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易平台

  • 老广交李欢回忆说,正是通过广交会,使他获得了许多中国土特产品的出口代理权,比如,“玉冰烧”、“豆豉鲮鱼”、“生抽王”及“青岛啤酒”等。
  •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广交会是我们进军海外市场的最佳贸易平台,我们是依托广交会发展壮大的。”
  • 当许多“中国制造”为外商做贴牌的时候,站在自己的展位前欢迎五洲客商的邱继宝,掷地有声地说:“不是自己的品牌,打死我也不卖!”

利用农副产品赚取外汇

1957年春,因为一封直达中央的电报,肩负着为新中国换取外汇这等政治任务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诞生。

首届广交会上区区一万种商品,并没有春天般百花齐放的架势,却也是从新中国各地汇集而来的精品。

到会采购的外商不过是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人,再加上国内参展企业和广交会的组织者,总数也不过3000人。

然而,1957年的两届交易会出口总额,就占了当年全国创汇额的20%。而这创汇的主角,瓜子、红薯、大枣、麻袋,都是老百姓见惯了的平常物,却在初期的广交会上立了大功。

在20世纪五、六十年的广交会上,工作人员们翻箱倒柜地倒腾出西服、领带、旗袍、裙子,穿梭在广交会现场。在那个年代,能在广交会现场工作,那可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耀。当年,那可是只有“信得过”的人才能够参加广交会。

当年在工艺馆做接待的刘碧珍说:“当年能去交易会做服务员是很荣耀的!都是从基层抽调表现好的选去。”她还说,她一直觉得端茶倒水也很光荣,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在荣耀的光环下,广交会上的交易员还背负着新中国的政治任务,即换美元。刚刚起步的中国,需要大量的建设物资从国外进口,但在西方经济封锁下,获得外汇成了一道难题。

煞费苦心破解了这难题的,是当时任对外贸易部驻广州的特派员严亦峻。那时,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已在广州举办了两年,内地颇为常见的红薯、药材成了港澳华侨的抢手货,每次数百万美元的成交额让严亦峻心头一亮,何不搞个大手笔的。

1957年4月25日,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的门外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了。

当时交易会里唱主角的,根本也没有什么稀罕物,几乎全是黄土地里长出的东西,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国内的土特产出口到香港甚至国外,成了当时新中国换取建设所需美元的一大途径。在国内极平常的农副产品,却也在国际市场上翻腾出新生的力量。

当时,中国的一些农副产品非常受外宾欢迎。

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人来说,逢年过节,能拿广东的“顺风红瓜子”招待亲友,是件非常光彩的事。

初期的广交会曾有一次因出口麻袋而创汇数百万美元的交易,那是把中国的麻袋出口到印尼,专供那里的人装米。

老广交李欢回忆说,正是通过广交会,使他获得了许多中国土特产品的出口代理权。比如,“玉冰烧”、“豆豉鲮鱼”、“生抽王”及“青岛啤酒”等,就是他从广交会上洽谈回来。而这些商品也通过李欢的公司网络得以走向了国际市场。其中,他和青岛啤酒厂的贸易关系就是在第一届广交会上建立的。

后来,青岛啤酒厂成为青岛啤酒集团。每年通过李欢这个贸易伙伴,销往香港的啤酒数量已由当年的几千箱增长到100多万箱。而李欢在香港的生意,也因此做得红红火火。他们说是广交会给他们带来的商机。

在20世纪60年代的广交会上,汕头出口的3张王牌是陶瓷、渔网和抽纱大放异彩。

当时,香港的茶楼酒馆用的都是日本货,在1964年的广交会上,来自汕头的全套陶瓷餐具大放异彩,品种齐全、价格便宜、质量过硬,打动了香港代理商,日本的陶瓷一下子被挤出香港市场。

汕头陶瓷工艺进出口公司还曾与北非一客商签下合同,一次成交10万英镑100万打的彩色陶瓷茶杯,在当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数额,轰动了整个陶瓷馆区。

曾任多届广东省交易团团长的伍明光说:“那时真是把地里能挖出的好东西都拿来换外汇了。”首届广交会,食品和土产出口的成交额就超过1000万美元。

当时除了主打的农副产品外,还有一些轻工业产品。1957年,广东省轻工交易团在广交会期间咨询客户,如果有虎头牌电池面世是否会下订单。几乎所有被问及的客户都点头称妙,并反问为什么那么久都不出产虎头牌电池。

