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记载的野人
相关文献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丰富的关于野人的记载,如战国时期《山海经》、西汉时期《尔雅》、六朝时期《述异记》、唐朝时期《酉阳杂俎》等古书中记载了华南地区的巨型人形动物“赣巨人”、“狒狒”等。
特别是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中对野人有着详尽的记述。
他在描述被称为人熊的人形动物时称:
其面似人,红赤色,毛似猕猴,有尾,能人言,如鸟声,睡则倚物。获人则见笑而食之,猎人因以竹筒贯臂诱之,俟其笑时,抽手以锥钉其唇著额,候死取之。
有图的文献
《山海经》以及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上均载有野人的形象图。据考究,早在18世纪末,北京出版的藏文典籍——《诊断不同疾病的解剖学辞典》中出现“熊”的形象,图画上这头“人形动物”站在岩石上,正符合当地对“石人”,即雪人的描述——因为它喜欢生活在多岩石的峭壁上。
地方志记载
在各地的地方志中常有野人之类的记载,特别是那些现今仍在流传有野人活动的地区,当地的乡土志中概无例外,均有此类记载。
例如湖北神农架地区的“毛人”——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野人,早在200多年前的乡土志中记载着:“房山在城南40米,高险幽远,四面石洞如房,多毛人,长丈余,遍体生毛,经常下山食人鸡犬,拒者必遭攫搏。”而且很有趣的是在这一地区进行考古挖掘时,还发现一具2000多年前的灯具——“九子灯”,上面竟有毛人形象的装饰品。
浙江丽水地区遂昌县有人关于熊的传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就曾指出“处州”有“人熊”的事,处州即指现今丽水县东南,即遂昌一带。遂昌县志中载有一种名为“猨”的动物:“猨似猴大而黑”,“猨”又是“猿”字的俗写,盛传遂昌九龙山曾打死的“人形怪兽”,很可能是一种大型的短尾猴,即是此种被称为“猨”的野人。
河南省中原地区也曾有野人之传说,据张维华的考证,汉代在秦岭和南阳一带有被称为“玃”的野人行迹;东汉学者张衡曾在其《南都赋》中,对“玃”作过记述。据称宋时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和明时淅川县的埠口,即今丹江水库区,均有所谓野人活动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