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小品

白起降赵卒论

【说明】

何晏,三国时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性轻佻,好傅粉,人称“傅粉何郎”。和夏侯玄、毛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开一时风气。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著述有《道德论》、《论语集解》等。

何晏论及长平之事,撇开白起酷暴的一面,深入分析,指出白起虽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但在战略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一、此举激发了赵国及各国的抵抗力;二、会招来诸侯的救援;三、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国力民力。总之,“后亦难以重得志矣。”若律以酷暴,便是人云亦云。篇首便将此意撇开,而言皆破的,语必惊人。至谓胜赵之后,武安亦以杀降自讳,尤为诛心之论。

【原文】

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众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空拳犹可畏也,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众,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众肯服,何城旨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何者?设使赵众复出,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于邯郸者,非但忧平原之补袒,患诸侯之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谓善战而拙胜。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少,伤秦之败大,又何称奇哉?

【译文】

白起迫使赵国土兵投降后,用欺诈手段活埋了四十万人,这难道说仅仅是残酷暴虐吗?从此以后,他也难以实现自己将要实现的志向了。假使让众人都预先知道投降后必然被处死,那么四十万人伸出空拳也是可怕的啊,更何况面对的是披着坚甲拿着锐利武器的勇士呢!天下人看到投降秦国的将领,头颅堆积如山,归顺秦国的士卒,骸骨聚集成丘陵,那么以后再和秦国交战,拼死就拼死了,谁人还肯举手归服?何城还肯被攻下投降?这就是虽然能杀掉四十万生命,却恰恰增强了天下抵抗秦国的战斗力;本想以杀降来博取一日的功劳,却反而更加坚固了诸侯防守的能力。所以军队前进了而自己削弱了自己的气势,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战略上却犯了极大的错误。为什么这样说呢?假如让赵国军队重新聚合,让马服君赵括重新复生,那么后日的交战就一定不是前日对阵的情况了,何况如今全都使天下成了后日对阵的情况呢?秦国之所以最终不敢再向围攻邯郸的前线增兵的原因,不仅仅是担心平原君的补救保护,而更主要的是害怕诸侯们救兵的到来,对这一点,只不过是避忌不谈就是了。如果不清楚这一点而不加隐讳,那白起就不是有远大智谋的人了,可以说他是善于征战而拙于取胜。长平这场战争,秦国百姓十五岁以上的都扛起武器开赴赵国前线了,秦王还亲自到河内向百姓赏赐爵位予以鼓励。拿秦国那样的强大,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死伤还超过了一半,这说明是攻破赵国的功劳少,而损害秦国的方面大,长平之战又有什么奇功可谈呢?

吊孟尝君文

【说明】

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靖国君田婴贱妾所生子,名文。开始,田婴不叫养活他,后继田婴封爵为薛公。卒,谥孟尝君。田文以好客养上称于世,有食客数千人。周赧王十五年秦昭王闻孟尝君贤,乃使泾阳君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止者数千而不听,后苏代用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的故事进行劝止,暂时使他打消了入秦的念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还是去了秦国,到秦后,昭王任为秦相。后被谗,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门客和孟尝君商议,求秦王妃说情帮助。王妃提出要孟尝君的狐白裘。此时狐白裘已献给昭王。于是门客中有能学狗叫的,夜里学狗叫装作狗混入宫中,偷回了狐白裘,献给了王妃,在王妃帮助下,秦昭王同意放他回齐国。他们想到秦王会反悔,于是连夜奔逃,逃至函谷关,天还未亮。关法规定,鸡鸣后即开关放行。他们怕追兵赶来,门客中有人学起公鸡叫来,这样引得群鸡相应,关门开了,他们才出得关来。迫兵赶到,他们早已逃离秦境。

潘岳,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擅长诗赋、骈文和哀诔。与陆机齐名,世称潘江陆海。美姿容,“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后世小说中称之为潘安。本文作者对孟尝君的礼贤养士,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先予以颂扬,然后,对其以区区之国,打大国的主意,以琐琐之身追求名利,结果弄得狼狈不堪,几乎丢了性命进行了批评。吊文一般都是赞扬,本文作了新的尝试。

【原文】

人罔贵贱,士无真伪,延入如归,望宾若企。出握秦机,入专齐政,右眄而嬴强,左顾而田竞。且以造化为水,天地为舟,乐则同喜,哀则同忧。岂区区之国而大邦是谋,琐琐之身而名利是求?畏首畏尾,东奔西囚,志挠于木偶,命悬于狐裘。

【译文】

人不分尊贵贫贱,士不管是真是假,既请进来,就让人感到像回到了自己的家,您盼望宾客的到来,就像踮起脚跟伸着脖子朝远处巴望人家。离开齐国掌握秦国的机要政令,回到齐国,独专齐国的机密国政;您往右边斜眼嬴秦就会富强,您往左边回顾田齐就会强大、您以大自然为水、以天地为舟,快乐时同大家一起欢喜,悲伤时和大家一块忧愁。您怎么能凭恃小小的薛国去打大国的主意,凭恃卑贱的身躯去把名利追求?自己又顾虑多端,恐前怕后,结果从东方齐国跑了出来,来到西边的秦国反被禁囚,坚强的意志被桃梗木偶的命运所屈服,自己的性命悬挂于白狐腋裘。

