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与“连横”的斗争

古代中国迈入战国时期(约公元前 475 至前 221 年)之后,大国不断依靠实力吞并小国,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演变为战国时的兼并战争。众多国家经过长时间的互相征战之后,还剩下七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号称是“战国七雄”。这其中数秦国的力量最强大。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比别的国家强了。从秦孝公起,秦国历代君主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不断出兵进攻邻近的魏国和韩国,接连打了很多胜仗,夺取了不少地方。

秦乘山东各国交战之机强大起来,不仅使山东诸国震惊,而且更引起它们的恐惧。为了防止秦的进攻,决定联合对抗秦国,而秦也企图与山东六国之中的一些国家联合,以破坏抗秦战线,于是形成了复杂的“合纵连横”的斗争局面。

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看秦国这样厉害,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于是就提出了“合纵”抗秦的主张,意思是六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因为这六个国家都在秦国以东,位置纵贯南北,所以人们把这种联合称为“合纵”。倡导合纵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公孙衍。

公孙衍是魏国人,做过魏国的相。有一年,他组织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可只有魏、赵、韩三国出了兵。他们攻打函谷关,吃了败仗, 只好收兵回国。这次“合纵”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

对于“合纵”的解释,从古到今有许多种说法。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他说“从地形上来看,燕国在北方,魏国在南方,楚国在更南方,把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从南到北组成一条巨大的防线,就是合纵。”但韩非子又接着说,从地形上看,燕、魏、楚等国相距太远了,而且各国情况差别太大,合纵是不会成功的,这是用混乱来攻击严密的秩序,用歪门邪道来攻击正确的方针,结果必定是要失败的。

一般说来,合纵得比较好的时候,六国团结得紧,就可以把秦国的势力限制在函谷关以内(在河南灵宝西南,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 是秦国和东方各国的分界线)。但六国的团结并不牢固,它们自身的矛盾很多,又常常受到秦的破坏,最后仍不免被秦一一击灭。

东方的六国中,齐、楚是比较强大的。楚怀王曾以合纵长的资格领导韩、赵、魏、燕等国举行“五国伐秦”之役,声势十分煊赫。以后楚怀王又和东方另一个大国——齐结成联盟,一起来对付秦国。这两个大国的团结,无疑是东方六国的一种稳定力量。在这一段时期中,秦国暂时屈居下风。

跟“合纵”抗秦唱反调的是主张“连横”亲秦的人。他们说,秦国太强大了,不论是齐、楚、燕、赵、魏、韩中的哪个国家,只有依赖秦国,跟秦国联盟,去对付其它国家,才能取得胜利。因为秦国偏在西边,其它六国在东边,从东到西叫做“横”,所以人们把这种主张称为“连横”。当时倡导“连横”最出名的人是张仪。像公孙衍、张仪这样倡导、推行“合纵”和“连横”政策的人,被人们称为“纵横家”。他们是一群以游说为职业的人。

这些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徒,朝秦暮楚,谁给他官做,给他钱化,他就为谁出力。他们除了有一个三寸不烂之舌和一张能把死人说活的能言善辩的嘴巴外,就是大耍各种手段,使之能按他们的办法去做,从中取利。

在公孙衍之后,又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倡导合纵的纵横家,他就是苏秦。

苏秦是洛阳人,年轻时读了很多书。成年以后,他立志用“合纵”的策略劝说秦王,以换取一官半职。他到秦国时,对秦惠王说尽了“好话”,但惠王并没有买他的帐,而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就不能够飞得高;法律没制订的事,就不能够作出惩罚;道德不够高尚,就不能够统治人民;政策如果没有规律,就不能够让大臣们去执行。现在苏秦先生您不远千里到我这里来献计献策,我很感激您的好意,但是现在条件还不成熟,请过一段时间再说吧。”实际上惠王已经拒绝了他的主张,他不得不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住处闲呆着。

此时,他临行所穿的“黑貂之裘”破旧了,携带的一百斤黄金,也都花得干干净净,便无精打采地回到洛阳家中。只见他衣服破破烂烂,连穿的鞋也漏出了脚趾头,肩头上扛着书,背上背个破旧皮囊,颜面上充满愧色。一进屋,家中的人们见他如此狼狈,知其游说合纵未能成功,官没当上,都很失望。妻子连看他一眼都不看,照样织布;嫂子也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也不理他。苏秦见自己家人都对他这么冷淡,心里很难受,决定重新学习,等着以后东山再起。于是就开始发奋读书,接连读了几十箱子用竹简写成的书。当晚上读书困倦的时候,就用锥子使劲扎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一下接着读书。有时候扎得血都淌出来了,他还是忍着疼继续读书。

