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画

百折不挠

【释义】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

【出处】《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

东汉有一个名叫桥玄的官员,他为人正直无私,嫉恶如仇。

桥玄年轻的时候,在唯阳县当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来到唯阳,他向周景揭发了豫州“陈国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派他去查办。周景同意后,桥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起来,详细调查羊昌的罪行。羊昌的靠山、当朝大将军梁翼得知这个消息,派人飞马传来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圣旨,要他召回桥玄。桥玄退还檄文,更加抓紧办案,终于使羊昌受到惩罚。桥玄从此名声大振。

汉灵帝时,桥玄当上了尚书令,他掌握了朝中大夫盖升仗着与灵帝有交情,在做南阳太守时大肆收受贿赂、搜刮大量钱财的事实,就向汉灵帝上奏,要求罢免盖升,收缴盖升的家产。汉灵帝不但不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官。桥玄于是托病辞职,告老还乡。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次,他十岁的小儿子在门口玩,突然有三个强盗劫持了孩子,冲到楼上,向桥玄勒索财物。消息传开,校尉阳球向河南府尹、洛阳县令求救,带兵包围了桥玄的家。阳球等怕强行动手会伤了孩子,不敢进攻,桥玄大声喝道:“强盗无法无天,难道能为了我的孩子而放纵这些恶贼吗!”

他要求阳球等人上楼捕杀强盗,强盗被杀死了,他的小儿子也被强盗杀死了。

百川归海

【释义】比喻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汜论训》。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房子,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种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使社会更加进步,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百无聊赖

【释义】聊赖:指凭惜、依托。形容生活或感情无所依托,孤寂无聊,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

东汉末年,军阀公孙瓒原先盘踞在蓟州。

蓟州流传一首童谣:燕南睡,赵北际,有此中可避世。

北方的鲜卑、乌丸,南方的袁术、袁绍,不断侵扰蓟州,盘踞于此的军阀公孙瓒特地为此找来术士,询问童谣的含义。

术士说:“古燕国的南疆,赵国的北边,有时归入燕国版图,有时归入赵国版图,那块土地就是易州,该州城建在山坡上,后枕大山,发生战事,来者只能仰攻,是固守的好去处。”

公孙瓒一听有利于固守,当下就决定把都城从蓟州迁到此处。

公孙瓒在易州城外挖了十道壕堑,每道壕堑后都筑一道城墙,中建一座十余丈高的城堡,藏有米粮300万斛,称为易京,自己就驻守其间。他踌躇满志地说:“兵书上说的,攻打拥有百座堞楼的城池是自讨苦吃,现在易京有堞楼千座,哪个能奈我何?”

公孙瓒哪里知道这一切都是中了袁绍的计谋,是为了把公孙瓒,引进孤城困守,才散布童谣引公孙瓒愿者上勾。

袁绍大军围困易京,公孙瓒据险而守,虽然一时不怕敌兵攻城,但是老呆在城里,士兵无斗志,米粮日渐减少,日子也不好过。另外,袁绍的军队日日夜夜在城外挖掘地道,通向城内,准备上下夹攻。

公孙瓒憋不住了,先派遣儿子突围外出讨救兵,然后率领士卒,打算出城跟袁绍决战。可是援兵总是不来。公孙瓒写信让人快速送到儿子手里,信上说:“袁绍的军队,像神又像鬼,鼓声角声在地道下响起,云梯檑石在我军头上飞舞,困守孤城,无所聊赖。你急率轻骑前来救援,来时在北方山头燃起烽火,为父得讯后,开门击贼,出其不备,打垮袁军。”

不幸的是,这封信落到袁绍手里,袁绍将计就计,按照信中所说的那样点起了烽火,公孙瓒果然上当,中了埋伏,败兵回城,却又发现城又被袁军从地道入而占领,前后无路,公孙瓒只得自杀。

“无所聊赖”后来辗转沿用,又作“百无聊赖”。

百不当一

【释义】一百个也抵不上一个。形容人或物异常出众。

【出处】汉•班固《汉书•文帝纪下》。

汉文帝统治时期,边境常常受到匈奴的侵扰,由于匈奴简装轻骑,神出鬼没,使汉军不能行之有效的对付他们,为此,不但于国力上受损,而且还不能确保边境安全,惹得朝廷非常苦恼。

大臣晁错上书汉文帝,提出制服匈奴的见解和主张。

他说:“汉兴以来,胡虏屡次入寇,小人则小利,大人则大利。……克敌制胜之道,首先在于选良将,将士要善于审度形势。兵法说,阔丈五的沟渠,漫过车辆的河水,山陡林密,积石蔓藤,是步兵用武之地,骑兵两名抵不上步兵一名;土山丘陵绵延不断,平原旷野,这是骑兵用武之地,十名步兵抵不上一名骑兵;小丘间隔的原野,隔河相望的坡岸,居高临下,这是弓弩兵用武之地,执短兵器的步兵和弩兵相较量,百不当一;两军相逼,平地短草,可前可后,这是长戟兵用武之地,执剑拥盾的步兵与之三较,百不当一。……另外,中国的马匹比不上匈奴马的健壮,中国骑兵的箭术比不上匈奴人,匈奴人更比中国士兵吃苦耐劳。但是战车、强弩、坚甲、列阵、三军聚射而万箭齐发,匈奴人比不上我们。匈奴所长者三,中国所长者五,只要将士用长避短,匈奴是可以被我们平定的。”

晁错还提出以夷制夷、徙民屯边等主张,都为皇帝所采纳,使边事紧张形势得到缓解。

百发百中

【释义】泛指技术高明,无可挑剔。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谋士,他的名字叫苏厉。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危在旦夕。于是,苏厉对周王说:

“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那可就非常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

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

“以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儿疲倦了,一箭射不中,你的名声将大打折扣。’”

接着苏厉又对白起说:

“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

白起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白起没有听苏厉的,继续领兵出征,不久大败魏军,得到了秦王的奖励。

百丈竿头

【释义】原意是佛教学说,指道行造诣达到最高境界。比喻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攀登高峰。

【出处】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

宋朝有一个得道高僧,法号为招贤大师。他经常到各地传道讲经。

有一次,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大师慢慢地作答起来。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大师指着本子念唱道: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招贤大师非常耐心地解释清楚了偈帖的内容,使问者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百步穿杨

【释义】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

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年轻时勇力过人,善长射箭,与他同时的另外一个射箭手叫潘虎,很不服气,相约在场地比箭。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镞正好贯穿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这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嗯,有了百步穿杨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致谢。

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百感交集

【释义】形容各种感想交织在一起,感慨万分。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人,晋怀帝时在朝中任职。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军队两次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西晋都城洛阳,但都被西晋军队击退。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卫玠决心把家迁往南方。

他的哥哥卫璪在朝廷担任官职,母亲不忍心和卫璪分离,卫玠劝她要以家庭大计为重,终于说服母亲同意南迁。永嘉四年,卫玠告别哥哥,离开洛阳,带着母亲和妻子举家南迁。

卫玠一向体弱多病,一路上长途跋涉,餐风饮露,经受了千辛万苦。在将要渡长江的时候,他的神情容貌都显得憔悴不堪。他对左右的人说:“见到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又有谁能排遣这万千的思绪和感慨呢?”

卫玠把家迁到南方后,也没有避过战乱。两年后,他不幸因病死去,死时才27岁。

百闻不如一见

【释义】指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

【出处】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西汉宣帝在位的时候,西北边疆经常受到羌人的侵扰,汉宣帝决定出兵打击羌人,问百官谁愿领兵出征。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奋勇,愿意领兵出征。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要想打胜仗,对敌军的状况要做到胸中有数。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进攻,大败羌人。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服他的见识。

赵充国到了西北边疆,不辞劳苦,亲自到前沿阵地察看敌情,没过多久,他对敌情了如指掌,他不失时机调兵遣将,终于平定了西北边疆。

老马识途

【释义】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作用。

【出处】赵国•韩非《韩非子•说林》。

春秋时期,齐国是北方的大国。有一年,齐国应燕国之邀,出兵征伐入侵燕国的山戎人,后来,山戎人惧怕齐军,逃到孤竹国去了,齐国国君齐桓公决定出征孤竹国,随他出征的有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了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

“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领引大军走出山谷。”

齐桓公立刻派人放老马在前面引路,果然不出管仲所料,老马认识原来的路径,齐军获救。

老牛舐犊

【释义】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厚情感。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

杨修,东汉末年人,曾是曹操的主簿。他才思十分敏捷,聪明过人,经常能猜中曹操的心思。曹操生性多疑,对于杨修的才能,他心中早就存有疑忌,怕以后对自己不利,就想找借口除掉他。

有一次,曹操出兵汉中,准备进攻刘备。后来发现时机并不成熟,就想退兵,但又怕面子上不好看。正在犹豫的时候,厨师送进来一只鸡,他一边吃鸡,一边想主意。这时,一个部将来问曹操晚上用什么口令,曹操正在吃鸡肋,于是顺口就说:“鸡肋。”

口令传下来以后,杨修就让部下作好退兵的准备。别人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杨修说:“我从口令猜的。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主公把汉中比作鸡肋,肯定是觉得留在汉中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我认为会撤兵。”

后来,曹操果然下令退兵。曹操知道杨修又一次猜中了自己的心思,终于下了决心,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

杨修的父亲杨彪得知杨修被曹操杀了,心中十分悲痛。有一次,曹操见到杨彪,问他为什么最近瘦得厉害,杨彪回答说:“汉武帝的近臣金日蚩为免后患,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品行不端的儿子,我很惭愧自己没有金日蚩那样的先见之明,但我终究还是怀有母牛舔小牛那样的亲子之情,所以才瘦得这么厉害。”

曹操听了杨彪的话,心中也产生了一丝愧疚。

老当益壮

【释义】形容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名将马援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但他见多识广,很有谋略。马援原先在隗嚣手下当差,但时隔不久,他看出隗嚣是无能之辈,毅然离开了他,投奔了刚刚起兵的刘秀。

刘秀求才若渴,知道马援是个文武全才,立刻委以重任。马援感恩图报,每次打仗,他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从不后退。在马援的指挥下,刘秀的军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马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戎马生涯,一直到六十二岁的时候他还领兵出征,最后他劳累成疾,重病压身,病死在军营中。

老妪能解

【释义】形容文章通俗易懂。

【出处】宋•惠洪《冷斋夜话》。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诗大多反映的是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一直为世人所推崇。

白居易写的诗都很通俗易懂。据说,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后,要拿到邻里去念给那些老太太们听,如果老太太能够听懂了,说明诗写得通俗易懂,可以定稿;如果老太太有些地方听不懂,说明还要修改,白居易就会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太太们能听得懂为止。

扬扬自得

【释义】形容神情十分得意。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子手下有一个车夫平时倨傲,一次驾车拉晏子外出,意气扬扬春风得意的样子恰被其妻看见,其妻见丈夫的样子与晏子谦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顿时生气,待回家后,提出与丈夫离婚。

丈夫大吃一惊:“你为什么要离我而去?”

“晏子身高不到六尺,满腹经纶,做了齐国的宰相,名扬于各地诸侯,可以称得上是一方豪杰了。然而今天我看见他坐在豪华的车子上,态度谦恭和逊,一点也没有居高自傲的神色。可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不过是个为人赶车的车夫。我看见你赶车时的样子很有点自以为是,所以我想离开你。”

“请不要再说下去了,”丈夫打断了妻子的话,“我领会你话中的意思了。”从此,赶车人仗势自恃,骄矜傲慢的态度不见了,代之以谦逊和谨慎。

车夫前后判若两人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便问他,问明了事情的真相,他对车夫有错就改的态度深为赞许,让他做了齐国大夫。

扬扬得意

【释义】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晏婴,字平仲,人称晏子,春秋时齐国人,他是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相国,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晏婴虽然才智过人,官居高位,但他处事稳重,处处都表现得非常谦恭。

晏婴有一个车夫,他很为自己能替晏子驾车而骄傲。他每次替晏婴驾着有华丽的车盖、并有四匹马拉着的车外出,非常神气,瞧不起别人,以为自己能替晏子驾车就比别人高一等。

一次,他驾着车正好从自己家门前经过,他的妻子从门缝中看到了丈夫那种扬扬得意的样子,心中很不高兴。

这天,当车夫回家的时候,他的妻子铁青着脸闹着要回娘家,再也不回来了。车夫很惊奇,问:

“你今天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事?”

他的妻子哀怨地对丈夫说:

“你今天驾车路过家门口,我看到你那副扬扬自得的样子,简直令人作呕。你看人家晏婴,他是一个相国,德高望重,虽然他身长只有六尺,但坐在车子里,看上去又稳重,又谦恭;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不过是个车夫而已,就那样神气十足,好像你比晏相国还了不起似的。因此,我觉得跟你这样的人在一起,不如回娘家去。”

车夫听了妻子的话,感到妻子的话很有道理,就向妻子认了错,保证以后改正。他的妻子也就原谅了他。

从这以后,这位车夫在驾车时一反常态,处处表现得很谦逊。他的变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晏子就问他是怎么回事,车夫便如实地说了。

晏子觉得这位车夫是一位可造之材,经过他的大力推荐,车夫当上了齐国的大夫。

扪虱而言

【释义】扪:摸。一面摸虱子一面谈话,形容谈话随便,不拘小节。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猛传》。

当过前秦宰相的王猛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那时前秦建国不久,王猛也在华阴隐居,听说东晋大将桓温率军攻打前秦,并在霸上驻守,便只身披了一件粗麻衣去见桓温。

王猛见了桓温,一面谈论天下形势,一面用手捉着身上的虱子(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桓温问他:“我奉朝廷之命,带领10万精兵北伐,为民除害。可是关中豪杰至今没有一个人前来见我,这是什么原因?”王猛道:“将军不远千里而来,大军深入敌境,长安已近在眼前,却不渡过灞水去攻打长安。百姓都摸不透你的心,自然没有人前来欢迎啦。”

原来,桓温并没有收复失地的诚意,不过利用北伐树立自己的威望而已。王猛这几句话,触及了桓温内心的秘密。

桓温为王猛敏锐的洞察而震惊,心里很是对他钦佩,并在大军撤离之前赐给王猛车马,许以官职,并要带王猛回去。王猛虽然没有在桓温那里施展才华但却在秦王苻坚那里得以发挥他的卓越才能,只因为荷坚赏识,重用他。

扫除天下

【释义】肃清邪恶,治理好国家。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暮传》。

东汉时有个名人叫陈蕃,他从不讲究卫生,屋子从未打扫过,更别说庭院了,一次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实在看不过眼,规劝说:“你应该把屋子收拾干净。”

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一间房子哪里值得一扫!”

后来陈蕃在朝廷做官,对于种种不法行为,只要知道,没有一件肯放过。果然做了许多扫除天下肃清邪恶的大事。

陈蕃不但对同僚违法乱纪敢于查处,而且皇帝有不对之处,他也敢指出,一次他劝诫皇帝为节省开支,应该把多余的宫女放掉。由于义正严辞,皇帝也只好照办,放出了500名宫女。

延熹年间,零陵、桂阳一带农民起义,公卿们一致认为应该镇压,只有陈蕃上书皇帝说:“这两郡的百姓,是您的赤子,他们之所以造反,难道不是当地官府豪强过于贪虐,逼出来的吗?您如能严查、撤换为政失和、侵暴百姓的贪官,改派依法理政、爱护百姓的好官,无须调兵镇压,暴乱就可以平息。”

陈蕃70岁那年与外戚窦武合作准备消灭乱政的宦官,但由于计划的失败反被宦官矫诏所捕杀,晚年可悲。

扣盘扪烛

【释义】指盲人通过敲击铜盘来体会太阳的形状,触摸蜡烛去想象太阳的光芒,比喻认识问题很片面,没有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质。

【出处】宋•苏轼《日喻说》。

古时候,有一个天生的瞎子,从来没有看见过任何东西。他了解世界只能靠耳朵听,靠手去触摸。

有一天,他忽然想知道太阳是什么形状的,就去问别人。别人告诉他说:“太阳像个圆圆的铜盘。”瞎子听了,点了点头,向别人道了谢,就赶紧回家了。他知道家里有铜盘,就让家里人赶快给他拿来。家里人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就把铜盘拿给他。他接过铜盘,用手摸了摸,轻轻地敲打了两下,铜盘就发出“当当”的响声。瞎子高兴地说:“现在我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的了!”

过了几天,远处有人在敲钟,瞎子听到当当的钟声,高兴地喊叫起来:“我听到太阳了!”旁边的人都笑起来,告诉他说:“太阳不会发声音,你听到的是敲钟的声音。”瞎子一听,感到很疑惑,就问:“既然太阳没有声音,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那人想了想,说:“太阳是会发亮的,跟蜡烛差不多。”

瞎子回到家里,又让家里人找一支蜡烛给他。他拿着蜡烛反复摸了几遍,又高兴地说:“现在我真的知道太阳是什么样的了!”

又过了几天,瞎子到邻居家串门,在桌子上摸到一支像笛子一样的乐器,他用手摸了几遍,觉得这东西也是瘦长的,跟蜡烛差不多,以为又是太阳,就高兴地说:“我拿到太阳了!”邻居听了,笑着告诉他说:“这是用来吹奏的乐器,不是太阳。”

瞎子越弄越糊涂,自言自语地说:“太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朽木难雕

【释义】枯朽的木头难以雕凿。比喻不堪教育,无法造就。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公冶长》。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他口才极好,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孔子以为宰予是一个有出息的人,但没多久,他懒惰的毛病便暴露了出来。

一天,孔子给学生讲课。宰予却在房里睡大觉!学生们听说宰予大白天还睡觉,哄堂大笑。孔子叹了一口气,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朽木难雕),粪土似的墙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一个言行不一的学生,从他那里我得了教训,要改变一下态度,再听别人的话,我要考察他的实际行为,绝不能再以言取人了。”

孔子明白了宰予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此以后再也不喜欢他了。

机不可失

【释义】表示时机难得,不可错过。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靖传》: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唐朝初期的军事家李靖,为李渊建立唐王朝出过力。李渊当皇帝后不久,李靖上书平定长江中游地区称帝的萧铣。李渊采纳了他的计策,任命他为引军总管,并作为李渊的堂侄李孝慕的副手,率军前去讨伐萧铣。

公元621年八月,唐军队伍开抵夔州。萧铣以为正值秋汛期间,江水上涨,唐军不敢进入危险的三峡地区,因此不作任何防备。

唐军将领中,对是否要在此时渡三峡也看法不一。许多将领认为,在水涨时渡江太危险,希望水位下降后再进兵。但是李靖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时机难得,不可错过。

李孝慕采纳他的意见,决定进兵。萧铣得知后,赶紧派部将文士弘抵御唐军。李孝慕打算出击。但李靖考虑到文士弘是萧铣的一员猛将,一时很难打垮他,建议等敌军士气衰落时再出击。李孝慕不听,亲自率军出战,结果大败而归。

李靖冷静地观察敌军的追击,见敌人边追边掠夺大量物资,很不方便,他想如果此时反击的话一定会反败为胜,果不其然,李靖获胜,并逼萧铣在江陵城被围时自杀。

权宜之计

【释义】权:姑且。宜:适宜。指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的措施。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允》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王允被派去讨阀。因在一敌俘身上发现一封常侍张让的通敌信他立即报告给了皇帝,因而与张让结下深仇。

然而后来张让借故把王允关进牢狱,决定处死他。司徒杨赐派人告诉王允说:“你犯在张让手上,看样子活不成了,别受罪了,还是设法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捧着毒药流着眼泪送给王允。王允把药碗猛地摔在地上,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今日获罪,就应该伏刑以谢天下,岂有自己喝药求死的道理!”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一块儿去请求皇帝免他一死。王允获赦后怕再遭厄运,便改换姓名,迁居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在汉献帝统治时期,王允被重新启用并任太仆、尚书令,在这期间与大将军何进一起收吕布,杀董卓,在这以后,王允高枕无忧粗心大意而招来杀身之祸,死于董卓部将之手。

《后汉书•王允传》中说:“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地利人和

【释义】地利:作战的有利地形,或防卫工事。人和:指人与人的关系和睦团结。办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尤以人和最为重要。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有人向孟子请教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圣明英达的君主。

孟子说:“我认为圣主明君是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的,这样顺从、支持他的人就多,反对他的人就少。我的意思就是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随便举个例子,例如有座小城,敌人久攻不下,敌方肯定会利用适合作战的阴晴、寒暑、雨风等有利天时的,可是仍不能攻下它。因为这座小城占有地形上的优势,城高池深,这种地利超过了敌方的天时;同样的一座山城,城墙很牢固,而且兵强马壮,粮食充足,但是敌人来了,城内守兵弃城逃跑,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呀!这就证明了我的主张:靠疆界是无法限制百姓的;守卫国家依靠地势险峻也是靠不住的;同样,想用武力也不能长治久安。如果你不施行仁政,百姓就不会听从你的,而且还会搞得众叛亲离,那么你不是注定要垮台吗?”