原来,当时的虎头牌电筒等电产品因为质量过硬在市场上非常吃香,许多人都希望能有配套的虎头牌电池使用。

咨询会后,广东省轻工集团就由三电组和建材组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合作生产虎头牌电池。由于两个组的负责人都姓梁,因此又被陈为“两梁组合”。

一年的时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阵风就是1958年的春节广交会,虎头牌电池一亮相就受到追捧。客商们看着这款电池都爱不释手,大加赞赏。

虎头牌电池从此一炮而红,在1990年的时候创下成亿元的出口外汇。一路畅销,直到百届仍然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的酒店还很少,能对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开放的也就有数的几家。可很多商客都是夫妻同行,为了节省房间,只能安排男女分开住宿,有了空房才能调整。

甚至有的外国人还对接待人员说,住不到满意的房间就不做生意,不过最后还是签了合同,因为中国的东西实在便宜。

1957年的第一届广交会,汕头团的主打产品是咸菜和渔网,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就是抽纱、陶瓷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品和轻工日用品等产品。不过,当时国际上也没有关于土特产品的参考价格,所以大家也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不是卖得太便宜了。

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广交会上,汕头团成交额排在前几位的是,生柑8500吨151.9万多美元,蔬菜类包括咸菜、蒜头、椰菜、土豆等,2.1万吨128.6万多美元,陶瓷91.4万多美元,罐头类14.87万箱78.5万多美元,渔网71.6万美元。

那时候每吨生柑出口才卖178美元,每吨中秋月饼卖460美元,每吨中式糖果卖272美元。用后来的眼光看,当时的价格真是低廉。然而,当时正是这些没有任何科技含量的货品成交额,占据了前几年广交会成交额的60%之多。

那时候的中国还处在以产定销的年代,广交会上主要出口的土特产品、纺织产品价廉质高货却少,外国人拿着大把的钞票还不一定能买得到。所以,那时候交易员如果把东西卖给了哪个商客,似乎就是给足了人家面子。甚至很多商客都要看着交易员的脸色办事,有的还自愿提高价格,为的就是能够增加供货数量。

当时就曾发生过一个日本客户,因为没有买上中国的大豆而痛哭的事件。因为那时中国的有些农产品是有了限额的,大豆就是这样。

日本人喜欢吃豆腐,所以日本商人每届都要买中国黑龙江的大豆,因为东北大豆出豆腐比例高。但是农产品是有季节性的,每年收完大豆,正好赶上秋交会,所以货源就足一些。

但是如果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再想买大豆,货源肯定是十分吃紧的。所以来参加春交会的日本商社,有时就摊不上配额。

一次春交会中国供应了100吨大豆,要摊给好几个老客户。当时有个客户来晚了,没摊上,只好在广州宾馆里痛哭。因为他也是带着采购任务来的,任务完不成,回去老板可能会对他不客气,只好在宾馆痛哭。广交会的服务人员只好给他做思想工作,并让他下一年来早一点。

中国广交会创办初期,粮油食品、陶瓷、玩具、工艺品,几乎都是依靠“拼价格”博取关注。商家销售什么产品,客户就只能拿什么产品,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要就算了。

而且数量也不是客户说了算。客户需要多少货品,都要提前把订单交到商家的手里,由商家去统筹安排,决定给予你的数量。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不少商品是一年定一两次价,有的长年不变,一届广交会只卖一个价。

那时候广交会之前做准备的时间很长,各交易员要到全国去找货,还要提前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到广州做准备工作。全国各个口岸参展的同类商品,要提前进行比较评价,保持大体相当的价格。广交会结束后又要做一些收尾工作。

创办初期,广交会的出口成交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每届平均占逾六成。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这些产品的成交占比逐渐下降。

20世纪90年代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日用消费品,渐成畅销的主导产品。第八十六届,机电产品成交额首次超过轻工工艺品,跃居第一。

中国工艺品创造无限商机

在20世纪70年代初,曾经一度在广交会上唱主角的工艺品受到了冲击,它直接导致的就是广交会成交额的大幅度下降。

于是,周恩来做出批示,强调要用一些工艺品出口换回外汇,这为一些工艺品能够重上展台提供了支持。

再后来,上级下文明确规定:

以古代神话故事人物为题材的工艺品,在历史上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健康的可以出口。

