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画

求田问舍

【释义】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询问房价。指只知买田置屋,谋求个人私利。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陈登是汉献帝建安年间的广陵太守,他在任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百姓对他赞誉很高。

一次,陈登的一位老朋友许汜到下邳来拜望他。陈登知道他是个胸无大志,只知求田问舍的庸人,因而对他十分冷淡。

晚上,许汜在陈登家中留宿,陈登独自高卧在上床,却把许汜安置在下床,许汜受到如此冷遇,便对陈登怀恨在心。

几年后,许汜投奔到荆州牧刘表手下任职。一天,刘表、刘备和许汜三人在一起谈天闲聊,评点天下的英雄人物。

许汜借这个机会,故意污蔑陈登说:“陈登这个人,徒有虚名,他待人粗暴无礼,十分狂妄蛮横,算个什么英雄啊!”

刘备问许汜:“你说陈登粗暴无礼,这有何根据呢?”

许汜气愤地把几年前拜游陈登一事细细地说给刘备听,刘备听后不仅没同情许汜,反而教训许汜:“你只知道求田问舍,而不知道忧国忧民,以天下安危当己任,当然得不到陈登的青睐。”

许汜听了,羞得面红耳赤,一言不发。刘备又讥笑道:“亏得你遇到的是陈登,如果碰到我的话,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之上,而让你席地而睡,这就不仅仅是上床与下床的差别啦!”

邯郸学步

【释义】学邯郸人走路。比喻模仿不得法,或照搬别人的一套反而出丑。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战国时,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人走路的步法非常优美,走路的姿式非常好看,便不顾路途遥远,特地到邯郸去学步法。

少年到了邯郸,见那里人走路的步法确实与寿陵的人不一样,并且比寿陵的人要优美得多。他觉得不枉此行,打算好好地学。

怎样学呢?开始他只是看人家怎样走,回到住处凭记忆学着走。后来觉得这样容易遗忘,便跟在人家后面摹仿着走,他发现每个人的走法仍然不一样。但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学不像。

这是什么原因呢?他想来想去,是自己太习惯原来的步法。于是重新开始,完全放弃原来的步法,完全照邯郸人的步法走路。

不料,这一来更糟糕了。他走路时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既要注意手脚如何移动,又要注意上身如何摆动,甚至还要计算移动的距离和摆动的幅度。结果,每走一步都弄得满头大汗、紧张万分。

少年越学越累,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给忘记了,身上的钱也花光了,最后只得爬着回到寿陵。

投袂而起

【释义】一挥袖子站立起来。形容决心奋起。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四年》。

楚穆王在公元前617年,联合郑、陈、蔡三国进攻宋国,宋昭公臣服。楚穆公去孟诸泽打猎游玩,他的臣子申舟因为宋昭公迟到且未点燃起事先说好的火炬而责打为宋昭公驾车的官员,使宋昭公君臣颜面无光。

三年后楚穆王死去,儿子即位,史称楚庄王。一次,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途中要经过宋国,按惯例应向宋国借道。但楚庄王根本瞧不起宋国,命申舟不必借道就通过宋国。申舟因当年曾经侮辱过宋国君臣,怕他们乘机杀了自己。但楚庄王还是坚持申舟只管前往,说如有不测,他立即出兵讨伐宋国。

申舟进入宋国后不久,就被发现形踪并扣留下来,终于被杀。楚庄王勃然大怒,立即投袂而起,剑也未佩上,就快步出宫,到军营命令将士征伐宋国。但由于宋国军民竭力抵抗,楚庄王无法取胜,只好撤兵返国。

投笔从戎

【释义】戎:指军队。从戎:参军。弃文从军。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的弟弟。他从小胸怀大志,虽然不注意修饰外表,不拘细节,但很孝顺长辈,常常在家干粗活、累活。他擅长辩论,并且阅读过各种图书和典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被召到京城洛阳做官,30岁的班超与母亲随同前往。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替官府抄写书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时间久了,班超对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厌烦,觉得长期干这种事没有出息,生活枯燥无味。一天,他正在埋头抄书,突然心有所感,把笔一扔,感叹地说:

“大丈夫应该有雄才大略,也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取得高官厚禄,怎么能老是这样埋头在笔砚之间抄书呢!”

同他一起抄书的人听他说这话都不以为然,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班超义正辞严地说:

“你们这些庸碌无为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参加了军队。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不断得到升迁,终于成了东汉的名将。

后来,汉明帝又让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只带着数十个随从,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英名永传后人。

投鼠忌器

【释义】想扔东西打老鼠,又担心砸坏它旁边的物器。比喻有所顾忌,不敢放开手脚做事。

【出处】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西汉文帝时的贾谊,一直主张改革政治缺陷。由于触及到一些保守派的利益,受到权贵们的坚决反对和打击,多次受贬,但他立志改革旧制的主张不动摇。后来,贾谊写了著名的奏章《论政事疏》,呈给汉文帝。在这道奏疏中,他系统地说明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他的主张之一就是要求汉文帝坚决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下边的大小官吏,好比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界限分明,有主有次,不可混淆,做到尊卑有序。百姓犯了罪,可用在脸上刺字、割鼻子、砍脚、鞭打等手段去惩治,而王侯大臣犯了法则不能采用这些刑罚,应当用“廉耻节礼”等封建道德进行约束。王侯大臣犯了天大的罪,也只可赐他们一死(让他们自杀),因为他们是皇帝身边的达官贵人。在奏章中贾谊还引用一个谚语:“欲投鼠而忌器。”对于王侯大臣们的处罚也是这样,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对他们施用惩治老百姓的刑罚,就会损害皇帝的尊严,意思是不能因小失大。

投鞭断流

【释义】把马鞭子投入江中,就能把水流截住。形容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时,黄河以北的匈奴、鲜卑、羌、羯、氐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国家,氐族中的苻姓建立了前秦。公元382年,前秦皇帝苻坚在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准备进攻东晋。为此,他把文武官员召集起来,对大家说:

“自从我当皇帝以来,前秦的国力日渐强大,地盘也由小转大,在北方已没有任何国家敢来与我抗衡。但是,南方的晋朝还占据着大片肥沃的土地。每想到这里,我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如今我已拥有百万大军,可说天下无敌。我想亲自率领大军伐晋,大家以为如何?”

大殿上沉默了好久,才有左仆射(一种高级官职)权翼起身说话:

“目前晋朝有宰相谢安执政,君臣团结,上下一心,将士士气很高,要想消灭它恐怕还不到时机。望陛下三思。”

苻坚听了,认为权翼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紧绷着脸不高兴,但嘴上仍然说:

“好吧,那么再请其他几位大臣谈谈自己的看法。”

过了一会儿,太子左卫率(护卫太子的官员)石越说:

“陛下,目前咱们虽然兵多将广,但晋军还占据着长江天险,对我们极为不利。咱们如强行渡江,势必会造成很大损失。还请三思而行!”

接连两位大臣都反对攻晋,使苻坚非常恼火。于是他傲慢地说:

“长江有什么了不起?凭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下令让每个士兵把鞭子投入江中,就足以截断长江的水流!”