终于学成了。苏秦便到赵国去,向赵王明确提出联合韩、魏、齐、楚、燕一起对抗秦国的主张,赵国很高兴,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封他为武安君, 授给他相印。接着苏秦又到其他国家去游说。苏秦的合纵,得到了山东各国的响应。于是在公元前 333 年(周显王三十六年),推赵为纵约长,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的局面最后形成。

秦惠王对苏秦在山东六国合纵成功,大为震怒,曾对其谋士寒泉子说, “苏秦欺寡人”,便要派武安君白起去破坏合纵。寒泉子说:“不行,如果要完成这个任务,非张仪不可。”秦惠王听从了寒泉子的建议,任用张仪为相,主持进行连横活动。

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令尹家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抓起来打个半死。

张仪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的伤痕,心疼地说: “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

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

张仪用自己的脑袋作保证,献计策给秦惠王,说一定能使秦国称王称霸。从张仪对秦王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举赵亡韩、臣楚魏,亲齐燕”,即

攻赵,亡韩,使楚、魏两国臣服,齐、燕两国不敢西向而表示“亲近”,为张仪倡导连横的整个战略,秦惠王当然采纳。于是在公元前 322 年(周显王四十七年),张仪便来到魏国,张仪对魏惠王恐吓了一番之后,又以悲天悯人的腔调献计,说穿了就是你魏国要想不灭亡,必须臣服于秦,受秦的“保护”,这是秦国连横战略首先在魏国的运用。魏惠王很信任张仪,封他做了相国。从此,张仪作为游说之士,便到各国活动,想尽一切办法,破坏合纵。

秦国连横的战略对山东六国尤其是对魏国威胁很大,因而魏在齐、楚等国的支持下首先向秦展开进攻。

公元前 318 年,赶走了混入魏窃据相国的张仪,任公孙衍为相。并推楚怀王为合纵约长,魏、赵、韩、燕、楚共同伐秦,史称“五国伐秦”。

此时,西戎之一的义渠对秦后方有所威胁,秦惠王想用美女和宝贝来拉拢义渠,让他们不再进攻秦国。没料到义渠不吃这一套,乘着秦国在东方与五国交战的机会,大举向秦国进攻,使秦国处于腹背受敌的困难境地。但由于五国只有韩、赵、魏出兵,燕、楚未动,不能一致合作,如魏国伐秦,态度很不坚决,只勉强出兵,暗中派惠施到秦,代表楚魏请和。秦国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将五国各个击破了。

从这之后,秦国又收复了河西失地,势力不断地强大起来。

韩国本来是秦的友好国家;张仪与魏国连横成功的时候,秦和魏联合起来举兵进攻韩国。当然东方齐国不会等闲视之。齐宣王便提出救韩伐秦,臣下田臣思不同意,说:“国王救韩攻秦的计谋不对,莫如对秦魏伐韩听之任之。因为此时燕王哙正把大权交给相国子之,大搞“禅让”,可是本国“百姓”不服,各国诸侯也不承认。而秦伐韩不用我们救援,楚国和赵国就会出兵于秦,如乘机出兵伐燕而得其国,这不等于将燕白白赐给我们吗!”齐宣王采纳了田臣思的“视秦伐韩而不顾,立即举兵伐燕”的建议,在公元前 314

年发兵侵入燕国,杀掉燕王,只用了 50 天的时间就攻占了燕国。这件事实充分说明,齐国势力相当强盛,只有西部的秦国可以与齐国相提并论,势均力敌。

秦、齐之所以在对待韩的问题上发生争斗,是因为秦与韩的关系,从总的方面来看,秦伐韩的次数较多。但当山东其他五国中的任何一国向韩国进攻的话,秦国都不会不闻不问,必定出兵相救;因为韩要臣服于任何一个东方国家,都对秦国的连横政策不利。

秦齐势均力敌,秦楚亦势不两立。苏秦为赵合纵,游说楚威王,说:“楚强则秦弱,楚弱而秦强。”就连张仪破坏合纵,游说楚怀王时也说:“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势不两立。”因此,除韩、赵、魏、燕四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外,几乎形成秦、齐、楚鼎足三分之势。因而在合纵连横战争中,秦、齐、楚又呈现出十分复杂和尖锐的战和关系。这三个国家各自打着小算盘,都想尽办法来控制整个局势,因此,秦为了牵制齐国, 必须与楚联合,破坏齐楚联盟,所以在对待楚国的问题上展开了尖锐的斗争。

