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黄宗羲(1611—1695年),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黄宗羲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改朝换代的动乱时期。坚持民族气节,晚年过着与清政府不合作的遗民生活。

在封建社会里,黄宗羲是第一个公开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而主张“无君”的人。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有人称它是“人权宣言”,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读了这本书,可以知道过去历史上所有帝王制度的弊端。他的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不仅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而且还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邹容和陈天华等爱国志士的思想。

黄宗羲的这种敢于“犯上”的叛逆思想,从小就略见端倪。据说,他小时候好学深思,最讨厌的是八股文章,最喜欢看诸子百家的书籍,更爱读历史小说。他母亲发现儿子爱看杂书,就告诉他的父亲黄尊素,其父却说:“开卷有益,让他去看罢。”这样,他从小就受到了反传统、反礼教、反强权这类著作的影响,培养了自己敢于反抗强暴的性格。

这种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为父亲复仇这件事上。当他14岁考上秀才后,便随父亲到了山东。他父亲黄尊素,是山东监察御史,眼看太监魏忠贤擅权专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便和当时东林党诸人,如杨涟、左光斗、高攀龙等人,上书弹劾魏忠贤横行不法,结果被削职回家。、心狠手毒的魏忠贤,纠合同党崔呈秀、阮大铖等捏造“封疆案”,大肆捕杀东林党人,先把杨涟、左光斗等“六君子”杀害,接着魏忠贤又派锦衣校尉拘捕和杀害了黄尊素、高攀龙、周顺昌等“七君子”。噩耗传来,全家悲恸。当时黄宗羲祖父还在,为了不忘报仇,就在黄宗羲出入的地方,写下这样的警语:“你忘记勾践杀死你父亲吗?”

黄宗羲19岁时,祖父去世。他为了替父亲报仇,决定只身去北京。他在袖子里暗藏一根铁锥,还写好一篇呼冤的文稿。此时,熹宗朱由校已死,崇祯即位。崇祯首先革除魏忠贤的阉党,魏忠贤自缢身死。崇祯褒奖东林党死难烈士,黄尊素也被迫劾为“忠端公”。但魏忠贤手下六个爪牙,即曹钦经、李实、许显纯、崔应元、叶咨和颜仲文还未审处。血气方刚的黄宗羲知道后,上书向崇祯帝控告。在刑部审判这六人时,黄宗羲也出庭了。黄宗羲见到许显纯时,怒不可遏,拿出袖中铁锥向许击去,许被打得鲜血直流。这六个人犯中的李实,事先派人送给黄宗羲3000两金子,只要求黄宗羲说明,李实是受魏忠贤的指使,而不是出于本人的意愿。黄宗羲坚决拒绝,并当场加以揭露。结果这六名爪牙,受到了应得的惩罚。从此,黄宗羲为父报仇、为国除奸的勇敢行为传遍了北京城,传遍了全国,人们啧啧称赞他是一位有烈性、有胆识的青年。

黄宗羲父亲的冤案虽已昭雪,但通过这件事,他看到了明王朝的腐朽,明王朝难以救治。于是他隐居家乡。发愤读书,并遵照他父亲的遗嘱,拜刘宗周为师,规约吴越一带读书弟子60余人,俱从刘宗周受学。从此,黄宗羲学有所成,走向社会,对旧传统、恶势力进行了坚决反抗。首先,他在南京由周介绍加入复社。其宗旨是:“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不久,他和太仓人张溥、张采,都成为复社的主要负责人,并和复社名名士杨廷枢、陈子龙、吴传业、沈寿民等人时常往来,左右江浙的舆论。

后来,阉党阮大铖在南京四处招摇,图谋东山再起。这时复社名士陈定生、吴应琪草写了《留都防乱揭》,揭露阮大铖的阴谋,要求把阮驱逐出南京城。《留都防乱揭》由顾杲、黄宗羲领衔署名,共计40人。这些人大都是复社名士。阮大铖从此对陈定生。黄宗羲等人怀恨在心,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城,崇祯自缢。不久,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在南京阮大铖和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朱由崧为福王,年号弘光。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朝政,排斥刘宗周等忠良之士,继而搜捕复社爱国志士。刘宗周和黄宗羲即逃出南京。不久,清兵又攻入南京。黄宗羲目睹清兵铁骑对百姓的蹂躏愤而毁家纾(解除)难,和浙东人民团结一起,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

清兵占领苏州、杭州之后,浙东各地纷纷组织义军抗清。黄宗羲也在余姚黄竹浦组织青壮年数百人为义军,沿钱塘江布防。老百姓称呼他的义军叫“世忠营”。后抗清失败,黄宗羲遂改名换姓,回到故乡,隐居在化安山的古松流水之间,用功研究算学。后因他的老师殉难,原老师讲学的正人书院无人主讲,他于是重整正人书院,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培植一代正气和学风。从此,黄宗羲拒不做官。

