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布第二批

  • 海南省省政务中心主任袁秀梅说:“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全体工作人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
  • 导游在向游客说起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时说:“要带足手绢,听一流讲解,享受星级服务。”
  • 周恩来勉励刘仁福说:“八连的工作做得很好。希望八连的同志……继承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中宣部公布二批教育基地

2001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以反映党的光辉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这些基地是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建党80周年前夕,公布这批示范基地,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缅怀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从而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这些示范基地是:

北京市:

1、李大钊烈士陵园2、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3、北京自然博物馆4、中国航空博物馆5、中国科学技术馆

天津市:

1、平津战役纪念馆2、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3、天津自然博物馆4、天津科学技术馆

河北省:

1、华北军区烈士陵园2、潘家峪惨案纪念馆3、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4、河北省博物馆5、唐山抗震纪念馆

山西省:

1、黄崖洞革命纪念地2、太原解放纪念馆3、平型关战役遗址4、太行太岳烈士陵园5、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博物馆

辽宁省:

1、丹东鸭绿江断桥2、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3、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4、葫芦岛市塔山烈士陵园5、关向应故居纪念馆

吉林省:

1、四平战役纪念馆暨四平烈士陵园2、延边革命烈士陵园3、“四保临江”烈士陵园

黑龙江省:

1、哈尔滨烈士陵园2、马骏纪念馆

上海市:

1、“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2、海军上海博览馆3、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4、鲁迅纪念馆

江苏省:

1、梅园新村纪念馆2、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3、茅山新四军纪念馆4、南京博物院

浙江省:

1、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2、鄞县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3、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

安徽省:

1、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2、王稼祥纪念园3、淮海战役双堆烈士陵园4、安徽省博物馆

福建省:

1、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2、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3、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4、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5、华侨博物院

江西省:

1、秋收起义纪念地,即萍乡秋收起义纪念碑、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2、永新三湾改编旧址3、兴国革命历史纪念地,即纪念馆、烈士陵园4、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5、方志敏纪念馆、烈士陵园、赣东北特委、红十军建军旧址等

山东省:

1、华东革命烈士陵园2、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3、济南革命烈士陵园4、莱芜战役纪念馆5、山东省博物馆

河南省:

1、新县革命纪念地,即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军委、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箭厂河革命旧址等2、河南博物院

湖北省:

1、“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2、闻一多纪念馆3、湖北省博物馆

湖南省:

1、平江起义纪念馆2、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3、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纪念馆4、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5、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6、彭德怀纪念馆7、湖南省博物馆

广东省:

1、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2、叶剑英元帅纪念馆3、叶挺纪念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

1、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即红八军纪念馆2、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3、百色起义纪念馆

海南省:

1、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2、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四川省:

1、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2、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3、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4、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5、苍溪红军渡纪念馆6、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7、陈毅故居

重庆市:

1、刘伯承元帅纪念馆2、聂荣臻元帅陈列馆3、赵世炎烈士故居

云南省:

扎西会议纪念馆

贵州省:

1、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2、王若飞故居

陕西省:

洛川会议纪念馆

甘肃省:

1、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2、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3、兰州市烈士陵园4、华池县南梁革命纪念馆5、高台县烈士陵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各级宣传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支持示范基地的工作,认真总结和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和使用方面的经验。

同时,各示范基地还加强自身建设,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不断改进创新,把示范基地办成受群众欢迎的教育场所。

各级新闻出版单位,也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观母瑞山纪念园的感慨

在2001年6月,海南省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属海南省青少年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在1996年8月1日建成。

母瑞山是琼崖纵队的根据地,革命历史上著名的“23年红旗不倒”,指的就是母瑞山革命精神。

母瑞山位于海南省定安县南部,方圆100多公里。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是琼崖革命的重要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独立师三大领导机关的驻地。

当时,在冯白驹和王文明带领下,建立了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他们在深山老林里,与敌人展开了长期的反围剿斗争,吃野菜、穿树皮,坚持战斗。

革命者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保存了海南红军革命的火种。

1928年3月,国民党蔡廷锴师,抵琼“围剿”琼崖革命,琼崖军民奋起反击。但是,最终因敌强我弱,反围剿受挫。

在同年的冬天,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率部转移到母瑞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种。

