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六朝小品

入关告谕

【说明】

这是刘邦带领反秦义军攻入关中后的安民告示、后人评曰:“入关一诏,不独四百年帝业所基,实一代文章之祖。”“高视阔步,笼罩万千,能使拔山者丧魄。”

【原文】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安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

【译文】

父老们被秦朝苛刻而烦琐的法律所苦已经很久了,例如,公开说朝廷不好的要灭族,两个人私下偷说的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先攻入函谷关就让谁做关中王,不久我就要做关中王了。我现在跟父老们保证,我只定三条法令:无故杀人者,判处死刑;无故伤害人和偷盗抢劫者,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相应刑罚;我要全部废除秦朝的苛法,众多下级官吏都不变动,和往常一样各守其职。总之,我入关的原因,是来为父老们铲除祸害的,而不是来侵掠欺侮乡亲们的,希望大家不要惊慌。还有,我之所以要回军灞上,就是为了等各路义军到来,共同制订详细的法规,以便更好地保护父老们。

除肉刑诏

【说明】

此诏见《汉书·文帝纪》。

几千年来,肉刑一直残害着百姓,多少人肢体不全,多少人惨死在肉刑下,多少人屈打成招,做了无辜的窦娥,此诏怎不令人感泣。和那些欣赏肉刑,恢复肉刑的皇帝们比起来,不能说文帝没有爱民之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好皇帝。文帝爱民之心,跃然呈露。

【原文】

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不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毋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译文】

听说有虞氏舜帝的时代,制作有特异标志的不同等级的衣帽服饰作为刑罚,而百姓们谁也不触犯法律,为什么治理得这样好呢!如今法律中有许多条肉刑,可触犯法律的人还是接连不断,其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恐怕是我对百姓施恩不厚而政令教化不明确吧?我内心非常惭愧。这是由于我的教导不善才使无知的百姓陷进了刑网啊。有句古诗说:“和易近人的君子,像是百姓的父母。”如今,人们有了过失,未曾进行教育就施加了刑罚,有的想改恶从善也找不到个门路,我非常可怜、同情他们。刑罚到了残断肢体、刻削肌肤,一辈子再也去不掉的地步,为什么要施行这样残酷的刑罚而不施加恩德呢!这难道符合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的意愿吗?现在我命令,坚决废除肉刑,用别的办法来替代它。

定仪礼诏

【说明】

此诏不见《汉书·武帝纪》。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汉代又重新加以编定。此诏便是重新编定仪礼的诏书。诏书强调仪礼要“追俗为制”,这是极为明智和正确的。

【原文】

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繇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

【译文】

接受天命而君临天下,都有其所以兴起的原因,走的道路虽然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因为老百姓才兴起的,因此,要根据百姓们的习俗,为补救习俗而建立我们的仪礼制度。商定仪礼制度要都绝对称颂远古时代,全盘接受上古的制度,那么百姓们怎么比较自己而进行学习呢?汉朝的仪礼,也是刘家一家的事,典章制度要不能传延,叫子孙们怎样遵循呢?教化盛厚者,仪礼就宏大而广博,治理浅薄者,仪礼就褊小而狭窄,我们能不尽心努力去制定吗?

议律令诏

【说明】

无法不行,法太烦多也不好。本诏极合期刑无刑之意,意味深长,耐人讽咏。

【原文】

夫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今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其议律令可蠲除轻减者条奏,唯在便安万姓而已。

【译文】

法令,是用来抑制强暴扶助孤弱者的,希望人们难以触犯而容易躲避。现行法令烦多而不简明,自己掌管法律还搞不清楚,却想因平民百姓不能依法办事而治他们的罪,这难道是制订法令和行使刑罚的本意吗?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哪些法令可以废除,哪些可以减少修改,把它分条奏上来,只在于便利执行安定人民就是了。

遗公孙弘书

【说明】

公孙弘(前200~121年),西汉川薛(今山东微山)人。字季,号次卿。少为狱吏,年四十余始学《春秋公羊传》。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出使匈奴,不合帝意,免归、六十五岁,复以贤良为博士。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以熟习文法吏治。元朔中,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这封信,是他为博十后,故人邹长倩写给他的,并赠他生刍一束、素丝一衤遂、扑满一枚。告诫他要保持纯洁的德橾,勿以小善而不为,勿以小钱而聚之,以免遭扑满之败。此信韵幽色秀,闹雅中自带严肃:这样的故人多些,怕贪污腐败分子就会少几个。邹长倩,公孙弘故人,“弘举贤良,贫不能起,以衣费资之,”并遗书如文。

