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景观

地球的外貌多姿多彩,山川地形瑰丽多姿,它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生存生活的奇妙场地,又为世界展示了其神秘身姿,它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美丽家园。

能自己转动的岛

小岛自转现象

西印度群岛中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无人小岛,岛上分布着一片一片的沼泽地,看起来没有任何的稀奇之处。

实际上这个小岛非常特别,因为这座岛可以像地球一样自转。它每旋转一周是24小时,从不停息。而且从没出现过反转的现象。也有资料说这个小岛旋转速度很快,最快时每分钟转一周,最慢时12分钟转一圈。

自转小岛的发现过程

这个旋转的神奇小岛是在1964年被发现的,当时一艘名为“参捷号”的货船途经此地,船长看到这个小岛有着茂盛的植被,还随处可见泥潭沼泽,便率领船员登上小岛,想找找看有没有什么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之类的宝贝。

小岛很小,人们巡视了一番后,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船长便打算带领船员离开这个地方。在临上船前,船长在一棵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还有他的船名和他登上这个岛的时间。

回到船上,正准备起航时,一个船员忽然大叫起来:“这儿不是我们刚才下船的地方吗,为什么抛下锚的船会自己移动呢?”

在这名船员的提醒下,船长和其他成员也惊讶地发现事实的确如此,确切地说这里不是他们下船的地方,距离最初停船的地方差着几十米。

他们检查了所有设备,但一无所获,铁锚十分牢固地勾着海底,不像是人为做出来的事情,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岛自己在移动了。

这个发现让他们震惊,继续观察后更让船长和船员们吃惊,这个小岛在快速地旋转,很快,船长就发现,自己刚才刻字的树木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船长和船员们甚至开动大船追上去想看个究竟,但当他们的船开动后,小岛又仿佛停止了转动,他们感觉非常奇怪。暗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被这种诡异现象激起了探险兴趣的船长决定在此地留宿。第二天早上,船上的人发现自己的位置又变了。经过一个多礼拜的探索,人们对于小岛会自转的现象才从惊恐变得习以为常了。船员们发现,这个小岛很有规律,每天都会转上一圈,像一块准时的手表一样转个不停,只不过这手表未免太巨型了。

人们对自转小岛的解释

自转小岛意外的发现使得这个无名小岛一下变得举世瞩目。人们对于小岛自转的现象半信半疑,于是有人亲自登上小岛观察。结论便是这个小岛真的在自己运转,而且速度之快,可以让在岛上的人亲身感受到。

这样一个孤岛,为何会自己旋转呢?有人解释说这座岛其实是一座冰山,它漂浮在海面上,随着海浪的涨落而运转。但这种推测很快被推翻,因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还有很多,那些冰山却不能自己旋转,而且这个岛如此有规律地旋转,像地球一样每24小时转一周,这点实在让人费解。

还有人认为,岛底形成支持点状结构,并且岛上部分与海底岩石部分分离,在岛上可能有什么磁铁矿之类的东西,在地磁场的作用下便产生了扭转力矩,于是整个岛转动起来。

另一种解释认为,这里的岛屿大部分都是珊瑚岛。有人发现,海洋中有一种专吃珊瑚的微生物生长在这个小岛下,在这种微生物的日久天长的蚁食下,岛的底部形成蛀牙状尖顶,最后形成具有支点形状的尖底结构。

同样,在地磁或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或地球自动力的启动下,这个岛就像陀螺一样转了起来,这种解释似乎才是更合乎物理定律的解释。

但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时至今日,对于这个神奇的旋转岛,人们依然还没有找到合理的科学解释。

我还想知道

相关记载:有一艘希腊货轮在一次远航途中,发现离船1000米远的海面上,有个不断旋转的庞然大物,吓得船长和水手们束手无策。后来驶近了才看清楚,原来是个小岛。

会旅行的岛

会旅行的布维岛

在南半球的南极海域,有一个会旅行的岛,叫布维岛。1739年,法国探险家布维第一个发现此岛,并测定了它的准确位置。谁知,过了80多年后,当挪威考察队登上该岛时,这个面积为58平方千米的海岛,位置竟西移了2500米。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它旅行的,至今仍是个谜。

发现布维岛的历史

1739年,布维岛由法国航海家巴蒂斯特·夏尔·布维发现。但是布维没有对该岛进行考察,因此无法判定其究竟是一个岛屿还是南极大陆的一部分。

1808年,布维岛才第二次被人发现,发现者是恩德比公司捕鲸船“天鹅号”的船长林塞。

1822年12月,捕海豹船“黄蜂号”的船长本杰明·莫雷尔第一次登上该岛,捕猎海豹。

1825年12月10日,恩德比公司船东诺里斯船长将该岛命名为“利物浦岛”,并宣布其为英国领地。1898年,德国探险家库恩再次抵达该岛,但未上岛考察。

1927年的一个挪威考察队再次来到这里。他们在岛上居住了一个月,并将其命名为布维岛。

英国稍后放弃了对该岛的主权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战争期间,布维岛附近海域成为挪威捕鲸船作业基地,捕获了大量南露脊鲸和抹香鲸。

1941年1月中旬,德国海军辅助巡洋舰“企鹅号”曾在布维岛海域掠获了11艘挪威捕鲸船和3艘鲸鱼加工船。

1971年,布维岛被挪威政府宣布为自然保护区,禁止人员常年居住。

1977年,挪威在岛上设立了一座自动气象站。

布维岛的地理位置

布维岛位于南大西洋南部,是地球上最后一处没有危险的真实物种入侵的地方。自从1739年被发现以来,布维岛附近一直罕有人迹,很少有人敢冒险靠近这座罕见的小岛。

布维岛是南大西洋的一个孤立火山岛,距好望角约2560千米。东西长8000米,南北宽6400米,最高海拔945米。由黑色熔岩组成,覆有冰层,海岸陡峭。东部有冰川,北部长苔藓,并多鸟粪。

