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贡献

80 年代初,美国最高法院接到了一份不同寻常的诉讼状,其内容令法官们颇感棘手。

原告美国通用电力公司是一家著名的企业,被告专利局则是政府机构。诉讼的缘由是:通用电力公司用基因工程研制出一种细菌,这种细菌胃口奇大,能高速度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通用电力公司为这种细菌向专利局申请专利。专利局认为这种细菌只是一种生物,没什么专利可言,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先例。通用电力公司则据理力争,说这种细菌是经过DNA 重组后培养出来的基因工程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新菌种,其商品价值应该获得专利保护,不容许别家企业随意使用。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 最终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

这场官司折腾了一年之久,最后以有利于原告的裁决告终。社会各界人士对这场官司的关注倒不在于谁家胜诉,因为官司本身的内容是意义深远的。它使人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基因工程菌在各个生产领域都有用武之地, 几乎无所不能。基因工程将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传统的工艺流程和传统的思想观念发起铺天盖地的冲击。

拿石油开采来说,以前油井开采到一定程度就要报废,成为废井,废井里倒不是没有原油了,而是剩下的原油含蜡比较多,很粘稠,不容易开采。针对这种情况,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喜欢“吃”蜡的基因工程菌。把这种工程菌投放到废井里,它们就像“老鼠跳进米缸”一样,欢天喜地,一边大量吃蜡,把蜡分解掉;一边高速繁殖后代,前仆后继地完成吃蜡的任务。要不了多长时间,剩下的原油就变稀了,容易开采了。这样,“废井”获得了新生,又会奉献出一批原油。这种基因工程菌不仅研制成了,而且已经大量投入生产,每年都能创造出很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冶炼工业方面,基因工程菌的表演令人欢欣鼓舞。

传统的冶炼工业有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物理型的——高温熔炼;一种是化学型的——用药剂浸泡后提取。从 80 年代起,出现了一种生物型的冶炼方式,那就是细菌冶炼。大自然中存在着一些喜欢“吃”金属的细菌。例如,

一种氧化亚铁硫杆菌就特别喜欢吃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的主要成份是硫和金属(包括铁、铜、锌等)的化合物。这种细菌把矿石小颗粒吃下肚以后会进行分解,硫被排出体外,金属则留在体内。这样,进行细菌冶炼就是十分简单的事:把矿石放到细菌培养液里浸着,过一段时间收集细菌的尸体,略加处理就能得到纯度很高的金属了。像氧化亚铁硫杆菌那样喜欢吃金属的菌种为数不少,食性也多种多样,喜欢吃金的、吃铀的、吃镉的⋯⋯各有所好。细菌冶炼的成本较低,原料利用率较高,产生的有毒废物很少,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冶炼方式。

然而,大自然中这些喜欢吃金属的细菌,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繁殖较慢、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等等。单靠它们,要大面积推广细菌冶炼是有困难的。基因工程专家们就着手对这些细菌进行改造。改造有两条途径,一种是通过 DNA 重组改造这些细菌的遗传特性,使它们提高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另一种是干脆把吃金属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和某些酵母菌中去,让这些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的菌种来完成冶炼金属的任务。这两条改造途径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有人预言,不出 20 年,冶炼工业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高温冶炼和化学提炼的设备将大批消失,基因工程菌将成为冶炼工业的主力军。

除了冶炼工业,基因工程菌在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塑料工业等领域也日益活跃。许多重要产品都可以用基因工程菌来合成、生产,例如饮料、乳酪、乙醇、有机酸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生产流程都要在发酵罐里完成,要按发酵工程的工艺流程来实现。原先发酵工程里使用的微生物,是通过筛选、诱导突变等手段来取得生产性能最好的菌株,进行大量培养,然后投入应用。而基因工程菌则是对微生物的基因开刀,进行改造,人为地获取最好的生产性能。所以, 基因工程菌是基因工程与发酵工程的结合点。可以这样说,基因工程通过发酵工程的工艺来实现许多生产目的,而发酵工程采用了基因工程菌则是如虎添翼,两腋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