桃花源记

【说明】

陶潜(365~427年),字渊明,又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散文家。家贫好学,少有高趣,卑视官场秽弊。世称靖节先牛,曾几任小吏,时间都不长。为彭泽令时,督邮至县,让他束带相见,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弃官归隐,以诗酒文章自娱。后征为著作郎,亦不就。南朝宋元嘉初年卒,其诗多描写山川田园之秀美,恬淡自然,时称田园诗人。亦有愤世嫉俗、抒发抱负、寄意深远、慷慨激昂之作。其散文辞赋亦质朴流畅。其名篇有:《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辞》、《桃花源诗并记》。本文即是《桃花源诗》的前记,其内容是虚构的,它反映了作者不满战乱不平的社会,追求平等、安逸、幸福理想社会的思想。他的理想是美好的,但是不可能实现的。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郡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顺着山溪往上游运行,忘了路程的远近。正行间,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子,两岸数百步内,没有其他树木,鲜嫩美茂的绿草散发着清香,刚刚绽开的桃花红霞霞地在怒放。那渔人看到这种情景非常奇怪,便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尽桃花林探个究竟。他走完了桃花林便发现了溪流的发源地,水源是从一座山里流出来的。山崖下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像是有光亮,他便舍弃渔船不用,从洞口徒步进去。开始洞壁很狭窄,仅仅能过去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忽然开敞明亮起来:只见里边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水田幽美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贯通,鸡鸣狗叫都听得见。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着打扮,全都和外边的人一模一样;连老人小孩,生活都非常得意和快乐。他们看到打渔的人,于是乎大惊,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对他们的寻问一一作了回答。这时便有人邀请他到家里去,摆酒杀鸡招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个客人,都跑来探听山外的消息;他们自己介绍说,先辈们为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跟乡邻们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进来没再出去过,于是就同外边的人断绝了联系。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打渔的人一一为他们都作了回答,听到的人都叹气惋惜。其他人又各自把他请到家里做客,全都是摆酒设宴进行招待,渔人在山里停了好几天才告辞离开。临出山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我们这里的情况,可不能对外边的人讲啊。”渔人走出山洞后,找到自己的小船,便沿着原来进山时的老路划回去,并随处都作了标记。到了郡城后,他就去见太守报告自己的所见所闻。太守当即派人随他一块前往,寻找先前作的标记,谁想竟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径了。南阳郡的刘子骥,是位高尚的隐士,听到这消息后,便兴冲冲地计划前去寻找,可惜计划尚未付诸行动,不久就得病死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过问桃花源的人了。

修竹弹甘蕉文

【说明】

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字休文。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笃志好学,博通群籍。精通音律,创四声八病说。其诗文重声律对仗,对唐律诗的形成很有影响,但词藻绮丽,过于雕饰。他历仕宋、齐、梁三个朝代,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本文虽系游戏文字,却反映了作者对侥幸得宠,妨贤败政的恶人的痛恨之情。六朝文风,刻意求工,有意雕琢,反增丑拙,此文不甚着意,故流利可喜。

【原文】

渭川长兼淇园贞干臣修竹稽首。臣闻芟夷蕴崇,农夫之善法,无使滋蔓,剪恶之良图,未有蠹苗害稼,不加穷伐者也。切寻姑苏台前甘蕉一丛,宿渐云露,荏苒岁月,擢本盈寻,垂荫含丈,阶缘宠渥,铨衡百卉。而予夺垂爽,高下在心,每叨天功以为己力。风闻籍听,非复一涂,犹谓爱憎异说,所以挂乎严网,今月某日,有台西阶泽兰、萱草到园同诉,自称:“虽惭杞梓”,颇异蒿蓬,阳景所临,由来无隔。今月某日,巫岫敛云,秦楼开照,乾光弘普,罔幽不瞩,而甘蕉攒茎布影,独见障蔽,虽处台隅,遂同幽谷。”臣谓偏辞难信,敢察以情,登摄甘蕉左近杜若、江离,依原辨释,两草各处,异列同款,既有证据,差非风闻。切寻甘蕉,出自药草,本无芬馥之香,柯条之任,非有松柏后凋之心,盖阙葵藿倾阳之识,凭藉庆会,稽绝伦等,而得人之誉靡,即称平之声寂寞,遂使言树之草,忘忧之用莫施,无绝之芳,当门之弊斯在。妨贤败政,孰过于此?而不除戮,宪章安用?请以见事徙根剪叶,斥出台外,庶惩波将来,谢此众屈。