这座小岛的大部分被冰层覆盖,其余是耸立在海面上的陡峭悬崖。岛上有一块熔岩岩石,足够几只海鸟在上面筑巢。

还有一条由黑火山岩沙粒形成的稀薄海滩带,但是这里没有码头或者登陆地点。

布维岛全岛最高处为780米高的奥拉夫峰。沿海为冰崖和黑色火山岩。岛的东部在1955年至1958年露出了原生火山岩,有鸟类栖居。

1927年,布维岛变成挪威人的领土,1971年被宣布成为自然保护区。除了1977年在这里建设一座自动化气象站外,人类几乎没在上面留下任何足迹。

距离布维岛最近的陆地是位于它南部近1600千米的南极洲毛德皇后地。距离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是距离它大约2260千米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距离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陆地,是位于它东北方向大约2580千米处的南非。

布维岛93%被冰覆盖,它上面的冰川经常落入南冰洋。这座小岛除了露出地面的小块岩层上生长着苔藓和地衣外,没有任何植被。

布维岛在1979年开始出名,当时一颗美国间谍卫星在该岛附近发现双闪灯光。尽管这从没得到证实,但是很多人认为,这些闪光说明可能某个国家正在这里进行一项核试验。

布维岛发展现状

目前,布维岛岛上的物种并不太多。布维岛的大小和与世隔绝的程度估计有140万年,意味着岛上的生物非常简单,它有2种地衣、3种欧龙牙草、49种苔藓、5种螨类和3种跳虫。

目前还没有人检查岛上是否有线虫类或节肢动物,但是岛上的所有生物都处于良好的生活状态。来这里的人越少,布维岛保持无外来物种入侵的时间也就越长。当然,假设冰下没有外来物种沉睡,它会继续保持现状。

我还想知道

塞布尔岛位于加拿大东南的大西洋中,同样会移动位置,而且移动得很快,仿佛有脚在走。由于海风日夜吹送,近200年来,小岛已经向东旅行了20000米,平均每年移动100米。

寸草不生的岛

航船的坟场

世百尔岛海拔不高,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才能望见它露出水面的月牙形身影。人们曾亲眼目睹几艘排水量5000吨、长度约120米的轮船,误入浅滩后两个月内便默默地陷没在沙滩中。

世百尔岛由泥沙冲积而成,全岛到处是细沙,不见树木。小岛四周布满流沙浅滩,水深约有2米至4米。船只一旦触到四周的流沙浅滩,就会遭到翻沉的厄运。奇怪的是每当海轮驶近小岛附近,船上的指南针便会突然失灵,整艘船就像着了魔似的被小岛吸引过去,使船只触礁沉没。许多航海家望岛生畏,叫它“死神岛”。几百年来,有500多艘大小航船在该岛附近神秘地沉没,丧生者多达5000余人。

历史资料的记载

1898年7月4日,法国“拉·布尔戈尼”号海轮,不幸触沙遇难。美国学者别尔得到消息,认为船员们已登上世百尔岛,便组织了救险队登上该岛,可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发现。由于岛上浅沙滩经常移动位置,因此人们才有机会发现沙滩中航船的残骸。

19世纪,一艘美国木帆船下落不明。直至40年后,那艘木船身才从海底露出。1963年,岛上灯塔管理员在沙丘上发现了一具人体骨骼、一只靴子上的青铜带扣、一支枪杆和几发子弹,以及12枚1760年铸造的杜布朗金币。此后,又在沙丘中找到厚厚的一叠19世纪中叶的英国纸币。

世百尔岛上的救生站

由于航船在世百尔岛不断罹难,1802年,英国政府在世百尔岛上建立了第一个救生站。救生站仅有一间板棚,里面放着一艘捕鲸快速艇,板棚附近有一个马厩,养着一群壮实的马。每天有4位救生员骑着马,两人一组在岛边巡逻,密切注视着过往船只的动向。救生站建立后,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还想知道

1879年7月15日,美国一艘“什塔特·维尔基尼亚号”客轮,载着129名旅客从纽约驶往英国的格拉斯哥,途中因大雾不幸在世百尔岛南沙滩搁浅,但在救生站的全力营救下,全体船员顺利脱险。

国内各地的龟山

湖北省武汉的龟山

相传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乱,数载不克,后得灵龟降伏水怪,治水成功。后灵龟化为一山,即龟山。在龟山东端,有禹功矶、禹王庙、摩崖石刻等古迹;晴川阁遗址在禹功矶上,与蛇山矶头上的黄鹤楼隔江相望,“为三楚胜地,千古巨观”。

龟山原名大别山,后又称鲁山,因为东吴大将鲁肃的衣冠冢在此。这名字一直用至明代。

明朝的皇帝极其崇奉玄武,封玄武为帝。玄武龟形,时任湖北巡抚的王俭不知是灵感,还是听了别人的主意,将鲁山改名龟山,奏请朝廷,自然得到批准。于是鲁山就称龟山。隔江相对的黄鹄山就称为蛇山。

这一改也真改得好。不仅黄鹄山蜿蜒如蛇,鲁山蹲伏如龟,而且,顿见出武汉三镇风水气脉贯通,不同凡响。

在龟山的西面,建有向警予墓。墓呈圆形,白色,基环方围。在月湖侧畔,建有古琴台,又名伯牙台。

相传古时伯牙在此鼓琴,钟子期能识其音律,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资纪念。据记载,此台北宋时已有,清嘉庆年间重修,后颓败,新中国成立后修复。

龟山的地形可谓得天独厚。它一边临长江,一边临汉江。长江这边与蛇山隔江相望。汉江那边与汉口江滩相对。最妙的是汉江从它的一侧包抄过来,就在它的脚下,与长江汇合,形成一个三角地,名为南岸嘴,风景极为壮观。