【原文】

夫人无幽显,道在则尊。虽生刍之贱也,不能脱落君子。故赠君生刍一束。诗所渭:“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五丝为纟聶,倍纟聶为升,倍升为纟或,倍纟或为纪,倍纪为,倍为隧。此自少至多,自微至著也。土之立功勋,效名节,亦复如之。勿以小善不足修而不为也。故赠君素丝一衤遂。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土,粗物也,钱,重货也。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可不诫欤?故赠君扑满一枚。山川阻修,加以风露,次卿足下,勉作功名!窃在下风,以俟嘉誉。

【译文】

人不论隐居或出仕,只要道德信仰存在他就尊贵。即使像青草这种不值钱的东西,有才德的人也不能轻慢瞧不起它。因此,赠送您青草一束。这正像《诗经》所说:“青草一束,希望人像美玉一样纯洁。”五根丝称为一纟聶,两缰叫做一升,两升称作一纟或,两纟或就叫一纪,两纪名为一,两积作一衤遂。这就是从量少到量多,从幽微到显著啊。读书人建立功勋,成就自己的名誉和节操,也是这样的。不要认为小的善事不值得学习就不去做。因此,赠送您素丝一衤遂。扑满这东西,是用泥土做成的器具,是用来积存零钱用的,它只有进去的孔穴,而没有出来的口子,积满钱就要把它摔破。泥土是粗贱东西,钱是贵重货币,光有进而没有出,光有积而没有散,所以才摔破它。读书人要光有聚敛而不能散发者,也将会像扑满一样落得个粉身碎骨的败局,这能不引起警惕引以为戒吗?因此赠送您扑满一枚。山河阻隔路途遥远,再加上风寒露冷,次卿呀次卿,为成就自己的功业,显扬自己的声名而努力拼搏吧!我在下边平民百姓中,等待着听到人们对您的美好的赞誉。

与苏武书

【说明】

李陵(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名将李广的孙子。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年)率五千步兵击匈奴,遭敌八万余骑兵包围,血战到“壮士从者十余人”,以“无颜报陛下”而降。单于封他为右校王,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后病死匈奴。李陵降后,汉朝杀了他的全家老小。

苏武(前?~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前100年)为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单于诱降,他严词拒绝,被幽禁于大窖中,威武不屈。后又把他迁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边牧羊,掘野鼠和野草为食,坚持生活了十九年。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与匈奴和亲修好,苏武被释回朝,官至典属国。

此书和《李陵答苏武书》,均不载《史记》和《汉书》李陵传。后人疑为伪作。此书为苏武被释放,将要归国前所作。表现了李陵悔恨交加无可奈何的心情,酸甜咸淡各种滋味俱有,写法上彼此相形,愈增凄楚。

【原文】

子卿名声冠于图籍,分义光于二国,形影表于丹青,爵禄传于王室;家获亡穷之宠,永明白于千载,夫行志志立,求仁得仁,虽遭困阝厄,死而后已,将何恨哉?陵前提步卒五千,深入匈奴右地三千余里,虽身降名辱,下计其功,岂不足以免老母之命耶?嗟乎子卿,世事谬矣!功者福主,今为祸先;忠者义本,今为重患。是以彭蠡赴流,屈原沉身,子欲居九夷,此不由感怨之志耶?行矣子卿,恩若一体,分为二朝。悠悠永绝,何可为思?人殊俗异,死生断绝,何由复达?

【译文】

子卿名声将载入史册,情义显耀于两个国家,形影将画成图像,爵禄由王家世代供给;家里获得了无穷的宠爱,长久的荣耀彰明于千载。坚行个人意志,意志得到树立,目的在于求仁,取得的正是仁义,虽然遭受困窘危难,一直奋斗到底,还会有什么遗憾的呢?想我李陵,先时率领五千步卒,深入匈奴右地三干多里,虽然兵损身降辱没了自己的名声,然而,从最低处计算功劳,难道不能赦免老娘一条性命吗?咳,咳!子卿,世上的事儿太荒谬了!功劳本来是幸福的根本,如今却成了祸患的光导;忠心本来是恩义的根基,如今却成了严重的祸患。所以彭蠡投入湍急的水流,屈原沉身汨罗江而死,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这不都是由于内心感到怨愤和遗憾才这样做的吗?您要走了啊子卿,我俩亲如一人,却分居二国,山高水远永世隔绝,叫我咋着想念您呢?国别不同了,习俗也有了差异,是生是死再也见不着您了,今后如何再通个音信呢?