苻坚气呼呼地回到内宫,太子苻宏又来劝说他别草率行事,但他仍然听不进去,一意孤行。第二年,他终于亲自率领90万大军,向东晋发动进攻,结果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从此以后一蹶不振。

投膏止火

【释义】膏:指油。以油去灭火,结果火越烧越旺。比喻举措不当,适得其反。

【出处】宋•欧阳修《五代史记•安重诲传》。

安重诲是五代后唐时权力很大的大臣,后唐有一个附属国称为吴越,国王钱镠。有一次,安重诲派自己宠信的官吏韩玫和乌昭遇到吴越。韩玫骄横傲慢,仗势欺人,出使以后韩攻多次凌辱乌昭遇。出使回来以后又诬陷乌昭遇,致使乌昭遇冤死,钱镠脱离后唐。

潞王李从珂是明宗的养子,受明宗宠爱。安重诲认为潞王以后必然是国家的祸患,必须暗中设法除掉他,于是假传圣旨给杨彦温,图谋对付潞王。明宗得知后,派人引诱活捉杨彦温并加以审问,安重诲怕事情败露,抢先杀死杨彦温以灭口。

孟知祥和董璋镇守四川,二人都怀有异心,安重诲就派心腹将士戍守,牵制他们的力量,以防紧急情况。孟知祥和董璋明白这是对付自己的,便先下手为强,起兵反叛。后人评论说:安重诲以天下为己任,力图对国家有所作为,但他轻信韩玫,绝断了钱镠的称臣之路;置杨彦温于死地,而不能除去潞王李从珂这一隐患;孟知祥、董璋叛乱,结果导致了四方骚动,这如同投膏止火,反而加速了火势,导致祸乱的发生。

抛砖引玉

【释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

【释义】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唐朝时,有一名高僧名叫从稔禅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经常在寺里给和尚们讲经说法。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能理会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稔禅师故意说:

“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众徒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

“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还不如砖的土坯!”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暇,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暇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暇的诗才。他听说赵暇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寺,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暇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暇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暇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暇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暇并非同一朝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便把它当作成语“抛砖引玉”的由来。

报仇雪耻

【释义】报冤仇洗耻辱。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汉朝末期,17岁的东吴少年孙坚,有一次与父亲做船从富春到钱塘。途遇海贼分赃,孙坚不顾其父和船家的阻挠,提刀上岸,佯装领兵前来围剿,吓退了海贼保全了货物。

黄中起义时,朝廷派中郎将朱儁讨伐。朱儁委任孙坚为佐军司马。在攻打宛城时,孙坚第一个攀上城头,立了大功。

孙坚率军北上,声讨董卓。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既不肯借粮,又不肯让路,都被孙坚杀死。

孙坚名气大振继尔被袁术封为破虏将军。任豫州刺史,派部下在城外设酒席相庆。饮酒间,董卓军队数万人忽然到来,鼓声不绝。孙坚让士兵依次列队进城,自己则对客人举杯劝饮,镇定自若,殿后入城。

董卓部众围城,孙坚头裹红巾,开城迎敌,红巾飘拂,所向无乱,阵前斩杀董军都督华雄。

董卓忌惮孙坚勇猛,令将军李傕前来议和,孙坚不应,下令从速进军董卓大本营洛阳,董卓便焚毁洛阳退入关内。

汉献帝初平三年,袁术令孙坚征荆州,袭击刘表。刘表遣黄祖抗战。孙坚大败黄祖,渡汉水,围襄阳。黄祖部将吕公屯兵岘山,孙坚亲率部骑上山视察地势,吕公的弓箭手躲在树丛中,用乱箭射中孙坚脑门。孙坚不幸去世。

孙坚大儿子孙策收敛父尸,葬于江南。孙坚的部众被袁术兼并。

丹阳张纮是当世奇士,孙策去见他说:“先君志在扶危济世,竟为黄祖所害。我虽然幼稚闇弱,但有志完成先君遗愿,报仇雪耻,成为朝廷外藩,请问计将安出?”

张纮指点他走孙坚道路,先招兵买马,然后率众投奔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壮大声势,再攻取荆州、扬州,以江南为根据地。可他说:“除奸安民,功业可以上追齐桓公、晋文公,岂能以区区一方藩镇来约束自己呢!”

孙策去见袁术,袁术认为孙坚的队伍应交孙策统治,便把孙坚的队伍交给孙策,孙策带领队伍,东征西战,取得了江东六郡,为其子孙权建国奠定了基础。

杞人忧天

【释义】杞国人担心天要塌下来。比喻没有根据的忧虑是不必要的。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

从前,杞国有个人,一天到晚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天要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一天,他走在旷野上,心想这时候天要是塌下来,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肯定会被砸成肉饼的。他躲进房屋里,又想天要是这么一大块地砸下来,房屋不也被砸倒了吗?砸倒的房屋不也要压到自己头上来了吗?

他像一头丧家之犬东奔西逃,突然,他发现路边有个山洞,赶忙爬进洞里躲起来,这下他彻底放心了,悠悠然地观赏洞外的风光。有蓝天、白云、绿树,心情舒畅极了。但他马上又想如果天塌下来不把洞口堵死了吗?暗无天日,不憋死,也一定饿死。他赶忙窜出去,连滚带爬地来到大路上。天瓦蓝瓦蓝的,几朵白云悠悠飘过。看见天离地面还很远,一时半时还塌不下来。这样想着,他才放心走起路来。

走不多远,到了一块洼地,突然,他惊叫起来:“这块地不是陷下去了吗?”他拼命似地大声叫喊,就越觉得陷得深。他没命地往高处攀,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坐到一条路上,连连说:“真险,真险。”

前面一条石子路,大风过处,尘土飞扬,他赶忙闭上眼睛,不料,脚踩着的石子滑了一下,他以为地动起来,所站的地方马上就要陷下去了,陷成一个洞,下面水冒上来,上面石子落下去,自己就会在中间活活埋葬,于是赶快挪开!可是每移到一个地方,他都觉得只有这地方才会陷,别的地方不陷,又胡乱地乱跑一通,看到一棵大树,猛地一跃,抓住树枝,谁知抓着的树枝承受不了他的重量,断了,他重重地摔到地面上,爬起来,一瘸一拐地往家里走去。

当他看到自己那座破房子的时候,他眉头紧皱,如果呆在家里,地陷了,怎么办?最佳的办法是房屋要建得像一艘船,地陷了,还能飘在水面,再做几把桨,还能乘风破浪,哈哈,妙主意!可是,他转念又想,要是水面也塌了呢?和房屋一起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有始无终地坠落,怎么办?想着想着,他不敢睁眼,神情恍惚,到家就睡着了。

花言巧语

【释义】原指辞藻华丽的修饰而内容空洞的言语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语。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

《西厢记》中有一段红娘捎书的故事。

张生爱慕莺莺,写了一封情书,托莺莺的丫环红娘悄悄带给莺莺。莺莺也爱慕张生,但是老夫人(莺莺的母亲)不许他们相爱,只准他们以兄妹之礼相待。因此,莺莺看了书信,不敢表露喜色,却故意装作发怒,说道:“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送来戏弄我。”还骂了红娘几句,当即写了回信,让红娘即刻送回去,并且说:“看他下次再敢这般!”其实回信中写的却是密约张生夜间在月下相会。莺莺的这般作为,早被聪明伶俐的红娘识破,心里暗觉好笑。当她替莺莺给张生送回信时,便调皮地问莺莺道:“小姐的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莫不是用心拨雨撩云?我好意为你传书寄信,你却骗我与他毫无关系。如今,我已经看出你们的破绽来了。小姐为什么心跳、脸红?”

莺莺笑道:“我和张生是以兄妹相称,焉敢如此!”

红娘道:“小姐在人前莫要巧语花言了,没人的时候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苦脸,流眼泪。放心吧,你的回信我一定送到,你们的事,我一定替你们瞒着不说。”

红娘的一番话,说得崔莺莺低着头,满脸涨红而又眉开眼笑。

芦中托渡

【释义】在芦苇中求渡。比喻靠人帮助脱离险境。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伍子胥逃离楚国,向吴国方向逃去,楚王派人追赶,伍子胥在途中被当地官吏截住,伍子胥为了脱身骗那官吏说要去找丢失的珠宝,官吏就放了他。

伍子肯就往渡口跑去。来到江边的时候,远处追兵的呐喊声和兵器的铿锵声阵阵传来,伍子胥感到情况万分危急,赶紧跳进芦苇丛里藏起来。这时江面上正好一叶孤舟逆流而上,一个渔夫坐在船头奋力划桨。伍子胥看见了,一边挥手,一边小声叫道:“渔夫,请帮帮忙渡我过河!”