山东省宁阳的龟山

位于我国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外形如一只爬行中的乌龟。有关神话说原本是天宫中的龟将军,因其违反天条被贬下界投胎为乌龟,形体巨大,但在人世间依然兴风作浪,危害人间。

碧霞元君欲说服教育,哪知其不知悔改,往南逃走。无奈碧霞元君在其前方扔下一个山丘,名曰挡龟岭,挡其去路,龟泣血而死,化身为龟山。

其山石呈红色,又名龟血石。龟山石又名鹤山石,分布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龟山、鹤山南麓,储量极少,分布不均。西部石质较软,适于制作茶具;东部石质较硬,适于制作砚台。

龟山砚具有坚而不顽、柔中有刚、滑不拒笔、涩不滞墨等特点,并且上布金星,极为珍贵。有“研笔如锉,化墨如油,隔宿不漏”之美誉,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

由于紧邻曲阜,古代流传有“圣人府前卖过砚”之说,证明了当地人对龟山砚的喜爱。

湖北省麻城的龟峰山

龟峰山人文历史悠久丰厚,“神龟吞日”的神话将历史带进洪荒远古,“柏举之战”的春秋吴越争霸史实,则将2500年的烽火弹指在一挥之间。

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清代廉吏于成龙等历史人物,都在此留下斑斑踪影。因此,自古便是名人雅士风云际会的胜地,如今更是城乡游客流连忘返的天堂。

河南省信阳的龟山

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五星办事处,距市区5000米。为信阳四大名山之一,海拔162.2米,因其外形像龟,故名龟山。龟山处在浉河与界河的交汇处,两河水从山下流过。每逢冬雪过后天气转晴之时,站在高处或河边眺望,龟山酷似一只玉堆甲背的巨龟在河边昂首西望,龟山晴雪是古代信阳八景之一。

清代诗人郭际雍赞道:“日观冰花聚,龟山态不群。纨妆浮霁色,玉甲带寒云。烟淡遥岚楼,晶明近郭分。东郊堪纵眺,旷与令人醺。”

山东省枣庄的龟山

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区东北16千米的孟庄镇境内,紧濒国家级森林公园抱犊崮,西、南两面群山环抱,含龟山、蛇山、黄山三山,流域面积约6000亩。

枣庄的龟山,是因山体形状酷似伏卧龟而得名,龟山海拔高度300余米,山顶周围悬崖峭壁,密布历代绿林豪杰设置的旗杆眼座,只有南、北两面可自然上下。

龟、蛇二山之间有龟山窝泉,泉水顺山涧而下,“叮咚”作响。山上还有清朝嘉庆年间木乃伊古墓一座及龟山寺遗址一处,山西侧山崖有多处自然溶洞,洞内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笋等,是山东省著名的地质公园。

龟山上还有始建于唐代的龟山寨,据传为唐代名将罗成建造,经过历代重修扩建,其规模不断扩大,战乱期间,山下百姓为了逃避灾祸,纷纷投靠龟山,寻求庇护,逐渐形成村落。

据传,山上当时居住有上百余户人家,他们吃喝均在山上,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如今,数百年过去了,山上的石磨、石碾、蓄水池、烛台等物品,虽历经沧桑,却遗迹犹存。

我还想知道

《龟虽寿》是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阐发诗人的人生态度,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写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能烧开水的沸石

沸石造成沸腾假象

多年前,欧洲一位地质学家在野外考察时,用水壶烧水解渴。他点燃篝火,只一小会儿,壶里的水已沸腾了。当他喝水时,发觉水根本没开。

奇怪的是,当他重又把壶放在火上时,水立刻又沸腾起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位地质学家经过仔细察看后,发现水里有一小块白色石头。原来正是这块石头在加热时放出大量气泡,造成沸腾的假象。

沸石的名字来历

经化验,这块神奇的白色石头名叫沸石。它是一种矿石,最早发现于1756年。当时,瑞典的矿物学家克朗斯提发现有一类天然硅铝酸盐矿石,在灼烧时会产生沸腾现象,因此命名为“沸石”。在希腊文中意为沸腾的石头。此后,人们对沸石的研究不断深入。

沸石有很多种,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36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架状结构,也就是说,在它们的晶体内,分子像搭架子似的连在一起,中间形成很多空腔,在空腔里存在很多水分子,因此沸石是含水矿物。这些水分在遇到高温时会排出来,当用火去烧时,大多数沸石便会膨胀发泡,像是沸腾了一般,沸石也由此得名。

沸石的不同形态

不同的沸石具有不同的形态,如方沸石和菱沸石一般为轴状晶体,片沸石和辉沸石则呈板状,丝光沸石又成了针状或纤维状等。各种沸石如果内部纯净的话,它们应该是无色或白色的。

但是如果内部混入了其他杂质,便会显出各种浅浅的颜色来。沸石还具有玻璃样的光泽。我们知道沸石中的水分可以跑出来,但这并不会破坏沸石内部的晶体结构。因此,它还可以再重新吸收水或其他液体。

于是,这也成了人们利用沸石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用沸石来分离炼油时产生的一些物质,可以让它使空气变得干燥,可以让它吸附某些污染物,净化和干燥酒精等。沸石矿物有很广的分布,特别多见于由火山碎屑形成的沉积岩石中,在土壤中也有发现。

沸石的奥秘

在科学仪器的检测下,沸石终于露出其“庐山真面目”。它的晶体非常细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是无数沸石晶体构成的集合体。晶体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每个晶体的内部有大小均匀的孔穴与孔道。

可想而知,构成晶体的孔穴和孔道当然就更小了。孔穴被孔道连通,形成了非常整齐的孔穴孔道网。在孔穴和孔道中,常常有水和镁、钾、钙等物质,受热或遇上干燥环境,水汽就会冒出来。

那么,沸石在沸水中为什么会冒泡泡呢?