1929年6月,红军独立团在此成立。

1930年4月,中共琼崖“四大”,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发动“红五月军事攻势”等重要决议。

同年8月,红军独立师在母瑞山成立。同月,琼崖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母瑞山召开,成立第二届琼崖苏维埃政府。

1932年7月,国民党广东政府警卫旅陈汉光部,到琼“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琼崖军民英勇抵抗,但因敌我力量悬殊,反围剿失败。

随后,冯白驹率中共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和警卫部队100多人,在母瑞山恶劣的环境下,与敌周旋,最后仅剩下25名英雄。英雄们胸怀崇高的革命理想,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在坚持了8个多月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后,于1933年4月成功突围,第二次保存了革命火种。

母瑞山在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堪称是琼崖革命的摇篮。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学习革命先烈宝贵精神。在2009年6月26日下午,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约200人,来到了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参观学习。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建在海南省定安县南部的中瑞农场,在原红军操场司令台遗址上建设。其占地20亩,总投资230万元。

在园中央,建有冯白驹将军和琼崖革命主要奠基人王文明主席两人的3.5米高的铜像。

园中建有陈列馆、接待室、值班室、题词亭、湖中亭、假山池、两座石狮子、大门、围墙、停车场等,总建筑面积5394.6平方米。

主体建筑面积689.46平方米的两层楼陈列馆,陈列了海南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4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史料及珍贵文物,包括琼纵战士使用过的各种生活用品、工作用品、武器、旗帜、印章、历史照片等。

在26日下午,省政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在机关党委书记袁秀梅的带领下,首先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默哀。

全体党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庄严的入党誓词。同时,23名优秀共产党员,也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获得了表彰。

在参观母瑞山革命陈列馆时,人们不禁感慨:

一面旗帜,一个粮斗,一杆步枪,无不记述着一段令人慨叹不已的革命史实,珍藏着一种可歌可泣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国营中瑞农场会议室,纪念园的工作人员讲述了那段难忘的革命历史:

吃野菜、穿树皮,艰苦的生存环境下,革命先烈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保存了海南红军革命火种,使星星之火变成摧毁腐朽政权的冲天烈焰。

工作人员董孟清激动的说:“今天的和平真是来之不易,她是革命烈士用生命、用鲜血、用智慧换来的,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保持充足的干劲,做好本职工作。”

省政务中心主任袁秀梅表示:

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全体工作人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这次参观,海南省政务中心所有工作人员,都被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了。

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让母瑞山的革命之火代代相传。

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到北京看毛主席,到天津看周总理。”这是流行于旅行社的一句导游用语。

意思是说,到首都旅游,都要去瞻仰毛主席纪念堂;而到天津旅游,一定要到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领略周恩来、邓颖超的伟人风采,否则将是一大遗憾。

导游们在向游客说起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时说:

要带足手绢,听一流讲解,享受星级服务。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建成开放以来,迅速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瞻仰缅怀这位世界伟人的重要场所,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全国性示范基地。

参观时,人们都会被两位伟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范,感动得流泪而擦湿手绢。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拥有一支优秀的讲解员队伍。讲解员们说,在工作中,每天都在接受伟人精神的熏陶。讲解时,观众受感染,自己受教育。每讲解一次,都会受到一次心灵和精神的震撼。

多年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开展了接待礼仪培训、使用文明用语、文明督导等活动,采取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轮椅、设立观众小药箱等多项服务措施,并派讲解人员赴北京、江西、陕西、湖南等地学习。

讲解人员水平不断地提高,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称赞。

2004年底,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与河北区兴华小学联合,在该校设立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展室”,将“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主题展览,在此长期展出。

把“分馆”建在小学校,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和学习周爷爷、邓奶奶不平凡的一生。这也是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在新形势下,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而不断进行的尝试之一。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还走出馆区大院,深入居民社区,积极占领社区这个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教育的阵地,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

在2004年7月26日上午,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展演小分队,冒雨来到了天津河西区天塔街社区,将《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业绩展》、《图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展》等展览,办到了社区花园和活动室。

