型鱼雷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降生了许多性能独特的新型鱼雷,其中,MKI8—Ⅱ型电动鱼雷平均航速 29 节。航程达 6400 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又研制出 MK19、MK20、MK21、MK22 型电动鱼雷和带自导装置的 MK31 型电动自导鱼雷。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有 369 艘舰只被鱼雷击沉,其中包括 6 艘战列舰、19 艘航空母舰、45 艘巡洋舰、11C 艘驱逐舰。

二次世界大战后,鱼雷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航速越来越快,射程越来越远,潜得更深,威力更大,命中精度更高。

介绍完鱼雷的发展历史,我们再来看看鱼雷是怎样从潜艇上发射出主的?潜艇上发射鱼雷是否与水面舰艇上发射鱼雷相一致?

潜艇发射鱼雷与水面舰艇上发射鱼雷不一样,这是由于潜艇常常在水下发射鱼雷,而水下发射要比水上发射复杂得多。因为,由于鱼雷自身有动力, 水面舰艇发射鱼雷实际上就是把鱼雷发射到水中就行了,鱼雷入水后,在自

身动力的推进下,奔向被攻击的目标。

水下发射鱼雷之前,由观察设备、航海设备、计算机、发射装置所组成的鱼雷射击指挥系统首先将潜望镜、雷达或声纳观察到的目标的情况装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得出目标的方位、距离、速度和航向等参数,然后根据敌、我双方运动的情况,得出射击的备种数据,然后把鱼雷转角、航行深度、射击扇面等必要的数据装到鱼雷上,这样,就可以发射鱼雷了。

发射鱼雷可在指挥舱进行,也可在鱼雷舱进行。在指挥舱操作时,由艇长按发射按钮;在鱼雷舱操纵时,由操纵员根据艇长的指令按发射按钮。

与水上发射鱼雷相比,水下发射鱼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不仅在于水下不易于观察敌人,还在于潜艇处于一定深度海水中。

水下发射鱼雷的复杂性在于水下有一定的海水压力,发射鱼雷之前,首先要将鱼雷发射管的压力调整到与艇外海水压力相一致,这样才能打开鱼雷发射管的前盖,然后采用比艇外海水压力大的压缩空气把鱼雷推出艇外。

也许有人会问,用压缩空气将鱼雷推出艇外后,压缩空气是否会跑到水面产生气泡?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间得很内行。是的,在早先的潜艇发射鱼雷时,发射鱼雷之后,潜艇上面的海面会产生大量气泡,使潜艇暴露在敌人面前,这样,一已被反潜飞机和反潜军舰发现,潜艇很难逃脱被跟踪、击沉的厄运。后来,科学家们研制成功了无泡发射装置,这种装置设计很精巧, 当鱼雷发射出管后,立即将压缩空气引向艇内,使发射管内灌满海水,这一方面避免了海面气泡的产生,同时还平衡了潜艇艇体因鱼雷发射出去后造成的不平衡。

简单地介绍了鱼雷和鱼雷发射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现代潜艇上的另一种重要的作战兵器——艇载导弹。

导弹是一种在自身所带的火箭发动机或其他动力装置产主的推力作用下,能自动导向目标的武器。

导弹是在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火箭技术和火箭武器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出现在我国三国时期,大约在 13 世纪传到阿拉伯, 后来又传到了欧洲。所以,中国是现代火箭和导弹的袒籍和故乡。

不过,现代导弹与古代火箭有着本质区别,火箭是按照反作用原理由火箭发动机推进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而导弹则是按照反作用原理推进,可以控制并带有战斗部的无人驾驶飞行器。

现代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新式武器,其研制者是德国科学家韦纳·冯·布劳恩。

布劳恩大学期间结识了著名火箭专家奥伯特教授,成了教授的助手,与教授一起研制成功了德国第 1 台以汽油和液氧为燃料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后因经济原因,奥伯特回罗马尼亚故乡任教,布劳恩只得单独进行火箭研究,并与朋友建立了“柏林火箭飞行场”,于 1931 年 10 月研制成“微型l”号火箭。

布劳恩的研究引起了军方的注意,1932 年,德国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 计划成立庞大的火箭研究中心,于是,德军军械部的发射技术及军火弹药主任卡尔·贝克尔上校等与布劳恩取得了联系,在军方的资助下,布劳恩于 1942 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 1 枚导弹“V—1”导弹。V—1 导弹是一种机型导弹, 它由弹体、弹翼、发动机、推进剂供给系统、推进剂箱、控制系统、空气舵、燃气舵和引信、战斗部等部分组成,用酒精作燃料,发动机的推力 26 吨,战

