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科学考察
我国野人考察
对野人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几十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野人进行过多次考察,尤其是在鄂西北神农架一带,从1976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与有关单位组织的多次进山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西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10多个省区都有野人行踪的报告,现今唯一可惜的是没有一例活野人被抓获。
西藏野人考察
我国最早进行野人考察的是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喜马拉雅山南地区及东部峡谷区都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盛产野果及各种动物。
原始森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野人避难所恐怕就属辽阔的喜马拉雅山了。藏族及舍巴人常见雪人或野人是很自然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西藏文联作家肖蒂岩经过几个月的初步调查,从领导干部、各方群众中了解到许多重要情况和线索。在拉萨召开的藏族学术讨论会上,四川大学童恩正副教授作了《西藏高原——人类起源的摇篮》的学术报告。
成立研究会
以神农架为中心的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工作多年来不断取得进展,他们广泛搜集了目击资料,灌注了一批石膏脚印,鉴定了一些毛发。发现和研究了多起可疑的粪便、睡窝和吃食现场,对环境进行了综合考察和多方面的科学分析,制作了大量植物标本和部分动物标本,积累了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特别是有3个考察队员曾一起目击过一个巨型野人。
研究结果
1983年7月,武汉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也曾对神农架及附近6个县发现的8种“红毛野人”毛发进行了科学鉴定。
该教研室黄光照副教授在同年8月下旬湖北野人考察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宣布:“通过肉眼检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横切面检查及毛小皮印痕检查,发现这8种‘野人’毛发,其小皮形状特征基本上类似人的毛发。”观察所见8种野人毛发,皮质均发达,可见纵间细纤维,皮质色素颗粒少,并且多呈外围性分布。
这说明8种野人毛发皮质的组织学特点与人类相似,而与大猩猩、金丝猴、猿猴、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毛有较大差异,明显不同于猪、狗熊、绵羊等动物毛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