1976年,情况好转,那一年,虽然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唐山发生大地震。但是,广交会上的生意却出人意料地红火。

当年秋交会,有9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15326人到会,比上届增加了近1000人。出口成交15.89亿美元,是广交会自创办至当届最高纪录。

那一年的广交会上,中国人展出了数控加工中心、彩色电视电影设备、60路报纸传真机、“世界屋脊”西藏的煤炭等,让外国人惊叹不已的商品。

不过直到1978年,中国传统题材和人物的工艺品才全部得以复出,并很快再次活跃在广交会场上。

江西一位叫张果喜的农民赶上了好时候。

1972年,张果喜受在江西余江下放的上海知青的影响,怀揣200元,到上海找生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上海一个雕刻樟木箱竟可卖到200多块钱,而樟木恰恰是他老家的土特产,而且价格非常便宜。

于是,他当即乘车返回老家,变卖家产,获得1400元以及江西余江当地盛产的樟木原料。

然后,张果喜“依葫芦画瓢”,做出张氏第一只雕刻樟木箱。不久他带着20套樟木箱来到广交会现场,并幸运地签了第一个单,赚到了一万多元。听说正是这第一桶金,让他后来有机会跻身《福布斯》排行榜。

同样在广交会历经传奇的,还有当时的中国字画。由于20世纪70年代外商们对类似草编、手绣、挂毯之类的中国工艺品特别青睐。

因此,有人突发奇想,中国字画是不是也能换外汇呢?于是,当代中国画第一次挤进了广交会。

由于当时中国工艺品的价格偏高,而当代中国画的价格又偏低,于是,有关部门特地将当代中国画的价位上浮了两至3倍。虽然调价后,也只有两三百元人民币,但这在当时已是“天价”,并引起轩然大波。

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尝试,但对当代中国书画的影响却在20世纪70年代末显现出来。

1979年10月,李可染的《牧牛图》,吴作人的《藏原牧骆图》,在日本举办的首届中国书画文房四宝展销会上,首次突破了万元大关。

除了工艺品、中国字画外,纺织品以及各种初级工业产品,也都是20世纪70年代广交会上的热销货。

在20世纪70年代,广交会的出口成交额创造了特殊年代的奇迹,出口量高达全国同期出口总额的41.7%,几乎占中国对外出口的一半,可谓举足轻重。

通过广交会,外国人了解了中国,同样,通过广交会,我们也真正开始学会如何与外国人做生意,也知道了一些国外的情况。可以说,广交会是中国人在那个年代能够接触外国信息的一个主要通道。

一份名为《美国市场概况和对美贸易应该注意的问题》的资料,记载着当时美国商业的情况。资料谈到,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过去12个月,美国进口了1000万美元的中国商品。

美国对食品卫生和用具安全性要求很严,除有食品和药物法的管制外,还有一个所谓的“人权委员会”规定,如有人使用某种商品受损害,可提出控告,进口商就要受罚款等处分。

比如,他们要求竹制品要用硫磺熏过,不能生虫,如果竹制品发现生虫,成批货物都要销毁。甚至玩具品质不好,孩子玩时划破手,都要被控告。所以,广交会十分注意出口商品的质量。

另外,美国当时流行所谓的超级市场,即自动售货制度,一般商店营业员很少,顾客自己从货架上选货,然后到付款处付款。所以,美国商人要求我们要注明商品名称、原料、规格、产地、使用说明等等,否则很难进行贸易。

中国家电走向国际市场

对于20世纪80年代广交会的工作人员来说,联系外商只能靠发邀请函。这可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当时交易会前,工作人员要给世界各地的客商发几万份邀请函。由于没有电脑,没有传真,没有电邮,只能靠邮寄。

每一封邀请函的信封上都要打上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内容,这些都要靠没日没夜地在打字机前面打,当时秘书科只有10来个人,经常要加班到深夜。

直到1987年之后,公司才通过一些华人公司买了几台电脑,工作的效率也慢慢提高了。广交会的客商也从最初的一万多,发展到了后来的10多万人。

尽管当时的通讯、电子设备还不完善,但20世纪80年代著名3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正快步向人们走来。就在家电逐渐走入千家万户之时,一年两次的广交会上也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海尔创业于1984年到1986年,在国内冰箱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以创名牌为战略目标的海尔就把目光瞄准了广交会。

