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

1948 年 9 月 12 日~1949 年 1 月 31 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 以雄伟的气魄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其规模之大,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皆为历史所罕见。它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震惊了世界,鸣响了新中国的礼炮。三大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杰作, 它显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它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1946 年 6 月,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 自以为腰杆硬了,便扯下了它们和平的面具,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自卫。从此,中国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

开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不仅兵力少于国民党,武器装备更是远远落后于国民党,而且,根据地的面积、人力、物力资源也都无法与国民党统治区相比。于是,许多人士都为中国共产党捏着一把汗。可是,毛泽东却自信地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它看起来可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国民党就是这样的纸老虎,我们只要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就一定能够打败它。”

战争的发展。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是十分正确的。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不断地壮大起来。1948 年, 是解放战争的第 3 个年头,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巨大变化。战争已到了决战关头。

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国民党军队损兵折将。到 1948 年底,经过大量补充,

其总兵力仍保持在 365 万人左右,其中,正规军 198 万人,但士气非常低落,

战斗力不强,分布在第一线的正规军 170 万人已被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

华北、华东、东北 5 个战场上,大部分兵力只能担任守备城市的任务,能够

随时抽调出来作战的机动兵力不多。国统区后方的兵力只有 23 万人。

同时,国民党政权在政治、经济上的危机也日益加深。国民党统治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副总统李宗仁总是伺机想取代蒋介石,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想同中共和谈,好斗的蒋介石集团,已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随着战争的发展,军费无限制地增加,加重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使之急剧地走向全面崩溃。

与国民党兵力逐渐消弱的情况相反,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多的奋战,总兵力已增加到 280 万人(其中,正规军 149 万人)由于后方稳定,兵力可集中用于第一线,因此,我军用于第一线的机动兵力,已经超过了国民党军队。并且,武器装备有了很大改观。战争的经验也不断地加强,有了城市攻坚的经验。解放区的面积扩大,人力、物力有了很大的增长。再加上 1 亿人口的老解放区已完成了土地改革,人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空前地提高,整个解放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48 年 8 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公开承认:“就整个军事而言,我们无可讳言的是处处受制、着着失败,”他斥责手下将领办事不力,要他们“振作军心,提高士气”。会议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 并考虑撤出东北、确保华中、保持沈阳至 10 月以观时局发展再作计划。为此, 决定以精锐部队为骨干,组成若干机动作战兵团,以使解放军对其战略重点

“吃不掉”、“啃不烂”,在国统区大量抓丁、扩充部队,以作最后挣扎。在这种情况下,是让敌人把现有兵力撤至关内或江南,从而使我们失去

战机,增加以后作战的麻烦;还是在敌人来不及逃跑以前就抓住战机,组织战略决战呢?毛泽东等在仔细分析战争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后,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因此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这三大战役先后在东北、华东、华北大地上铺开,构成了中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毛泽东等在紧紧地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又英明地选定了战略决战的正确方面。当时全国形势对解放区来说是一片大好。在各个方面上都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但综观全局,还是东北战场对我军最有利:

一、东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的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我军总兵力 100 万

人;而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只有 55 万人,而且主要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弧立的地区,回旋余地小,补给困难。

二、与国民党军队相反,我们在东北已控制了 98%以上的土地、 86

%以上的人口和 95%的铁路,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较为雄厚。

三、我军如消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蒋介石战略收缩的企图,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因此,中共中央断然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

1948 年 9 月 7 日,中央军委提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指出, 战争的主攻方向是北宁路,“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1948 年 9 月 12 日,辽沈战役打响,参加这次作战的是在林彪、罗荣桓、

