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

巴顿(1885—1945),美国陆军上将。曾就读于西点军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毕业后在骑兵部队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法国领导美国第一个坦克旅的组建工作,并率领该旅参加圣米耶勒等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任坦克旅长、师长、军长和集团军司令,参加北非登陆战役和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率美军第3集团军在诺曼底登陆,而后转战法国、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战后,任第15集团军令兼巴伐利亚总督。1945年12月因车祸丧生。巴顿作战勇猛,有“血胆将军”之称。

从小就是战争迷

1885年11月,乔治·S·巴顿出生于美国一个军人世家。小时候,他就接受了极为正统和正规的训练,为以后的军事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09年,他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毕业,成了一名少尉。

虽然巴顿只是个少尉,但他可以坦然自若地出入陆军高级指挥官的密室和华盛顿上流社会的客厅。因为显赫的身世和财富,因为他那卓越的专业才能,因为他天生的好口才,巴顿受到了上层人士的热烈欢迎。

年轻时,巴顿就是一个意志顽强、不肯服输的人。

1912年,奥运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里面有一个新设的现代五项全能军事比赛。这项比赛意图通过考察参赛者的意志和体力,选出现代的骑士。

这项运动对巴顿的吸引力很大。他觉得自己表现的机会来到了!他自费到了参赛地点,拼着命去夺取比赛的胜利。当他游完三百米时,人们不得不用钩子将他从池中捞上来,因为他没有力气自己爬起来;跑完四千米越野赛后,他筋疲力尽,晕倒在终点线上。最后,他在43名竞赛者中获得了第五名,这也是参赛的美国正规军官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

1916年,巴顿跟随美国陆军的潘兴将军到墨西哥镇压农民游击队。在追捕墨西哥游击队领导人的过程中,对手的狡猾激怒了巴顿。于是,他采取了冒险的行动。他抛下自己的部队,单枪匹马展开追逐。最终,狡猾的领导人逃脱了。但紧追不舍的巴顿却追到了游击队领导人的保镖。经过一阵激烈的枪战,他终于打死了保镖。这一成绩虽不大,却再次让巴顿大出风头。

潘兴将军非常喜欢巴顿,甚至对他明显的缺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爱理不理。潘兴将军常夸他:“我们队伍中也有一名勇猛的匪徒,就是巴顿这小子!他是一个真正的斗士!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斗士!”

1916年以后,巴顿开始扶摇直上,晋升之快令他自己也感到吃惊。到1918年年底时,他已经升为上校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意大利、奥地一利组成同盟国,英国、俄国、法国组成协约国,两方展开了战斗。美国是协约国的军火供应商。1917年,美国宣布不再中立,对德宣战。潘兴将军被任命为远征军总司令,率军到法国参战。

巴顿拜访了潘兴,请求把他调到战斗岗位去。

这时,潘兴正在设法组建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于是,他对巴顿说:“小伙子,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这儿有两个职位供你挑选,你可以去指挥一个步兵营,或者去坦克部队。你好好想想。”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巴顿决定参加坦克部队。他第一次接触坦克时,并不喜欢它,甚至不承认坦克是一种新型的战争工具。

巴顿选择了轻型坦克作为突破点,并建立了一个训练中心,训练和指挥两个坦克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训练出世界上最优秀、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巴顿的目标实现了!由于严格的军纪和正确的学术指导,再加上近乎残酷的训练,美国远征军中最厉害的部队就这样产生了。虽然巴顿受到了手下人的咒骂,但他毫不在乎。巴顿焦急地等待着实战的来临,以检验自己的训练成果。

机会终于来临了,巴顿指挥着自己的六个坦克连参加了一次地面进攻的战斗。

在战斗中,巴顿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他一会儿驾着坦克领队,一会儿又跳到地面大声叫嚷着,指挥车辆前进。如果看到有人不听他的招呼,他就会一阵又一阵地大声叫骂。

巴顿似乎忘了战斗的危险。他的身影出没于坦克内外。他不时地在阵地上跑着,忘了乘车。不多久,他就到了最前面的一个坦克排那里。士兵们的驾驶让他觉得不太满意,于是,他大声把士兵叫开了,然后自己跳上去亲自驾驶。

由于他开得飞快,不久,他就发现自己独自一人面对着德军了。德国人也发现了他,几挺机枪立即对着他,疯狂射击。他没有办法,只好退回自己的阵地。

虽然上司批评他目无军纪,自作主张,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太重,但这一天的冒险还是让巴顿精神焕发,兴高采烈。他觉得太过瘾了!

巴顿步行巡视前线,通过亲自监督和一顿臭骂,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士兵们变得服服贴贴,士气高涨。

在战斗中,他同士兵一起实施突破,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终于有一次,当他接近德军防线时,一声猛烈的爆炸,把他掀倒在一个弹坑里。

他想站起来,可接着又倒下了。这时,巴顿才知道自己丧失了战斗能力。他还不打算下火线,但指挥了一阵以后,他体力不支,结果失去了知觉。

巴顿的伤口还没有愈合,但这时传来美军准备进行最后决战的消息。

巴顿心急如焚,因为他极想搭乘上这趟战争的末班车。他买通了一个勤务兵,驱车逃离了医院,赶往战场。但当巴顿到达目的地时,德国人却请求停战了。这对他来说,不亚于当头一棒。

战争结束了,巴顿陷入了失望,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成绩,也可以让他那颗真正军人的心灵得到些许安慰。由于他对坦克部队的巨大贡献,巴顿获得了一枚服务优异勋章。这是乔治·巴顿在这次大战中最后的纪念。

战争过去,和平跟着到来,巴顿似乎还有些不太适应。他是那么地热爱战争,在战争中体会乐趣、刺激、紧张和快感。他甚至认为自己是战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巴顿既没有抱怨,也没有退职。巴顿一直为他的坦克部队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金钱。他自己出钱赞助一个发明家研制新型的坦克,并在军营做了一次表演。他说服了陆军部队的七位将军出席观看这次表演。

但这种新坦克没有装甲,看起来只是装在履带轮上的一个平台。巴顿却施展自己的口才,说这种坦克就是在沙地上也能以每小时将近50公里的速度行驶。

“操纵十分简单,就是小孩子都能驾驶。”巴顿邀请那些将军们坐上去,跑跑看,但无人答应。

巴顿失望之极。

1920年夏天,服从上级安排,巴顿挥泪告别了坦克部队,被调入了骑兵。此后的20年,巴顿曾先后10次被调动,担任不同的职务,负责不同的工作。

巴顿的书房摆满了书,绝大部分是历史和军事著作。他带着批判的眼光如饥似渴地把它们从头读到尾,打下了深厚的军事理论基础。他认为,如果一个军人不读书,那他只能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汉。将军应该智勇双全,并靠自己的才能去取得巨大的军事成就和流芳百世的英名。战斗的成功不仅仅需要力量,更需要智慧与勇气。

