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和谐相处的技巧

人际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是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正常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交往的对象不断扩大,不仅有同院的伙伴、同班的同学,而且还有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人际交往呢?

大胆交往,礼貌待人

初次接触生人都有一种羞怯的心理,我们要鼓励自己大胆同陌生人说话,要敢于独自去新地方办事。与人交往的首要原则是讲文明、讲礼貌,如进入他人住房要先敲门,与人说话要先称呼。合理要求要服从,不能任性胡乱闹。家长工作或会客,注意安静不搅扰。家长休息或生病,轻声细语不吵闹。来了客人要问好,热情欢迎有礼貌。大人谈话不插嘴,在旁玩耍不干扰。客人问话要清楚回答,送客要说“再见”,邻居之间要和睦相处等等。

察言观色,灵活办事

世界上的人鱼龙混杂,好坏难辨,我们在交往时应保持一定的警惕。在接触生人时,我们既要大胆交往,又要慎重行事。要学会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判断他的意图和品德,然后决定是否与他交往。

诚实待人,以信取信

与人交友必须真心实意,不能虚情假意。对人当面恭维、奉承,背后恣意贬低是两面派的做法;对朋友遇到困难口头上“深表同情”,内心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能长期维持友谊的。真正的朋友应坦诚相见,毫不客气地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互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讲究信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我们应该“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偶尔有一两次失信,要及时向对方解释,求得朋友的谅解。如果屡屡失信,就无法保持朋友关系了。

对己要严,对人要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友时不必太计较对方的缺点,要多看到人家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友好相处。当家长听到孩子诉说他人不足的时候,要引导他多看到别人的优点。中小学生的交往难免出现矛盾,甚至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我们要胸怀坦荡,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既使对方给自己带来了损失,也应谅解他。

文明待人的技巧

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唐僧,真有其人,法名玄奘,今河南偃师县人。在他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吾今奉慈训,岂敢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

这里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当老师同他讲话时,他马上离开坐位站起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另一个是玄奘听到父亲讲述‘曾子避席’的故事后,也马上离于座位站起来,表示学习曾子,尊敬父亲。

曾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玄奘是一千多年前的人,从他们两人的事例,说明我国人民讲礼貌由来已久,不仅要尊敬师长和父母,而且平辈之间也互相尊敬。“来而不往非礼也”,只要求别人尊敬你,你不尊敬别人,这是不礼貌的。

待人讲礼貌,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文雅、和气、谦逊。

文雅,是指要学会日常生活中的见面语、感谢语、告别语、招呼语,等等,诸如“您好、谢谢、再见、请多包涵、真对不起”之类的语言;文雅表现在行动中就是礼让。

和气,就是要心平气和地同别人说话。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在香港,政府推行“公务员礼规”,规定说话必须和气,有礼节。警员在马路上有权检查人们的身份证,检查完毕后,很客气地说:“打搅了!”

承建商在工地板墙上写着:“地盘施工,各位小心行走,不便之处,请诸君多多包涵。”

谦逊,就是要多用讨论、商量的口吻说话,不盛气凌人。我国封建时代的帝王“称孤道寡”,不管他真实的用意如何,但形式上至少是一种谦词。现在情况不同了,但“己称谦,他称恭”这一条还是很重要的。客人来了,应该热情招呼:“您请坐!”送客时说一声:“希望您一定再来!”在公共汽车上有人挡道,就说:“同志,请让一让!这样”一种谦逊的口气,让人乐于接受。而如果用命令的生硬口气,往往会出现“顶牛”现象,有时还会闹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呢!

孔于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没有礼貌,怎么做人呢!一个人需要有礼貌,这是做人的根本。在学校要对师长、同学有礼貌;在家里要对父母、兄弟、姐妹有礼貌;在工作单位要对领导、同事有礼貌;在社会上要对他人、同志有礼貌;在公共场合要扶老携幼,“长者先,幼者后”。

礼貌,从实质上讲,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以粗野的态度待人,不把人当人,也就是把自己置于非人的地位。

保持形象的技巧

从礼仪角度来说,学生应该适当注意自己的形象。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学生,形象就不重要。你每天都要面对的是你的同学、老师。如果太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久而久之,会在别人的眼里形成邋遢的“深刻”印象,而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且,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一时也难以改变。虽不至于像上班族那样苛刻的要求自己,但只要有条件,就应该使自己的外在形象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不要有异味。