刘亚楼等领导下的东北野战军 12 个纵队、1 个炮兵纵队连同地方部队 53 个

师共 70 余万人。

根据中央军委的作战意图,辽沈战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 月 12 日~10 月 19 日,攻克锦州,解放长春。北宁路上的锦州是联结华北和东北的一个战略要点,打下锦州,就等于关上东北的大门, 卫立煌的部队就成了“瓮中之鳖”。因此,中央军委指出攻克锦州是全战役胜利的关键,“即使一切其他的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东北野战军首先把战略重点放在锦州。9 月 12 日, 东北野战军分路奔袭北宁路,到 10 月 1 日,连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等城,切断了北宁路,打击了锦州外围之敌,完成了对锦州的围攻之势。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深感情况不妙,要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经沈锦路出辽西直接解锦州之围。卫立煌死活不干,他说应该是关内出兵,蒋介石无法,只好空运四十九军到锦州增援。后由于 29 日锦州机场跑道处于我军炮火控制之下,空运停止了,9 月 30 日,蒋介石亲自飞往北平,10 月 2 日又赶到沈阳,与华北的傅作义和卫立煌商量后决定从华北、山东紧急海运 7 个师到

葫芦岛,会同原有的 4 个师组成“东进兵团”,自锦西支援锦州,从沈阳派

出 5 个军组成“西进兵团”,西援锦州。10 月 10 日,国民党的“东进兵团” 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遭到我两个纵队的顽强阻击,双方激战了 6 昼夜,敌人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在遭到蒋介石一顿大骂之后,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才由沈阳驰援锦州。但被我英勇的解放军拦截在黑山、大虎山

东北地区。从 10 月 19 日起,人民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 31 小时的激

战,攻克锦州,全歼守敌 10 余万人,生俘敌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等高级将领,关上了东北的大门。

锦州的解放,使东北余敌军心动摇,就在锦州被我军攻克的当天,蒋介石再次飞往沈阳,命令长春之敌赶快突围,并谋划其他部队撤出东北。可是锦州解放后的长春宛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会被波涛所吞没。早在 1948 年 8 月,东北野战军就紧缩了对长春的包围圈,自此,长春守军的粮食、弹药等补给完全依赖空中投掷,城内官兵恐慌,秩序混乱,常常为了抢夺一点空中食物而自相残杀,在这种情况下,守将郑洞国无计可施,于 10

月 18 日,率部投降,长春和平解放。

第二阶段:10 月 20 日至 28 日,辽西围歼战。锦州、长春解放后,蒋介石虽已决定放弃东北,但仍想挽救败局,夺回锦州。他命令“西进兵团”与“东进兵团”继续东西对进“恢复锦州”,又命令五十二军攻占营口,作好从海上逃走的准备。卫立煌,廖耀湘实在被打怕了,但在蒋介石的淫威下, 只好奉命行事。根据敌情的变化,林彪、罗荣桓等建议放弃攻打锦州、葫芦岛之敌,而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诱至新立屯、黑山地区予以围歼,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建议。10 月 21 日,我阻击部队经 5 天浴血奋战,在黑山地区胜利地阻止了敌军的西进兵团。廖看到情况不妙,便决定向营口地区撤退。就在这时,我攻锦州主力部队回师新立屯,黑山,于 10 月 26 日赶上来将廖

兵团 10 余万人分割包围在黑山、大虎山以东 80 里的狭小地区内,经过 2 天激战,10 月 28 日,廖兵团被全歼,其中包括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军的新二军主力和新六军全部。辽西一战,敌东北主力基本上被摧毁。

当时,毛泽东等预见到沈阳之敌会从营口逃走,从 10 月 18 日至 24 日,

连续发了 7 个电报,要林彪控制营口,可林彪拒不执行,致使敌五十二军于

10 月 24 日进占营口,给敌人留下了一个逃跑的口子。

第三阶段:10 月 29 日~11 月 2 日,解放沈阳。10 月 28 日,辽西战役基本结束之时,东北野战军乘胜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之势。这时,沈阳守军大部分已军心涣散,纷纷缴械投降。11 月 2 日,沈阳解放,守将周福成被生俘。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在沈阳解放前夕,乘飞机仓皇逃往葫芦岛。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解放营口等地,除敌五十二军第一师及 3 个团从营口海上逃走外,东北守敌全部被歼,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 52 天,共歼敌 47 万余人。辽沈战役,是中国军事形势的一个转折点,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占优势。东北全境的解放,为解放平津和整个华北准备了前提,为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便揭开了序幕。

