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植物学巨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植物学与药物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问世3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始终放射着灿烂的光辉。至今仍不失为世界上极其珍贵的植物学与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分为16部62类,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条,附图1092幅。全书仅收录植物药就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有名未用153种,总计1095种,占药物总数和58%。囊括了植物界的所有门类:低等的藻菌植物、地衣植物和高等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同时,还收录了不少国外的植物药材,称得上是当时植物之大全。在书中,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及本部等5部,共30类,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9类。李时珍的这种植物分类方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甚至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提出的植物分类法还要早175年,而且内容也丰富得多。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为湖北蕲春人。他从青年时起就随父从医,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医术高明,名闻远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过去的本草书错误不少,名目混乱,种类很不完善,于是他跋山涉水,苦心钻研,花费了27年的时间,编写成了这一部积历代本草学之大成的世界巨著。在书中他增加了过去本草中所没有的370多种新药物,这些药物后来被证明具有重大的医疗价值。如具有麻醉作用的曼陀罗花,现代医学证明也是一种有效的麻醉剂,至今仍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本草纲目》成稿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但经过12年之后才刻印成书。而且其第一版(称作金陵版)一直得不到当时朝廷的重视与推广。然而,《本草纲目》却很早就传至国外。最早由波兰的一位叫卜弥格节的传教士译为拉丁文,题目为《中国植物志》,于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接着被两次译为法文,两次译为英文,同时传入日本与朝鲜,后来陆续又被译为俄文、德文和日文。它几乎传遍世界各地,对世界植物的研究起了很大和推动作用。国外把它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作者李时珍被赞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博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