斗部装有 1 吨普通炸药,导弹长 14 米,重量 12.9 吨,导弹最大时速为 5300 公里/小时,并由希特勒亲自命名为“报复一号武器”。

德国使用的 V—1 导弹,是从被其占领的比利时、荷兰、法国等隐蔽地区的发射架上发射的。到 1944 年 9 月 5 日为止,德军共向伦敦及其北部重要城市发射了 8070 枚 V—l 导弹,但由于这种导弹飞行高度不大,只能在大气层内飞行,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发出间隙的呼啸声和一闪一闪的光亮,所以,它很容易被英国的战斗机截击。此外,由于其导航仪器质量差,许多 V—1 导弹夫飞到预定目标便自己坠毁,对此,德军统帅部曾感到十分懊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前苏军的沉重打击下,德军在东线战场上节节败退,盟军于 1944 年 6 用在诺曼地大举登陆,同时,美、英航空乓开始对德国本上实施大规模空袭,德国法西斯己面临着彻底覆灭的下场。然而,就在1944 年 9 月 8 日 6 时 43 分,伦敦又一次突然遭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新式武器的袭击。这种新式武器速度极快,以至于每次从天而降时,英国的防御体系很难发现其踪影,更谈不上截击了。德国的这种新式武器,就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第 1 枚弹道式战略导弹——V—2 导弹。

V—2 导弹全长约 14 米,直径 1.65 米,全弹净重 4 吨,其中 弹头装炸

药 980 千克,其起飞重量为 12.915 吨,在导弹的尾段装有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尾翼上装有空气舵,弹体中段内悬挂着液氧贮箱和酒精贮箱,前段则是仪器舱和战斗部,仪器舱内装着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飞行控制仪器。导弹的速度约为音速的千倍。每小时达 5760 公里,导弹最大飞行高度约 80—100 千米。

据有关资料统计,德国曾生产 V—2 导弹 1 万余枚。从 1944 年 9 月 8 日

起,至 1945 年 3 月 27 日盟军占领了法军位于荷兰的沙那尔森林地区的发射

基地止,德军共向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分别发射了 V—2 导弹 4646 枚和 1675

枚,由于导弹的速度很高,飞行 300 公里的距离仅需 5 分钟,因此,战斗机无法拦截它,就是高炮也很难拦截它。据说,虽然德军发射的 V—2 导弹中有一部分没有击中目标,但在当时却没有一枚导弹是被空中或地面火器所截击的。

但是,V—2 导弹并没有能够挽救希恃勒法西斯失败的命运,尽管后来人们认为 V—2 导弹是现代战略导弹和宇宙火箭的先驱。

1945 年 4 月 30 日,希特勒在无可奈何中自杀身亡。5 月 8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降下帷幕。布劳恩等一批德国高级火箭专家主动找到美军,向美军投降。在布劳恩的帮助下,美国搜到了几百名德国专家。前苏联也从德国搜集到一批火箭和导弹专家及部分武器资料。

布劳恩投降美国时年仅 33 岁,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他在 35 岁时结了婚, 并从此专门研究火箭、导弹和宇宙飞船,他将美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一下子推前了几十年,他研制的火箭把美国“阿波罗”号送上了月球,他研究成功了航天飞机,后被美国人誉为“美国的航天之父”。

科学是没有国籍的,一代导弹宗师在敌对的两个国度里都创造出惊世的成就。

前苏联人最先研制成功了反舰导弹,并在 60 年代中期将反舰导弹连同导弹快艇卖给了古巴、印度、埃及和民主德国。

1967 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海军用两艘前苏联“蚊子”级导弹艇击沉了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一时间,军舰装备导弹的呼声四起,

潜艇上装备导弹的设想已成为众多海军强国计划中的决定。

其实,潜艇上装备导弹的设想早在 1943 年就由德国潜艇艇长弗里茨·施泰因霍夫上尉提出。一次,他的潜艇发现同盟国军港上堆满了物资,可艇上装备的鱼雷无法攻击岸上目标,他只得懊丧地回到德国,找到当时的德国专家布劳恩。

