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索
卢克索史话
“没有去过卢克索就等于没有到过埃及。”这是埃及人经常讲的一句话。卢克索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670千米处,有“上古埃及的珍珠”之称,是最能代表古埃及文明的文物古迹荟萃之地。
卢克索建于古城底比斯的遗址上。在第十七王朝时期,埃及因位置处于卢克索斯人统治的中心而逐渐闻名于世。当卢克索斯人被驱出埃及后,底比斯城就成为新王朝的都城,开始了埃及最强盛的时期,即新正国时代。当时的底比斯十分繁荣,人口达10万。城市规划得很好,光城门就有100多个。希腊大诗人荷马曾在诗中赞叹它是“一百扇城门的底比斯”。第十八王朝的统治者雅赫摩斯开始扩建这座城市,并陆续修建了人批庙宇、雕像和墓地。古埃及人崇信太阳神,按照太阳东升西没规律在尼罗河边兴建这座城池,东岸是活人的城,宫殿如云,庙宇森列;西岸是死人的城,陵寝深深,珍宝深积。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卢克索屡易其名。据说,古代埃及人把它称为“瓦赛特”,因为它象征着王位和权力,被释为“王笏之地”。希腊人来到这里后,把它称为“塔依贝城”,意为“美好的城市”。后人还把它称为“大神城”等等。一直到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才出现“卢克索”的称呼,也有人称它为“卢克索尔”。“卢克索”一名是阿拉伯文的音译,它与阿拉伯文中“宫殿”一词的音译非常接近。据传当阿拉伯人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他们看到许多气势雄伟的宫殿,便把这里称为“宫殿之城”即“卢克索”。
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卢克索日趋衰落。经过两千多年的天灾战火,大多数宏伟的宫殿和神庙都湮没了,但那些至今尚存的古迹仍可反映出当年的无限繁华。
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位于卢克索市中心的河岸上,建于公元前14世纪,是献给太阳神的。神庙原长190多米,宽约50米,里面包括庭院、大柱厅和诸神殿等部分,神庙最南端是一座圣殿,残存的遗迹中有一幅浮雕,描绘了法老由神引导步入圣殿的情景。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曾大力整修神庙。他是埃及历史上颇有名望的一位国王,他具有雄才大略,喜欢南征北战,也喜欢大兴土木,一生建树颇多。在正史和野史上,有许多关于他的记载。据载,他在世时征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卢克索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今天,参观者一来到这里,立刻就会感到他的存在。在神庙塔门两旁,耸立着两尊高14米的坐像,都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神庙墙上的浮雕生动地描述了他执政初期与赫梯人作战的情景。左右两边的浮雕构成一幅完整的组画。左边的画面描绘了当时的军营生活、战前召开军事会议及法老御驾亲征、在战车上指挥战斗的情况。右边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位法老如何弯弓射箭向敌人发动进攻及赫梯人溃逃的情景。在神庙的拉美西斯庭院北部入口处,是造型独特的柱廊,柱子共14根,每根约16米高。似埃及纸莎苹捆扎状的雅致石柱的柱顶呈伞形花序状,十分优美。石柱中间也立有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石雕像,旁边的石壁上镌刻着一些浮雕和文字,描绘了举行庆典仪式的情形。中央大厅东面的降生室,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礼拜堂,四周石壁上的浮雕表现的是古埃及穆特穆伊亚女王和太阳神的象征性结婚,以及他们在女神帮助下,降生王子时的情景。
卡纳克神殿
卡纳克神殿是卢克索古迹的精华部分,因为它既是埃及最大的庙宇遗址,也是卢克索古迹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整的建筑群,其建筑之宏伟、工艺之精细、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这座神庙位于卢克索北城侧,始建于公元前19世纪的古埃及第十二王朝。这项宏伟的工程前后持续了数个朝代,主要工程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和三世时期。后来又几经修葺和扩建,使神庙的面积达到了现在的31万平方米。它有两个塔门,大塔门在外,建于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统治时期的托勒密王朝,塔墙厚约15米,高约46米,宽113米。另一塔门的历史更悠久,约建于3000年前,塔门的石头上刻有艾米诺菲斯三世法老和图坦卡蒙国王的名字。塔门两旁各耸立着一尊拉美西斯;世的雕像。卡纳克神殿的大柱厅素有“艺术世界奇观”之称。大厅建于两代国王统治时期,即公元前1302年一公元前1290年,第十九王朝西提国王时期和公元前1290~前1224年,拉美西斯二世执政时期。大柱厅的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厅顶距地面约25米,由直径为4米,高约21米的134根圆形石柱支撑,中间12根最大,每根高达20多米,柱冠直径为36米,顶端可站立数十人。这些石柱由一米多高的鼓形石块垒成,边廊石柱高达13米。厅壁上刻有许多奇妙的浮雕和铭文,记载了国王与诸神之间的关系。走进神庙的小厅,可看到两块方尖碑,这是为纪念哈特谢普苏特女王而建的。哈特谢普苏特是埃及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王,是图坦蒙斯二世国王的王后。国王驾崩后,她于公元前1486年~公元前1468年执政。双碑中有一块粉红色的花岗碑石,高305米,是从阿斯旺通过水路运来的。
