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生热爱祖国教育理论指导

1.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世世代代巩固发展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的教育中的最高境界。历经磨难、饱经沧桑的四、五十年代人有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所以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念和爱。现在的孩子,生逢盛世,早已习惯了和平时代的幸福生活,一说到爱国,就觉得空洞教条,仿佛离自己遥不可及。如何触及孩子的灵魂,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呢?

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如果没有对祖国的了解,就根本谈不上爱。庄严的国旗国徽是我们国家尊严的象征,幅员辽阔的疆土和天然雕饰的自然风光是我们无尽的骄傲,彪炳千古、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蕴含着成败经验的历史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要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途径、多样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爱国的真正含义,在耳染目睹中彰显爱国情怀。

(1)了解祖国国情,培养爱国意识。当孩子看到五星红旗和国徽、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知道那些就是我们祖国的象征,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结和爱国意识,让孩子与祖国共荣辱。

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应以感情教育为主。比如老师可组织孩子坐在一起聊聊国旗的来源,可以形象的讲讲关于八国联军如何瓜分我们的国家,可把八个国家比做是八个坏人,霸占了我们的房子,但是我们中国人不屈服,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把八国联军赶跑了,为了纪念中国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和革命的胜利,从此以后就有了国旗。如果小朋友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功,不尊重国旗那么也就不尊重我们这个国家,不尊重这个社会。孩子虽然小,但是对国旗的尊重也会慢慢积淀在他们心中,内化为一种爱国意识。

中高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国情知识教育,如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我国在提高国际地位方面所矗立起的一座里程碑,奥运会上运动员领奖时高高飘扬的红旗是我们无限的光荣,汶川大地震是每个中国人的丧亲之痛,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永不忘却的耻辱……能够拨动孩子心弦的教育一定是能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的教育。这些充满正气、触动心灵、记载着社会发展轨迹的素材能让孩子产生一种前进的动力,萌发爱国的意识,催生爱国的情感。

(2)领略祖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江山如此多娇”。且不说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故宫和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长城,单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春景就足以让孩子惊叹不已,时刻感受自己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人之初”的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打下的烙印往往是最深的。

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们看着地球仪认识中国地图,了解中国的地图是什么形状,有多少个省,多少个民族,哪个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我国的自然风光图片,把祖国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们,以培养他们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虽然他们年龄小,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文化蕴义,但是,好玩的地球仪、秀美的图片还是可以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的,再加上教师有趣的讲解,孩子们就更喜爱了。这样,祖国的概念就会在这种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中自然种植在他们的意识中。

中高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的名胜古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一些条件好的学生还有过很多次跟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亲密接触,所以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如说说“中国之最”,比比谁是“中国名胜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名胜古迹有更全新的认识,培养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

(3)深谙爱国故事,浸染高尚人格。“中华五千年,英雄千千万”。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像一幅浩瀚的画卷,无数爱国才俊就是镶嵌在这幅画卷上最耀眼的明珠。

如果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的“分无分文,心忧天下”,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那么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奥运柔道冠军冼东妹忍受离别女儿一年之久艰苦训练,北京学生梁帆参加“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活动时要求升起中国国旗,这些既平凡却又震撼心灵的爱国华彩,就足以唤醒现代孩子对于榜样的最深刻的记忆。

学生的年龄小,我们要尽可能把爱国主义的榜样生活化、艺术化、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可以采取“讲英雄故事”、“看爱国电影”、“读伟人传记”、“唱爱国歌曲”等多种形式让这些爱国英雄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幼小心灵深处,让孩子从小就对英雄人物的行为有一种认同感,在这些事迹中认识到中国人是伟大的,都拥有一颗忠于祖国的中国心。我们可以采取唱《北京的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放牛的孩子王二小》等爱国歌曲,听通俗易懂的英雄故事让低年级的孩子了解爱国故事,通过读爱国书籍和收看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节目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爱国英模人物的形象教育。

爱国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思想决定行动,有爱国之心才能有报国之志。反过来,行动也会指引思想,只有将爱国之心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才会让孩子心中庄严的种子生根发芽。江泽民同志指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很多人片面的认为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对小学生来说太难,做出一番大事还得他们长大了才能干,所以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很难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维护国家利益是爱国,爱护一草一木也同样是爱国。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抽象的、遥远的,而是可以具体到日常生活之中的。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从小事、小节、细致具体的行为入手,在点滴小事上引申发掘出其爱国积极的一面,对孩子进行教育。

(1)爱国,从爱身边的人和物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爱祖国应该从爱妈妈做起。”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爱祖国,从爱身边的人开始。

一个人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故乡,不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不热爱养育自己的土地,他还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吗?家乡是我们生长和生活的地方,一草一木皆是情。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捕捉家乡的美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家乡充满骄傲和自豪,心中充满责任感,并从小树立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的奋斗目标和光荣责任。其次,就是要爱身边的人。家人、老师、同学,是生活在孩子身边的人。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孝敬老人、尊重老师、团结同学这样的小处入手,培养孩子健全健康的人格,让孩子意识到这既是对自己负责,又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2)爱国,从尊重国旗、国徽开始。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不爱国旗也不会爱自己的国家。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奥运赛场上升起时,每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都会滋生出自豪感;当神七登上太空,五星红旗在太空中摇摆时,全中国人民都无比骄傲。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些学生在学校升国旗的庄严时刻,还在嬉笑打闹、随意走动。每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教师首先要面对着国旗肃立,给孩子做出一个行为的榜样。

小学生因为天性好动,一时可能还不太愿意接受肃立的要求,但是我们要反复告诉孩子要立正、行注目礼,随便走动是对国旗、国歌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老师的榜样中有了努力的方向,国歌奏起,耳朵就会不由自主地聆听,国旗升起,目光就会不由自主地追随。同时,我们还要要求学生视国旗、国徽为祖国的象征,不做出有损国旗和国徽尊严的举动。

(3)爱国,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爱国常常在一个个微小的地方。只要一个人心系祖国,哪怕在一件平常的小事上也能表现出爱国之情。主动承担责任、爱校爱家是爱国,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是爱国,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爱国,尽量购买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是爱国……当你离开教室时,看见电灯没关时,你将它关好就是爱国;当你在公共场合,自觉捡起脚下的纸屑就是爱国;当你遵守秩序,自觉排队买票是爱国;当你克服缺点,努力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也是爱国……每一个生活中的点滴都是爱国的折射。