布劳恩很快便和其他火箭专家一起讨论水下发射的许多技术问题,制定了水下发射的具体方案。不久,潜艇水下发射装置就研制成功,他们在潜艇甲板上安装了 6 个钢制火箭发射架,仰角 45°,每个发射架上有一个固体推进剂火箭弹,火箭弹尾喷管口用蜡密封,并从中引出一根连接推进剂起爆点火器的电线,电线通过潜艇指挥台进入潜艇控制室。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水下发射火箭弹的试验开始了。潜艇下潜到 30 米深处,随着艇长施泰因霍夫手指按下电钮,1 枚、2 枚⋯⋯。直至 6 枚火箭弹全部成功出水,飞向预定目标。

布劳恩异常激动,这是他的又一项成就,然而,德潜艇部队司令部却认为,潜艇的迫切任务是打击敌方舰船,而不是岸上目标,而且,潜艇甲板上的发射架降低潜艇的速度,影响潜艇的紧急下潜。这如同一盆冷水,使布劳恩、施泰因霍夫等人十分诅丧。

然而,一个令科学家激动的事又到来了,希特勒的间谍头子奥托·拉费伦茨找到布劳恩的老上司多恩贝格尔,希望布劳恩能为 V—2 导弹制造一个能没入水中的容器,由潜艇拖到英国附近的深海中发射。

布劳恩指派他手下最优秀的火箭专家拉弗伦茨研制。

1944 年初,设计获得成功,6 月开始建造,8 月进行了适航性试验。由拉弗伦茨发明的这种用于在水下发射 V—2 导弹的潜水容器实际上是

一种能潜浮的圆筒形装置,里面可水平放置 1 枚 V2 导弹,每艘潜艇可拖带 3 只这种容器。当到达发射阵位后,排除容器前段中的压载水,容器变得头轻脚亘,便自动直立起来,使前端露出海水,从潜艇上出来的人把容器的上盖打开,半个小时后即可发射 V—2 导弹。

假设潜艇在水下以 12 节航速拖带这 3 只共 500 多吨的潜水容器,不到两

天即可到达攻击英国的发射阵位,不到 1 个月即可到达攻击美国的发射阵位。然而,1944 年底,德军在东线被前苏联红军打得溃不成军,前苏联红军占领了符尔坎造船厂(专门制造 V—2 潜水容器的工厂),潜水容器内发射 V

—2 的准备工作还未完成就被迫停止了,后来,施泰因霍夫火箭和拉弗伦茨潜水容器的蓝图、报告等落入美军手中,拉弗伦茨的潜水容器则被前苏联人缴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前苏等国海军加快了潜艇发射导弹的研究,但都是从水面发射开始的。美国于 1946 年在德国 V—1 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出第1 枚飞航导弹,并在水面上进行了潜艇发射导弹的试验。1955 年 9 月,前苏联在水面发射了潜地弹道导弹,这种潜地弹道导弹是由一枚陆基战术导弹改装的。

1958 年,美国海军潜艇在水面发射了“天狮星Ⅱ”号飞航导弹。

由于美国人知道前苏联已经获得了 V—2 导弹潜水发射容 104 器,为了取得军事主动权,美国人于 1957 年 1 月制定了“北极星”导弹计划,进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研究。

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水面发射导弹大不相同,导弹在潜艇内发射,不仅

发射阵地狭小,而且要保证艇内人员的安全。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首先要保证导弹冲破厚厚的海水,飞出水面;其次要保证导弹发动机不失时机地启动工作,因为启动过早,发动机喷出的高温、高压烈焰威胁潜艇安全,如启动过晚,飞出水面的导弹会重新掉落水中;第三,要研制出精密的惯性导航系统,保证出水的导弹能准确地按照预定弹道飞行。潜艇的导弹是装在导弹发射筒内,发射筒的上端有盖子关闭,海水不能进入筒内。发射前,用压缩空气向发射筒内充气,使发射筒内的气压与艇外海水压力相等,以便打开发射筒的上盖。发射时,用压缩空气或用高温高压蒸汽将导弹从发射筒内推出, 导弹受到巨大推力出筒后,冲出水面进入空中,导弹出水后,第一级火箭点火,推动导弹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飞向目标。

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时,只能用 2—4 节的速度航行,如果速度太大,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影响导弹命中的准确性。潜艇发射导弹的水下深度一般在 15—30 米左右,海浪要在 5 级以下,如果海浪过大,会使潜艇产生摇摆。