伍子胥列传赞

【说明】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春秋楚人。楚平王要杀害大夫伍奢,怕他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复仇,便召诱伍员、伍尚进京。伍尚进京与父同时遇害,伍员经宋,郑等国逃入吴国,路上经过了千辛万苦。到吴后,帮助阖阊夺取了王位并伐楚。伍子胥五战攻入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仇得以报。伍子胥能克制自己,忍耐仇恨,成就功名,终报灭族杀父之仇,的确是个坚强不屈的大丈夫。然而,为家仇私恨,作敌国鹰犬,引狼入室,毁父母之邦,实无可取之处。司马迁作《史记》的全部宗旨便是隐忍就功名,他肯定伍子胥的也是这一点,并非赞扬他背叛祖国残害父母之邦的劣行。

【原文】

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令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须曳忘郢耶?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战!

【译文】

怨恨对人说来真是厉害呀!国家君王尚且不能放弃对臣民们的怨恨,更何况地位同等的人呢!假如使伍子胥跟着伍奢一块去死,这和死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两样呢?他抛弃小的道德行为规范洗刷掉了极大的耻辱,使自己名垂于后世,这实在是悲壮啊!当子胥困于江边,沿路乞食的时候,怎能有片刻忘记对楚国报仇雪恨的坚定志向呢?所以说,克制忍耐成就功名,要不是坚强不屈的大丈夫谁能做得到呢?白公胜假如不自立为君而导致兵败白缢,他的功业谋略也是说不完的呀!

平原君虞卿列传赞

【说明】

平原君,名赵胜,战国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号平原君。三任赵相,有食客三千。惠文王九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用毛遂汁与楚订立盟约,求救于魏,破秦存赵。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韩,拔野王(今河南沁阳县),上党路绝。韩上党守冯亭以地献于赵,并陈其利。平阳君赵豹认为聪明人把无故得利看成是最大的祸害,不如不接受。平原君以为无故得一郡之地,是大利。赵孝成王使平原君前去接受了土地,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终于酿成了长平之祸。

虞卿,战国时赵国国卿。也叫虞庆,吴庆。名佚。因进说赵孝成王被任为上卿。主张以赵为主,合纵抗秦,邯郸围解,反对割地予秦。魏齐,为魏相时,曾折辱范睢。后范睢为秦相,封应侯,代魏,魏齐惧逃奔赵,匿于平原君家。秦诱平原君人秦并扣留之,秦要赵王以魏齐换回平原君,秦索逼甚急,赵王发兵围之。齐夜奔见赵相虞卿,虞卿乃弃相印与齐同奔大梁,欲以信陵君南走楚。信陵君未即见,齐自杀,虞卿困于大梁,穷愁著《虞氏春秋》。书已佚。

【原文】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译文】

平原君,是活跃在昏乱时代的一位有才干的贵公子。然而,他还没有纵观大局把握办事根本原则的能力。俗话说“利令智昏”,平原君就是因贪心于冯亭的胡说八道,才使得赵国损失了长平四十多万的兵力,连邯郸也几乎丢失的。虞卿观察事物研究情况,为赵国制定策略,那是多么周密细致呀!可遇上不忍心交出魏齐,并同他一起奔走大梁,眼看他在大梁自杀也没了办法,最终连自己也困在了大梁。平庸的人尚且知道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何况贤明的人呢?但是虞卿不到穷困愁苦地步,也不能够著书立说使自己显现于后世。

与朱邑荐士书

【说明】

张敞,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子高。曾任太中大夫,高北尹,冀州刺史等职。敢直言、严赏罚。尝为妻画眉,后成为夫妻恩爱的典故。朱邑,西汉庐江舒(故城在今庐州庐江县西)人。邑“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以私交。”时邑为九卿之一大司农,此文是张敞早年做胶东相时给朱邑的一封求荐信。张敞以“奇郁之思,凌厉之口,快吐以舒愤懑,后人上宰相书,无此胆气。”

【原文】

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才,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胸臆约结,固无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无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得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何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

【译文】

圣明的君主向往太古时代,广泛地引进优秀人才,这实在是忠臣认真考虑予以推荐的时候。可正赶上我张敞在遥远的形势险峻的胶东郡国,被法规所拘限,思想不够解放,本无奇特之处,即使有,我往何处使呢?您凭依仗着自己清静光明的德性,掌管农业生产,尚且灾荒年吃着糟糠也是香甜的,丰收年就美食佳肴吃不完,这是为什么呢?有还是没有,情况不一样呀。从前,陈平虽然贤能,可得到魏倩的引荐,然后才到了朝廷;韩信虽然才能出众,依赖萧何的保举然后才得以施展才能。以上例子都使当时的英俊之士的志愿得以实现。如若一定要达到伊尹、吕望那样的水平才子以荐举,那么这样,人们就不依靠您的引荐了。