有名无实

【释义】形容徒有虚名,空有某种形式,而不具备实质内容。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晋国太傅叔向与晋国六卿之一的韩宣子是一对老朋友,有一次韩宣子向叔向诉苦,想得到叔向的理解,却没想到叔向向他道贺。

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梁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梁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

“你已达到梁武子一样的贫困,也具备了梁武子的美德,相比之下,精神的财富要比物质的贫穷要充实得多,所以你应该高兴而不应该犯愁,可喜可贺。”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

“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有恃无恐

【释义】因有所依靠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齐国国君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即位。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东进发,去讨伐鲁国。鲁僖公得到消息,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犒劳齐军。

这时,齐孝公的军队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来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

“鲁国难道不怕齐国吗?”齐孝公傲慢地说。

展喜是个见多识广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

“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却一点也不害怕。”

齐孝公听了,轻蔑地说:“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别说庄稼,就是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废寝忘食地治理国事,终于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告诉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既然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贸然废弃祖先的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

齐孝公被展喜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心了,便不再攻打鲁国了。

有备无患

【释义】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或损害。

【出处】《尚书•说命》。

公元前562年,各国诸侯联合攻打郑国。

四月十九日,齐国的太子光、以及宋国的向戍先期领兵抵达郑国,驻扎在东门外。

当晚,晋国荀罃的军队到达郑国都城西郊,并往东进攻郑国。

卫国的孙林父则率军攻打郑国的北部边境。

到了六月里,诸侯军驻扎在向地,后来又转往西北,进逼郑国都城,军队驻扎在琐地。

近百万的军队势如破竹地杀到郑国都城,将郑都围了个水泄不通,郑国危在旦夕。

郑国人闻讯惊恐万状,向诸侯军求和。

七月,各国在毫地结盟,晋国的范宣子参与了会盟。

九月,诸侯军再次攻打郑国,郑国派使者去通报它先前所依附的楚国说,打算归顺晋国了。

终于,郑国派太子伯骈求和,晋国的赵武和郑国君主结盟,郑国的子展则出城与晋君结盟。

晋国赦免了郑国的俘虏,撤回了进攻的军队,停止了在郑国境内的侵扰。

晋君还派人通知各参与进攻的诸侯国停止对郑国的敌对行为。

郑国为了向晋国表示顺服和感激,向晋悼公赠送身怀绝技的乐师3人,能歌善舞的美女两队共16人。两架歌钟及配套的其他乐器,还有各种车子100辆,以及兵刃、盔甲等。

晋悼公很满意这些礼物,收下了。

这位晋国君主想起晋国连年来取得不少收获,魏绛给他出了很多好主意,因此,将魏绛召进宫来,对他说道:

“您为我出谋划策,使我同各戎狄部落和睦相处,从而称霸中原,使得晋国在8年时间里9次会合诸侯,就好像和谐的音乐,没有不协调的地方。现在郑国给我送来了乐队,请允许我跟您共同享受它们吧。”便把乐队的一半赏赐给魏绛。

魏绛辞谢道:

“同戎狄讲和,这是国家有福气;8年中9次会合诸侯,诸侯们不变心,这是君王的威灵所致,这是大臣们的功劳。大家群策群力,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大王凡事能做到有备无患,那么晋国则无忧也。”

晋悼公说:“您的教导,我岂敢不接受!况且要是没有您的计谋,我就不能正确处理跟戎人的关系,也不可能渡过黄河。赏赐有功的人,这是国家典章制度规定的,不能废除。您还是接受吧。”

魏绛推辞不过,只得接受了。

有志竟成

【释义】指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一定能成功。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

耿弇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他作战英勇无敌,罕遇敌手。

有一次,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弇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在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弇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以前你曾说要打败劲敌张步,当时我还以为你夸的是海口,料想不会成功,没想到今天竟成功了,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夸父逐日

【释义】表示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从前,炎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夸父的,夸父是个敢想敢干的人,有一天,他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要去追赶太阳,和太阳赛跑。

他马上付诸了他的行动,迈开他的长腿拼命地奔跑起来。在北方的原野上,朝着西方,他竭尽全力地跑着。跑呀跑呀,他眼看就快要追上了,太阳的光芒照着他,太阳的热气蒸着他,他感到口渴极了,就不停地喝黄河和渭河里的水。他实在是太热太渴了,很快就把黄河和渭河里的水都喝干了,而他还是没有止住口渴。

夸父口渴难忍,但他还是要继续追赶太阳。于是,他准备跑到北方去喝大泽里的水。北方大泽在很远的地方,夸父还没有跑到目的地,就在途中渴死了。

夸父倒下了,但他手中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枝叶茂密的桃树林,桃树上结满了桃子,给路过的人们解渴。

西山饿夫

【释义】本指伯夷、叔齐。后比喻忠义守节的人。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刘显传》。

刘显是南北朝梁武帝的大臣,他才华横溢,很有名气。梁武帝把都城迁到郑州,封刘显为戎昭将,同年,刘显去世了。

刘之遴对好友刘显的死感叹万分。刘之遴对皇太子说:“我曾经听说过商朝的伯夷、叔齐因不肯做周朝的官,吃周朝供给的米,饿死在西山上,被人们称为西山饿夫。他们这样守全名节、不顾生死,又有什么意思呢?他们的名字难道真的能流传于后世吗?生为堂堂七尺男儿,死了不过占据一个棺材,即使身怀绝技,有非凡的才能,有珠玉一样的品格,如果死得早,英名又不得流传于世,只能留下一声深深的叹息,世上难道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让人心痛的吗?我一直都忘不了我的好友刘显。他熟读经书,精通文艺,对一些深奥的问题常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在我们这些人当中是最优秀的,可是却死在郢都,魂归西天。现在将要为他选择下葬的日子,我们想替他树碑、撰写铭文,希望您能大发慈悲,同意树碑立传,以便能使他享受死后的荣耀,告慰他的在天之灵。”皇太子为刘之遴的深情诉说所感动,同意为刘显立碑刻文。

死灰复燃

【释义】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

韩安国,字长孺,汉时睢阳人,原在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手下当差,深得梁王器重。后来因事被捕,关押在蒙地监狱中,梁王多方设法,一时未能使他获释。

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失势,经常侮辱他。韩安国怒道:“你把我看成熄了火头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

田甲嘿嘿一笑,说道:“倘若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

韩安国气得说不出话来。

不久,韩安国入狱的事引起太后的关注。原来韩安国曾出力调解过景帝和梁王之间的矛盾,使失和的兄弟重归于好,太后为此十分看重韩安国,亲自下诏要梁王起用韩安国。

韩安国被释放,得到了梁王的重用。狱吏田甲怕他报复,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狱吏逃亡,故意扬言说,田甲如不赶快回来,就宰了他一家老小。田甲只好回来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讽刺他道:“现在死灰复燃,你可撒尿了。”

田甲吓得面无人色,连连磕头求饶。

韩安国觉得自己一句话把田甲吓得如丧家之犬,很是惬意,后来韩安国非常宽容地放过了田甲。田甲感激不尽。

死有余辜

【释义】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春纪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外巡行,病死在沙丘,宦官赵高乘机串通丞相李斯,改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皇帝,并假造圣旨,逼令太子扶苏自杀。赵高当上郎中令后,就想除掉丞相李斯,自己独掌朝政。他费尽心思想出了一条毒计陷害李斯。

一天,赵高对李斯说:“当前国内民心不稳,叛乱四起,但皇上整日无所事事,不理朝纲,只知加重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再这样下去,国家可就要危险了!丞相有责任为国分忧啊!”

李斯就去进谏胡亥,劝告他减免赋税,收买民心,以缓和当前的紧张局势。

胡亥怒斥李斯道:“你身为当朝丞相,却无力平息叛乱、安抚民心,反来教训、怪罪我,我看你是别有用心吧!”

这时,赵高又偷偷跑到胡亥那儿说:“李斯心术不正,图谋造反,他的儿子已经和贼兵勾结在一起了!”

胡亥信以为真,立刻下令罢免李斯相位,将他打入大牢。赵高又用重金买通狱中刑讯人员,严刑毒打李斯。李斯忍受不了酷刑,只得招认。胡亥勃然大怒,下令将李斯五马分尸,还抄了李斯的家。百姓原本就仇恨无恶不作的李斯,李斯被处死后,大家都拍手称快,认为他死有余辜。

死里求生

【释义】在死亡的绝境中求生存的道路。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

楚国有一个勇夫名叫次非。有一次他外出办事,意外地得到了一把宝剑。次非很高兴地抱着宝剑乘船回家。船行到河心,突然从河中飞出两条蛟龙来,张牙舞爪要吃人,船上大乱。

次非问船夫:“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里的人还能保全性命吗?”

船夫说:“蛟龙出河,无人能救。”

次非立刻拔出宝剑说:“以前那些丢了性命的人,所以会死在江中,就是因为他们在危急时,虽有了武器,也不敢和蛟龙拚个你死我活,结果呢,性命还是不能保全。现在已是性命不保的时候了,男儿应当死里求生。”次非毫不畏惧地持剑纵身下江杀死了作恶的蛟龙。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释义】指有先见之明的人在临死前设置死后对敌的良策。借用死人吓走活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

诸葛亮于公元231年在渭水东南岸与魏军相峙。一路上兵马劳顿,加上操劳过度引发疾病,于是命令所属,召集姜维、马岱安排后事。又吩咐杨仪:“我死后,不要发丧,可以做一个大龛,将我的尸体放在龛中,嘴里放入米粒,脚下点一盏长明灯。军中一切照常,让后面的营寨先撤退,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不要急躁。如果司马懿来追,你可布成阵势,摇旗击鼓。等他来到,就将我的雕刻木像放在车上,推到队伍前面,命令将士们分列左右。司马懿见了肯定会惊吓而走。”一一布置妥当,当夜,诸葛亮去世了。

诸葛亮已死的消息被司马懿获知,大喜,想追击又恐中孔明计谋,只好令部将夏侯霸以测虚实。

夏侯霸探得确切消息,赶紧报告说:“蜀军全部退走了。”司马父子率军直奔蜀寨,果然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引军在前,追到山脚下,远远望见蜀兵,于是奋力追赶。忽然,背后喊声大震,姜维命杨仪举旗鸣鼓,树影中飘出大旗,上面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再定睛一看,只见数十员大将,拥出一辆四轮马车来,车上端坐着的竟是诸葛亮,司马懿惊呼:“孔明还活着,我中计了!”回头便逃。姜维从背后杀出来,魏兵魂飞魄散,丢盔弃甲,死伤无数。司马懿一口气跑了50余里,仍惊魂不定。蜀军从容撤退。

后来人们嘲笑司马懿:“死诸葛吓走了生仲达。”

成由勤俭破由奢

【释义】成功来自勤俭,破败由于奢侈。

【出处】唐•季贺《咏史》。

在《韩非子•十过》中有一段记录说秦穆公非常关心他的统治,为此他问由余,要由余回答古代的皇帝使国兴与国衰的原因所在。

由余回答说:“由于勤俭而使国家兴盛,由于奢侈而使国家覆亡。”

后来,唐代诗人李贺又取其意,写成《咏史》诗一首: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珍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这首诗运用比喻,象征手法道出国家兴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由勤俭破由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释义】指事情的成功都决定于同一个人。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

西汉名将韩信出身平民。秦末各地义军揭竿而起,韩信先是投奔项梁,项梁死后,他在项羽手下当了一名小吏,后来他又投奔了刘邦。

刘邦也没有看出韩信有什么才能,只让他当个负责接待宾客的小官。萧何清楚韩信是个能够统领千军万马的军事奇才,多次向刘邦推荐,刘邦还是不重用韩信。韩信感到很失望,就逃走了。

萧何得知消息,也来不及报告刘邦,就连夜去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很不以为然,说:“有那么多将士逃走了你都不追,为什么韩信跑了你要把他追回来?”萧何说:“没有特殊才能的将领多走几个也没有关系。但是像韩信这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只想在汉中称王,可以不用韩信,要是大王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

刘邦胸怀大志,一心想统一天下,于是他同意升韩信为将军。萧何说:“只让他当将军,肯定还是留不住他。”刘邦就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军吧!”于是刘邦就听从萧何的建议,选择吉日,举行隆重的典礼,拜韩信做统领全军的大将。

韩信被刘邦重用以后,为刘邦操练兵马,出谋划策,南征北战,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大功。

后来,韩信因私自窝藏项羽的部将钟离昧,刘邦取消了他的楚王封号,降为淮阴侯。韩信被降职以后,心里不痛快,并想趁刘邦率兵出征消灭叛军的时候谋反。

吕后得知韩信密谋造反的消息后,连忙召见丞相萧何。萧何出了一计,把韩信骗进皇宫害死了。

至死不悟

【释义】指一个人到死还没弄明白、弄清楚自己死去的原因,另外也可借喻一个人的执着。

【出处】唐•柳宗元《三戒》。

一个人的院子里养了一头从山里跑回的麋麑,由于它是初来此地又性情温和长得驴不驴,鹿不鹿的,因此惹得家狗食欲大增,但因主人对它的庇护,因此不让其与它亲近。

但是,一听见狗吠声,麋麑就惊慌失措,四腿发软,主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医治麋麑的精神创伤。他每天抚摸它的鹿角、驴尾、骆驼项,抱它接近家狗,托起它的蹄子碰碰狗鼻子,慢慢地消除了它的畏惧心理。同时,主人也对家狗进行各种各样恩威并施的教育。只要它吓着了麋鹿,就敲它几棍子。家狗很有灵性,开始媚态十足地主动与麋鹿嬉戏。

天长日久,麋鹿与家狗之间的敌意完全消除,麋鹿也从小长大,为了开阔眼界,它在主人离开之后,偷偷地从家溜出,在游玩之中不幸的遇见了许多狗,麋鹿认为很正常,没有任何危险,但那些狗毕竟不是家狗。眼见送上门的食物怎能放过,立即把糜鹿围在核心围攻,麋鹿落得了可悲的下场,它至死不悟,这狗和狗怎么还不一样。

动辄得咎

【释义】比喻做事往往会获罪或遭人责难。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韩愈是唐朝杰出的散文家,他才学甚高,24岁中进士,由于他刚正不阿,对宦官利用“宫市”而压榨百姓的事看不过眼而上书皇帝,哪里知道后果是贬到连阳山做县令。

后来唐德宗死了,唐顺宗继位,韩愈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吏部员外郎之职。但好景不长,又被贬为国子监博士。韩愈自视才高,却屡遭贬谪,心中十分郁闷,于是便写了一篇《进学解》。文中有一段大意是:“国子博士来到太学,勉励全体学员努力上进,不要荒废学业。因为现在的执政者都是选贤任能、公正无私的人。所以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不怕没人赏识提拔。”

这话还没读完,学员中爆发出一阵哄笑,有人站出来说:“博士先生,你这是在骗人!我们跟先生学习了这么多年,深知先生学问渊博,文才盖世,但先生为什么往往动辄得咎呢?”

韩愈无奈却不失幽默地回答道:“我虽然屡遭贬职,但最终还是一个博士而没有落到市井,不也是很好吗?”

共为唇齿

【释义】比喻两个人关系像嘴唇与牙齿的关系一样,缺一不可,互相依靠。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三国时,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共同抗魏,派邓芝出使吴国。邓芝到了吴国,孙权称病不见他。邓芝料到孙权变了心,不打算与蜀国友好,可能要依附魏国,就写了一封信,送给孙权。信上说:“我这次来不单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孙权这才召见邓芝。

孙权直言不讳,说蜀国弱小不足以抗衡魏的攻击,一旦失败自己还保不了自己,怎能为他分忧。

邓芝说:“吴、蜀两国四州之地,这是成就王业的基础。诸葛亮乃当世英杰,蜀国有险要地势,十分牢固;吴国有三江之阻,也是固若金汤。如果把我们两国的优势合为一股,共为唇齿,进攻可以兼并天下,退却可以鼎足而立。这不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吗?假如吴国屈服于魏国,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孙权之所以犹豫不决的原因也在于怕魏吞并了吴,加上邓芝的一席话,使孙权痛下决心,拒绝了魏和谈的要求而答应联合蜀国。

过门不入

【释义】形容热心公务而不顾及个人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

【出处】《列子•杨朱》

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发生水灾。灾情十分严重:庄稼被淹没了,房子被冲毁了,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于是尧就派鲧去负责治水。鲧带领民工,花了九年时间,还是没有根治洪水。原来他采用的是堵的办法,他全力修堤坝,想把洪水堵截住,结果洪水冲垮了堤坝,洪水反而更凶猛。

舜继位以后,对鲧治水很不满意,就把他处死了。舜又命令禹去治水。禹是鲧的儿子,他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变方法,采用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式。他带领民工开凿渠道,把河道疏通,让水能够顺畅地流到大海里去。

禹在治水的时候身先士卒,带头挖土、挑土,手掌和脚底都长满了老茧。他为了治水,终年走南闯北,私事几乎无法顾及。他到了三十岁才结婚,新婚才四天,他就又带着老百姓治水去了,孩子长到十多岁了,还没有见过父亲的面。他曾经好几次从自己家门口经过,孩子的哭声都听得见,但他每次都没有进门,带着同伴勿匆走过,奔赶治水去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终于把大水制服了。从此,江河畅通,田地里又长满了庄稼,老百姓们又可以安居乐业了。

后来,到舜老了的时候,他见禹治水有功,深得百姓爱戴,就把位置禅让给禹。

“过门不入”又可说“三过其门而不入”。

过犹不及

【释义】事情做得太过分了,跟做得不够一样。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闲谈。谈到对他的弟子看法时,子贡问道:“老师,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说:“颛孙师呢,做事好过分;卜商呢,做事有点不够火候。”

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了和做得不够同样不好。”

子贡细细品味,觉得老师确实说得对。他明白,老师说的不是这两个师兄弟的为人品德,而是说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两个人都有缺点,只有把各自的缺点改正过来,那才能完善自我。

迅雷不及掩耳

【释义】响雷声传得太快,来不及捂耳朵。比喻事情、事故突然发生,来势迅猛,使人不及防备。

【出处】战国•佚名《六韬•龙韬•军势》。

东汉末年,曹操领兵想一举歼灭西部的马超、韩遂。

韩遂率兵七万占据了潼关,曹操大惊失色,立即亲率大军西征。他一面将大队人马开往潼关附近,驱使马超主力军聚集潼关,一面又派大将徐晃偷渡黄河,筑起营寨夹击马超。当马超退据渭南以后,曹操为了迷惑马超,对马超的挑战不理不睬,还假装着答应韩遂、马超割地议和的要求,使之毫不防备。紧接着又千方百计离间马超与韩遂的关系,以削弱敌人力量,同时暗中积蓄自己的兵力,等到一定时机集中力量突然向马超军发起猛攻。

由于曹操善于用兵,韩遂、马超有勇无谋,所以曹操获胜。

芒刺在背

【释义】比喻心中惶恐,坐立不安。

【出处】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霍光是西汉的三朝元老,他先后辅佐过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权势很大。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他的祖父是武帝的太子,叫刘据。因为武帝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认为太子想造反,就把刘据全家都杀了。当时汉宣帝只有几个月大,被关在监狱里,后来被营救出去,寄养在乡下外祖母的家里,他长大以后,被霍光立为皇帝。

汉宣帝心里非常明白,霍光的权势很大,而自己刚当上皇帝,没有自己的心腹,更没有什么势力,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霍光,因此很怕他。

宣帝刚刚即位,要去拜谒祖庙。那天,他乘坐在马车里,霍光在旁边陪着。宣帝见了霍光,心里害怕得要命,手脚都发抖,总感觉好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浑身不自在。他坐在那里,眼睛不敢乱看,手脚不敢乱动,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后来,霍光另外有事情,由张安世代替霍光陪侍宣帝,宣帝才感到轻松一点,没有那么紧张了。

同甘共苦

【释义】甘:甜。一同尝甜的,也一同吃苦的。比喻有福一起享,有困难一起承担。

【出处】《城国策•燕策》。

战国时,燕国国内一片混乱,国力很弱,齐国见有机可乘,便趁火打劫,结果燕国落败,燕太子姬平称帝为燕昭王。面对着这样一个烂摊子,燕昭王真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复仇雪耻。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他赶紧派人去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强国复仇?”

郭隗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那么我去访问哪一个才好呢?”

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会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替他造了一幢华丽住宅。

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高兴极了,一一委以重任,并关怀备至。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等事,他都亲自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享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燕昭王一看报仇的时机已到,就派乐毅为上将军,会同秦、楚、韩、魏、赵等国一起,攻打齐国。

齐国的下场也同当年的燕国一样,而且齐潜王也离开都城,燕国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扫亡国的耻辱。

同流合污

【释义】指没有独立的节操,混同于俗流,随世而浮沉。后来也指与坏人一同做坏事。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万章问孟子,为什么孔子憎恨好好先生?