为了保证命中精度,海浪超过 5 级,一般不宜发射导弹。潜艇发射导弹时, 有一个推力推动导弹向上,同时有一个反推力,使潜艇向下,为保证潜艇的安全,发射海区的水深应大于 100 米。

当导弹出筒后,海水迅速灌入筒内,操纵系统将盖子关闭,筒内的海水重量补偿了发射离艇的导弹的重量,以保持潜艇的稳定。在此过程中,导弹出艇后减轻了潜艇一侧的重量,海水灌入后又增加了潜挺的重量,这就会引起潜艇的横摇。因此,发射导弹的潜艇的导弹舱的后面一般装有一个重达 20 多吨的陀螺稳定器,它高速旋转时能产生克服潜艇横摇的力矩,使潜艇保持平稳。因此,第 1 枚导弹发射 1 分钟后,即可发射第 2 枚导弹。

为了保证潜艇对敌目标实施准确的导弹攻击,潜艇上装备有导弹射击指挥系统,用于计算、调整、装置导弹运动的程序,控制导弹的飞行,并校正、消除海上自然条件和潜艇运动所产生的影响,使导弹经常处于侍发状态。

潜艇发射导弹完毕,要迅速离开发射区,以免敌人进攻。

潜艇上除装备鱼雷、导弹外,还装备有水雷。水雷是布设在水中,由于舰船碰撞或进入其作用范围而起爆的水中兵器。用以毁伤敌方舰船或阻碍其行动,具有隐蔽性好、威胁时间长、布设简便、扫除困难、造价低廉等特点。

早在公元 1549 年(明世宗嘉靖 28 年),我国人民在打击倭寇的侵扰中, 就发明了人工操纵、机械击发的水底雷。水底雷用木箱做雷壳,油灰粘缝, 将黑火药装在里面,其击发装置用一根绳累连接,拉到岸边,由人工控制发火。为了使木箱能沉入水中,并能固定,在木箱的下面安装了三个铁锚,用一根绳索和木箱联接。控制深度。

1590 年(明神宗万历 18 年),我国又制成了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漂雷“水底龙王炮”(又名”混江龙”)。这种水雷用牛脬做雷壳,装上黑火药, 用香火作引信,牛脬联接在漂浮于水面的木板和雁翅下面,雁翅是起伪装作用的,牛脬下面坠有石头,使它下沉,保持漂浮时的平稳。从上流方向放下水雷,点燃香火,到敌船跟前引起爆炸。

后来,水雷发展成为触发水雷、磁性水雷、音响水雷、水压水雷等几种。装有触发引信,受到舰船直接碰撞即可引爆的水雷就是触发水雷。世界

上最早的触发水雷于 1599 年(古历 27 年)由我国王鸣鹤研制成功,称为“水底鸣雷”。“水底鸣雷”利用碰线引信原理。

1621 年(明高宗天启元年),为便于控制水雷爆炸的时机,又将“水底

鸣雷”改为触线漂雷。在触发漂雷上安放有一根或几根绳索,绳索横浮于水面,当敌船经过时,挂上这些绳索,它就会拉动击发引信,引起水雷爆炸。大家知道,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大家还知道,铁质壳在磁场中放久了就

会磁化。舰船是铁质壳体,放在地球这个大磁场中久了,也会磁化。所以, 军舰本身均有一定的磁性。

磁性水雷就是运用军舰途径水雷周围海域引起磁场的变化来引爆雷体的。最早的磁性水雷出现在 1939 年 9 月的海战场上。当时,德国在英国泰晤士河口到哈姆贝尔附近海面上布设了水雷,英国发现后,就使用单舰切割扫雷具进行扫雷。扫雷舰艇编成队形,像耕地一样,在布雷区往返扫雷,结果一个水雷也没有扫掉。可是,当英国军舰进入已经清扫过水雷的海域时,竟有 17 艘军舰被水雷炸沉。后来经查实得知,这种水雷就是磁性水雷,在这种水雷雷体内装有炸药、发火装置和磁接收器,引线装在仪器舱内,当舰船驶进水雷时,舰船磁场作用到磁接收器,使之产生感应电势,引起电路工作, 接通爆炸电路,使水雷爆炸。

与磁性水雷相似,音响水雷是当水雷的音响接收器接收到舰船机械噪音后,引导雷体爆炸的一种水雷。

1940 年 8 月 28 日,德国海军在英国海域布设了水雷,英海军拖着电磁扫雷具在德海军布置的雷区进行了繁忙的扫雷活动,可是一个水雷也未被扫爆,为了揭开这种新型水雷的秘密,英海军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在 1940 年