最初,海尔集团委托专业外贸机构参展,只有一张桌子的小摊位。

而到百届广交会时,海尔展馆的面积已经超过500平方米。

时任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

广交会是我们进军海外市场的最佳贸易平台,我们是依托广交会发展壮大的。

自从1986年第一次参加过广交会后,海尔一届不落地参加了后来的20多届广交会,足见广交会对海尔的重要性。不仅海尔在那个时代打出了品牌,当时很多名牌电器也都是借了广交会的东风而青云直上。

所以有人说:

中国的家电业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广交会为中国家电插上了翅膀。

一位外商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曾说:“小时候家里有一台中国制造的电风扇,从他爷爷那代就开始用,用了几十年都没有坏,后来才知道那台电风扇是‘钻石牌’,广东造的。”原来这台电风扇是这个外商的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参加广交会时定购的。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广告中,家电的确占了很大比重,一些广告情景甚至在21世纪的人们还能清晰记得。如:

可耐可耐,人见人爱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秀兰,我把洗衣机给你买回来了

……

虽然这些牌子有的已经消失,但还是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脑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交会上,除了家电这匹“黑马”外,印有“中国制造”的玩具、家具、摩托车、服装等,也透过广交会纷纷被输送到全球各个角落。

1979年到1984年,广州兴建和改造了大批宾馆酒店,这使广州一度成为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多的城市。

1982年10月,白天鹅宾馆终于落成,作为第一家对群众开放的高端酒店,霍英东先生说:“是想让群众进来看一些新鲜事物,让中国人体会一下对自己和国家前途的信心。”

广交会不允许生产厂家直接与外商接触。当时供货企业的代表不能进会场,很多人拿着样品在门口等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出来告诉他们成交情况。

1988年,第六十四届广交会,一些高科技产品开始走进展厅。首次参加交易会的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出口了精密机械、广播通讯设备、电脑、仪表仪器等高技术产品。

这届交易会是中国全面推行外贸体制改革后举办的第一届交易会。

1989年4月15日,第六十五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举行。

从这届交易会起,再次缩短会期,同时实行会期中间星期天不休息的制度。这一年还组建有色、冶金联合交易团,交易团总数增至18个。

1989年,一年两届出口成交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108.9亿美元。会期由20天改为15天。

另外,广交会区还新增设了经济特区交易团。

中国制造在广交会唱主角

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不少人还在费尽心力去论证中国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时,这个国家已经逐渐开始显露其惊人的吸纳能力,包括资本和技术。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制造”的大幕开始真正拉开。

自1993年“广交会”开始,几十年来外贸独家经营的局面发生了改变,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开始自主地与外商谈判、接单并生产。当届有2700多家国内企业亮相,5年后,民营企业也以正式身份亮相广交会,“中国制造”更加全面直接地摆在世界面前。

与此同时,“广交会”的档次也在提升,初级产品在交易会成交总额中的比例不断下降。1994年第七十六届和2001年第九十届广交会相比,纺织服装从23.58%下降到16.78%,机电产品从18.07%上升到37.4%。而通讯产品成了10年广交会,抑或10年“中国制造”新的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通讯领域唱主角的是寻呼机、电报和固定电话。20世纪90年代初,一部电话的市场价是5500元。汉显寻呼机刚刚普及的时候,一部汉显机的入网费用就是3000多元,并且还得托人,机器都是摩托罗拉制造的。

面对昂贵的外国品牌,中国的通信产品也在悄悄上市。众所周知,当时国产的通信产品,没有技术,没有品牌,可能也没有质量,有的只有便宜。话机如此,呼机也是一样。一般来说,国产呼机要比进口的便宜一半以上,就是质量不太稳定,但颜色和造型丰富。那时候,紧跟潮流人群的标准装备是,腰挂BP机,手持大哥大。

而就在汉显机也逐渐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时,除了股票和搬家公司之类的专用渠道还使用外,市场已经逐渐为手机所取代了。

然而,从1997年“广交会”首次增设信息产品以及仪器区开始,中国制造的信息产品交易额迅速增长。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到2006年九十九届“广交会”,其已经和家电产品平分秋色,各占机电产品出口成交额的一半。

高科技产品进入广交会

进入21世纪,广交会已经成长为有着“中国第一展”称号的国际性展览,广交会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变化。