孟子说:“这种好好先生,八面玲珑,四方讨好,你要批评他吧,他又没犯什么大错。表面上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实际上他是言行不一、伪善欺世的伪君子。这同尧舜的圣德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孔子憎恨这种人。他们同流合污,一点也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万章说:“我记得孔子说过,他厌恶狗尾草,因为它冒充禾苗;他厌恶邪恶的才智,因为它会破坏仁义;他厌恶夸夸其谈,因为它破坏了信用;他厌恶郑国音乐,因为它干扰雅乐;他厌恶紫色,因为它影响红色……”

孟子打断了万章的话,说:“孔夫子所憎恨的好好先生,说句老实话,他们其实是道德败坏的人。”

同类相求

【释义】相求:互相结为知己。同一类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孤竹国是商朝末年的一个小国,伯夷和叔齐是当时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很是奇怪,对王位他们谁也不愿继承,为了逃避,他们躲进山林。后来,他们听说周文王懂长寿术,便去找他讨教。到了周国,恰巧周文王刚死,武王继承了王位,正准备出征讨伐殷纣王。伯夷和叔齐劝谏说:“你父王刚去世,你应守墓尽礼;你是纣王的臣子,应该服从他的统治。现在你这样做,是不仁不孝。”武王的随从听了大怒,上前要杀这兄弟俩,但被周武王拦住了。

时过境迁,商朝最后终被周武王灭掉,继而代之的是周王朝,一代君王一代臣,伯夷和叔齐由于是商朝臣民,加上他们自视清高,为尽忠而饿死于首阳山上。

伯夷和叔齐死后默默无闻,直至孔子大力宣扬他们以后。才为世人所知。汉朝贾谊为此发了一通感慨说:“贪婪的人为钱财而死,英烈的人为气节而死,有野心的人为权力而死,有德行的人为名声而死。伯夷和叔齐虽然贤良,但如果不是孔子为他们树碑立传,今天还有谁能知道他们?孔子为什么要给他们树碑立传呢?那是因为同类相求呀,道德相同的人才会心心相印嘛!”

同病相怜

【释义】比喻遭遇相同的人能够彼此理解,互相同情。

【出处】汉•越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楚平王是楚国出了名的昏君,他听信谗言,要把太子建治罪,太子建听说楚平王要处死他,赶忙带着家眷逃走了。楚平王牵罪于大臣伍奢,要挟伍奢叫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伍奢不知是计,写信叫他的儿子回来。

伍尚得到信,就真的回到楚国都城,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杀害了。而伍员没有回去,从楚国逃走了。

伍员就是伍子胥,他后来逃到了吴国,得到了吴国公子光的信任,并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公子光即位以后,就是吴王阖闾,他重用伍子胥,让他掌管军国大事。

过了几年,楚国的另一个大臣佝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处死。他有一个亲戚,名叫伯嚭,他是佝宛从小抚养大的,对佝宛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佝宛被杀以后,伯嚭也逃了出来,他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便去投奔伍子胥。

伯嚭到了吴国,找到伍子胥。伍子胥听说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马上向吴王阖闾推荐。有人见伍子胥对伯嚭这么热心,就问他:“伯嚭刚到这里,他的为人到底怎样还不知道,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这样信任他呢?”

伍子胥说:“这是因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仇,俗话说得好,有相同的病要相互怜悯,有相同的忧患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当然要帮助他。”

吴王阖闾见伯嚭很有才华,也委以重任。

同心同德

【释义】就是同一个思想信念。

【出处】《尚书•泰誓中》。

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是商纣王,他骄奢淫逸,昏庸无能,还残害忠良,商朝的统治已是摇摇欲坠。同时,西部的周部落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领导下,渐渐强大起来。

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时候,周武王得知商纣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请姜太公做元帅,去讨伐商纣。

其他各个诸侯国得知消息,也纷纷起兵参加到伐纣的行列中来。到了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各路军队会合在一起,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一次伐纣誓师大会。在誓师大会上,周武王宣布了商纣残害百姓的罪状,并且说,商纣王虽然有几十万大军,但这些部队的士兵们都是饱受纣王压迫的奴隶,他们与商纣王根本不是一条心,而武王有治国能臣十人,他们跟自己是一条心一个信念的,战斗力非常强。

周武王在誓词中还说,只要大家同一条心,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然后,周武王就率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离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只有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在这里与商朝军队发生大战。商朝军队的士兵们平日受尽了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恨透了纣,这时他们纷纷倒戈,掉转矛头,加入到伐纣的队伍中去。

周武王的军队一鼓作气一直追到朝歌。商纣见大势已去。就焚火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了。

“同心同德”也作“一心一德”。

同舟共济

【释义】济:过河。同乘一条船过河。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九地篇》。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他善于兵法、军事,在他帮助之下,吴国打败了比它强大的楚国,使诸侯对吴国都刮目相看,孙武还著有一部书叫《孙子兵法》。

一次有人问他:“怎样布阵才能不被敌人击败呢?”

孙武说:“你如果打蛇的脑袋,它会用尾巴反击你;你去打蛇的尾巴,它又会用头部来袭击你;你如果打蛇的腰部,它就用头尾一齐来攻击你。所以善于布阵的将才,也要将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势,头尾能互相救援,使全军形成一个整体,前、中、后彼此照应,才不会被敌人击溃、打散……”

那人这才明白队伍要想得胜,应该摆成蛇字形,但又产生了疑问,不知道士兵会不会像蛇一样,首尾互相照应呢?

孙武说:“这是不必担心的。战场是生死之地,战争迫使军队必然齐心协力。比如两个仇人,平日恨不得彼此吃了对方。但是他们同乘上一条船渡海,遇到了狂风恶浪,眼看就有葬身海底的危险,他们也会忘记旧仇,同心协力与风浪搏斗以避免船翻人亡的危险。连仇人在危险之时尚能同舟共济,何况没有冤仇、兄弟情深的将士呢?所以军队必然会像蛇一样成为一个整体,首尾相顾,彼此救援的。”

因势利导

【释义】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很好地加以引导。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奇人鬼谷子收了两个聪明好学的弟子,一个是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急功近利,他只学了一年便离开了,到魏国做了大将。庞涓自知才智不及孙膑,便施毒计陷害孙膑,他把孙膑骗到魏国,斩断了孙膑的双足,囚禁了起来。

后来,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偷偷去见齐使。使者认为孙膑是个奇才,就悄悄把他带回齐国,齐威王很赏识孙膑的才能,任命孙膑为齐国的军师。

公元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五万去救韩国。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挥师去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逼使魏将庞涓从韩国退兵。

庞涓听到齐军攻魏,急忙从韩国撤军。这时齐军已越过国界进入魏国。孙膑又对田忌说:

“魏国的军队一向以凶悍勇猛著称,不把我们齐国的军队放在眼里。会用兵的人,要因势利导,也就是说要顺着对方思想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引诱他们中计。”

于是,孙膑下令齐军进入魏境后,第一天造十万人吃的灶,第二天造五万人吃的灶,第三天造三万人吃的灶,以此来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庞涓,诱使他只率领少数精锐部队追击。

庞涓带兵追踪齐军,发现齐军锅灶天天减少,他不知是计,以为齐军逃亡过半,因而滋生轻敌情绪,他留下步兵,只带精锐的骑兵,马不停蹄地追击齐军。

孙膑料到庞涓夜里将要赶到马陵,便在那里作了埋伏,并削去道旁一棵大树的皮,在上面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命令埋伏的军士看到火光一起就放箭。

夜暮刚降,庞涓果然赶到了马陵,他看到路旁有一颗大树,树上好像刻有字,便手持火把往树边走去,他刚扯开树皮一看,立刻就有齐军万箭齐发,庞涓和他手下无一生还。

回光返照

【释义】回光:指日落时由于阳光的反射作用,而使天空出现短时的明亮。比喻人临死前突然精神振奋。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

贾宝玉把“通灵宝玉”弄丢后,一直魂不守舍。贾母和王夫人为了不让贾宝玉伤心,决定把薛宝钗迎娶过门,嫁给贾宝玉。

其实,宝玉爱的是黛玉而不是宝钗。为了蒙蔽他,凤姐出了个主意,对宝玉说娶的是林妹妹,并严令全府上下不准走漏风声。

不料,黛玉从一个名叫傻大姐的丫头那里得知宝玉将娶宝姑娘,她难过得很,从此一病不起,忧郁不欢。就在这天夜里,离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很远的一处院落中,宝玉正在那里同宝钗拜堂成亲。进入洞房后,宝玉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上前揭了宝钗的盖头,一看是宝钗,以为自己在做梦,第二天,他旧病复发,连饮食也不能进了。

宝玉成亲那天,黛玉已经昏厥过去,只是口中一丝微气不断。到了晚间,她又缓了过来,微微睁开眼,似乎是要喝汤水。这时,贾府大奶奶李纨见她略微缓了过来,心里明白是已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候,料她还能活半天,便先去料理一些事情。

一会儿,黛玉抓住丫头紫鹃的手,使着劲说:“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服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她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半天又说:“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说到这里,又闭上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气息异常了起来,只是出气大,入气小了。大家赶紧端水来给她擦洗。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她“好”字还没有说完,便断气死了。

网开三面

【释义】把捕捉鸟兽的网打开三面,指给予生路,对罪犯从宽处理。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异用》。

夏末暴君夏桀残暴无道,不得人心,诸侯商汤英明圣贤,福泽四方,深得人们拥戴。他不失时机地联合其他诸侯,准备讨伐暴君夏桀。

一天,商汤出外巡游,见一个猎人在一个树林的四面都张上网,准备捕捉禽兽。只见他拱手对天祷告道:“从天上飞下来的,从地下往上爬的,从四面八方来的,统统进入我网里来!”

商汤听了,对猎人说:“唉,你这样做太残忍,禽兽要被你捉光了!快撤掉三面网,只留下一面便够了!”

猎人不理解,问:“只在一面张网,怎么能捕到禽兽呢?”

商汤回答说:“你留下一面网后,就祷告说,“禽兽啊!你们愿意往左就往左,愿意往右就往右,实在不想活的,就进到我网里来!”

商汤对猎人讲的话,很快就四处传开。诸侯们听后都感动地说:“商汤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王,他对禽兽都这么仁慈。对人一定更仁慈了,我们应该拥护他!”

没过多久,商汤得到了很多诸侯的帮助,他的势力一下子赶过了夏桀,不久,商汤挥军东进,灭掉了夏桀。

刚愎自用

【释义】愎:固执。形容固执自信,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期,郑国是中原一个弱小国家,经常受到大国的侵扰。有一年,楚国国君楚庄王又领兵来犯。郑国不是楚国的对手,只好乞降议和,楚庄王同意了。就在这时,晋国出兵来救郑国,领军统帅是荀林父,副帅是先榖。荀林父见楚郑已经议和,便决定收兵。

先榖反对荀林父说:“不行!我们晋国就是因为军队作战英勇,才能称霸诸侯。现在碰上敌人不打就撤回,这是胆小鬼。你们愿意逃跑可以,但我绝不干,那样做不如死去!”说完,先榖就率领一部分军队渡过黄河,攻打楚军去了。

楚庄王这时正在黄河边上休整,准备回国。听说晋军已渡黄河,他更想早点离开,避免同晋国交战,可是他的宠臣伍参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了解晋军的情况,他们的将领全是新派的,有勇无谋,尤其荀林父副手先榖,刚愎不仁,不听指挥,所以晋军有令不能行,一定会失败的。再说您是楚国的国君,哪有一见敌人就仓皇退走的呢?”

楚庄王觉得伍参讲得很有道理,立刻命令出兵和晋军交战。结果楚军大胜。

曲突徙薪

【释义】比喻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要早有防备。

【出处】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霍光是西汉的大臣,汉宣帝时他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等重要职务,权力一时。有个叫徐福的人,多次上书汉宣帝提醒削弱霍光的权力,以防不测,霍光死后,他的家人果然造反,汉宣帝立刻镇压平定了。汉宣帝大加奖赏了揭发霍光家人造反的人。

有位大臣觉得不公平,他上书汉宣帝希望奖赏徐福。这位大臣特意举了个例子说明奖赏徐福的道理:

有个人到朋友家作客,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灶边又堆了不少柴薪,觉得这样很危险,就劝告主人说:

“你这烟囱要改砌成弯曲的,柴薪要搬到远处去,不然容易发生火灾啊!”

主人不以为然,没有作声。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亏得邻居及时赶来把火扑灭,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事后,主人杀牛摆酒,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他特地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首座,其他的则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偏没有请不久前建议他改砌烟囱、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席间,有人对主人说:

“如果当时你听从那客人的话,把烟囱改砌成弯曲的,并把柴薪搬到远处,那么就不会失火,也就不必杀牛摆酒了。今天你论功请客,却把你那客人忘了。”

主人听了这番话,顿时省悟过来,马上把那客人请来,并奉他为上宾。

汉宣帝恍然大悟,立刻重赏了徐福。

曲高和寡

【释义】比喻知音难得。

【出处】南朝•梁•萧统《宋玉•答楚王问》。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

“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怎么现在外面有人对你的意见大得很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

“嗯,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请听我讲个故事。

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河》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雅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商、羽、徵各为我国古时五音之一),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

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

“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宋玉又用动物的活动来打比方:

“凤凰能在九霄云外展翅翱翔,在篱笆间跳跃的小鸟又怎能和它相比呢?鲲鱼早上从昆仓山出发,晚上在大泽过夜,在浅水里游的小鱼怎能与它一起测量江海的深广?不但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鲲鱼,人中也有像它们一样的人物。出类拔萃的人自然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宋玉这么一说,顿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宽恕了宋玉。

曲径通幽

【释义】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可作风景的描写,也可比喻只有通过艰苦的跋涉,才能达到胜境。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朝诗人常建有一首诗里有这两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说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幽静的地方,僧人居住的房舍,就在那花木丛的深处。诗句直书景物,但又一语双关,说出了佛家的一个道理,即:要达到“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先得经过一段曲折修行的道路。

诗句的本意是写禅房佛境,但却无意中道出了一个曲折前进的哲理,是客观辩证法在诗人头脑中不自觉的反映。禅房坐落在深山花木丛中,但通往禅房僧院的道路却是坎坷不平、曲曲折折,没有什么笔直平坦的道路可走,必须时而登高,时而就低,时而左转,时而右折,经过崎岖小路的艰苦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幽处”虽美,但不经崎岖小路的艰苦跋涉是达不到的。

当务之急

【释义】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孟子的弟弟问孟子,现在有很多要紧的事情要去干,但不知道应该先干哪件事情。孟子回答说:

“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时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了解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

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前辈面前大失礼仪,吃饭用餐狼吞虎咽,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此可忍,孰不可忍

【释义】指这事(人)能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解系传》。

解系是晋朝时济南人,他任过许多职如中书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

一年,适逢氏羌叛乱,朝廷命令解系与征西将军赵王司马伦一起前去征讨。赵王司马伦当时特别信任一个名叫孙秀的奸邪小人。此人在军中横行霸道,寻找各种机会打击解系,朝廷为了防止内部摩擦,调回了赵王司马伦。

解系深知孙秀是个祸害,上表皇帝,主张杀掉孙秀,可是没有获准。后来,赵王司马伦和孙秀乘机在皇上面前说了解系不少坏话,皇帝听信谗言,不辨忠奸,把解系削职为民。

但是,这还没有解除司马伦与孙秀对他的仇恨。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必须置解系一死,他们苦心积虑,寻找各种机会。终于借张华、裴之的事把解系关入大牢,但是,梁王司马彤,想方设法救他们出狱。

赵王司马伦听说后,恶狠狠地说:“我在水中见蟹,尚且厌恶它,何况这兄弟二人是那样地看不起我,如果这两个人可以容忍,还有谁不能容忍(此可忍,孰不可忍)!”

梁王力争,未能奏效。解系被投入井中淹死,妻子、儿女也都被杀害。

光彩夺目

【释义】用来形容光彩耀人眼目,使人为之眼花。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解开来,只见一团锦裹着寸许大一颗夜明珠,光彩夺目。”

石崇是西晋时有名的大富豪,他当过很多官,先是县令后出任武帝的侍从官,在51岁时又出任荆州刺史,为了敛取财富他让士兵抢劫路经的客商,这样终于取得了大量财富。

而当时的后军将军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他也是个大富豪。

石崇和王恺都要争做第一富豪。于是,两人都竭力用最华丽贵重的东西来装饰自己的车辆和衣冠。

晋武帝知道王恺和石崇争豪斗富,就经常资助王恺,赏赐给他一些珍奇宝物。

有一次,晋武帝把一株2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了王恺。这株珊瑚树枝条繁茂,十分罕见。王恺得意非凡,以为靠它可以比赢石崇了。

一天,王恺故意把这株珊瑚树拿给石崇看,并不断地夸耀。石崇看了,冷冷一笑,拿起一柄铁如意,猛地一击,把那珊瑚树打得粉碎。

王恺既惋惜,又认为这是石崇妒忌自己有这稀世之宝才故意毁掉珊瑚的。于是,声色俱厉地嚷道:“你这是干什么?这宝物是皇上所赐,看你如何赔偿?”

石崇不以为然地说:“这样的珊瑚,有什么稀罕!我马上赔你一株更好的就是。”

说完,他命家人取出所藏的珊瑚树,让王恺开开眼界。

家人一下子搬出几十株珊瑚树,有高三尺的,有高四尺的,枝条、树干无与伦比、光彩夺目的就有六七棵,而跟敲碎的差不多的,那就更多了。

王恺看后,惘然若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杀身成仁

【释义】成:成全。仁:仁义。原指不惜牺牲生命来成全仁义,现广泛地指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正义事业。

【出处】《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学生向他请教假如生命和仁德发生冲突该怎么办。

孔子说:“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义(杀身成仁)。”

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道:“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

孔子告诉他说,必须先把自己的修养提高,大公无私,不做坏事,那样才能拥有仁德。

杀鸡骇猴

【释义】传说猴子怕见血,驯猴的人就杀鸡放血来驯服猴子。现用以比喻惩罚了一个人,惊吓其他人。

【出处】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清朝末年,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把腐败无能的清朝统治者打怕了,有一位姓文的制台对洋人更是怕得要命。

有一天,有一个外国领事气势汹汹地闯进他的府邸要挟他。

洋领事为什么要威胁文制台呢?原来,制台新近处死了一名亲兵,谁知杀的地方不对,既不在校场,也不在辕门外,偏偏在这位领事的公馆旁边,所以领事前来问罪。

见了面,领事愤愤地把上述情形讲了一遍,责问制台,为什么在他公馆旁边杀人?制台临时编出一套理由,说:“这个亲兵原是拳匪,正因为拳匪专同洋人为难,这对贵领事也有所不利,所以我特地想出一条计来,把这人杀在贵领事馆旁边,好教他的同党惧怕,俗话说杀鸡骇猴,把鸡杀了,那猴子看到自然就怕。我这回虽说只杀一个亲兵,但是所有拳匪见了这个榜样,以后就不敢再和贵领事为难了。”

洋领事认为文制台做得很对,还表扬了文制台一番。

行将就木

【释义】比喻人将近死亡。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骊姬为了让她的儿子名正言顺地当上太子,便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害死申生后,骊姬又不择手段要害死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只好亡命天涯。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接着便逃往狄国。跟他一起出逃的有他的舅舅狐堰,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倏和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

“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

“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你快点回来接我吧!”

行百里者半九十

【释义】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要坚持到底,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秦王充分利用自己国家的优势和有利的条件加上种种手段对六国进行攻击。六国在其强大攻击之下,已无还手之力。秦王认为天下非他莫属,高枕无忧了。

一天,侍卫向秦王报告说,有一个年近90岁的老人,刚从百里路外赴到京城,一定要进宫求见秦王。秦王亲自接见了他。

秦王说:“老人家,你刚从远地赶来,路上一定很辛苦吧!”

老人说:“是啊!老臣从家乡出发,赶了10天,行了90里;又走了10天,行了10里,好不容易赶到京城。”

秦王笑道:“老人家,你算错了吧?开头10天走了90里,后来的10天怎么只走了10里呢?”

老人回答说:“起头10天,我一心赶路,全力以赴。待走了90里以后,实在觉得很累,那剩下的10里,似乎越走越长,每走一步都要花出许多力气,所以走了10天才到了咸阳。回头一想,前面的90里,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

秦王听了,略有所思,认定老人家从那么远不辞辛苦的赶来,必有所图,就问老人家有什么事?老人回答说:“我就是要把这走路的道理禀告大王。我们秦国统一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就像老臣百里路已经走了90里一样。不过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只看作是事业的一半,还有一半更需要去努力完成。如果现在懈怠起来,那以后的路就会特别难走,甚至会半途而废,走不到终点!”

老人的话无疑给秦王一个警钟,致使秦王在统一天下的大业上时刻不敢停止下来,直到完成统一。

任劳任怨

【释义】做事不辞劳苦,不避怨言。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权》。

赵盾是晋国的相国,因种种原因想离开晋国而另投他处,但赵穿不同意让他走,并想出一个办法请赵盾回宫,他用保护桃园为名,让200名勇士把晋灵公给杀了。

赵穿干了这事,赵盾心里老是不痛快,担心谋害国君的罪赵家担不了,于是想瞧瞧朝廷的大事册是怎么写这件事,他拿来一看,上写:“秋正月,赵盾在桃园谋害了国君夷皋。”

赵盾哆嗦着对太史道:“你弄错了吧!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那时候,我还在河东。你怎么叫我担这个罪名啊!”

太史说:“你是相国,国家大事由你掌管,你虽是跑了,可是还没有离开本国的地界,相国的大权还在你手里。要是你不许赵穿那么办,那你回来以后,为什么不捉拿凶手办罪呢?”

