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波

声波也是一种机械波.观察发现,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像其它机械波一样,声源振动将会引起相邻的媒质质点振动,而这媒质质点又会引起更远的媒质质点振动.这样,声源的振动就通过媒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由近及远地传播,从而形成声波.

如果物体的振动频率高于 20000 赫兹或低于 20 赫兹,则人将听不到

它们产生的声音.频率高于 20000 赫兹的声波叫作超声波,频率低于 20 赫兹的声波叫作次声波.

●声音的传播问题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媒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在一条直线上.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在均匀媒质中,声波是沿直线匀速传播的.波速 v、传播距离 s 及时间 t 之间遵守如下关系:

v = s .

t

在同一温度下,同一媒质中,各种声波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这波速完全由媒质决定,与声波的频率无关.和一般的机械波一样,声波的波长λ、频率 f、周期 T 及波速 v 之间满足

v = λ = λf.

T

对于不同的媒质,声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在 0℃和标准大气压下,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为 332 米/秒,20℃时则为 344 米/秒.在水中, 声速约为在空气中的 4.5 倍.在金属中声波的传播速度更快,由于人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 20000 赫兹~20 赫兹范围内,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v=340 米/秒计算,与之对应的声波波长范围为 17 毫米~17 米.自然界中一般障碍物的尺寸与这个波长范围可以比拟,所以声波一般都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即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光波的波长很短,只是微米量级,比一般障碍物的尺寸小得多,故光波不会有明显的衍射现象, 通常只能沿直线传播.隔着墙壁,我们看不见人,却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即所谓“闻其声不见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干涉是波动的特有现象,声波也不例外.当两个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声源产生的声波叠加时,就会产生干涉现象.音叉的两股被敲击发声,由于两叉股同时振动,各自都成为声源,而且频率相等,相差恒定,它们发出的声波在其周围的空间里叠加,使有的区域里媒质质点的振动加强,有的区域里媒质质点的振动减弱.当我们围绕音叉周围走一圈,就会听到声音强弱交替变化,这便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声音的共振现象叫共鸣.如果我们有两个相同的音叉 A 和 B,我们就可以演示声音的共鸣现象.我们把 A 和 B 音叉各装在一个音匣上,每个音匣的一端是开口的.将这两个音匣放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并使它们的开口端互相对着.敲击其中的一个音叉,比如 A,并在它振动几秒钟后使它停止振动,这时我们将会听到另一音叉 B 发出的微弱的声音.这是由于音叉 A 先振动,通过空气媒质使 B 发生了受迫振动.由于 B 和 A 的固有频率相同,因而使 B 作受迫振动的策动力的频率与 B 的固有频率相等, 使得 B 的振幅达到最大值,于是 B 也能振动发声.相传我国早年有两个相距不远的寺庙,各有一座大钟,一个寺庙敲钟发声,另一个寺庙里钟未敲也跟着响起来,这就是共鸣现象.

音叉和空气柱也能产生共鸣.图 3-1 可演示空气柱的共鸣现象.玻璃管的下端用橡皮管与盛有水的漏斗连通.把一个振动着的音叉放在玻璃管上端贴近管口处.上下移动漏斗,以改变管中空气柱的长度.在某一长度处,我们可以听到最强的声音.这是因为管中的空气柱在音叉振动产生的周期性策动力作用下,发生了受迫振动,当调节空气柱的长度, 使得空气柱的固有频率恰好与音叉振动频率相等时,便发生了共鸣.慢

慢调节,使玻璃管内水面逐渐下降,管中空气柱的长度逐渐变长,我们发现当空气柱的长度为几个适当的值时,听到声音有最大的强度.

实验表明,和音叉发生共鸣的空气柱长度遵从如下规律: 当管子两端开口时,

L = n λ ,n = 1,2, 3 2

当管子一端开口一端封闭时,

L = (2n + 1 λ n = 0,1,2, 3

) 4 ,

其中λ为音叉产生的声波波长.用此法可方便地测定音叉产生的声波的波长λ,进而由 v=λf 求得音叉的固有频率.

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我们甚至会听到多次回声,这是由于离我们远近不同的山坡都会将声音反射回来,先后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国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和三音石,是声波反射知识在建筑学上应用的极好例子.回音壁是个圆形的围墙,围墙内靠北边有个圆形的建筑物,称作“皇穹宇”,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回音壁高约 6 米,

所围成的圆周直径 65 米,墙壁很光滑,能很好地反射声波.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墙根,一个人靠墙向北低声说话,另一个人就能很清楚地听到, 就像听电话一样,其原因就是声波通过光滑的墙壁多次反射传播的结果.