渔夫装着没听见的样子却,划着船儿慢慢靠近伍子胥,只听见渔夫唱道:

“日月多么明亮,时光飞逝,夜色黑暗;

先生莫要着急,君子相会,芦苇丛里。”

伍子胥听明白了渔夫的意思,回头又躲进芦苇丛里。船靠近岸边,渔夫又唱道:

“夕阳西下,我心忧伤;

月已驰落,何不渡江。”

唱过两遍,伍子胥已跳上船,一会儿就渡过了宽阔的河面。

伍子胥从渡口登岸,渔夫为他端来米饭、鱼羹和一盆肉汤。二人吃完,伍子胥解下身上的宝剑送给渔夫,说:“这是我先父传给我的,上面镶着七颗星,能值百两黄金,请你收下。”

渔夫连忙谢绝,说:“我听说楚王悬赏,谁抓住伍子胥,就赏给他5万石谷子,加封执圭的爵位。我怎么会贪图你的宝剑呢?”又劝道:“时候不早了,你莫要逗留太久,夜长梦多,还是赶紧离开吧,免得被人抓住。”

伍子胥为了日后报答老渔夫,想要知道老渔夫的名字,可老渔夫没有直接告诉他,只说是渔夫中的老渔夫,伍子胥无奈,只好一再道谢之后走了。

劳苦功高

【释义】表示出了大力,吃了大苦,立了大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率军攻占秦朝都城咸阳后,派兵驻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大军到了函谷关。他听说刘邦已经攻下咸阳,非常生气。进关后,把军队驻在鸿门,准备与刘邦一决雌雄。

当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而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人,形势对刘邦非常不利。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的朋友。他怕张良跟着刘邦送死,连夜路去劝他逃走,张良就陪项伯去见刘邦。经过张良和刘邦的解释,项伯答应从中调停,并叫刘邦第二天亲自到鸿门去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刘邦带了一百多随从人马来拜会项羽,终于取得了项羽的谅解。当天,项羽留刘邦一起喝酒。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羽的堂弟项庄以舞剑助酒的名义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以身体掩护刘邦。

张良见形势不妙,便到营门外面找到与刘邦同来的将领樊哙,并通报了席上的情景。樊哙立刻一手握剑,一手拿盾牌护身,冲进营门,拉开军帐的帷幕,睁大眼眼看着项羽。他恼怒得头发上竖,连眼眶也都要裂开了。

项羽见了樊哙,忙按着剑,挺直上身问道:“这个人是在做什么呀?”

张良回答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这才放下剑把,说:“好一位壮士!赏他一杯酒喝!”

在旁侍候的人听了,马上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接过酒来一口喝干。项羽又说:“赏他一只猪肘。”

在旁侍候的人立刻给樊哙一只生的猪肘。樊哙先把盾牌放在地上,再把猪肘放在盾脾上,拔出剑,一块一块地切下来吃。项羽看了赞道:“真是壮士!还能喝酒吗?”

樊哙说:“我连死也不怕,区区一杯酒算得了什么!我还有几句话奉劝大王:从前,秦王残暴得像虎狼一样,杀人惟恐不多,处罚人惟恐不重,因此天下的人都反对他。楚怀王跟起义的将领约定说:‘谁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的,就当秦王。’现在沛公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城里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敢动,等待大王到来。他派遣将士守住函谷关,原来是防备其他的队伍进出,怕发生意外。沛公这样劳苦功高,不但没有封侯的赏赐,大王反而听信小人的话,要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在继续走秦朝败亡的道路。我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啊!”

项羽听了樊哙这席话,无话可答,只说了声“坐吧”。于是,樊哙就在张良旁边坐下。

席间,刘邦趁上厕所时机和樊哙不辞而别返回汉营,避免了杀身之祸,叫张良把白璧和玉斗分别交给项羽和范增,范增却把给他的玉斗摔得粉碎,因为他知道,放刘邦回去,无疑是放虎归山,可这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弄巧成拙

【释义】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却干了蠢事。

【出处】宋•佚名《宣和画谱》。

北宋时,有一著名的画家,名叫孙知微。有一次,成都寿宁寺请他为寺院画一幅《九曜图》,他画好草图以后,因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们找来,说:“这幅画的轮廓我已经画好了,剩下着色的工作,你们几人接着做吧,一定要认真做好。”

老师走了以后,弟子们争先恐后地准备上色,可是,忽然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个学生说:“老师平时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匆忙当中忘了画上,我们给补上吧。”大家都一致赞同他的意见,于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画上一枝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归来。当他看到水星菩萨的侍从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莲花时,气愤得吼叫起来:“《道经》中说,这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啊!”

弟子们一个个都吓得不敢吭声,纷纷低头认罪。

赤壁鏖兵

【释义】赤壁:地名。鏖兵:激战。形容经过苦战取得胜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曹操于公元208年,率领80万大军前去征讨东吴。东吴想要与刘备结盟,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在诸葛亮等的努力下,结盟终于成功,两国展开阵式与曹军对峙长江两岸。

战争一打响,曹军军士疲惫,不习水性、不善水战等弱点暴露无遗,周瑜又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火攻’的妙计。这天晚上,东南风十分猛烈,黄盖安排10只战船走在前面,到江中张起风帆,其余船只依次进发。待离曹军2里不到一点,东吴船只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飞快冲人曹军船队。一会儿,浓烟烈火布满天空,风助火威,差点烧光了曹军战船,还蔓延到岸上军营。曹军兵士战马烧死溺死不计其数。周瑜统率精兵穷追不舍,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从华容道徒步逃奔。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一直追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回到北方去了。

赤壁鏖兵粉碎了曹操,吞并了东吴,进而一统天下的野心;赤壁鏖兵也奠定了三国局面。

赤膊上阵

【释义】打仗不穿铠甲,脱了衣服上阵。形容不顾一切。也比喻坏人脱下伪装,公开地干坏事。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将割据凉州的军阀马腾骗去杀了,马腾之子马超,为报父仇,便和西凉太守韩遂共同起兵攻打曹操,双方在土城对峙。

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100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100多回合,仍然不分胜负。许褚性急,飞奔回阵,卸下盔甲,赤膊上阵,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30余回合,许褚举刀奋力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口刺来。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后来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依我看来,在恶战中,没有谁比许褚更不要命的了,真像猛虎下山啊!”

走马看花

【释义】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原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现比喻匆忙地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

孟郊是唐朝中期著名的诗人。他出身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但从小就养成了勤学苦练的性格,品学兼优,才华出众。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

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终于考中了,而这时,他也已经46岁了。几十年的拼搏,终于如愿以偿,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土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那种穷困窘迫的生活是不值得再三提及的,今天我高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

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也有人从这首诗中引申出“走马观花”和“春风得意”两个成语。

志在四方

【释义】比喻有远大的理想或抱负。四方,指天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秦穆公是春秋时秦国一代贤明的君主,他知人善任,治国有方,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他也成为一代霸王。他任用的第一个大能人,名叫百里奚。

百里奚是虞国人,家境非常贫寒。一直到三十多岁,他才娶了一个妻子杜氏,第二年,杜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百里奚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两口子恩恩爱爱,从来没有吵过嘴。但他们家生活实在是艰难,时常连下锅的米都没有。

百里奚是个胸有大志的人,又很有才能,本打算出去干一番事业,可是又舍不得妻子和儿子,总是下不了决心。

杜氏也是一个很贤明的人,她知道丈夫的心思,自己也希望丈夫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有一天,她对百里奚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志在四方,你怎么能一天到晚只围着老婆孩子转呢?你现在年富力强,不出去闯荡一下,难道要等到老了才出去吗?”

百里奚叹了口气,说:“我走了以后,你们娘儿俩怎么办?我是放心不下你们啊!”

杜氏说:”我能维持我们娘儿俩的生活,你就不用担心了!”

百里奚听了妻子的话,便决心已定。第二天,杜氏把家里仅剩的一只母鸡杀了,准备煮了来为百里奚饯行。可是厨房里连柴也没有,杜氏就把门闩取下来,砍了当柴烧。

百里奚临走的时候,杜氏抱着儿子把百里奚送到村口,牵着他的袖子,流着眼泪说:“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你可别忘了我们娘儿俩啊!”