我们要培养学生从最普通、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爱国无小事,事事皆能爱国。一个人如果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到,怎么可能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去做“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4)爱祖国,从身边活动开始。重大节假日能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氛围。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先烈的日子,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

在清明时节,学校可组织孩子参加清明节扫墓活动,让他们自己制作小白花、花圈,向已逝的亲人、先烈庄重地送上思念与敬意,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安心的学习。

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光辉节日,是祖国的生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为孩子营造喜庆的祖国生日的氛围,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鞭策学生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激励自己,规范言行举止,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立下“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的志向,做新世纪的小主人。

端午节、建党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等很多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要在不同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活动,给孩子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在活动中共同享受到了一份浓浓的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孩子成长的指路明灯,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南针。培育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给孩子一颗中国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我们要把爱国主义融入每节课、融入每件事中去,由近及远,由抽象到具体,由情感熏陶到道德情操,让爱国主义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

2.科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我们长期探讨的问题。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收集资料

教师在备课中,要注意收集爱国主义教育资料,除认真地吃透“大纲”和“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外,还要善于收集。

(1)收集发明创造。如教学《热空气》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收集三国时期诸葛亮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造出“孔明灯”的故事等。备课时,我们有了这些内容,上课时我们就能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2)收集现代科技成果。如,在教学《反冲》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的报道。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孩子们就会自觉地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3)挖掘“乡土教育因素”。比如,在教学《玩石头》的时候,我们备课就可以收集举办“金沙奇石展”的故事,从而把学生对石头的爱上升为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

(4)收集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是我们伟大的榜样,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爱国故事,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注重课堂教学

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科学知识教学中,让两者有机融合。如,教学《指南针》一课时,教师可以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人民发明了第一种指示南北的仪器,即司南,它是指南针的始祖。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1)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最忌只喊大而空的口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实际从小处着眼,如我们教学《美丽的大自然》时,就应该带着学生们去感受家乡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田园果林。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科学之美,从而联想到祖国之美。

(2)通过质疑。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最后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如教学《青蛙》一课时,教师可设题:青蛙是我们的朋友,还有哪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呢?它们如今的生活好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就会受到爱护有益动物的教育,也就会自觉地保护有益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开展课外活动

现行科学教材,编排了大量学生参观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其中的爱国主义契机。如,我在教学《卵石的形成》一课时,除了指导学生考察上游、中游、下游的石头外,还指导学生收集卵石,展览卵石,参观奇石馆等,从而培养他们对卵石的爱、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

3.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指导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应该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理所当然应该承担爱国主义教育。新课标也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但数学学科其德育功能相对于一些文科来讲是隐性的,潜在的。

因此,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去努力钻研、探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我们也要告诉学生,不能停留在感叹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上,因为从明代开始,中国数学就逐渐落后于西方,导致勾股定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直到20世纪初,中国数学家踏上了学习并赶超西方先进数学的艰苦历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可使学生认识到闭关自守的无益,切实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

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努力。

例1:“神州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发射升空,10月17日凌晨4:33分返回地面,绕地球飞行76圈,飞行轨道近似为圆形。已知飞船距离地球表面约为343千米,问飞船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千米)例2: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现将三张分别印有“欢欢、迎迎、妮妮”这三个吉祥物图案的卡片(卡片的形状大小一样,质地相同)放入盒子。小玲从盒子中任取一张,印有“欢欢、迎迎、妮妮”图案的卡片的概率各是多少?小玲从盒子中抽取一张卡片,记下名字后放回,再从盒子中取出第二张卡片,记下名字,用列表法列出小玲取到的卡片的所有可能性情况,并求出小玲两次都取到印有“欢欢”图案的卡片的概率。

例3:为支持四川抗震救灾,重庆市A、B、C三地现在分别有赈灾物资100吨、100吨、80吨,需要全部运往四川重灾地区的D、E两县。根据灾区的情况,这批赈灾物资运往D县的数量比运往E县的数量的2倍少20吨。求这批赈灾物资运往D、E两县的数量各是多少?若要求C地运往D县的赈灾物资为60吨,A地运往D县的赈灾物资为x吨(x为整数),B地运往D县的赈灾物资数量小于A地运往D县的赈灾物资数量的2倍。其余的赈灾物资全部运往E县,且B地运往E县的赈灾物资数量不超过25吨,则A、B两地的赈灾物资运往D、E两县的方案有几种?

利用古代数学趣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是数学趣题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国内外的许多数学游戏、趣味书里,都可看到它的影子与原形。在讲平面图时,引入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益智游戏“七巧板”,让学生通过拼图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讲解方程组时,可收集一些古算题、古算诗,让同学依次吟读古诗、讲解古诗,寻求解题的方法。

例1:趣分馒头: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得几丁?(注:“几丁”即“几个”)例2:有个学生资性好,一部《孟子》三日了,每日增添一倍多,问君每日读多少?(注:《孟子》一书共有34685字)例3: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例4:韩信练兵,每三人一列,余一人,每五人一列,余二人。每七人一列,余四人,十三人一列,余六人。问多少士兵?

通过这些趣题的诵读,分析,学生们不仅从中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有学生能模仿编制问题。从而丰富了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数学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利用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例如,了解国旗,可以从国旗颜色、图形的所表达含义入手,再进一步让学生计算五角星各角的度数,长和宽的比;又如让学生去查找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总长约为多少米?再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通过让学生计算,从中可更深刻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再如,让学生调查我国人口有多少亿,约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几?我国领土有多少平方公里,又占世界面积的多少?我国近几年来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让同学们明白,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也是人口众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

又如,在98年抗洪救灾中,我国把数学运用在卫生遥感技术上,精确测定了长江大堤几厘米的倾斜度,为抗洪救灾提供了重要保证。利用这些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利用家乡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

10年前,能源产业建设,在咸宁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从2002年,蒲圻火力发电场正式开工,翻开了咸宁能源建设的新纪元。接着又是2004年,九宫山风力发电场的开工,到2006年嘉鱼牌洲湾油气资源的勘探。2003年,核电项目的申报到前期准备工作的立项,激起了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决心。