与友人书

【说明】

贾捐之,西汉洛阳人,是贾谊的曾孙,在朝中曾得罪石显。他和长安令杨兴打算互相荐举,被石显告发,贾捐之弃市。这是贾捐之和友人谈论如何对待写文章的信。他主张不作酸文,要为有用之文。数行文字,志气凌云。只有如此,才不辱管城君。

【原文】

大丈夫以凌云之气而俯首书案之间,午夜一灯,晨窗万字,盖将为有用之文,以歌太平,颂中兴,否亦策治安,演丝纶耳。岂肯为此沾沾,徒作酸文耶!虚辱君命,戏笔横斜。

【译文】

大丈夫以高入云霄的志气,埋头书案之间刻苦地学习,半夜一盏灯,黎明成万字,是为了学作有用的文章,来歌咏太平盛世,颂扬中兴大业;否则也要谋划治国安邦之道,传布皇上诏书。怎么能够为此而沾沾自喜,只是作些寒酸迂腐的文章呢?很抱歉,未能听从您的教导,随意写来,写得乱七八糟。

卫将军青传赞

【说明】

卫青,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本姓郑,以同母姊姓卫,得幸武帝为皇后,遂冒姓卫。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前后七次出击匈奴,收河南北,置朔方郡并保卫了与匈奴邻接诸郡的安全。是有名的将领和军事家、由于皇后卫子夫先是平阳公主家的歌舞奴隶,卫青常作为侍从仆人骑马随公主出入,所以大家都说卫青可作公主丈夫寸,公主还有点不同意,瞧不起他。当大家说,卫青的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也是侯爵时,公主才表示同意嫁他。赞语似激,似嘲,读之破涕。

【原文】

平阳主寡居,当用列侯尚主。主与左右议长安中列侯可为夫者,皆言大将军可。主笑曰:“此出我家,常使令骑从我出入耳。奈何用为夫乎?”左右侍御者曰:“今大将军姊为皇后,三子为侯,富贵振动天下,主何以易之乎?”于是主乃许之。言之皇后,令白之武帝。乃诏卫将军尚平阳公主焉。褚先生曰:“丈夫龙变。”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丈夫当时富贵,百恶灭除,光耀荣华,贫贱之时,何足累之哉!

【译文】

平阳公主死了丈夫独自生活,应当使列侯娶公主为妻。公主和身边的人议论长安的列侯谁可以做丈夫,大家都说大将军可以。公主笑着说:“这人原是从我家出来的奴仆,过去常让他骑马作我的出入随从,怎么能选他做我的丈夫呢?”身边的侍从们说:“如今大将军的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都封了侯,富贵振动了天下,公主为什么要看不起他呢?”于是公主就答应可以嫁给他。公主把此事告诉了皇后,让皇后禀告给武帝,武帝就下诏让卫将军娶了平阳公主作妻子。褚先生说,大丈夫像龙一样变化。解释《易》的文字说:“蛇变化为龙,不改变它的文采;家变化为国,不改变它的姓氏。”大丈夫正当富贵的时候,纵有百个不好也就没有了,有的只是光耀和荣华,出身贫贱又哪里能够拖累住他呢?

敕冯异诏

【说明】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新莽末年乘势起兵,大破莽军于昆阳。后击破各路义军、莽军及军阀割据势力,定都洛阳称帝,是为东汉。谥为光武帝。

冯异,新莽时任郡掾,后归刘秀,屡立战功。刘秀即位,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避树下,军中号称“大树将军”。官至征西大将军,封阳夏侯。

此敕令看出光武帝善将将,亦善将兵。

【原文】

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又遇赤眉、延岑之弊,兵家纵横,百姓涂炭。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兵家降者,遣其渠帅,皆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桑;坏其营垒,无使复聚。征伐非在远战掠地,多得城邑,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吾诸将非不健斗,然多好虏掠,为小民害。卿本能简饬吏民,勉自修整,毋为郡县所苦。

【译文】

京城附近地区遭受王莽、更始的祸乱,又遇到赤眉、延岑的破坏,用兵的人你来我往,百姓们像陷入泥里火里一样痛苦。将军您现在奉命讨伐那些叛乱不轨分子,叛军有投降的,要送他们的首领,都到京城来;遣散他们的士卒,让他们回家参加农业生产;要毁掉他们的营房堡垒,不要让他们重新聚集,讨伐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远方作战掠夺土地,多占领几座城市,重要的是在于平定叛乱安集百姓。我们的众多将领不是不善于战斗,但是大都好抢劫人口财物,祸害百姓。您本来就很会教育官吏管理百姓的,希望您努力整顿军纪,所到之处,不要被郡县感到头痛痛苦。