1928年,巴顿回到了首都华盛顿,在骑兵司令办公室任参谋。在这里,他有机会与上流社会增加来往。他与以后登上高位的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将军都很熟。

作为一名标准的军人,巴顿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有很多知心朋友。这些人后来都声名显赫、位高权重,他们为巴顿实现自己的理想,不遗余力。但巴顿豪爽的性格、火爆的脾气、尖锐的棱角往往令他的一些上级面子上过不去,对他也很有意见。

1935年,在夏威夷,德拉姆少将对巴顿的职业生涯发生了一次闹剧性的转折。为此,巴顿不得不为了自己在军队里的前途而顽强地斗争。

当时,巴顿在德拉姆手下担任情报处长。巴顿喜欢和年轻人交往,而且玩起来也像工作一样卖力。他常常举行豪华的私人宴会,与夏威夷最上层社会有着密切的交往。但这却得罪了美军驻夏威夷最高长官德拉姆少将。

这种怨恨很快就爆发成了一场公开冲突。

在每年一度的全岛马球锦标赛上,当比赛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巴顿驱马迫使对手让开,并且尖声叫道:“该死的,你这个狗东西,我他妈的一定要把你追到街上去!”

德拉姆将军就坐在观礼台前排。他为这种不干不净的下流语言感到苦恼和难堪,但同时也抓住了巴顿的小辫子。比赛一结束,德拉姆就把巴顿叫到了面前。当着众多显赫的贵宾之面,他冷冰冰地对巴顿说:“我取消你的职务,巴顿中校。因为你当着女士们的面,说了这么多不文明的话,而且当众污辱比赛对手。你必须马上离开!”

“是,长官。”巴顿张口结舌,不知所措。后来,迫于压力,德拉姆又恢复了巴顿的职务。

1938年,巴顿按期晋升为上校。他被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调到了克拉克堡指挥第五骑兵团。这个地方一点也不重要,被认为是无用之材在退休之前,最后享受快乐的地方。

这份“美差”正是一直寻机报复的德拉姆将军所赐。德拉姆将军的仕途一帆风顺,既然他的心里忘不了巴顿,那么巴顿在军队似乎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但是这时,一个人意外的插了进来,使德拉姆将军继续向上爬的希望化为泡影。

这个人,就是后来有名的乔治·马歇尔将军!马歇尔和巴顿是好朋友。虽然他们在军中的经历、资格和个性完全不同,但他们在军中的遭遇却惊人的相似。两人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人头地,登上其事业的首次顶峰。

早在20年前,巴顿与马歇尔的友谊就开始了。那时,他们都是潘兴将军手下得力的干将。巴顿给马歇尔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名真正的军人!

他们的友谊在和平时期的交往中进一步加深。他们都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既定的条条框框,热爱本职工作。他们都认为人生最重要的职责和最大的乐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1938年,马歇尔被推荐担任陆军总参谋长,从而登上了上将的高位。在三年之内,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走完了从中校到上将的艰难历程!

马歇尔青云直上之际,巴顿还在克拉克堡担任团长。巴顿凭着自己敏锐的嗅觉,感到了美国卷入二次世界大战的危机。1938年7月,在他接受上校的职务时,他就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改革。

在克拉克堡,巴顿认真地研究德国新一代将军的著作,并注意学习其先进的东西。他开始在沙盘上进行军事演习,把这看作是应付未来战争中某些特定战役的准备。

在他的军官还看不到未来战争的时候,巴顿每天要他们做“战争演习”。他们开始叫他“克拉克堡的疯子”,并且说:“这个十足的傻瓜!难道他不明白他在发疯,正在自取灭亡吗?”

但不管怎样,马歇尔不这么认为。他发现,巴顿有古怪的性格和良好的作风,同时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军事科学家。

在马歇尔将军的眼里,巴顿是个理想的美国军官——部队的组织者、训练者和战斗指挥者。

战神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美国的珍珠港。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7月,巴顿终于被马歇尔召到了华盛顿。

“巴顿,今年内,我们必须对轴心国采取攻势,代号为‘火炬’。此次战役非常重要,我决定把美军的主要指挥权交给你。”马歇尔说。

当时,火炬行动还只是一个十分粗糙的设想。巴顿只知道,他将指挥一支美国特遣部队,成为率领美军参战的第一位美国将军。

巴顿的工作效率极高。办公室成立的当晚,他便拟定了一份计划。

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指挥“火炬”行动的盟军总司令,但他对这一战役信心不足。这时,巴顿找到了艾森豪威尔。两人讨论了战役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巴顿的自信和豪情深深地感染了艾森豪威尔,也坚定了他的信心。

“火炬”计划很快成型。巴顿与海军少将休伊特合作,指挥西线特遣部队,由美国本土出发,横渡大西洋,在北非的卡萨布兰卡登陆。

休伊特的个性同巴顿截然相反:休伊特温文尔雅,办事特别小心,甚至有些迟钝;巴顿则火气旺盛,容易发怒,情绪变化大。休伊特不紧不慢地向巴顿分析了此次行动的利弊。

巴顿对休伊特慢条斯理的模样十分反感,同时,他手下的参谋又不停地插话,强调远征的不利因素,更使巴顿怒不可遏。

巴顿一向是蔑视困难的。他从来都是过低估计其他军种完成任务所面临的困难的。这一次,他把海军的正当担忧当成了胆小和怯懦,因而也渐渐地失去了耐心。

终于,他心中的怒火爆发了,嘴里喷出一连串不堪入耳的语言:“你们这些胆小鬼!去你妈的!……”

海军的将士们目瞪口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纷纷逃离会场。

休伊特将军受此辱骂,也感觉怒气难消。他对马歇尔将军说:“要么陆军撤换巴顿,要么海军退出这次战役。”

巴顿的坏脾气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再一次差点葬送了自己的前程。马歇尔将军一个也不想放弃。于是,他向休伊特保证,巴顿的脾气有助于战役的胜利,绝不会影响军事行动。休伊特将军顾全大局,接受了马歇尔将军的劝说,勉强同意与巴顿继续合作。

这时,“火炬”计划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乔治·巴顿这次出征的心情,与其说是充满信心,还不如说是破釜沉舟。他还给自己深爱的妻子写了遗嘱。