科学家克隆斯特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才洞察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沸石中含有20%的水,受热会气化失去水分,当温度降低时又会吸收水分。在沸水中受热水变为气,成为泡泡冒了出来,蒸发后降温,又吸水,如此循环,就是沸石在沸水中冒泡的原因。

恐怖的毒石

1986年8月,非洲马里共和国的一个地质勘探队正在亚名山进行勘探。挖着挖着,猛然觉得下面硬硬的,好像有什么异常物体,急于挖到宝的他们不辞辛劳地干了起来。很快,一块美丽的大石头呈现在他们面前。

石头的上部呈蓝色,下部呈金黄色,形状就像鸡蛋一样,大约重5000千克。他们还未来得及分享胜利的喜悦,就已感觉到手脚麻木,视线模糊,接着发出痛苦的呻吟。

不久,他们被送到了医院,虽经医务人员奋力抢救,还是因中毒过深而未能逃出死神的魔爪。他们为什么会中毒呢?

对毒石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对这块怪异的大石头做了记录,并采集了一点石头小样以供科学研究。在实验室里,虽然采集来的恐怖的毒石早已散净了毒气,但人们依然心有余悸。

经过研究人员进一步的化验,事实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毒气来自那可恶的美丽的大石头,这就是“马里毒石”。岩浆从地下上升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大量气体,其中有一部分是毒气。岩浆在凝结成岩石的过程中,气体大都从岩浆中挥发出来了,但也有的气体很难挥发出来。

这样的话,不容易挥发的气体,例如毒气,就会停留在石头里。勘探队员在挖宝的时候,石头由于被移动而释放出毒气,使他们在不经意间中毒了。

我还想知道

化学家发现沸石后,开始先用它来做吸水剂,后来,化学家又发现沸石有交换离子的性质,20世纪初沸石开始用来净水,以除去硬水中的硬度,如钙、镁等离子。

会唱歌的响石

发现会唱歌的石头

我国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有一块坡度不大并且很平常的山地,叫紫云地。平时没有异样,每到雨天或者起风的日子,紫云地就会显现出别样的风情,石头就会传来各种奇妙的声音:有时像鸟叫,有时像鹰鸣,有时像女高音……响石和普通石头混杂在一起,小的如蚕豆,大的如油橙,外观颜色上并没有区别。

据说这里曾发现重达10多千克的响石,要双手合抱才能摇动发声。会唱歌的石头被当地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石头体内含有颗粒,当地人称为石响石;一种是石头体内含有液体,则被称为水响石。

会唱歌的石头在这里虽然遍地都是,但石响石很容易发现,水响石却很罕见。两者发出的声响差异当地人也不是十分清楚。响石地带特点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地底属于喀斯特地形,中国洞穴探险协会曾在丰盛镇地下发现过成片的石林。这里地下河系统密布,天坑、漏斗、溶洞成群,构成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

而石灰岩中含的碳酸钙遇水易溶,使得岩石内部体积缩小,出现空腔的可能性增大,这正是形成响石的必要条件。

而长期频繁的水脉升降,让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循环消失,出现的过程加速,使岩石内部体积变小的过程更加频繁,这也是形成大面积响石带的原因。

在丰盛镇有眼泉水,名叫“三潮水”,意思即每日起落三次,这恰好说明当地地下水的消长频繁。

人们实验和结论

当地人发掘响石,是从距离地表约2米至3米的红土层内挖出来的。而且挖出的石头基本类似恐龙蛋那样的累积分布。

在那样的地下石头堆中,只有2块至5块是能摇出声音的响石,其他的没有任何反应。把没有反应的石块砸破,发现每块石头里面都是空心的仓室,内含物各自不同:有黏土、淤泥、含水量极高的软泥块、水、小石块……在当地人挖掘响石以后,拿走了能摇出声响的石头。而在以后几天内,却有人在挖掘响石的土堆里,又捡到了新的响石。有些石头,发掘出来后,本来是摇不响的,当故意把这些摇不响的石头,拿到火上去烤,烤一阵后就会出现石响石,甚至水响石。

水响石内的液体很难在岩石失水过程中保留下来,而石响石中的石头等颗粒保留相对更容易,所以两者比例差距极大。比较两者发出的声音,也会很容易辨别两种响石。

石响石内部因为含有颗粒,所以敲打时发出的声音清脆;而水响石含有液体,声音略显浑厚。雨夜里,响石最奇,石头被雨滴敲打,发出“觥觥”的声响,似悲凉秦腔;若节奏快了,则凄厉哀伤,如蒙冤窦娥的呐喊。

响石的形成机理

响石的形成机理是这样的:含菱铁质的泥质岩层里分布着一些土质结核。当结核因某种情况露出地表后,菱铁质逐渐渗出外溢,并在结核外层形成褐铁矿壳,内部泥质因失水而体积缩小,并在泥质体与外壳之间形成空心,所以能在敲击时发出声响。

另外,在大风怒吼的时候,有的响石表面长期因风化作用产生裂缝,而空气在这些裂缝中急速通过,就会产生调高而急促的声音,就犹如我们在吹笛子时,笛子能够发出各种响声一样。

当石头被雨滴敲打的时候,它又会因为雨点落下的速度产生不同的效果。

当雨缓的时候,声音相对平和悠远,雨急的时候,则声音出现频率加快、音波叠加的效果,使人听不真切。

尤其是雨夜的环境,人们的心理容易出现各种奇特的联想,自然也就产生了类似有人喊冤的幻觉了。

我还想知道

响石是含菱铁质的泥质岩层里,有一些土质结核。当结核露出地表后,菱铁质逐渐渗出,并在结核外层形成褐铁矿壳,内部泥质因失水而体积缩小,并在泥质体与外壳之间形成空心而发出声响。