【译文】

渭川的首领兼淇园贤才臣修竹跪拜叩首。我听说割除杂草把它聚拢在一起,这是农民保护禾苗的好方法,不让杂草滋生蔓延,这是铲除坏东西的好计划,没有对蠹食禾苗,侵害庄稼的坏东西不加以彻底铲除的。姑苏台前有一丛将近八尺高的甘蕉,平素浸染着露水,随着时间渐渐地流逝,不觉茎干已长满八尺,垂下的蕉荫有一丈见方,特别是姑苏台阶沿下边蕉荫特别浓厚。那些花草能在这里生长全由它挑选,给花草留多少阳光留强留弱也由它来决定。它常常贪上天之功以为是自己的能力。对此传闻纷纷,随处都可听到,消息也不是来自一个方面。开始我还认为是由于爱憎不同才出现了不同的议论,所以才说得那样的严厉。可这月的某日,又有台西阶的泽兰、萱草一同到园中诉苦。他们亲自说:“自己虽然比不上杞梓这样的优秀之才,但和蒿蓬比起来也有很大不同。从前沐浴在阳光里,从来没有什么遮掩隔阻。可这月的某天,巫山峰上的云彩收了起来,秦楼妆镜里反射出了日光,太阳普照大地,没有看不见的幽暗地方,而甘蕉却将粗大的茎叶聚集在一起,布下阴暗的影子,我们独独被它所遮蔽,即使处在台的边沿处,竟也如同在深谷一样。”我认为一面之辞难以相信,便去调查情况是否属实,于是立即找甘蕉左近的杜若,江离寻问,杜若,江离所说情况,和泽兰、萱草所诉一模一样。台西台东的花草各有处所,生长的位置不一样而回答却一样的相同,真实可信。既然有证有据,可见对甘蕉的控诉不是捕风捉影”八尺高的甘蕉,出自药草,本来没有芳馥的香气,也没有茎枝可以利用,更没有松柏后凋的心态,尤其缺乏葵藿倾向太阳的意识,只是凭借喜庆宴会上的交往,叩求遍了同类同辈的帮忙。才得到人们不恰当的赞誉,这样公正的颂扬声就再也听不到了,遂使得有忘忧作用的萱草,其忘忧作用没法施展,芳香无比的泽兰,却被当头遮蔽掩住。它妨碍贤能败坏政务,其祸害谁能超过此物?如果不把它铲除掉,那要典章制度还有什么用?请根据现有材料,拔掉它的深根,剪除它的叶子,把它驱逐出台外去,希望能以此警告以后的效尤者,告慰这些受委屈的众多花木。

帝京篇序

【说明】

太宗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帝王好巡游,奢侈浪费,终要导致世乱国亡。所以他力主简居京都,不必纵欲巡幸天下,因此写了十首歌咏京城宫馆楼台,景色风物的诗歌,定名《帝京篇》,本文是诗的前序(有删节)、它道出了接受历史教训的道理和意义,大有圳诰遗响。惜其晚年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役苛重,未能坚持始终。

【原文】

余以万几之暇,游息艺文,观列圣之皇皇,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征税殚于宇内,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呜呼!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译文】

我在繁忙的政务之暇,浏览典籍,观瞻先代君主的伟大圣明,考察他们当时是怎样处理政务的。轩辕、伏羲、尧、舜、禹、汤这些帝王身上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至于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魏明帝等,大兴土木,建造高大的宫室,雕梁画壁,极端的奢华和壮丽,全国的人力财力全都用尽了,运送材料的车辙遍布天下,全国之大,没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江海之阔,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这样,引起社会动乱甚至自己覆灭败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唉嘿,小沟小渠可以玩得愉快,何必一定要到大江大海的边上去?宫内的麒麟阁可以赏玩,何必一定要到郊外的两陵之间出游?忠良之臣可以交接,何必交接海上的神仙?人间京都可以游览,何必到仙人的瑶池之上?放弃实实在在的人世而去追求虚浮缥眇的仙境,依照人的意志,顺从人的欲望,扰乱大的道理和原则,这是有才德的人所感到耻辱的,所以编写了《帝京篇》这组诗,用以表明自己正确的志向,如此而已。

苏涣访江浦序

【说明】

杜甫(712~770年),唐代伟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生于巩县(今河南巩县)。少家贫好学,有远大政治抱负。曾漫游吴、越、齐、赵各地。举进士不第,玄宗时以献赋待制集贤院。安史之乱起,冲破敌围,由长安奔至风翔肃宗行在,拜左拾遗。官军收复长安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流落剑南依剑南节度使严武,在成都西郭筑草堂以居。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武死,携家出蜀入湘,大历中,病逝于衡阳至耒阳的湘江旅途中。由于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年代,经历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其诗反映了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语言精炼,风格沉郁,内容浑涵汪茫,被称为“诗史”,创作为后世所宗,又称诗圣,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

苏涣,蜀人,青年时好打抱不平,劫取富商地主财物。后读书,中进士,迁侍御史,故杜甫敬称他苏大侍御。大历四年,入湖南,为湖南观察史崔的幕僚,所以杜甫说他旅于江侧。这年秋末,苏涣在长沙和漂泊两湖的杜甫相遇,向杜甫朗读了自己的诗作,得到了杜甫很高的评价。

【原文】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肩舆江浦,忽访老夫,舟楫而已。茶酒内余请诵近诗,肯吟数首,才力素壮,词句动人。接对明日,忆其诵思霈出,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赋八韵记异,亦记老夫倾倒于苏至矣。

【译文】

苏大侍御苏涣,是位爱安静的人,寄居于湖南作幕僚,不交结州府的客人,人事往来完全断绝已经很久了。一天他乘肩与来到江边,突然访问老夫我,是来周济我的。喝茶饮酒之间,我请他吟诵近来所作诗篇,他表示同意并吟诵了好几首。因他平素才智能力雄厚,所以诗句文辞非常动人。在我们会面交谈的第二天,我想起他涌泉般的思想感情,看到他赠送的书箱、几案和手杖以外,耳边还回荡着殷殷的金石一般铿锵有力的吟诵诗歌的声音。于是我便作了一首八字韵的诗歌记其特异的才能,同时也记老夫我对他的佩服达到了极点。