1942年10月23日,巴顿登上了“奥古斯塔号”旗舰,开始了远征北非的艰难历程。护航舰队浩浩荡荡,一派胜利在望的景象。

巴顿站在旗舰的甲板上,望着远处,心情沉重。

突然海上刮起了西北风,风势越来越猛,波浪惊人,似乎想把船只打翻。这时,离规定的登陆时间只有两天了。巴顿紧张地思考着,考虑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想着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11月8日,大海平静如初,他们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巴顿的心情兴奋得难以用言语描述,上帝没有抛弃他。望远镜里,卡萨布兰卡的街景清晰可见。但是,由于不能实施和平登陆计划,巴顿只有靠自身的努力强攻卡萨布兰卡美国西线特遣部队的战斗打响了。登陆是在凌晨进行的,为减少危险,所有的船只都熄了火。上岸后,由于缺少实战经验,士兵们乱作一团。为了避免登陆失败,士兵们个个英勇奋战,伤亡在不断地增大。

黎明时分,各个部队才逐渐恢复了秩序,开始按原计划行动。情况似乎在一步步好转。

11月9日早晨,巴顿换上了一身漂亮的军装,精神抖擞地站在海滩上。他一边指挥,一边亲自动手推船。干了18个小时的活儿后,他累得浑身都湿透了。

他的话语粗野而又坚定,神情自若,美国士兵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身先士卒的作风又一次发挥了巨大作用。奇迹出现了,经过巴顿一天的指挥,西线官兵精神振奋,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上了岸,阵地变得有条不紊了。

在美国强大的攻击压力之下,法国军队投降了。巴顿成了摩洛哥的主宰。

1943年1月,同盟国在卡萨布兰卡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经过磋商,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达成一致,决定在进行完突尼斯之战后,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实行突破战役。

然而,风云突变,“沙漠之狐”隆美尔将军来到了突尼斯,让盟军吃了一次损失惨重的败仗,突尼斯防线接近崩溃。

于是,艾森豪威尔决定让巴顿去突尼斯,接管军心涣散的第2集团军。巴顿要整顿它,提高其士气,并接受英国亚历山大将军的直接指挥。

当天,巴顿就飞往亚历山大将军的18集团军司令部所在的君士坦丁堡报到。巴顿给亚历山大将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富有朝气的男子汉,两边胯下都有一把柄上镶有珍珠的手枪。他的气势咄咄逼人,一提起德国鬼子,他就感情激动得难以自己,有时怒不可遏,有时声泪俱下。”

巴顿来到了第2集团军。这里的情况相当不妙。由于遭受重大失败的阴影久久不能抹去,官兵们精神萎靡不振,士气低落。

“为了胜利完成任务,一位军队指挥员应该做他必须做的一切事情。他应该投入80%的精力,来激发其部属的士气。”巴顿说过。他信心百倍,决心把第2集团军带入“战斗竞技状态”。

首先,他从整顿军纪入手。他规定,早饭必须在7点30分完毕,这很快就解决了参谋人员上班迟到、拖拉的现象。他又规定,每个军人必须戴钢盔,连护士和上厕所的士兵也不例外。

但是,总有一些官兵把巴顿的命令当儿戏。见此情况,巴顿便坐上吉普车,四下搜寻那些不戴钢盔的官兵。他让他们排好队,然后开始训话,“我不会容忍你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兔崽子的。我给你们一个最后选择的机会——要么罚款25美元,要么送交军事法庭,记入档案。”于是,这些不守纪律的人伴随着恶毒的咒骂,被迫老老实实地如数拿出钱来。现在,这些士兵再也不会忘记他们的统帅——巴顿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巴顿认为这个军“部分恢复了纪律”,可以进行新的战斗了。巴顿的铁腕治军法又获得了成功。

此时,巴顿有了一位好助手——布莱德雷。从此,美军历史上出现了三人共同领导军队的佳话,他们各有分工。又互相协助:艾森豪威尔负责组织协调,布莱德雷负责战略思想的制定,巴顿负责执行,是战场上的斗士。盟军的胜利进程与这三位将军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月17日,巴顿率领第2集团军向两个目标发起进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敌军发动的两次进攻都被他们打退了。

3月28日,第2集团军在巴顿的指挥下,又发动了盖塔尔战役。经过22天的激战,美军终于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迫使德军将其精锐的第2装甲师调离了防线,缓解了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的正面压力。北非战场决战的时刻终于到了。

但是,就在这巨大荣誉就要到手之时,艾森豪威尔出人意料地来到了盖塔尔,把巴顿又调回去搞所谓的“赫斯基”计划了。就这样,巴顿离开了第2集团军的领导岗位,把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副手布莱德雷将军。

1943年4月中旬,第8号计划终于出台,确实由蒙哥马利领导的第8集团军攻占东面的锡拉库扎,由巴顿领导的第7集团军夺取西北角的巴勒莫,两军夹击墨西拿,歼灭轴心国的有生力量。

但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蒙哥马利却反对“赫斯基”第8号计划。于是,计划再度被修改,巴顿在巴勒莫登陆的计划被取消。亚历山大知道巴顿的脾气,他担心巴顿会有什么异常的反应。但出人意料的是,巴顿听完命令后,两个脚跟一碰,只讲了一句话:“将军,我服从命令”。虽然巴顿怒火中烧,但前几次的教训使他克制住了自己。他知道那样也没什么用。

1943年5月,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部最终确定了“赫斯基”战役实施计划。英国第8集团军在西西里岛正面登陆,美国第7集团军在南部海岸登陆,盟军空军在空中保障,三路并进,从而形成了对敌军的绝对优势。

这次,巴顿又和休伊特将军合作,他们乘坐新旗舰“蒙罗维亚号”前往西西里岛。7月9日晚,他们到达了西西里岛海岸。这儿风平浪静,巴顿梦寐以求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所有参战人员都集合在旗舰的甲板上,巴顿发表了简短的讲话:“诸位,现在是1943年7月9日午夜12时过1分,我荣幸地奉命指挥美国第7集团军。它是在午夜投入战斗,在天亮前接受战斗洗礼的第一个集团军。”

巴顿收到了海军赠送的一面美国第7集团军的新军旗。这是除海军将领外,获得此荣誉的第一人。面对此种情景,巴顿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10日凌晨2时45分,巴顿一声令下,西西里战役开始了。

西西里战役中最后一个争夺的焦点是墨西拿。8月,巴顿率第7集团军斗志昂扬地挺进墨西拿,希望能早日拿下这个港口城市。

德军第15装甲师驻守该地区,它也是希特勒亲自指定防守西西里最后一个港口——墨西拿的精锐之师。这个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饱满,并且能够利用有利的地形进行有力的反击。由于德军寸土必争,英美联军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

实施进攻后,美第7集团军损失惨重,巴顿的每个师均减员严重。另一方面,英军在蒙哥马利的率领下,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这让巴顿心里越发不舒服。

在他的心灵深处,蒙哥马利将军是美军精神上的竞争对手。巴顿还把墨西拿战斗看成是英美两国军队的重要竞赛。他想证明,美国的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而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人。

虽然巴顿曾彻夜不眠地考虑扭转战局的方案,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圆满解决的办法,在德军装甲师的防线面前,美军仍然一筹莫展。