名不虚传的变位石

改变重量的石头

一般的石头,只要不风化剥落,永远就只有一个重量。但保存在我国贵州省惠水县村民罗大荣家中的一块贝壳类化石,却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增减重量达2000克左右。

这块不寻常的椭圆形石头,其长直径为0.291米,宽度为0.259米,高度为0.182米,周长为0.886米。圆石表面是一层古铜色,错综盘绕的石纹构成了类似穿山甲鳞片、仰翻着的手掌以及对称的马蹄形等图形。

据圆石主人罗大荣说,最初称石时有22.5千克。朋友们在1989年春节时来观赏时,再过秤时圆石重量变成了25千克。随后一连数天,分别换了8杆秤反复校验,才发现这块圆石最重时是25千克,最轻时是22.5千克,重量相差波动2500克。

研究人员在一次测定中,记录了当天11时13分、11时43分、12时28分这三个时刻里圆石的重量:分别为21.8千克、22.8千克、23.8千克。在短短的1小时15分钟的时间里,圆石的重量竟增加了2000克。这块“变量石”名不虚传。

圆石的重量为何有增有减,并且如此显著呢?这种变化是否对应于重力场的某种变化呢?

会走路的石头

俄罗斯普列谢耶湖东北处,有一块能够自行移动位置的“变位石”。该石呈蓝色,直径近1.5米,重达数吨。近300年来它已经数次变换位置。自1840年蓝色怪石出现在普列谢耶湖畔后,如今它向南移动了数千米。

17世纪初,人们在阿列克赛山脚下,发现了这块会走路的巨石,后来人们把它移入附近一个挖好的大坑中。数十年后,蓝色怪石不知何故却移到了大坑边上。

1785年的冬天,人们决定用这块石头建造一座新钟楼,同时也是为了将它压制。当人们在冰面上移动它时,不小心让它坠落湖底。

而至1840年末,这块巨大蓝石竟躺在普列谢耶湖岸边了。科学家们对这一奇特的现象进行了长时间分析研究,但始终未能解开其中奥秘。变位石同重力场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奇怪的航行石

死亡谷国家公园有太多奥秘,其中就包括自然界最奇怪的现象:石头会走。

在那近乎干枯的赛马场盐湖床上,石头们趁人不注意,就会走起来。科学家们是凭借石头在身后的地上留下的痕迹才知道它们在动,其实他们自己并没看见。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有人恶作剧的可能性,但至少确实有些石头在移动。

赛马场盐湖不常下雨,常下雨的时候湖水会泛滥。石头们并不会浮起来,对石头移动的解释就归结为:由于潮湿石头下面的泥变得湿滑,大风吹来的时候,就更容易推着石头前进。

另外一个解释是,暂时沉积的水会结成大面积的薄冰,有助于风力的反射和集中,更容易推动石头前进。要想推动石头,风力需要达到至少每小时100千米。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人们把这些石头称为“航行石”。

无独有偶,在美国加州的死谷名胜区也有一种“会走路的石头”。这些石头散落在龟裂的干盐湖地面上长达1500米,石头大小不一,外观平凡,奇怪的是每一块都在地面上拖着长长凹痕,有的笔直,有的略有弯曲或呈“之”字形。

这些痕迹看来是石头在干盐湖地面上自行移动造成的。有些长达数百米。石头怎么会移动呢?

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教授夏朴经过多年研究,找出了其中奥妙。他选了30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逐一取了名字,贴上标签,并在原来的位置旁边打上金属桩作为记号,看看这些石头会不会移动。

结果不到一年光景,除了两块外,其余的都离开了原来的位置。有一块还移动了多次,共“走”了200多米,另一块石头一次就走了230多米。夏朴研究了石头的“足迹”,并查核当时的天气情况,发现石头移动是风雨的作用;移动方向与季节风的方向是一致的。

盐湖每年的平均雨量很少,但是即使微量雨水也会形成潮湿的薄膜,使坚硬的黏土变得滑溜。这时,只要附近山间吹来一阵强风,就足以使石头沿着湿滑的泥面向前滑动。

我还想知道

物理学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物体重量在不同的地区会因地心引力的差异而有细小的差别。很显然,收藏的石头有悖于这个原理。

有气味的奇石

有香味的石头

香石的石质类型主要为蛇纹石化大理石,它的摩氏硬度是在3.2至3.5之间。呈咖啡、黄、绿等色,半透明或不透明,有天然石纹。香石以棕红色为佳。

香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发出类似奶油巧克力的味道。它的味道时浓时淡。当空气湿度大的时候,它会停止放香。待到天气晴朗干燥时,芳香依旧。每当有异味物质接近时,香石会停止放香,或者是变味。经地质专家鉴定,香石香气的来源是由于岩石中包含的有机物所致。

香味是怎么形成的

地质工作者曾经在花草繁茂的深山中找到一些岩石,它们散发着不同程度的香气。经过红外光谱分析人们发现,在这些岩石中存在着一些有机物的成分。有机物多的香气就浓,少的香气就淡了。

研究证实,香味是带有香料的物质,经过长期侵入岩石后产生的。这说明,香味的分布不仅与岩石周围花草的种类有关,而且还依赖于岩石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经过对一些岩石的检测发现,这种黄绿色的蛇纹石,具有较强的吸附香料物质的能力。所以一旦外界条件具备,它极有可能成为香石。但是吸附香气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目前尚不得而知。

香石的产地

香石产于陕西省汉中地区南郑县碑坝乡的深山密林之中,交通十分不便。该区所属的地质构造单元,为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发育有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地层和各类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浆岩。

香石是产在一个偏僻的山坡上,有3处岩石露头,周围皆被浓密的植被所覆盖。岩石类型主要为蛇纹石化大理岩,新鲜面上,大理岩为白色,黄绿色的蛇纹石呈透镜状、条带状和不规则状交替的大理岩。