现在正在建设中的通山大畈核电站,规划设计的装机容量大概是400万千瓦以上,现在就看他用什么样的机组,如果用法国的EPR这个技术,他一个就是300万千瓦,如果用6台计算,他装机容量可能超过1000万千瓦,投资可能过千亿,相当于三峡的投资,他的发电可能达到800亿度电,销售可以达到300多个亿,从税收来讲那可能就是3、40个亿的税收,前面是缓解我们能源的紧张,同时还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拉动我们的建材,房地产和消费。

又如今年暑假,从7月1日九宫山避暑旅游节开幕以来,短短一个月时间,通山县各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90万元,综合收入9000多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祖国在进步,家乡在发展,明天也将更辉煌,而创造明天的劳动是艰辛的,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肩上任务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有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好好学习,为建设美好的新中国、美丽的新咸宁打好扎实的基础。

4.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个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根据中学化学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点燃中国人民为祖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火炬。无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结合祖国历史与今天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5000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对人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在讲燃烧中,我介绍北京周口店人类古遗址中发现的厚达两米的木材燃烧之后形成的炭灰层;讲化学变化、化合与分解反应时,介绍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创造发明,证明我国对有关汞的性质、硫和汞化合时的比例等有价值的化学变化规律的认识比阿拉伯炼丹家早了500年。

在讲解化学实验操作时,讲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的200多种药物制造方法,就已广泛应用了灼热、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这些丰富的史料,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新中国化学化工取得的辉煌成就中也有许多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如在蛋白质教学时,讲述1965年我国首先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迈出可喜一步,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在石油一节教学中,介绍了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洋油”充斥市场的辛酸过去和在党的领导下开发大庆油田,继而开发胜利、大港、渤海湾等大油田,使石油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的豪迈历程,无形之中给学生很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结合著名人物的爱国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解制碱工业中,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在英国某公司垄断国际市场,对外封锁技术,企图将中国制碱工业扼杀于摇篮之中时,他怀着报国决心,于1921年漂洋过海,返回祖国,日夜奋战在工厂,终于于1926年在塘沽碱厂生产出纯度为99%的洁白纯碱。其产品畅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又精心实验,刻苦钻研,提出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这一成就一鸣惊人,令世人刮目相看,为中国人民争得了荣誉。

在讲原子结构、原子能应用时,介绍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邓稼先解放前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为了发展祖国的原子能工业冲破种种阻挠,毅然回国,他说:“我要把生命献给祖国”。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篇章,使许多学生深受感动。

结合生产实践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在化学教学中还注意与生产实践结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实地参观学习,使学生学习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亲自体验到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讲化肥时我带领学生到县化肥厂参观,并告诉他们,解放前被称为“肥田粉”的化肥都要依赖外国进口,如今仅江苏省就有上百家化肥企业。这使学生不仅看到科学知识的力量也感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我还带领学生到一些合资企业参观,使他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的活力,对改革开放有正确的认识,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讲究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1)有机结合,自然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要紧紧地把握学科的特点,以知识开路,使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否则,就会造成“硬贴”、“横插”的现象发生,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教学形成“两张皮”。

(2)形式多样,适时教育。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安排好教育的内容,形成系列化教育体系。同时还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进行适时教育。适时教育契机的选择不仅为教材内容所决定,还为学生心理效能所制约。只有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方能防止盲目性,克服随意性。做到寓教育于知识之中,辅知识以教育含义,情理相济,水到渠成。

(3)广泛迁移,深化观点。在教学中有必要拓宽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深化教育观点。现行化学教材中,初中课本提到的科学家好多人都是外国人,其中除对个别人介绍其主要业绩外,大多数只是点到了名字,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补充、突出新中国的科学成就和中国科学家的事迹。又如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水平上,而应引申、迁移、升华到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祖国上来。

(4)以史感人,以情动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做到“形式感人易于人脑,感情熏陶易于动心”。教育手段主要不是直接灌输,而是利用典型感人的材料将自然与社会的美、丑、善、恶生动地再现出来,使活生生的、难以忘怀的,甚至能铭记一辈子的形象刻印于学生的脑中,用火热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能使学生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5.英语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下面是几个案例。

简单的二十六个字母也蕴含着许多的知识。在学生学习了字母之后,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二十六个字母,可以出示了一些字母缩写,如CHN,AUS,UK,HK,WTO,UN等国家、地区及世界组织的名称的缩写,让学生在练读字母的同时了解这些字母缩写的含义,初步了解这些国家、地区和这些国际组织的基本情况,树立全球意识,让学生知道在当今世界,要想让自己的国家更强大,就要用全球的眼光,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在情境的设置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引入其中。如学习了句型What does it mean?出示国旗的图案,与学生对话,通过What is it?What color is it?What does it mean?What are these on it?What does this mean?等句型的问答,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用英语进行交流,虽然其中也夹杂着中文,但学生已尽最大努力用英语表达,这就足够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又一次认识了国旗的深刻含义,又一次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如今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了许多外来文化,他们对这些外来文化一知半解,盲目崇拜,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比我们的好,这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民族自豪感的形成都带来了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英语教学中,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对祖国文化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在教学外国饮食文化这一内容时,针对学生爱吃肯德基、麦当劳和汉堡等西方食品的情况,和他们一起学习了这些食品的名称及简单的制作过程后,将我国传统食品馒头、米粥等与之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了这些食品各自的优缺点,明白了我们的传统食品对人们的健康更有益处,从此学生再不盲目崇拜,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学习外国的一些节日文化时(如Halloween,Christmas等),我也通过将其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新年、中秋节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各自国家的传统节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虽然它们的名称、形式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内涵是一样的,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东西才会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人们常说,只有到了国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个中国人,才能真正理解爱国主义。这种感觉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处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强烈对比中。让学生也处于这样的文化差异的对比中,学生就会更深刻的理解祖国的文化,自然而然生发爱国主义。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使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准确的把握思想教学的尺度,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听、解疑释惑,帮助他们排除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责无旁贷;将道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同时也不容忽视。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应是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的。

将英语目的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给初学者上第一次英语课,要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学英语?”同学们自然是各抒己见。其中有不少答道:英语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都说的是英语以及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必须要懂英语等等。进而又问:为什么是英语而不是汉语有如此殊荣?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但汉语为什么没像英语那样具有如此大的国际影响?学生们哑然。于是我就给他们讲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嚣张;讲述“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大清帝国的软弱;讲述北美殖民地的独立等。告诉学生:英语之所以运用广泛影响深远主要因为早期英国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侵略进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的。