时间过去,战局并未好转,敌人按预定方案边打边退。第1师似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时,一向不服输的巴顿又使上了他的牛劲,他决心再冒一次险。

1943年8月6日,巴顿把自己的战时指挥所移到海边的一片橄榄树林中。这儿在敌军炮火的射程之内,炮弹不时在山谷中爆炸,弹片呼啸着飞过树林。

巴顿把一个营改编成一支小型的水陆两栖部队,冒险登陆。此招获得成功,德军不得不迅速后撤,巴顿喜出望外。

紧接着,巴顿又把布莱德雷叫到树林里,研究起第二次水陆两栖围歼敌人的行动来。计划很快就形成了,目标是在布罗洛强行登陆,从而使盟军可沿海岸水陆齐进,冲向墨西拿。

如巴顿所愿,两栖登陆战役终于如期进行。但巴顿的确是在冒险,因为步兵的支援离指定位置还很远。

幸运的是,援军终于在紧急关头赶到。巴顿知道这个消息后,长舒了一口气,兴奋得整整一夜没有合眼。对于美军,对于他本人来说,这场战斗关系实在重大。

1944年6月6日,英美军队开始向法国诺曼底海滩进攻。开辟第二战场的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终于打响了。德国很快展开了反攻。在诺曼底一带,交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打得难分高下。

此时,巴顿还呆在远离战场的英国中部,根本嗅不到一丝硝烟味。巴顿担心,这场战争他是没有份了。

巴顿担心自己已不适应战争了。为了让自己进入正常的战斗状态,巴顿开始在流动指挥车中睡觉;他还经常挎着枪,做出一副临战的模样。

战役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计划,这令艾森豪威尔也感到非常不满。这时,他想到了美军的头号猛将巴顿,并决定尽快起用他,以打破现在的僵局。

艾森豪威尔之所以前些日子让巴顿留在英国,是有其自己的考虑的:一来,在战役中,巴顿的任务不是抢占滩头阵地,而是向内陆扩大战果;二来,让他实施“坚韧”诱骗计划,分散德国军队的注意力。

1944.年7月2日,巴顿接到了前往法国的通知。6日,巴顿飞往诺曼底,见到了布莱德雷。但巴顿感到,布莱德雷似乎没有很快使用第3集团军的意思。此时的巴顿仍然只能坐在冷板凳上,心急火燎地关注着战局的发展。

布莱德雷的攻势进展缓慢。于是,他决定取消这一攻势,代之以一个更大胆、更坚定的计划——“眼镜蛇”作战计划。

布莱德雷找来了心情沮丧的巴顿,让他尽快集结第三集团军,投入战斗。该计划所要实现的战役目标是:打开进入布列塔尼半岛的大门。

在仔细研究了这一计划的内容之后,巴顿发现,这个计划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强调使用装甲部队,沿公路网纵向进攻通过狭窄的走廊实施突破。而在来诺曼底之前,巴顿曾经制定过一个同眼镜蛇计划大同小异的计划,但当时没有被采纳。

巴顿的参谋们知道后,多数人认为布莱德雷偷了巴顿的好想法和好计划,所以感到愤愤不平。结果,第三集团军的新闻发布官竟然自作主张,把“眼镜蛇”计划告诉了记者,并暗示该计划最早出自巴顿。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向来温和的布莱德雷气得暴跳如雷。他以为这是巴顿指使干的,所以迁怒于他,采取了一种“既用又不用”的策略来对付巴顿。所以,虽然巴顿领导着一个庞大的机构,但实际上有名无实,被排除在真正的核心指挥机构之外。巴顿可受不了这种欺负,他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就是这段时间。第3集团军的司令部里,时常传来巴顿的骂娘声。7月25日,“眼镜蛇”作战行动正式开始。诺曼底成了一片火海,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到7月27日,“眼镜蛇”作战计划的目标已全部实现。

7月28日,布莱德雷下令巴顿以第一集团军副司令的身分,督促第八军扩大战果。他同时强调,在第三集团军正式投入战争以前,巴顿还不能负责指挥第八军。

巴顿对其中的意图了如指掌:布莱德雷利用他求战心切的心理,榨取他的油水。既要他卖力地干,又要严格限制他的影响。

但只要能参加战斗,巴顿便不管这其中的得失。他毫不在意自己近乎降级使用的安排。巴顿赶到了第八军司令部,虽然监督单独的一个军同指挥一个集团军相关甚远,但巴顿仍然感到很知足。他重新部署了兵力,把原来用作预备队的第4、第6装甲师调上来担任前锋。7月29日。两个装甲师快速出击,战斗进展之快,令人不可思议。

巴顿没有在自己创造的奇迹面前缩手缩脚,相反,他命令部队继续向南进攻,占领河流和渡口。1944年7月31日,两个装甲师顺利完成任务,并夺取了塞纳河上的两个水坝,防止德国毁坝放水。至此,布列塔尼门户洞开,注定要被盟军占领。

同时,经过这一系列战斗后,布莱德雷和巴顿之间的隔阂也消除了。在巴顿的一生中,只有这一次他的理智战胜了火暴的脾气,牢牢地控制了自己的感情,用坦荡的胸怀化解了布莱德雷的疑虑。

就在人们以为胜利为期不远时,德军在阿登发动了猛烈的反攻。希特勒想在这里再创造一个奇迹,以挽救失去的优势。

为了此次反攻,希特勒集中了25个师的兵力。同正面作战的盟军相比,它有较大的优势。而且盟军的疏忽,使希特勒有机可乘。阿登地区兵力薄弱,盟军最高司令部和各前线指挥员都不加重视。所以,德军在反攻之初,轻易突破盟军阵地,布莱德雷的部队已被德军分割成两部分。

这次反攻安排得非常周密,但希特勒独独没有考虑到巴顿。12月18日下午,布莱德雷召集巴顿去他的司令部开紧急会议。

此时,德军已经在阿登山区突破了一个巨大的缺口,美军整个防线面临垮掉的危险。

不用多说,巴顿已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他必须停止自己的进攻,帮助布莱德雷度过此次危机。于是,他当即表示抽调3个师支援。

12月19日,艾森豪威尔在高级军事会议上决定:为解除阿登危机,盟军最少应以6个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强有力的反击,巴顿担任这一行动的总指挥。

“巴顿,你什么时候可以行动?”艾森豪威尔问道。

这是巴顿一生中最受赏识和最光荣的时刻,他肩负起了拯救危难中的美军的责任。他满脸坚毅,斩钉截铁地回答:“12月22日!只要三个师!”

