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定具体登陆战日期

时间过得飞快。1944年3月5日,艾森豪威尔终于把盟军最高统帅部从五月市旁的格洛夫纳广场20号迁移到布谢公园,公园坐落在伦敦市郊区的一小块私人领地中,里面有一组半圆形的活动房屋。从此以后,他将在这里和格洛夫纳广场47号工作,这两处如乘吉普车只需半小时。

这条到统帅部新址的路是从海德公园的拐角开始的,穿过伦敦公园的郊区,沿着狭窄的乡村小路一直开下去。在一条林荫道的入口处,一名身材高大、魁梧,头戴白色钢盔的岗哨认真检查人们的身份证件。一条沥青小路从车库蜿蜒穿过,又径直穿过一小块草坪,最后消失在一个大伪装洞下。

艾森豪威尔新的办公室就在这伪装洞下一座锡制房顶的砖房里。小房子已有些历史了,因为战争,房主长时期没有对其进行维修,屋里地板“嘎嘎”作响,漆布地毡已磨的凹凸不平,墙上的油漆颜色已退,油漆不时地成片剥落下来。然而,就在这里,他将调动各盟国的千军万马,指挥日益壮大的、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这里,每天艾森豪威尔起得很早,起床后,晨曦中带着与陪伴他的小狗,在院内走上几圈,呼吸着大西洋上卷来的略带早春气息的新鲜空气,这里没有伦敦市区的喧嚣,也没有伦敦市区给人造成的压抑感。

早餐后,他穿过一间坐有4个助手的大办公室,又经过比德尔·史密斯办公室的房门,把自己关在6米见方的一块“领地”之中。然后,他按一下开关,头顶上那盏新式日光灯忽闪忽闪点亮起来,把灯光投在他那桃木的写字台及光秃秃的墙上。

这里的墙壁上没有任何通常挂在指挥官办公室墙上的地图。最后,他燃起第一支香烟,标志着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他回忆了就任最高统帅以来的工作进展,“霸王”计划纲要的修订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登陆地点和登陆规模都已确定,并经过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批准通过。

鉴于“霸王”行动规模扩大,为解决登陆舰艇的短缺问题,他亲自向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建议,把在法国南部进行的军事行动延后到“霸王”战役成功之后进行,其军事行动的性质也由配合“霸王”行动,降为仅起恫吓作用的行动,也获得同意。

1现在要考虑的是选择登陆日期——D日,和攻击开始时刻——H时。选择D日和H时的依据是潮汐和月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进攻欧陆是合成军种的作战,海、陆、空要协调一致,配合默契。登陆日期和攻击开始时刻选定还要适合不同军种的特定要求。

美军部队地面指挥官布雷德利要求要像西西里登陆一样,要在晚上登陆,而且要求要在海潮高潮时登陆,这样可以减少登陆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而海军根据自己的军种特点提出希望在低潮时登陆,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舰艇遭到海滩障碍物的破坏,同时爆破队又可以在高潮到来之前排除抗登陆障碍物。

空军又有自己的特定条件,潮汐高低对它无所谓,空军要求的是天气状况,要把登陆日安排在晴天,便于起飞,而且晚上时还要有月光,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

针对不同军兵种的特定需要,艾森豪威尔要求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们拿出具体方案。经过认真考虑,最后采取科学方法拟定了一个适合各军兵种需要的方案。这就是登陆部队在半高潮时登陆,也即在高潮之前三四个小时登陆,以便爆破队在第二登陆突击波的部队上陆之前有时间排除障碍,当上涨的潮水到来时他们即停止工作。由于整个登陆海滩的潮汐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日出后的若干时间内规定出5个不同的H时。

除了满足海上登陆部队对潮汐和日出时间的具体要求之外,为了满足空降部队的要求,艾森豪威尔还决定把D日安排在满月的日子,空降部队的H时定为凌晨1至2时。

符合上述条件的日期,在6月份只有两组6天:一组是6月5日至7日;另一组是6月18至至20日。最后决定选用第一组三天中的一天为D日,至于具体为哪一天则要看当时的天气状况和气象条件。因为气象条件无论对海上登陆还是空降作战都是至关重要的。

D日和H时确定下来并得到各军兵种的支持。艾森豪威尔从此开始要求他的气象军官、英国空军上校詹姆斯·斯塔格进一步做好气象预报工作。每一次指挥官会议都要呈送一份关于本星期其余几天的天气预报,目的是检验这些预报是否正确,以便在最后一刻选择最后的具体D日。

盟军要在1944年登陆欧洲,德军高级将领都认为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盟军具体在哪里登陆,却使这些将领们捉摸不定。但为了欧洲大陆的安全,希特勒做了周密的布置。

