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争雄 泰国一统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相互攻伐,混战不已,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在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卿大夫势力逐渐膨胀起来,国君权力衰落,出现了卿大夫专权的局面。在齐国,大夫田氏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施行新政, 消灭了国内残余的旧势力,势力渐强,控制了齐国政权,最终姜姓齐国为田姓齐国取代。而晋国起初是六卿专权,后来经过你争我夺,勾心斗角,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颁旨认可。这样,齐、韩、赵、魏、秦、楚、燕成为各诸侯国中的七大劲雄。历史从风云变幻、五霸迭兴的春秋时期,过渡到了狼烟四起、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

战国初年,魏文侯励精图治,任用杰出的政治家李悝变法,改革图强, 魏国首先成为强国。到了战国中期,齐威王倡导改革,任用邹忌为相,整顿朝政,发奋图强,国力迅速增强,成为魏国强有力的竞争者。齐、魏两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正面冲突。

孙膑是齐国人,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青年时曾和魏国人庞涓一起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心怀嫉妒,就派人把孙膑骗请到魏国,然后捏造罪名,砍断他的双脚, 并在他的脸上刺上字涂上墨,软禁起来,企图使他终身不能出头露面。后来, 齐国派使者到魏国。孙膑扮作犯人,偷偷见了使者。齐国使者了解到孙膑富有才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暗中把他装在车中载回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非常赏识,用上宾的礼节款待他,并向齐王推荐了他。孙膑十分感激,决心为齐国出谋划策。

就在此时,魏国攻打赵国,攻克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向齐求援。齐王任命孙膑为帅,但孙膑说他是一个受过重刑,身已残废的人,不易树立威望。于是,齐王改派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 8 万精兵去救赵国。孙膑运筹惟幄,胸有成竹。起初,田忌打算率军直奔邯郸,进攻魏军。孙膑对田忌说:“要解开乱丝不能抓在手里强撕硬扯;要排解别人斗殴,不能直接帮拳。救兵解围也是这样,要避实就虚、直捣敌人的痛处。敌人感到有后顾之忧, 围自然也就解了。现在魏国猛攻赵国,他们的精锐军队肯定都投在了战场上, 已打得精疲力尽,留在国内的则是老弱残兵,不堪一击。我建议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这样,魏军必然回兵自救。我们可以一举两得,既救了赵国, 又使魏兵疲于奔命,然后我们再寻找机会打败他。”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 率兵直攻大梁。庞涓得知后方告急,果然急忙撤军回国。当撤退到桂陵的时候,与齐军遭遇,疲惫不堪的魏军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桂陵之战,魏国虽然失利了,但还有实力。公元前 342 年,魏国又攻打韩国。韩国不敌,急忙向齐国求救。孙膑又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直奔魏国都城梁。庞涓听到这个消息,马上从韩国撤军。这时齐军已越齐国边界, 进入魏国境内了。孙膑根据魏军强悍骁勇,一向看不起齐军的心理,采用减灶诱敌的策略,使其麻痹大意。

当庞涓跟踪追赶进入魏国的齐军时,在齐国军队第一天扎过营的地方, 发现齐国的营盘占了很大地方,叫人数了数地上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之用。第二天,庞涓率军到了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又数了数炉灶,只有够五万人用的了。第三天,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又数了数炉灶,只剩下三

万人的了。庞涓发现齐军的炉灶一天天在减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得意洋洋地说:“我知道齐兵一向胆小,不敢打仗,现在他们进入我国才三天, 逃跑的士兵就已超过半数。”于是他丢下步兵,只统率轻装的精锐骑兵,昼夜兼程,急速追赶,一直追到马陵。马陵这个地方两边是山,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当庞涓带兵追到马陵道时,已是傍晚。他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棵大树露出白木,上面有一行字,但看不清楚。于是他就让士兵点起火把来看,只见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心中大惊,知道上当了,但为时已晚。两边万箭朝火把处齐发,魏军不及防备,乱作一团,死伤不计其数。庞涓知道自己斗不过孙膑,失败已成定局,就拔剑自杀了。临死时他叹道:“天不佑我,这番倒成就了孙膑的声名。”庞涓一死,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 魏国太子申也作了俘虏。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个国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当时, 赵国在各国中只是个二三流的国家,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被割去许多领土。赵国面临着被兼并的危险。于是,赵武灵王决定改革图强。他的改革措施首先是从“胡服骑射”开始的。