齐灭燕后,齐国的威望更高了,连当时的“纵约长”楚怀王也来跟它建立了联盟。齐楚都是大国,他们一结盟,对秦国就是一个严重威胁,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秦惠王听到这个消息,连忙把张仪找来,商量对策。张仪说:“让我上楚国走一趟吧,管保让它跟齐国散伙。”惠王就派他到楚国去了。

楚怀王是个昏头昏脑的国君,任用奸臣,迫害忠良,连屈原这样的伟大诗人都被他迫得投水自杀了。

张仪到了楚国,先把一大笔金银财宝送给楚怀王最宠信的大臣靳尚,然后去见楚怀王。一见面,他就从国力、与各诸侯国的关系,甚至地形等对比, 提出楚都远远不如秦国,秦一旦发兵攻楚,不到三个月就会把楚灭亡。接着, 他又开门见山地说:“大王,现在天下真正强大的就数楚、齐、秦三个国家。如果秦国和齐国联合,那么齐国就强了;如果秦国跟楚国联合,那么楚国就

强了。秦国最恨的是齐国。秦王说了,只要大王跟齐国断交,他情愿把过去占领贵国商、于的六百里土地归还大王,让我们两国世世代代永远交好。”糊涂的楚怀王信以为真,兴高彩烈地在朝廷里宣布:“为了得到秦国的

六百里土地,我决定马上与齐国绝交,与秦国结成友好国家。”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很赞成这笔政治交易,纷纷向怀王表示祝贺。只有客卿陈轸来得最晚, 听说怀王要与齐绝交换取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不但没有道贺的表示,而且显出非常不高兴的神态。怀王问其故,陈轸颇有远见地说:“你们还高兴,我看你们都要死了没地方葬啦!”怀王生气地说:“你这话怎么讲?”陈轸不慌不忙地说:“大王,请您想一想,秦国为什么这么看重楚国呢?还不是因为我们跟齐国结成了联盟吗?如果我们跟齐断了交,孤立无援了,秦国还会看重我们,把地还给我们吗?倘若张仪背信弃义,不给土地,我们拿他怎么办呢?齐国如果依附了秦国,两国一起来打楚国,我们能对付得了吗?我看, 不如先派人跟张仪到秦国去,让秦国交割土地,等地到了手,再跟齐国断交也不晚呀!”这时候,那个得到张仪贿赂的大臣靳尚,赶忙出来扇冷风:说: “不跟齐国绝交,秦国便不会把六百里土地白白送给咱们;所以我们只有先与齐断交,然后才能得到这么一大片土地。”楚怀王同意靳尚的话,说:“张仪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再说与秦国结盟对楚国也很有好处。”接着,楚怀王一面派人去与齐国绝交,一面派使臣跟张仪回秦国去办理那六百里土地交割的事情。没等使者返回,怀王贪受秦地六百里心急如火,又派第二个使者绝齐。

楚国的使臣跟张仪一起回秦国,刚到秦国都城咸阳,张仪假装摔坏了腿, 躲了起来。楚国的使臣足足等了三个月也见不到张仪的面,实在不耐烦了, 就直接写信给秦惠王,说明张仪答应给楚国土地的事。秦惠王答复说:“张仪订的协定,我一定实行。可是听说楚国跟齐国还没有完全断交,我怎么能把土地还你们呢!等相国腿好了再说吧。”使臣把这意思报告楚怀王,楚怀王说:“这是嫌我和齐国断交还不坚决吧。”就派人到齐国去,大骂齐王。这下子,可把齐王气坏了,他立刻派使臣到秦国去,约好一起去打楚国。张仪一听,“连横”的计策算是得逞了,连忙去上朝。在王宫门口正好碰上了楚国的使臣,张仪故意装作吃惊的样子,问:“您为什么不去接收土地,还在这儿耽搁呢?”使臣说:“秦王让我等您伤好了再办移交,现在就请您跟秦王讲清楚吧。”张仪说:“不就是我那六里封地吗。”楚国的使臣听了大吃一惊:“什么,六里?我们大王告诉我的是商、于之地六百里呀!”张仪若无其事地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一回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王也发兵十万人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

这时候,韩、魏两国听说楚国打了败仗,也乘机侵犯楚国边境,想捞点便宜。楚怀王吓慌了,赶紧派大夫屈原到齐国去谢罪,又派陈轸到秦国兵营去求和,答应再送给秦国两座城。但秦并未满足,还要挟楚国将黔中与秦武关外即商、于之地相交换。楚怀王余怒未消,气汹汹地说:“我不愿意用地换地,只想用黔中来换回张仪!我要把这个大骗子抓来,然后将他碎尸万段!