唐亭记

【说明】

据元结《浯溪铭序》云:“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结又筑台曰山吾台,在溪口石上筑亭曰亭,称为三吾。浯溪,水名,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本文脱尽窠臼,卓尔不群,当与柳州诸记并驾。

【原文】

浯溪之口,有异石焉,高六十余丈,周回四十余步,面在江口,东望山吾台,北临大渊,南枕浯溪。唐亭当乎石上,异木夹户,疏竹傍檐,嬴洲言无,由此可信。若在亭上,目所厌者,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松吹;霜朝厌者,零两;方暑厌者,清风。呜呼!厌,不厌也;厌,犹爱也。命曰:“亭”,旌独有也。

【译文】

浯溪的溪口有一块奇异的巨石,高六十多丈,周围四十余步。石面正对着江门,东望浯台,北临深潭,南枕浯溪。亭就建在这巨石之上,奇异的花木夹着门户,疏俊的绿竹傍着亭檐,要说有的景致海上瀛洲也没有,从这里可以得到证实了。如果在亭上,眼睛所饱以享受的,是远山绿水;耳朵所饱以享受的,是水声松声。洁净的早晨饱以享受的是蒙蒙细雨,正暑天所饱以享受的是清爽的凉风。喔嗬!饱以享受,就是不讨厌;饱以享受,就是非常热爱。亭子取名叫“亭”,就是表明亭子为我所独有的意思。

为人求荐书

【说明】

这是韩愈代替别人写的一封求荐书。所求荐举者,是一位公卿大夫;求荐者,是一位“在公之宇下非一日,而又辱居姻娅之后”的亲戚。两者对对方都是非常清楚非常了解的。求荐者平时未能得到荐举,可见其才平平;这位公卿大夫此次也没有主动荐举的意思,可见不是把不识英文字母的小姨子安排做“翻译”者之流。别人请求代写,拒之不恭,可此种文章写起来也实在难以下笔。好在文公高妙,抓住“伯乐一顾,增价三倍”之意铺叙开来,至于“顾”还是不“顾”,那就在这位公卿大夫了。

【原文】

木在山,马在肆,过之而不顾者虽日累千万人,未为不材与下乘也。及至匠石过之而不睨,伯乐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以某在公之宇下非一日,而又辱居姻娅之后,是生于匠石之园,长于伯乐之厩也。于是而不得知,假有见知者,千万人亦何足云?今幸赖天子每岁诏公卿大夫贡士,若某等比,咸得以荐闻,是以冒进其说以累于执事亦不自量已。然执事其知某何如哉?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伯乐一顾,增价三倍。某与执事颇相类,是故始终言之耳。

【译文】

树木在山上,马在集市上,从它们身边经过而不斜看一眼的人即使每天成千上万,它们也算不得不材之木和下等马。可等匠石经过而不斜眼瞧一瞧,伯乐经过而不回头看一眼时,然后就知道树不是栋梁之材,马不是跑得极快的千里马了。因我在先生庇护之下并非一日,而且又是姻亲关系,这就是说我是生活在匠石的园林里,成长在伯乐的马厩里呀。在这种情况下我仍没有被人所了解,假如有了解我的人,成千上万的人又哪里值得一提呢?如今幸好靠天子每年诏令公卿大夫推荐人才,像我这样的人,都在荐举上报之列,因此我冒昧地向您谈出我的看法来麻烦您,我这也是不自量啊。但是先生您对我的了解又怎么样呢?从前有人在集市上卖马卖不出去,他知道伯乐善于相马,于是就前去求他、伯乐到集上把马看了一眼.那马价钱就提高了三倍。我和您之间也很类似这件事,所以才把想法最后告诉您。

蓝田县丞厅壁记

【说明】

崔斯立是位有才干、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唐德宗贞元四年中进士,贞元六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官至大理寺评事。宪宗元和初年,因言得失被贬官,后转到蓝田县任县丞;县丞,是县今的副职,县令为独揽大权,不希望县丞参与县里的事情,而县丞怕有侵犯县令职权之嫌,也不敢尽职多做事情。县吏们为巴结县令也借势作弊,欺凌县丞。文章通过县里官场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污浊庸俗黑暗的官场生活。锡周评曰:“斯立作丞,已如九尺丈夫坐矮檐下,况又噤不得施用耶?不哭而哦,以哦当哭耳!昌黎乃更以谑浪笑傲之致,状寂寞无聊之况,迸作血泪,染成杜鹃。”

【原文】

丞之职所以二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偪,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警。丞之设,岂端使然哉?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于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喟曰:“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既噤,不得施用,则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木卉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墙钜竹千挺,俨立若相持,水氵虢氵虢朋循除鸣。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哦其间。有问者,辄回答说:“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译文】