赵国人原来穿的衣服袖子长,腰肥,领口宽,下摆大。赵王想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好与胡人作战,这种衣服很不合适,无法骑在马上射箭打仗。于是,赵王决定向胡人学习,采用胡人的短衣长裤,这看起来似乎只是服装改革,实际上却关系到赵国人的风俗习惯,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因此阻力很大。

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他反对胡服,因此许多人持观望态度。赵武灵王亲自到公子成家,对他说:“服装是为了使用,礼节是为了便事,礼不是一成不变的。地方不同,服装不同。就是圣人也看对百姓是否有利,礼也可不同。以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大兵力,侵略我国, 欺凌我国民众。我先王感到羞耻,没有报仇雪恨啊!现在胡服骑射,就是要图强,要雪耻。”赵王终于说服了公子成,公子成接受了赵王赐的胡服。

还有公族赵燕迟迟不穿胡服,赵王严厉地对他说:“我已穿上胡服,你迟迟不穿胡服,有意违抗我,你犯了大罪。小心我亲自来严惩你,处你以极刑,以示天下执法之严。”赵燕吓得直打哆嗦,匍匐在地,一再称罪,立即穿上胡服。这样,王公大臣接受了改革,全国很快推广了。

赵国实行“胡服骑射”,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骑兵成为赵国军队的主力,这对与少数民族作战很有利。公元前 286 年,赵国灭了中山国。赵国举国欢腾,赵王论功行赏,大赦天下,大摆筵席五天。报仇雪恨的宿愿终于实现了。赵国还在北方开拓了上千里的疆域,很快强盛起来。

赵武灵王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后,于公元前 288 年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何(即文惠王),以肥义为相,辅佐朝政。赵武灵王自己称主父,为太上王,专心致力武功。他的长子公子章封于代,既有地盘也有势力。他对赵武灵王没有传位于他极为不满。当时,李兑对肥义说:“公子章势力大,事情有变,你性命难保,不如称病辞职,把相位让出来。”肥义说:“我要实现我的主张,不怕粉身碎骨。”公元前 285 年,公子章果然与国相田不礼发动政变,杀死了肥义。公子成和李兑又调全国兵马,杀死了公子章和田不礼, 将赵武灵王围困在宫中。连续三个月没有吃的,连幼雀都抓吃了。最后,这位很有作为、对赵国很有贡献的国君,就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

燕国在燕王哙时,演出了一幕“禅让”的活闹剧。他没有把王位传给儿

子,而是“禅让”给还在进行改革的相国子之。燕太子进攻子之,没有成功。燕国大乱。齐宣王乘机发兵攻燕,仅用了 50 天就攻下了燕国都城,大肆劫掠后才撤兵回国。这时,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昭王即位后,为了报仇,决心改革政治。他在易山旁边建了一座高台,里面堆着黄金,作为招揽人才的费用,这座台就叫黄金台。当时许多有名有才干的人应招到了燕国,其中从魏国来的乐毅最受重用。

乐毅是魏国人,名将乐羊的后代,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乐毅到燕国后,大力训练军队,燕国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燕国君臣奋发图强,经过 28

年的努力,使得国富兵强。公元前 284 年,燕国联合韩、赵、魏、秦、楚等国,大举伐齐,在济西大败齐军主力。当齐军在西线失利后,燕昭王派乐毅率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向齐国腹地挺进,长驱直入,攻占了齐的国都临淄。燕昭王亲自跑到济水慰劳将士,并封乐毅为昌国君。接着,乐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攻下了齐国 70 多座城。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齐泊王逃到莒,被楚国大将淖齿所杀。齐人拥立法章为齐王。

正当齐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齐国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田单。田单是齐王田氏的远房亲属,在临淄做过小官,没有人赏识他的才能。燕国攻齐时,齐人败退混乱。田单锯短车子两端的车轴,包上铁皮,以免互相牵挂,影响行动。在混乱拥挤的撤退中,田单族人的车子保存完好而终得以逃出。田单逃到即墨以后由于当地守将战死,城中无主,大家便推举田单为将,保卫即墨。