女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不化妆为宜;在社交娱乐活动中,可以化个淡妆。化妆的时候,应以自然、清淡为主,切忌人工痕迹过重,那会丧失年轻人自然的美感。中小学生女生连淡妆都没必要,不宜穿高跟皮鞋。男生不可以穿背心光膀子、穿短裤拖鞋在外面活动。

语言也要文明。现在的社会,说粗话、脏话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甚至是时尚,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也无所谓。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应该是积极的、阳光的,代表先进方向的事物。所以,大学生首先必须做到语言文明,和脏话、粗话、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说“Bye-bye”。

人际交往应注意。和自己的老师、同学交往,不要以为都是熟人,一切都无所谓。起码的礼貌、尊重,任何时候都不可以丢,即使是对自己至亲的人。因为这些是体现你的素养,体现你对别人的敬重。还有就像诚信、守约等,都应该严格做到。

沟通不可小视。和同学、老师之间,一旦有任何事情,包括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都应该及时与他们沟通,以求得理解和支持。而绝不应该做像“马家爵”式的“独行侠”。

学生在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生一踏进校门的瞬间,注定要承担起时代和民众赋予的责任。所以要树立起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但这和从细小处养成良好习惯并不矛盾,反而是一脉相承的。

衣冠端正、举止文明、遵守纪律、生活俭朴,是对学生的起码要求,而良好的仪表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不能欺负弱小同学

有的同学凭着自己个子高、力气大,或者班干部,或父母有点儿本事,就在同学中称王称霸。对班上守纪律的同学瞧不起,对不听他指挥的同学轻则骂,重则动手,甚至还错误地把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看作“出风头”,显示自己有“本领”,这些都是荣辱不辨、缺少教养的行为,必须彻底纠正。

怎样才能团结同学

往往有些人学习成绩平平,看起来很平凡但人缘极好,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愿意和他来往;而有些同学虽然学习很优秀,却一点都不讨人喜欢,一个知心朋友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不会与其他同学相处,不会团结同学。怎样才能团结同学呢?

平时遇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对同学要热情有礼貌,保持微笑。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都不要居高临下,用命令的口气和同学说话。

当别人遇到困难或发生不幸时,不要幸灾乐祸,挖苦讽刺,应带有善良的同情心,尽力帮助他人。

和对方谈话时,对同学的优点不妨坦白说出,但不应阿瘐奉承、更不能面前一套,背后一套。不要当众挖苦别人的短处,应多肯定别人的优点和进步。

不在同学面前论长道短,搬弄是非。尤其是女孩子,不要当长舌婆,也不要整天只顾打扮,嗲声嗲气,模仿成年女子的姿态。

课余时常主动和同学交谈,同游戏、同欢笑,增进了解,促进感情的融洽。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要自傲。班干部应特别注意平易近人。

遇事要提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对同学的过失或冒犯要宽宏大量,碰到不愉快的事时多为别人着想。不要大事小事都找老师打“小报告。”

在行动上多帮助别人,不要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尽量为同学多提供方便。

要讲究信用,一诺千金。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办到,做不到时要表示歉意,求得同学谅解。

不要自吹自擂,夸耀自己家里有钱。

同学相处的技巧

多想同学的优点

想想同学与自己的相同点,你就有勇气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她长得很漂亮,身材又好。”“他的口才很不错,是个公众人物。”你也一样。其实自卑是人人都有的心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你如果能在优秀人物身上发现与自己相同的缺点,就会树立信心。一般人在别人和自己有共同点时,会产生亲切感和信心,对待周围的同学你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在体育场上,同学间的交流不是使用语言,而是默契配合。取得胜利,必须做到相互了解,心灵沟通,因此,你们之间的交流是主动的全面的。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你就会不由自主的把对方视为自己的一部分。

学会赞扬他人

从赞扬和诚挚的感谢入手,同学容易接受。批评、赞扬和感谢可使双方谈话气氛和谐、亲切,使对方安心,知道自己不是在遭受攻击。用赞美感谢的方式开始,就好象牙医用麻醉剂一样,病人受钻牙之苦,但却能消除痛苦。你一定要记住这一良方。

寻找共同点

观点相似的同学容易成为朋友。在生活中态度太好、观点相似的人确实有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吸引力,会自然萌发交往的愿望,情感上感到亲切。与观点类似的同学相处时,因为看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基本相同,两个人都可以得到安心感、相属感,再者由于两个人共同点多,容易产生共鸣。而且相似的同学容易了解你的想法、预测你的行为,从而成为你的朋友。所以,你应该马上寻找与你观点相似的同学,表达你友好的意愿,立即展开行动吧。