我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更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争取主动,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堂英语课成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思想课,很有必要,且非常值得。我们学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目的性,各科任老师都可根据所教专业的特殊性加强目的性教育。将它与祖国的关系联结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算是一种教学尝试。

根据学生特点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

此后一段时间,英语课文中出现这么一个句子:English is a useful working language,people must speak English in the important meeting of the world。到这里就向他们这样补充:在联合国大会或其他一些国际性会议上,一般必须讲英语及其所在原因。后来书中又出现:Do you know what language is spoken in America,Australia and Canada?这类句子时,自然要讲明其历史、政治渊源,让学生懂得:英语之所以流传广、影响大,归于早期英国的“辉煌”。只有当国家繁荣昌盛时,才谈得上她对世界的影响,英语的泛使用也正是如此,不失时机地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

将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使之浑然一体,英语中的冠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在讲到在“国家”这类名词前不能加定冠词“the”这一语法特点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说若在“国家”这类名词前加上“the”会犯严重的政治错误。挺耸人听闻的,同学们露出茫然的神情。于是我举例:若写“the China”(这个中国)岂不意味着还有“那个中国”?学生释然。在教单词时,我也不忘“结合”。学生在学east(东)west(西)south(南)north(北)等方位词时,我讲了这么一句话East or west,south or north,home is the best。(不论走到东西南北,家是最好的去处)不仅押韵,还利于单词记忆。接着我跟他们讲这个“家”也可指国家,顺着就讲到了游子盼归,讲到香港、台湾……将各种英语时态与现实生活挂钩。

英语的各种时态是难以掌握的语法重点。为了说明“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况,可以说:Taiwan is apart of China这一不容歪曲的事实。在教“一般将来时”的时候,写到:Macao is going to be back home。(澳门将回到祖国怀抱。)教到“现在进行时”的时候,我又将这一句子稍稍变化Macao is going back home。(澳门在回归中。)并通过这两个句子说明两种时态的内在联系。教“现在完成式”Hong Kong has returned home。(香港回归了!)岂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句?像这样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我的英语教学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任何一位老师,只要他是一位爱国之士,只要他是一位有心之人,做到这点是不难的。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是一项千秋伟业。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教材内容溶为一体,在英语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天地。

6.政治学科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预备队,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他们一生的为人之本,做事之道,而且还关系到我们民族兴衰成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特别是中学政治教育战线上园丁们的重视。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学校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作用”。《纲要》从原则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在整个爱国主义教育宏伟工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与中学政治内容相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门场所,爱国主义历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中的各门学科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意加入爱国教育导向,就可以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每一节课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应当在完成每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地担负起这个重任。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联系中学政治内容特别是讲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时,我们实际主要是联系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理论,还有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任务等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在学生思想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历史上凡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就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可以结合近代工业革命后中国落后挨打的事实,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是党带领我们的人民走向胜利,是党使我们的新中国走向国富民强的今天。这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地教育,善于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与此相联系,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通过“英雄事例”教育。可以用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来激励学生。比如为他们讲述不畏大漠风沙守疆保土的卫青和霍去病及大汉将士,告诉他们这些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肯为国家民族舍弃小家,他们身上包含着千年不变的爱国主义英雄情节。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认识来激发自己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对祖国壮丽的山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为曾经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通过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

(3)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必须在知识上不断地武装自己,才能真正地做到爱国、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教导学生从思想上高度地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在国际的舞台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名成员,我们只有认清祖国所面临的局势,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效力。而作为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4)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活动,配合政治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组织爱国主义方面的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还经常利用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录像片、专题片,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实效性。利用学校图书室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爱国主义书籍。从日常做起,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特别是在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的节日教育、英雄人物的诞辰纪念,向学生讲述这些英雄们伟大的事迹。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周的升旗仪式,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国歌、升旗对于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课堂学习是改造学生主观世界的主要渠道,但如果能把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效果会更好。

比如:在清明节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传统”清明节扫墓活动,通过介绍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向烈士献花圈,让学生代表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而作为政治老师的我们可以最后不失机的进行总结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烈用鲜血换来的。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每位中华儿女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富强祖国的历史重任,完成先烈们没有完成的强盛梦。

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学生21世纪爱国主义精神不再表现为抛头颅、洒热血,而是表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爱校、敬业上。要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劳动观。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青年学生更应该积极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这不仅是为祖国的建设出力,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利用中学政治课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点对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人类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和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必须打破旧的模式,寻求适应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

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个性单纯活泼,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只要我们充分掌握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形象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要立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中学是青少年所受的基础教育,而基础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确保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还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真切感受爱国主义,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真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当代中学生。

7.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更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内容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他们怀爱国之心、树报国之志,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责任。

现在国家要求将《中国近代史纲要》和《中国革命史》作为每一个在校大学生的必修科目是极其必要的,中国近现代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一方面记载着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苦难历程;另一方面也记载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业绩和自强不息的探索历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间饱经忧患而不衰,屡遭侵略而未亡,并在沉沦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往往呈现出一种油然而生的自发状态。这种情感的产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个人与祖国依存关系不断认识的结果。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1)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四千年之久,我国不仅历史悠久且还有灿烂的文化。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2)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进行忠于祖国,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首先,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感情。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优秀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统一、发展做出过贡献。尤其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历史,中国各族人民饱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从未间断过。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涌现了无数的爱国人士,他们中有的毕生忧国忧民,有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有的为了国家的统一奋斗终生,有的为了保家卫国而捐躯沙场。譬如为国捐躯的清军将领关天培,坚决禁烟的林则徐,为国争光的詹天佑,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华侨旗帜陈嘉庚,我党领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英勇抗日以身殉国的国民党将领张自忠等等。正是这些人,才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我们民族前进的强大推动力量。历史教材中还有一些千代传诵的充满爱国激情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要让学生牢记这些历史名言,以起到潜移默化、振奋学生的爱国心的效果。通过上述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性格。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一传统,还要使其发扬光大。

其次,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从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中国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从这一刻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虽然经历了英勇的斗争,但都失败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后人难以体验和想像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句话,唱过这首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尤其是中学生。

在教学中,我们更应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培养对祖国统一的感情。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大趋势。曾经饱受外国侵略欺凌的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人民一定要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现在,香港、澳门已胜利回归,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突出地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必将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把台湾同胞的利益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对立起来的任何图谋都是不会得逞的,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作为中学生,更要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以自身良好的历史感、时代感、民族自豪感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这一定能够把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将历史教学中传统品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8.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中学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有着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中学历史课中如何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搞得更好,收到更大的实效呢?在此,谈谈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培养学生的兴趣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兴趣是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古语云:“爱屋及乌”,学生如果对教师的教学作风、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认可、敬佩,当然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就容易产生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往往也起着直接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自己所喜欢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如果师生关系不协调,甚至达到“僵”的地步,轻者会让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厌倦心理,如上课不听讲、打瞌睡等;重者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如上课故意起哄、打闹等,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学生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又怎么可能接受寓于史实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呢?