百里奚在外闯荡了十多年,因为没有人引荐,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后来,他回到虞国,当了个大夫,但仍然没有得到重用。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了虞国,百里奚和虞君一起成了俘虏。

晋献公没有发现百里奚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在嫁女儿时,把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仆送到了秦国。途中,百里奚瞅了个空,偷偷跑掉了,逃到楚国去放马。

秦穆公见陪嫁清单中有个奴仆叫百里奚,又听说他很有才能,就派人四处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秦穆公就用五张羊皮向楚王提出交换百里奚,楚王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养马的穷老头有什么才能,就一口答应了。

秦穆公把百里奚带到秦国,同他交谈了三天,觉得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能人,就任命他为左相,与蹇叔一起管理朝政。这时,百里奚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

后来,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发展经济,操练兵马,使秦国在短期内迅速强大起来。百里奚的才能和名声也宣扬开了。百里奚功成名就后,就把妻子杜氏接到身边,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声东击西

【释义】表面上装着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方。也比喻一个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双方势不两立,兵刃相见。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许多将官也投降了项羽。本来已经归顺刘邦的魏王豹,这时看到楚军的势力强大,便借口回去看望生病的亲人,离开汉军,到达河关后,就与项羽和好,宣布反汉。

魏王豹投降楚军,在军事上对刘邦造成极大的威胁,有左右夹击的危险。刘邦派郦生去说服魏王豹,动员他重新回到汉军来,可是他哪里肯呢?没有办法,刘邦只好派韩信为左丞相,领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守在黄河东岸的蒲坂,封锁黄河渡口临晋津,阻止汉军渡河。柏直还命令部下,把老百姓的船只全部搬走,不许民船下河。他把蒲坂防守得十分严密,自以为汉军即使插上翅膀,也难以飞过黄河,魏王豹可以高枕无忧了。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知道从这里硬攻很难获胜。经过反复考虑,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作出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架势。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调移,选择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训练繁忙,喊杀声冲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蒲坂渡河。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这里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想渡过黄河,真是白日做梦!”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日以继夜地做木桶。把几个木桶连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渡到对岸。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魏王豹毫无准备,仓促领兵迎战,结果被汉军打得惨败,韩信还把魏王豹活捉了。

声色俱厉

【释义】形容发怒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

【出处】唐•赵磷《因话录•卷一•宫部》。

唐德宗时,翰林学士韦绶忠于职守,成为德宗非常信赖的大臣。翰林学士是皇帝最亲近的顾问秘书官,经常住宿内廷,奉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等的文告,有“内相”之称。韦绶担任这个职务后因忙于公务,时常个把月不能回家一次,自然也无法照顾老母。

韦绶因自己不能对老母克尽孝道,因此内心感到非常内疚,几次向德宗提出辞呈。但是,德宗离不开他,一直没有批准。直到他一直干了八年,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出现头晕眼花白症状时,德宗才同意他辞去职务,回家休养。

韦绶的儿子韦温,是个非常聪明上进的孩子。他十一岁就考试合格,被补授咸阳尉,后来他升迁到监察御史。他很孝顺长辈,父亲因病辞官回家后,他也跟着辞职回家,一心服侍父亲,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

韦绶临终前,谆谆告诫韦温说:“内廷系是非之地,你千万不能当翰林学士。一不小心,就会遭致杀身之祸。”

韦温含泪表示,一定牢记遗训。韦绶去世后,韦温担任过许多官职,当时文宗皇帝执政,他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韦温为翰林学士。

韦温铭记父亲遗训,几次恳切地向文宗辞去这个官职。文宗不理解,韦温为什么如此固执地辞让这个别人求之不得的官职。经过再三询问,韦温才表示,他不能违背对父亲许下的诺言。

后来,文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想重用韦温,他每次都坚决回绝,难道没有他就不行了吗?”

文宗说这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在旁的一位大臣见他这样发怒,怕对韦温不利,便劝谏道:“陛下,韦温虽然如此固执,但他是遵承父亲遗命,也是一片孝心,请陛下成全他。”

文宗不以为然地说:“韦绶不让其子当翰林学士,这种遗命是乱命,怎么能成全呢?”

那位大臣再次解释说:“韦温连父亲的乱命也能遵承,这说明他的孝心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文宗看韦温如此坚决,就不在为难他,重新任命他人。

声名狼藉

【释义】狼藉:指狼无论是坐、睡或游戏,总喜欢在自己身上放草,而且草既脏又乱。引申为散乱不整,乱七八糟。形容名声很坏,许多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厌恶。

【出处】《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在世时,蒙恬、蒙毅兄弟俩很受信任。蒙恬被派往北方统帅三十万大军去抵御外夷的入侵,并筑起绵延万里的长城。蒙毅则封为上卿,参与国家军政大事的决定。因秦始皇十分相信他俩,当时有许多文臣武将不敢和他们兄弟俩计较争论。

秦始皇死后,中车府令赵高和宰相李斯用阴谋手段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太子,因怕事情暴露,就捏造罪名派人赐秦始皇长子扶苏和蒙恬死。因为蒙恬从前曾处罚过赵高,赵高一直怀恨在心。扶苏自杀,蒙恬却不相信赐死这回事,多次问派来的人,结果被派来的人看管起来。

由于赵高经常在胡亥面前说蒙恬、蒙毅的坏话,故胡亥对蒙恬、蒙毅也没什么好感,后来借口蒙毅阻挠胡亥继位而赐蒙毅死,蒙毅不服,辩驳道:“从前秦穆公杀死三位良臣(奄息、仲行和针虎)殉葬,又冤杀了百里奚,秦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害良臣,犯了大错,遭到天下人的指责与非议,所以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用正道治理国家,就该不杀无罪之人,我劝你们不要乱杀无辜!……”

胡亥派来的官吏,无论蒙毅怎样说,都听不进去,最后还是把蒙毅杀了。

胡亥又派人去赐蒙恬死,蒙恬也被迫自杀了。

史书在注解“以是藉于诸侯”时,用了“恶声狼籍,布于诸侯”这句话,人们便以此引申为“声名狼藉”这句成语了。

巫山云雨

【释义】原指古代神话里巫山神女兴云降雨之事。后比喻男女爱情。

【出处】战国•宋玉《高唐赋》。

楚怀王心情沉闷,茶饭不思。有一天,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楚怀王一时来了兴致,他叫身边的侍臣备好车驾,说要出门看看风景。

四匹白马拉着一辆彩车在绿草如荫的小道上奔跑。怀王看着车窗外向后飞驰而去的山水田野美景,连日来的抑郁心情渐渐消逝了。马车转过山脚,眼前顿时出现浩淼的云梦泽,怀王高兴极了,弃车乘船,往湖心而去。

云梦泽非常幽静,到了湖心,怀王登上了建在那儿的高唐观。他环顾四周,心旷神怡,不禁把酒临风独酌独饮起来。几杯下肚后,他感到一阵倦意,便和衣在床榻上睡了。

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位美丽的女子从走廊外飘了进来,深情地看着他,流露出无限的倾慕之情。过了会儿,只听得女子深情地说:“我是巫山的神女,听说大王游赏高唐观,特意来这里相见,献上我真诚的爱。”两人执手相看,深情意浓。分别时,神女说:“我住在巫山南面险峻的丘冈上,早晨,我是飘在天边的云彩;晚上,我是洒在行道上的清雨(巫山云雨),朝朝暮暮,您都能在阳台山下见到我。大王,愿我们常能相聚。”话音刚落,怀王一晃身就醒了过来,梦中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第二天早晨,怀王一起床就跑到阳台山下。抬眼望去,葱郁的山峰绕着一段彩云,一会儿耸然直上,一会儿飘如中带,恍惚不定,千变万化,怀王痴痴地看了会儿,回去后便命人在那儿建造女神祠,女神祠处的云就叫朝云。

两败俱伤

【释义】俱:都。争斗的双方都受到损伤。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曹操于公元208年,统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准备消灭东吴孙权、西蜀刘备的势力,为他统一大业画上句号。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应刘备之命出使东吴,商议共对曹操的办法。

东吴的大都督周瑜是位名将,但他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总想借机把他除掉。诸葛亮很了解周瑜的心思,可是为了顾全大局,只好与周瑜一起共事。