由于裸露于地表,岩石普遍遭受风化作用,表层和裂隙发育处尤为强烈,基于铁离子的浸染,蛇纹石化大理岩不同程度地变为棕褐色。具有香味的岩石很不均匀地分布其中,主要集中于裂隙发育处。

香石的特征

香石的香味浓度差异较大,有的很香,有的中等香味,有的微有香味,表明其所含的香料物质多少不一。香味随时间和气候有一定变化,有的样品很长时间都保持浓郁的香味,有的样品采时很香,过些天就不怎么香了。所有的样品均呈现出一种基本相同的香味,即似巧克力味。香石的密度经测定为2.43至2.53克/立方厘米。香石的硬度经测定,其显微硬度为108至134千克/平方毫米。换算成摩氏硬度为3.2至3.5。香石的折光率,经测定为1.54至1.55。

香石的香味组成,经红外光谱分析,可见明显的有机物杂环的峰值,表明香味是起因于岩石中附存的有机物成分。而有机物成分的具体种类,其确定方法比较复杂,有待今后的深入研究来解决。

香石是如何形成的

从理论上来分析,自然界形成的岩石是无机物,不可能有什么香味。如有香味只能是在岩石形成后,有机香料物质浸入而成,即次生成因。而有机香料物质的来源可能有两种途径:一是地下深处芳香类的油气;一是地表具有香味的花草树木。从当地的地质结构和现场观察来看,没有任何油气的显示,地下来源的可能性不大;而最大的可能是地表花草树木。

调查了当地的植被种类,带有香味的花草树木有兰香树、香椿树、野刺花、兰花、樟树、桂花等,它们可能就是香石香味物质的来源。当这些花草树木腐烂分解时,其中的香料物质可能被地表水携带,沿着就近岩石的节理裂隙而进入岩石内部,日久天长,经过数千年数万年的点点积累而形成香石。

此外,岩石矿物本身的性质对形成香石也非常重要。有的岩石矿物具有吸附性,有的岩石矿物没有吸附性。显然,有吸附性的岩石矿物对形成香石最为有利。而蛇纹石恰好就是具有较强吸附性能的一种矿物,它可用来处理污水,吸附污水中的那些如铬、铅、铜等有害健康的重金属离子。同理,它对一些有机物分子同样可以吸附之。

如何保存香石的香味

根据经验,汉中香石的香味是会变化的,如不密封其香味由于不断挥发会越来越淡。尤其放在空气流动干燥的地方则挥发得更快。因此平时应放在密封的袋中或瓶罐中保存,打开时即可闻到香味。据观察,香石的放香是不规律的。一个阶段可能不香了,而过一段时间又香了。这可能与季节、气温、气压、干湿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根据经验,若香石的香味变得不香时,可用清水洗之,然后放入密封袋中,过几个小时,又可重新放香。

我还想知道

香石总体来看,颜色越深越好,红褐色和红黑色最佳,棕褐色很好,黄褐色较好,黄绿色一般。颜色反映了受风化的程度,风化越强的岩石,颜色越深,其吸附的香料越多。

奇妙的孕子石

吸引人的孕子石

在江苏省苏溧地区,有一座山常年山清水秀,清静幽雅。山中还有温泉,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地方。苏溧距离市区不远,交通便利,所以每年游客络绎不绝。

当然,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幽静的环境和温泉,还有一道绮丽的景观,那就是山上有块石头能怀孕生子。这块石头在一个很大的岩洞里,静静地躺在那里,毫无动人之处,颜色灰黄,像玄武岩一样坚硬,总的看来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孕子石的来历

据说,有一天,一个青年人在这里歇脚的时候,偶然用铁锤敲了它一下,结果从岩石的下面滚出一些小岩石来。这些小岩石比乒乓球还小,而且颜色与大岩石一样。

这一意外的发现惊动了当地的旅游部门,他们组织专家对这一奇怪的现象进行调查。人们发现从岩石下面滚出来的小岩石的成分与大岩石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这些小岩石是从大岩石上掉下来的,好像人类的怀孕生子。于是,当地人都叫它“孕子石”。这种说法是出于大家对繁衍后代物品的一种敬畏。

孕子石的神奇

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人们只有用铁锤敲打它,才能看到小岩石从大岩石中滚出来。换成其他各种锤子都不行,这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许多地质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多次调查和研究,却总不能找到科学的解释方法。地质工作者说,这种石头怀子的现象,在我国岩石学上还是首次发现,历史上也无这种现象的记载。

当前,地质学家及有关专家、有关人员正对此做深入研究。这块石头的出现不禁让人感叹世间的离奇巧合。

不断生长的石头

东西方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刘向东说:他有一块会生长、吸光、变色的怪石。为解开怪石之谜,他先后走访6家权威检测机构,初步把石头定性为“软锰矿”,但专家至今无法解释该石头为何会自然生长。

该石头呈不透明黑色,外形犹如数座山峦相连在一起,部分外层脱落,脱落处长出珍珠状颗粒。石头呈椭圆形。

刘向东说,该石头有三种怪象:

一是密度小、比重大;

二是表面和横截面多处不断长出珍珠状颗粒,数年来石头不断生长,如1996年时重2150克,1999年时重2365克,2002年时重2480克,2005年时重2490克;三是任何相机都不容易拍到石头本身的纯黑,从照片来看,石头的颜色或蓝或绿,有时甚至是五彩斑斓。有矿物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受地磁、节气、日照、温度、湿度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物理变化影响。”

刘向东说,这块怪石是一位80多岁的朋友送给他的,他的朋友也不知道石头从何而来,只知道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群日本兵到他家中翻抢财物时,当时家里穷,没有什么东西,可穷凶极恶的日本人依然不罢休,直到翻出了这块石头,他们左看右看,研究了半天,可能感觉不是什么宝贝,才扔下石头,扬长而去。