县丞这一职务所以叫做二县令,是因为他对一县的事物没有不该过问的。县丞下边是主簿和县尉,主簿、县尉才有职责的分工。县丞官位高而近于县令,历来因避争权嫌疑对县令的决定都不表示反对。公文发出前,书吏抱着拟好的案卷去到县丞那里,他卷起文卷的前半部分,用左手紧紧握着,右手展开文卷纸尾部分,像雁鹜一样相次而行,没尊没卑地站立在县丞面前,乜斜着眼睛对县丞说:“该签名了。”于是县丞便把毛笔在墨汁中膏一膏。瞅准自己签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回头看着书吏的脸色,问:“可不可以?”书吏回答说:“得了,就这吧。”于是书吏便退了出去。县丞看都不敢大略地看一下,全不知文卷上说的是什么事。县丞官位虽然尊贵,力量权势反而在主簿、县尉之下。因此俗话说起闲散的官员,必然把县丞说上,以至于达到进行诋毁的地步。设置县丞这一官位,难道本来是要它成为这个样子吗?博陵人崔斯立,像勤苦耕织一样勤奋治学,辛苦写作,以积蓄自己的所有,宏沉涵蓄,源流绵长,学识一天比一天深广。贞元初年,他怀着自己的才能到京城参加考试进行较量,考了两次,两次都高于别人。元和初年,因以原任大理寺评事资格上言朝政得失被贬官,经过两次谪迁到蓝田县任县丞。刚来时,他叹息说:“官位虽然卑小,难道我的才能不能充分发挥吗?”后来自己在县丞任上说不得活,才能没法施展,就又叹息说:“县丞啊!县丞啊!根据我的才能和责任心,我决不会辜负你县丞这一职位的,可是县丞您这一职位不允许我尽心尽职发挥才能,是您辜负了我呀!”于是他就像去掉嫩枝上的芽尖一样把思想中的锋芒全部去掉,一律踏着往任县丞的老路走,就像破除峻崖峭岸一样去掉特出的行为而行事。县丞视事厅壁上原来有篇记文,因厅坏漏雨,已被玷污得没法阅读。斯立来后更换了方椽和房瓦,又涂抹粉刷整治了厅壁,把前任县丞姓名全都写了上去,视事厅院里有四行老槐树,南墙根种有千株巨竹,它们庄重地挺立着好像是在相对峙,水流发出氵虢氵虢响声,顺着视事厅台阶流淌。斯立在这里每天尽情地洒扫浇灌,又在院里对称着种了两棵松树,每天在中间吟咏诗文。要是有人来访问,他就回答说:“我正有公事要办,您暂且回去吧。”

杂说之四

【说明】

这是韩愈《杂说》的第四篇。本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托物寓人,尖锐地抨击了当时无数才高智广的人才遭到冷遇、被压抑、被扼杀的黑暗现实,抒发了个人及众多才土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为被压抑的干里马们鸣了不平。行文盘旋曲折,如山涧奔泉、势不可挡,满腔郁勃,直泻而出。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鞭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并不常有。因此,纵然有出色的好马,也仅仅是辱没在役使它的人的手里,和普通马一样老死在槽头马棚里,不用千里马的名称相称呼就是了。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一顿也许能吃完一石小米;喂马的人,不知道按日行千里来满足它的食量。这马呀,纵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再好也表现不出来,要想和一般马一样要求它尚且达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用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满足它的食量,它无奈嘶鸣又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却握着鞭子走到它的跟前说:“天底下真没有好马!”喔嗬!是真的没有好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好马呢?

殿中监马君墓志

【说明】

马继祖以祖荫为官,功业无可称处,学问无可称处,德行亦无特异之处,此志实难下笔。好在文公感一饭之恩,偏能巧设局阵,将其祖父夹说,浓涂淡抹,斗成异样文章。继祖随文不朽矣。

【原文】

君讳继祖,司徒、赠太师、北平壮武王之孙,少府监、赠太子少傅讳畅之子。生四岁,以门功拜太子舍人。积三十四年,五转而至殿中少监,年三十七以卒。有男八人,女二人。始,余初冠,应进土,贡在京师,穷不自存,以故人稚弟拜北平王于马前。王问而怜之,因得见于安邑里第。王轸其寒饥,赐食与衣,召二子,使为之主,其季遇我特厚,少府监赠太子少傅者也。姆抱幼子立侧,眉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杰魁人也。退见少傅,翠竹碧梧,鸾鹄停峙,能守其业者也。幼子娟好静秀,瑶环瑜珥,兰茁其牙,称其家儿也。后四五年,吾成进土,去而东游,哭北平王于客舍。后十五六年,吾为尚书都官郎,分司东都,而分府少傅卒,哭之,又十余年,至今哭少监焉。呜呼!吾未耄老,自始至今,未四十年,而哭其祖、子、孙三世,于人世何如也?人欲久不死,而观居此世者,何也?

【译文】

先生名叫继祖,是司徒、赠太师、北平壮武王的孙子,是少府监、赠太子少傅名叫畅的儿子。继祖长到四岁,就因祖先的功勋被授予太子舍人的官位,经三十四年,五次转迁升到殿中少监,年仅三十七岁就去世了。他生有八个男孩儿,两个女孩儿。当初,我刚二十岁,为参加进士考试,被推荐来到了京城,穷困潦倒,难以生活,于是通过朋友稚弟的引荐得拜见北平王于马前。北平王寻问情况后非常同情我,爱护我,因此在安邑里府第召见了我。北平王哀怜我又饥又寒,便赐给我食物和衣服,并召唤两个儿子,让他们主持招待我,那年少的待我特别恩厚,他就是少府监、赠太子少傅马畅。保姆抱着个小孩儿在旁边站立,眉眼像画的一样美,头发漆一样黑,看到他的肌肉就让您想起白玉和冰雪,这小孩儿就是殿中君马继祖。这个时候,在北亭子里拜见了北平王,感到北平王就像高山深林大谷中的龙虎一样,变化莫测,是位才智超群的伟大人物。下来又拜见了少傅,感到少傅像青翠的竹子、碧绿的梧桐上停立着的鸾鹤仙鸟一样,是位能守家业的人。那年幼的孩子风仪美好,闲雅清秀,品貌如瑶环瑜珥,像是幽兰刚刚萌芽,真配得上是王家的儿孙。又过了四五年,我考取了进士,离京东游,途中闻听王爷薨逝,在客舍哭祭了北平王。又过了十五六年,我做了尚书省都官郎,负责东都洛阳有关公务,分设在洛阳的太子少傅马畅去世,我又哭祭丁他。又过了十多年,现在又哭祭少监马继祖呢。喔嗬!我还不算太老,从开始到现在,不到四十年,哭祭了他们祖孙三代人,对人生该作何感想呢?有的人总想长生不老,你们看看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他们结果又怎么样了呢?