有一次,诸葛亮接受了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到时交不出十万支箭,就要被斩首。

周瑜暗暗高兴,料定诸葛亮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到时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他除掉。他还暗中吩咐造箭军匠故意拖延时间,不给诸葛亮准备所需要的材料。

诸葛亮知道这些情况后,没有作声,他另有妙计,他偷偷地从鲁肃那儿要了20只快船,船上要求有30名士兵,并且船上扎放一千多个草靶,须用青布遮盖。

一天、两天都没有动静,周瑜认为这次诸葛亮必死无疑。不料到了第三天凌晨,诸葛亮趁江面上笼罩着大雾,下令将草船驶近曹军水寨。他和鲁肃一面在船中饮酒,一面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攻打曹军的样子。

曹军大惊,以为敌人趁早晨大雾来进攻,由于江面上看不清楚只好用弓箭来迎故。

等到太阳初开、雾散之后,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驶回。这时,二十只船的草人上已经挂满了箭,远远超过十万支。他又让各船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赠箭”。等曹操明白真相时,诸葛亮的草船已经驶了二十多里,无法追赶。曹操懊悔不已。

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以后,周瑜大吃一惊,感慨万分地叹道。

“诸葛亮灵巧的心思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我不如他。”

两袖清风

【释义】比喻为官清廉,除了两袖清风外一无所有。

【出处】明•都穆《都公谭纂》。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官,他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继位,这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为“翁父”。于谦看不惯他独揽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则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从来不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就写了一首题为《入京》七绝诗。他在诗中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励精图治

【释义】励,振作。振奋精神,力求治理好国家。

【出处】汉•班固《汉书•魏相传》。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便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胡作非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尽责,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大展宏图,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各司其职,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克勤克俭

【释义】既能勤劳持家,又能节约。克:能。

【出处】春秋•孔丘《尚书•大禹谟》。

古时候,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洪水经常泛滥成灾,每年都发生水灾。人们害怕水患,都从内心里希望加以治理。

尧帝时,鲧受尧的委派负责治水,九年没有明显效果。

舜帝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鲧的儿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务,当时虽然他刚刚结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认真地察看了地形,吸收了前人失败的教训,废弃了过去一贯采取的堵塞方针,采用了疏导分流的办法。他日夜辛劳地带领着百姓疏通河道,开渠筑坝,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长达十三年的艰苦岁月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进去看一眼,与群众一起节衣缩食,同甘共苦,最后,终于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见他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禹,他对禹说:

“大禹啊,你是一个最贤能的人,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是能够担当得起这个职位的。”

大禹开始不愿意做皇帝,在舜的再三坚持下,禹才同意接替舜的职位。

束之高阁

【释义】束,捆扎。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比喻弃置的人或物。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庾翼传》。

殷洁是东晋时出身于高门贵族的名士,他从小就喜爱虚无玄妙的老庄之学,读了许许多多有关玄学的书。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名扬四方了。

一次,有人问殷浩:“将要赴任当官的人梦见棺木,将要得到钱财的人梦见粪土,这该怎样解释?”

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官职和钱财,本来就是腐臭和粪土之类的东西。所以得官得钱的人都会梦见这类东西。”

殷浩的回答成为当时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从此,人们更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员也来向他请教,他也成为有名的玄学家。当时正力图收复北方的大将庾翼,请殷浩出任司马。殷浩自命清高,没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请,他仍然拒绝。还有一个叫杜义的名士,与殷浩一样,也很清高,不愿当官为朝廷出力。

庾翼对杜义、殷浩两人从内心里瞧不起,认为他们虽名冠天下,其实是徒有虚名,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常对人说:“杜义、殷浩这类人,只宜把他们像东西那样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楼阁上面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乐业了,他们可能才愿意出来做事。”

束蕴请火

【释义】蕴:乱麻。将乱麻搓成绳向人求火。比喻求助于人或帮人排解纠纷。

【出处】汉•班固《汉书•蒯通传》。

梁石君和东郭先生是东汉初期的两位名士,他们平时隐居在深山里,不问政事,有一次齐王的相国曹参向蒯通请教用人的问题,蒯通就想到了梁石君和东郭先生,蒯通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隐居是由于参加过田荣的乱军而盖于世,而不愿抛头露面,对于请梁石君、东郭先生出山,蒯通讲了这个故事:

有位心地善良的老大娘乐于助人,村里人都很尊敬她。一天,有户人家丢失了一块肉,婆婆认为是被媳妇偷吃了,一怒之下把她赶出家门。

媳妇很委屈,向老大娘说了这件事,老大娘安慰媳妇说,既然是冤枉的,就不要伤心,先回娘家去,我会设法让你婆婆来接你回家的。

媳妇离去后,老大娘找了些乱麻,用来搓成一根引火绳,然后到丢失肉的婆婆家里对她说:“大嫂,昨天傍晚有几条狗不知从哪儿叼来了一块肉,互相争夺撕咬,斗得好凶,有条狗被咬死在我家院子里。我想向你讨个火种,回去把这畜生的尸体烧了。”

那婆婆一听马上就意识到,家里丢失的那块肉是被狗叼去的,错怪了媳妇,马上叫人把媳妇请回来。从此,婆媳之间和好如初,老大娘也感到非常高兴。

蒯通讲完了这个故事后又说:“你看,这老大娘用搓乱麻为引火绳去讨‘火种’的办法,帮助了那个受冤枉的媳妇,梁石君和东郭先生就好比那受冤枉的媳妇,我该到相国那里去讨火种啦!”

蒯通拜见曹参后,向他提出一个问题:“有个妇人,丈夫死了才三天就要改嫁,还有个妇人,丈夫死了在家守寡,相国如要娶妻妾,会娶哪一个呢?”

曹参以为他是开玩笑,说:“我看该娶那个守寡的。”

蒯通对于曹参的回答很满意,也很愿意梁石君和东郭先生出山为朝延出力,建议道:“相国既然对人才非常看重,就应该马上派人把梁石君和东郭先生请出山。”

曹参也采纳了蒯通的建议,让人进山把梁石君和东郭先生请出山,给予他们很高的待遇。

束装盗金

【释义】整理服装,偷取财物。后形容无端受怀疑。

【出处】汉•班固《汉书•直不疑传》。

直不疑是西汉时孝文皇帝的一个郎官,平常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门,充任车骑,有一个老郎官解甲归田收拾行装时,把同住一起的小伙子的银两误装进自己的行包,却浑然不知,告辞众人上路了。

没过一会儿,小伙子发现银两不见了,翻箱倒柜,也没找到。小伙子号陶大哭起来,这可是他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家人全指望他的收入过日子呢。

小伙子悲悲戚戚的,引来不少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忽然低一阵高一阵的鼾声传来,众人循着声音一看,原来是同舍的直不疑在呼呼大睡。

同事丢了银两,他不闻不问,好像没事人一样,居然睡得挺香!大家仔细想想,同屋只有三个人,老郎官为人忠厚,而直不疑平时行动诡秘,不是他拿了银两,还有谁呢?

小伙子也在怀疑直不疑,情急之下,上前猛推直不疑,将其推醒并要求直不疑道:“你拿了我的银两,那是我的求婚钱,你快还给我!”