徐州,地处陇海和津浦两路的交叉点,又是长江流域的门户,是战略要地。对此,蒋介石是深知的。他说:“政府仍保有徐州时,敌军不能安然以其全力进攻长江阵线。但徐州一失,南京、上海便不易保守。”因此,在 1948

年 9 月 24 日,济南被我军攻陷之后,蒋便命令部队在徐州周围大量集结,企图利用徐州交通发达便于调动兵力的方便,用重点堵防的办法,阻止解放军南下,巩固江淮屏障南京。蒋介石布防在徐州一带的兵力是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挥下的黄伯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 4 个兵团

和冯治安、李延平、刘汝明 3 支绥靖部队,连同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

总兵力近 80 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国民党的主力和精锐。

如何才能打败兵力和装备都优于我军的敌人,实现我军出兵江淮、夺取徐州的计划?早在济南战役胜利的当晚,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计划,以消灭徐州集团后翼为目标。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建议,随即开始了严密的布署。11 月初,中央军委根据战局的变化,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目标和规模,即以“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为总目标, 作战方针是将敌军的重兵集团多次分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淮海战役事关重大,“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理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参加这一战役的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华东、中原、华北军区一部分地方部队,总共有 60 多万人。

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1948 年 11 月 6 日至 22 日,围歼黄伯韬兵团。中央军委指示: “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应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总前委决定以一半以上兵力用于阻断和打击前来救援的黄兵团的敌军,使其不得靠拢,以便围歼黄伯韬兵团。11 月 6 日,华东野战军按军委部署,分路出击。黄兵团企图夺路而逃。8 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员何基丰、张克侠(均为我地下党员)率 3.5 个师约 2.3 万人起义,敞开了徐州的东北大门, 解放军顺利地穿过其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10 日,华东野战军将黄兵团10 万人包围于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10 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救援黄兵团之计。蒋介石命令刘峙出兵援助,并催促杜聿明前去亲自督促。开始,刘峙不干,可又扭不过蒋介石,只得答应出兵。13 日,邱清泉、李延平率其兵团东援黄兵团,但遭到我军部队的顽强阻击,而不得前进一步。杜聿明束手无策,12 日,我军向黄兵团发起总攻,经过 10 天激战, 我华东野战军于 22 日胜利地拿下碾庄,全歼黄兵团,黄在绝望中自杀。

与此同时,我中原野战军于 15 日攻克宿县,切断了敌人徐蚌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第二阶段:11 月 23 日到 12 月 15 日,全歼黄维兵团。22 日,黄伯韬兵团被歼后,蒋介石急召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商量,决定三路会攻宿县,妄图重新打通徐、蚌之间的联系,把徐州的部队撤走。为此,蒋介石仍决定把他的一支王牌军黄维兵团从河南调来徐州。根据这种新情况,淮海战役总前委认为应放弃攻打邱清泉、李弥的计划,改攻远道而来、兵疲粮缺、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中央军委接受了这一建议。11 月 25 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主力的大力配合下,铺天盖地般从四面八方把黄维兵团围在双堆集地区。

黄维兵团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其十八军又是陈诚的起家部队, 蒋介石、陈诚非常看重它。黄维被困,蒋介石只得决定放弃徐州,令从徐州南下的国民党协同李延平、刘汝明兵团,南北夹击中原解放军,把黄维兵团救出重围,然后一同南窜。毛泽东对蒋介石这招早有预见,指示华东野战军作好迎敌准备。杜聿明率部于 11 月 30 日匆忙撤出徐蚌,由津浦路向南进攻, 想救援黄维兵团,遭阻击后,便改向肖县、永城方向逃窜。华东野战军奋起直追。12 月 1 日,重镇徐州解放,4 日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青

龙集、陈官庄地区。6 日,孙元良兵团想作困兽斗,不顾杜聿明的劝阻,自行突围,遭我军全歼。这样,在淮海战场上,我中原、华东野战军分别将敌人的一个重兵集团围住。究竟该先打哪一个呢?总前委据黄维兵团小杜聿明集团大的情况,决定先打黄维兵团,暂困杜聿明。自 11 月 25 日以来,黄