刘向东说,他曾把石头送给北京奇石珍宝馆馆长杨传富鉴定,杨传富认为这块石头也是一种“孕子石”,但与江苏省苏溧地区的灰黄色、质地坚硬的“孕子石”不同。

为了搞清石头的秘密,刘向东还先后走访了广东省技术监督金银珠宝质量监督检测站,以及广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等6家权威检测机构,但他们也没有找出该石头的奇异现象的原因。

刘向东自己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但同样没有找到关于这类石头和此类现象的任何描述。看来,若想弄清这块神奇石头的真正秘密,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我还想知道

软锰矿的成分叫二氧化锰,软锰矿非常软,还不及人的指甲硬。它的颜色为浅灰到黑,具有金属光泽。有趣的是有些软锰矿还呈现出一种树枝状附于岩石面上,人称假化石。

恐惧的杀人石

神秘的地方

在非洲马里境内,有一座耶名山。山上丛林莽莽,林中活跃着各种鸟兽,生机勃勃。然而,在耶名山的东麓却是死一般的沉寂,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耶名山是一个神秘莫测、令人闻之色变的地方。当地的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既恐惧、厌恶,又非常敬畏。1967年春天,耶名山发生强烈地震。东麓在震后显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驻足远观,东边会出现淡淡的光晕,若在雷雨天,这光晕的颜色便会加深许多,绮丽多姿。

这奇异现象引起人们猜测,有人说那里藏着历代酋长无数珍宝,从黄金铸成的神像到用各种宝石雕琢的骷髅,应有尽有,神秘的光晕就是震后从地缝中透出来的珠光宝气。这个说法究竟是真是假,谁也不能证实。

传说越来越多,神乎其神,于是那里便变成了探宝人的圣地。奇怪的是许多野心勃勃的探险家在进入山间谷地之后就再也没有出来。自此,就再也没有人敢进去了。

实地考察

1986年8月,一支地质勘察队进入耶名山东麓,对其进行实地考察。8名考察队员一进入山麓心腹,便发现山野上卧着许多尸体。这些死人身躯扭曲,口眼歪斜,表情痛苦。

从尸体上看,这些人已经死去很长时间,但奇怪的是在这炎热的地方,尸体竟没有一具腐烂。

这些人可能是寻找珍宝的探险者,可是他们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死去呢?

巨大的疑惑与无形的恐惧在考察队员心中滋长。正在这时,一名队员在搜索中发现一条地缝间射出一道亮眼的光芒。难道真是传说中的珠宝吗?

考察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动手挖掘。一个小时后,一块重约5吨的椭圆形巨石呈现在大家眼前。这块巨石半透明状,上半部微蓝,下半部泛着金黄,整块石头散发着炫目的光晕,亦真亦幻,实属难得一见的奇石。

探险队员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石挪到土坑边上。这时,队员们忽然发现自己四肢发麻,视线模糊,继而开始手脚抽搐,相继倒下。

队长因为在一旁指挥,没有亲手摸到奇石,只是感觉一阵眩晕。他不由地想起那些死因不明的尸体,浑身不禁一颤。为了救同伴,队长强拖着开始麻木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向山下走去,准备叫人救援。

刚走到山下,他便支持不住晕倒在路边。过路的人发现后把他送进了医院。经医生检查发现,他受到了某种物质的辐射,由于程度较轻并无大碍。有关部门立即派出救援队赶赴山上抢救其他7名探险队员,可是其他的队员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由于遭受了强烈的辐射,都未能保住性命。而那块使许多人丧命的“杀人石”,却从陡坡上滚下了无底深渊。

科学家推测

科学家们想解开巨石之谜,但因找不到实物而无法深入研究,“巨石杀人”最终成为了一个悬案。

有人推测,马里耶名山上的奇石和印度尼西亚的矿石都有一个致命的武器——放射线。放射性元素能够自发地从不稳定的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同时释放出能量,其中的α射线实际上是氦元素的原子核,由于它质量大、电离能力强和高速的旋转运行,所以是造成对人体内照射危害的主要射线;β射线是负电荷的电子流;γ射线是类似于医疗透视用的X射线一样和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由于它的穿透力很强,所以是造成人体外照射伤害的主要射线。β射线速度接近光速,α射线速度大约是光速的1/10,电离强度是α、β、γ中最强的,但穿透性最弱,只释放出α粒子的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外部不构成危险。

然而,释放α粒子的物质如镭、铀等一旦被吸入或注入,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它能直接破坏内脏的细胞,使人死亡。而那块石头正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矿物质。它们美丽的外形和迷离的色彩使发现的人失去戒心,近距离地接近它,从而遭受到强烈辐射。但这些还只是一种推测,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石头杀人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我还想知道

石头杀人的神秘现象在印度尼西亚也出现过。一名男子在采矿过程中发现一块闪烁着奇异色彩的石头,眼睛却受到它强烈射线的辐射刺激,大受伤害。

神奇的三生石

浙江省西湖的三生石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有一块三生石,这块三生石是一块形状奇特的巨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

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代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为唐、宋时期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

山东省九仙山的三生石

山东省曲阜市九仙山上也有一块三生石,这块三生石位于曲阜城北20千米的九仙山上。传说此山乃掌管人间缘分的“缘池仙翁”的养道修行之圣地,历朝历代都设坛焚香敬奉,现存碑记可见。

1778年和1812年,曾多次投资复修“缘池仙洞”,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出家人管理。缘池仙洞东南数千米,有一凌空屹立的巨石,有数米之高,上写“三生石”。