直不疑不知道乱哄哄的出了什么事,揉揉惺松的睡眼,连说:“哦,是的,是的,对不起,对不起。”

在众人鄙视的目光下,直不疑用东西到集市上换了银两,如数还给他,大家这才散了伙。

过了几天,老郎官回来了,他摸出一包东西,递给小伙子,满脸羞色,原来,他回到家打开行囊,发现多了一包银两,才知道自己老眼昏花,误拿了别人的东西,又匆匆赶回来把银两还给他。

这下,小伙子恍然大悟,直不疑根本没拿他的东西,是自己冤枉了他,于是十分惭愧地请求直不疑原谅。

远交近攻

【释义】指交际远国,而攻伐近邻之策略。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战国时代,秦昭襄王就当前形式和治国要领向当朝宰相张禄请教。

张禄说:“今日论起秦国的地位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天然屏障呢?论起秦国的兵力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兵车,这么强大的士兵呢?论起秦国的老百姓来,任何国家的老百姓也没有这么遵守纪律,爱护国家的!除了秦国,哪个国家能够号令诸候,统一中国呢?大王虽说是一心想要统一天下,可是几十年来却没有大的成就,这就是因为秦国只知道一会儿跟这个诸侯订立盟约,一会儿跟那个诸侯打仗,根本没有一个一贯的政策。听说最近大王又上了武将们的一个大当,发兵去打齐国。”

秦王插嘴说:“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张禄说:“齐国离秦国那么远,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要是出去兵马少了,或许会被齐国打败,让各国诸侯取笑;要是出去的兵马多了;国中也许会出乱子。就算一帆风顺地把齐国打败了,也不过叫韩国跟魏国现成捡利,大王又不能把齐国搬到秦国来。当初魏国越过赵国把中山打败了,没想到中山后来反给赵国并吞了去,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中山离赵国近,离魏国远吗?我替大王着想,最好是一面跟齐国、楚国交好,一面去打韩国和魏国。离着远的国家既然跟我们有了来往,就不会来管跟他们不相干的事情。把近的国家打下来,就能扩张秦国的地盘,打下了一寸土地就是一寸,一尺就是一尺。把韩国跟魏国兼并了之后,齐国和楚国还站得住吗?这种像蚕吃桑叶似的由近而远的法子叫‘远交近攻’,是个顶妥当的方法。”

秦王听了,也认为言之成理,并称赞是一个好办法,并按计行事,把攻打齐国的力量改为对付邻近的魏国、韩国。

连篇累牍

【释义】形容文章篇幅多,文章长。累:重迭;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片。

【出处】唐•魏征等《隋书•李谔传》。

南北朝时文人的文章多浮华空洞,这种风气延续到隋朝。隋文帝时的治书侍御史李谔,很有辩才,文章也写得很好。他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常常华而不实,决定上书给隋文帝,希望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当时文风。主意打定,他就着手去写。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以后,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都追求词藻的华丽,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他就暗暗思忖:南朝政治的腐败跟这绮丽的文风有关,这真是误国的根源呀。一天,他伏案看着奏章,看到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写来的文章词藻华艳堆砌,内容空洞无物,不禁勃然大怒,马上对手下人说:

“把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交给有关部门治罪。”

李谔的《请正文体书》终于写好了,他在上奏之前又看了一遍:书中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谈到了他们崇尚文辞,不重视为君之道,只注重文辞华丽的雕虫小技,下面的人跟从他们,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渐渐形成风格,给后世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及危害,望当今皇上能出政令改变文风。他觉得自己把要说的话都说清楚了,一天,他就把奏章递了上去。

隋文帝阅了李谔的奏章,不住地点头,当看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时,心想:李谔说得对呀,现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谈来谈去,都离不开吟风弄月,真是又长又累赘。这样下去,世俗无论贵贱贤愚,都去吟咏风花雪月,崇尚绮丽文风,追逐功名利禄,可怎么得了哇!于是他下令说:

“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不注意文风,定严加追究。”

李谔的奏章一发布,官员上的奏章立即得到了改变,从此文风也逐渐好转了,他上奏的目的也达到了。

运筹帷幄

【释义】帷幄:古代军队的帐幕。在军帐中谋划军机。比喻卓越的军事才能。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设酒宴,大宴文武百官。刘邦说:“诸位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呢?”

有两位将领马上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厚而且爱护别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大家,跟天下人同享富贵。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摇摇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隔,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重要的谋士范增和项梁,但最后他一个也没有留住,不善于用人,他注定要失败。”

吴越同舟

【释义】吴越是春秋时两个不友好的国家,比喻双方在危难中,化敌为友,共同渡过难关。

【出处】战国•孙武《孙子•九地》。

春秋时,由于吴、越两国连年混战,彼此经济都遭受到极大的破坏,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一天,在吴越交界处一条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人,其中吴人和越人各一半,分坐在船的两头,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几个吴国孩子吓得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太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迅速解下来。但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这时如果不快解开绳索,降下帆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势非常危急。

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同船的不管是越人,还是吴人都奔过来帮助船工解绳索,因为他们知道此时应该同舟共济,才能平安渡河,在众人的努力之下,船身终于稳定下来。众人也平安地到达了目的地,这船上的吴越人也因此而摒弃前嫌彼此珍惜起来。

吴市吹箫

【释义】吴市:吴国京都的街市。在吴国都市吹箫要饭。后指流浪飘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春秋时,楚平王杀了太子建的师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后,又派人去抓已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员(即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挂着伍员的画像,以便捉拿归案。

伍子胥流亡异国,指望依靠吴国的力量来攻灭楚国,以报杀父兄之仇,他白天睡觉夜里行走,经过宋国和郑国来到陈国。只要能混出昭关(在今安徽含山西北),就能摆脱楚国对他们的追捕,直接到吴国去了。

楚平王也料到伍子胥一定到吴国去,因此严令昭关的守将,在城墙上挂着伍子胥的画像,对过往行人严格检查,一一核对。

在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伍子胥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便让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待时机,设法混出昭关。

几天后,东皋公找了一个容貌与伍子胥差不多的人,让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装出关。过关口时,故意装得慌慌张张,结果被守关将士认为是伍子胥而被抓住。关口士兵以为追捕对象已经抓住,放松了警惕。就在这时侯,伍子胥扛着一个装满行李的大口袋,在东皋公的掩护下,混出了昭关。等守将发觉抓错了人,伍子胥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

出昭关后,伍子胥仍然白天躲藏,晚上赶路。到吴国的都城时,他已没有吃的东西。于是他披发赤膊,化装成了一个要饭的,在吴都热闹的街市上,鼓起腹部吹萧唱曲,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

“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处诉。宋国、郑国一路跑,孤苦伶仃谁帮助?杀父大仇不能报,哪有脸面做大夫?……到如今,吹萧要饭泪纷纷,定要吹出有心人。”

在吴市吹箫的伍子胥,果然引来了许多人的注意,后来传到了吴王的耳朵里,吴王便让其兄公子光去请伍子胥,做了吴国的大夫,最后帮助吴王训练兵马,打败了楚国,报了父兄之仇。

吴牛喘月

【释义】吴地的牛怕热,见到月亮也误认为是太阳而热得发喘。比喻遇到类似的事物而内心害怕。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满奋是西晋时一个读书人,此人性格温和,诚实守信,深得人们尊敬。他身材高大,看上去身强力壮,但实际上弱不禁风,非常怕冷,到了冬天,他见了风就打哆嗦。

原来,还是在三国末年的时候,满奋就和他的叔父满伟一起在魏国司马昭的手下当官,后来满伟的儿子因得罪了司马昭的弟弟,被司马昭的弟弟下令用乱棍打死了,满奋也被革了职。从此,满奋心里总是担惊受怕,一想起那件事就后怕,有时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发抖,从此就落下个怕怜的毛病。

晋武帝即位以后,他知道满奋是个有才干的人,想重新起用他,就派人去把他召进官,准备跟他聊聊。

满奋来到宫中,晋武帝让他在靠窗的地方坐下。窗子那儿立着几扇屏风,上面镶着玻璃,粗看像是空格子。满奋坐在那里跟晋武帝谈了一会儿,总觉得很不自在,好像有风透过屏风吹过来。

晋武帝见满奋那副模样,就问他怎么回事。满奋只得如实禀告,说:“我觉得好冷,那屏风不挡风。”晋武帝听了,笑了起来,说:“那屏风上镶了玻璃,怎么会透风呢?”

满奋感到很不好意思,就解释说:“我就像那吴地的牛啊!”晋武帝不明白,问:“什么吴地的牛呀?”满奋说:“吴地的水牛特别怕热,夏天爱泡在水里,看到太阳就会喘气。有时,在晚上它见了天上的月亮,也以为那就是太阳,会不由自主地喘气。我一向怕冷,见不得风,所以看到玻璃屏风也以为它透风,就觉得身上发冷,真是失礼了,请陛下恕罪!”