维兵团 4 个军被围在双堆集这样一块狭小的天地里,粮食供应非常困难,最后士兵们不得不杀牲口吃树皮,士气非常低落。我军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 于 1948 年 12 月 12 日,连续发起攻击,15 日,全歼黄维兵团。

第三阶段:1949 年 1 月 6 日至 10 日,歼灭杜聿明集团。黄维兵团被歼后,杜聿明集团形单影只。为此,杜一再向蒋求援,蒋也非常心痛他这心腹爱将,曾想让白崇禧驰援,白崇禧不想自投解放军的罗网,因此,白不理睬蒋的建议,蒋介石只好丧气地复电杜聿明:“现无兵可增,望弟不要再幻想增兵。”此时,恰逢平津战役打响,为了稳住平津之敌,11 日,中央军委指示淮海战役总前委,对杜集团暂时不打,只作防御,并对敌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被围后的杜聿明指挥下的邱清泉、李弥等 20 万人,弹粮惧缺,官兵饥寒交迫,极其困顿。杜要求空中补给,结果是无济于事。1949 年初,华东野战军于 1 月 6 日发起对杜部的总攻。经过 4 天战斗, 10 日,全歼杜聿明集

团 20 万人。到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 66 天,解放军共歼敌 55.5 万人。这一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解放,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前。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淮海战役开始后,华北之敌傅作义集团便成了惊弓之鸟。当时,傅作义集团有 50 余万人,其中有傅作义的嫡系部队,也有蒋介石的中央军,分布在

东自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长达 500 余公里的狭长地带上,面临着我东北、华北解放军的两面夹击。面对这一形势,美、蒋、傅均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美国不愿轻易放弃其在华北的权益,力劝傅坚守平津;蒋介石则主张放弃平津、要傅南撤加强江南防线;傅作义的老巢在绥远、察哈尔一带, 再加上对蒋排斥异己、欲吞并自己深怀不满,因此不愿南撤,但考虑到他与西北马鸿逵合不来,故一时间举棋未定。

11 月 4 日,蒋介石把傅作义召到南京,委以华北重任,答应他可以接受

美援;同时蒋、傅都错误地以为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要休整 3 个月才能入关作战,遂决定暂时固守平、津、张地区,确保塘沽海口,以观战局变化。据此,傅作义收缩兵力调整布署,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加强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的防卫,保证西撤或南撤的后路。

针对上述情况,中共中央决定乘傅作义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地歼灭傅集团,既不让它南进,也不让它西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共中央决定一方面稳住傅集团不让它逃跑,另一方面命东北野战军提前出发,出其不意地将其包围,断其后路。为此,中央军委于 10 月底就已指示东北野战军组成先遣

队先行入关。11 月 18 日,中央又再次电示林彪,提前于 21 日或 22 日取捷径以最快速度秘密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同时,为了迷惑和稳住傅作义,中央军委又命令华北野战军撤围归绥,缓攻太原。后又令华东野战军暂缓对杜聿明集团的最后进攻。

参加平律战役的我军有华北、东北野战军及部分地方部队共约 100 万人,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作战总前委,林彪任书记,统一指挥

各参战部队和平津地区的一切党政工作。

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48 年 11 月 29 日到 12 月 21 日,主要是对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断其退路。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平津战役的第一步方案就是向平绥线发起进攻,首先包围张家口,断了傅作义的西逃之路。 11 月 29 日, 我华北野战军对张家口外围之敌发起进攻,很快攻下万全、怀安。傅作义为了保证他的家底,急忙命令他的王牌军三十五军及两个地方部队火速驰援。我军早料到这一着,马上派兵阻截。这时,我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神速入关, 先头部队已攻下密云、怀柔。傅作义发觉后大吃一惊,慌忙命三十五军回援北平。当三十五军到新保安时,被我军包围,傅作义先后派兵救援,但都被挡了回去。中央指示,对张家口和新保安之敌围而不攻,使傅作义不敢舍弃其看家实力马上南逃。为了抓住平、津、塘沽之敌不使其逃跑,党中央命令我东北野战军主力务必不怕疲劳,不怕挨饿受冻,全力以赴向平津地区挺进。从 12 月 12 日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到达平、津前线。21 日,以神速完成了对平、津、塘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并占领唐山等地。