从第一届广交会成交额的1754万美元,到50年后的广交会成交额超过300亿美元,这其中,远远不是数量级单位变化这么简单。

在创办初期,广交会的出口成交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每届平均占逾6成。到了21世纪,经营农副土特产品的粮油食品、土产畜产等交易团,在广交会上的年成交占比逐渐下降到20%。

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逐渐成为广交会上唱大戏的主角,曾经上不了台面的中国汽车,也风风光光地开进了广交会的镁光灯下。

1957年的广州街头,几辆牛气冲天的轿车呼啸着穿市而过。街头市民纷纷驻足议论:“看,据说是欧洲名牌的啊。”透过车窗,隐隐看到车里坐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和一脸神气的司机。

当年,广州第一批出租车司机老李,在回忆第一年广交会的时候说:“我们广州市汽车公司,就是为了迎接首届广交会,在周总理的提议下建立的。”

那一年,广州街头的出租车赚足了回头率,这汇集了苏联的吉斯、伏尔加,波兰的华沙,日本的王子、丰田,甚至德国的奔驰等名贵轿车出租车队,像“万国牌”一样招来各方瞩目。

然而,在我们自己的广交会上,那一年的主角,绝不是“外来的和尚”,而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明星,解放牌汽车。

这个大家伙在土特产和纺织品笼罩下的广交会上,显得十分特别。约旦商人毕特先生显然对这个大块头很感兴趣,他竟然一口气买下3辆解放牌汽车,从而也成就了解放牌汽车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辉煌。

然而,当年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只是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线上徘徊,这个中国人自己心中的宝贝疙瘩,在广交会的市场上还不是太吃得开,也并没有真正打开国外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解放牌汽车的出口,基本都是通过外援项目实现的。

在1972年的广州,小汽车还是大众眼中的奢侈品。那一年的广交会期间,比牛气冲天的出租车更耐看的,是一水的帅哥司机。两名刚从前线退下来的战士,马上被调去做广交会的交通接待工作。

不过遗憾的是,上海牌轿车虽然开进了广州的大街小巷,却没有开进广交会的展厅。

说起上海牌轿车,还有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那是1958年,一辆奔驰220S轿车在上海接受了“解剖实验”,观看实验的是当时几十个上海最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就连车门锁也被相关企业拿去做了研究。

终于,中国人根据奔驰,自主研发的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摸索中诞生。

1964年,凤凰牌轿车更名为上海牌轿车。“七、八十年代那会儿,结婚时要是能坐上上海牌汽车,太光荣哦。”一位老上海回忆说。

如此的荣耀,却是在没有大型汽压机、锻造机的情况下,在几万声铁锤、榔头的打击声中,手工制造而出的。相比较21世纪追逐手工化制作的潮流,那时的纯手工,实属一种无奈之举。

1975年,上海牌轿车形成每年5000辆的生产能力。到1991年11月25日,上海牌轿车正式停产,累计共生产了7.7万辆。

而与此同时,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早已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掀起了一股购买私家车的高潮。到1970年,日本国内生产的汽车数量突破了500万大关。

虽然那个时代的中国,北有东风牌轿车,南有上海牌轿车,可手工的生产模式以及相对落后的汽车技术,使那个时代的广交会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汽车的踪影。

时过境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汽车行业终于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开始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04年广交会期间,同时在广州开了两个汽车展览会,以便让外宾们看到更多的中国汽车。

到2005年,我国汽车行业已经首次实现了1.1万辆的整车出口。

250余家汽车企业参加了2006年的百届广交会,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整车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在广交会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在2006年的百年广交会上,我国汽车更是上演得热热闹闹,广交会外的停车场里,挤满了各色车辆,奇瑞、吉利这些我们早就熟悉的国产品牌汽车,在这条车队里显得并不形单影孤,广交会上没有中国汽车的一幕,也早就成为了历史。

而中国对外贸易额在世界的排名,在2000年就首次超过意大利和荷兰,由原来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中国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行列。

然而,新世纪的广交会也遇上了大麻烦。据统计,到2000年底有2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案件调查410余起,我国成为全球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这势必给以出口为窗口的广交会带来了很大阻力。由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跨越的共识,也在广交会上形成。

广交会参展商品结构和出口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广交会占据最显眼的位置,在广交会总成交中机电产品连续3年居第一位,占总成交的近4成。而我们的胃口也不再满足于“中国制造”这么简单,而是向着“中国创造”的方向前进。