满奋话中有话,在说自己怕冷的同时,也意味着当年弟弟被打死时,至今还心有余悸,变向推辞不想再出来做官。晋武帝深明其中意思,不好勉强,就此作罢。

吮痈舐痔

【释义】比喻谄媚之徒巴结权贵的卑鄙行为。痈:一种毒疮。痔:痔疮。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列御寇》。

曹商是春秋时宋国的使臣,有一次,他奉命出使秦国。曹商是个善于阿谀奉迎的人,他到了秦国以后,大拍秦惠王的马屁,取得了秦惠王的欢心。秦惠王一时高兴,送给他一百辆战车。

曹商回国后,洋洋得意。一次,他遇见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庄子,便向庄子夸耀说:“过去我家中很贫苦,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不得不靠打草鞋度日,饿得面黄肌瘦。现在,我一下子拥有一百辆战车,这是多么得意的事呀!”

庄子听了,冷冷一笑,问道:“你听说过秦惠王请医生吮痈舐痔的事吗?”曹商摇摇头回答说:“没有呀,我在秦国的时候,从未听到秦惠王生过痈和痔疮的事!”

庄子又冷冷一笑,说:“你太孤陋寡闻了!秦惠王既生过疖痈,又生过痔疮。他召见医生,说谁能把他烂疖子的脓用嘴吮出来的,就赏战车一辆;谁能用舌头去舔他的痔疮,就赏战车五辆。由此可见,你曹商在秦国所干的勾当,比吮痈舐痔更为下贱无耻,所以才得到一百辆战车的赏赐。你有什么值得得意的呢?”

曹商听了庄子这么一说,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气得说不出一句话来,只好乘人不备时出走了。

呕心沥血

【释义】形容苦思冥想,费尽心血。多用来表示文艺创作的艰辛不易。

【出处】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从小聪明过人才气十足,才刚刚七岁就能作诗,十岁就小有名气。就连韩愈、皇甫湜两人当场出题考他,也没有被他们难住,答题迅速,而且得到韩、皇两人的肯定、赞许。

相传李贺作诗不先立题,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他每次外出总是骑一匹瘦马、带一名小童,背一个锦囊,边走边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所带笔砚,在马上写成纸卷,投入锦囊。有时他满载而归,囊中鼓鼓的;有时终日穷思苦索,竟无佳句可得,囊空如洗。他母亲等他回家,倾囊检视纸笔,发现写得很多,常常爱怜地埋怨他说:“你这孩儿,难道要把心血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呀!”

李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等,由于,他作诗太过辛苦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仅仅活了27岁就去世了。

吠非其主

【释义】不是狗的主人,狗就要朝他乱叫。比喻人臣各为其主。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邹阳是汉景帝时一个非常有智谋的人,他原来同严忌、枚乘同在吴王刘濞手下为官,后因吴王刘濞叛乱,转而投到梁武帝刘武那儿,在那儿受到羊胜、公孙诡等人的排挤、诽谤,以致梁武帝刘武要杀他,邹阳无奈给刘武上书,即《狱中上梁王书》。

《狱中上梁王书》中讲到:“当今的君王如果能去掉骄傲之心,对士人推心置腹,诚恳待人,不论贫穷达贵始终一个样,那么‘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即‘暴君’的狗可以听认主人的指使去咬尧那样的‘圣王’,‘大盗’跖一类的同党可以听从指使去杀许由那样的高士。”这段话引用了《战国策•齐策》中的话,后来简化成“桀犬吠尧”或“跖狗吠尧”的成语。

“吠非其主”,意思是狗总是只知道帮它的主人去咬那些不是主人的人。“吠非其主”,一般总是同“跖狗吠尧”连用,说成“跖狗吠尧,吠非其主”,亦说作“狗吠非主”。

听人穿鼻

【释义】牛鼻穿绳任人牵引,比喻听候别人指使摆弄。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张宏策传》。

徐孝嗣是南朝的一个贵族,他缺乏主见,遇事没个主意,总是听齐武帝的话。

公元493年,齐武帝去世,由皇太孙萧昭业继位。武帝临终时,相信徐孝嗣的忠心,嘱托他辅佐嗣主,第二年,皇族西昌侯萧鸾企图谋夺帝位,他得知徐孝嗣受了托孤之命,而且了解到徐孝嗣为人没有主见,胆小怕事,便想依靠徐孝嗣的作用实现他的野心。为了试探一下徐的反应,萧鸾便派心腹暗地里告知徐孝嗣自己的阴谋,以讨取意见,徐孝嗣得知西昌侯生性残暴,不敢得罪,也不加反对。

但这件事被乐豫知道了,乐豫是徐孝嗣好友,他瞒怨徐孝嗣说:“你如此不忠,对不起武帝。”

徐孝嗣不言,他明知乐豫讲得有理,却又害怕萧鸾。乐豫走后,他一个人在屋里徘徊。

这时,正好萧鸾驾到,徐孝嗣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萧鸾把篡夺帝位的具体步骤告知了徐孝嗣,并要他一起协助完成篡位之事,徐孝嗣思考再三,还是答应了。在他的帮助下,萧鸾派人杀死了皇帝。

皇帝死后,国不可一日无君,萧鸾怕自己现在篡位会引起公愤,便想借用太后名义立15岁的新安王萧昭文为帝,自己可在暗地里操纵新帝。徐孝嗣便取出早就拟好的太后诏令,满足了萧鸾的心愿。

同年,萧鸾又相继诛杀了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借皇太后的名义再次废去萧昭文的帝位,自己称帝,史称齐明帝。

四年后齐明帝去世,他的第二个儿子萧宝卷继承皇位。萧宝卷比其父萧鸾更加残暴专横,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一不称心就要杀人。朝廷大臣谁也不敢多言。徐孝嗣本性怕事,他虽已担任尚书令,但仍不敢进谏,只是听任暴君胡作非为。

后人把徐孝嗣的软弱无能的行为,称之为“听人穿鼻”。

呆若木鸡

【释义】呆得像木头雕成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惊讶、恐惧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春秋•庄周《庄子•达生》。

周宣王姬静是个非常好打仗的君主,他曾多次出兵对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攻打,在公元789年,在同姜戎作战中被姜戎击败,他没有善罢干休,准备招兵买马,再与之决战。对于大臣仲山甫的劝谏,他置若罔闻。

宣王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看斗鸡。他让太监们养了不少精壮矫健的公鸡,退朝以后经常到后宫的平台上看斗鸡取乐。时间一久,他发现无论哪一只勇猛善斗的鸡都没有常胜不败的,因而心里总感到不满足。

后来,宣王听说齐国有个叫纪渻子的人是位驯鸡能手,就派人把他请到镐京(西周都城),要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来。纪渻子从鸡群中挑了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鸡。在关进屋子训鸡以前,他请宣王不要随便让人去干扰他。

十天以后,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叫人去问纪渻子:“鸡可以斗了吗?”纪渻子说:“不行,它还非常骄傲恃气。”

又过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问,纪渻子说:“不行,它听到声音,或看到什么影象,还会敏捷地作出反应。”

又过了十天,宣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把纪渻子召来亲自问他,纪渻子仍然说:“不行,这鸡还会怒视而盛气。”

宣王感到有点疑惑不解,说:“怒视而盛气,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

纪渻子笑了笑说:“陛下过去养的哪些勇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

就这样,又过了十天,纪渻子亲自跑来向齐宣王讲:“可以了,现在这只鸡对外界的反应已经没有了,精神处于高度凝滞状态,就像木鸡一样,现在可是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了。”

囫囵吞枣

【释义】囫囵:指完整的东西。吃枣时不加咀嚼,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出处】元•白珽《湛渊静语》。

一天,集市上有一个卖水果的,摊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有梨、枣子、苹果等。摊主总是不厌其烦地向顾客们介绍各种水果的特点和功用。

“诸位,请看我这梨,质嫩、色白、味甜;再请看我这枣子,饱满、色鲜、清香。诸位,本摊所卖的全都货真价实,包你合算。”停了会儿,他又指着水果说:“奉劝诸位,最好还是每种水果都买一些。梨子吃多了,对牙齿有好处,但会损伤心脾;枣子吃多了,对心脾有好处,但会损伤牙齿。诸位,最好各种水果都吃一些,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不少顾客围着摊子纷纷议论,一个说:“说得有理!吃了梨,伤了心脾,让枣子来补;吃了枣子,损了牙齿,让梨子来补。如果样样都吃,那就伤不着我的身体了。”

又有人说:“我看还是不吃为好,吃梨补了牙齿,又被枣子损伤;枣子补了心脾,又被梨子损伤。这样不就等于白吃了吗?”