这时,燕昭王已死,惠王即位。惠王以前与乐毅不和。田单得知这个情况后,就派人散布谣言,说乐毅不攻下齐国的两座城,又不回燕国,是想以伐齐为名,联合诸侯在齐称王。说一旦换了新将,即墨就难以保全了。燕王听信了流言,竟把乐毅免去职务,派骑劫代替。燕军士卒都为此愤愤不平。接着,田单为激起军民士气,同仇敌忾,派人散布说我们什么都不怕,就怕燕军俘虏了我们的士兵而割去他们的鼻子,就怕燕人挖我们祖先的坟墓,毁我们祖先的尸骨,骑劫上当,果然令燕军割去齐国俘虏的鼻子,焚烧齐人祖坟的尸骨。齐人看到燕军如此残酷,痛哭流涕,群情激愤,决心同燕人决一死战。

田单看到士气非常高涨,知道可以动员出战了。他把自己的家人都编入队伍之中,把自己的粮饷都分给部下,以示决战的决心。他派出使者假意出城投降。燕军已经围城三年多了,十分厌倦,现在看到齐军要投降了,一起欢呼起来,斗忐松懈。田单又以重金作为礼物,收买燕军将领,说即墨很快就要投降了,希望能够保存即墨人的全家老少。燕将个个满心欢喜,思想麻痹。

为了打败骑劫,田单一方面用各种方法麻痹敌人,一方面在城里积极备战,决定用火牛阵,用计取胜。他把城中 100 多头牛集中起来,让人给牛穿上红丝绸衣,画上五彩花纹,两只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牛尾巴绑上浸透油的芦苇。然后在城墙根挖了几十个洞口,把牛埋伏在里面。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又挑选了 5000 名壮士,全副武装,紧跟在牛后面。晚上,点着牛尾, 群牛大惊,“火牛”从城门洞中猛冲出去,飞奔燕军兵营。刹那间,燕军营内火光冲天。燕军看到成群的怪物冲来,十分害怕。5000 名壮士紧跟在火牛后面,奋勇冲杀,城墙上的齐国军民狠敲各种铜器,呐喊助威,震天动地, 齐军声威大振。燕军被火牛阵吓破了胆,全身酥软。火牛在燕军中横冲直撞,

燕兵死伤遍野,溃不成军。燕军统帅骑劫也被齐军杀死,士卒四处逃散。齐军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奋勇追击,一举收复了全部失地。齐国复苏了,但毕竟伤了元气,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雄了。

战国后期,魏、楚、齐各大国衰落下去了,唯有经过赵武灵王改革后的赵国,还有相当的力量。兼并战争进入了秦赵大战的阶段。赵国的强大是与大将廉颇和丞相蔺相如的肝胆相照,齐心治国分不开的。

赵惠文王时,得到了世间珍宝——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就派使者去见赵惠文王,说愿意用 15 座城换这块宝玉。赵国知道秦王的为人, 巧取豪夺,君臣上下犹豫不决。赵国一时找不出合适的人选去回复这件事, 赵王十分焦急。就在此时,宦官缪贤走到赵王跟前,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来担当此任。蔺相如向赵王表示:“假如秦国真的把 15 座城池划归赵国,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把城池交出来,我就完壁归赵。”于是,赵王同意蔺相如出使秦国。

秦昭襄王在王宫里召见了蔺相如,对蔺相如所献的和氏璧爱不释手,并传给他的随从和妃妾们观看欣赏,可就是没有交割城池的意思。蔺相如知道秦王想霸占和氏璧。于是,他借口美玉上有点小斑点要指给秦王看,将宝玉要回。他拿着宝玉,怒发冲冠,义正辞严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无意偿给赵国城邑,强行夺取和氏璧,那么我情愿用自己的头颅和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一听此言,十分惊慌,连忙向蔺相如道歉,并假意拿出地图, 为蔺相如指出那 15 座城池。蔺相如知道秦王心怀鬼胎,就要求秦王斋戒五天,然后举行隆重仪式,才可拿走和氏璧。秦王只得答应。在这几天中,蔺相如偷偷地叫人把璧玉送回了赵国。到了接受宝玉的这一天,蔺相如知道已完璧归赵,就当众指出秦国不讲信义,他已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秦王理屈辞穷,无可奈何,只好把蔺相如放回了赵国。