赵盾觉得自己理屈了。他想也许大人物免不了要任劳任怨的。于是他叹了一口气说:“算了,我只要于心无愧就是了。”

《盐铁论•刺权》说:“蒙其忧,任其劳”,后演化为“任劳任怨”的成语。

任人为贤

【释义】表示用人只凭德才。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于。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是齐襄公的两个弟弟,管仲和鲍叔牙分别是他们的师傅,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因看不惯齐襄公的行为,因而在他们师傅的带领下前者到了鲁国,后者到了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到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任贤使能

【释义】就是任用有贤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国君齐襄公被杀。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避难;另一个叫小白,当时在莒国避难。他们两人各有一位贤能的老师,公子纠的老师叫管仲,小白的老师叫鲍叔牙。

公子纠和小白得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赶回齐国去争夺君位。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考虑到莒国离齐国更近,担心小白赶在前头,就先带了一队人马去拦住小白。管仲在路上遇到小白以后,就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大叫了一声,就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必死无疑,就放下心来,不慌不忙地送公子纠到齐国去。没想到,当时他并没有射死小白,只是射中了小白的衣带上的钩子,小白却来个将计就计。等到管仲陪着公子纠到达齐国时,小白已经抢先回到齐国当上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

鲁庄公护送公子纠到齐国,结果被齐桓公的军队打败,只好杀了公子纠,并把管仲用囚车装着送到齐国去治罪。

小白的老师鲍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他知道管仲的才能比自己强,就劝齐桓公重用管仲。而管仲自己在囚车上就已估计到会被齐桓公重用,所以也不担心。到了齐国的边界时,齐国的守关官员也料到了管仲可能会被重用,所以就很好地招待他,恭恭敬敬地侍候他吃饭。他还偷偷地问管仲:“如果您回齐国后受到重用,您将怎样来报答我?”

管仲看到这位官员热情招待自己,开始还很感激,现在见他的目的是谋求报答,就很厌恶他,对他说:“要是我得到了重用,我将任用贤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奖赏有功的人,你说我应该用什么来报答你呢?”’那位官员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管仲到了齐国以后,齐桓公果然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告,不记前仇,让管仲担任齐国的相国,让他管理国家大事。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不断地强大起来,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任贤使能”也说“任贤用能”。

伤风败俗

【释义】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伤:损伤。败:败坏。

【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他仕途颇不顺利,多次遭到贬职。进士出身后,任过低职如连州阳小县令,国子监博士,也任过高职位如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有一次他惹上了杀身之祸。原来,当时佛教盛行,从官员到百姓,许多人都信佛,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

“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祖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结果却是悲惨死去。

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似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宪宗以为韩愈在诅咒自己,拿他跟那些短命的皇帝相比,就要杀他以解心头之恨,但宰相裴度为他讲情,韩愈才得以解脱而到潮州任刺史一职。

价值连城

【释义】价值与许多城池加在一起相当。比喻物品价值十分昂贵。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和氏》。

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一天他把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献给楚厉王,说这是他在荆山发现的。

楚厉王让手下大臣们传看,大臣们看来看去,都说是一块石头,玉匠也认为是石头。楚厉王非常生气,给卞和定下欺诳君王的罪名,命令武士砍掉卞和的左脚。卞和非常伤心。厉王死后,楚武王上台,卞和以为武王一定会识得宝物,便又带着玉璞来献给武王,结果,和上次一样,武王下令砍掉卞和的右脚。卞和大呼冤屈。

从此,卞和再也不敢去王宫,自到文王继位才改变了他的命运,由于他在荆山下抱着玉璞伤心欲绝,哭声震天达三天之久。文王知道后派人去调查这件事。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痛哭,我悲伤的是,明明是天下无双的玉,却认为是石头,白白地埋没了;明明是诚实的人,却被认为犯了欺君之罪。这世道太不公正了。”卞和的话传给文王后,文王立刻召他进宫,命令雕玉技师剔除玉璞外面的石质。经过技师的雕琢,文王终于得到一块晶莹珍奇的玉璧,果然世间稀有,价值连城。文王把这块玉璧当作国宝,称为“和氏璧”。

争先恐后

【释义】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

春秋后期,晋国出了个很有名的驾车能手叫王子期,赵襄子很佩服他,向他学习驾车技术。学了没多久,赵襄子就自以为了不起了。他提出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王子期同意了。

比赛开始后,赵襄子把车赶到平原上,挥鞭催马,同王子期双双驾车急驶起来。结果,赵襄子连换了三次马,都未能赶上王子期,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比赛结束后,赵襄子很不高兴,把王子期叫到跟前,责备他说:“你教我驾车,却不肯把技术全教给我啊!”

王子期回答说:“我的技术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了,但你在运用上出了毛病。驾车时最重要的是让马和车协调一致。套车辕时要松紧合适,让马感到舒服。同时,驾车的人要特别注意马跑的情况,不断地加以调整。这样,马才能跑得快、跑得远。但在比赛中,当你跑在前面的时候,怕我赶上你;当你落在后面时,又拼命想追上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试问,你哪还有心思来驾车呢?这是你落在后面的原因。”

赵襄子听了,恍然大悟。

“争先恐后”就是从这个故事演化发展而来的。

休戚相关

【释义】休:喜悦。戚:忧愁。彼此的喜悦与忧愁共同承担。形容彼此命运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周子因被人陷害而流亡在外,周国的大夫单襄公非常敬重他,把他请到家中,待为上宾。

周子很有礼貌,说话时总忘不了忠孝、仁爱,待人接物很友善、和睦。他虽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国家晋国有什么灾祸,他就忧愁;听说晋国有什么喜事,他就高兴。这些情况单襄公看在眼里,很为高兴。单襄公不久病倒了,自知死期不远,就对儿子单顷公嘱咐说:“周子是一个贤明英达的人,他时刻不忘自己国家,为它的命运担忧,未来的晋国国君可能就是他。你可要好好待他呀。”

不久。晋国国内发生变故,晋厉公被杀死,晋国大夫派人来接回周子,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便是晋悼公。

优孟衣冠

【释义】优孟:古代一艺人名。原指优孟穿戴他人衣帽,模仿其人神态,以讽谏楚王。后指演戏。比喻假扮古人或仿效他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丞相,他为楚庄王立过很多功劳,并得到楚庄王的重用,可是楚庄王却是个不重感情之人,他没有在孙叔敖死后照顾好他的家属。宫廷演员优孟听到这件事后,穿上孙叔敖生前的衣服,戴上了他的帽子,并且刻意模仿孙叔敖坐、立的姿势和他谈话时的语气、神态、动作(优孟衣冠)。经过整整一年的揣摩和练习,优孟完全像孙叔敖一样了。在楚庄王过生日的那一天,优孟前去祝寿。楚庄王大惊,以为是孙叔敖死而复生了,十分高兴,要求他再回朝廷任丞相。优孟说:“请让我回家同妻子商量商量,三天后给您回音。”

过了三天,优孟又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急忙问:“怎么样?你妻子同意了吗?”

优孟回答道:“她对于做楚国的丞相一点兴趣都没有,而且很恐惧。她认为如果做丞相的下场同孙叔敖下场一样,一贫如洗,不做也罢!”

楚庄王听出了优孟的弦外之音,这才发觉站在面前的人并非死而复生的孙叔敖,心中不禁有所震动。接下去,优孟又唱了一支歌,追忆孙叔敖生前的品行和功绩以及死后的冷落。如泣如诉的歌唱,深深地感动了楚庄王。楚庄王派人找来了孙叔敖的儿子,封给他寝丘400户土地作为邑地,并允许他终生享用。

仰人鼻息

【释义】依仗别人的呼吸,才能活着。比喻自己没有办法,必须依仗别人才能生存。引申为看人脸色,不能自主。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

东汉末年,渤海太守袁绍想吞并冀州,袁绍的手下逢纪替他出了一条计策:一面写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怂恿他引兵南攻;一面派人去见冀州刺史韩馥,劝韩馥让出冀州,这样才能保住性命。

无能的韩馥听了觉得有理,竟表示同意。可是韩馥的部下耿武、闵纯等,看出袁绍也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人,于是一致反对归附他。耿武等对韩馥说:“冀州有百万之众,支持十年之饷不成问题,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地盘拱手送给他呢?”

刎颈之交

【释义】刎:割断之意。指人与人交情深厚。比喻同生死共患难的交情。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争霸结束后,韩信因为功劳巨大,被刘邦封为楚王,韩信的手下蒯通见韩信兵权在握,就劝韩信谋反,韩信认为刘邦待他不薄,不想造反。

蒯通又诚恳地劝他:“你自己以为报效刘邦,帮助他建立万世之业,你也会永享厚禄,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就拿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两人来说吧,他俩为布衣时,结为刎颈之交,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但是后来张耳归附汉王,竟杀死成安君。再说越国的大夫文种,扶助勾践称霸,最后落得个被勾践赐剑自刎的悲惨下场。你与刘邦的交情能超过张耳和成安君的刎颈之交吗?你对刘邦的忠心能赶上文种对勾践的忠心吗?你应该面对现实,不要再迟疑了。”

韩信没有听从劝告。蒯通怕将来受到牵连,偷偷地逃到外地去了。

没过多久,刘邦怕韩信拥兵不轨,削弱了他的权力。最后韩信被害死了。

多多益善

【释义】就是越多越好的意思。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为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自己也认为,他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得了天下,是因为重用了张良、萧何和韩信。所以,他当皇帝以后,分封韩信为楚王。

后来,韩信有点居功自傲,不怎么听刘邦的话,还起了谋反的念头。他还窝藏了项羽手下的一个将领钟离昧,被刘邦知道了,就用计把韩信抓了起来。刘邦也清楚,韩信很有军事天赋,手下有许多部队,对自己也不怎么忠心。就打算杀了他。但又考虑到韩信是开国元勋,功劳太大,杀了怕影响不好,就取消了韩信的楚王封号,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始终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大,本领高,傲慢得不得了,别人都不在他的眼里。有一天,刘邦和他议论起将领带兵的本领来,说某人有什么长处,也有什么短处,某人能带多少兵等等。刘邦想试探韩信对自己到底服不服,就问韩信:“像我这样的才能,能带多少兵?”

韩信不知刘邦的用心,就说:“皇上不过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是越多越好。”刘邦听了,笑着问:“越多越好?那你怎么被我抓住了呢?”韩信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说走了嘴,忙转弯说:“皇上不善于带兵,但善于带将军,所以我被您抓住了。”

“多多益善”也说“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多难兴邦

【释义】一个国家多灾多难往往激发这个国家兴旺发达起来。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灵王是个残暴之人,他野心勃勃,在除掉国内敌手之后,又派任举前往晋国,要求晋平公与他一起召开诸侯会盟,要当霸主。

晋平公却想自己当霸主。但是,晋国大夫司马侯认为晋国跟楚国争霸还要等待一段时间。他说:“楚王虽然倒行逆施,但还不到垮台的程度,可能上天要等他干尽坏事后才给他降下惩罚,楚国的臣民也会抛弃他。那时候,霸主的地位我们将不争而得。”

晋平公说:“楚国内部不团结,多灾多难,能当霸主吗?”

司马侯说:“一个国家多灾多难,当然不是好事;不过,有时候,多灾多难也能反过来成为他们振兴自己国家的力量。譬如,齐国内乱,国君被杀,公子小白平定内乱,击退了鲁国的入侵,取得政权,这就是齐桓公,他任用贤相管仲进行改革,国力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霸主。晋公子重耳被国君长期驱逐流亡国外,历经困难,终于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他整顿内政,加强兵力,使晋国成为第二个霸主。所以有时候多难兴邦。但如果楚灵王看不到他自己的危机,就算他当了霸主,日子也不会长的。”晋平公觉得言之有理,就在当年六月会盟,让楚灵王当了霸主。楚灵王称霸以后,更加肆无忌弹,放荡自任,不思进取,终于引来杀身之祸,他的变本加厉,使他的三个弟弟联合起来反抗他,终于落得个自杀的可悲下场。

多行不义必自毙

【释义】坏事干尽,必将自取灭亡。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初,郑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寤生,小的叫共叔段。但姜氏只宠爱小儿子共叔段,她总在郑武公面前夸赞共叔段,想让武公以后把君位传给共叔段,武公一直都不答应。

郑武公死后,寤生继承君位,就是郑庄公。他母亲怕他的弟弟吃亏,就要求庄公把制邑(在今河南汜水县)封给共叔段,郑庄公没有答应。姜氏又要求把京城(今河南荣阳)封给共叔段。因为这一要求也超出了当时的礼制规定,郑庄公还是不愿意。姜氏见庄公一再拒绝自己的要求,就非常生气,郑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共叔段到了京城后,倚仗着母亲的支持,就私自招兵买马,暗中训练军队,屯积粮草,想等待机会下手,夺取哥哥的皇位。

消息传到了国都,大臣祭仲等人很替郑庄公担忧,劝郑庄公趁早作打算,教训一下共叔段。郑庄公说:“坏事干得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们就等着瞧吧!”

后来,共叔段果然趁郑庄公要去洛阳朝见周天子的机会,由母亲作内应,发动叛乱。但郑庄公早有准备,朝见周天子也只是个幌子,他很快就带领人马杀回来,击败了共叔段,共叔段只好自杀了。

向火乞儿

【释义】烤火的乞丐。比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出处】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杨国忠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奸臣,由于他权倾朝野,陷害忠良,文武百官没有不怕他不巴结他的,只有宰相张九龄例外,不吃那一套,使得一些与他交好的大臣害怕杨国忠对他进行报复。

张九龄却说:“今天朝廷这个样子,那些趋炎附势的人都是些向火乞儿,别看他们现在眉飞色舞,以为得到了什么好处,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等到火熄灭了,只剩下灰烬,那些灰被风一吹就会四处飘散,哪儿还有什么暖气?一旦这样,那些烤火的乞儿就会因缺少温暖而冻死在荒野,只剩下一些骨头,而骨头又会被抛到山沟里。他们现在似乎很得势,全然不知大祸将要临头。”

过了几年,张九龄的话果然得到了验证,马嵬坡上保护皇上的士兵不但要求把杨贵妃处死,而且杨国忠也必须伏法,唐玄宗只好照办,当年那些向火乞儿,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惩处。

向壁虚构

【释义】对着墙壁无事实地凭空捏造。比喻杜撰胡诌和不真实的记述。

【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在《尚书》之中,记载了一些国家重大的事件及事迹,这些国家包括春秋之前的唐、虞、夏、商以及周武王时期。它是最早的史书,不幸的是,在汉朝失传了。

有个在秦朝当过“博士”的伏生(名胜),这时还活着,而且听说他还私藏着一部《尚书》。汉文帝就派“掌故”晁错到济南去拜访伏生。不料,伏生的藏书经过秦末汉初连年的战乱,也都失散了。检查整理的结果,这部原有l00多篇的古书,只剩了四篇,而且是写在竹简上的古文,一般人都不认得。于是叫伏生念给大家听。这时伏生已90多岁,眼花耳聋,说话也含糊不清了。于是,老先生念给他女儿听,再由他女儿转述,晁错等人就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这才编成了一部《今文尚书》。虽然不全了,而且伏生和他女儿说的是山东方言,记的人误听错写的字也就难免,但在当时这就是唯一的《尚书》版本了。

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他在孔子旧时讲堂的墙壁里发现一本《尚书》,但已凌乱不堪,孔安国把它编成一套,发现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本书在汉景时期在山东阜被发现)不过比伏生留存的多了16篇。为了区别于伏生的《今文尚书》,人们就称孔安国的这个版本为《古文尚书》。汉武帝时,派人向孔家去取书,这时恰因宫中发生变乱,这部《古文尚书》因此又失散了。到后汉时,经学家杜林所留传的《古文尚书》,据说也就是孔安国的版本。此外,还陆续发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篇章,有的还重新分编过,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尚书》,不止45篇,而是有58篇。关于《尚书》,历来的争论很多,唐代曾经正式规定,《尚书》以孔安国的版本为标准。可是后来有人却又认为孔本是假造的。《说文解字序》说:“世上人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师出无名

【释义】原指出兵没有理由。现泛指办事没有正当理由。

【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上》。

楚怀王对起义军的将领们有约在先,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当秦王。项羽后进咸阳,却自封西楚霸王,私自把先入咸阳的刘邦封为汉王,把他赶到了巴蜀之地。项羽怀恨楚怀王,秘密派人杀死了他。

项羽的这些举动,引起了诸侯们的强烈不满。汉王刘邦领兵到了洛阳,董公对刘邦说:“我听说顺德的昌盛,逆德的灭亡。没有正当理由,做大事就不能成功。项羽杀了君王,为天下人所怨。您何不借此机会领兵讨伐项羽,四海之内都会仰慕你的德行。这样,您就同从前的周武王讨伐纣王一样,兴的是仁义之师。”

刘邦马上为义帝发丧,命令三军全都穿上白衣,自己则袒露左臂,放声大哭,接连公祭了三天。接着,刘邦又派使者给其他诸侯送信说:“天下共立义帝,我们作为臣子尊他为君。现在项羽杀害了义帝,实在是大逆不道。我要兴仁义之师,和你们一起去讨伐杀害义帝的人。”楚汉之争开始了。

华而不实

【释义】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

“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有找到。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随他。”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口若悬河,无话不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纳闷,问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跟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随他没有好日子过,所以就回来了。”店主说。

在店主的眼里,阳处父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

负荆请罪

【释义】形容主动向人认错、赔礼道歉。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的蔺相如很有胆识和才华,他多次在外交上为赵国立功,所以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得知此事后,很不服气,事事都要跟蔺相如一争长短,蔺相如总是忍让。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让车夫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车夫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语重心长地说:

“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是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而互相攻击,像两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的手下都为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非常钦佩蔺相如。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被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心里万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

蔺相如没有责怪廉颇,而是握手言和,成为刎颈之交。

负隅顽抗

【释义】负:指依靠。凭借之意,隅:指角落成山势弯曲险要之地。比喻残敌凭险顽抗。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天灾,许多人被饿死了。孟子的学生陈臻请孟子出面,请求齐王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孟子叹了口气:“我何尝不为齐国的百姓担忧呢?可是我不能再去劝说齐王了。你听说过冯妇的故事吗?晋国有一位叫冯妇的猎手,是打老虎的好手。可是后来冯妇决心不打老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许多年之后,山里出现一只猛虎,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角。老虎背靠着山角,瞪圆了眼睛,大吼一声,吓得猎人不敢上前。这时凑巧冯妇路过这儿,跳下车子,挽起衣袖,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拚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那些自称为有学问的人,却无情地嘲笑他。我不能再去劝谏齐王了,不然,我会成为被士人嘲笑的冯妇。”

负重致远

【释义】背着重物走远路,比喻肩负重任。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三国时的庞统是个非常有才气的人,通晓天下大事。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就认识庞统,两人是好朋友。当时,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庞统被称为“凤雏”,名气都很大。

赤壁之战以后,庞统在周瑜手下任职。不久,周瑜病死了,庞统把周瑜的灵枢送回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吴郡是个文人荟萃的地方,当时的许多名士都在那里。庞统之名更是家喻户晓,那些名土们就经常与他聚会。在庞统要离开吴郡回去的时候,很多文人都去看望,其中有陆绩、顾劭等人,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人。那天,大家在一起谈古论今,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有人请庞统评价当时在座的人。

当时,陆绩是江东名望很盛的学者,庞统首先评论他说:“陆先生就好像一匹跑得不太快但有强劲脚力的马,有超逸的才能。”接着他又评论同样著名的顾劭,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不快,但能够背负重物走很远路的牛。”庞统还评价了其他一些名士。大家都觉得他说到了点子上了。

有人又请庞统评评他自己,庞统很自负,也很率直,他说:“我可以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

后来,庞统投靠了刘备,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由于过于自负,在一次带兵作战时,中了敌人的计谋,被射死在落凤坡。

“负重致远”取自庞统对顾劭的评论,也作“任重致远”。

危如累卵

【释义】比喻情况十分紧急,随时可能发生灾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雌蔡译列传》、张守节正义引《说苑》。

春秋时,晋灵公贪恋酒色,好逸恶劳,整日不料理朝政,只想如何享乐。一日,心血来潮,想要造一座九层高台,来供自己登高远望。

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九层高台可是个大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还要征用大批的民工。晋灵公怕臣子们反对,就宣布了政策,说是如果有人开口劝阻,他就砍谁的脑袋。

这样一来,那些大臣们就都吓着了,有些大臣心里是不赞成修九层高台的,可是怕真的被杀头,只好忍住不做声。可是有个叫荀息的老臣实在忍不下去,他想,一定得想个办法去劝阻晋灵公。

这一天,荀息要求见晋灵公。晋灵公知道他一定是来劝阻自己修高台的,就拿了一张弓在手上,搭上箭,拉开弓,做出要射的姿式,然后让荀息进来。他想,只要荀息开口劝阻,就一箭射死他。

荀息见了,一点也不紧张,他笑着对晋灵公说:“我近日学会了玩一个把戏,想表演给您看看。”

晋灵公一听,觉得很有兴致,就放下弓箭,问:“什么把戏?”荀息说:“我能够把十二颗棋子重叠起来,上面再叠上九个鸡蛋。”

晋灵公听说能把九个鸡蛋叠在十二颗棋子上,惊奇得眼睛都瞪圆了,忙说:“那你快表演给我看!”

