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历史学习心理的状态如何——调查与分析

学生的学习心理涉及学习的特征、学习过程的结构、影响学习的心理机制等多方面。我们主要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重点从认知、情感(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两方面进行。我们对全市城区、近郊、远郊不同类型学校的 587 名学生分层进行了调查和测试。调查和测试采用了自编的学生历史学习心理调查问卷和能力测试量表。

(一)情感方面

情感作为主体对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其主要心理成分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主体自身的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二是在上述需要满足和价值体现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评价、移情和选择。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动机及对历史事物的态度、评价即体现了他们历史学习中的情感。

  1. 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上存在着差异(见表 1)。表 1 结果表明,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有着显著差异,其中初一得分均值高于初三、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得分均值略高于初三学生。表 1 结果还表明,在学习历史的兴趣上,初一学生学习兴趣最高,其次为初三, 再次为高一。

表 1 中学生历史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年龄差异

内容

年级

人数

X

(均值)

SD

(标准差)

显著性检验

动机

高一初一

246

211

7.51

8.77

2.18

1.64

P=.000 <.01

差异极显著

初三初一

86

211

7.22

8.77

1.92

1.64

P=.015 <.05

差异显著

高一初三

246

86

7.51

7.22

2.18

1.92

P=.210 <.01

差异不显著

兴趣

高一初一

246

211

3.3

24.19

1.25

0.83

P=.000 <.01

差异极显著

初三

初一

86

211

3.65

4.19

1.01

0.03

P=.004 <.01

差异极显著

高一初三

246

86

3.32

3.65

1.25

1.01

P=.027 <.05

差异显著

[本课题组调查或测试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美国统计软件包 SPSS(8.0 版本)分析处理]

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差异也很大。从图 1 可见,中学生对 9 项内容的兴趣均高于小学生(11~12 岁儿童)。其中,小学生对军事史内容最感兴趣(18%);中学生对科技史最感兴趣(34%)。中、小学生对经济史内容和平常人的生活感兴趣程度普遍较低。

  1. 部分学生缺乏历史情感,态度冷漠。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请回忆,在你的经历中,你曾经为历史事物(由于某事件、人物、历史书、某遗迹、老师讲的某内容)而牵动情感吗?如有,请说明是怎样的情感。”

图 2 表明,只有 37.9%的初中生有过情感激发的经历,大致有:“邱少云、林则徐”→感动;“南京大屠杀”→愤恨;“火烧圆明园”→沉重、难过、耻辱、愤怒;“秦始皇”→羡慕;有 62.7%的初中生没有情感激发的经历。在情感类型上,初中生更偏于情绪感化层面。相比较而言,高中生为历史“动情”的人数比例较高,有 64.2%,亦有 32.4% 的人无此经历。在情感类型上,高中生一方面比初中生更偏于理性的层面,具有爱国主义情感、为真理而献身的情感的人数比例上升;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生因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不理解、误解,或受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产生“有问题”的情感。

  1. 学生喜欢活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本调查列出 8 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由此选择出自己希望或喜欢的方式(最多选三项)。调查结果显示, 按喜欢程度的百分比递减排列,学生对 8 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依次为:“配合教学到博物馆或遗址参观考察”(69.4%);“老师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58.2%);“希望不是老师一人讲,学生也参与教学”(44.2

%);“我们进行活动,如角色扮演等”(39.1%);“研究历史材料, 进行问题研究式学习”(24%);“老师一人讲,讲得生动就行”(15.4

%);“老师直接告诉我们答案”(10.3%);“老师划重点,学生背熟重点”(6.7%)。

(二)认知方面

  1.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前认知图式”。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在进入历史课堂学习时,头脑中决非一片空白。由于以前的生活与学习经历,他们对历史已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认识,也就是说,其主体心理上已有一个“前认知图式”。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526 位中学生选择的百分率依次为:“从电视中获得的”(31.9%); “从电影中获得的”(26%);“看课外书得知的”(16%);“从家长那里得知的”(12.5%);“从老师处得知的”(10%);“从同学那里得知的”(2.5%)。

  2. 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着差异。首先,在调查中我们以“你心目中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的”、“一听到‘历史’,你的脑海中会立刻出现怎样的景象”、“你曾经有过把自己想象成某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吗”等调查题和一些测试题,来了解学生形象思维状态和水平。结果显示,学生的表象存在着个别差异,但性别差异不明显;在观察力、想象力上,初一学生和初三学生相比,差异不显著。(见表 2)

其次,我们又利用历史抽象思维能力量表对学生进行测查,测试结果表明,初中生(少年期)和高中生(青年初期)的抽象思维水平相比差异较大。(见表 2)表现在:初、高中生在概念分类水平上,经过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由认识表面特征到本质特征的过程;在综合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上初、高中生还有很大差异。在比较、评价能力上,学生思维的深刻、批判性等品质有待优化。

关于教学对策的实践研究将另撰文论述。

表 2 初、高中生认知能力测试结果比较

内容

年级

人数

X

SD

显著性检验

观察想象

初一初三

211

86

4.2

3.9

1.4

1.2

P=.084 >.05

差异不显著

归纳

初一初三

211

86

3.3

2.6

1.7

1.7

P=.564 >.05

差异不显著

高一初三

246

86

0.9

2.7

0.80

1.75

P=.000 <.01

差异极显著

分析与综合

高一初三

246

211

2.1

1.8

0.94

1.18

P=.002 <.01

差异极显著

比较、评价

初一初三

211

86

1.5

2.2

1.34

1.85

P=.006 <.01

差异极显著

高一

初三

246

86

1.2

2.2

1.43

1.85

P=.005 <.01

差异极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