第二阶段,从 1948 年 12 月 22 日至 1949 年 1 月 15 日,采取的策略是先打两头,孤立中间。在完成对敌人的分割包围之后,我军开始歼灭各部被围之敌。首先拿傅作义的王牌军三十五军开刀。12 月 22 日,我军第二兵团, 经过 8 个小时的激战拿下了新保安,敌军长郭景云自戕,所率三十五军 1.9 万余人全部歼灭。23 日,张家口被围之敌想由北向西突围,被我军坚决阻击。终于将敌 5.4 万多人全部歼灭。24 日,张家口解放。

鉴于塘沽地形对我不利,林彪等建议先打天津,中央军委表示同意,在人民解放军包围天津以后,一面肃清天津外围敌人,加紧攻城准备;一面劝降守将陈长捷。早在天津被围前,蒋介石派了许多说客劝陈长捷南撤,而陈既不愿弃其老长官傅作义于不顾,又不愿在南撤时被歼灭,遂决定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和充足的粮食固守天津。1949 年 1 月 14 日,东北野战军集中 22

个师,向天津守敌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仅用 40 分钟就攻破敌人坚固的城防。

经 29 个小时的激战,“固若金汤”的天津就被英勇的解放军拿了下来,全歼守敌 13 万人。15 日天津解放,守将陈长捷和天津市长杜建时等束手就擒。天津被攻破后,塘沽守敌 5 万余人从海上逃跑,17 日塘沽解放。

第三阶段,从 1949 年 1 月 16 日至 1 月 31 日,我军和平解放北平。在张家口、新保安和天津、塘沽之敌被歼之后,北平之敌就已完全陷入绝境。为保护北平这座驰名中外的文化古城免遭战火的摧毁,我军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并为此向傅作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从 1948 年 8 月起,傅作义曾几次派人同中共接触,表示愿意和平解决。但他自恃手中还有一些兵力,且对蒋介石特别是美国抱有一定的幻想,一直犹豫不决。天津的解放给了傅作义以沉重打击,接着我 10 万大军兵临城下。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区党组织

及开明人士的敦促,傅终于抛弃了一切幻想。同时,为保护北京 200 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珍贵的古都及文物,傅终于以民族大义为重,接受了解放军的和平条件。l 月 21 日,双方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义》。31 日, 在北平国民党守军撤离市区,接受和平改编。

在北平和平解放过程中,我军一方面积极与傅作义和谈,另一方面,也加紧了攻城的准备工作。党中央要求攻城部队作出精确的攻城计划,要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大学。攻城部队和清华、燕京大学师生一起绘制了详细的地

图,标明哪里可以攻,哪里不可以攻,指战员人手一册。同时,北平地下党一面发动群众开展护校护厂等各种形式的斗争,一面努力作傅作义的工作, 并深入傅的统帅部了解情况以便随时掌握。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是我党地下党员,对争取傅起了特殊的作用。

平津战役历时 64 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52 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并使华北、东北解放区联成一片。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 1948 年 9 月 12 日开始至 1949 年 1 月

31 曰结束,历时 142 天,歼敌正规军 144 个师,非正规军 29 个师,共 154 万人。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对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预示着新中国的到来。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也极大地震撼了世界, 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杂志,纷纷以各种形式报道中国三大战役的战况,惊呼由此引起的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这一次将是一个伟大的高潮,因为南京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纽约的《先驱论坛报》这样报道。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工人阶级更是齐声称赞中国人民的胜利。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在三大战役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地选定了首战东北战场的决战方向,针对东北、华东、华北三个战场不同的特点,制订了风格迥异的作战策略,全面运用十大军事原则,高度地实施了作战艺术,创造了解决敌军的三种方式,即天津、北平、绥远方式。三大战役中,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三大战役期间,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前线战争,正是在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三大战役才获得了顺利的发展,并使敌人真正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大战役胜利后,蒋家王朝的末日也就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