同时,小分队还将纪念馆挖掘整理的文物小故事“一张珍贵的照片”、“周恩来最后的日子”、“邓颖超的小棉袄”等,以演讲配幻灯的形式,在展览现场表演,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有的居民从7时就来到现场等待。虽然天一直下着雨,但是在当天的上午,仍然先后有100余名老年人和少年儿童,观看了展览,聆听了演讲。

许多居民,特别是小朋友们,为不出社区而观看到高品位的展览和演讲,都表示由衷地感谢。

一位老先生在参观后,被纪念馆同志的展演活动深深地打动了。随即,这位老先生回到家里,把他珍藏了32年的一帧照片,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陪同几内亚外宾来天津,看望在天津治病的西哈努克亲王时的合影,捐赠给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纪念馆负责人说,这帧照片非常珍贵。这是周恩来在天津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对丰富纪念馆馆藏以及进行周恩来的史料研究,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走出馆区大院,让展览走向学校、军营和社区,并办到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在建馆以来,接受捐赠的实物、文献、图片达1500多件,其中不乏文物珍品。

人们纷纷以向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捐献文物这种方式,表达对伟人周恩来的殷殷思念之情。这些文物,极大地丰富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陈列展览,其中一些还创下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之最”。

首先是年代最久的文物。一是在1914年,南开学校创建“敬业乐群会”时的徽章,是由南开大学教授梁吉生捐赠的;二是周恩来在日本求学时期的肖像画,该画是在1918年,日本著名雕刻家保田龙门所画,由保田龙门的长子保田春彦捐赠。

其次是体积最大的文物,即中国民航总局捐赠的周恩来伊尔-14专机。

这架专机是在1957年8月,由苏联政府赠送给周恩来的。

周恩来乘该机,飞遍祖国各地,并赴朝鲜、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访问。它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内政外交的许多重要历史的“见证者”。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在被中宣部、人事部、文化部、民政部,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后,纪念馆工作人员更加积极地创新思路,拓展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让伟人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人们不断前进。

参观地道战遗址的教育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是中宣部2001年公布的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纪念馆位于顺义区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1979年被北京市定为市级重点保护单位,1993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焦庄户地道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连接龙湾屯、大北务等5个村庄,全长12公里。在战争年代,焦庄户村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过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

焦庄户人民同国内外敌人开展地道战斗争,是从1943年春开始的,当时只是挖了几个隐蔽洞,这种洞只能藏一两个人或存放一些粮食等物品。一旦被敌人发现,就只有束手被擒。

为了同敌人进行长期不懈地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安装上翻板、陷阱、单人掩体和暗堡等战斗设施,以及10多处休息室和指挥所,供民兵和群众,能较长时间在地道内进行战斗和生活。

到1946年,全村共挖了12公里长的地道,村内纵横交错,并和邻村相连,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络。

焦庄户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利用地道、地雷,同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从1943年到1948年,共战斗150余次,击毙击伤敌人130多人,俘虏敌人100多人,击毁敌军车一辆,缴获枪支100多支,子弹3500多发和敌电台一部。

由于战绩卓著,顺义县人民政府于1947年10月,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锦旗,并把它插在18米高的民兵指挥瞭望楼顶上。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对人民进行传统教育,展室内以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及真实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焦庄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画面。

谈起地道战,大家自然会联想起电影《地道战》里的情景。但是,如果能到实地看看,感受一下,想必感觉会大不一样。

2007年6月的一天,顺义区的一所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参观。

7时30分,大家准时在校门集合上车。在去往焦庄户的路上,大家都显得十分的兴奋。

借着曾经看过电影《地道战》的情景,大家纷纷猜测着地道的模样和当年八路军打鬼子的情形。

9时左右,同学们来到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一到纪念馆,就看到门口伫立着一个巨大的雕塑,雕塑以兵民合力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主题,刻画了八路军战士和当地人民,利用地道战和地雷战等形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情形。

雕塑上还雕刻着毛泽东的题词:

兵民是胜利之本

走进纪念馆,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焦庄户人民当年利用地道战,抗击鬼子的事迹和焦庄户地道战对冀东根据地的重要意义。