又有一个顾客说:“可以这么吃:梨,只管咀嚼,不咽下去,那就伤不着我的心脾,还益了我的牙齿;枣子,只管硬吞下去,而不咀嚼,那就伤不着我的牙齿,还补了我的心脾。”

周围的人听了他们的议论,便大笑起来,对摊主说:“如果人们都囫囵吞枣,那么你的水果一定卖得快啊!”

困兽犹斗

【释义】被困住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拼命挣扎。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晋国与楚国因为郑国一事而发生了争战,晋国不幸落败,败军统帅荀林父因吃了败仗,受到晋国国君晋景公的处罚,被革职查办,并要杀荀林父,这时,晋国大夫士贞子对晋景公讲了一段旧事。

在城濮战役中,晋军大胜,光是缴获楚军的粮食,就足足吃了三天。可是晋文公还是脸有忧色,郁郁不乐。左右大臣问道:“这么大的喜事您还忧愁,难道要发生倒霉的事您才高兴吗?”晋文公说:“得臣还活着哩(得臣是楚国国相,名子玉,他在城濮战役中亲自指挥楚军作战,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物)。他活着,我的心怎能放得下。困兽犹斗,何况他是一国之相,岂肯甘心失败!”后来听说子玉在撤兵回国的途中,楚成王竟命令他自杀了。这时,晋文公才真的乐了。楚王杀子玉,等于让晋国又得了一次胜利,而让楚国自己再吃了一次败仗。从此以后,楚国的国势连年衰落不振。

士贞子讲完以后,又劝戒晋景公:“我们不应该再与当年的楚国一样,犯下同样令人心痛的错误,失败只是暂时的,况且荀林父也受到了处罚。晋公沉思了一会儿,认为士贞子言之有理,便赦免了荀林父。

围魏救赵

【释义】围攻魏国,解救赵国。比喻不与敌人直接交锋,通过截其后路达到目的。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并围住了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挡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派田忌为大将,并派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孙膑献计说:“我们把兵埋伏在路上,扬言攻打襄陵,魏军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襄陵,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一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襄陵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援襄陵,谁知魏军在途中遭到齐军截击,又陷入了孙膑的阵法,结果冲到阵中的魏军被杀得片甲不留,庞涓没命似地向后逃去,狂奔数百里,当天夜里就撤回到大梁,再也不敢出头。

坚壁清野

【释义】让敌人攻下城堡后一无所获,最后困死、饿死敌人。坚壁:坚守壁垒;清野:居民、物资全部转移。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军后占据兖州地区,继又挥师东进,准备夺取徐州。但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割据势力吕布,袭破兖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领要地淄阳。曹操急忙从徐州撤兵回来,向屯驻淄阳的吕布发动反攻。吕布十分凶悍,双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时无法取胜。不久,徐州守将陶谦病死,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争夺徐州的心情更为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来消灭吕布。

曹操的谋士荀彧,劝谏曹操切勿急于进兵徐州,以免吕布乘虚而入。他说:

“眼下正值麦收季节,据报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麦子,运进城去,这表明他们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有所准备。收尽麦子,对方必然还要加固防御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转移粮草、物资。这样军队开到那里,势必无法立足。对方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我们,到那时,攻不能克,又一无所获,不出十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苟彧的分析,十分佩服,决定停止东征徐州,而与吕布对垒,吕布兵败逃跑,兖州得到平定。

助桀为虐

【释义】桀:古代暴君。助暴君作恶,指帮助恶人干坏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的军队先攻到秦国京都咸阳城下。秦王子婴看到大势已去,就派人把印交给了刘邦,然后就投降了。刘邦率领兵马进入咸阳后,看到秦朝宫殿十分壮丽宏伟,宫中富丽堂皇,无比壮观,宫中又有无数的金银珠宝,无数的妙龄美女,于是,就想留居宫中,尽情享乐一番。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反对刘邦的这种打算,劝他到秦宫之外居住,刘邦想不通。于是,刘邦的谋士张良劝道:“秦朝十分残暴无道,因此,您才能推翻秦王朝,来到这里,您想替天下老百姓消灭残存的恶人,就应该彻底摒弃秦朝的奢侈与淫乐,以艰苦朴素号召天下,决不能像秦王那样骄奢淫逸。现在,您刚刚推翻秦王朝,接着又想像秦王那样贪图享乐,这就等于助桀为虐。应该知道,忠诚之言,听起来虽然很不顺耳,但对于端正人们的行为却是很有好处的;良药喝起来虽然觉得口苦,但对于治病却是很有益的。希望您能够听从樊哙的劝说。”

刘邦听完张良的议论,认为言之有理。于是撤出咸阳,驻军霸上。

别开生面

【释义】生面:新的面目。使原来已经暗淡模糊的画面重放光彩。比喻另创新局面、风格或形式。

【出处】唐•杜甫《丹青引》。

唐代有个名气很大的画家,叫曹霸,他特别擅长人物、马匹画,并经常被召进宫去,为唐玄宗当场作画。

长安城里的太极宫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烟阁。凌烟阁四壁画着几幅唐朝开国功臣的肖像。这些肖像是唐初大画家阎立本的作品,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70多年过去了,凌烟阁中的功臣像大部分已经剥落,色泽暗淡模糊,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有一天玄宗想起了曹霸,就派人召他进宫,让他把全部功臣的肖像重新画过。

曹霸来到凌烟阁上,全神贯注地开始创作。几天后,24幅功臣肖像就全部画好了,其中画得最生动逼真的是褒国公段志宏、鄂国公尉迟敬德,这两位功臣都是著名的武将,曹霸把他们圆得神采飞扬,英姿飒爽,似乎头发须眉都在耸动,好像正要冲上阵去与敌人厮杀。唐玄宗非常满意,给了曹霸很多赏赐,并且封他当左武卫将军。

但是,好景不长,曹霸因一件小事被削职为民,再加上“安史之乱”,他颠沛流离,生活困苦,最后落得了给路人画像谋生的地步。

这时,著名的大诗人杜甫也避乱来到成都,住在城郊浣花溪畔的草堂里。有一天,杜甫在朋友家中看到曹霸的《九马图》,就进城去四处寻访他,终于在街头见到了曹霸。杜甫十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就写了一首《丹青引》送给他。杜甫在诗中高度评价了曹霸的艺术成就,称颂他:

凌烟功臣少颜色,

将军下笔开生面。

后来,“笔开生面”演化为成语“别开生面”。

别无长物

【释义】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王恭是东晋的一个读书人,他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乐于助人。

有一次,他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他有一个本家亲戚,名叫王忱,当时也在建康。王忱听说王恭来了,就到王恭住的地方去看望他,王恭一见,很高兴拉住他在竹席上谈话。

王忱坐在竹席上,觉得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席子编织得也很漂亮,他很喜欢。他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席子,就希望王恭能够送一条给他。于是,他把竹席夸赞了一番,把自己的想法流露了出来。

王恭听后,二话没说就把那条竹席送给了他。王忱当然是非常高兴,再三表示感谢,拿着竹席高高兴兴地走了。

哪知道,王恭就只有这一条竹席,把它送给王忱以后,他只好改用了草席。后来王忱知道了,感到很惊讶,也觉得过意不去,就去向王恭道歉,说自己确实不知道王恭就一条竹席。王恭笑着对王忱说:“您不知道我的为人,我就是一个别无长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