会场上出现了骚动,有兴奋的,也有怀疑的。艾森豪威尔提醒他:“巴顿,别胡闹,这儿不是开玩笑的地方。”

“我没有胡闹,艾森豪威尔!请你相信我,我已经做好一切必要的安排。”巴顿信心十足地说。

鉴于巴顿的兵力不足,艾森豪威尔当即决定抽调第101空降师给第3集团军。

会后,艾森豪威尔亲自把巴顿送出大门。艾森豪威尔最近刚被提升为上将,“真有意思,巴顿,我的肩上每加一颗星,就要遇上敌人的一次进攻。”

“当你每一次遇到进攻时,”巴顿目光炯炯地看着艾森豪威尔,“我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巴顿以惊人的才干,在三天时间里,把第3集团军的作战方向来了个大转变,并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由于第3集团军的英勇作战,到1945年1月中旬,战局重新趋于明朗。同时,斯大林指挥苏联军队在东线提前发起了冬季攻势,德军两面受敌,无力回天。1月29日,巴顿召开招待会,宣布阿登战役胜利结束。

德军离最后失败的日子已不远了。在西线,德军还剩下66个师的残兵败卒。但在希特勒的鼓动下,德军仍准备凭借莱茵河天险同盟军背水一战。

此时,艾森豪威尔采取了所谓“莱茵河作战计划”。这是照顾英国蒙哥马利将军的一个计划,自然引起了布莱德雷和巴顿的强烈不满。巴顿决定抗命不从,他对部下说:“让我们袖手旁观,等待战争的结束,这多么愚蠢而不光彩。我们决不会干这种傻事。”

1945年2月6日,艾佛尔战役打响。3月1日,巴顿攻下了特里尔城。这时,巴顿和蒙哥马利开始了一场究竟“谁先渡过莱茵河”的激烈较量。为了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巴顿马不停蹄,以风卷残云之势夺取了科布伦茨。这时,他同蒙哥马利一样都来到了莱茵河边。

其实,蒙哥马利早就强攻到了莱茵河边。由于过分谨慎,他精心制订了一个“劫掠”计划,准备在3月24日正式发起进攻。

但根据情报判断,巴顿知道德军马上就要土崩瓦解,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于是,就在3月22日晚11时,不等艾森豪威尔批准,巴顿就下达了渡河命令。

德军的抵抗极其弱。到24日晚,整个第12军都过了河。巴顿得意洋洋地对布莱德雷说:“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第3集团军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比蒙哥马利早24小时渡过莱茵河,是巴顿军事生涯最辉煌的时刻。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正式宣告战败投降。5月10日,巴顿发出了停止战斗的第98号命令。

性格毛病最多的伟大将军

1943年8月3日,巴顿来到了医院,他在帐篷里热情洋溢地同伤员们谈话。同时,看到他们身上有大量的绷带,他也认出这些伤员是正当的病号。

巴顿正要心情愉快地离开医院时,突然看到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小伙子,蹲在包扎所附近的箱子上。他的身上没有一条绷带,显然没有受伤。

巴顿回头看看帐篷内伤势严重、浑身是血的伤员,再回头看看这位士兵,强压怒火走上前去。

“你他妈的在这儿晒太阳享受吗?为什么不上前线?”巴顿问道。

“我觉得自己忍受不了。”士兵倔强地回答。

“他妈的胆小鬼!”巴顿气势汹汹,一个耳光飞了过去,士兵往后跌倒在地。巴顿又抓住他的脖子,将他踢出了账篷。

“不要你这个狗东西,我不许像你这样的胆小鬼在我这里败坏军队的荣誉!”巴顿怒火冲天,大声喊叫:“中校,马上审查这个人,把他送回前线。”

士兵还躺在地上,巴顿用手指着他,“听到我的话了吗?你要回前线去,马上,混蛋!”

在场的医护人员感到极度震惊。实际上,这个士兵发着高烧,慢性腹泻,患有痢疾。

暴躁的巴顿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好在士兵没有上诉,医务人员也认为将军的失态有情可原,这件事就没有再追究下去。

一周以后,由于战场上出现了难以预料的困难,巴顿的神经再一次接近崩溃,第二记耳光又在另一后方医院打响了。

这一次,巴顿打的是职业兵保罗。保罗是名勇敢的战士,但在一次炮战中,当他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被炮弹撕得七零八碎、脑浆横飞之后,他的精神突然全线崩溃。从此,他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焦虑之中,无法自拔。医护人员深深地同情这名可怜的士兵,所以,当他被巴顿的耳光打倒在地之时,他们都异常愤怒。

军医长把这件事告到了艾森豪威尔将军那里。权衡利弊之后,艾森豪威尔将军决定封锁消息,把事情严格限制在内部范围。因为他认为,“如果此事传出去,巴顿在战争中服役的机会就会失去。但巴顿是我们赖以取胜的关键人物之一,我别无选择。但我保证,绝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同时,艾森豪威尔将军以个人的名义给巴顿写了封信,狠狠地责骂了他一通。巴顿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认真执行了艾森豪威尔的命令。他把被打士兵和所有相关人员都召集到了司令部,诚恳地表示歉意。他解释说:“我的本意是为士兵好,是为了帮助士兵恢复英勇的斗志。”

大家原谅了巴顿将军。巴顿认为可以轻松一下了,实际上,巴顿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来看。但形势又急转直下,第七集团军的记者们知道了此事。他们对美国将军殴打士兵的行为极为愤怒,要求艾森豪威尔将军将巴顿送交军事法庭。

为了保全巴顿,艾森豪威尔将军不得不同记者们开诚布公,求得他们的谅解。他对记者们说:“在追击敌人和开拓局面时,我们需要一往无前的指挥官。对士兵越是苛刻,就越能保全他们的生命,而巴顿就是这样的将领。为了盟军的最高利益,为了迎接欧洲战场上的各大战役,我们应当保全巴顿。”

最后,记者们与盟军最高司令部达成协议,同意“忘掉”这件事,严格封锁消息。

1943年10月,巴顿顺利地晋升为陆军少将军衔,亚历山大将军也建议让巴顿指挥第五集团军。一切似乎表明打耳光的事件已经了结,但更大的风波在后头。11月,一位随军记者在美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中披露了此事,并断章取义,大加渲染。这在美国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但美国陆军部最高领导层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却一致:巴顿必须参战,因为没有人能够代替他;但同时,巴顿必须改过自新。

艾森豪威尔将军非常关心巴顿的命运。他说:“我们必须记住,虽然巴顿的行为不可原谅,了解此事的军官莫不感到气愤,但是他亲自支持、鼓舞士兵,并在物质上帮助士兵,这方面的事情又不胜枚举。”

最后,经过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将军不遗余力的努力,巴顿终于保住了军旅生涯,得以继续驰骋疆场。