(2)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新颖。

①精心设计每一节新课的开头,以引起学生对每一节课的兴趣。比如教学“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课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一首歌导入新课:“同学们都会唱《松花江上》这一首歌吗?这首歌告诉了我们什么史实?”学生回答后老师可讲述“九·一八”事变经过及以此教育学生永远也不要忘记9月18日这一天,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达到教育的目的。

②精选趣味性较强的史料为丰富教材内容服务,强化对学生的吸引力。

现行历史教材文字一般都较呆板,鉴于此,备课时教师应尽量选取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趣味性较强的史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岳飞抗金时,可以增加一些岳飞小时候刻苦好学和岳母刺字的故事,这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记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岳飞能成为抗金英雄的原因有所了解,实际上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③乡土教材是历史教材的重要补充,在教学中合理地加以使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可告诉学生四川曾爆发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保路运动,这次运动在辛亥革命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这次运动:“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还可告诉学生,现代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也出生在四川,如邓小平、朱德、郭沫若、陈毅、赵一曼、张思德等。这样一来,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大大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应当讲求方法

(1)突出英雄事迹。讲述我国杰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事迹,并挖掘其爱国思想的源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在讲述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将他们爱国家、爱民族的事迹加以描述,还应尽量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来教育学生。

对杰出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的佳作诗句稍加分析,便能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时,不仅要讲述他的事迹,而且还可引用他的文章来说明。李大钊1919年11月9日在《新生活》杂志上发表的短文《牺牲》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自己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地牺牲,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在壮烈地牺牲中。”李大钊实践了这条人生之途。正是他的高尚人格所实践的人生之路,吸引了亿万人民去拼搏,才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样,就能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2)运用比较和对比法。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有效的方法。

比较法是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历史教学而言,比较就是将历史上有关联的同属性的历史事件加以对照,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进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讲到《马关条约》时,就可以同《南京条约》比较,从中找出各自的特点,使学生从内容的比较中明确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在比较中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落后就会挨打,从而更加努力地学好本领,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而打下坚实基础。

(3)教学手段方法形象直观。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很难再现,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联想,从而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可利用历史地图、历史照片、课本插图、幻灯、实地参观等,让学生边听边看图,这种方法形象直观,身临其境,效果甚佳。

9.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国情教育内容,在加强爱国主义国情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在落实《纲要》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且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地理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才能更好的完成德育的使命。

结合教材摆优势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讲述中国幅员辽阔、位置优越、山川壮丽、河湖众多、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物产富饶、资源广布、众多物品居世界前列;人民勤劳、民族团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遍步全国内容、使学生感到祖国山河壮丽及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如,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结合具体内容可指出: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森林总面积储量总值居世界第6位;草原面积居世界第4位;河流年径量居世界第6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3位,而且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目前已知的有用矿产160多余种,我国均已找到,其中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的就有钨、锑、锡、钼、锌、钒钛、稀土等10余种。我国又是世界能源大国之一,煤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石油产量和水能发电量皆居世界第4位;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一位。我国的海洋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高速发展经济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对在本世纪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纵满对比看发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学生在鲜明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受到深刻的爱国注意教育和国情教育,通过纵向比较我国解放前后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新旧社会两重天,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不一样。通过忆往昔、看今朝、望未来,可以鼓舞斗志,坚定信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例如,讲我国的工业发展时,首先指出;旧中国工业性质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表现为技术落后,分布畸形,资本被国外资本家控制。解放后,工业布局日趋合理,工业增长迅速、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5,各种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许多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已跃世界前列。如煤碳第1、发点量第2、钢铁第1、原油第5、电视机第2、糖第6。其次,横向比较我国和其他工业大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如中国年增长速度为12.8%、日本为11.5%、美国为4%、俄罗斯为5.8%、印度为5.1%。再拿国情相似,经济基础相仿的中印两国农业相比;同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印度1947年独立,我国建国1949年;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总体上说印度比我国优越,印度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充足,人均耕地比我国多1倍以上,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但发展速度却落后于中国。我国实现粮食自给比印度早好几年。这样通过纵横比较分析,使学生从事实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明确中国现阶段虽然落后,但发展速度快,一定能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还可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穿插介绍祖国社会注意建设各行各业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如讲我国农业时,指出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伟大成就,许多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粮食、棉花、肉类、油菜籽、水产品等的产量均居世界之首,花生和茶叶居第2,甘蔗居第3,大豆居第4,甜菜和天然橡胶居第5,创造了“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基本保证了12亿多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讲我国交通是,指出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可喜成果,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长江天蛰上,飞架了一道道长“虹”,武汉、南京、重庆、枝城、泸州、九江、芜湖等长江大桥相继建成,从而数桥飞架南北,天蛰变通涂。讲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指出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曙目的成就;海河、淮河及黄土高原的治理,黄河的梯级开发,长江航道的整治和开发;引黄济青工程的胜利完成;“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带的营造及沙漠的治理等。通过这些讲述,充分说明祖国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胜信念。

实事求是指劣势

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对人类及其活动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学时要事实求是,在讲清优势的同时,也一分为二地指出某些不利因素和劣势。

例如,讲我国的资源时,要指出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然而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总数长期居世界之首,从人均占有量而言,地也不博了,反而成了一个资源“小国”。如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森林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居世界有林国家的121为;人均河川年泾流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4;人均矿产资源不及世界人均值的1/2。又如,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教学中,除讲清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外,还应指出发展的不利条件。次外,还可横向比较,找出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加快建设祖国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合乡土育乡情