神庙中的圣殿用花岗岩建成,分里外两间。里面一间专为存放圣船之用,墙壁上的浮雕描绘了当年圣船出发的盛况。神庙中的节日厅建于第十八王朝法老执政期间,距今已有近3390年的历史。厅顶由52根石柱支撑,厅内墙壁上也有不少引人入胜的浮雕。神庙的大庭院建于公元前945年,是埃及最大的神庙院,占地面积达79897平方米。院内浮雕和彩绘的题材很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埃及古代社会的生活。其中有国王、贵族祭祀活动的盛大场面,也有农夫、船匠生产劳动的情景。有些彩绘和浮雕逼真地刻画出顽皮的儿童和爬动的虫兽的形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方尖碑
古埃及文明最明显的图像之一就是方尖碑。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殿都竖有方尖碑。它是一种针状,碑身由下而上逐渐变细的石造纪念碑,碑尖雕成小型金字塔的形状,又称为小金字塔或奔奔圣石。首批方尖碑似乎是古王国时期在赫利奥波利斯的太阳神庙所竖立的,到了新王国时期,大型的拔地独立巨石方尖碑就在神庙和神殿前,成双成对地竖立起来。
考古学家曾经发现了一个未完成的花岗岩方尖碑,它横倒在亚斯文的北方采石场中,雕凿的年代约在新王国时期,长度为4175米,预估的重量约为1150吨。如果它不是在采石后期时出现了严重的石块缺陷而遭到遗弃,可能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拔地独立巨石方尖碑。英国最早研究亚斯文方尖碑的埃及学家恩格巴哈的实验显示,在雕凿方尖碑周边直径05米宽的窄沟时,一个人用玄武岩石杵敲,一个小时只能敲掉5毫米的石材。
埃及人喜欢在竖好纪念碑之后,再对它进行最后的加工,但有时会有例外。如卡纳克的图坦蒙斯三世方尖碑,在立碑之前就已经被加工完毕。加工过程是这样的,先由工人用石研磨机和上等的石英粉把碑磨得发亮,然后由工匠在表面上描画,由熟练的雕刻工用石制工具进行雕刻,最后再在碑顶尖端盖上金属薄片,薄片被锤入浮雕的凹槽中固定。当碑被竖起后,这块金银镶的尖顶反射阳光,使方尖碑闪闪发光,以至人们从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到。
虽然后来古埃及文明结束了,但是如何运送和竖立方尖碑的问题仍然存在。这是因为,它们奇特的外形与它们的象征意丈得到了罗马统治者的青睐。奥古斯都在约公元前10世纪时,把第一批方尖碑运入罗马。后来的皇帝也不断地收集方尖碑,这样使罗马的方尖碑越来越多。其中几个方尖碑在16~18世纪被从古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罗马教皇将其作为重建市区计划的一部分,把它们重新竖好。在19世纪,又有三座方尖碑从埃及运入巴黎,并先后在伦敦和纽约竖立起来。今天,在罗马竖有15座埃及方尖碑,而埃及却只剩下了四座。
每一座方尖碑从埃及被运走时,都采用了许多办法,包括使用脚手架、滑轮和枢轴。然而,这些复杂的工程方案没有哪个能与古埃及人在建造、树立这些方尖碑所取得的成就相匹敌。他们在制造这些异常精美的纪念碑的过程中,只使用了石制工具,而且在运碑和竖碑的过程中,没有借助于任何现代机械工具。
方尖碑的体积与重量多数庞大无比,这意味着最终将它们竖立到稳定垂直的位置,是古埃及人最有雄心也最惊险的工艺成就之一。由于目前并没有任何关于树立方尖碑的明确考古记录,所以埃及考古学家与工程师们对竖立方尖碑的方式意见仍非常分歧。有人推测古埃及人是利用杠杆原理,并在底座下填满石块,再逐渐移走石块,以绳索将方尖碑的最后几个角度调整成垂直的位置,但此法只在少数的例子中才真正可行。就较大的方尖碑而言,有一说法认为,碑体是逐渐滑进一个很深的人造斜坡的,而方尖碑底座有一个旋转沟槽,碑在竖立起来前可以调整、对齐。不过此说的不足在于,当方尖碑的底座下降时,用这种方式几乎很难控制这块巨石的平衡。1999年,有一组考古学家和工程师使用一个重25吨、新采来的方尖碑,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立碑,可惜都未获成功。
最新说法认为,方尖碑可能是滑入一个填满沙子的漏斗型坑洞,然后被竖起的。具体做法是,当碑体滑入坑洞后,小心地让沙子流掉,使方尖碑逐渐被调整到正确的垂直位置。该理论的灵感来自于第十九王朝阿纳斯塔西一世的纸莎草文献,内容是以一位书记官学徒问答的形式出现的,其中有以下的命令:“你的群主由红山运来纪念碑……由河岸运来的沙填满了100个房间,沙子堆积在碑下。把填满沙子的沙坑清光。”有一位工程师遵照此法将一新碑成功地树起,或许当年的古埃及人正是采用此法立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