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花 15 个法郎便战胜了法国

我们大家都知道,戴高乐将军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组建了自由法兰西运动,领导法国人民开展了抵抗德国法西斯占领的武装斗争。

这里要讲的是和戴高乐将军有关的一个小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戴高乐进入法国军事学院深造。在学习过程中, 他把课堂上所学到军事理论和一次大战的实际结合起来,并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发表了好几篇军事科学论文。

在这些论文中,他以令人信服的论点和论据,科学地预见到在未来战争中,战斗机动性将是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坦克战和步兵机械化作战将在未来的战争舞台上唱主角。

可惜,当时法国军事当局的首脑都是一些头脑僵化的家伙,对于戴高乐的这些正确观点,他们表现出来的反映犹如聋子和瞎子一样。

戴高乐并没有灰心。

1934 年,他在过去所发表的论文基础上,撰写出版了《建立职业军队》一书。

书中,他首先详尽地分析了法国的地理环境,指出与比利时接壤的北部边界是法国最令人担忧的薄弱环节。

然后,他一一列举了法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地理特点: 英国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峡,令人难以进攻;

德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工业区比较分散,很难一举摧毁;

西班牙有比利牛斯山脉为屏护,在历史上每次外来入侵者大为头痛; 意大利有阿尔卑斯山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相比之下,法兰西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攻难守,对任何入侵者都敞开着大门。

在这种不利的自然条件下,要想保卫法国不受敌人的侵犯,就不能再采用过时的要塞式防守,而应当组建一支人数为十万人的现代化职业军队,这支军队由六到七个机动能力很强的装甲师组成。这些装甲师将是未来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突击力量。

然而,这些言之有理、对法兰西民族命运悠关的远见卓识,在法国最高政治和军事决策人那里,却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半点水花。

在那些身居要位的保守派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不是装甲师、坦克战, 而是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神力的马其诺防线。他们一厢情愿地以为,有了马其诺防线,法国就足以立于不败之地,法国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过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生活。

在他们的眼里,戴高乐的这些论文、著作,不具有丝毫的价值,只是一派耸人听闻的胡言,至多也不过是一个急于想出人头地的中下级军官为了沽名钓誉而故意采取的标新立异手段,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就在戴高乐为自己的观点被打入冷宫而万分焦虑,为法兰西民族的命运而忧心忡忡,就在不少头脑清醒的法国军界人物为戴高乐的不受重视而愤愤不平时,倒是有人对他另眼相待了。

戴高乐的《建立职业军队》一书出版后,很快便流传到了欧洲各国。德国的将军们花上 15 法郎买到这本书,经过一番认真阅读后,不禁为作者的真知卓见所倾倒。

那位日后因指挥坦克部队屡建奇功,被人称为“闪击英雄”的古德里安将军,对这本著作大加赞赏。古德里安本人也写了不少阐述装甲战重要性的著作,他发现戴高乐书中的许多观点与他不谋而合,于是便惺惺相惜地把这位从未谋面的法国同行引为知已,大有“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感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装甲兵团屡战屡胜,在西线战场上,仅用了一个半月便让老对手法国俯首称臣。

战后,各国军事学家们在分析德国速胜、法国速败的原因时,发现在德军采用的战略战术中,揉合了不少戴高乐的军事思想。

难怪当法国被德国所打败,宣布投降时,就有法国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德国人只花 15 个法郎便战胜了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