自古以来,教育总是从乡土教育开始的,古代出版的大量“地方志”,是最早的乡土教材。家乡是祖国的一“细胞”,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祖国”。地理学家斯·奥勃罗契夫曾说过,要成为本国真正的公民,就必须研究自己的国家,首先应该研究自己的乡土,研究家乡的自然、历史、资源等。因而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增讲一些乡土地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深切情感,达到熟悉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目的。

如,讲矿产资源时,穿插讲了长丰县邻淮南,地下含有煤和石油等。这样,通过运用地理学的原理,分析学生所熟悉的家乡,使学生产生深厚的乡土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

结合实践多活动

一切知识都源于实践,社会实践可以是亲身到社会中去体验和感受。也可以包括参加对国情中现实的、热点问题的探讨。教学中结合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活动,是加强爱国注意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方面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的地理知识,扩大爱国注意教育和国情教育的视野。如介绍祖国十年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十五”计划、经济等特区的起飞、大亚湾核电站、上海浦东新区、三峡水利工程、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用这些具体的、新鲜的事例和材料,造成一中氛围,让人人关心国情,让人人关心国情、了解国情,使学生不脱离社会实际,感受到祖国前进的步伐。

另一方面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如举办国情知识展览,“爱我中华”、“爱我安徽”知识竞赛等,促进学生知性一致,学以致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地理课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使学生感到“知识愈深,爱之愈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应当建立起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注意横向联系”的地理德育实施体系,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和过情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设计者做出贡献。

10.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艺术欣赏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而且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优秀的美术作品教材

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作品主要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可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后,讲解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事件,放映开国大典场面的录像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油画《南京大屠杀》,以刽子手、堆积如山的尸体、与啼哭着的小男孩的强烈对比,生动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烈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揭露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历史真相的不齿之实,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激发了学生献身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再如:王羲之“宛若惊龙,漂若浮云”的书法,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实物作衬托,以作品背景及历史渊源为主流,有效地克服了爱国主义教育中空洞说教的弊端,实现了情景交融,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积极实施。

典型的名人爱国事迹

水墨画中有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以“徐悲鸿为什么喜欢画马”为题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得知,徐悲鸿喜爱马的勤劳、勇敢、善良的性格,常常藉马抒怀,表现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而这些感情以又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徐悲鸿画马的爱国事迹,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齐白石老人在抗战时期毅然辞去艺专学校的职务,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日军抄了老人的字,他毫不畏惧,寄愤怒于书画,在一幅《水墨螃蟹》上题诗“处处草泥乡,行到何处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辛辣讽刺了日本侵略者,体现了刚正不阿的人格。达到了内在人格和外在作品形象的交融统一。

另外,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即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1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德育具有的特点

(1)整体性特点。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德育能力培养五方面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单独承担这五方面的全部任务。某一学科、某一学段的德育都是学科德育的一部分。每个学科的德育都必须根据整体的德育目标、德育观点、德育内容和德育层次分解确定本学科的德育重点,化整为零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自然地进行德育,使学生易于接受。将德育的目的与任务分解到各学科之中,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又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整体性特点的体现。

(2)层次性特点。即德育内容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内容也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因此,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学科德育必然具有层次性特点。许多德育内容是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并在各学段反复出现的。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逐层次深化的。如爱国主义教育,幼儿园应重在爱国情感教育,小学应重在祖国光辉历史教育,初中生应重在民族自尊和国耻危机教育,高中应重在对国情的辩证认识和责任感教育。这就是层次性特点的体现。

(3)制约性特点。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学科教学内容的制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式受学科教学过程的制约。学科德育的内容必须从学科教学内容中挖掘,从而避免随意性。把握这一特点,就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和树立好的意识、观念、情感和意志,就应当把握学习知识和进行德育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科德育生动活泼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就是制约性特点的体现。

(4)渗透性特点。即学科教学中德育在方式方法上要以渗透为主,包括思想道德认知能力、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渗透。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灵活生动地进行德育,使之可信可亲,在“授业”的同时达到“传道”的目的。这就是渗透性特点的体现。

德育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学科特点和科学的文化知识进行,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固有思想性,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2)目标性与方向性统一的原则。即学科教学中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学科课程目标和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来进行。

(3)主动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学科教学中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保持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抓住德育的有利契机,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情感熏陶、情境感染、正面灌输、潜移默化等各种方式方法,取得最佳效果。

(4)示范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教师要以自身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时时、处处起到思想道德的示范作用。同时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努力实践,在生活和社会实际中有意识地将思想观点、政治规范和道德准则转化并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之中。

12.小学体育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它内容多、范围广,牵涉到情感、行为、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让人感到无从入手,有的甚至认为只是讲讲大道理。其实不然,在教育过程中陷于窘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试图在小学体育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作一点浅显探索,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求同存异。

(1)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爱国信念。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就是把“希望”和“结果”转化成坚信不移的观点,进而成为一种信念。主要方法有:

①把体育和国家利益相联系。使学生初步懂得体育和:“国力”,体育和“国成”,体育和“国民”的关系。

②把体育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初步树立民族意识,知道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质量的体现。

③把自己和国家的利益相联系。从小树立学好体育,增强体质;用好体育,服务社会;终身体育,报效祖国的好思想,逐步培养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培养集体意识增强爱国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集体视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由此可见,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习大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

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齐步走——立定”、“四面转法”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拔河”游戏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3)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能表现行为活动的内容莫过于队列队形练习了。“队列队形练习”统一性强,动作一致规范,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们留下一种严肃、神圣、振奋之感,它是精神的象征,行为的写照。

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崇拜心理、好胜心理,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的同时逐步给他们灌输解放军战士的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像解放军战士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在队列操练中,还可以适当穿插呼喊一些有教育意义并能振奋精神的口号,例如:“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等。

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振奋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对形成正确的形体姿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4)通过游戏教学创设情境。游戏是小学生比较偏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小学游戏教材中,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和竞争,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但是,这种教育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切合实际地进行,做到既要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又不牵强附会。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可采用“故事法”、“演练法”等,创作出一定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在教“冲过火力网”这一游戏时,教师可先用收录机放一段密集枪炮声的录音,接着对学生讲,今天我们都来当一次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宁,夺取战斗的胜利,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冲过敌人的“火力网”。然后,在播放的枪炮声录音中做游戏。还可以通过讲英雄人物的小故事,介绍英雄人物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做学生很投入,爱国主义情操在游戏中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