从皇穹宇沿台阶向围墙的大门走去,第三块石头便是三音石.站在这块石头上击一下掌,就可连续听到“拍、拍、拍”三次击掌声(甚至更多次),“三音石”由此而得名.三音石位于以围墙为圆周的圆心上, 在三音石上击掌时,声音传到四周围墙上,根据声波反射规律,我们知道反射后的声音都要经过圆心,因而在这一位置上听到的回声特别响.反射的回声,经过圆心后,又继续沿着圆的直径方向传播,碰到对面墙壁又再次沿直径反射回来,这样,我们就能听到第二次回声.声音往返于围墙间,其后便会听到第三次、第四次回声.

[例 1]频率为 50 赫兹的声波,从 A 点向 B 点传播,某一温度时声速为 330 米/秒,A、B 间距离有 n 个波长;后来温度升高,声速为 340 米

/秒,这时 A、B 间距离为 n-2 个波长.求 A、B 之间的距离.

[分析与解]波的频率与温度无关,所以两种情况下波长分别为:

λ = 330 米 / 秒 = 330 米

1 50秒−1 50

λ = 340米 / 秒 = 340 米

2 50秒−1 50

由题意可知 A、B 之间的距离为:

s = nλ

= (n-2)λ ,n· 330 (米) = (n-2)

340 (米)

1 2 50 50

解得 n=68,代入上式得:

s = nλ1

= 68× 330 (米) = 448.8(米)

50

[例 2]一辆汽车沿着与峭壁垂直的公路向峭壁驶去,当汽车与峭壁相距 s=500 米时,司机按响喇叭,经过 2.8 秒,他听到了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设声速为 v=340 米/秒).

[分析与解]设喇叭按响后,声音经 t1 秒传播到峭壁;声音从峭壁反射回来,经 t2 秒与汽车相遇,司机听到回声;可见 t1+t2=t=2.8 秒.在这 2.8 秒内汽车向峭壁方向行驶的距离为 ut,u 是假定的汽车速度.由题意可得方程:

vt1+(vt2+ut)=2s,即

(t1+t2)+ut=2s,亦即

(v+u)t=2s

所以 v+u = 2s = 2×500(米) = 357.1(米/秒)

t 2.8(秒)

故求得汽车的行驶速度为: u=357.1(米/秒)-340(米/秒)=17.1(米/秒)

≈61.6(千米/小时)

蝙蝠有完善的超声波发射与接受器官,它就是凭借着自己的“活雷达”,在夜空中甚至黑暗的岩洞里飞来飞去,追捕昆虫,躲避各种复杂的障碍.蝙蝠的“活雷达”实际上就是一部回声定位器,而且能够分辨回声的“精细结构”,把昆虫反射的信号与树枝、电线⋯⋯反射的信号区分开来.蝙蝠的这种本领已被人类仿效.

[例 3]用“声纳”装置可以测量海洋的深度,探测潜水艇或鱼群的距离等等.用“声纳”测量海水的深度时,应垂直于水面向海底发出超声波.如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到回波的时间间隔为△t=2.4 秒,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 1448 米/秒.试求海水的深度.

[分析与解]设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 v,海水的深度为 h,由题意可得:

v△t = 2h,即

h = v△t = 1448×2.4 (米)≈1738(米)

2 2

●思考与练习

  1. 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因为声音很容易发生 现象;雷声往往轰鸣不绝,持续较长时间,是声音的 现象造成的;在管形水槽口的上方放置振动的音叉,当水位改变时声音周期性变化,这是声音的 现象.

  2. 以下关于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特性由音调、响度与音品决定; B.可判别回声与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为 0.1 秒; C.声波由空气进入金属后波长变短; D.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音调不变; E.声波在传播中必须以空气为媒质; F.同一声波在不同媒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 G.频率相同的声波在不同媒质中波长不同; H.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若气温升高,则波长变大. 3.一只蝙蝠以 6.0 米/秒的速度垂直飞向一座房屋的墙壁.飞行

中它发射出一束频率 f=4.5×104 赫兹的超声波,经 0.015 秒接收到回波.求蝙蝠发射超声波束时与墙壁相距多远?(设声速为 340 米/秒)

4.某渔船为了探测鱼群,某时刻向某特定的方向发射一束频率为 1.0

×105 赫兹的超声波,经 0.88 秒接收到鱼群反射回来的回波.已知 1.0

×105 赫兹的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1.45×103 米/秒.求该鱼群与渔船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