与子陵书

【说明】

在此书催召下,严光终于去了洛阳,刘秀授予谏议大夫之职。可他还是坚决不做官,住了些时,又回富春山耕隐了。给宫不做,不一定是不会做官;钻门子,找故旧,甚至拿钱买官者,不见得会做官。做贪官为污吏,不如严光不做官好;要能做包拯、海瑞那样的宫,隐逸保身就不如出仕利民。似严子陵,好像有点过于执拗。此书字字精悍,接落转折,生龙活虎。“何敢”,恭敬得妙;“奈何”,埋怨得妙;“非所敢”,决绝得妙。搬运虚字,出神入化,不可思议。

【原文】

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须仗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之所敢望。

【译文】

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召不来的臣子。我哪里敢让您做我的臣子呢!只是干这样大的事业,如同在春冰上行走一样艰难危险;又像人身满是创伤,必须依借拐杖才能行走。像那绮里季尚且不轻视高皇,为什么子陵瞧不起我呢?像许由那样厌恶时务隐居避世的作风,不是我所希望的。

敕三公诏

【说明】

这是章帝告诫嘱咐三公的诏书。三公是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历代不一,东汉是指太尉、司徒、司空。有令不行,从何抓起,章帝看准了三公。只要这样层层抓下去,不怕法令推行不开。只要官吏们严格执法,敢于故意违法的百姓能有几人?此诏读之如竹林谡谡;又如民家妇女叮咛告诫。情致缠绵,识见精透,能令读者恐尽,听者忘疲。

【原文】

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立秋如故。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朕甚厌之,甚苦之。安静之吏,悃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如襄城令刘方,吏民同声谓之不烦,虽无他异,斯亦殆近之矣。间敕二千石各尚宽明,而令富奸行赂于下,贪吏枉法于上,使有罪不沦,而亡过被刑,其大逆也!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兴,则下有怨心。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

【译文】

正当春季生育繁殖时节,万物种子都在发芽破壳,人们应该协助它们萌发生长,以便培养应时的作物。现命令有关的官员,对罪行不是斩首死罪的,暂且不要进行凋查,赶上吏属有理好的案卷呈上来,也不要听从受理;我只希望能够平息事端,使人们平安相处,严肃认真地尊奉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到立秋后,再一切照常办理。那些庸俗的官吏,装模作样光做表面文章,好像他们是对的,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他们考察人世上的事尽说些好听的话,谈到阴阳变化五行运转则伤害万物的化育生长。我非常讨厌这种人,我非常头疼这种人。安稳的官吏,办事老老实实,不玩花样,一天算来没有多少,一月算来成绩就很大。像襄城县令刘方就是这样,吏民们同声说他不烦扰百姓,虽然没有其他特别突出的地方,这也就差不多接近我的要求了。我近来命令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崇尚宽仁廉明,假如使很奸诈的人在下边行贿赂,使贪官污吏在上边破坏法律,使有罪的得不到惩治,使无罪的遭受刑罚,这实在是颠倒是非啊!要是把烦琐当做明察,把刻薄当做廉洁,把不负责任当做恩德,把加重刑罚当做威严,使这四种情况蔓延开来,那么下边的人就会有怨恨的心肠。我已经下了几道诏书,传旨官员在大道上奔驰不断,但官吏们仍然治理不好,其过错在什么地方呢?你们要认真地好好地回忆一下以前的诏令,以便使我满意地看到你们的政绩。

请复刺史奏事疏

【说明】

张酉甫,东汉大臣,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县东)人。赵王张敖之后。酗为人质直、谨守经义,关怀下情,直言敢谏,有史鱼之风。曾为帝讲《尚书》,官至太尉。汉时,曾允许州牧刺史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后来感到直接奏事人员太多,太麻烦,便停止了这一制度。张酉甫认为直接奏事可更好地使皇帝了解下边民情,“明四目,通四聪”所以奏请皇上恢复这一制度。奏疏一般都板直典雅,此疏则委曲纡回,别具风调。

【原文】

臣闻王者法天,荧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知外事也。数十年以来,重其道归烦扰,故时止勿奏事,今因以为故事。臣愚以为刺史视事岁满,可令奏事如旧典。《韩诗外传》说:“王者,必立牧方三人,所以使窥远牧众也。”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食,狱讼而冤失职,贤而不举者,入告天子。灭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尔者耶?如何乃有饥寒而不得衣食,狱讼而冤失职,贤而不举?”然后其君退而与卿大夫谋之。远方之民闻皆曰:“诚天子也夫,我居之辟,见我之近也,我居之幽,见我之明也。可欺乎哉!”故牧者,所以明四目,通四聪。