公元前 278 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赵国经过精心准备,由蔺相如随赵王赴会,廉颇在边界进行了部署,以防不测。在宴会上,秦王假装醉酒, 强迫赵王为他鼓瑟。然后,他让史官记录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到这种侮辱十分气愤。他立即走上前去,拿着瓦盆,威逼秦王为赵王敲打。秦王左右的人要冲上前杀蔺相如,他怒瞪双目,大声喝叱, 吓得他们直往后退。秦王心慌意乱,迫不得已,勉强敲了一下瓦盆。蔺相如如法炮制,也让史官记录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瓦盆。秦国大臣又提出,赵王应割 15 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坚决要求秦国割都城咸阳为赵王祝寿。蔺相如以牙还牙,针锋相对,保住了赵国的尊严。

渑池会之后,赵王为了酬报蔺相如的功劳,拜他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眼气,认为自己身为武将,有攻城掠地之功,而蔺相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却位居自己之上,实在感到羞耻,咽不下这口气。廉颇扬言,如果碰见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羞辱他,让他丢脸。蔺相如听到这些话,便不肯再跟廉颇见面。每逢上朝,总是托病不去,避免与廉颇争高低。有一次,他出门远远看见廉颇来了,就赶紧避开他。这样,日子一久,蔺相如手下的门客觉得他太软弱了,想离开他回家。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我连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吗?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这样只对秦国有好处,而对赵国不利。因此,我要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大为感动,十分惭愧。于是,廉颇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以后,两人互敬互让,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由于赵国将相团

结,齐心治国,在整整 10 年间,秦国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范睢起了重要作用。范睢是魏国人,曾随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私下和齐国勾结,回国后须贾报告了魏相魏齐。魏齐命令家人狠狠鞭打范睢,打断了他肋骨,打掉了他的牙齿。范睢假装死去。家人用席子卷起把他弄了出来,郑安平把他藏了起来,改名叫张禄。秦王的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把范睢推荐给他。于是范睢随王稽逃到了秦国。当时,秦国太后、穰侯专权,华阳、高陵、泾阳君为羽翼。他们反对山

东六国的说客入秦,因此,范睢在秦国住了一年多,没有机会向秦王进言。后来,范睢抓住一次机会,向秦王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指出太后与四贵专权,对秦王是一个威胁,应该废除太后,贬除四贵。他还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这些建议都被秦王采纳。范睢得到了秦王赏识,被拜为相国。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睢化装成普通商人去见须贾。须贾惊异范睢还活

着。须贾问范睢以何为生,范睢说我给人家当佣人。须贾很可怜范睢,留他吃饭,并送给他一件丝绸袍子。后来须贾见到秦相张禄,原来就是范睢。须贾吓得魂不附体,赤着上身,跪行向范睢请罪。范睢没有问他的罪,说须贾所以免于一死,是因为他赠我一件丝绸袍子,“有故人之意”,所以把他放了。这就是赠梯袍的故事。

范睢要须贾回去告诉魏王,送魏齐的头来,否则要荡平大梁。魏齐逃到赵国,赵王捉拿他,他和虞卿跑到大梁,在大梁自杀了。

在范睢的辅佐下,秦国势力迅速膨胀,赵国成为秦国继续发展的障碍。这样,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战争开始时,赵国名将廉颇坚守长平。他老谋深算,料想秦国远交近伐, 急于求战,于是筑垒固守,坚不出战,挫其锐气,消耗秦军力量。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王看到战争旷日持久,攻不下长平,就采用范睢的离间之计,向赵王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哪还敢和秦国打仗啊!要是叫年轻力壮的赵括去,秦国早被打败了。”赵王听信了流言,于是马上召回廉颇, 派赵括代替廉颇作赵军统帅。