2008年4月15日,第一〇三届广交会正式拉开了帷幕。展会上人来人往,异常热闹,自主品牌双环汽车的展位前更是人头攒动,成为外宾们关注的“焦点”。

广交会上,各种肤色的人操着各种语言在各个展位间不停穿梭着、寻觅着,寻找着自己的“焦点”。最终在绚丽多彩的双环红星小贵族和强劲安全的双环SCEO前“聚焦”。

双环SCEO凭借优良的安全性能,一举拿下欧洲EEC认证,成为中国第一款通过欧洲EEC认证的SUV车型,并成功进军国际市场。因此,双环汽车已经是外宾们眼中一道熟悉的“风景线”了。但是,没想到熟悉的地方依旧有新奇,双环红星小贵族以其靓丽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再次吸引了他们关注的目光。

双环红星小贵族作为中国首款微轿跑车,其套彩车身、无框大双门、全景玻璃顶、铠甲车身、高离地间距宽轮距、四轮盘刹和大轮胎,无不充分体现着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先进的造车理念和成熟的造车技术,并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和发展。

在外宾的“啧啧”称赞声中,双环红星小贵族尽情演绎着我国自主品牌的无限神采。

除了汽车,广交会还在悄悄上演着其他的变化。2002年4月春交会,广汽开始推行“星级服务”,星级司机可根据不同乘客使用普通话、广州话和基本英语,受到中外客商好评。

2003年,第九十三届广交会为了缓解非典对交易现场的冲击,网上广交会应运而生。根据某权威公司的监测,发现近60%的用户是通过点击网上广交会提供的链接来到广交会的。从第九十九届广交会的情况来看,网上广交会、在线广交会以及在线机电广交会3家网站,累计访问量达1.1亿次,比第九十八届增长11.6%;电子商务网上意向成交额累计为4.2亿美元,比第九十八届增长10.5%。

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的零售价可以卖到9.9美元,但在最大的产地珠三角地区,生产一个芭比娃娃的中国企业只能获得0.35美元加工费,品牌所有者获得了利润的最大头。

如此的事实自然刺激了我们自己的民族企业。在第九十五届广交会上,首次设立了品牌展位。第九十九届广交会品牌展位达到4182个,占展位总数的14%,品牌展区累计成交82.5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25.6%,比第九十八届提高了2.7个百分点。

2005年“神6”的飞天,也给我们的民族企业带来了机会。“神6”的赞助商之一的某铝业品牌的知名度也急剧提升,品牌形象的成功最终为之赢得了美国通用电气供应商的资格。

在跨世纪的广交会上,在通信设备等领域,一些原创性关键技术已初露锋芒,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全球首创的数字集群系统,自主设计的MP3芯片,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都加快了广交会上“中国创造”的脚步。

除了这些产品服务的变化,广交会最大的变化无异是在第一百届广交会开幕式上,温家宝所宣布的,从第一〇一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多出的一个“进”字,意味着广交会将同时成为中国重要的进口平台,最终有助于实现进出口平衡。经济分析家认为,这一更名标志着中国20多年来以扩大出口为支撑点之一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

广交会使民企不断成长

第一百届广交会隆重揭幕,浙江“缝纫机大王”邱继宝和海尔集团的张瑞敏,成为仅有的两位接受中央电视台全球直播专访的中国企业家。

在20年前,高中退学的邱继宝跟着当地的父老乡亲到东北去补鞋。3年时间跑遍了东北3个省,挣了不少钱,回家的时候竟然已经有了10万元的积蓄。于是,邱继宝就开始捣鼓着自己生产缝纫机。开始是在家里找几个人帮忙,后来业务不断扩大,员工有了300多人。

“人一多,就出现了问题,因为我们面临和大厂的竞争,产品、技术、资源都比大厂差。”邱继宝说。国内的生存、发展空间非常小,他开始考虑自己的产品有没有可能出口。在当时,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广交会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1988年,邱继宝去了广州,也找到了广交会。广交会门口人山人海,但是那个时候的广交会,作为乡镇民营企业想进去是非常难的。

在大门前,当邱继宝告诉门口那两名高大的门卫自己要进去参展时,不但遭到了拒绝,还招来讥讽:“乡镇小厂生产的缝纫机还想登堂入室!”

无奈之下,邱继宝背起缝纫机离开大门,顺着会场围墙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他发现有一处地方来往的人较少,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翻墙进去,可马上被两名保安紧紧抓住了胳膊:“罚款50元,罚站半小时,看你还敢不敢爬!”