清王朝统治了全中国之后,为了达到“以汉人统治汉人”的目的,改高压政策为怀柔政策,广罗有民望的明朝遗民。康熙十八年(且679年),下诏征海内博学鸿儒,但黄宗羲以死坚辞。接着清廷设馆修明史,又礼请黄宗羲,他又坚辞不出。他只答应他的儿子黄百家与他的弟子万斯同,去北京明史馆“参订史事”,清廷只好派人到他家里,抄录他所收藏的有关明代史事资料。

黄宗羲先后在正人书院、宁波、海宁讲学。在这些地方讲学五年,后又到苏州讲学,声势很大。

黄宗羲晚年坚持民族气节,过着与清政府不合作的遗民生活。他规定的遗民操守是:“绝对不当清朝的官。”他对明朝的灭亡,怀着沉痛的心情。他在《卧病旬日未已间书所忆》中写道: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将。

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这首诗体现了他怀念抗清死难挚友的悲愤的心情。

黄宗羲临终之前的一个冬天,他深感自己的身体一天天瘦弱,就在他父亲坟墓旁挖一穴,穴中仅置一石床,不要棺椁嘱咐他儿子在他死后,就陈尸其上,为的是“身遭国难,期于速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夜,黄宗羲在房里读书时,偶感风寒,病了几天之后,就怀着亡国的隐痛,离开了人间。他至死不忘国难,坚守气节。

黄宗羲留下了许多著作,重要的有《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匡庐游录》和《思旧录》等。他的划时代的反帝制光辉著作《明夷待访录》,写于他54岁时。他博通经史、地理、天文、历法、文学、音律,是一位学识全面而渊博的学者。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他以愤激的笔锋抨击封建君主制,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惟一的害民之贼。他明确指出,“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当君主未取得天下以前,就“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当君主的还说他“固为子孙创业也”。当君主取得天下之后,就“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还厚颜无耻地说,“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而,实际“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话在300年前,是无人敢说的,黄宗羲却大声疾呼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今也天下之怨恶其君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有”。这种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政治思想是他总结宋明历史教训写出来的,也是我国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因素增长在政治上的反映。

他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万民之忧乐为主的重视民权的民主思想,并追求天下大公的理想社会。他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但这并不妨碍建立天下大公的社会。关键是在每个人的私利,要与天下人的私利协调起来。这样,天下之利就是公利,公利也不包括了个人之利。君与民的利害一致,一人与天下人的利害一致,就是天下大公。在这里他提出的君是为天下人谋利的君,则老百姓的公仆,这是他的新见解。同时又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做官的人如果“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我国封建社会,一向是“重农抑商”。而黄宗羲鉴于社会的变动,面对现实,提出“工商皆本”的学说。他说:“工是圣王之所欲的,商又是通有无的。”这种工商皆本等进步的经济思想,闪烁着思想家智慧的火花。

黄宗羲对文学有研究。他反对八股文,也反对明代前后七子形式主义的文学。他在《明文案序上》中指出,为什么现在的文学没有像以前那样繁荣兴盛呢?“此无他,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科举考试),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尽如前代之盛者”,无人重视文学艺术,不能兴盛,是不足为怪的。

黄宗羲又精通天文、历法、数学,是一位科学家。阮元《畴人传》这部专门记述科学家传记的书,就有《黄宗羲传》。他著有《鲁元年大统历》、《授时历故》、《授时历假如》、《西历假如》、《气运算法》、《勾股图说》、《开方命算》、《割圆八线解》、《测圆要义》、《新推交食法授历》等书,这些著作对清初的天文历算有一定的影响。

黄宗羲十分重视史学。他叹息“自科举之学盛,而史学遂废。”他自己从来是把史书看做经世之业。

黄宗羲史学著作,计有《明史案》(240卷)、《隆伍纪年》、《赣州失守记》、《纪武争立记》、《鲁纪年》、《舟山兴废》、《永历纪年》、《赐姓始末》、《张玄箸先生事略》、《行朝录》、《弘光实录销》、《思旧录》、《宋史丛目补佚》3卷、《明史案》300卷等。

梁启超说:“梨洲学问影响后来最大者,在他的史学。现行的《明史》,大半是万季野的稿本,而季野之史学,实传自梨洲。”这一段话肯定黄宗羲对史学的贡献及其影响。

总之,黄宗羲身处逆境,坚持民族气节,通过著书立说,记载抗清殉难志士生平,表彰忠节之士;通过揭示明朝的失误和弊政,提出改革办法,以炽热的爱国热情昭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