【译文】

我听说做君王的效法上天,天上火星向太微星垣奏事,所以州牧刺史也向帝宫奏事,这是为了向下边了解情况,知道外边的事情啊。近几十年以来,认为这种做法太麻烦,所以当时就停止下来不再让刺史奏事,沿袭到今天成了惯例。我愚昧地认为刺史每任职一年以后,可让他们依照先前的规定入朝奏事。《韩诗外传》说:“做君王的,一定要设立牧方三人,这是为了使他们了解远方情况管理百姓啊。”远方百姓,有饥饿寒冷没有衣食的,官吏们判决官司冤枉人不负责任的,地方上有贤良之士没有向上荐举的,牧方可进朝上报给天子。天子在他们的国君进京朝见天子时,天子拱手把他们让进朝堂对他们说:“噫!朕的政令教化有不恰当的地方吗?为什么竟然有百姓饥寒而得不到衣食,官吏失职而出现冤假错案,野有贤良而得不到举荐的情况?”然后,他们的国君便退下来和卿大夫们讨论这些问题。远方的百姓们听到后都说:“这是真正的天子呀,我们居住在这偏远地方,天子看见我们就像在他附近一样;我们居住在这不显眼的地方,天子看见我们还是那样的明亮。天子是不可以欺哄的呀!”因此设立州郡长官,就是为了广开四方视听之路的。

立后疏

【说明】

胡广,东汉大臣,南郡华容(今湖北荆州东)人。在朝三十多年,历事六帝,一任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顺帝想立皇后,而贵宠的人有四位,不知立谁为好,于是就卜筮打卦求助于神灵,实是荒唐可笑。胡广、郭虔、史敞联名上此疏进行谏阻,选言树义,妙有汁浆。

【原文】

窃见诏书,以立后事大,谦不自专,欲假之筹策,决疑灵神,篇籍所记,祖宗典故,未尝有也。恃神任筮,既不必当贤,就值其人,犹非德选。夫岐嶷形于自然,仪天必有异表,宜参良家,简有德;德同以年,年均以貌,稽之典经,断之圣虑。政令犹汗,往而不反,诏文一下,形之四方。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

【译文】

我看见诏书说,皇上认为设立皇后事关重大,谦逊地不肯自作主张,打算借助于卜筮打卦,让女巫和神明来裁定。根据典籍记载和祖宗的典章制度和实例,这种做法,过去都未曾有过。依赖神明任由卜筮决定,其结果就不一定遇到德才兼优的贤人,就是遇上了这样的人,那也不是按照德的标准选中的。聪慧女子是天然生就的,她像上天一样,必然有奇异的表现。皇后应从清白人家中去物色,应从有才有德的人中间去选拔。假如才德相同应以年龄轻的优先;年龄相同应以相貌好的优先。应该依照常规法则,由圣上亲自决定。政令像出汗一样,出来就不能返回,诏书一下,天下各地可按照标准选送。臣我的职责是弥补皇上考虑不到的地方,责任重大忧虑深沉,所以心里十分焦急,于是便不顾一切地上疏把个人意见说给皇上听。

重答夫秦嘉书

【说明】

徐淑,东汉时女诗人,嫁夫秦嘉。桓帝时,嘉出仕为上计掾,(战国、秦汉时,年终,地方官本人或遣吏至京上计簿,将全年人口、钱粮,盗贼、狱讼等事报告朝廷。秦嘉是陇西人,被选派为上计簿的官吏。)临出发前,给她写信并派车去娘家接她回家话别。她因病不能回家曾复信秦嘉。接着秦嘉又写信给她,并赠她明镜、宝钗,芳香、素琴以示情意。徐淑接信与物后就又写了这封信给秦嘉。前信言情,文字旖旎,此信言志,文字洁清。钗、镜、琴、香,安放熨贴,是闺阁中极细心文字,情真意挚。

【原文】

既惠令音,兼赐诸物,厚顾殷勤,出于非望。镜有文采之丽,钗有殊异之观,芳香既珍,素琴益好。惠异物于鄙陋,割所珍以相赐,非丰恩之厚,孰肯若斯?览镜执钗,情相仿佛;操琴咏诗,思心成结。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镜鉴形,斯言过矣,未获我心也。昔诗人有“飞蓬”之感,班婕妤有“谁荣”之叹。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未奉光仪,则宝钗不列也;未侍帷帐,则芳香不发也。

【译文】

既赠我温存的书信,又赏赐我很多东西,您对我这样地关心照顾,亲切热情而又考虑周到,实在出于我的意料,想都没敢想过。铜镜文采艳丽,金钗式样奇美,香料已很珍贵,素琴更加漂亮。赠送稀奇东西给见识浅薄的人,把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割舍相赐,不是恩多情厚,谁肯这样做呢?看着镜子握着金钗,就像看到了您的姿态面容;弹着素琴吟咏着诗歌,思念之情就涌上了心头。您嘱咐我用清芬的香料熏染身子,告诉我用洁亮的镜子照看形貌,这话说错了,您还没有掌握我的内心呀。从前,诗人有“飞蓬”的感慨,班婕妤有“谁荣”的叹息。素琴弹起来,应当等您归来照镜梳洗打扮,应当等您还家。不见到您不侍奉您,那宝钗就不会插列头上,不侍候您睡眠休息,那香料就不会散发出清芬。