赵王的错误作法,遭到了蔺相如的坚决反对。蔺相如对赵王说:“王以赵括为将,就好像用一根粗劣的木头棒去弹琴瑟一样。赵括轻浮地读其父传下的兵书,根本不知道怎样使用,要误大事的。”赵王不听,坚持派赵括为统帅。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跟父亲读了许多兵书,爱谈论战争, 以为天下谁也比不了他。但他父亲并不认为他可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关系到生死存亡,赵括却夸夸其谈,我看今后赵国不用他为将则罢,如果用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必然是他。”赵括母亲得知赵王用赵括为将,就极力劝阻赵王,希望赵王不要任用赵括,否则会误国误民。但是,赵王固执己见,说:“你不要管,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上任后,一反廉颇原来的部署,更换了原来的将领,撤除了防御工事,改防御为进攻。秦国暗暗高兴,偷偷地换上了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高傲轻敌的弱点,故意打几阵败仗,然后假装失败逃走。赵括不知是计,出兵追击,一直追到秦军阵地前。秦军坚守,赵军不能前进。在赵军追赶秦军的时候,白起派了两支奇兵包抄赵军的后路,把赵括的大军分割成两截,使其首尾不能呼应,进退不得。白起又派 5000 骑兵,切断了赵国的援兵和粮道。

赵军被围,断粮已经 40 多天,饥饿的士兵互相杀食。赵括绝望之下,组织部

队轮番突围,都没有能成功,他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主帅,军心大乱,只好投降。白起怕投降的赵军作乱,把 40 万战俘全部活埋,只把

240 个小孩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赵国受到了沉重打击,元气大伤, 从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了。赵括领兵在长平与秦军作战惨败身死,“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从这儿来的。这个故事后来流传很广,就是用来讽刺那些脱离实际,夸夸其谈,只会败坏事情的人。

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军乘胜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由于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残杀,激起了赵国人民的义愤,赵国军民英勇抵抗。赵国总结了长平之战的经验教训,采取持久防御的战略方针,不与秦军进行决战。赵国一国的力量抵抗不了秦军的进攻,于是向各国紧急求援。这又是战国后期的一次很重要的战争,不但关系到赵国的存亡,也关系到山东各国的命运。于是发生了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的故事。

在邯郸被围的严重时刻,赵王派平原君赴楚国求援。平原君喜欢收养门客,他家门客常有几千人。平原君出使楚国前,决定从几千门客中挑选 20

个勇士同去。选来选去,只选出 18 人,还差一人怎么也选不出了。这时, 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走到平原君面前说:“我听说您要和楚国联合起来, 合纵救赵,准备从门客中带 20 个人去,现在还少一人,你就把我带上一同去吧。”平原君问他到门下有几年了,毛遂说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士处世,好象锥处囊中,锥尖马上会露出来。先生在我这里已经三年了,没有人称赞过你,我也没有听说谁讲过你有什么本领。你不能去,留下吧。”毛遂说:“我今天才得请处囊中。如果我早得处囊中,整个铁锥都会露出来,不只是露出来一点点尖。”于是,平原君就带了毛遂等 20 人去了楚国。那 18 人都对毛遂轻蔑地笑笑。

到了楚国以后,平原君与楚王商谈合纵抗秦的事,从早上一直到中午, 也没有一个结果。毛遂按捺不住怒气,按剑逼近楚王,厉斥楚王不该优柔寡断,拖延时间,并力陈战争形势,指出如果楚赵不联合抗秦,那么楚国也会自身难保。毛遂义正辞严,使楚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当场与平原君歃血为盟,楚赵联合抗击秦国。楚王马上派兵前往赵国解救邯郸之围。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很有感慨地说:“我不敢再相信天下的士了,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此毛遂为座上客。毛遂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勇于出来主动承担重任。后来人们把这种自我推荐、勇于去做某件事的行动,叫做“毛遂自荐”。

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因此平原君三番五次派人向魏国搬兵求援。信陵君屡次请求魏王出兵,而魏王就是不答应。于是,信陵君只好带 100 多辆车骑去赵国与秦军死拼。路过东门,遇见曾经厚待过的隐士侯赢, 侯赢对他十分冷淡。信陵君走了一段路以后,不禁又回来见侯赢,问是什么缘故。侯赢笑着说信陵君的行动好像用肉去喂饿虎,悄悄告诉信陵君应该利用魏王的宠姬如姬盗出兵符,只有这样才能救赵。信陵君依计盗得兵符之后, 带上卖肉的大力士朱亥前往军中,以免魏军主帅晋鄙仅抗。