10 月发现了这种水雷的秘密:用音响引爆雷体。

音响水雷由音响接收器、水压保险器、定时器、定次器、灭雷具等部分组成。音响接收器内有一个碳粉盒,盒中装有碳粉,在没有舰船声响时,碳粉粒不受震动,不会发生松紧变化,水雷电池的直流电通过碳粉盒时,不会产生大小变化的电信号。当舰船通过时,舰船声音通过雷尾外壳的小孔作用于碳粉盒,使碳粉盒发生松动,导致电信号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经变压器放大,整流器整流,将忽大忽小的电信号变成直流电,使指针摆动,从而引爆水雷。

介绍水压水雷前,我们先介绍一个物理知识。从物理学中我们知道,流速大的地方压力低,流速小的地方压力高,静止的水比流动的水压力大。水压水雷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造的。

最早的水压水雷是 1944 年 1 月由德国海军少校弗蒂研制的,命名为“蚝雷”。“蚝雷”有一个压力接收器,装在水雷的顶部。压力接收器上部,装有可以膨胀和收缩的橡皮膜,固定在接收器的壳体上。压力接收器的壳体与橡皮膜内装满液体,壳内的液体被薄膜隔开,形成了上下两个腔室,上下层的液体可通过壳体内的小孔做微量的流动。薄膜与壳体共同固定一个水压开关,这个开关连接在水雷电路中,平时是断开的。当舰船通过水雷上方时, 水与舰船产生相对运动速度,水的压力降低,橡皮膜膨胀,下层液体压力大于上层液体压力,使水压开关接通,从而引爆水雷。

目前,世界上已拥有 100 多种水雷,其型号繁多,引信结构越来越复杂。军事科学家们认为,水雷过去就是一种下可小视的海战兵器,未来,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作战兵器。潜艇上装备水雷,什么时候布雷,布在什么地方, 敌方都很难知道,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使敌欲防难防、防不胜防。

世界上第一艘专门的布雷潜艇是俄国制造的“蟹”号布雷潜艇,该潜艇是由俄国工程师 M·Ⅱ·纳廖托夫设计,在尼古拉耶夫市纳瓦利造船厂建造,

于 1915 年 7 月服役,该艇长 52 米,宽 4.3 米,吃水 4 米,水面排水量 560

吨,水下排水量 740 吨,最大水面航速 12 节,最大水下航速 7 节,水面续航

力 1900 海里,水下续航力 80 海里,下潜工作深度 50 米,武器:艇艄鱼雷发

射管 2 个,锚雷 60 个,76 毫米炮 1 门,机枪 2 挺,艇员 50 人。潜艇上层建

筑内有两个水下航行时布雷用的水雷管道。在黑海舰队服役期间,于 1915 年—1918 年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的敌占水区和瓦尔纳港水域成功地布设了水雷。

1915 年 7 月 18 日,德国巡洋舰“布鲁斯劳”号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被“蟹”号布设的水雷炸伤,7 个月不能作战。

1919 年,“蟹”号被外国武装干涉者击沉在塞瓦斯托波尔水域。

潜艇布雷不像飞机和水面舰艇布雷那样易于为敌所发现,然而,潜艇布雷却不像飞机和水面舰艇布雷那样方便。

潜艇布雷如同发射鱼雷一样,也是通过鱼雷发射管发射出去的,不同的是一个鱼雷发射管只能装一条鱼雷,而布雷时,一个发射管可装两个水雷, 但发射时,也是一个一个地发射出去。

潜艇的大小不同,所携带的水雷数量也不一样,有的能带 20 多个水雷,

有的能带 40 多个水雷,专门制造的布雷潜艇所携带的水雷更多。

除了鱼雷、水雷、导弹外,现代潜艇上可望装备的最新武器是遥控飞行器,一旦遥控飞行器走上潜艇,那么,未来的潜艇将说入水就能入水,要腾空即可腾空。

其实,早在 19 世纪,一些国家便试验了在潜艇上使用气球升空作战的方案。1916 年,德国研制出了两型袖珍飞机,装载于经过改装的潜艇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就用潜艇搭载飞机远程奔袭美国西海岸海域,偷袭了亚利桑那州。