不背后议论别人

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会让同学远离你。背后议论别人的不良行为,有的人喜欢不断的挑别人的毛病,说人家的长短,真实目的却是在贬低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或借此抬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每个同学在学习生活中都会要学会观察别人,一面之辞可能蒙骗一时,但不可能长久,一旦事情真相大白,你不但不能抬高自己,还会自取难堪,让别人怀疑你的动机。

乐于助人

对嫉妒你成绩好的同学,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差距是嫉妒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你和同学在成绩上有了距离,你们之间才会悄悄的疏远,它既然能形成就一定可以消除,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同学把成绩提高上来,没有了嫉妒产生的土壤,嫉妒自然会消失。你们之间的紧张也会烟消云散。

不要怀疑他人

多疑会使你自我孤立。有多疑心理的人常常会自我孤立,他们情绪紧张,整日提心吊胆,害怕走进别人,也不愿意别人走进自己,有时一件小事,一个偶然的手势,一句无意的话,都可能引发猜疑与不安,去掉多疑心的最好办法是增强自信。

学会倾听

主动倾听同学诉说苦恼,会得到同学的信任。有的同学因成绩不佳而苦恼,有的同学因老师的责备而沮丧,或误解而郁郁寡欢……解决他人烦恼的心理医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交谈者能够把话说出来,让谈话者说出他想说的。一旦把内心的烦恼都倾吐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主动消除矛盾

找出“共同的敌人”就能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在你与同学产生矛盾或有了隔阂时,在意识上找出或制造出一个“共同的敌人”就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有利与你们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不要用老眼光看人

用老眼光看人,妨碍你交上新朋友。在你与同学的交往中,对于一些已经有了一些变化的同学不能仍用老眼光看他,对方明明做了有利于自己的事,自己仍然态度淡漠,这就形成了对他人的偏见与成见,使你失去了许多能够成为你好朋友的同学,太可惜了。

学会掌握分寸

同学关系紧张时,不妨有意疏远一段时间。你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关系出现紧张,对方正在气头上,你无法说服他。同样,当时你也不可能冷静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争执下去,你们的关系会进一步恶化。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意疏远一段时间,让时间来解决问题。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

过于在乎别人的想法,反而会影响交往。关注自己给别人的印象是对的,但是过于在乎别人的想法,就会让同学的一举一动牵动你的情绪,同学稍有不快,你就可能进行自我反思。即使同学非常高兴,你也会考虑这是为什么?这样生活在一起,你的情绪会在大多数时间里低落,脸上总没有笑容,紧皱着眉头,同学也会受到你这种情绪的挤压,不敢放心大胆的与你来往。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凭自己的意愿去做每一件事,在同学面前展开一个真实的自我。

不玩不健康的游戏

有输赢的娱乐活动会影响同学间的关系。同学一起休息时,尽量避开有输赢的娱乐活动。或者在进行这类的娱乐活动时不要把输赢看得太重,保持一种平常心,看到同学因形势不利心情急躁,可做些让步,或主动终止活动,因为活动本身不在分出输赢,而在于轻松、愉快。旁观的同学也不会因此小看你,还会佩服你的大度。即使平时聊天开玩笑,也要尽量坐在同学的身旁,时刻注意双方视线与坐向的方式,不要小看坐向的作用。

互相沟通的技巧

步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每个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冲突,这时应该如何应对?

要学会包容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要承认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的差异,如果你和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得连同他(她)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如果别人的生活方式有碍于你的生活(如夜里看电视影响你的休息,未经允许随便动你的东西等),你需要委婉地提出意见,并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如调整作息时间、调整公寓等)。

要有同理心

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我为中心。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动:即主动与同学打招呼、讲话,主动帮助别人,主动去做一些公益性的工作。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能不能、会不会报答你。

要讲究处事技巧

在一个新的环境,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比如,同公寓的人爱彻夜卧谈,影响了大家的休息。直接提意见制止他们难以奏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制定“寝室公约”,或者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计划,或推迟上床的时间,或听听英语磁带。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给别人提意见一定不能当着众人的面,以免使对方难堪、丢面子。

消除嫉妒的技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嫉妒已成为一种极端消极和狭隘的病态心理。难怪有人称嫉妒是危害人际关系的毒瘤,影响交往成功的腐蚀剂。莎士比亚曾形象地比喻道:“嫉妒是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愚弄。”大凡嫉妒心强的人,总是担心别人强过自己,而在这种负压力的驱使下,便去贬低他人、诬陷他人,以得到心理的平衡。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一般来讲,人的嫉妒心理,大多都未体现出来,隐藏的都比较深。而且,即使体现出嫉妒行为时,往往也进行得比较隐秘。所以,人的嫉妒现象往往都有一定的潜伏性和隐秘性。嫉妒既然是现代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那么,我们就应积极消除这一现象,对嫉妒心理进行预防和控制。

