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黑飘带

在地球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从46亿年前地球形成并出现地质构造运动开始,就有地震发生。而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只有几千年的历史,使用近代地震仪器观测记录地震则仅仅100年,究竟地球上发生过多少次地震,有多少人死于非命,有多少财富付诸东流,恐怕是永远揭不开的谜。

1981年,美国地震学家统计分析了全世界近80年发生的地震,得出每年全球平均发生各级地震的次数大致为:包括零级地震在内,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地震500万次左右,每年死于地震灾难的人数平均为1万人左右。

地球上不是到处都发生大地震,大地震只发生在地质构造活动很强烈的地区,特别是地球岩石层圈不牢固的地带。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认识到,地球固体外层厚70~100公里左右的这一层,是紧紧包围着地球的坚固的岩石层,但它不像天衣无缝的蛋壳那样完整,而是由许多巨大的岩块——地球岩石板块紧密拼接在一起构成的。板块大小不等,构成全球岩石层圈的六大板块是:欧亚大陆板块、美洲大陆板块、非洲大陆板块、大洋洲(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完全是海洋的太平洋板块。各大板块又由一些较小的板块组成,例如,我国大部分版图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中的东南亚板块,从中还可以再划分出更小的东南亚半岛板块、中国东部板块、中国西部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等等。我国东临太平洋板块中的菲律宾板块,西接欧亚大陆板块中的土耳其板块,南连大洋洲板块中的印度半岛板块。各板块不但大小不一,它们各自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都不一样,在板块交接带附近就形成了高耸的山脉、海底山岭,深邃的海沟、峡谷和水平错动的巨大深断层带,这些地方就是大地震的策源地。大地震沿海岭、海沟和水平大断层带等的巢穴分布,形成鲜明的大地震带——地球的黑色飘带。

九十多年来,各国地震台共观测到全世界7级以上的大地震两千多次,它们主要集中发生在以下三个地震带上:

第一,太平洋周围地震带:地震沿太平洋周围的岛弧。海沟和水平大断层带分布,即沿南北美洲西海岸,经美国阿拉斯加海岸、阿留申群岛至俄罗斯堪察加半岛,转向千岛群岛到日本,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南经马里亚纳群岛至伊里安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至伊里安岛,两支汇合后经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汤加至南太平洋的新西兰。

这一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最强烈,全球76%的地震能量从这里释放出来。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屡遭大地震的袭击和浩劫。

第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欧亚)地震带:西起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及其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北非沿岸国家,再向东经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塔吉克、印度北部、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经过缅甸至印尼与太平洋周围地震带相汇。

这一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虽不如太平洋周围地震带那么强烈,特大地震不多,地震释放的能量只占全球地震能量的22%,但它横贯人口众多的欧亚大陆,震源一般都不深,往往造成严重灾害,其重要性和危害性与太平洋周围震带相比都毫不逊色。

第三,海岭地震带:沿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绵延几万公里的海底山岭分布。

这一地震带的大地震虽然数量不多,震级不特别高,震源也不深,但它们完全沿狭长的海岭和水平大断层分布,对于研究地球岩石层圈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台湾位于太平洋周围地震带上,新疆南部、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则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是科学家公认的我国著名的大地震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