可是,要在潜艇上搭载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确非易事,首先是潜艇的体积有限,可容纳的空间较小;其次,飞机和直升机的起降和回收,需要一整套良好的辅助机构;第三,对搭载的飞机和直升机也还有一些特殊要求和限制。因此,更多的国家便垂青于发展一种速度快、机动性强、使用方便和能快速识别目标的遥控飞行器,藉以克服潜艇被迫上浮和艇载雷达作用距离较短的不足,从而执行探测目标、中继制导和早期预警等任务。

显而易见,用来装备潜艇的遥控飞行器应具有以下特点:小巧紧凑、安全可靠,能快速起飞和回收,有全天候性能,以及它在执行任务时,应使潜艇暴露在海面上的时间最短等。现在研制中的这类飞行器的代表有英国的马来亚航空公司的“鬼怪”式大型遥控直升机和加拿大航空公司的“哨兵”飞行器。以“哨兵”遥控飞行器为例,它体积小,重量轻,最大起飞重量仅 190 公斤,而且操作方便,维修简单。该飞行器采用共轴反向旋翼,桨叶根据需要可以迅速展开或折叠,在潜艇的气密导弹舱内或小型机库内存贮十分方便。该飞行器直径仅 0.64 米,相对于 10 余米的艇体宽度来说,无论是搭载或起降都不成问题。另外,该飞行器操作灵便、能垂直升降,且噪音低,反射面积小,极难被对方探测发现。“哨兵”飞行器可升至 3000 米高度,它的

探测装置可探测距离 200 余公里的目标,比潜艇自身雷达的探测距离要远得多,它还能携装电子战设施和声纳浮标,以执行电子战任务和特潜任务。

这种飞行器在潜艇上的起降方式有多种,例如可让潜艇浮出水面,使飞行器从平台上弹射起飞。前苏联的 DⅢ和 DⅣ级潜艇舰桥后部有一面积较大的

长方形平台,飞行器在这里可方便地起降。

但是,由于反潜兵力威胁的增大,目前潜艇又无理想的防空兵器,所以潜艇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靠深邃神秘的海洋来掩护自己。潜艇尤其要减少自己在水面的暴露时间。基于以上思想,美国海军近年来试制出一种遥控飞行器,它从水下潜艇里发射出来后,首先通过自身的电源驱动推进器前进, 并对应急浮筒快速充气,使其急速上升浮出水面,最后在喷气发动机的推动下迅速离水起飞执行任务。但因其结构复杂、操纵繁琐,所以研制工作目前进展缓慢。

此外,遥控飞行器还可用“北极星”弹道导弹和“鱼叉”巡航导弹的潜射方式起飞,即像潜射导弹一样将遥控飞行器先由水下垂直或倾斜发射,侍升至一定高度后,再依靠飞行器自身的旋翼维持在空中执行任务。

英国研制的使垂直起落飞机在舰上起降的“天钩”系统,也可用在潜艇上使遥控飞行器起降。起飞时,潜艇上的抓斗装置将遥控飞行器抓住提升至潜艇舷侧,待飞行器发动机工作后再松开使其升空。回收过程则与此相反。试验证明,“天钩”系统在舰上一分钟可起飞两架“鹞”式飞机。至于遥控飞行器,起飞自然将更加快速省时。

目前,用遥控飞行器装备潜艇还有一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例如,辽存在遥控飞行器在大风条件下的操纵和潜艇暴露时间过长等问题。自 1956 年以来,遥控飞行器在大风情况下的操纵问题就被列为美海军攻关课题,但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结果。至于在飞行器起降和执行任务时潜艇的暴露时间,也是迫在眉睫的关键所在。如果暴露时间长,那将会使潜艇处于对方反舰导弹的严重威胁之中。

此外,作为反潜或预警平台,遥控飞行器眼下的续航时间还 不甚理想, 因为只有 4 小时。在这方面,美国格鲁曼航空空间公司做了出色的工作,它

设计的反潜平台,能携带 800 公斤重物,持续巡航 14 小时,足以敷用。

随着航空和潜艇技术的发展,潜艇搭载遥控飞行器必将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并将在海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我们概略介绍了潜艇上已装备或即将装备的几种主要武器的情况, 除此外,潜艇上还装备有气幕弹、干扰器、潜艇模扒器等伪装器材,因篇幅限制,加之本丛书《舰船基础》分册已有简要介绍,这里不加赘述。至于一些正在研制中的次声武器、吸氧武器等可望走上潜艇的未来作战武器,因还很不成熟,这里就不再专门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