要适应别人,适应自己

俗语道: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何况,只有在理解别人,把握自己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减少嫉妒心的滋长。

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容人之量

同学们在学校应广交人缘,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容人之量。大凡嫉妒心强的人,社交区域都较小,视野也不开阔,这种人只能做“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只有投身于人际关系的海洋里,才能逐渐钝化自私、狭隘的嫉妒心理,增加容纳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

克服自卑的技巧

个人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例如,有的是因为自己常受挫折而受到过多的指责和惩罚造成的;有的是自己的成绩长期得不到认可和赞许造成的;有的则是在家庭中遭到父母的长期训斥或是教育不当、父母离异等原因造成的。上述情况都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形成自卑心理。因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善教育方法,乃是消除自卑感,增强人们自强、自信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如何克服自卑感呢?

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一般来说,自卑者都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跟不上人,最后破罐子破摔,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自卑心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我们自己看得起我们自己,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要从小事做起,注意成功的积累

一般来讲,自卑常伴随着失败的感受,自信常伴随着成功的体验。要想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必须要经历一些成功的积累。只有经历了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才能为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奠定基础。

要消除羞怯的心理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消极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他(或她)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瞻前顾后。长此下去,会变得越来越羞涩,越来越自卑,既不利于自我完善,更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根据哈佛大学一位专门研究害羞行为的凯利博士指出,害羞可能是后天学来的反应。既然是学习而得的,也就可以把它排除。如果能好好地在沟通和会谈技巧上下功夫,便可以排除这类由学习而来的“害羞”。与凯利博士一起研究的登恩博士则指出:“许多人都有‘场合性害羞’的经验。”有些场合的确会让大家保持缄默——例如参加重要的行销会议、产品审核会,或是在众目睽睽下,缓缓步人高级饭店的舞池,都会令人裹足不前。幸好,逐步的训练、反复的练习,加上不断修正自己的沟通技巧,都可以让害羞程度减低,甚至消失。

领袖人物与成功者,都曾学习克服害羞。他们从不坐等他人,反而迎向前去、走入人群。舒瓦兹博士在(假想大人物的妙用)一书中曾说:“主动认识他人,是真正领导特质的表现……走到你身边,并伸手说‘Hello’的人,经常都是个大人物。”

不要猜疑

猜疑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是公关的一大心理障碍。具有这种消极心理的人,往往难辨真假、疑心重重、无事生非。由于这种猜疑心在作怪,人世间断送了多少友谊和爱情,导致了多少悲欢离合、阴错阳:差。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克莱采奏鸣曲》中曾描写了杀妻犯波兹·德的一段自述。当波兹德听到自己妻子与小提琴手特鲁哈切夫斯基在一起弹琴时,他说道:“钢琴弹出一片声响,这分明是为了掩盖他们说话的声音、接吻的声音……也许还有……我的天啊!它在我心里唤起一种怎样的情绪啊!我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停止跳动了,接着,就像一把铁锤似的开始捶捣起来。”可见,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像。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猜疑心犹如蝙蝠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防止和克服这种消极心理的滋长和蔓延。

克服自私

人际关系中的自私心理,既是阻碍人与人沟通和理解的一大障碍,也是影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大障碍。怀有这种消极心理的人,持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导向,事事从私欲出发,为满足自私心理,甚至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或相互利用关系。可见,自私——这一鄙劣的品质,无疑是现代人际关系的一大障碍,正如高尔基所言:“它就像无底的袋子,要吞下生活中的所有财富。”自私,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而且最终也使得自私者本人遭受应有的报应和惩罚。因此,为了社会、团体和他人的利益,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必须坚决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品质。

宣泄怨气的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败,情绪的平衡因此就会受到破坏,如果把什么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难免会得抑郁症。无害的合理宣泄,可以疏导你心中的怨气,化愤怒为力量,能使自己尽快地走出阴影,轻松愉快地走向生活。

当你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时,心中的怒气大有冲决之势,这时你不妨确立一个“假设敌”,把无限的不平之气都发泄在它的身上。有一位同学,性情特别急躁,一次受了别的同学的过火批评,满肚子光火,欲以拳脚功夫施以报复。后来,他的爸爸命他对着自制的沙袋进行打击,直到他累得没有力气,如此反复脸上终于雨过天晴。