荀息凝神屏气,先把十二颗棋子一颗颗地重叠起来,然后开始往棋子上叠鸡蛋。鸡蛋是圆的,放在上面不停地轻微晃动,随时都有滚下来的可能。晋灵公眼睛都看直了,他张着嘴巴,大气都不敢出。

荀息把鸡蛋一个一个地加上去,晋灵公也越来越紧张,最后,他终于忍不住叫出声来说道:“哎呀!太危险了!”。

荀息见时机已成熟,就说:“这还不算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惊讶不已,忙问:“什么节目,马上演给我看看!”荀息说:“大王您修造九层高台,要花好几年的时间,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弄得国内男人不能耕地,女人不能织布,国库也空虚。邻近的国家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想找机会打进来,到那时,我们无力抵抗,国家一定会灭亡,这难道还不危险吗?”

晋灵公没有想到修造高台对国家会有这么大的危害,现在听荀息一说,吓得全身冷汗直冒,连声说:“是危险!是危险!没想到我的过失这么严重!”

后来,晋灵公听从了荀息的劝告,取消了修建九层高台的打算。

危在旦夕

【释义】旦:早晨。夕:傍晚。旦夕:指时间极短。危险就在眼前了。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东汉末年,有一个勇士名叫太史慈,他家境贫寒,多亏名士孔融救济他,才没有饿死荒野。

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后,这时身为北海相的孔融,在都昌被农民军将领管亥的部队团团围住,形势万分危急。太史慈的母亲对他说:“儿啊,如今孔大人遇到危难,你该去帮帮他!”

太史慈越过了封锁线,只身潜入了都昌城。农民军将都昌城围得越来越紧,孔融坐立不安,更加焦急。有人提议,平原相刘备为人重信义,急人所难,不如再派人突围去向平原相报信求援,请刘备赶快来解围。孔融面有难色,说:“主意倒是不错,可无奈这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前几次突围送信的人,死的死,伤的伤,没有人能冲出去。”

这时,太史慈站了出来,向孔融请求出城送信。

第二天,都昌城紧闭多日的城门突然打开了,只见太史慈全副武装,纵马驰出,身后只跟了两名骑兵。城外围军惊骇不已,竟不知怎么样对付太史慈。太史慈下马滚入沟堑,搭弓射箭,连中两名敌兵,随着跃身上马,一溜烟进了城,城门又紧紧地关上了。

此后几天,太史慈天天如此骚扰围军一番,围军只当这是守军的杀伤战术,渐渐习以为常,不加警惕。到了第五天早上,城门一开,太史慈飞马加鞭,竟然直冲围军而去,围军急忙躲闪,居然给他让出了一条路。等到围军醒悟过来,太史慈早已越过重围,朝远处而去。

太史慈到了平原郡,见到了平原相刘备,告急道:“今北海孔大人被围,孤军无援,危在旦夕,请您马上派兵相救。”说罢,递上孔融的亲笔信。

刘备立即点精兵三千给太史慈去救孔融,解了都昌之围。

危若朝露

【释义】危险得像早晨露珠一般,太阳一出,马上就会消失。比喻情况相当危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常受其它国家的欺负。秦孝公即位以后,下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就打算招贤纳士,变法图强。

卫国有个叫公孙鞅的人,当时正在魏国,官场上并不得意,听说秦孝公正在招贤,就到了秦国。他对秦孝公阐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张,说:“要把一个国家治理得富强,就要注意发展农业,鼓励生产,还要奖励有功的将士;要使国家秩序安定,就必须赏罚分明,树立威信,这样改革才容易进行。”

秦孝公非常赞同公孙鞅的主张,他们谈了三天三夜,秦孝公都不觉得疲倦,认为公孙鞅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他很快就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让他负责变法。

公孙鞅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织,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瑶役;还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爵位的高低按军功大小来排列;推行连坐法,一人犯法,同族都受到连累。违反法令的给予严厉打击等等。

自从公孙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生产扩大了,军事力量也增强了,逐渐强大起来。公孙鞅因为功劳显著,秦孝公升他担任大良造一职,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还把商邑(今陕西商县东南)的十五座城封给了他。从此,人们把他称为商鞅。

商鞅的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们的利益,甚至还受到了太子的反对。他们都对商鞅恨之入骨,想方设法要置他于死地,由于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他们一时不能得逞。

有个叫赵良的读书人对商鞅的处境很担心,就想劝商鞅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他举了许多事例,劝商鞅办事不要太认真,不要树敌太多。他说:“您现在危险得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会被晒干。您还想延年益寿吗?为什么不归还封地,到乡下去隐居呢?如果您还要坚持变法,万一有一天秦孝公去世了,您失去了靠山,那么您丧身的日子也很快就到了。”

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他马上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试图逃走,但此时已经晚了,不仅没有逃掉,反而被车裂而死。

众叛亲离

【释义】大众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处境极其孤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名叫公子晋,另一个名叫公子州吁。州吁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他见兄长卫桓公是一个忠厚本分之人,便想篡位自己当国君。

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到洛阳去参加周天子平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为桓公饯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

“祝兄长一路平安。”

“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卫桓公说。

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

州吁杀了卫桓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郑国早有防范,卫军大败而归。

鲁国的国君隐公得知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

“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

众仲回答说:

“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非常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他的亲信也会离开他,他的政权怎么会长久呢?”

众仲接着又说:

“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

没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碏借助陈国的力量,消灭了州吁以及他的手下。

众怒难犯

【释义】形容众人发怒,不能冒犯。比喻不能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

尉止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当他的意见与握有大权的子驷意见不统一时,便带领宗族的人杀掉子驷、子国等人,还强迫郑简公跟随他来到北宫。

子驷的儿子听到尉止叛乱的消息,在家中没有作任何布置,就率领部分亲信去攻击尉止,结果,家中的奴隶和仆人乘机逃跑,而子国的儿子子产却临危不乱,召集所有的家奴,要他们和自己同心协力,一起去平息叛乱,然后带领人马去攻打叛乱的尉止。而郑国另一个大夫子孔听说子产起兵平叛,立即出兵协助,终于和子产一起杀了尉止,平息了叛乱。子孔作了郑国的执政大夫。

子孔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制定了盟书,规定所有的官员都要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对此不满,他就准备大开杀戒,威逼他们顺从。子产劝阻他,要他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安定国家,他们发怒,就让他们发怒好了!”

子产说:“众怒难犯!专权是难于成功的。不如烧了盟书来安定大家的心。”

子孔见子产说得在情在理,而且对安定大有好处,便也不在坚持制定盟书一事,郑国也因此繁荣稳定。

众志成城

【释义】形容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出处】春秋•左丘明《周语•国语下》。

周景王爱好音乐,他最喜欢的乐器是钟。他想为自己铸一口大钟,于是命令手下到处收集好铜。

周景王对钟的要求很过分,可以说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工程。大夫单穆公和司乐官州鸠都不支持周景王铸大钟,屡次劝阻周景王别这样做。可是周景王不听他们的劝告,坚持要铸钟。第二年,终于铸成了一口大钟。周景王高兴得跳了起来,立刻就让乐工演奏。那些善于逢迎拍马的乐工演奏了乐曲,并向周景王祝贺,称赞大钟的声音悦耳动听。

周景王听了很是得意,他对州鸠说:“你当初反对我铸钟,说大钟的声音不和谐,现在钟铸好了,你好好听听,这声音多么悦耳,多么和谐!”

州鸠直言不讳地说:“我觉得大钟的声音一点都不悦耳,一点也不和谐。我认为,如果天下老百姓都拥护、赞成,那才叫和谐。如今大王为了铸这口钟,劳民伤财,老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了,他们都在怨恨大王,到处都是议论、反对的声音,这怎么叫和谐呢?!无论什么事,只要是老百姓赞成的,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如果是老百姓反对的,就肯定会失败。有句谚语说得好:众人团结一心,就会成为坚固的城堡;众口一辞的舆论,足以把金子熔化。应不应该铸这口钟,现在这口钟造成的影响如何,还请大王洗耳恭听呀!”

后来居上

【释义】居:处在。原指元老旧臣对资历浅的新人居于己上,不以为然。现谓新旧变替,后来的人或事物可以胜过先前的,含赞许之意。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

汉朝的汲黯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人无完人,他的缺点也很明显。

武帝时,汲黯做了大官,位在九卿之列,因此他就有些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起来,对于一些官职比他小的官员非常看不起。

公孙弘、张汤此时还都是小官,所以汲黯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后来,公孙弘、张汤因为做出了成绩,先后得到提拔。公孙弘当了丞相,并被封为平津侯,而张汤也做了御史大夫。

眼看这些自己眼里的小官小吏如今都已一个个升至自己前头,汲黯心里极不平衡。

有一次,他对武帝说:“皇上,您任用大臣的方式怎么和堆放柴火一样,后来的反而放在上面了!”武帝非常了解汲黯,知道他此时的心情,因此只是微微一笑,却并不理睬他。

后起之秀

【释义】秀:指特别优异的。后出现或新成长的优秀人物。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忱传》。

东晋时,王忱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崇。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义士拜访,总让王忱一起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觉得张玄恃才傲物,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一位名士,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果然是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人物,真不愧是后起之秀啊!”

王忱笑道:“多亏舅父教导呀!”

后顾之忧

【释义】后顾:回头看。意指来自后方的或将来的忧患。

【出处】北齐•魏收《魏书•李冲传》。

李冲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人,因学识渊博,熟悉治国安邦的道理而受到皇帝的信任。献文帝在位期间,无论大事小事,一律和他商量。

后来,献文帝病重,临终前,他拉着李冲的手说:“贤卿,寡人(皇帝自称)死不足惜,只是太子年幼,万望卿等着力扶持。”

不久,献文帝病逝。孝文帝元宏即位,这时他才五岁,十足一个孩子,太后临朝执政。而李冲就任尚书仆射(官名)辅政,许多事务都落在他身上。

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李冲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新措施,一时间国家政治大为改观,国库收入也有所增长。以后孝文帝领兵出征时,就把国中事务交给李冲处理,无论大事小事李冲都能处理得非常好。

李冲病死后,孝文帝十分悲伤,感叹道:“李冲在世时,我外出十分放心,从无后顾之忧,而今还有谁能做到这点呢?”

后生可畏

【释义】指赞扬少年年轻大有作为,前途无量,值得钦佩。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罕》。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慢慢地说道:“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很正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给车子让路?”“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十分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不由得称赞道:“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此言一出,孔子更是钦佩不已,忍不住赞叹:“少年人真是很有见识啊!”

自惭形秽

【释义】惭:惭愧之意,形秽:指形态丑陋,因为长相丑陋而觉得比不上别人。比喻自愧不如别人。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玠传》。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风度翩翩。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将军,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跟王济一起齐名的还有王澄、王玄两人。这三王漂亮的外貌和不错的学识,常常是全城议论的中心。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

“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轰动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都对卫玠的相貌赞叹不已,问卫玠平时读些什么书?卫玠说他在研究玄理。亲友要请他谈谈研究玄理的体会。卫母听了连忙劝阻说:

“玄理很深奥,恐怕不是一时能讲清楚的,小儿体质较差,以后有机会再讲吧!”

可是亲友们都想了解一下卫玠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卫玠见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王济、王玄和王澄也惊服得说不出话来。人们嬉笑着说:

“看来,你们三王还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

王济说:

“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卫玠后来迁居建邺,不幸劳累成疾,因病去世。

自相矛盾

【释义】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难势》。

古时候,有一个楚国人,以卖兵器为生,他经常拿矛和盾去卖。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

“我的盾,是世上最最坚固的,不管多么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围观的人都凑上去看他的盾,想研究一下他的盾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居然什么东西都刺不穿。

接着,那个楚国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

“我的矛,是世上最最尖利的,不管多么坚硬牢固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一边不住地夸着口,一边还不停地舞动着他的矛,发出“呼呼”的响声,显得十分威武的样子。这一下,果然又吸引来好多好多的行人。

他一见,更加得意,吆喝得也更加卖力了:

“快来看呀,快来看呀,世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有一个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便上前拿起他的矛提起他的盾毫不客气地对他说:“喂,假如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盾,你猜会怎么样呢?”

那个楚国人哑口无言,最后万分羞愧拿着他的矛和盾走了。

名落孙山

【释义】指榜上无名,考试未被录取。

【出处】宋•范公偁《过庭录》。

有一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想到省城去考取举人。他能言善辨,说话也很风趣。临行前,乡里一位老人来拜访孙山,请孙山带他的儿子一起去省城应考,以便他儿子能得到一些照应,孙山爽快地答应了。

两人到省城后,很顺当地参加了考试,接着是等待发榜。

发榜那天,孙山怀着紧张的心情,到发榜处去观看。看榜的人很多,孙山拼命往前挤才挤到前面,一连看了几遍,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他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准备再看一遍,榜上确实无自己的名字就离去。结果,竟在最后一行中见到了看己的名字,原来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顿时转忧为喜。至于一起来应试的同乡的名字,则无论如何找不到,他肯定落选了。

孙山回到旅舍,把发榜的情况向同乡说了。对方听说自己没有考上,闷闷不乐,表示想再在省城呆几天。孙山归心似箭,第二天一早就回乡了。

孙山回到家里,乡邻们得知他中举,都来祝贺他。那老人见儿子未回来,问孙山他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诙谐地念了两句诗: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举人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之后呢,言下之意是他落选了。

那老人见到很有才气的孙山也只考了最后一名。而他儿子才气不如孙山,没有考上这是理所应当的,也没说什么便离开了。

名正言顺

【释义】名义正当,道理就讲得通。也表示作事理由正当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公元前501年,当上鲁国的中都宰的孔子已经51岁了,孔子很用心地工作,在公元前502年,又做了司空,接着,工作性质发生了改变,当上了司寇,这也是孔子所希望的。

孔子56岁那年,又当上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80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120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祖,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子路不客气地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存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一定要行得通!”

孔子在卫国也没有呆多长时间,只十个月的时间,原因是卫灵公听信谗言进而不信任孔子,孔子无奈,只好走了。

名列前茅

【释义】前茅:古时用茅草作为报警的旗帜,行军时举着走在队伍前面。现指考试成绩优秀。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期,楚国侵犯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荀林父领兵去救。后来听说郑国已经向楚王议和了,就主张将晋军撤回,上军统帅士会支持荀林父的意见,他说:“现在楚国的德行、政令、典章、礼仪都不违背常规。楚国的军队很有秩序,训练有素。军队出征的时候,右军跟随主帅的车辕,左军打草作为夜宿的准备,前军举着茅草作为标志开路(名列前茅),中军谋划战术,后军以精兵押阵。作战的时候将士都清楚自己的攻击目标,纪律相当严明。这样的军队是无法取胜的。不如回去整顿军队,操练兵马,日后再卷土重来。”

荀林父非常赞同士会的意见。但是中军副将先榖执意要领兵去攻楚军,结果他和他的军队被楚军杀得大败。

先入为主

【释义】以先听到的话为主,并抱有成见,不再听后来的话。

【出处】汉•班固《汉书•息夫躬传》。

董贤、孙宠、息夫躬是汉哀帝的三个宠臣,汉哀帝非常宠信他们。可是在准备封他们为侯时,遭到丞相王嘉的阻挠,王嘉晓之以利害,却受到皇帝的斥责。

后来,息夫躬看到董贤权势日益扩大,想取代他。于是哄骗哀帝说:“陛下,匈奴的单于今年没来朝见天子,恐怕要引兵侵扰边境,陛下应当赶紧想退兵之计……”原来息夫躬事先已派人通知单于,不让他入塞朝拜天子,所以单于没有入塞。

大臣们不肯信息夫躬的话,王嘉说:“天子应该推诚行善,百姓万民才能安居乐业,息夫躬的话分明是一派谎言,想借天子出兵之际图谋不轨。陛下万不可信以为真,恐生后患,决不能因为息夫躬的话陛下先听到了,就以为他的话为真(先入为主),做出错误的决定啊!”哀帝还是相信了息夫躬的话,打算派军队出征,但又遭到董贤的反对,没能实现。不久,息夫躬的计谋露了馅,结果被关进大牢,死在狱中。

成语“先入为主”由此而演变产生。

先声夺人

【释义】指以自己强大的声势借以吓倒对方,威慑敌人,挫伤敌人的士气。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貙、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深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话。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貙,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

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貙。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得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貙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

华貙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怕父亲伤心,决定逃离宋国。

临行时,华貙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貙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濮的大夫对乌枝鸣说:

“兵书上说: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士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现在华登的军队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疲乏得很,这是一举歼灭华登的好机会。要是敌军休息好了,而且兵力又胜过我们,我们要想取胜那就难了。”

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濮拦住他说:

“此时正是事关成败的关键时刻,你不能离开最前沿。”

濮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士兵们喊道:

“是国君的勇士,就挥舞旗帜!”

士兵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

“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

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军和宋军一起攻击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濮奋不顾身冲到最前线,一剑刺死了华登,紧接着华登的军队溃退不止。宋军大胜而归。

先忧后乐

【释义】在别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别人享乐之后享乐,现多指一些奉献精神。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范仲淹传》。

1043年身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见行政方面有许多弊端,因而提出改革的十项意见,这改革因与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发生冲突,遭到他们的反对而没有实行,范仲淹也被贬为邓州知州。

在邓州上任,范仲淹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先写了岳阳楼的始末和规模,接着写被贬放逐的官吏和失意文人的览物之情,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原文是这样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意是这样的:“唉!我曾经研究过历代仁人志士的思想。他们的表现与被贬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因为美景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的处境不好而哀伤。他们处在宰相那样的高位,就为自己的百姓忧虑;身处偏僻的江湖之上,就替自己的国君忧虑,这就是说,入朝当官忧虑,退居为民也忧虑。既然这祥,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有欢乐呢?如果有人问他们,他们一定会说:忧虑在天下百姓之先,欢乐在天下百姓之后。啊!除了这种人,我还能和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感人至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简缩为“先忧后乐。”

先发制人

【释义】先行下手,采取主动措施制服对方。

【出处】汉•班固《汉书•项籍传》。

秦朝末年,百姓因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纷纷揭竿而起,其中陈胜吴广起义军声势最大。会稽郡守殷通接见项梁,想听听项梁对起义军的看法。

项梁大声地说:“现在大江两岸的人都起来反对暴秦统治了,这表明秦朝气数已尽了。这时候,先动手可以控制别人(先发制人),后动手会被别人控制。”

殷通说:“听说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看来,起事只有靠你了!”

项梁一直就想取殷通而代之,所以他走出门外小声地叮嘱侄儿项羽几句,又回来对郡守说:“请你召见项羽。”

殷通刚叫完项羽的名字,就见门外走进来一位健壮勇猛的青年,手里拿着一把寒光逼人的长剑。殷通一边打量着,一边不停地称赞:“一位勇士,真是将门虎子啊!”项羽走到他身边停住了,这时项梁对他使了个眼色,项羽马上一剑杀了殷通。项梁、项羽提着殷通的头,带着官印绶带,来到郡府,又杀了百来个大小官吏,其他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起身。

接着,项梁四处派人召集自己的旧友和相识的豪强、官员,告诉他们已杀掉了郡守,最后说:“现在我们必须要发动吴中的军队,迅速攻打周围各县,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对各县实施直接的统治。先割据吴中一带,争取主动。”

先礼后兵

【释义】先以礼相待,如不能解决问题,再用武力处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带兵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谦立即派人请求刘备出兵解围。刘备便率领关羽、张飞和赵子龙等一班人马,冲入曹军,杀出了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城内。陶谦将刘备请入府衙,取出徐州太守官印让给刘备,说:“当前国事纷乱,朝纲不振,你是汉室宗亲,正该力扶社稷,我已年老昏庸,甘愿将徐州相让……”

二人推来推去,没有结果。府吏们相劝说:“今日兵临城下,还是先商议退兵之计为好,让位之事可容日后再商量。”

刘备答应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如果他不答应退兵,咱们再和他交战也不迟,这叫做先礼后兵。”

曹操看完信,骂刘备说:“刘备算什么东西?胆敢来教训我!将送信的人给我斩首,全军上下马上攻城。”

曹操的谋士郭嘉劝谏说:“最好别这样做,刘备远来救援,先礼而后兵,这是很合乎礼节的,我们应该用好话去安抚他,松懈他们的斗志,然后再攻城,徐州城就可以顺利地拿下了。”

曹操于是盛情款待信使,又给刘备写回信。这时,忽然有流星探马报告说吕布的军队已经攻破兖州,正进攻濮阳。曹操顿时大惊道:“兖州有失,我们就无家可归了,马上撤出徐州!”