1944年春天,希特勒已调集近60个师的兵力严守大西洋壁垒。仅在法国海岸,隆美尔统帅第六十五集团军19个师扼守加莱地区,第七集团军9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驻在诺曼底。在整个西线,共有10个装甲师散布在比利时到波尔多之间,紧盯着英吉利海峡。

大西洋壁垒虽然名不符实,但在隆美尔的领导下,只几个月就大为改观,他发明的那些海滩障碍,就如丑陋的湿疹,一下子出现在西北欧的海岸线上。

盟军满打满算,到登陆时才有34个师的兵力,但是,第一波突击诺曼底的只有7个师。诺曼底虽是德军防守的薄弱环节,但是兵力数也多于盟军的突击兵力。

自在1944年3月20日对西线高级指挥官提出瑟堡半岛可能成为战略上的桥头堡,预测盟军入侵的重点不是诺曼底,就是布列塔尼后。

3月23日,希特勒在接见罗马尼亚傀儡头目安东奈斯库时又蛮有把握地重复了他的预感。尽管从西方外籍军队处获得了大量与此相反的情报,希特勒还是固执地相信自己的预感。

4月6日,在伯格霍夫山庄的掩蔽室里,希特勒敲着地图上的诺曼底海岸说:

我赞成把我们所有的力量都调到这儿来,特别是那些不一定非派到其他地方不可的部队。

在龙德斯泰特和隆美尔就有关防御战略和防御战术发生激烈争论之时,5月1日,约德尔的作战局严正提醒两人,希特勒推测盟军入侵的地点在第十集团军的区域内,而不是第十五集团军。

5月6日,希特勒又让约德尔打电话告诉龙德斯泰特的参谋长说,他“把诺曼底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两位指挥官心里虽有不同的打算,但对元首的指令并不敢怠慢,又有一部分防卫士兵被送到诺曼底前线。诺曼底到D日之前的兵力虽然还不抵加莱,但比照以前是大大加强了。

盟军军事统帅部虽然对希特勒的动向不能完全把握,但对诺曼底的兵力和加莱的兵力还是基本有数。盟军统帅部考虑到第一波登陆时,迎击的敌人可能不会很多,盟军可以攻上滩头,盟军能否在滩头巩固住、占领住,那就看德军和盟军的增援速度了。

按常规,德方是守,部队分布在近旁,一旦确定诺曼底是主攻方向,德军马上可调集绝对优势兵力,把刚涌上滩头的盟军赶下海去。盟军增援部队速度再快,因隔着英吉利海峡,也快不过德军部队。

要把握这一阶段的关键是让德军迟迟不能确定诺曼底是主攻方向。只要这一点定不下来,德军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调到诺曼底,这就等于为盟军运送增援部队提供了时间。

为此,英、美双方经长期策划、精心准备,制订了庞大而周密、代号为“刚毅”的秘密行动计划,作为“霸王”行动的一部分。这一行动有三个部分:

一是全力进行对德国的情报工作,搞清希特勒防御西线的兵力部署、大西洋壁垒的结构详情,特别要把握诺曼底地区的潮汐、海滩、地形、地貌、德军的防御配置、火力点等各种情况。

二是严格保守秘密,诺曼底作为登陆地点决不能泄露出去,要制造种种假情报、假消息,让德军相信登陆地点在加莱。上述两条要在D日前实施。

三是“刚毅”计划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德军相信,盟军对希特勒的欧洲大陆西北部的攻击,不是只搞一次,而是两次。

第一次攻击不太重要,其目标是诺曼底,此次攻击是牵制性的,主要目的是把第十五集团军的兵力和装甲师吸引到塞纳河以南。一旦希特勒把这些精锐部队南调扫清盟军的桥头堡,第二次攻击,即货真价实的重要攻击就将在加莱海峡进行。

如果德军真的相信这个“二次攻击”的“刚毅”计划,那么,德国最精锐的第十五军团就会对诺曼底进攻无动于衷,待在加莱,大炮无声,坦克待命,傻等着一次永远不会发动的进攻。

这是一个最大胆,也是最危险的游戏。对于盟军来说,“刚毅”计划可能使他们赢得反攻的胜利,但也可能使之失败。

声东击西就像下棋一样,很容易被敌军识破。一旦敌军避虚就实,那就非常危险了。因此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复杂的艺术,也是一项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系统工程。为了取得胜利,必须步步设下圈套,引诱德军上钩,钻进盟军布好的蜘蛛网中,如若一个环节被识破,整个计划必将败露无疑,失败也就再所难免了。

如若这样,那就等于把盟军的意图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德国人。他们只需反其道而行之,把其部队毫不迟疑派往诺曼底。

所以,此计划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而且要行动于D日之前,体现在D日登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