在参观纪念馆图片展览的过程中,同学的心情既沉重又激动:沉重的是看到日本鬼子残害我同胞的情景,一桩桩惨案,一幕幕惨境,惨不忍睹,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

激动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当地人民不屈不挠,坚决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记住了一个人,他就是焦庄户村的第一任党委书记、村长马福,正是他首先想出了用地洞储藏粮食和打击敌人的办法。

1943年,村党支部发动全村群众,先设计,后施工,开始了改造地道的工程。

大伙齐心协力,很快修好了地道,还掏了瞭望孔、射击孔,建成“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村连村,户连户,地道连成片,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坚决、顽强地斗争。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地道遗址,在那狭窄曲折而又隐蔽的地道里,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

现在供参观的地道战遗址,还保留着800多米,地道内有休息室和指挥所,有单人掩体、陷阱、碾盘和庙台暗堡等战斗设施。

同时,还有水缸、炕洞、墙柜、锅台、猪圈、柴棚、驴槽等,较隐蔽的出入口和瞭望楼。

在参观后,同学们禁不住由衷地钦佩焦庄户广大人民的智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通过这次参观,同学们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的同学还表示,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地学习,将来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好八连展览馆的感言

“南京路上好八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是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

“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位于大场镇沪太路3100号、上海警备区马桥营房内。

该馆建于1963年4月25日,1994、2003年分别被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该展览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南京路上好八连”原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连队。那还是在1947年8月6日,在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的小园村,华东军区特务团把招来的几十个胶东农民子弟编在一起,组成了该团的四大队辎重连。

不久,连队改番号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一营一连。1949年6月,该连队进驻上海南京路执勤后,一连被编为三营八连。

自从跨进南京路后,八连便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连队了。

毛泽东曾把中国共产党主政,比作“进京赶考”。在全国解放之初,最复杂的“考场”就是上海,而上海最复杂的“考场”当属“南京路”。

解放军开进上海后,国民党布下的反动残余,采取“腐蚀拉拢加破坏暗杀”策略进行抵抗,并四处扬言:上海是个大染缸,你共产党解放军红着进来,要黑着出去。

八连那些在穷苦中长大、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战士们,都是十分纯朴的年轻人。

初进南京路时,战士们连自来水都不会用,守着抽水马桶,还到处找厕所。按一下电灯开关,会被灯泡突然发出的光,吓一大跳。

但是,时间一长,情况便悄悄发生了变化:有的战士看到路边行人穿着那么时髦,男女挽手臂进出舞厅、影院,就有点羡慕了;当一些装扮妖艳、浑身喷着香气的女子,向他们抛媚眼、丢手绢时,有的战士也禁不住朝她们多看几眼。

连队也开始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有人一次花几块钱,到国际饭店去开“洋荤”;有的不惜钱,到高级理发厅理发;有人不抽老烟叶子了,去买一块多钱一包的雪茄;还有个别战士花光津贴费,还要借钱逛“大世界”。

对于出现的这些情况,连队的首任指导员张成志,头脑十分清醒。在一次党支部会上,张成志指出:“南京路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要让全连保持高度的警觉性,绝不能打败仗。”

随即,张成志组织全连战士,一遍又一遍地学习领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之后,官兵们的思想回到了正常地轨道。他们自制针线包,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再穿;用破布麻绳打草鞋,穿在脚上,行走在南京路上;扛着铁锹、推着粪车,步行到10公里远的郊区,开荒种菜;开展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块布等竞赛活动。

官兵们豪迈地叫出了这样口号:

革命战士穿草鞋,香风臭气脚下踩!

一分钱的故事,草鞋、针线包,数不清的平凡故事,后来被一个有心人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最后升华成了影响几代人的大文章。这个人就是吕兴臣。

吕兴臣当时在团机关任俱乐部主任,同时还兼任报社通讯员。他时常挎着照相机,深入到几个连队里采访。

吕兴臣把驻守在南京路上的几个连队,比来比去,他总觉得八连的训练成绩比较突出,完成任务也比较出色。

一天,吕兴臣对第二任八连指导员刘仁福说:“你能给我介绍几个动人的故事吗?”