祭房君文

【说明】

房蜀客含冤而死,韩愈派手下老官员代为祭奠,写下了这篇祭文。韩愈自注曰:“提起便气尽!”一两行内,包括万千冤惨和无限悲愤,亘古奇笔。

【原文】

维年月日,愈谨遣旧吏皇甫悦,以酒肉之馈,展祭于五官蜀客之柩前。呜呼!君乃至于此,吾复何言?若有鬼神,吾未死,无以妻子为念。呜呼!君其能闻吾此言否?尚飨!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我韩愈恭敬地派遣老部下皇甫悦,把酒肉等供献,摆祭在司历官房蜀客的灵柩之前。喔嗬!您竟然得到如此下场,我还能有什么话说呢?假如死后真的有鬼魂有知觉的话,您听着,我韩愈还没有死,不要挂念您的妻子儿女。喔嗬!您能听到我这些话吗?请享用祭品吧!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

【说明】

本文为原序的结尾部分。

辛殆庶考进士未被录取,要到南郑地方上去谋出路,柳宗元写此文送他。设想精切,便成异釆。自来送下第者,当以此为第一。

【原文】

吾闻焚舟而克,手剑而盟者,皆败北之余也。子之厄困而往,霸心勇气,无乃发于是行乎?成拜赐之信,刷压境之耻,无乃果于是举乎?往慎所履,如志遄返;勉自固植,以遂子之欲。姑使谈者谓我言而中,不犹愈乎?

【译文】

我听说,焚毁渡船而取得战争胜利,手持短剑而订立盟约,迫使敌方退还侵占的失地,这都是在失败之后做出的业绩。您在艰难窘迫的时候前去南郑,称霸的决心和勇气,莫非要从这次行动中产生表现出来吗?完成实现“拜赐”的信约,洗刷“压境”的耻辱,莫非果然在于这一举动吗?去到那里要慎重行事,顺随了心愿要疾速回来;要自己坚定意志,以达到自己的愿望。姑且使议论的人都说我的话说中了,不仍然是件愉快的事吗?

小石城山记

【说明】

此文作于永州,为《水州八记》之一,此山在今湖南零陵县境内,时属永州管辖。作者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致,并通过感叹它不在中州而在偏远的地区,而慨叹自己被贬南荒的不幸遭遇。才人失路,寂寞无聊之况,开口便见。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南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之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山,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去,沿路寻找佳境,没有什么收获;另一条稍微偏北向东去,走不过四十丈远,就发现地层断裂,被河流分开,有很多积石,横立在河岸边。积石上部有的像城上的女墙,有的则像房屋,积石旁边似小型石头城堡突兀而出,上有一石洞像城门一样。往里一看黑洞洞的,用小石块一投,从深处传来咚咚的水声,那回声激扬清越,好久才消失停止。环绕小石城堡可登上顶端,眺望很远地方。顶上没有土壤但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漂亮的箭竹,它们更显得奇特而坚强。竹树疏密有致,高低适度,很像是能人有意安排设计的似的。噫!我怀疑有没有造物主已经很久了,到这里见了这些景致才确认是有造物主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些美景造于中原地区,而把它排列安放在这偏远蛮荒之地,经历了千百年也未向人们展现一下自己的技艺,因而白白耗费劳动而毫无用处。按说作为神的造物主,或许是不应该这样做的,那么天神造物主果真不存在吗?又有人说,把这些奇山异水造在这里是安慰那些贤能而被贬逐到这里来的人的。还有人说,这里的灵秀之气,不造就伟大人物而只造就这奇山秀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伟大人物少而奇山异水多。对于这两种说法,我都不敢相信。

永某氏之鼠

【说明】

作者通过永某氏之鼠的可悲下场,告戒一些人不要“窃时以肆暴”。时间、条件、地点都在不停地变化,利用时机,胡作非为,终将逃脱不了灭顶之灾。

【原文】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宋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扑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译文】