郭嘉又对曹操说:“我们何不就此给刘备卖个人情,就说看在他的面上我们退军了!”曹操点头,重新给刘备写了一封信。

先斩后奏

【释义】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将罪犯杀死以后再奏报皇帝。后泛指先采取行动,再向上报告。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

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写过一部《窦娥冤》的戏,说的是有个寡妇窦娥善良而且正直,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的迫害,被诬告杀了人,糊涂官府断案不明,严刑逼供,结果判窦娥死刑,临刑时窦娥在刑场上指天发誓,哭天喊地地说:“死后必定血溅白练,六月下雪,大旱三年,以表白自己的冤枉。”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当上了大官参知政事,奉旨访察民情,惩处贪官污吏,才替女儿窦娥鸣冤昭雪。

《窦娥冤》第四折中,讲的就是窦娥父亲窦天章,在京城一举中第,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他想念女儿窦娥,寻她不着,十分伤心,眼睛哭花了,头发愁白了,又见楚州三年大旱不雨,心中十分烦闷。夜间灯下观看案卷,遇上女儿窦娥托梦与他……

戏中有这样一段话:“只因老夫廉洁清正,刚正不阿,谢圣恩可怜,加老夫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随处审囚刷卷,体察贪官污吏,容老夫先斩后奏。”

问牛知马

【释义】从牛的价钱中可知道马的价钱,比喻一个人可以从侧面推究,料知事情真相。

【出处】汉•班固《汉书•赵广汉传》。

汉朝有个人叫赵广汉,擅长用“钩距”法来处理各种事情,如果他想知道马价的话,首先不问马价,而问其它如牛、羊等价,最后才问马价,进行比较。他当过小官,对郡中的盗贼,乡里的豪侠所在地,以及属下官吏暗中收取贿赂的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富人苏回被两个歹徒绑票,向他的家人勒索钱财,不一会儿,赵广汉就带人赶到贼人家。他让长安丞龚奢敲门,警告贼人说:“你们把人质放了,出来自首,一定会好好对待你们,如果正好遇上皇上颁发大赦令,也许还可以免去死罪。”两个贼见赵广汉这么快就追踪过来,吓得赶紧开门出来,叩头请罪。赵广汉将两人送到监狱里,让狱卒以礼相待,整天好酒好肉。到冬天两人被判处死刑,赵广汉还预先为他们置办棺材和丧葬用的物品,并将情况据实以告,两人都说:“死无所恨!”

赵广汉不但在抓捕坏人,处理案件方面颇有神效,而且在行政处理,和管理方面也深得百姓称颂。

闭关却扫

【释义】指不再扫门接客,形容屏迹深居,不与外界来往。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江淹<恨赋>》。

赵壹是东汉时期一个品德高尚的读书人,当时他给郡太守袁逢当幕僚,却不知袁逢是个伪君子,他与奸臣同流合污。

袁逢为了装出喜交名士的样子,经常屈尊前往赵壹家中拜访。每次袁逢前来,赵壹都大开正门,并让人把庭院中的通道打扫干净,以表示自己对袁逢的敬意。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壹发现了袁逢和奸臣勾结,心中十分恼怒,他也不向袁逢说明理由,毅然辞去了幕僚的职务。

袁逢不知道赵壹已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仍去拜访赵壹,他来到赵壹家门口,只见大门紧闭,门前通道上也一片狼藉,无人打扫。袁逢对守门的庄客说:“请你通报,说袁逢前来拜访!”

赵壹此时根本不想见他,便叫庄客拒绝他的拜访,并说他是个德行低下的小人,不愿与之交住。

袁逢知道事情已败露,无奈之下只好走了。“闭关却扫”从此而得来。

安如泰山

【释义】像泰山一样安稳,不可动摇。形容十分稳固。

【出处】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字叔,西汉人,是吴王刘濞府中的郎中。

汉景帝时御史晃错为了制约各方诸侯而要求汉景帝削减各诸侯的封地,这触动了包括刘濞在内诸侯的利益。为了确保自己现有的利益,吴王刘濞联合起来发动兵变。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

“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叛乱虽然在短时间内就被平息,但枚乘在这场叛乱中声名大振,不幸的是在进京做官时,还没到京城,就死于途中。

安居乐业

【释义】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出处】春秋•老聃《老子》。

李耳是春秋时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据说,他刚出生时就有白头发、白胡子,所以人称“老子”。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们的淳朴,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情况是:

国家很小,人口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不要让人民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舒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着,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都没有交往。

安步当车

【释义】从容步行,就当乘车一样。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得其乐。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曰:“颜斶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

颜斶是齐国有名的高士,他应齐宣王之召进宫,没有受宠若惊,就像在家里一样。当他只走到距离齐宣王一定位置时就不再走近。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斶,走过来!”

不料颜斶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斶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

颜斶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斶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二万两。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车)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太卑鄙了!”

颜斶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斶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直言的是我颜斶。”

颜斶说罢就要离去,齐宣王看其是个难得之才,想挽留。但颜斶意已绝,不容改变,只得作罢,颜斶飘然而去。

安然无恙

【释义】平安无事,没有受到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继位,称作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年纪小,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赵威后是一个贤慧的中年妇女。她开始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对赵国进行了全面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

“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感到很不高兴,说:

“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

“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就没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就没有君主?难道问候时能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以后,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个“无恙”的故事,后来慢慢演化为成语“安然无恙”。

安于故俗

【释义】形容思想守旧,喜欢按老一套办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名叫公孙鞅,卫国人,所以又称卫鞅。后来因为他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国封他在商地,因此后人又称呼他为商鞅。

商鞅为强秦而变法。但在变法时与一些保守大臣发生分歧。其中有个守旧大臣叫甘龙,他的言论是古代人以不变法而治理社会,社会也照常繁荣稳定,变法实在是不必的!

商鞅驳斥甘龙说:“你这是安于故俗,平常的人安于老一套的习俗,沉溺于旧的见闻,这样的人做官守法还是可以的。但不能与他们谈论变法革新的道理,因为他们的思想过于保守了。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从古至今哪有不变化的道理呢?贤者智人变法更礼,而愚人不肖者不明变通,才阻拦限制实行变法!”

大夫杜挚也反对商鞅说:“反正效法古人是无罪的,遵循古礼是不会犯错误的!”

商鞅反驳道:“效法古人,有罪无罪更要根据情况而定,遵循古代也同样如此。”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商汤,周武的例子,一个是夏桀和殷纣的例子,说得秦孝公心悦诚服,商鞅的变法因此而实行下去。

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释义】保障国家的安全,首先应作足够的戒备。

【出处】佚名《吴子•料敌》。

吴起是春秋时魏国大将,因其战功卓越,被任命为西河守。

有一次,魏文侯的儿子魏击与吴起讨论治国安邦的事情,魏击说:“眼下的形势对魏国不利啊,你看,秦国威胁我们西边,楚国挨着我们南边,赵国冲着我们北边,齐国邻着我们东边,燕国阻绝我们后边,韩国又盘踞在我们大门口。这六个国家的军队从四边包围我们,我真担心魏国的前途呀!”

吴起毫不悲观地说:“保障一个国家的安全,最有效力的法宝就是戒备和警惕。如今您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战争的灾祸离我们魏国就远了。”

接下去,吴起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说:“您别只看六国包围我们,其实六国的情形很不相同呢!齐国阵势虽然强大,但不坚固;秦国阵势分散但能各自为战;楚国阵势严整,但不持久;燕国阵势能守,但不能机动进攻;韩、赵两国的阵势虽然治理得法,可是军士打仗不用力气,贪生怕死。我们了解了敌国的弱点,就可以设法战胜它。比如齐国,因为国家富足,君臣骄奢,百姓土卒待遇不均,作战三心二意,阵势就不能坚固。我们可以兵分三路,袭击它的左右,就能破坏它的阵势;秦国的军令十分严厉,赏罚也分明,士卒都拚命作战。对付秦兵要用钱财去吸引他,土卒贪财就会离开将官,然后我们设下伏兵,可以取胜;楚国地广政乱,百姓愁苦不堪。它的阵势不会持久,只用轻兵去袭击它的营房,使他们疲累。失去战斗力,就不战自败了;燕国士卒勇敢但没有智慧,只能防守而不能攻战。我们可以用兵去诱惑他,然后俘虏他的将领;韩,赵的军队都讨厌战争,缺乏拚命的精神,只要他打来我们就抵挡他,他退却我们就追击他,让他们疲不能战,我们就能取胜。此外,我们对自己军队中的能人,例如疾走如飞的,力气大得可以举鼎的,战场上能扛旗跑在前面的,都要给予优待,封官加爵,对他们的父母妻子也要给予奖赏。这些都是加强我们军队战斗力的有效措施呀,如果能做到这些,魏国就能够击退成倍的敌人!”

魏击听了吴起对形式的见解后,非常高兴,认为吴起的见解言之有理,自己的担忧是不必的,是杞人忧天。

守株待兔

【释义】守着树桩等待兔子跑过来撞死。株,是指树桩。比喻坚持片面经验,抱着侥幸心理,不经过努力奋斗而妄想获得成功。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王蠹》。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耒而守株,冀复得免。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国有位农民,一天在田里干活,忽然看到有只野兔从远处跑来。只见它狂奔乱闯,最后撞在一个树桩上。他走近一看,那野兔已折断头颈死去。

农夫高兴极了,把那只死兔捡回家美美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也不下田干活了,他就坐在那个树桩旁,等待着再发生野兔撞树桩而死的事,想白白地捡到死兔。

一天天时间过去了,农夫再也没有等到第二只撞树桩的野兔,而田里的庄稼却荒芜了。人们都取笑他这种行为,并且迅速传遍了宋国。

衣不解带

【释义】形容睡觉不脱衣服。带:腰带。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殷仲堪传》。

殷仲堪出身于晋代宦官人家,自幼聪颖好学,对《道德经》一书能倒背如流,远近各地广为传颂。

镇守京口的大将军谢玄十分器重他,想请他做官,但被拒绝了。在给谢玄的信中,殷仲堪情真意切地诉说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冀上面能以仁义来遍布天下。只有“边界无贪小利,强弱不得相凌”,才能不愁“黄河之不济,函谷之不开”。谢玄读后十分感动,更加敬重他,并采纳了他的谏言,殷仲堪最后答应担任晋陵太守的职务。

上任以后,殷仲堪严令整治当地风气,因此,晋陵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并以礼义之乡著称。

过了一段时间,殷仲堪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一点细微的声音都被他当作斗牛般的巨响,身体逐渐衰弱,从此一病不起,四处求医无效,殷仲堪心急如焚,于是决定亲自攻习医学,日以继夜地研究其精妙。为了给父亲治病,几年来他衣不解带,伺候父亲吃药,他常常一面拿着药一面流眼泪,就这样,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孝子殷仲堪的名声传遍天下,他父亲去世后,孝武帝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

交头接耳

【释义】头挨着头,嘴靠近耳朵。形容两人靠得很近,窃窃私语。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

据《水浒传》记载,林冲原为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教头,由于高俅的儿子看上了林冲的老婆,想娶为妻,林冲不同意,就得罪了高太尉,被发配到沧州。一天他在闲走时,忽然遇上李小二。李小二曾经被林冲救过命,后来李小二来到沧州,开了一个茶酒店,所以他遇见林冲时分外亲热殷勤,立即请到家里款待,从此以后林冲常与他来往。

一天,李小二的酒店里突然来了几个陌生客人,行动鬼鬼祟祟,李小二立刻警觉起来,忙回到内屋,对妻子说知此事。

妻子蹑手蹑脚走到板墙后面,细心地听起来。过了一会儿她回来对丈夫说:“他们交头接耳地说话,我听不太清楚,只听到一句说:‘包在我身上,好歹结果他的性命。’好像那位东京客官还给了管家金银。”

不久,林冲来到酒店。李小二急忙把方才店里的情况告诉了他。林冲一听,顿时火冒三丈:“那家伙正是仇人陆谦,他敢来这里害我,我叫他屁滚尿流!”

几天之后,林冲向草料场附近走去,他预料到躲在草料场有危险,就躲在附近的古庙里,正好撞见去草料场放火的仇人,林冲杀死他们以后,跑到梁山去了。

羊质虎皮

【释义】羊披上了老虎皮,其本质还是羊,比喻外表似强大,但内质空虚。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羊侃传》。

羊侃是北魏时的一名勇士,身材魁梧,膂力过人,有一回他跟父亲去拜见北魏的皇帝。魏帝见羊侃身长八尺,虎背熊腰,便开玩笑说:“看外表你像老虎那样威武,不知道实际上本领怎样,是不是羊质虎皮啊!你学着老虎的样子给我瞧瞧好吗?”

羊侃四肢伏在殿上,学起老虎的模样,大吼一声,震得四壁轰轰作响。魏帝走上前来一看,不由得惊呆了:羊侃的手指把殿上的地板抓破了10个小洞,真像老虎爪一般有力呀!魏帝高兴地叫喊:“真乃壮士呀!”

后来,羊侃来到南方梁国做官。简文帝在位的时候,羊侃做军师将军。侯景带兵谋反,一连攻下几座城池,没有人能阻止住。侯景攻到城下,纵火烧门,羊侃亲自指挥士兵以水灭火,射杀敌兵,击退侯景。侯景又用尖头木驴攻城,箭矢对付不了木驴,守城士兵惊恐万状。羊侃急中生智,命令士卒做“雉尾炬”,拴上铁镞,灌上油,从城上掷向敌军木驴。木驴见火就着,一会儿工夫就焚烧殆尽。侯景在城外堆起两座土山,企图登城。羊侃命令士卒挖地道,破坏敌人的土山。结果侯景不能取胜。

侯景最后又施展一条毒计。他抓获了羊侃的儿子,绑缚着推到城下,让羊侃看,并且让士卒狂喊:“要儿子,还是要都城?”

羊侃气得大叫:“我尽忠报主,犹恨不足,岂考虑一个儿子的死活?你们尽早杀了他吧!”

可是侯景不立即处死他的儿子,第二天又来折磨羊侃。羊侃在城上清楚地看见儿子,心里很悲伤,痛楚地说:“我以身许国,誓死行阵,决不能以你的生死来考虑进退!”他擎起弓箭,一箭朝儿子射去。

他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并没有吓退敌人,羊侃身心交加,不久就病死城中,简文帝赐他为护国将军,以此来纪念这位忠贞勇士。

羊狠狼贪

【释义】为人像羊一样凶狠,像狼一样贪婪。形容凶狠贪婪。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赵歇在巨鹿屯兵称王。秦朝派兵攻打赵歇,赵歇向楚求救。楚怀王任命手下的谋臣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领兵救赵。部队开拔到安阳,就驻军不前。

众将就如何进攻秦军而商量对策,这时项羽献计道,从外围进攻,里面有赵王协助,一定会攻破秦军的阵势。

宋义回答说:“将军不能这样看问题。如果现在我军用尽全力去攻打秦军的话,势必造成伤亡,到时候就不可能救得了赵王,倒不如干脆让他们打去。即使秦军打赢,也肯定疲惫不堪,我们可以乘此机会一举打败秦军;假如秦军没有打赢,我们领军再攻打秦军也不迟。这一招叫坐收渔翁之利。”

宋义没有再听项羽的意见,就给全军下达了命令要求全军暂时驻兵不动,但在出击的时候要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这样才能打败强大的秦军。

项羽本来就看不起宋义,加上宋义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就在军中煽动说:“众将士吃不饱,穿不暖,军中又无存粮,实在可怜,如此不体恤将士的人,决不是国家的忠臣。”第二天。项羽假借楚怀王之名,将宋义斩首示众,并自封代上将军。

羊裘垂钓

【释义】披着羊皮袄钓鱼,形容不慕官爵,隐居不仕。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严光传》。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没有贪图享受,仍然谋求发展,采取了在内整顿内政,在外吸收人才的有力措施。

一天,刘秀想起了在长安游学时的同窗严光(字子陵),决意把他请来。但刘秀登基后,严子陵更改姓名隐居起来,要寻找他很是困难。

刘秀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按像查访。他叫来画工,把严子陵的长相说了说,让画工去画。画好后,刘秀看看还像、便让再画几张,然后派人将画分送到各郡,叫当地官吏和百姓寻找严子陵。

过了不久,齐国(今山东省北部)上书给光武帝,说那里有个人,长相与画上的几乎一样。此人老是披着羊裘(羊皮袄)钓泽(在河水边钓鱼)。光武帝大喜,马上派使者备了车,带上礼品,到齐国去请他来京城。

使者见到严子陵后,奉上礼物,请他上车,不料,严子陵却推辞说:“我是打鱼的,你们看错人了,我不想当官,让我安安稳稳地在这里过日子吧。”

使者便硬把他拉上车,直向京城驶去。

严子陵为了让刘秀放他回去,便在刘秀看望他时不搭理他,对他无礼,刘秀来了,他也不起身行礼,希望能如愿以偿。

第二天,光武帝把他接到宫里来,以朋友的身份,同他谈论学问。严子陵这才同光武帝无拘无束地交谈起来。

当天夜里,光武帝就和他睡在一起。半夜里,严子陵大打呼噜,大腿压在光武帝身上。光武帝让他压着,也不怪罪。第二天一早,光武帝故意问他:“我比从前怎么样?”

“似乎好一点。”

光武帝哈哈大笑,当场就要拜他为谏议大夫。严子陵却说:“你让我回去,我们还是朋友;你若硬要我当官,反而伤了和气。”光武帝本打算让严子陵协助他治理好国家,但严子陵志不在此,态度坚决,多说无益,只好让他回去,严子陵又过上了田园式生活。

兴师动众

【释义】兴:发动之意。原指发动大批兵马,后借以形容动用很多人力来办一件事。

【出处】佚名《吴子•励士》。

战国时魏国的名将吴起,曾任西河太守,把西河治理得井井有条,魏武侯非常欣赏他。有一次魏武侯向他请教说:“一个国家是否刑法严厉、赏罚分明就可以战无不胜呢?”

吴起回答说:“关于这点,我从用兵作战这方面来谈谈看法。将军在战场上发号施令,军士愿意听从;将军兴师动众采取作战行动,士卒愿意出征;到了战场上与敌人交战,士兵不怕死。这三条是君王所倚仗的,有了这三条国家就不会受人侵犯。”

魏武侯又问:“君王如何才能实现这三条呢?”

吴起说:“说起来也并不难做到,你举拔有功劳的人然后奖赏他,对于无功劳的人你设法激励他、鼓励他,他们就会争着去立功。”

魏武侯按照吴起的意见,在朝廷上摆上三排座席,请有大功的士大夫、将领坐在前排;有中等功劳的人坐在第二排;无功的人坐在后排,菜肴也分成三等。酒宴散席以后,魏武侯又把有功劳人的父母、妻子请到太庙门外,也给予奖赏。这样一来,人们都以立功为荣耀,以无功为耻辱,纷纷寻找立功的机会。

三年以后,秦国的军队侵扰魏国,魏军军吏和士卒不等上级部署,就主动抵抗秦兵,魏武侯见到这种情景,高兴地对吴起说:“士兵能有这样的素质,国家能有这样的形势,多亏了你啊!”

兴利除弊

【释义】兴办有利的事业,革除弊端。

【出处】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受宋神宗之命改变国力衰弱的局面,为此他设立“三司”条例司,来整军理财,由于新法得到宋神宗的认可才推行下去,王安石也由参知政事迁到宰相一职。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起了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作用,国家财政也有所改善。于是,大地主的政治代表纷纷反对,其中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右谏议大夫司马光。

司马光原与王安石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新法推行上产生了分歧,司马光不同意新法的推行,认为新法是无端生事,会招天下人的怨恨。为此,司马光一连写了几封信给王安石,劝他废除新法。

王安石在收到司马光第二封来信后,再也无法沉默,便复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信中有一段的大意是:

“我认为,从皇上那里接受了命令,在朝廷上议订并修正法令制度,并把它交给有关负责官员去执行,这不算是侵犯原来官员的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整顿财政,使国家富强起来,这不算是与民争利;抨击错误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算是拒绝接受别人的批评。”

司马光见没有劝动王安石,就加紧抨击新法的弊端,宋神宗见其执迷不悟,就调他到河南洛阳编修《资治通鉴》。但是新法也没有进行下去,宋神宗死后,政权由神宗的母亲高太皇太后所得,反对新法,便启用了司马光,新法自然就没有推行下去。

冰山难靠

【释义】冰山要被阳光消融,难以依靠。比喻依靠权势,难以长久。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杨玉环是唐朝有名的美女,美若天仙,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喜欢她,封她为贵妃。这样一来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钊也官运亨通,身兼十五个官职,皇帝又赐给他一个名字,叫“国忠”。后来做了宰相,他大权在握,不可一世。不少人都去投靠他。

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没有机会做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以便尽快求得一官半职,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一旦有变,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十一载》的原文是:“‘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遂隐居嵩山。”成语“冰山难靠”就是从这里来的。

“安史之乱”爆发了,安禄山领兵迅速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从唐玄宗逃亡,途中在四川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果然靠不住了。

决一雌雄

【释义】雌雄原为动物的属性,这里引申为高低、胜负。指比试高低,决定胜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了称霸连年进行征战,时间长达五年。

有一年,楚汉两军在广武(令河南荥阳东北)对峙。刘邦和项羽分别驻守在广武的东、西两城。两城只相距200步,中间只隔着一条广武涧。

一天,项羽亲自来到阵前,向刘邦喊话说:“天下动乱不定已有多年,至今还不能平静,都是因为你我两人的缘故,今天咱们拼力决一雌雄,从此再不要让百姓们跟我们受苦了!”