(5)通过相关事物引申教育内容。小学体育教材多数思想性不明显,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与有关事物相联系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思想性,并可能派生出新的意义。例如,在教“快速跑”这一教材时,其中“快速”二字和时间相关,如果教师开动一下手中的秒表,把分分秒秒报给学生听,让他们体会一下时间的空间印象,同时简单介绍一下一分钟的经济价值,即给国家创造的财富,使他们感到“速度”二字如此重要。又如在教“耐久跑”这一教材时,我们可以利用祖国的名胜游览地进行象征性的长跑,如跑北京的“长城”,跑南京的“中山陵”等,以此来培养兴趣,丰富知识,激发爱国热情。

(6)通过“名人效应”激发学习主动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从一张白纸走向辉煌,涌现出大批体育名人,这些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善于把握儿童的心理,充分利用“讲、看、说、仿等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行有目标。所谓讲就是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优秀体育名人。

例如,排球队长郎平;体操玉子李宁;水中蚊龙林莉;篮球国手郑海霞;乒乓皇后邓亚萍;体操新秀莫慧兰等。“看”就是给学生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比赛的图片,如“精彩瞬间”、“明星英姿”等,也可以适当看一些相关的电视录相。“说”就是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体育名人。“仿”就是让他们模仿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育名人的动作。这样做学生容易理解,心境真切自然,学习主动性得到较好地发挥。

(7)通过环境布置营造渗透氛围。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予人一种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环境氛围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营造出多种渗透氛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例如,利用校园的围墙或板报写一些与爱国圭义教育内容看关的标语,或画一些相关内容的体育宣传画等。又如,利用操场的边角空地适当插置一些有关格言或者是有鼓动性、号召性的小标语牌,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利用体育课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点,从小从实、从远入手。

所谓从小就是从小抓起,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和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

所谓从实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学生年龄小,单纯活泼,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只要我们充分掌握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形象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所谓从远就是立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小学是基础教育,基础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确保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是卓有成效的途径。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思想教育一样,除了注重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认识、规范其行为外,利用时机培养意志、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途径。

而“渗透式”教育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方式。同时,由于“渗透式”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消除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疲倦乃至于抵制的心理,这种无意识记忆在较长时间里会显出它的牢固性。

中学语文课文大都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但其中的思想因素是蕴涵在文章内容之中,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爱困主义教育必须是“渗透式”的教育,而不能是“单刀直入”式的政治说教。

如果因为语文本身具有思想性,要完成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而把语文课变成半语文半政治,变成思想教育的工具,就违背了语文课的特点,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能够做到爱国主义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实施

(1)深刻理解教材,把握主动权。进行“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站在对整体中学语文教材的认识的制高点,对教材内容有完整的理解。要清晰地认识到每篇教材除了应传授的科学知识之外,还应弄清楚思想教育内容是在教材哪些内容中体现出来的,而不应毫无联系的硬性加入。

对于大纲中规定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了然于胸,正确辨析哪些篇目承担着哪些方面的教育内容。即便是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具体的内容,例如,有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也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还有准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教育,等等。

(2)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分析。爱国主义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有所侧重,却不能主观偏颇,脱离课文内容。如果流于形式,声东击西进行,就会使语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两败俱伤。现今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篇目,多数体现了时代性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但不同体裁,不同文章的思想因素各不相同。

因文施教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前提。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属于记叙范畴,作者浓郁的爱国情感是在叙事、抒情和议论中抒发出来的,适宜用以情感人的方式来感染教育学生;而鲁迅的《拿来主义》是论说文,作者对国民党的痛恨之情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注是在说理论辩中表达出来的,以理服人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是上乘方法。

不同体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是合情合理、尊重现实的表现,但具体教育的内容还需要因文而异。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在文言文中主要是进行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学语文教材中,诗词的优美意境,杜牧《阿房宫赋》的文学性,《师说》的尊教思想。如果教师合理驾驭,充分利用,就会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受到相应的爱国主义熏陶。

(3)巧妙创设情境,进入角色。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过乎情。”良好的情境是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情感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是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方式。

中学语文课文有较强的思想性,有的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的字里行问融入了作者真挚热烈的感情,关键在于教师精心发计,充分利用,使学生进入角色。例如《离骚》是我国伟大的爱国生义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作者运用神话传说、比兴联想和夸张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政治理想,饱含着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感。

情境的创设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既可以把情境作为讲读教学的引子,先入为主;也可以在讲读即将结束时展示情境,以收到言虽尽意不止的效果。还可以在讲读过程中根据具体内容随时随处进行。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利用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的介绍完成;也可以通过巧设问题,在层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情境,在逐步设置问题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解决各个问题中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

(4)开拓第二课堂,增强教育。语文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具有灵活性、独立性和自愿性,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的新天地。

丰富多彩的语文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受到各种教育。例如:在写作课外小组活动中,除了把学生带入生产生活的第一线,让学生直接感受生活,获得第一手写作材料。还可以适机进行书评、影评、观后感等生动活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听说为主的第二课堂也一样,爱国主义主题讲演,配乐诗文朗诵会是简便易行、众人都能参与的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畅所欲言的时事辩论会,为学生创造充分表达感情和见解的条件和机会,让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培养都潜移默化地统一在活动之中,达到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持久深入的目的。

14.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了解文化传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牢记革命传统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肆无忌惮地撕扯这块肥沃而又贫穷的土地,镇压敢于抗争的人民,中国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可爱的中国被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几万万同胞在水深火热中呻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艰难地探索着一条能够指引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虽然经过了英勇的斗争,还是失败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人民才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当家作主人。

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后来人难以体验到的。它是千万志士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得来的真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共和国将永远记住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感知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搞了频繁的政治运动,影响了经济建设的速度,尤其是十年动乱,使我们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爱国主义不是闭关自守,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中国这艘几乎撂浅的航船引向了辽阔的海洋。三十年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物资丰富,职工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走向小康。从每个家庭的变化中都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实践证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通过这些讲授,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政治经济发展前途的关切感、使命感,以及报效祖国养育之恩,今后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做贡献的责任感。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虽然有过诸侯林立,有过三国鼎立,但统一是大趋势,是长期的,搞分裂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都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过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曾经饱受外国侵略欺凌的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全体中国人民一定要完成中国统一大业。