答诘

【说明】

王充(27~约97年),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字仲任。出身“细族孤门”。少孤家贫,游洛阳书市,遍阅群书,遂通诸子百家。曾师事班彪,任州县小吏。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今存《论衡》一书。本文是《论衡·自纪》录出的,它与现行《论衡》中的《自纪》文字不同之处较多,不一一指出。本篇题目是王符曾拟加的。《论衡》一书,疾虚妄而求实证,抨击当时迷信思想,主张今优于古,奇情异采,卓有所见,本篇可见一斑。

【原文】

王充闭门著书,或诘其学无所本。曰:“母骊犊马辛,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片旁奇人。鲧恶而禹圣,瞍顽而舜神。”或诘其书诡于俗。曰:“雅歌于郑为人悲;礼舞于赵为人鄙。”或咎其学非醇美。曰:“养实者不饰华,调行者不饰辞。丰草多落英,茂林多枯肄。”或诂辞不类古。曰:“美色不同画,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响,皆穆于耳。舜目何必复八其采?禹目何必再重其瞳?”或诘其所著之书过多。曰:“河水沛沛,比夫众川,孰者为大?虫茧重厚,称其出丝,孰者为多?”或诘其云何而不仕?曰:“愿与原宪共庐,不慕与赐同衡;乐与夷共侣,不贪与跖并趋。”或诘其著书与立功孰愈?曰:“齐论、鲁论而外,夫何言哉!周士、秦士自分,民之质矣。”

【译文】

我王充关起门来在家中著书立说,有人批评我的学问没有家学祖传做根基。我的回答是:“杂色牛产的红毛犊子,并不妨害作祭牛;祖先行为污浊后代品行高洁,也不妨碍成为才能出众的人。鲧的行为恶劣,而他的儿子禹却非常圣哲;瞽瞍愚妄而他的儿子舜却极为神俊。”有人批评我的书违背了一般人的习俗。我的回答是:“在喜爱通俗恋歌的郑国唱稚乐就会被人所悲叹;在喜爱民间舞蹈的赵国跳《礼舞》就会被人所鄙弃。”有人责怪我的学问不纯粹精美。我的回答是:“培养果实的人,他不去修饰花蕾,调护品行的人,他不去修饰言辞。丰茂的草地上必然有很多落花,茂密的森林里一定有很多枯枝。”有人责难我的文辞不同于古人。我的回答是:“漂亮的美女并不是一张面孔,但叫人看着都很美丽;悲壮的音乐并不是同一乐器发出的,但听后都能使人严肃起来。舜的眼睛何必一定像尧一样也有八种彩色?禹的眼睛何必也像舜帝一样也是两个瞳孔?”有人批评我著的书太多了。我的回答是:“黄河水波涛滚滚,和众多的小河沟比起来,二者水势谁多谁大?蚕茧又重又厚,称量一下它出的蚕丝,二者以何为多?”有人责问我为什么不出来做官?我的回答是:“甘愿和贫穷的原宪住一个草庐,不希望与富有的端木赐同坐一辆车子;乐意与伯夷叔齐做伴,不愿意与盗跖一起行走。”有人问我著书立说和建功立业比起来哪一样更为重要?我的回答是:“对于《论语》的解释,除了《齐论》、《鲁论》以外,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说呢?周朝的勇士、秦朝的勇士自然而然的区别开来,这是百姓的本身气质所决定的。”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说明】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少有文才,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与盛孝章为好友。

盛孝章,名宪。当时名士,会稽人,曾任吴郡太守,因病辞官家居。孙氏占据江东,为便于自己的统治,便诛杀异己。盛宪才名甚高,又不愿为孙氏效力。孔融甚为他的命运担忧,于是便写信给名为汉朝宰相的曹操,想让他出面,以朝廷名义召盛宪到京任职。曹操果然写信给孙权,征召盛宪为骑都尉。可制命还没有到达江东,孙权就把盛宪给杀了。此信写于公元204年。向曹操推荐盛孝章,把救友求贤相提并论,对盛宪对曹操同注深情,爱才惜才之心跃然纸上,情辞动人,说服力强。

【原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己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之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译文】