但巴顿火暴的脾气却一生都没有改变。

1944年,在“霸王战役”中当配角的巴顿霉运高照,差一点把自己的前途彻底葬送。

第一件事是他涉嫌下令屠杀战俘事件。这件事最早要追溯到西西里战役。当时,为了给初次参战的士兵打气,他进行了煽动力极强的演讲。他要士兵们迅猛地、凶狠地、不留情面地对待敌人,甚至说要“杀死那些愚蠢的敢和我们对抗的老百姓”。

巴顿本来是想用这些夸张的话语给士兵们鼓气,没想到却给自己招惹了麻烦。结果就是他带的这个师,在以后连续发生了屠杀德国战俘事件。英美两国的战地记者都报道过此事。

知道这些恐怖的消息后,布莱德雷马上将情况告诉了巴顿。但巴顿却认为,这些新闻记者危言耸听,并且在自己的日记里略带讽刺地写道:“我觉得自己没错,以残酷的排列成队的方式杀死了大批俘虏才是大错特错的。”

布莱德雷对此事做了调查,有两名军官要接受审判。他们在答辩时,把巴顿牵扯了进来。他们说,巴顿曾经告诉他们:“如果我们离敌人很近了,他们还在抵抗,他们就得毙命。”

美军陆军部非常重视,派监察官从华盛顿赶到了英国,就这项指控进行了专门调查。巴顿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煞费苦心地准备了辩护词,认为两被告有意曲解他的话,混淆是非。调查的最后结论是,巴顿与屠杀战俘事件无关。

这件事给了巴顿一个重大的教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巴顿那张爱惹是非的嘴都不怎么说话。但没过多久,那张嘴又给他带来了第二件麻烦事。

4月25日,他在一开幕式上做一个简短的发言。刚开始,他还管得住自己,讲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但后来不知不觉就扩大了话题。他说:“毫无疑问,统治世界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的神秘使命,当然也还有俄国人。”

这最后一句话,差点把巴顿赶回美国老家。第二天,英国出版协会没有征得巴顿的同意,发表了巴顿的讲话,并且删去了“俄国人”三个字。这一下引起了轩然大波。华盛顿的一些报纸批评巴顿是“说错话的头号人物”、“难以调教的孩子”。

巴顿对于发生的一切感到既气愤又委屈,同时又有一点恐慌。他感到自己像一条小船,处于一片汪洋大海中,只能毫无作为地坐在那里,等待命运的捉弄。

对巴顿,艾森豪威尔的态度也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不想因为一件小事而丧失一员虎将;另一方面,他又怕巴顿还会惹出什么乱子。

最后,艾森豪威尔下了决心,把巴顿召到了办公室里。“巴顿,你知道,你现在面临非常严重的困难。我也难以抉择呀!”

巴顿崇敬地答道:“艾森豪威尔,你的工作比我的工作重要得多,不要为了救我,而让你受到伤害。把我抛出去好了!”

“巴顿,你知道我不会这么做的。尽管由于你的轻率,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但我还是努力保住了你。我这样做,完全是因为我相信,你是一个好指挥官。但这是最后一次,你再出错的话,我也爱莫能助了。”艾森豪威尔说。

巴顿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终于有机会继续留在军队了。但巴顿并没有把教训记在心里,最后,还是这张乱说话的嘴毁了他!

1945年5月,巴顿回国休假,很快就被鲜花、彩带和欢呼的人群淹没了。在波士顿,起码有100万人排成长达40公里的长队来欢迎巴顿将军。

巴顿马上发现,美国流行的和平思潮和自己好战的性格发生了强烈碰撞。

问题出现于巴顿在各地所作的演讲中。

在巴顿的演讲中,他的军人风度和英雄威武的姿态,给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有时,巴顿也显得极为谦逊。在洛杉矶市演讲时,他抚摩着胸前的绶带说:“勇士们赢得了勋章,只不过由我们这些人佩带罢了。”说完,他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但更多时候,巴顿总是用他战时那种激昂颠狂的情绪,来解释他那充满杀气的思想和主张,好像一个好战分子在进行战争动员。

巴顿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在战场上牺牲的人才能算是英雄。但我倒认为,那些在战场上送了命的人往往是大傻瓜!”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巴顿又不得不出面向烈士的父母公开道歉,才算把此事解决完。他那些过激而不妥的谈话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1945年12月的一天,巴顿乘车去森林中打猎时,他乘坐的小车与一辆大卡车发生了相撞事故。

巴顿马上被送进了医院。车祸的消息立即传到了法兰克福,巴顿的军医几小时内就赶到了医院。几位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也赶来参加会诊。结果表明,巴顿颈部以下完全瘫痪。

巴顿的病情就像他的脾气一样时好时坏,让人不好把握。

到了21日下午,巴顿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五时五十分,巴顿死于急性心力衰退。

巴顿安葬后的第二天早晨,世界各地的大报纸都发表了社论,向巴顿致哀。《纽约时报》的社论说:

“历史已经伸出双手拥抱了巴顿将军。他的辉煌地位是牢固的,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之一……”

“远在战争结束之前,巴顿就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引人注目,妄自尊大;他枪不离身,笃信宗教而又亵渎神灵。他是火与冰的奇妙的混合体。他在战斗中勇猛而又残酷无情,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他决不是一个只知拼命的坦克指挥官,而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

“他不是一位和平时代的人物,他所经历的战斗场面超过任何人。也许,他宁愿在他的部下都忠诚地跟随他的那一刻死去。他的祖国会以同样的忠诚怀念着他。”

与大国首脑的交往

1940年夏天,在布赖顿附近的南海岸,蒙哥马利终于第一次见到丘吉尔。

7月2日,蒙哥马利接到通知,首相丘吉尔要到第3师来视察。蒙哥马利非常兴奋。要知道,蒙哥马利对政治家没有好印象,他认为国家目前的危难,这些人应负有极大的责任。但丘吉尔却不同,在战争爆发许多年里,一直告诫历届政府可能发生的事情,而现在这种事情果然发生了。

丘吉尔和夫人一起到达,陪同的还有他们的女婿邓肯·桑兹。

丘吉尔戴着那顶富有个性的礼帽,嘴上叨根很粗的雪茄烟,频频地向周围示意。

首相参观了所有的地方。最后,蒙哥马利陪丘吉尔来到皇家北爱尔兰步兵营驻扎地——兰辛学院,观看了在海岸小机场上的反击演习。

蒙哥马利独出心裁地没有把这场演习搞得轻而易举,来获得首相的欢心。他反而把这场演习设置得十分艰难。他假设英军的下方已被德军占领,德军的炮火又十分密匝,英军的进攻受阻。

演习还没结束,丘吉尔带头鼓起掌来。首相大声地说道:“英国军队和人民就应当具有这样振奋的精神。”这句话在蒙哥马利和他的士兵们耳边久久地回荡着。

晚上7点30分,在布赖顿,丘吉尔让蒙哥马利与他在皇家阿尔比斯饭店共进晚餐。

蒙哥马利坐在首相丘吉尔的右首。丘吉尔问他:“将军,想喝点什么吗?”。

蒙哥马利回答:“水。”