刘邦回答道:“斗力只是愚人的比试,斗智者高明,我选择斗智。”

项羽下令让勇士们出阵挑战,一连去了三批人,都被汉军的一个神射手楼烦用箭射死。项羽大怒,亲自披挂上阵挑战。楼烦正待射箭,项羽瞪起双眼向他大喝一声,真个是声震大地,吓得楼烦正眼不敢看他,转身逃到汉军营垒里去了。

可刘邦还是坚持“斗智”,只管滔滔不绝地数起项羽的“十六罪状”来,就是不出阵应战。直到项羽的弓箭手从暗处向他射一箭,刘邦这才负伤退却。

壮士解腕

【释义】壮士截断手腕。比喻当机立断,不要以小失大。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泰传》。

三国时,魏国有个将领叫陈泰,在一次蜀将姜维、夏侯霸围魏国边疆时,身为代理征讨将军的陈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经在狄道迎战,结果王经惨败,只有l万多士卒退到狄道城内坚守,其余的都逃散了,姜维乘胜把狄道城围住。陈泰领兵昼夜兼程驰援,路上与邓艾的兵马汇合,一同进驻陇西。

邓艾对陈泰说:“如今姜维打了胜仗,士气很高涨。他们的气势不可阻挡,再说我们是在败军之后,将士信心不足,所以依我看,不如暂时放弃狄道城不管,避开姜维的锋芒。待他松懈下来后再找机会救援狄道,这是割腕自保,失去局部保全整体。古人说过:毒蛇咬手,壮士就把手腕子砍下去(壮士解腕),以保护身体不被毒害。孙子兵法上不是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这样的话吗?我的意见请你斟酌!”

陈泰说:“不行啊,王经已经败了,若让姜维趁胜进兵向东,占据株阳,积存粮草,收降残兵,招纳羌人、胡人,与我们争夺关、陇要地,那我们就被动了。现在必须速战,要像迅雷不及掩耳那样袭击他!”陈泰说服了邓艾,派兵进入高城岭,夜里偷偷登上道东南的高山,点起烽火,吹起号角。狄道城内守兵看见援军已到,士气倍增,纷纷请战。姜维看援军来得这样快,以为必有奇谋,心中惊惧,便下令撤军。

汗流浃背

【释义】浃:湿透。本义为流出的汗湿透了脊背。形容极度惶恐或惊惧的样子,也泛指满身大汗。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皇后纪》。

东汉末年,汉献帝受曹操挟持,被迫迁都许昌,此时曹操的势力在宫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曹操是个专权的人,看着全国各地分藩割据,曹操无论如何不能容忍,他一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这首先要牢牢控制皇帝,所以他不仅让献帝迁都,还把自己的许多心腹安插到宫中。

要巩固壮大自己的势力,就要排挤打击异己。议郎(官名)赵颜李因为和献帝议论时政,被曹操嫉恨并杀害了。当时朝中许多忠臣良将都为此丢了官,送了命。曹操一时权倾朝野。

有一次,他佩着剑就进宫了,按当时的礼仪这是对皇帝极大的冒犯,是要被杀头的。

献帝实在忍无可忍了,他气恼地说:“曹操,你如果不想辅佐我,就干脆把我废除了吧!”

曹操是个明白人,一听脸都白了,立即意识到自己错误所在,只想着能立即逃出宫去。到出宫时,他才觉得自己已经“汗流浃背”。从此,曹操再也不敢佩剑上朝了。

汗牛充栋

【释义】用牛运书,牛累得出了汗;用屋子装书,放满了整个屋子。形容书籍极多的意思。

【出处】唐•柳宗元《题陆质墓表》。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学者陆质,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孔子的《春秋》研究特别深透,曾讲学20年,著书10年,编有《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等书,对于当时和后世的学者有一定的影响。柳宗元为他写的这篇墓表,开头说:孔子作《春秋》,一千几百年以来,多少人焦思苦虑地研究它,为它注解、评议,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并且互相争论,各以为是,写出的有关书籍,“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真是多得很!文章接着就介绍陆质对于《春秋》的独到见解,说了一些表扬的话。

“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处,放在家里;出,带着出门)这句话,就是“汗牛充栋”的来历。

汗马功劳

【释义】比喻战斗中立下的功绩。后泛指工作成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高祖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后,建立西汉王朝。汉朝建立后,高祖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刘邦认为丞相萧何功劳最大,于是封他做了酂(地名)侯。其余的人都不服气,说:

“我们不顾生死,奋力冲杀,身经百战,久经沙场,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刘邦望着众人,不慌不忙地问:“你们知道打猎吗?”文武大臣一齐回答:“知道。”刘邦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而萧何能知道野兽的去处并让狗去追杀,他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而且,你们多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就算难得了,但是萧何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的队伍,跟着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劳是怎么也不应忘记的!”大家听了,便谁也不吭声了。

江郎才尽

【释义】比喻才思衰退或写不出诗文。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南北朝时,有个叫江淹的,他从小就刻苦勤奋,聪慧伶俐,是个有名的才子。他的父亲才学出众,还当过官,对他管教非常严格。但在他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就死了,从此,家道衰落。

生活的坎坷并没有把江淹击倒,使他更加发愤进取,他经过不懈的努力,学业大有长进,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写的《别赋》、《恨赋》等,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他的名声在当时也传布很广,许多社会上流人物都仰慕他的才华,同他结识交往。

萧道成掌握军政大权以后,听说江淹才学超群,就召江淹到身边当官,负责拟朝廷的文稿。有时需要草拟的文件很多,江淹就一边饮酒,一边挥笔疾书,一会儿功夫,一大堆文件就拟好了。

江淹连着在南朝的宋、齐、梁三朝做官,官职越来越高。但他到晚年的时候,文思却大不如前,文章和诗写得也不怎么样。因他年轻时被人称为“江郎”,所以这时人们就惋惜地说他是“江郎才尽”了。

据说,江淹晚年的时候,曾在午睡时梦见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梦中,郭璞说他的笔在江淹那里,让江淹把笔还给郭璞。江淹还笔以后,文才也就没有了。

“江郎才尽”也可说“江淹才尽”。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释义】庆父:是一个经常作乱的人。不把制造内乱的人除掉,大难就不会止住。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春秋时的鲁庄公,共有兄弟四人,他们是同父异母兄弟。

庄公病得快要死的时候,考虑了谁继任国君的问题,他先征求叔牙的意见,叔牙说:“庆父有才,让庆父继任的好。”庄公又问季友,季友表示:誓死扶持公子般为国君。

公子般是庄公的大儿子。庄公共有四个妻子,其中一个没有生儿子,其余三个各生一子:般、申和开。

等到庄公一死,季友怕叔牙支持庆父,便假传国君的命令,派人把叔牙扣押,并且送药酒给他,叫他自杀,叔牙就这样死了。季友随即立了般为国君。

鲁庄公死后不到两个月,庆父就派马夫荦把般暗杀了。季友听说般被害,知道是庆父干的,可是目前又无力和庆父抗衡,只得躲避到陈国去。庆父为了掩人耳目,暂不登上君位,却让年龄最小的开(那时只有8岁)当个傀儡。于是开继任国君,后称鲁闵公。

鲁闵公的舅舅是齐国的国君齐桓公。齐桓公当然支持鲁闵公,而且帮助季友回鲁国做了国相。闵公元年冬天,齐桓公派大夫仲孙到鲁国访问,探探情况。仲孙在鲁国了解到:庆父的野心还没有死,鲁国的祸害还没完。所以他回国向齐桓公报告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第二年,鲁闵公果然又被庆父杀害了。季友就带着申暂往邾国躲祸。

鲁国人一向信服季友,憎恨庆父,这时便一致起来反对庆父。庆父见形势不妙,逃到莒国去了。

庆父一走,季友就带着申回国,请齐桓公来定君位,立了申为鲁国国君,即鲁僖公。鲁僖公按照季友出的主意,派人送礼物到莒国去,请莒国国君代为惩办庆父。庆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杀而亡,从此以后,鲁国才真正平定下来。

米珠薪桂

【释义】米贵如珍珠,柴贵如桂枝。用以比喻物品价格昂贵。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

苏秦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一次,他来到楚国,以为楚王也会像别国国君一样马上接见他,但三天过去了,一点消息都没有。

第四天,终于有人来请苏秦进宫。苏秦进宫后,刚刚坐下,寒暄了几句,便站起身子,躬躬身,客气地说:“大王,苏秦这就告辞了……”

“什么?你开什么玩笑?我仰慕你的名声像仰慕古代的圣贤,很想聆听你的宏论卓见。你从千里之外来到楚国,多么难得的机会呀,怎么可以说告辞呢?”

“我毫无办法呀!”苏秦为难地摊开双手。

“你有何难处尽管对我说好啦……”

苏秦重新坐下,煞有介事地说:“贵国米珠薪桂,我去见你的礼宾官,像去见鬼一样难以见到,至于大王您嘛,也像天帝一样,更难以拜见了。您看,我怎么好再住下去呢?难道您让我在贵国吃白玉、煮肉桂,等候小鬼来找我拜见天帝吗?”

楚王这才明白苏秦原来在说理,怪自己没有及时接见他,便急忙向苏秦道歉,苏秦见楚王态度诚恳,也就答应留下了。

妄自菲薄

【释义】妄:胡乱地。菲薄:小看,轻视。形容过于小看自己。

【出处】三国•蜀汉•诸葛亮《前出师表》。

三国鼎立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帮助刘备打天下,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刘备把刘禅托咐给诸葛亮,诸葛亮决心履行对刘备立下的诺言,辅佐刘禅统一天下,兴复汉室。为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的事宜。

刘禅没有治国的才能,也胸无大志。这使即将率军出征的诸葛亮甚为担忧。出征前夕,他写了著名的奏章《前出师表》。在文中有一段的大意是:

“先帝辛辛苦苦创下的事业,还没有最终完成,就不幸早逝了。如今,魏、蜀、吴三国鼎立,比较起来蜀国的力量最弱,这真可以说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但是,蜀国的文官并没有在朝廷上混日子,蜀国的武将们也都忠于职守为你拼命。大家之所以自觉地这么做,是为了报答先帝的恩情,不辜负先帝对大家的嘱托。所以,你应该发愤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能够妄自菲薄呀!”

妄自尊大

【释义】指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光武帝刘秀刚刚即位的时候,天下未定,还存在着许多割据势力。当时除了光武皇帝以外,还有四个人称帝,四个人称王,两个将军,他们都各自独霸一方。其中,势力比较大的有五郡大将军窦融、西州大将军隗嚣、蜀中皇帝公孙述。

汉光武帝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把这些割据势力各个击破,于是他决定先拉拢隗嚣和窦融,好孤立公孙述。公孙述也想拉拢隗嚣,曾经派使者去封他为王。隗嚣不知道汉光武帝和公孙述两人到底谁能最后统一天下,拿不定主意到底应该投靠谁,就派手下的一个谋士马援作为使者,到两边去探听虑实。

马援和公孙述是同乡,从小就是好朋友。他到了公孙述那里,以为自己是公孙述的老朋友,又多年没有见面,公孙述见了他一定会很高兴。可是公孙述却向他摆皇帝的架子,对待他就像对待一般使臣一样,虽说接待他的场面也很隆重,但是一点也没有以前的亲热劲。他见了马援,没说上几句话,就封马援为大将军,还威严地坐在那里,等马援向他谢恩。

马援心里很不痛快,就推辞不干。他回到隗嚣那里,对隗嚣说:“公孙述妄自尊大,就好像一只井底下的青蛙,我看我们还不如投靠东边的汉光武帝。”

于是,隗嚣又派马援去见汉光武帝。光武帝穿着便装,也不带卫兵,在殿上很随便地接见马援,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没有半点皇帝的派头。他笑着对马援说:“您在两个皇帝之间奔波,今天见到您,我还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啊!”马援说:“现在天下还没有定下来,不但是做君主的要挑选臣子,做臣子的也要挑选君主。我和公孙述从小就是要好的朋友,他见我的时候都有卫兵护卫着,您见我的时候却这么随便,连卫士也不带,就不怕我是刺客吗?”汉光武帝笑着说:“您不是刺客,大概是说客。”

马援见刘秀如此热情,平易近人,深受感动,心中认为,汉光武帝胸怀博大,礼贤下士,此人堪可以担大任成就大事。

汉光武帝和马援谈得很融洽,马援回去以后,就把自己的看法跟隗嚣说了。后来,公孙述果然被刘秀灭掉,汉光武帝统一了天下。

庄周梦蝶

【释义】比喻人生如梦,变化莫测。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庄周是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一日,他在白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翩翩飞舞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一会儿停在黄色的花朵上,一会儿停在白色的花朵上,一会儿又停在紫色的花朵上,多么轻松愉快呀!此时此刻,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周,完全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忽然,庄周一觉醒来,睁开眼睛,不禁大吃一惊:咦,我怎么是庄周呢?刚才还是一只蝴蝶!他摇了摇头,认真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我个人来讲,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不管怎样变化,万事万物都是在梦中度过的。

这时,一个叫长梧子的人走来,对庄周说:“你思考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连黄帝那样聪明的人听了,也会疑惑不明的。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艾地有一个小官吏,他有一个女儿,名叫骊姬,长得十分漂亮。晋献公知道后,派人去把她接到宫里。离开艾地时,骊姬哭得很伤心,三步五步一回头,眼泪把衣服都滴透了。等她到了晋献公的宫里,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吃着山珍海味的佳肴,感到当初离开家乡时的哭泣是错误的。骊姬现在后悔当初的行为,又怎么知道今后不后悔现在的行为呢?”

庄周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拍着长梧子的肩膀说:“看来我们都处在似梦非梦之中!不必要太苛求自己。”

讳疾忌医

【释义】隐瞒自己的疾病,怕医生诊断出来。后泛指隐藏自己的错误,怕别人指出来。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

秦越人是齐桓公在位时一位著名的医生。因为他同情民间疾苦,而且还有高超的医术,多次治好了濒临死亡的病人,所以,人们都拿古时候的神医扁鹊来称呼他。久而久之,各国百姓就习惯地把他称作“扁鹊”,而对他的真实姓名,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公元前39年,扁鹊到齐国为都城临淄百姓治病,周围的百姓听说扁鹊来了,都蜂拥而至,请他给自己治病。齐桓公也听说了,就派人去请扁鹊来宫中叙谈,以显示自己礼贤下士。

宫廷里的文武大臣听说桓公要召见扁鹊,一个个都没有吃早饭就上朝等候,想看看这位驰名天下的神医。可是待差官领着扁鹊走进王宫时,两旁的大臣都愣住了,进来的竟是一个矮小的老头,脸上都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扁鹊走到齐桓公跟前,双手一拱,说:“民间小医秦越人奉命晋见主公大人。”

“请坐。”齐桓公说。接着就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谈话中扁鹊听出齐桓公说话的声音与健康人不同,他又仔细观察了一下齐桓公的气色,就关切地问:“主公近来身体可好?”

齐桓公一听扁鹊问他的身体情况,自信地说:“我的身体一向很好,没有什么问题。”

“不,主公,您已经开始生病了,由于刚刚开始,你还没有发觉罢了。您这病现在只是在皮肤里,还容易治。”齐桓公听后,笑着说:“我一天到晚吃得饱,睡得足,哪儿来的病呢?请您不要开玩笑吧!”

扁鹊看到齐桓公满不在乎的样子,觉得不好再谈了,便起身告辞了。

过了几天,齐桓公又打发人来请扁鹊入宫。齐桓公一见扁鹊,就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你看我哪像有病的样子?”

说完,很自信地晃了晃身子。

扁鹊仔细观察了一番齐桓公的气色,然后对他说:“主公真的病了,而且,这几天病情又有发展,已进入血液里了。如果不治疗,恐怕还要加重。”齐桓公听后,脸上露出满不在乎的神色,心想,凡是行医的人,总爱拿没病的人当病人来治,把生小病的人说成严重的大病,以显示自己治病的医术。扁鹊见此状况,只好主动告辞了。

过了几天,扁鹊不放心,第三次进宫,见了齐桓公,开口就说:“主公的病,已发展到肠胃之间,如不抓紧时间治疗,生命就有危险了。”

齐桓公见扁鹊每次进宫,不谈别的,总说自己有病,就很不高兴,甚至对扁鹊连理都不想理了。扁鹊只好默默退了出来。

又过了几天,扁鹊在街上为人诊病,正好齐桓公驾车经过,扁鹊用眼一扫齐桓公的面色,掉头就走了。齐桓公见此情景,就派人追上去问扁鹊原因。扁鹊说:“起先,主公的病只在皮肤处,那时用热毛巾烫一下就可治好;病到了血脉里,可以用针灸治疗;上次见到主公,病已进入肠胃之间,吃一剂药也还可以治好;现在,主公的病已进入骨髓了,就是神仙见了,也无法医治了。”

几天后,齐桓公果然病倒了,他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没几天,齐桓公就死掉了。

论功行赏

【释义】评定功劳大小,给予不同的奖赏。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就对手下功臣评功封赏。然而每个人都说自己功大,互不相让,评了很长一段,也没有结果。

按照刘邦的意思,萧何的功劳最大,就封他为酂侯。可是其他将领有意见,他们说:“我们的功劳可是用性命换来的呀!萧何并没有立过什么汗马功劳,只是仗着一张嘴、一支笔,说几句话,写几个字,封赏反倒比我们高,这是凭什么?”

刘邦听了,觉得跟这些武人讲大道理也进不通,就打了个比方说:“你们见过打猎吗?追赶野兽,把野兽叼来的是猎狗,但指挥狗的是猎人。你们相当于猎狗,萧何相当于猎人。猎狗和猎人的功劳怎么能比呢?”

争功的将领们听了刘邦的话,才明白自己的功劳与猎狗是差不多的,就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然后,刘邦依据各位功臣的功劳大小,依次给予了相应的奖赏。

“论功行赏”也作“论功封赏”或“论功行封”。

买椟还珠

【释义】把装珠宝的木匣买走,而把贵重的珠宝还给卖者。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椟:木匣。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珠宝商人,常常往来于楚国和郑国之间作生意。

有一次,他又准备带一批珠宝到郑国去卖,为了吸引顾客,他想了一个招揽顾客的办法。

首先,他选了一些上等的兰木,做成许多式样十分新颖的木匣,然后在匣子外面雕刻上精致的玫瑰花纹,四周还镶嵌了许多彩色的羽毛,同时还用名贵的香料把匣子熏得香喷喷的。他想,把珠宝放在这样的匣子里,郑国人一定会抢着买,他就可以好好的做一笔生意了。

于是,这个珠宝商做好了准备,就满怀希望动身到郑国去了。到了郑国以后,他选了一条最热闹的街市来展示他的珠宝。结果,果然不出所料,马上有许多人围拢来欣赏、观看。珠宝商看到客人这么拥挤,心中暗暗高兴,以为可以大赚一笔钱了。

可是他仔细一听顾客的对话,不由紧张起来。原来顾客们欣赏的是匣子的样式以及装饰的美丽,而对匣中的珠宝却毫不在意。

为了让珠子引起人们的注意,珠宝商放开声音推销珠宝,但人们充耳不闻,仍是只关心装珠宝的匣子,有的人花高价钱买走了匣子,而留下了珠宝。

如泣如诉

【释义】像哭泣像诉说,悲惨凄凉。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

北宋时,苏东坡受人陷害,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初时他心情忧郁、烦闷,很不开心,但后来他变得开通起来,认为在这里可陶冶情操,忘却烦恼事。

一天,苏东坡带了三位朋友,放舟来到赤壁之下。江面清风徐来,涛声依旧,空中圆月朗照,洒下一片银光。大家边唱边聊,快乐非凡。苏东坡只觉得心旷神怡,飘飘欲仙,忘情之间,敲着船舷打着拍子,唱起歌来。一位朋友依着歌声吹萧应和。一吹一唱,十分和谐。

苏东坡听着呜呜的萧声,忽然觉得有点怪异,便停了歌,倾耳来听,这声音似怨恨,似爱慕,如泣如诉,余音凄切婉转,好像将断未断的一缕细丝,在夜空中袅袅远播。

苏东坡有点扫兴,他问这位吹萧的朋友:“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吹这样哀伤的调子呢?”

那朋友悲凄地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么?想当初,曹操亲率大军,破荆州,下江陵,战船千里相连,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饮酒赋诗,何等的气概!这赤壁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如今他在哪里呢?可叹人生多么短暂!虽想永生不死,哪里能够!所以,我只得寄情于悲声之中啊!”

