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上的首次国际大战——1618~1648年的欧洲战争
1618~1648年,欧洲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三十年战争,先后卷入战争的包括有西欧、中欧和北欧的全部主要国家。战争起因于德国新旧教矛盾,但很快就演化为各国的争权夺利和领土之争。结果,德国四分五裂。法国迅速崛起,从而带来了欧洲战略格局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德国和整个西欧经宗教改革后,教皇和皇帝权力有所削弱,路德教、卡尔文教等新教势力迅速发展,新旧教势力几乎相等。在德国,天主教统治的地区是南部、东南部和莱因河中下游;路德教的中心是萨克森、黑森、勃兰登堡等地,卡尔文教则传布于莱茵河上游的巴拉丁地区。路德教诸侯与天主教争夺领土,要求获得更大的教权。卡尔文教要求获得与路德教同样的合法地位,而天主教则拒不承认卡尔文教合法,天主教对路德教也以反对异端为口号,竭力打击之。
皇帝与诸侯之间矛盾重重。皇帝虽不能实际控制整个帝国,但统治着奥地利和捷克等地。哈布斯堡家族的直接领土在德国各邦版图中最大,它的旁支还统治着西班牙。皇帝为图实行中央集权,以反对异端为借口,限制新教诸侯。旧教诸侯在宗教上和皇帝一致,但是反对中央集权,企图在反新教中扩大自己的势力。17世纪初,皇帝卢道夫二世企图用武力限制新教诸侯的权力,于是,德国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即“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教皇、皇帝、西班牙都支持天生教同盟;德国、荷兰和英国等支持新教同盟。欧洲各国之所以干涉德国,主要是想阻止它强大,并趁机获取好处。
德国两大诸侯集团和西欧各国尖锐对立的形势,使战争终于以1618年捷克人民起义为导火线而爆发。
捷克1526年并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德国皇帝兼为捷克国王,但捷克人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但到三世皇帝马提亚(1612~1619年)时,他派遣耶稣会士深入捷克,企图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遭捷克人强烈反对。当国会向皇帝马提亚提出抗议时,遭马提亚拒绝,并宣布新教徒为暴徒。于是捷克人在1618年举行起义,冲进王宫,把国王的两个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这个“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起义的开始,也是30年战争的开端。
30年战争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丹麦时期(1625~1629年);瑞典时期(1630~1635年);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
“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组成以图伦伯爵为首的临时政府。1619年,捷克国会推举新教同盟首领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国王,对斐迪南作战。战争开始时,捷克进展顺利,6月进抵维也纳近郊。斐迪南求助于天主教同盟,天主教同盟出兵25000人,并供给皇帝大量金钱;西班牙也出兵进攻巴拉丁。1620年11月,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被天主教盟军击败,腓特烈逃往荷兰,巴拉丁被西班牙占领。捷克成为奥地利的一省,约有3/4的捷克封建主土地转入德国人之手。征服者还强迫捷克居民改奉天主教,焚毁捷克书籍,宣布德语为捷克国语。
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直接威胁法国和荷兰的安全。法国不能容忍查理五世帝国的复法;荷兰则已于1621年与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英王詹姆士一世关心女婿腓特烈的命运,垂涎北德领土的丹麦的瑞典,也不愿看到德皇对全国实现有效的统治。于是,战争很快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
1625年,法国首相黎世留倡议英国、荷兰、丹麦缔结反哈布斯堡联盟,英、荷两国则怂恿丹麦出兵,从此开始了战争第二阶段。
1626年,捷克贵族瓦伦斯坦和天主教同盟的军队打败丹麦和新教诸侯的联军。丹麦国王被迫于1629年5月在律贝克签订和约,保证以后不再干涉德国的内务。皇帝规定新教诸侯1552所以后将所占教产全部归还原主。同时根据瓦伦斯坦的计划,德国将在波罗的海上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害怕此计划影响它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遂在法国大量金钱的援助下,瑞典军于1630年7月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
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道夫率领,很快就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占领美因斯,4月又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在列赫河战役中,天主教同盟军惨败。同时,捷克和德国本部有很多地方农民和市民起义。德皇在危急之中,重新起用瓦伦斯坦为统帅,11月与瑞典军发生会战,瑞典获胜,但古斯道夫阵亡。瑞典军取胜后军纪松弛,德皇乘机联合西班牙军,于1634年9月在诺德林根附近大败瑞典军,一直追到波罗的海沿岸,这对法国大为不利。在此之前,法国一直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的势力,当丹麦、瑞典以及德国新教诸侯连续失败后,法不得不直接出兵了,致使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
法国首相黎世留先与瑞典议和,商定发动战争后任何一方不单独与哈布斯堡皇帝议和,然后于1635年5月对西班牙宣战。站在法国和瑞典方面的,有荷兰、萨伏衣、威尼斯、匈牙利等;站在皇帝方面的,则有西班牙和德国的一些诸侯。战场主要仍在德国境内,但战争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战争开始后,双方蹂躏所占领的对方地区,掠夺和杀戮居民。法军采取多点进攻和破袭交通等手段疲惫对方。1643年5月19日,法国孔代亲王率法军在罗克鲁瓦(法国东北部)附近,采用瑞军惯用的集中主力、实施一翼突击战术,歼灭西班牙军队1.8万余人。1645年,孔代亲王杜伦尼元帅在讷德林根(德境)打败德皇军队。法国和瑞典军队还取得了其他几次战争的胜利,使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无力再战。瑞典军的节节胜利,引起丹麦王的嫉妒和恐惧,乘瑞典军深入南德时期,丹麦对瑞典宣战,经3年(1643—1645年)战争,瑞典从海陆两路围逼丹麦,丹麦被迫求和。从1643年起,交战双方在威斯特发利亚开始谈判,一直到1648年10月才达成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至此战争结束。
30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德国分裂为近300个独立大小不同的诸侯领地和100多个独立的骑士领土,皇帝企图在欧洲恢复天主教地位完全破灭,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作为三十年战争主战场的德国,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由原来的商业中心而沦为诸侯的统治中心。西班牙也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法国从胜利中得到了法国大片领土而成了欧洲霸主。战胜国瑞典也因此而成为北欧强国。
然而,这场战争对世界军事学术和技术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滑膛枪大量投入使用;火炮实行标准化;炮兵已成为一个独立兵种;战术发生了革命,战斗队形趋向灵活;许多国家军事制度发生变革;在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如瑞典的古斯道夫二世、法国的蒂雷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