有一位著名富商发泄怒气的方法就是这样,他说:“当我自知怒气快来时,连忙不动声色地设法离开,立刻跑到我的健身房,如果我的拳师在那里,我就和他对打,如果拳师不在,我就猛力捶击皮囊,直到发泄完我的满腔怒火为止。”日本有些企业,也盛行这种方法。在工厂里专门设一房子,里面挂有经理、老板的像,对他们有意见的员工大可在房间里大骂,直到发泄完怒气为止。

现代心理学发现,发怒是由于心理上失去平衡或者是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可见,只要是生活在现实中,有感情的人,不可避免地都会在某时某地因某事而大发脾气,关键是要注意发怒的场合,尤其是发怒的方式,切忌一时冲动,弄得身败名裂。

有些烦恼未必要依靠外物来宣泄,而可以自我宣泄。如果把心胸放开阔一点,一来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二来不会把烦恼转嫁于他人,这样你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朋友。因为人总是乐于跟开朗的人打交道。

以笔作武器,将心中的话儿倾注在纸上,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宣泄方式。一般地说,通过写诗、记日记等,可以有效地宣泄郁积在心头的不平之气,使情绪恢复平静。同时,人们在情绪失衡状态下的感受,是一种有意义的体验,对于创作者则尤其宝贵。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为了理解笔下的人物特别是那些不孝的人物,作家就得能够痛苦才行。不然,作家就难免“扯谎”、“诽谤”和“诬蔑”,或者“乘机发表浅薄而苍白的思想倾向”。

我们应该懂得,一切逆境都不是生活的大不幸,最大的不幸是没有能力应付突如其来的厄运。愤怒、消沉、自暴自弃都无济于事,反之,化愤怒为力量成就大事,借恶运之机磨炼意志,人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与公共事务的技巧

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长沙》词中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出了少年儿童关心国家大事,乐于参加公共事务的精神面貌。我们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积极参加公共事务,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心公共事务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宏伟事业要靠他们来接班。因此,在他们做为社会的“小主人”的时候就要鼓励他们关心公共事务,大胆“干预公共事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对的,应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革命导师马克思是很支持女儿们“干预”世界局势发展的,他经常与孩子们讨论美国的南北战争、黑奴解放和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当他的女儿表示要给美国的黑奴解放运动领袖写信时,马克思非常赞同。现在不少儿童少年关心时事政治、经济形势、社会风气等大事,有的还向有关领导或报纸写信谈自己意见,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社会活动

许多儿童少年有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但是最初阶段往往不够主动。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我们应树立信心,相信别人能做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好。当某项社会活动的目的、任务、要求明确之后,就要付诸实施。如美化街道环境,一旦决定就着手行动,不可有其它顾虑,不要怕失败,不要瞻前顾后,要一鼓作气完成目标。

学会与人共事

社会活动不是一个人所能包下来的,它需要众人的力量,有些活动还需要几个方面的人员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如建立红领巾交通岗就需要学校、交通警察大队和交通局等方面的协商,值班时也有主岗和辅岗之别。我们参加公共事务时应当遵守有关规章,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而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

处理好社会活动和学习功课的关系

一般地说,社会公共事务场面热烈、形式新奇,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多数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时会感到幸福愉快,甚至着迷,有时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这就要求我们懂得“学生以学为主”的道理,要知道现在只有通过学习打牢知识的基础,将来才有可能从事真正的社会活动,为他人为社会多做好事。我们应适当地选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在参加前要对活动的性质、内容、方式和时间、地点有所了解,在不妨碍学习和休息的情况下再积极地参加。

单元练习

一、填空题

1、()是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正常的人际交往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初次接触生人都有一种的()心理,我们要鼓励自己大胆同陌生人说话。

3、与人交友必须,不能()。

二、问答题

1、人际交征的技巧有哪些?

2、文明待人的技巧有哪些?

3、同学之间相处的技巧有哪些?

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人随时都处在沟通之中。

2、在沟通时,应该(),这是沟通的一项原则。

3、一个只要不是情操低下、行为卑劣兼酒囊饭袋,那就无论其能力大小,各种条件好坏,都应有充分的而()。

4、()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技巧。

5、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合,()是对所有学生的起码要求。

6、学生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人际关系。

7、与同学说话要态度();要语调平和,不可装腔作势。

二、问答题

1、和谐相处的特点是什么?

2、尊重老师的礼仪有哪些?

3、同学相处的礼仪有哪些?

4、保持形象的技巧是什么?

5、消除嫉妒的技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