苏东坡开导朋友:“你看这江水,奔流不息,万物和我自己是互相拥有,无穷无尽的!再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非我所有,却任我观赏,尽情享受。你不觉得拥有整个世界,其乐无比吗?这样,你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苏东坡的一席话,使那位朋友原本沉抑的心情顿时被一股豪情冲淡,变得信心百倍,再度与大家欢笑起来。

如嚼鸡肋

【释义】像吃鸡的肋,吃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乏味。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

杨修是魏武帝曹操手下的主簿,聪明过人,无人能比。一次,曹操出兵汉中的时候,本来是企图进攻刘备,可是进入汉中后,估计形势,却又发觉很多不利,进也不能,守也不便,想撤退,又怕面子不好看。正在犹豫,恰巧厨子送进一盘炖鸡来,他就一边吃,一边继续盘算。这时,部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便随口说了两个字“鸡肋”。

杨修知道了,便叫勤务兵给他收拾行装。别人问他,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把汉中当作鸡肋,他觉得留在这里没有什么味道(如嚼鸡肋),所以要回去了。”

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还朝。

如鱼得水

【释义】就如鱼儿得到了水一样,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阳都人;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孔明千方百计、竭尽全力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刘备耐心地给他们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鱼儿离不开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他说。

“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以后,刘备在孔明的辅佐下,联合东吴的孙权,首先占领荆州,进而攻取益州,取得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最后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如火如荼

【释义】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形容军容的盛大。现在常用来比喻气势旺盛。荼:古代指茅草的白花。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吴语》。

春秋后期,吴国国力逐渐强盛,吴王夫差想当中原霸主,于公元前482年,带领大军来到卫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约天下诸侯前来会盟,要大家推他为盟主。为了显示实力,夫差在一夜之间把带来的三万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摆成一个方阵。他亲自高举斧钺,以熊虎为旗号,指挥中军前进。中军全体将士,全都身穿白色战袍,披上白色铠甲,打着白色旗帜,插起白色箭翎,远远望去,好像遍野盛开的一片白花;左军一万将士,一律身穿红色战袍,披上红色铠甲,打着红色旗帜,插起红色箭翎,望去好像一片熊熊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犹如一片乌云。

三路军马在晋营附近,摆开阵势。这时,吴王夫差跃身下马,亲自指挥擂鼓助威,顿时,鼓号声、呐喊声连成一片,响彻云霄,好似天崩地裂一般。

吴军在各诸侯方面显示了强大的阵容,给诸侯一个下马威,令其不敢滋事。吴王夫差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盟主。

如意算盘

【释义】比喻符合自己的心愿,只从好的方面作出的打算。

【出处】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

申守尧家里穷得无米下锅,可是因为他是“老爷”,总想摆架子,要面子,出门衣帽都让仆人拿放。一天,申守尧正与朋友谈得高兴,忽然家中为他拿衣取帽的老妈子闯进来,冲着他喊:“老爷的事情完了没有?衣裳脱下来交给我,我拿回去,家里今天还没米下锅,太太叫我去当当……”申守尧一听这话,恼羞成怒,举手打了老妈子一个巴掌。老妈子脚站不稳,趔趔趄趄地摔倒了,她哪肯罢休!趁势躺在地上撒起泼来,又哭又叫:“老爷,你尽管打,你打死我吧……”

这下,申守尧慌了手脚,又生气又羞愧,想赶紧把老妈子赶走了事,可老妈子赖在地上不走,在朋友的帮助下,终将老妈子撵回家中。

申守尧随后也赶忙回家,进房一看,老妈子还在哭闹。他气急败坏地骂道:“你给我滚吧,我不用你了!”

“没那么容易,把工钱还了我,我立刻走!”老妈子火冒三丈,嘴巴像连珠炮似的,“从去年五月到如今,大大小小也有三块多钱的脚钱。连着十三个半月的工钱,你一共得给我十二块洋钱。”申守尧听她要这么多工钱,急得头里火星直迸,怒声叫喊:“岂有此理!谁欠你这么多钱?我有数的,就欠你三个月的,你明明是讹人的。因为你会讹人,把脚钱罚掉,只给你三个月工钱,从此咱们一刀两断,永远不准进我的大门!”

老妈子听他说出这样没理的话,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瞪他一眼,吵嚷起来:“你好便宜呀!你倒会打如意算盘,十三个半月工钱只付三个月!你同我了事,我却不同你干休!还有送礼的脚钱,也不能少我半个!你如果少给我一个钱,我与你到县衙打官司去!赖人家工钱,还充什么老爷!”

申守尧听了老妈子这一番话,羞恼得满脸胀红,奔上前来拉住她的衣领,要与她拼命。幸好太太过来劝解,为他解了围……

如坐针毡

【释义】好像坐在插针的毡子上。意谓坐卧不宁,片刻都难以安定。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杜锡传》。

杜锡是晋朝时杜预的儿子,颇有文才,曾被朝廷召去做文学侍从。由于工作较出色,先后几次升迁。最后作了太子舍人(掌管宫中一切事务的官),为愍怀太子服务。

而愍怀太子是个不肯上进的人,行为乖张,做事不合情理,杜锡日日在他身边工作,对太子这种作风很不满意,便时常向太子劝告,希望他能改进。杜锡的言辞非常忠实恳切,但愍怀太子却觉得他多事,无事生非,很不高兴,便派人悄悄地在杜锡平日坐的毡中插上许多针,杜锡不知实情,坐下时被刺得流出血来。

过了几天,愍怀太子问杜锡说:“前几天你做些什么呢?”

杜锡说:“我喝醉了酒,什么事都不知道。”

太子一定要问到底,杜锡被问得狼狈不堪,哭笑不得。

如释重负

【释义】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

【出处】战国•榖梁赤《榖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裯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国君也不争气,整天想着吃喝玩乐,不理朝政。生母去世后,他在丧葬期间面无愁容,谈笑自若,还外出打猎取乐。这样,就使他更在国内失去民心。

大夫子家羁见昭公越来越不像样,非常担心,几次当面向昭公进谏,希望他勤于政事,巩固力量,免得被外人夺了政权。但是,昭公不听他的劝告,照样我行我素。

日子久了,昭公终于觉察到,季孙宿等三卿在不断扩大势力,对自己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他在大臣中暗暗物色反对三卿的大臣,寻找机会打击三卿。

不久,季孙宿死去,他的孙子意如继续执政。大夫公若、郈孙、藏孙与季孙意如有矛盾,打算除掉季孙氏,便约昭公的长子公为密谈这件事。公为当然赞成。

公为回宫和两个弟弟商量后,认为父亲昭公肯定怨恨季孙氏专权,因此劝说昭公除掉季孙氏。昭公听说郈孙、藏孙等大夫与季孙氏有矛盾,心里很高兴,就秘密把他们两人召进宫内,要他们一起来讨论诛灭季孙氏。接着,又把子家羁召来,告诉了他这一密谋。不料,子家羁反对说:

“这可千万使不得!如果这是进谗者利用大王去侥幸行事,万一事情失败,大王就要留下无法洗刷的罪名。”

昭公见他坚决反对,喝令他离去。但子家羁表示,现在他已经知道了这件事的内幕,就不能离宫了,否则泄露出去,将来就会怪罪他。于是,他就在宫中住了下来。

这年的秋天,三卿之一的叔孙豹因故离开都城,把府里的事情托给家臣鬷戾掌管。昭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没有人会去支援季孙氏,便使郈孙、藏孙率军包围了季孙氏的府第。季孙意如来不及调集军队反击,又不能得到叔孙豹的救援,只好固守府第。他向昭公请求,愿意辞去卿的职务回封地去,或者流亡到国外去。子家羁建议昭公答应季孙意如的请求,但是,郈孙坚持非把他杀掉不可。昭公觉得郈孙的意见对,就听从他的。

再说叔孙豹的家臣鬷戾得知季孙氏被围的消息,和部署商量后认为,如果季孙氏被消灭,那么接下来会轮到叔孙氏,所以马上调集军队救援季孙氏。昭公的军队没有什么战斗力,见叔孙氏的军队冲过来,马上四散逃走。三卿中还有一家孟孙,见叔孙氏家已经出兵救援季孙氏,也马上派兵前往,路上,正好遇到逃退过来的郈孙,便把他抓住杀死。

昭公见三卿的军队已经联合起来,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和藏孙一起出奔齐国避难。

如鸟兽散

【释义】好像受惊的飞鸟走兽四处逃散。形容军队打了败仗溃败逃散。

【出处】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西汉时,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经常侵犯汉族边境。有一年,汉武帝派大将李陵去讨伐匈奴。李陵的部队到达浚稽山,与匈奴单于的部队相遇。单于用3万骑兵围住李陵,李陵命汉军在营外列阵。单于看汉军兵少,力量薄弱,命令部将率8万骑兵一齐向汉军攻击。李陵寡不敌众,且战且退,退到一个峡谷里。汉军受伤的人很多,受轻伤的士兵仍然坚持作战。

单于将李陵堵在山谷中,用石头、木棒袭击汉军,汉军死伤惨重,已经无法前进。李陵下令放倒军旗,把珍宝埋入地下,然后对将士们说:“现在还剩下几十支箭,完全可以逃脱的,就想方设法保命吧,不要等待天亮以后被他们俘虏去。你们各自作鸟兽散逃命去吧,能有几人回去报告皇帝也是好的。”

李陵给每个军士带上两升粮食。一块冰,冰是当水喝的。半夜之后,他让兵士们各自走开,他自己上马驰出山谷,李陵扬鞭催马,拼命逃跑,单于用几千名骑兵追赶他,李陵一人被俘。

好大喜功

【释义】喜爱干大事,建立大功业。现多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办事铺张浮夸。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太宗本纪》。

隋朝末年,朝廷腐败,国势衰竭,李渊乘机率兵反叛,节节胜利。在从太原向都城咸阳进发,经过霍邑时,遇到了隋朝大将宋老生的顽强抵抗。他的儿子李世民见部队开始后撤,忍不住号啕大哭,李渊很吃惊,就问他为什么哭,李世民说:“撤兵,士气自然会散漫,敌人则会从背后趁机追杀,不要多久我们就都会被杀死了,所以我伤心啊!”

李渊一听,顿时醒悟,派李世民去追回大部队。李世民一马当先,领着将士们英勇奋战,终于攻下了霍邑,扫清了西进咸阳的障碍。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生产,还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善于纳谏,国家很快恢复了战乱造成的创伤,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在李世民统治下,国家兴旺,政治清明,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新唐书》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君王。但也指出他晚年好大喜功,为了扩大唐朝势力,不断扩充疆域,领兵亲征,这又成了他不光彩的一面。

好整以暇

【释义】整:有秩序。暇:空闲,从容。形容办事严整而从容不迫。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

春秋时期,晋国由于郑国背叛盟约,非常生气决定讨伐郑国,派栾书、郤锜、韩厥率兵攻打郑国,楚共王由于郑国是自己的属国,便代为迎战,楚兵作战勇猛,在作战中楚共王眼部受箭伤,而楚国养由基又代主射死晋将。

晋军中军帅栾书的儿子栾鍼,看到楚军左军子重的旗帜,便同子重搭话:“我过去曾去过贵国,那时你问过我晋军的勇武表现在哪里?我当时回答你说‘好整以暇’(喜好整齐,按部就班,并且从容不迫)。可是现在你我之间作战,不交流使者,搞得很紧张,这是不符合先前咱们所讲的规矩。我现在就请求我的君王派人去给你进酒。”

晋军的使者走到子重面前,恭敬有礼地向他报告:“寡君派我来向将军献酒。”

子重喝了栾鍼敬酒很受感动,允许使者回去,并赞栾鍼记性好,继续与晋作战以决雌雄。

楚军和晋军交战,打了一天一夜胜负未见分晓,双方都在暗中谋划。楚共王担心楚军的命运,忙找中军帅子反商量,可是子反却在军营中喝醉了酒,无法拜见楚共王。楚共王见到这情景,悲叹地说:“这是上天叫我们楚国失败呀!作为统帅怎么能醉在军营?”说完,他便连夜逃回楚国了。后来,子反感到羞愧而自杀。

好善嫉恶

【释义】好:崇尚。嫉:痛恨。崇尚美善,憎恨丑恶。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晟传》。

唐代中期唐将李晟带领大军收复被叛军占领的长安。进驻长安时,由于怕引起混乱,他严肃军纪,告戒手下士兵,五日之内不准与家长联系,也不得扰乱百姓,否则严惩不怠。

当时西域的吐蕃民族很想侵犯中原,但因为李晟的顽强抵抗,总也不能得逞。吐蕃的宰相结赞知道要想进攻中原,必先除掉李晟,他就使了个计谋,亲自率领大兵侵入陇州和凤翔,只是示威似地转了一圈,并到处放风说:“李晟召我们来,怎么不用酒肉犒劳我们呀?”李晟知道后,恨得咬牙切齿,就派兵伏击吐蕃军,吐蕃军大败。结赞忙派人向唐德宗求和。

李晟听说吐蓄使者已赴京求和,急忙赶回京城,向德宗上奏道:“戎狄之人不讲信用,不能和他们讲和。”可是德宗因连年征战,已厌恶打仗。他怀疑李晟是为了邀功而与吐蕃打仗、制造事端的,就不听李晟建议,而且把李晟的兵权也给罢免了。

有人对李晟说:“您劳苦功高,却被罢了兵权。自主以来,功高者都没有好下场。您何不早为自己的退路作点准备呢?”

李晟很反感这些话,要自己与他人结为朋党,同流合污,万万不可。人们赞其为“天性好善嫉恶,尤其厌恶结党营私者”。

好好先生

【释义】不分是非,与人无争,不得罪人。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司马徽是东汉末年颖川的一位名士。

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后,深感要扩大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他听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在襄阳地区很有声望,特地去拜访他,请教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就在这次会见中,刘备诚恳地邀请司马徽做自己的谋士,共图大业,但司马徽自谦才识学浅,不堪此重任,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俊杰,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庞统。后来,这两人都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

司马徽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社会斗争相当复杂,他自己却经常装糊涂,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不管是好是歹,他总是回答“好”。日子久了,他也就成为“好好先生”。

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近来身体是否安好。司马徽回答说:“好”。

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伤心地谈起了自己的儿子死了。不料,司马徽听了竟说:“很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后,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里有听别人说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的?”

司马徽回答说:“好啊,你的话讲得很好。”

妻子听了,感到哭笑不得。

约法三章

【释义】原意是约定三条章程,后泛指公开讲定条件,严格遵照执行。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是两支最大的起义队伍。最后,他们约定,谁先入咸阳,谁就称王。结果,刘邦率部长驱直入,向西进兵,攻下秦都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刘邦当时非常重视笼络人心,军纪也比较好。刘邦的部队,进至霸上的时候,秦王子婴前来投降,脖子上套着带子,双手捧着皇帝的印,跪在道旁。有的将领主张把秦王杀了,刘邦不同意,说:“他既已投降,就不必杀他了。”当即把他看管起来,大军于是开进咸阳。

刘邦当时召集各县代表人物举行了会议,刘邦对大家说:“各位父老们,你们已被暴秦折磨够了,我现在宣布废除秦朝的一切苛捐杂税和法律制度;地方官吏照常工作,我们的部队,已经撤回霸上,请大家不要害怕。”刘邦为安定秩序,收拢人心,还宣布了三条约法,他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意思是杀了人的要偿命,伤害了人要治罪,抢劫东西的要惩处。刘邦还派出人员会同秦朝原来的地方官吏,在各县各乡普遍宣传。关中各地群众,很快都安定下来,纷纷拥护新主刘邦。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释义】不让百姓说话,造成的灾祸比河水泛滥还可怕。现比喻压制言论自由的危害。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上》。

周厉王是西周最残暴的一代君主,他残酷地压迫百姓,用铁的手腕统治人民,百姓恨透了他。

大臣召公听到百姓的议论,就进宫对周厉王说:“老百姓都受不了啦,到处都在议论埋怨你,如果再不改变法令,以后出了乱子就难办了。”

周厉王就想阻止老百姓发牢骚,他下了命令,不许百姓们批评朝政,还请来一个巫师,专门去监视老百姓,只要发现还有人批评朝政,就抓来杀掉。巫师就到处刺探,发现议论朝政的人,或者是自己看不惯的人都向周厉王报告,杀了不少人。

这样一来,老百姓都很害怕,再也不敢议论朝政了,甚至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敢交换一下眼色,根本不敢交谈。

周厉王非常得意,告诉召公说:“现在没有人敢议论、批评朝政了。”召公说:“这可不是好事啊!堵人的嘴,不让百姓说话,比堵住河流还危险。河水被堵塞就会决口,造成洪灾,硬堵住百姓的嘴,造成的祸害比堵塞河流要大得多!”

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劝告,照样胡作非为,暴政越来越厉害。老百姓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周厉王最后被赶跑了,周朝灭亡。

阮囊羞涩

【释义】形容口袋里空空的,一个钱也没有,或仅有极少的钱。

【出处】明•俞安期《类函》。

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孚是他的儿子。阮孚像他父亲一样放荡高傲,藐视权贵,他不治家产,相当穷困,也安于穷困。晋元帝曾先后任命他为安东参军、丞相从事中郎等官职,他根本不理公务,天天喝酒游玩,头发很乱,衣服也不整洁,说话行动都很散漫、随便。在他名义上担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的时候,曾把金貂(官帽上的珍贵饰物)换酒喝了。

有一次,阮孚游览会稽,他带着一个黑色的手提囊,有人问他囊中装着什么,他随口答道:“这是我的钱袋,可是空着。‘但有一钱守囊,恐其羞涩’。”

羽翼已成

【释义】小鸟的羽毛已经长成了,也指辅助的人已经有了,可以成其大事。比喻地位已经巩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作了皇帝,吕氏被封为皇后,儿子被封为太子。在汉高祖晚年,宠爱戚夫人。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一出生便被封为赵王,高祖想改立赵王为太子。但因大臣们力争,一时未能如愿。后来吕后用了留侯张良计谋,请出了四位年高德重的人来辅助太子。

有一次,高祖宴请大臣,太子在旁侍候,那四位长者追随在太子身旁。四位长者都是80多岁的人,须眉皓齿,红光满面,穿戴十分齐整,高祖奇怪地问他们的名字,原来就是他几次请求辅佐他而不得的人,四人向高祖敬酒后便不辞而别了。高祖目送他们远去,将戚夫人叫出来,指着四人的背影向她说:“我本想换你的儿子作太子,但这四个人都已出来辅助原来的太子,太子身旁有了这几个人,就等于羽翼已成,无法再变动,你就别在有想法了。”

尽锐出战

【释义】尽:全部。锐:精锐。形容把所有精锐都使唤出来作战。比喻用尽全部力量。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载记•苻生》。

苻生是东晋时期北方前秦国有名的暴君,他心毒手辣,翻脸无情,由于他是独眼,所以当有人触及他的忌讳时,他便无情地杀害他们,连他的妻子梁氏、大傅、车骑等都死于他手。

满朝的大臣们看到苻生都心惊肉跳,不知什么时候会被他诛杀。有的大臣说他好话,他说是献媚取宠,结果被杀;有的大臣说他不理朝政,他说是诽谤,结果也是被杀掉。死在苻生手下的忠臣、大将、百姓不计其数。

当时有一位将军姚襄,不堪忍受苻生的淫威,聚兵反叛前秦国。苻生派苻黄眉、苻坚和邓羌率军征讨。姚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给苻黄眉出主意说:“姚襄刚强好怒,我们包围他的营垒,击鼓催战,他定会出来迎敌。”苻黄眉依计而行,姚襄果然气得大叫,尽锐出战。邓羌佯败,把姚襄引到三原地方,这时苻黄眉和苻坚包抄过来,打败了姚襄。

苻生不但没有因苻黄眉有功而奖赏于他,相反在众人面前给他难堪。苻黄眉盛怒之下,准备杀掉苻生,但反被苻坚知晓,将苻黄眉杀死。苻生也没有得到好下场,被苻坚所杀,终年23岁,只做了仅仅四年的皇帝。

尽善尽美

【释义】形容事物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八佾》。

春秋时,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争权夺利,闹得百姓心神不定。孔子怕遭到灾祸,带着几个弟子逃到齐国。

有一天,齐国的乐人专门为孔子演奏《韶》的乐曲。孔子听得非常高兴,觉得它音调很动听,意思也表达得比较完美。他简直听得入了迷,一连几天都在回味着《韶》的音律,连肉的味道都不知道了。

不久,齐国的乐人又为孔子演奏了《武》的乐曲。孔子听了,也觉得它音调很动听,只是表达的意思还不够完整。

有人问孔子说:“先生,《韶》和《武》您都欣赏过了,请您讲讲看法!”

孔子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韶》乐好呀,它的曲调美极了,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极好。至于《武》乐嘛,它的曲调也美极了,只是意思还不够好。”

孔子为什么作这样的评价呢?原来,《韶》乐是虞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向往那个时代,所以极力赞美它;而《武》乐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周武王的天下是由讨伐商纣而来的,孔子喜欢文治而不喜欢武治,因此他就说《韶》乐好,《武》乐比不上《韶》乐。

尽忠报国

【释义】竭尽忠诚,报效国家。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颜之仪列传》。

颜之仪是南北朝时期北周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当时的北周,依仗国强势大,经常挑起事端,多次进攻南方城池,掠夺大批财物。周宣帝不按国家法令办事,刑政混乱,随意发布命令。颜之仪见此情形,直言劝谏,一点情面也不留。周宣帝对他非常反感,一次,曾经想杀他。朝中大臣们一直为颜之仪求情,周宣帝才饶恕了他。

周宣帝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年幼的周静帝继位。这时朝廷大臣刘昉、郑泽想让战功卓著、大权在握的外戚将军杨坚做丞相,辅佐周静帝,却又担心大臣们不服,就伪造了周宣帝遗诏,请颜之仪签署发放。颜之仪知道周宣帝生前没有留下这样的旨意,坚决不肯签署伪造的遗诏。杨坚听说后,既气又急,便叫刘昉把起草好的诏书给颜之仪送去,颜之仪义愤填膺,指着刘昉骂道:“如今皇上崩驾,新主年幼,你们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为什么偏偏要把皇室大权送给别人!我颜之仪唯有一死而已,不能欺骗、背叛先帝!”

刘昉见颜之仪不愿屈服,就代替他签署了遗诏。杨坚掌权后,就把颜之仪贬到西疆当郡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