信陵君一行人到了军中,要代晋鄙领兵。晋鄙合了兵符,但又感到奇怪。他感到事不对头,不想交出兵权。危急时刻,朱亥从袖子里抽出 40 多斤重的大铁锤,打死了晋鄙。接着,信陵君整顿军队,连夜带兵奔向邯郸。

随后,楚相春申君率领楚国援军,与魏国信陵君带领的援赵魏军,会同

平原君亲率的三千人的赵国敢死队,向秦军展开猛烈进攻。秦军顿时被杀得落花流水,四处逃命,被围困了一年多的邯郸终于解围了。

秦王赢政是秦庄襄王的儿子,13 岁即位。由于他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执掌。吕不韦原是韩国阳翟的一个大商人。他在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处境窘迫的秦公子异人。异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孝文王的儿子,作为人质留在邯郸。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决定利用他进行政治投机。他拿出千金帮助,还把自己的已有身孕的情人送给异人,并亲自到秦国进行活动, 使异人取得了孝文王宠姬华阳夫人的欢心,争得了王位继承权。孝文王死后, 异人即位,这就是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因此当上了丞相。庄襄王在位三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嬴政即位,即后来的秦始皇。吕不韦继续做丞相,号称仲父, 实际上成了执掌秦国大权的太上皇。

秦王嬴政长大,即将亲政。吕不韦意识到自己的权势太重,与王权发生矛盾。另一方面,他又害怕秦王嬴政知道他与太后私通而治罪,于是把自己的舍人嫪七国争雄 泰国一统 - 图1推荐给太后充当幸臣。嫪七国争雄 泰国一统 - 图2得幸之后,便伙同太后掌握大权,胡作非为,把秦国政治搞得混乱不堪。

公元前 238 年,秦王嬴政开始亲政,嫪七国争雄 泰国一统 - 图3 乘机叛乱。秦王果断地镇压了这次叛乱,处死了嫪七国争雄 泰国一统 - 图4等人。在追查过程中,秦王发现牵连到吕不韦,便罢免了他的相国职务,并令他远迁蜀郡。吕不韦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在集中国家权力的同时,秦王嬴政还任用了有才能的李斯、尉缭等人, 治理秦国。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的同学。李斯看到山东六国都已衰落,只有秦国雄心勃勃,有能力统一天下。于是他离开楚国投效秦国, 并逐渐得到了秦王的赏识。

正在李斯要大展抱负时,韩国有一人,来秦国修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物力,牵制秦国东进。事情被发觉了。秦国宗室大臣认为客卿来秦国的都不可信。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驱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逐客。李斯列举了外来客卿对秦国发展所起的作用,并指出现在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天下志士都寄希望于秦国。如果把客卿赶回敌国,势必壮大对方力量,孤立自己。秦王看了之后,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后来封他为丞相。此后,李斯一直是辅佐秦王的最重要的人物。

对秦国统一天下作出了贡献的尉缭,就是在废除逐客令后来到秦国的。秦王采用尉缭的离间诸侯之计,还重用王翦父子等能征善战的将领。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统一战争开始了。

从公元前 230 年开始,秦国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向山东各国发动强大攻势。秦首先攻韩,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秦在韩地设颖川郡。

公元前 228 年,秦攻赵,赵王派大将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李牧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手下战斗力很强,秦军一筹莫展。后来,秦国用重金买通赵王宠臣郭开,让他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昏庸,杀害了李牧。秦军很快打败赵军,攻克邯郸,俘赵王迁。赵公子嘉率家族数百人逃到代郡, 自立为代王。

公元前 227 年,秦攻燕。燕太子丹和他的师父鞠武商量,准备联合诸侯共同抗秦。但太子丹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派荆轲以献地图为名刺杀秦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刺杀没有成功。秦加紧攻燕。

燕联合退守代郡的赵公子代王共同抗秦,被秦军打败。公元前 226 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蓟。

公元前 225 年,秦攻魏,攻克大梁,魏亡。公元前 222 年,秦攻燕辽东,

俘燕王喜,燕亡。接着,秦攻代,统一了北方。公元前 221 年,秦国攻打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齐亡。

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只用了将近 10 年时间,秦国就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一个空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封建国家。战国时代结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