永州有个姓×的人,最怕触犯忌日,拘束畏忌得特别厉害。他认为自己的生年正好是子年,而老鼠这东西,则是子年的年神,因此,他特别爱护老鼠。他家里不喂养吃老鼠的猫狗,又禁令僮仆,不准打老鼠,粮仓厨房全都任凭老鼠糟蹋不准干涉。因此老鼠相互传告,都来到了姓×的这家,成天吃得饱饱的却没有任何灾祸。这样弄得姓×的这家屋里没有一件完好的器具,衣架上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他家吃的喝的大都是老鼠吃喝剩下的。大白天老鼠竟成群结队跟人一块儿走来走去,夜里则偷咬东西凶猛激烈地打斗,那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没法入睡,可姓×的人始终都不感讨厌。几年后,姓×的迁居到他州去了,后来的人住在这里,老鼠的所作所为还是和先前一样。那新来的人说:“这些暗中活动的坏东西,偷嘴打闹是特别厉害,但又为什么会闹腾到如此地步呢?”于是他就借来五六只猫,关紧房门,移开盆盆罐罐,找出鼠洞就灌起水来,又雇来仆婢进行围捕。这样一来,杀死的老鼠像小土堆一样,把它扔到偏僻的地方,臭味儿好几个月才消失完。喔嗬!它们还以为自己吃得饱饱的也没有什么祸患,是可以长久的呢!

箕子碑

【说明】

箕子,名胥余,是商纣王的叔父,因封于箕,故称箕子。纣王暴虐拒谏,逼走微子,又杀死比干,箕子害怕了,便装疯给人当奴隶。纣王还是不放过他,把他抓起来投进了监牢。周武王灭商后,把他从监狱放了出来。相传箕子为武王作了《洪范》,向他陈述了天地大法,授予他帝王统治人民的各项政治经济原则,唐代在箕子的封地汲郡建庙立碑,柳宗元为庙碑写了碑文。本文是碑文的结尾部分。它赞颂了箕子克制忍耐,坚持正道,辅助圣君建立法典,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功绩。这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对一切有志于改革之士的勉励。这段文章,拈出妙解,于想当然得之,故堪光景常新。

【原文】

呜呼!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译文】

喔嗬!在周人的国运尚未到来,殷朝的国运尚未殄灭的时候,比干就已经被杀死,微子就已经离国出走;假如纣王未恶贯满盈就自己死了,武庚在商亡后又时时想着叛乱复辟,这时,国中要没有箕子这样的人,周人将同谁商量建立国家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呢?这本来是人情事理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啊。那么,先生克制忍耐,佯狂为奴,终被囚禁,大概就是为了持正道,助圣君,立法典吧?

写真自题

【说明】

裴度(765~839年),唐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时藩镇作乱,朝廷征讨屡屡失利,群臣争请罢兵,度力主讨伐,曾被吴元济派人刺伤。后升宰相,于元和十二年督师攻破蔡州,擒吴元济,河北藩镇大惧,多听命于朝廷。因其功高,被人忌妒构陷,屡遭贬斥,终东都留守。晚年,因宦官专权,辞官退居洛阳,作别墅名绿野堂,常与自居易、刘禹锡觞咏其间。本文是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的辞。其辞似谦虚而实寄傲。

【原文】

尔才不长,尔貌不扬,胡为乎将?胡为乎相?一点灵台,丹青莫状。

【译文】

论你的才能,没有什么特长,论你的长相,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怎么你做了大将?怎么你做了宰相?只有一点心神,画师没法描绘它的形状。

复性书

【说明】

李翱,唐哲学家、散文家。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曾从韩愈学古文,并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作有《复性书》等。此篇篇首有节略。所谓复性,是要恢复人的道德之性。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万物,就在于人有道德之性。所谓道德之性,是指遵守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每个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社会准则的本性。这种本性,有的人丧失了,有的人丧失了一部或大部分。所以李翱号召人们要恢复人类的这种本性。此文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文笔快如刀和剪,爽若哀家梨。

【原文】

人之不力于道也,昏不思也。天地之间,万物生焉,人之与万物,一物也,其所以异于鸟兽虫鱼者,岂非道德之性全乎哉?受一气而成形,一为物而一为人,得之甚难也。生乎世,又非深长之年也。以非深长之年,行甚难得之身,而不专专于大道,肆其心之所为,其所以自异于鸟兽虫鱼者无几矣。昏而不思,其昏也终不明矣。吾之生二十有九年矣;思十九年时,如朝日也,思九年时,亦如朝日也。人之受命,其长者不过七十、八十年、九十、百年者,则稀矣。当百年时,而视乎九十年时也,与吾此日之思于前也,远近其能相悬耶?其又能远于朝日之时耶?然则人之生也,虽享百年,若雷电之惊相激也,若风之飘而旋也可知矣。况千百人而无一及百年之年者哉?故我之终日志于道德,犹恐未及也。彼肆其心之所为者,独何人耶?

【译文】

人不致力于做人的准则,他就会糊涂就不会具有纯备的道德。天地之间,生长着万物,人在万物中,只不过是一物而已,他之所以不同于鸟兽虫鱼的原因,难道不是道德性比它们完备吗?人和物同受一种气而成形体,一边成为物,一边成为人,成为人也实在不容易呀。生活在世上,又不是能长久地生活下去,在短暂的人生里,由实在难得的人身去活动,假如不专一于做人的准则,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么他自己不同于鸟兽虫鱼的地方也就不多了。自己糊涂而又不致力于做人的准则,他的糊涂终究也不会变清楚的。我生活在世上二十九年了,想想十九岁时,像早晨的太阳一样;想想九岁时,也像早晨的太阳一样。人们享受生命,时间长的不过七十年、八十年,九十年、一百年者,那是很稀少的。当他百岁的时候,再比比九十岁时,和我今天与往日相比的心情是一样的,又怎能因岁数不同而有两样心情呢?他又怎能离开而没有朝日之感呢?但是人活在世上,即使享年百岁,也是像雷电震动相激一样的短暂,像风飘忽旋转一样快速,这是谁都知道的,何况千百人中没有一人能活到百年的岁数呢?因此,我一天到晚都专心致志地致力于道德的修养,就这样还恐怕时间不够学不到家呢。那些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人,他又将是什么样的人呢?玉篆志。