丘吉尔十分意外地看着他。蒙哥马利继续说道:“我不喝酒又不抽烟,百分之百地健康。”

丘吉尔想也没想地回说道:“我既喝酒也抽烟,百分之二百地健康。”说完,他们一起哈哈大笑进来。

夜很静,从餐厅的窗户望去,一排士兵正忙着在布赖顿码头的售货亭里架设机枪哨。丘吉尔有些感叹地说:

“以前我在这附近上过学,常去亭子里看跳蚤表演。”

蒙哥马利说:“是的。那些所谓的政治家,应对我国的危难负最大的责任。”

沉默一会儿,丘吉尔说:“是的。祖国在危难中,祖国在流血,我们必须战斗。”

蒙哥马利内心深深地被震撼了。他突然意识到找到了知音,他不由地想向对方倾吐许多许多年来堆集在胸中的许多许多的话语。他说道:“有人说不用研究、学习、战争,只要多次参战就行了。可是,就是这些所谓有经验的人,在战场上屡屡失败。”

丘吉尔直视着大海说:“我部有一匹骡子,它已参加了四十多次战斗,可骡子终究还是匹骡子。”

谁也笑不起来,心里都十分沉重。蒙哥马利十分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我师是英国惟一装备充足的师,也是惟一能在任何地方同任何敌人作战的师。可是为什么让我师固守不动呢?首相,我请求给我师配备一些汽车,让我们成为担任反击任务的快速预备队吧!”

丘吉尔一下子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说了一句:“嗬,真了不起。”

不久,蒙哥马利的师领到了所需要的汽车。1940年7月,蒙哥马利被提升为第5军军长。1942年8月8日陆军部来电话,让他立即准备到埃及去,指挥在沙漠的第8集团军。蒙哥马利在海边设立了司令部。因为在那里,英军官兵们既可以艰苦工作,又可以洗澡,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8月15日,蒙哥马利正式接任第8集团军司令。

8月19日,首相丘吉尔从莫斯科返国途中,视察了第8集团军。

蒙哥马利陪同首相到前线视察。丘吉尔看到官兵斗志十足的眼神,深为感动,并大加赞赏。蒙哥马利向丘吉尔报告了如何打败隆美尔进攻的计划,谈了英军如何进攻的一些设想。丘吉尔静静地听着,不时地询问一两个问题,然后说:“我知道会是这样的。”

晚餐前,丘吉尔在地中海洗了一个澡,下榻在海边蒙哥马利新设的司令部里。

丘吉尔突然指着远处的一群士兵喊了起来:“瞧,多滑稽呀,他们怎么都穿着一样的白色游泳裤啊?”

蒙哥马利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他解释道:“那是第8集团军的军人们,经常连上衣也不穿,整天穿着短裤,他们的身体被太阳晒得很黑,今天他们连短裤也脱去了,所以,从远处看去,就好像穿着白短裤,而实际上那只是白色的肌体。”。

丘吉尔也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说:“了不起,了不起呀!”

当晚蒙哥马利与首相在食堂兴致勃勃地共进了晚餐。席间,特意为首相安排了陈年的白兰地酒。

1947年1月6日,蒙哥马利乘皇家专机抵达莫斯科。

飞机缓缓在跑道上滑行着停下来。机场上,苏联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率领一大批开国元帅、摄影师和记者们拥向飞机。鲜花、问候簇拥着蒙哥马利,他好不容易才走向仪仗队。

英国国旗在机场上空高高飘扬,与许多红旗相互辉映,气氛友好而热烈。

晚上,蒙哥马利向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特别提出,希望访问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斯大林机械化部队学院。华西列夫斯基都一一同意。

在莫斯科,每天都有宴会,午宴和晚宴。每次宴会决不少于12道菜。在上每道菜之间,都有领导人站起来演讲一通,蒙哥马利有些不习惯,心想:何必让人守着佳肴,垂涎欲滴呢,这样的讲话效果不会太好。

蒙哥马利面对丰盛的吃不完的菜肴,觉得很难对付。长期艰苦的军旅生活,已使他早就习惯吃简单的食物。花这么多时间来举办宴会,他认为十分浪费时间。

更让蒙哥马利难以对付的是,每道菜上来,不管吃否,必须得尝一口,不然就是瞧不起人。

蒙哥马利还被作为红军的贵宾,在大戏院里观看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乌兰诺娃精湛的舞艺,使整个晚会极为愉快。

这期间,蒙哥马利还参观了克里姆林宫,观看了一座大型追击炮,光炮弹就有两吨重。还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钟,可惜在制作时被损坏了,所以从未敲响过。

天气十分寒冷,大雪纷飞。蒙哥马利仍兴致勃勃地要求参观古老教堂,蒙哥马利参观了整个教堂、新老皇宫和一个博物馆。蒙哥马利高兴地说道:“真不枉此行。”

1月10日是蒙哥马利参观访问的最后一天。下午5时,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里,他会见了杰出的大元帅——斯大林。

斯大林翘起小胡子说:“阁下,今天我们终于又会面了,十分高兴。”

蒙哥马利送给斯大林一箱威士忌酒和他写的两本著作——《从阿拉曼到桑格罗河(第8集团军)》及《从诺曼底到波罗的海(第2l集团军)》。

斯大林眯着眼,热情地道谢说:“谢谢你送我这些礼物,你希望我给你些什么呢?”

蒙哥马利说:“我不想要有形的东西,只希望你对我要说的事情给予帮助。”

办公室里很安静,除了他们的译员外,没有外人。

蒙哥马利说:“战争期间,英美两国陆军为获得最好的成果,已经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亲密的战友关系。”

斯大林说:“对这些我十分理解。”

蒙哥马利又说:“和平实现后,我们曾自动和美军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艾森豪威尔和我本人,一直到各级指挥官和士兵都是这样。”

斯大林点头。

蒙哥马利说:“战争结束后,我们军人多少倾向于往后站,让政治家单独去解决赢得真正和平的问题。我们军人并未赢得战争,我们的刀是遵照我们的政治领袖的命令拔出鞘来挥动的。战争是在政府首脑领导下,军民组成一体,合全国之力赢得的。我们军人做出的贡献固然不应该是政治性的,但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我们两支军队间建立友好关系,来大大帮助一下我们的政治家,从而有助于消除相互猜疑和隔阂。”

斯大林说:“我完全同意这么说。”

蒙哥马利说:“我到苏联来,就是为了和苏联军队建立友好关系。我们在一切军事问题上进行了自由而坦率的交谈,讨论了军队组织和陆上作战的整个问题。”