这才能解我心头之恨!”

秦王想要交出张仪,但又不好开口,张仪得知,说:“我可以去。”秦王说:“楚王对你负约,不给商、于之地,怎能善罢干休呢?”张仪回答说: “不必为我担心,我不会有危险的。用我一个人换来黔中那么大一块土地, 太合算了。目前秦强楚弱,楚国很怕秦国。我在楚国的时候,已经收买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靳尚是楚王夫人郑袖的亲信;而且郑袖说什么,怀王就听什么;我到了楚国之后,这两个人肯定会尽力保护我的。再说我是秦国的使节,楚国轻易是不敢杀我的。”

张仪被送到楚国之后,怀王立即囚禁了他,准备选个合适的日子杀掉他。张仪暗中与靳尚和郑袖联系上,请他们帮自己在楚王面前求情,靳尚和郑袖满口答应。郑袖因为得了张仪的大量金银财宝的贿赂,更是竭尽全力地救张仪。

郑袖十分阴险狡诈,魏王曾送给怀王一名“美人”,楚王十分宠爱,“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郑袖当然知道楚王对这名女子的态度。于是她对待这名女子比怀王还要亲近,此女人也很相信她。郑袖的故作姿态,当然为怀王所知,曾说:郑袖没有妒嫉之心,郑袖见楚王已为她的假象所迷惑,就告诉魏女,王爱你的美丽,但对你的鼻子有些厌恶,见王时必掩其鼻。果然魏女见楚王时便把鼻子捂住。楚王很不高兴, 问郑袖是何原故,她回答说:“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于是楚王大怒,说: “岂有此理”,乃下令把魏女的鼻子割去,谁也不许违背命令。类似这样的阴谋诡计,加害于人,对郑袖来说,远远不止此一件。

张仪买通了勒尚和郑袖之后,这两个人一遍又一遍地在楚王面前替张仪说好话,郑袖更是白天黑夜地缠着怀王,又哭又闹,说:“你要杀了张仪,秦王一定大怒,派大军打过来,我母子两个还能活吗?”楚怀王的心给说活动了,他舍不得郑袖和儿子,又舍不得黔中那块地方,就没杀张仪,反而听信了张仪的话,答应同秦国永远交好,然后客客气气地把张仪送回了秦国。张仪回到秦国,对秦惠王说:“楚王已经非常害怕大王了,大王如果能

把汉中地方的一半退还楚国,再把女儿嫁给楚国太于,这样,楚王就会更加感激大王的恩德了。我用这个例子,去游说别的国家,人家才乐意跟秦国‘连横’呢”。秦王很赞成这个主意,就拨给张仪黄金、车马,派他到各国去游说连横的事。

张仪带着黄金和宝马华车出发到东方去游说了。他先到了齐国,齐宣王很隆重地接待了他。他对齐宣王讲:“现在秦国已经与楚国结盟了;赵国、韩国、魏国也都争着向秦国献土地结盟,齐国怎么不早点跟秦国结盟呢?如果将来秦国让韩、赵、魏三国一起来攻打齐国,那齐国可就有灭亡的危险了! 我刚从赵国来,赵国已经向秦国献了许多土地了!”齐宣王也是位糊涂虫, 赶忙请张仪在秦王面前替齐国说点好话。

随后张仪又一连气跑到赵国、燕国去游说,采取的也是这种连蒙带唬的办法。在赵国的时候,就骗赵武王,说齐国已经把海边一大块地方送给了秦国;到了燕国又骗燕昭王,说赵国也给秦国割了地。骗得这些国君都表示要跟秦国交好,燕昭王甚至当场就同意把恒山以东五座城池划给秦国当礼物。就这样,张仪“连横”亲秦的策略获得很大成功,他趾高气扬地赶回秦国去了。

不久,齐宣王发现张仪并不是从赵国到齐国来的,而是先来齐国,后去

赵国;而且韩、赵、魏三国也并没有献土地向秦国求和,这才知道受了张仪的骗。正巧这时候秦惠王死了,齐宣王就想趁这个机会与秦国争夺大国地位, 便向其他五国派出使臣,要再搞一次合纵,由齐宣王任纵约长,与秦国抗衡。齐宣王也非常痛恨张仪这个大骗子,悬赏捉拿张仪,说“谁能逮住张仪抓到齐国来,我马上送给他十座城!”

