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斜面原理的运用
斜面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距离比和力比都取决于倾角。如摩擦力很小,则可达到很高的效率。
我国先民发现,通过斜面牵引重物到一定高度,可以比直接将该物举到同样高度要省力。因此,古人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建筑,农具制造和农田整治等生产实践中。
在古代建筑中,常应用木楔或金属楔。楔子是尖劈的一种,人们常用它加固各种建筑物和器具。
据记载,在唐代苏州建造重元寺时,工匠疏忽,一柱未垫而使寺阁略有倾斜。若是请木工再把寺阁扶正,费工费事又费钱。寺主为此十分烦恼。
一天,一位路经此地的外地僧人对寺主说:“不需费大劳力,请一木匠为我做几十个木楔,可以使寺阁正直。”
寺主按照他的话,一面请木工砍木楔,一面摆酒盛宴外地僧人。饭毕,僧人怀揣楔子,手持斧头,攀梯上阁顶。
只见他东一楔西一楔,几根柱子楔完之后,就告别而去。10多天后,寺阁果然正直了。
小小几个尖劈,作用却这样巨大!
尖劈是斜面的一种具体形式。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打制或磨制的各种石制或骨制工具中,都不自觉地利用了尖劈的原理。
尖劈能以小力发大力,以小力得到大功效。而且尖劈两面的夹角越小,以同样大的原动力就可收到更大的功效。因此,尖劈发展成为尖利的锋刃,如针、锥、铁钩等物。随着建筑材料的进步,各种尖劈也以青铜、铁或钢铁制成。
王充在《论衡·状留》篇中写道:
针锥所穿,无不畅达;使针锥末方,穿物无一分之深矣。
可见人们在理论上也知道尖劈原理。
尖劈在机械工程中应用普遍。古代榨油机被称为“尖劈压机”就是一例。在该机架上垒叠方木,在方木的间隙打入长楔,以挤压预先置于方木油槽中的油料。
尖劈原理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应用是犁的发明。犁中的铧与是翻土的主要部件。犁铧以铸铁为之,多为等边三角形,两边削薄成刃,其前端交为犁锋,也即尖劈。
铧多为拋物线型斜面,其功用在于将犁铧所起之土翻向一侧。在犁这一农耕工具中,尖劈与斜面都用上了。今天,虽然犁的外形、大小、质地、发动力等方面有所改进,而犁铧、犁的基本形状及机制却没有改变。
斜面的力学原理和尖劈相同。人们在推车行走走平地和上坡时,就会发现用力不同。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辀人》记载:推车上坡,要加倍费力气。用双手举重物到一定高度和用斜面把同样的重物升到同一高度,自然后者容易得多。
《荀子·宥坐》记载:人们不能把空车举上3尺高的垂直堤岸,却能把满载的车推上高山。这是为什么?因为高山的路面坡度斜缓。这正是斜面物理动用的最好总结。
古人对斜面原理的运用还体现在农田整治上。作为一个农业古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治理坡耕地方面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而修筑梯田就是山丘地的农民运用斜面原理的典型例子。
梯田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起初人们清除森林或小山顶,以便种植一些粮食作物,或者作为防御工事。广西龙脊梯田,始建于元代,完工于清代初期,在机械普及以前就很有规模了。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其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古人根据田面坡度不同,修筑了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
坡式梯田是山丘的坡面地埂呈阶梯状而地块内呈斜坡的一类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来。为了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古人在适应位置垒石筑埂,形成地块雏形,并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块内坡度逐步减小,从而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减少地面冲刷。
复式梯田是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开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种形式的梯田组合。修建复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节省工程投资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梯田的水储藏于岩石裂隙和土壤孔隙。只要植被良好,水源就会很充足。因此,古代劳动人民会在山顶建造蓄水池,解决干旱的影响。还利用山涧溪水的高差,在高处将溪水拦入倚山开挖的沟渠,逐级灌溉梯田。这里的高差,实际上就是斜面。
[旁注]
重元寺 重元寺初名“重玄寺”,始建于503年,与寒山寺、灵岩寺及保圣寺同时代。清代因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元”,重元寺名就一直沿用至今。恢复重建的重元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阳澄半岛莲花路。
拋物线 在平面内,到定点与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其中定点叫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叫“抛物线的准线”。抛物线也是圆锥曲线的一种,即圆锥面与平行于某条母线的平面相截而得的曲线。
史前时期 我国史前时期是指170万年前至四五千年前,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我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至最后建立夏朝的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是我国历史时段跨度最大的历史时期。
龙脊梯田 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平安村龙脊山。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度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阅读链接]
修整梯田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让庄稼长得更好。因为落在山坡上的雨水会沿着山坡很快流走,肥沃的表层土壤也会随着流水一起流失。
因此,古人就把山坡分成一段一段的,整理成各个平面,就像楼梯的台阶一样,就把一个斜面变成了很多个小的水平面,这样就可以蓄积水分,种植农作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