传说这里是缘池仙翁洞察人间男女,并安排有情人相遇的地方。后人由此把三生石当成姻缘的象征,认为它能够锁定前生、今生及来生的幸福姻缘。

三生石的质地

三生石是一种泥质石灰岩,有褐红、玄黄、土黄等几种颜色。其质地文理精腻,通体坚硬。

山体前面的三生石为褐红色,人们称它为三生石阳石,经打磨、抛光之后可现类似于木纹的图案或黑点图案;而山背面的石头多呈玄黄色或土黄色,被称为三生石阴石,阴石也有黑色天然画面装点。大块三生石经打磨后可构成高山流瀑、古木枯枝、飞禽走兽、风流人物等图案,清晰逼真,各得其妙,有水墨画的清高淡雅。

三生石中含有朱砂、石英、方解石、辉锑矿、地开石、高岭石等成分,涵盖了40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镁、锌、铬、锶、硒等20多种抗衰老元素;有奇异的能量场,作用于人体皮肤表明可产生极远红外辐射,其频带极宽,摩擦人体使人感到非常舒服。

此外,三生石在佩戴过程中还能产生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超声波脉冲,其性能甚至优于一般玉石。

三生石的神话传说

我国古代人认为,万物有灵,人既有属于物质的肉身,又有超离物质肉身的魂魄,即三魂七魄。凡人大限及至,魂魄离体,之后就会在地狱使者鬼差的带领下进入鬼门关,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一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

在人们创造的神话传说中认为,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缘起缘灭的故事,都被重重地刻在了这块三生石上。因而它能映照出每个人前世今生的模样。

这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千百年来一直伫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地狱中那些准备喝下孟婆汤,然后轮回投胎的人们。它在无言之中见证了无数人的苦与乐,看惯了多少人的悲与喜,听过了多少人的笑与啼。可以说,它是无数世俗之人的生死见证,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慧化身。

三生石的传说如此美妙,但究其本质也属虚幻之说。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关于三生石的传说,其实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和真性不朽的看法。

而正是透过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乃至于宇宙永恒发展变化的理念。

我还想知道

三生石一直是我国极有名的石头,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前生与来世的某种精神寄托。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

会呼吸的奇风洞

奇风洞在什么地方

奇风洞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西北5000米处,在北大村与水塘铺交界点,马鞍山东侧的一片石林奇峰间。石林风景区是我国岩溶地貌,也称喀斯特地貌比较集中的地区,石林面积达400平方千米。

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

其中石林的像生石数量多,景观价值高,举世罕见。

石林奇峰造型迥异,各具特色:有的像撒尼人火把节时点燃的火把;有的像冰清玉洁的雪莲;有的像鲜嫩可爱的蘑菇,甚是壮观。

奇风洞是石林的著名景区之一。在石峰下的庄稼地里,有一个直径1米宽的小洞。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洞,就是奇风洞。

奇风洞是石林风景区众多溶洞中最为奇特的一个,洞旁有一巨石突兀独立,像一个护卫奇风洞的卫士。

奇风洞不以钟乳石的怪异出名,而是因其会像人一样呼吸而引起人们注目,所以,也称为“会呼吸的洞”。

奇风洞奇怪的现象

每年雨季,大地吸收了大量的雨水,干涸的小河再次响起淙淙的流水声时,奇风洞也开始吹风吸风,发出“呼——扑”、“呼——扑”的喘息声,像一头疲倦的老牛在喘粗气。

要是有人故意用泥巴封住洞口,它也毫不费力地把泥巴吹开,照样自由自在地呼吸。

奇风洞吹风时,安静的大地会突然间尘土飞扬,并伴有“哗哗”的流水之声,似乎洞中随时都可能涌出洪水巨流。定眼窥视,却不见一滴水。

风量大时,使人有置身于狂风之中,有暴雨即将来临之感。有人就地扯些干草柴枝,放在洞前点燃。只见洞中吹出的风,把火苗浓烟吹得漫天而飞,足有两三米高。持续两分钟后火势渐弱。暂停了10多分钟后,洞口火苗浓烟突然吸进洞中。

这样一吹一吸,循环往复,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在玩七窍喷火的把戏。

奇风洞的另一奇观

虹吸泉位于奇风洞景区最低点,它又是自然的另一奇观。清澈透明的地下河水,从洞口汩汩而出后,注入了一个落水洞。

随着河水流淌,洞中的水位也逐渐上升,约升高到1米至2米时,水位突然下降,并伴有雷鸣般的排水声。

三四分钟后一切恢复原状,接着水位又逐渐上升。循环往复,约每二三十分钟重复一次。

奇风洞是如何形成的

奇风洞的这些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奇风洞所在的地区为一种石灰岩岩溶地貌。在奇风洞之东约100余米处,有一条山沟,沟内有一个石灰岩受溶蚀形成的落水井。

山上有一股清泉长年从上游缓缓流入井中,并从井底的裂隙中又流入地下暗河。

当泉水的水量充沛时,因井底裂隙的排水能力有限,水井中的水便逐渐上涨。

由于此落水井的井壁上有裂隙,而且向上拱曲之后再缓缓落入地下暗河,奇风洞的洞隙向下倾斜与此裂隙相通。因此,当落水井的泉水上升到一定程度,即水流入井壁的裂隙,水位达到裂隙的拱曲最高点时,便产生虹吸现象。

也就是说水沿着井壁裂隙通道流到暗河。与此同时,急速的水流发出了“哗哗”的响声;郁积在弯道中的空气受到流水推压,从奇风洞喷出。

当落水井的水因被大量抽走而急剧下降至井壁裂缝时,空气便重新进入弯道产生回风。

总之,奇风洞的现象是一种虹吸现象。

事实上,奇风洞、虹吸泉和暗河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山脚小溪中没有流水,奇风洞就不会呼吸,反之,若小溪流量太大,淹过暗河,奇风洞也不会呼吸。

因此,奇风洞的呼吸现象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现象,而是只有夏秋季节的雨季才能看到的奇观。

我还想知道

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喀斯特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