斯大林神情很专注。

蒙哥马利说:“我受到贵国极为热情和友好的接待。我想知道的事都得到了答复,我想看的及所有的一切都被满足。最重要的是我见到了苏联所有的元帅,结识了许多朋友。我想,大元帅知道这一切,我非常感谢您。”

斯大林说:“这一切都已向我报告了。就我个人而言,我要感谢你。”

蒙哥马利说:“我要说的是,我们两国军队要建立密切的关系和真正的友谊,双方都得做出一番认真的努力。我们英国人愿意做出努力,苏联军队也得这样做,这就是我需要大元帅给予我的帮助。我已邀请华西列夫斯基和其他几位元帅,在6月间来英国访问。我将请你们参观我们的军校和在联合国的军事设施。”

斯大林说:“我已批准了这次出访。”

蒙哥马利趁热打铁地说:“下一步是我们各种军事院校军官的交流。语言上的困难是个障碍,但不成问题,开头哪怕交流一两个也好,随着今后的相互信任,这个计划将发展壮大。”

斯大林婉转地拒绝说:“我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但交流军官不是时候。我不愿让全世界的报界骂我是个战争贩子。”

蒙哥马利碰了一个软钉子,回击道:“我明白您的观点,但不敢苟同。英国人经常被各界骂,但只要在一切问题上公开、坦率,对任何人都不隐瞒,问心无愧,谁又奈何得了什么?”

斯大林话锋一转,单刀直入地问道:“英美结成军事同盟这一问题请你说清楚点儿。我不反对这种同盟,只要它是不针对苏联就行。我希望阁下可否谨慎地就‘标准化’谈谈看法。”

蒙哥马利说:“战争期间,英美的军官曾在彼此的军校学习过,了解了喜爱某种类型的武器和装备。这就使得彼此需要对方的某种类型的装备。诺曼底登陆时,我们3个师的炮兵全由美国大炮装备起来。1944年12月阿登战役中,美国丧失大批武器,我把英国的装备借给了他们。战后,我们把喜爱的一此美式武器,按英国人喜好的方式进行改装,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一些报界把这称为‘不祥之兆’,这只不过是战争期间紧密合作的自然结果。”

斯大林说:“很高兴向我作出解释。现在,我清楚了。

蒙哥马利又说:“这样的交流,我也很愿同苏联军队作出同样的安排,如果大元帅同意的话。”

斯大林未置可否。

最后,蒙哥马利说:“我向您保证,英美之间或英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没有军事同盟,没有军事协定,也没有武器和装备标准化的不祥计划。我希望大元帅相信我的话。”

斯大林诚恳地说:“我相信你,完全相信你。”他转向译员又说:“再次告诉元帅,说我相信他。”

接下来,他们又谈了同盟问题,谈了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的问题。双方足足谈了一个小时。

蒙哥马利感到斯大林身体很好,头脑非常清楚。蒙哥马利这样评价斯大林,“如果你对问题的论点还搞不清楚,很快就会和他争执起来。”

访问结束时,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和苏联陆军赠送给蒙哥马利一套苏联元帅礼服和帽子。

蒙哥马利对斯大林说:“我愿穿上这套礼服,戴上这顶帽子,像个苏联元帅的样子向大元帅致敬!”

斯大林叼着烟斗哈哈大笑,说:“我一定要和你合个影。”

于是,蒙哥马利按照苏联元帅的样子,穿戴上衣帽,和大元帅一起合影留念。

这次访问很成功,消除苏英之间的隔阂和猜疑,促成了两国军队的友好往来。

1960年,蒙哥马利元帅应邀访问中国。

蒙哥马利用双手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说:“我终于见到了您,一位伟大而杰出的人物。”

毛泽东红光满面,笑吟吟地答道:“哦,我也有同感。”

一落座,毛泽东以军人对军人的口吻,先幽默地说道:“你知道你在和一个侵略者谈话吗?”

蒙哥马利元帅有不知所以:“哦?”

毛泽东说:“中国被扣上这样的称号。你是否同一个侵略者谈话呢?”

蒙哥马利元帅立刻明白了,这是指前不久联合国通过了谴责中国“侵略朝鲜”的决议,而英国曾作为联合国军的一员同中国作过战。蒙哥马利元帅哈哈大笑起来,调侃地说道:“那么,我也是个侵略者,还是个大侵略者哩。”

毛泽东听完也哈哈大笑。

谈起战争,毛泽东自信说道:“我们中国就是要全民皆民!敌人来犯,干净彻底地消灭之。”毛泽东做了一个强有力的手势。

蒙哥马利元帅严肃地问道:“我看到中国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在一定年限里,中国将成为强国,那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新中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

毛泽东以军队统帅的敏感,意识到蒙哥马利问话的含义,反问道:“哦,你显然以为中国要向国外侵略了。”

蒙哥马利直爽地回答说:“我无意这样设想,但是,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强大后,会自然地要攫取别国的领土。这样的例子很多,这其中也包括我的国家——英国。

毛泽东坚定地说道:“中国不会去侵略别人,也不企图把共产主义思想强加到任何别的国家。中国深受虽国的侵略和剥削,我们只要求别国不干预中国的事情。”

次日,蒙哥们马利元帅参观物考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的军事训练,中国军队和民兵过硬的技术、灵活的战术以及吃苦耐劳、敢于流血牺牲的精神作风,使这位二战名将感动不已。他说:“带兵的真谛是关心士兵,是士气。”

1961年,蒙哥马利元帅又第二次应邀访问了中国。第二次与毛泽东见面,他们已经无话不谈了。谈话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至人们每周休息的天数。

作为一名军人,蒙哥马利关心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他试探地问周总理:“中国反对核武器,那么,你们是否在发展核武器呢?”

周恩来很痛快地回答说:“我们当然发展核武器。我国政府已经决定进行核试验,我们是靠自己的科学家来发展的。毛主席说过,自力更生。”

这令蒙哥马利十分感叹,他预言道:“中国将在:1963年或1964年成功地进行核试验。”这位元帅的感觉是十分对的。1964年,中国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刘少奇问蒙哥马利对核武器的看法。蒙哥马利说道:“很多人想尽快地销毁所有的核武器,这实际上不可能。这些人忽视了这样的事实:正是因为有核武器,才制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刘少奇认真地听着。蒙哥马利用手梳理了一下花白的头发,说:“只有待东西方的不信任和猜疑减少了,裁军协议达成了,所有国家的军队从别国撤回本国了,才能销毁武器。”

刘少奇点头,表示赞同,心中暗叹:难能可贵啊!在座的其他人也不禁对蒙哥马利肃然起敬。因为当时的英国,就在许多国家驻有军队。

当蒙哥马利元帅结束对中国的访问时,他对毛泽东这样说道:“战争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要进攻中国。同中国人打仗,你会后悔!我要把这一真谛带回英国去,告诉他们,告诉所有的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