现在,香港、澳门的回归指日可待,这是洗刷民族百年耻辱,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事件。港、澳回归之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将突出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必将受到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把台湾同胞的利益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对立起来的任何图谋都是不会得逞的,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中学生将来要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家乡养育情

热爱养育自己的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出发点。很难想象一个对家乡没有感情的人会对祖国有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初中生,大多十五、六岁,,他们生长在比较优裕的环境里,对老一代开发家乡艰难历程,对祖辈、父辈艰苦创业的经历知之不多,对有些事情甚至不相信,有的怕苦怕累等。然而,建设更加富裕、繁荣的新家乡的任务将历史地落在他们肩上。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5.高职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对其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对其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工程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青少年,而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在校学生绝大部分是青年,他们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阶段,学习任务又比较艰巨,加之多年来接受的“填鸭式教育”,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为国家和民族而刻苦学习。

促进学生完成学业的动力

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从学生自身情况来说,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加之学时比较短,完成学业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有的人认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殊不知这种认识是严重的“本末倒置”。青年学生不应该只是“埋头拉车”,更应该“抬头看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青年学生报国之志,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成为促进学生完成学业的动力。

当前大学生对祖国是缺乏深刻的了解,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确实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他们对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缺乏认识,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WTO的认可与加入,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个舞台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他们必须先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面临的局势:我们国家虽有辉煌的文明,但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国家虽已取得了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仍有部分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因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与建设成就,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目前,世界已进入以智力和知识作为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他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整体规划,贯穿始终,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民族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讲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等等。

其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院各项活动之中,形成浓郁的校园氛围。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教育,养成教育。在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还要使其它活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规划化、经常化、系统化。除课堂教学之外,要举行一些活动,如结合班校会进行国情教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指导学生收看新闻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感受祖国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等。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使学生常常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必将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习惯养成。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形成高雅、具有爱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还必须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校外教育因素,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协调,共同完成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如开办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互补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增强教育合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使校内教育不断向校外延伸。

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配合固然重要,但高职学生实现自我、实现理想、奋发图强等内在因素也很重要。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通过有效的灌输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与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

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6.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指导2009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这些要求强调了爱国主义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怎样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美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中有很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文质皆美的篇章,教学中利用文质皆美的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诗歌进行教育。如教《乡愁》时,首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常新的主题,《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韵动人的一曲。

《乡愁》诗歌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泊在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予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歌的结尾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的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织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燃烧而变成撩人秋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诗歌不可比拟的深度。通过诗人余光中对祖国大陆和人民的依恋之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挖掘艺术特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其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在同一位置的重叠词的连用,使得全诗低回往复,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的数量词的运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是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这种音乐美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散文进行教育。通过挖掘散文中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故乡的榕树》时,通过赏析作者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者写此文时“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而且时间已过了“三十年”,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作者“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语),写出了作者对故乡、故物、故人、故事的思念之情,利用作者对故乡、故物、故人、故事的思念之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写作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09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篇章写作,做到观点正确,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对职高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培养写作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描写民族精神进行教育。利用描写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作文中写到: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这是我对你的生日祝福,对您60岁生日最最真挚的祝福!时光匆匆如流水,我们的祖国即将点燃她第60支生日蜡烛。6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曲折而漫长的,可在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

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上飘扬,义勇军进行曲在晴空下回荡,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激荡沸腾!回望历史,无数先辈青史流芳,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捍卫了华夏民族的尊严。

正是这样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着腰板,拍着胸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通过颂扬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描写祖国伟大成就进行教育。60年来,祖国的伟大成就,彪炳史册。同学们在作文中写到:

1949年的10月1日在祖国首都北京天安门上,毛主席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又重新站起来了!”就在那一刹那,中国人民终于获得了自由。可在那时,中国的科技还不怎么发达。国家比较贫穷,更谈不上城市建设。

转眼间,我们的祖国母亲也快60大寿了。而在这60年里我们的祖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以前泥泞不堪的小路变成了如今又宽又大的柏油路,车辆在上面穿梭不停。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霓红闪烁,真像是守卫城市的巨人。

以前的乡村孩子们都读不起书,如今他们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游弋在书的海洋之中。六十年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成为国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17.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知国

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20多万来自祖国各地的观众,在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锦州有5所高校,每当新生入学的时候都要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人是一名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们不但对革命史的了解甚少,而且讲到一些英雄人物比如梁士英舍身炸碉堡时,一些人会发出“真傻”、“这不是有病吗”的议论声,通过这些言语可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逐渐的发生转变。

在《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情况》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四化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

爱国

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大学生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确实知之不多、知之不深。

因此,他们对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缺乏认识,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如结合班校会进行国情教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指导大学生收看新闻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感受祖国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民族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讲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等等。

(2)引导大学生提高认识。如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阶级对比,使大学生懂得虽然我国目前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但腐朽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阶级斗争依然存在;通过对比教育激发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大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要考虑大学生情感的特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既要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青少年的认识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

因此,我们要组织大学生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4)激发爱国主义情。要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具有辩证哲理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做到中肯而切合实际,深刻而不失含蓄。另外,我们要注意组织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党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特别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报国

报效祖国是知祖国、爱祖国的发展,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时代的具体要求。热爱祖国主要体现在是否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和报国之行。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育志、育才、导行。

(1)育志。即培养大学生树立为四化献身之志。其关键是教育大学生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刻苦学习与祖国四化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学习绝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因此,必须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这些年来,对上述这些内容我们讲得实在太少了,大有加强的必要。育志以激情为基础,目的在于利用情感这种内部动机,促其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

(2)育才。即培养大学生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科学本领。一个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才,报国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就必须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各方面的有用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说:“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

(3)导行。即引导大学生将报国之志付诸行动,把报国之才献给祖国。大学生在学期间就要确立报效祖国的思想,而且要认识到报国之行就是脚踏实地投身爱国主义实践,兢兢业业,身体力行。

今天的爱国行动,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就要利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献计献策、尽职尽责。导行不能光说不做,要引导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为国出力”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为他人为集体献爱心活动等等,使他们从小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要教育他们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要教育他们积极服兵役,或在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勇敢参战、杀敌报国。一句话,即“闲情非吾志,甘心赴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