【说明】

舒元舆,唐婺州东阳(今浙江金华县)人,元和进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玉筯篆,是李斯创作的小篆书法,唐李阳冰是能写这种书法的大家。《玉筯篆志》是作者为李阳冰书法作品写的一篇记文。唐·齐己《谢西川昙域大师玉筯篆书》诗:“玉筯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阳冰。”舒元舆寥寥数语,笔踪墨迹,直透纸背。

【原文】

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呜呼主人,为我宝之!

【译文】

李斯死去千年之后,李阳冰才降生在唐代,如今李阳冰又去世了,继承玉筯篆书法的人又该是谁呢?再过千年如有小篆书法大家出世,可谁能等待得了他?假如千年后还没有大家出世,小篆书法也就到此为止了。喔嗬!主人啊主人,替我好好地宝藏着它吧!

梅先生碑

【说明】

梅先生,指汉朝九江寿春人梅福,字子真。梅福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数上书宜封孔子后世以奉汤祀,并讥刺大将军王凤。及王莽专政,福乃弃妻子去九江。后有人遇福于会稽,已变姓名为吴市门卒。后世江南,闽越多有其成仙传说。

罗隐,唐末余杭人,有诗名,长于咏史,多所讥刺。十举进士不第。光启中为钱塘令,后入镇海军节度使钱谬幕,为从事,掌书记。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年八十卒。《梅先生碑》借一梅先生痛骂汉朝公卿,借汉朝公卿,痛骂只为妻儿自身打算,不关心国家危亡的唐末公卿。

【原文】

汉成帝时,纲纽颓坏,先生以书谏天子者再三。夫大政虽去,而剑履间健在者犹数百位,尚不能为国家出力以断佞臣头,复何南昌故吏愤愤于其下?得非南昌,远地也,尉,下僚也?苟触天子纲,突佞臣牙,止于殛一狂人,噬一单族而已。彼公卿大臣,有生杀喜怒之任,有朋党蕃衍之大,出一言,做一事,必与妻子谋;苟不便其家,虽妾人婢子亦扌婴挽相制,而况亲戚乎?而况骨肉乎?故虽有忧社稷心,亦噤而不吐也。呜呼!宠禄所以劝功,而位大者不语朝廷事,余读先生书,未尝不为汉朝公卿恨。今南游复过先生里,吁!何为道之多也?遂碑。

【译文】

汉成帝时,朝纲腐败,梅先生再三上书对天子进行规谏。此时大权虽然旁落,但亲信大臣中健在的还有几百位,他们尚且不能为国家出力而斩断奸臣的头颅,一个南昌郡的旧属吏为什么在下边愤愤不平呢?莫非因为南昌郡距离京城遥远,都尉是个低级属僚吗?假如他触犯了天子法纲,碰撞了奸臣的牙齿,只不过是杀掉一个不自量力的狂人,吞灭一支寒微的弱族罢了。而那些公卿大臣们,他们担当着喜生怒杀的重任,结有盘根错节的众多朋党,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和妻子儿女商量;如果有一点不利于家庭,即使小妾奴婢也要干扰拉扯相钳制,更何况父母呢?更何况骨肉儿女呢?因此,即使有为杜稷担忧的心情,也只好把嘴闭起来不说什么了。喔嗬!尊位厚禄是勉励人们为国立功的,而那些位高官大的人却不谈朝廷的事,我读了梅先生给朝廷的上书,未尝不替汉朝的公卿们感到羞愧和遗憾的。现南游又经过先生的故里,吁!为什么称赞议沦先生的人这么多呢?于是就立了这碑,写了这碑文。

铭秦坑

【说明】

铭是一种文体,它最初是刻在金石上、器物上,记功德、示警戒之类的简短韵文,以后也可不刻。提醒性的文章也可称铭。本文是给秦始皇活埋儒生的大坑写的铭文。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等提出了反对实行郡县制,要师古、法先王,分封诸侯王的政治主张。始皇三十五年,始皇求仙药不得,侯生、卢生等都又逃亡,他感到这些儒生不仅欺骗了自己,还妖言惑众直接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将四百六十多名违犯焚书禁令的儒生坑埋在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人。作者对这一政治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秦朝火亡的原因是其错误的儒学儒生政策造成的。提出儒坑秦,托想非非。司空图,唐末诗人,著名诗论家,字表圣,虞乡(今属山西)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因世乱退隐,专力写作,有“依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之句。所作《诗品》对后代诗论影响很大。唐亡,朱温称帝,绝食而死。

【原文】

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儒坑秦耶?

【译文】

秦朝的治国方针政策,背离了儒家的思想学说,它的百姓就非常的悲惨和痛苦;秦朝的儒生被坑杀以后,它的宗庙祭祀随之覆没,国家政权也就颠覆。上天为儒生们报了仇恨,儒生们享受祭祀在自己的家里。是秦朝坑杀了儒生,还是儒生埋葬了暴秦?此事不说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