公元前 288 年,秦在多次战败楚国之后,昭王又伐楚,取八城,还发出书信一封:要求楚怀王亲自到武关去参加会盟。

怀王接到带有通牒性质的书信后,非常为难,更十分害怕。要是去吧, 惟恐受骗,不去吧,又惧怕惹怒秦国而不可收拾。于是在他的儿子子兰的鼓动下前往武关准备与昭王相会。

当怀王一进入武关时,秦伏兵大出,立即封住关门,胁迫怀王到秦都咸阳。昭王更不以礼相待,并要挟怀王答应以“割巫黔中之郡”。楚怀王被逼无奈,想要先订立盟约,但秦坚持先割地后订盟。怀王大怒说:“秦诈我而又强我以地,不复许秦。”这样,怀王则被扣留,过了三年,即到公元前 286 年死在秦国。

公元前 311 年(周赧王四年),秦惠王死,其子武王继位,张仪已不被

信任。他为避免杀身之祸,于公元前 310 年(周赧王五年)向武王建议,说: “齐王最恨我,我在哪国,他就向哪国出兵,不如让我到梁国去。”(梁国即魏国)

秦武王就令张仪至梁,齐果然出兵伐梁,梁襄王非常害怕。张仪又出主意让梁派使者奔齐,说明秦武王令张仪来梁的目的,齐王伐梁便停止了。

梁襄王很感激张仪,让张仪留在梁国做官。这时候张仪已经非常老了, 仍然经常向梁襄王提出许多建议。第二年,张仪就死在了梁国。

张仪到处欺诈蒙骗,是个典型的政客。他倡导的连横所以能够获得成功, 主要原因是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国富民强,实力雄厚,中原各国都很怕它, 总以为依靠了秦国才能保存自己。东方六国虽然也同意公孙衍的“合纵”主张,想联合抵抗秦国,但是个个又都拨拉自己的小算盘,一到关键时刻,就既不齐心也不合力。因此合纵不但搞不成,反倒给秦国搞连横以可乘之机。

秦在击退五国联军和楚国的进攻以后,又于公元前 283 年打败了韩国,

消灭了韩国 24 万军队。从此以后,韩国和梁国(即魏国)就再也没有力量攻打秦国了。

公元前 266 年,政治家范睢来到秦国,秦昭王非常器重他,曾三次请教, 怎样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如何对付山东六国?范睢都“唯唯”,拒不回答。原来他不了解昭王是否有决心整顿内政,能否大刀阔斧地实行带有关键性的重大措施,以改革时弊。经昭王再三解释,范睢首先提出必须改变魏冉与太后相互勾结,在太后的支持下,专横跋扈,使秦国越来越弱的局面;紧接着他精辟地分析了秦的内外形势。

范睢对秦与齐、楚的关系进行分析说,齐向楚进攻,虽然把楚战败,可是不能占有土地,反露出破绽,疲惫下来。诸侯乘机攻齐,只得落个“主辱军破为天下笑”的下场。因此,秦既不能伐齐,也暂时不能攻楚。范睢的策略很受秦昭王的重视,他学习秦惠王的做法,对东方六国又打又拉,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对于东方最强大的齐国,他运用欺骗利诱的方式,自称西帝,假意推尊齐湣王为东帝,但条件是要齐国和他一起伐赵。

齐湣王没有上当,他听从了纵横家的建议,废去帝号,同时又游说各国,

要大家“爱齐而憎秦”,联合攻秦。

迫使秦昭王不得不废去帝号求和,并把过去侵得的土地还给赵、魏两国。齐国的优势不能保持得长久,齐湣王由于不断的成功就骄傲起来。合纵

各国发生裂痕。秦王乘机约各国连横共同攻齐。弱小的燕国,这次却脱颖而出,以乐毅为大将,挥军一直打进齐的国都临淄,并攻占 70 多个城池。其他各国也乘机进攻齐国的边境。这一下子把齐国的实力给消耗掉了。从此以后, 再也无力与秦国相抗衡。战国七雄中,只剩下了秦国一个超级大国。

又过了 30 年,秦王赢政即位,他在以前秦国强有力的国家实力的基础

上,进一步壮大军事力量,并从公元前 230 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统一中国的战争,用近十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任务,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秦王赢政就是赫赫有名的、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至此,战国时期长时间的合纵与连横的斗争,才算是最终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