刘仁福摇了摇头,说道:“没有什么事,你不用报道。”

一听这话,吕兴臣有点不乐意了,他把照相机往桌上一放。这时,忽然从包里掉落了一分钱。

刘仁福看到那一分钱,平静地说:“我们八连就有那一分钱的故事。”

随后,刘仁福就讲了一分钱的故事……

1957年,吕兴臣前后花了一个来月的时间,写出了一篇通讯,送到了《解放日报》社。

该报总编魏克明,在看到稿子后,眼前突然一亮:敌人不是曾预言上海是个黑色大染缸,现在10年下来了,八连红旗不到,宣传出去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政治影响。随即,《解放日报》以《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人们称赞他们“南京路上好八连”》为题,率先报道了好八连的事迹。文章在《解放日报》刊出后,引起社会上的极大反响。

在1958年3月23日,《解放军报》以同样标题,刊出吕兴臣的报道。此后,吕兴臣又在《解放日报》发表了《针线包》、《行军锅》和《一分钱》等一系列讲述好八连官兵优良作风的小故事。

1959年2月,《解放日报》总编魏克明,建议把好八连的事迹写成一篇大通讯,用“艰苦奋斗”这根主线统领全文。

吕兴臣写出1.7万字的初稿,几经修改后,《解放日报》在1959年7月23日的头版头条,以8500字的篇幅,发表了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长篇通讯,同时还刊发了社论。

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八连事迹时,上海警备区首长,也开始高度重视对八连这一典型的培养和宣传工作。

第三野战军赫赫有名的虎将王必成,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上海警备区司令员。

王必成在警备区党委会上指出:“学习八连精神意义重大,要争取让八连的精神在全军、全国发扬起来。”

王必成还数次到八连看望勉励官兵,并经常向有关部门询问对八连培养和宣传工作的进展情况。

1963年初,南京军区党委把八连作为重大典型,上报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在看了八连的材料后,又对八连的具体情况,作了进一步地了解。

随后,总政治部决定把八连作为保持艰苦奋斗革命本色的一面红旗,树立起来。

一个多月后,《解放军报》用4个整版的篇幅,宣传了八连的事迹,并同时发表了《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社论。随后,《解放军报》又陆续对八连做深入宣传。

1963年4月12日,周恩来接见了八连指导员刘仁福。周恩来勉励刘仁福说:

八连的工作做得很好。希望八连的同志好好听毛主席的话,学毛主席著作,照毛主席建军路线建设连队,继承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从此,好八连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

风雨征程,几十年过去了,好八连这面鲜艳的旗帜,如同东方明珠、世纪大道一样,被上海人民视为这座城市的骄傲。

虹桥路派出所民警王兴东说:“我是听着好八连的故事长大的,我和妻子都希望长在‘蜜罐’里的女儿,从小也知道好八连的故事。”

2007年4月5日,对王兴东一家来说,是个“圆梦”的日子。王兴东与妻子一直盼望能带着刚懂事的女儿到八连看看,让她亲身感受一下八连的战士怎样出操,怎样吃饭,怎样学习和训练。

当小妍婷迈进一尘不染的好八连,她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妍婷趴在爸爸妈妈的耳边说:“我喜欢好八连的叔叔们。”

如果说7岁的妍婷还只是喜欢八连的话,那么,厦门路小学“小八连中队”的队员们,却早就照着八连叔叔们的样子,开始了实际行动。

“小八连中队”定期到南京路回收废电池,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节约能源,护绿色,争做环保小卫士;学做家务,爱劳动,争做家长小帮手;省下零钱,献爱心,争做社会小使者;努力求知,练本领,争做学习小先锋。

在上海各界,学习好八连的热潮从未间断。翻开市民公约,里面有“学习好八连”的条文;反映好八连事迹的课文,被收入小学生德育教材。……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好八连事迹展览馆,每年都会迎来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每逢节假日,来八连过“军营一日”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刘锐特地从哈尔滨赶到了上海,专程看望被他称为“天下第一连”的八连。

刘锐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八连是上海的八连,八连是全国的八连,八连是一株不老的常青树。

