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由来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是中国医学现存最早的一部经典文献,它反映了当时祖国医学的光辉成就。《黄帝内经》这一书名, 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根据西汉末年刘歆所撰的《七略》做蓝本编辑的。这表明在刘歆时代,即公元前 1 世纪的末年,《黄帝内经》已问世。关于其成书年代,历来未能确说。但一般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前 221 年)。此书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实为众多医家经过搜集、整理、综合而成,其中亦包括秦汉乃至隋唐时期某些医家的修订和补充。《素问》和《灵枢》各为 9 卷,每卷 9 篇,

各为 81 篇,合计 162 篇。《素问》至唐代只存 8 卷,其中第 7 卷的 9 篇已亡

佚,唐代医家王冰注解《素问》时,又从他老师处得到一秘本,遂补充了 7

篇“大论”,但仍缺 2 篇。现存《素问》虽有 81 篇之篇目,但其中第 72 篇

与 73 篇仅有篇名“刺法论”与“本病论”之名,没有文字内容。直到宋代, 才补充了两篇内容,附录于该书之后,称为“素问遗篇”,此系后人伪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