在那半个小时,邱继宝想了很多,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在这里拥有最漂亮的展位。”广交会进不去,他开始思索有没有新的途径,把缝纫机卖到国外。

时过境迁,后来的乡镇小企业早已成为“飞跃集团”,邱继宝再也不用跳墙进入广交会了,而是风光地站在自己广交会家电品牌馆的特装展位前,向中外客商介绍“看家宝”,各式缝纫机。

邱继宝后来回忆说:

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是17年前的第六十五届广交会,当时我的公司一年出口额只有两万美元,在广交会上也没有自己的摊位,产品只有寄放在外贸公司的摊位上,才能与国外客商见面。

到了百届,“飞跃”在广交会上已经拥有12个展位面积的特装展示区,企业前一年出口额达2.3亿美元。很多大客户是在广交会上认识的,每年都有高达五、六百万美元的订单。“回顾一下,我们确实是和中国外贸、浙江外贸共同成长。”邱继宝感慨而又自豪。

后来的飞跃,已经不仅是在卖缝纫机,更是在卖品牌。“不是自己的品牌,打死我也不卖!”当许多“中国制造”为外商做贴牌的时候,站在自己的展位前欢迎五洲客商的邱继宝,掷地有声地说。

完全亮出自有品牌,“飞跃”也用了10多年的时间。邱继宝说:“原来我们是通过广交会来找客商,现在是客商通过广交会慕名来找我们。这就是品牌的号召力。”

邱继宝指着“飞跃”展位中间并排摆放着的两台缝纫机说,旧的那台黑色的传统式样的家用缝纫机,是“飞跃”10多年前在广交会上叫卖的产品,“体重”100多公斤,出口价10美元多。而旁边那台白色的式样轻盈的家用缝纫机,“体重”不足老的十分之一,“身价”却达1000多美元。

邱继宝笑着从白色缝纫机中抽出一块集成电路芯片,“就贵在这里”。他说,和当前市场上一般的缝纫机不同,“飞跃”别出心裁装上的这块芯片,让传统机械的家庭缝纫机“脱胎换骨”,成了智能化的电脑缝纫机。任何图案造型,存进U盘接入后,几分钟之内就可以缝制成型,连第一百届广交会开幕式上的图案都是用这台缝纫机织出来的。

打开进口商品的绿色通道

第一〇二届广交会开幕后,广州琶洲展馆四楼的进口展区人潮涌动。众多进口展品都打出环保牌,受到了国内采购商的热情追捧。

在新加坡一家制作生物降解制品的参展展台前,摆满了一排排各种一次性餐盒,驻足商谈者络绎不绝。老板迟永庆兴奋地说,“还没开幕就已经接到8个需求电话,一上午就与两家大型企业达成意向。”

广交会的进口平台给迟永庆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他春季来参加第一〇一届广交会的首次进口展,给他们的企业带来了1.2亿元的销售收入。

这家新加坡公司在泰国生产的环保餐具,在出口总量中,对华出口从微不足道到如今占到了五分之一。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说:“在展位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本届广交会继续扩大进口展规模,展览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比上届增加50%。”

广交会对进口展商给予了价格优惠,参展价格打7.5折,对于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进行费用全免。

首次来参会的苏丹国家代表,带来了他们的特有的农产品,他们抓起本国产的芝麻、咖啡欣慰地说,他们和其他8个非洲和拉美国家一起,希望打开通往中国市场的大门,而借助广交会能节省参展费用。

一家意大利保健皮沙发的参展商表示,作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开设进口展后逐渐扩大规模,为国外企业提供了捷径和便利,受到外国机构和企业的普遍欢迎,特别是为国外中小企业进入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参展商在广交会上找到了国内外的贸易伙伴,建立了更全面的营销网络。

本届进口展设置机械设备、小型车辆及配件、电子信息及家电、五金工具、建材及厨卫设备、原材料、日用消费品、装饰品及礼品、食品及农产品等9个产品区。与上届展会相比,增设了“原材料”展区。

此外,本届展会进口展的各项服务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徐兵说,外贸中心向境外参展商推荐4家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作为展品承运商,具体负责展品的运输、仓储、通关、检验、检疫等“一站式”服务,现场还设有境外参展商服务中心。

海关、质检等有关部门,对进口展区展品继续提供通关和监管等方面的便利,为展品入馆提供“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