时间不停地运转,时序像流水一样,不觉五十岁的年龄,一晃就来到了。您是刚刚年满五十,而我又超过了两岁;天下相知相识的老朋友,死的恐怕也差不多了,只有会稽郡的盛孝章还幸存在世上。这人又被孙权困禁着,妻子儿女也已经死了,无依无靠,独自生活,孤立无援,处境危险,穷愁苦悲。假如忧闷愁苦真能伤害人的身体,怕这位先生是不能长寿的了。《春秋公羊传》上说:“诸侯国之间有被灭亡的,齐桓公要是不能援救,齐桓公就感到是自己的耻辱。”现在盛孝章实在是男子汉中的杰出人物。天下品评士人的土大夫,都借引他的话来显扬自己的名声,然而他自身却逃脱不了被囚禁的命运,性命危在旦夕,如果没人营救.那么家祖孔子就不应当再议论损益之友,而也难怪朱穆要写《绝交论》了。您若能派一名飞快的使者,加上一封短短的信函,那么孝章就可被召到朝廷,交友之道也可得到发扬光大。如今的少年人,喜好诽谤他的前辈,有人对孝章也能批评几句,然而孝章总归是名满天下的人物,全国人都很佩服他,赞美他。燕古君王买骏马的骨架,并不是想用它奔驰于道路,乃是用它招引千里马呀。想曹公您挽救复兴汉朝,国家将要灭亡,又能把它挽救过来,挽救的办法,实在是需要得到贤能的人。珍珠宝玉没有长脚而能自己到来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喜爱它,何况有才能的人还长着脚呢?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用来敬尊郭隗,郭隗虽是小才,却也受到了很大的礼遇,这样做,结果表明了英明君主敬重人才的一片诚心,因此,乐毅从魏国去了燕国,剧卒从赵国去了燕国,邹衍从齐国去了燕国。假使郭隗倒挂着而昭王不去解救,快要淹死了还不去拉他一把,那么有才之士就要高飞远走,就不会再有北向燕路奔赴燕国的人了。以上我所援引的内容,自然是您所了解的,而我又重复述说的原因,是希望您能够重视这里边包含的道理,于是略表浅见,不再一一细说了。

临终遗表

【说明】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曾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乃出山,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支持刘备称帝,任丞相。备死,又辅佐后主刘禅。他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必信。后主昏庸无能,信任宦官,诸葛亮多有进谏。他曾五次率军北伐,两出祁山以图统一全国。建兴十二年(234年)与司马懿相拒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这是临死前,他给后主刘禅上的表奏,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巳”的诺言,其人虽没,其文犹当掷地作金石声。

【原文】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逸隐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

我想自己天性愚钝而耿直,又遇上了这艰难的时代,兴师北伐,尚未取得完全胜利,哪里想到就病入膏肓,命在旦夕呢?我恳切地希望陛下纯洁心灵减少私欲,严格要求自己诚心爱护百姓,对先王尽到孝道,对天下存仁爱之心,提拔隐逸贤士使有德行才能者得以晋升,屏除贬退奸谗小人,而使风俗得以淳厚。我家中成都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薄田,子孙吃穿是没有问题的,足足有余。我自己在外边,别无安排积蓄,随时衣食,全都依靠官府,不别治谋生之业来提高生活水平。等我死那一天,决不让家内有多余的衣物,家外有多余的钱财而对不起陛下。

与所亲书

【说明】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治《公羊春秋》。初仕刘璋,后归刘备。诸葛亮进驻汉中,张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署府事。“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寥寥数语,道出了热闹场中的烦闷厌倦心情。

【原文】

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

【译文】

前些时上路去汉中向丞相汇报、请示工作,数百人来送行,白天黑夜接待客人,不得安宁,不能休息。人们敬重的是丞相府长史这一官职,男子汉张君嗣附带着也受到了敬重。我真累得快要死了。

上言积粟

【说明】

邓艾,三国时魏将,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初为司马懿掾属,建议屯田两淮,广开漕渠。后为镇西将军,同钟会分军灭蜀。蜀灭,为钟会所诬,被杀。邓艾对孔子“足食足兵”的名言作了具体说明,再次强调了粮食是关键,农业是基础。把能否做到“积粟富民”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标准,可以堵塞靠巴结上级、靠虚假总结报告得以晋升的门径。

【原文】

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

【译文】

当前国家最急迫的任务,是农耕与征战;国家富了,军事力量就强大,军事力量强大了就能战胜敌人。但是农耕又是胜利的根本。孔子说:“要粮足要兵足。”粮食又摆放在了军队的前边。上边要没有设置爵位的奖励,那么下边就不会有积蓄财物的功效。现在如果把“积粟富民”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标准,那么巴结权贵以图晋升的门路就没人走了,弄虚作假,虚浮不实的根源也就被堵塞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