好八连精神属于我们这个民族,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好八连的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艰苦奋斗的作风,将在中华的大地上,照亮亿万人民的精神世界,激励人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为沙家浜革命精神树丰碑

2007年4月的一天,位于太湖西南岸雉城镇的古城中学党总支,组织全体在职党员教师,赴江苏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博物馆,重温历史,感受沙家浜的革命精神。

沙家浜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青青芦苇荡,抗日旧战场,沙家浜过去的一切,现在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人们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沙家浜》,就诞生在江苏常熟烟波浩渺的阳澄湖上。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里,怀旧的人们可以追寻到阿庆嫂、郭建光、沙奶奶……的足迹。

在高大茂密的芦苇荡中,无论从陆路还是水路,你均能领略到昔日新四军战士与日寇周旋于此时,写下的壮丽诗篇。

古城中学的党员教师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或驻足凝望,或洗耳恭听;或仔细研读,或动手模仿;或互相交谈,或若有所思……

通过生动和丰富的体验,让人置身于抗日江南水乡的场景,感悟军民的鱼水情深和新四军伤病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

可以说,在这芦苇荡的绿色帐蔓里,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的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以及沙家浜革命精神,让现场的每一位党员都深有感怀。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位于沙家浜镇。它始建时,为“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陈列室”。1991年正式命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

全馆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展厅陈列共分5大部分,有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长题词。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生动的开展德育的基地。

1969年,正是芦花放稻谷香的季节,刚刚从上海警备区动员处副处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费介成,来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战斗过的横泾公社。

费介成是当年在此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之一,他是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剧情的见证人。

费介成来此的目的,是想在这块他和战友们曾经洒过鲜血的地方,建立一块丰碑,记载那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纪念在此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人民子弟兵。

费介成凭着惊人的记忆,不顾年迈体弱,在阳澄湖畔,踏遍一块块旧战场,寻访一个个知情人。

在北泗泾,费介成会见了当年的抗日积极分子苏贻民老妈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正是这位老妈妈,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弟兵。

苏贻民老妈妈的家,成了新四军战士的家,不知有多少好同志在她的掩护下,从敌人的魔爪下安全转移。为了抗日,她家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烧毁,她本人也被敌人抓去,受到严刑拷打。这些情况,如果费介成不说,当地的人谁也不会知道。

在龚家浜,费介成见到了于银生老人。于银生回忆说:

当时的新四军印报所经常活动在龚家浜一带。有一次,印报所要转移,有20箱铅字委托我保管。

为了确保安全,我就一个人摸黑将铅字用船运到荒野里的一块坟地上,堆砌成一口棺材,再盖上砖瓦,伪装成这一带农村常见的瓦庐棺材。就这样,日本鬼子几次下乡搜查,都扑了空。

在双浜村,费介成指着村南那顶木桥,对村里的领导说:

抗战时期,这座桥好像还应向南移10米左右,桥东面这幢房子曾经是新“江抗”的司令部,桥西面有一家茶馆,老板姓沈。

说到这里,费介成问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村负责人说:“您说的完全正确!”

在罗家草荡、黄桥村,费介成找到了当年后方医院的小房东孙大生。

费介成在阳沟战斗中右腿负伤,曾在孙大生家里养过伤,就是用孙大生家的扁担当夹板,治好了他的腿。

费介成还去了阳沟、张家浜、肖泾、陆巷等村,丰富了他原来拥有的资料,为建立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奠定了基础。

此后,不时有上级领导相继视察。公社在1969年的11月25日,召开了“建设今日沙家浜”誓师大会,这次会议在当时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

1972年4月,刚上任的公社党委书记奚君,十分重视陈列室的建设。在他的过问下,确定了一些参观点,主要是湖浜、龚浜、芦荡、曹浜4个大队,有印报所、修枪所、后方医院、弹壁洞、歼敌弄、擒敌处、庆功场等。

奚君为这些参观点定名和撰写解说词,还在歼敌弄、擒敌处、庆功场等处建碑,以示纪念。

几十年后的今天,沙家浜依然以它特有的革命内涵,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慕名前来参观。

沙家浜革命历史博物馆,不容置疑地担负起了全国教育示范基地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