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飞跃发展
- 许士杰说:“海南干部要有五湖四海的包容胸怀,要有吸纳全国及世界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特区意识,要有艰苦奋斗的特区创业精神……”
- 邓小平听完汇报之后,他十分高兴地说:“海南开局不错!”
- 江泽民十分兴奋,他十分感慨地说:“开放好啊!不开放,海南哪来这么大的发展?海南的发展在开放!海南的出路在开放!海南一定要进一步搞好开放!”
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1988年5月4日,许士杰率领海南省第一个代表团访问香港。
在香港期间,许士杰充分利用长期在广东工作所积累的关系,举办多种形式的招待会,积极宣传海南的政策和开发计划。
通过努力,海南省代表团同一大批香港、澳门、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家、实业家、政要和社会名流洽谈到海南的投资开发事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11月17日,海南省省长又率海南省代表团出访瑞士、意大利、法国、英国、联邦德国。
这一次,海南省代表团在瑞士日内瓦举办“中国海南发展战略研讨会”,向西欧各国的大银行大财团大企业大公司宣传海南。
这次短暂的西欧五国之旅,海南省与联邦德国的一些银行和大公司商定了29个引资项目。
为海南机场、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筹集到一批资金。
12月21日,许士杰又率海南省代表团出访泰国、新加坡。海南省代表团同泰国和新加坡的一些银行和几家大公司达成协议。
为海南港口、公路建设和发展旅游、天然气、海洋养殖捕捞业引进了一批资金。
此外,海南省政府还向日本等国派出代表团,邀请这些国家的有关人士访问海南,洽谈投资、合资、合作项目。
在此期间,海南省公布了4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国内外公开招商。绝大多数项目都得到落实。
许士杰在积极争取外资的同时,他们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海南省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之中。
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三十条”后,许士杰专门召开一次全省各市县领导干部和省直机关干部大会。
结合宣讲“三十条”,大讲各部门、机关干部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树立大特区良好形象问题。
许士杰反复强调:
中央给了海南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机遇,如果因为我们自己的水平低,作风差,阻碍了海南的发展,那么我们就是海南的罪人!
从现在起,全省干部都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标准,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各级党委和各级政府都要下大力气,将这件事情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为了加快海南经济发展步伐,许士杰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规范海南省有关部门的行为:
1、实行“一条龙”的审批办法,把有关厅局集中到一起办公,方便客户办理各种登记、注册、审批手续。
2、实行“工作日”制度。把审批内容和程序写好印好,张贴在海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规定时间完成。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要说明原因。没有正当理由,客户可以投诉,办事人员将受到处罚。
3、变公司审批制为登记制;
变项目审批制为公开招标制;
4、放开汇率,允许在省外汇中心浮动汇率交易;
放开市场,鼓励竞争。
……
这些大刀阔斧地改革措施,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便利,使海南的投资环境比深圳等经济特区还宽松。
到1988年底,在海南注册的公司已有2000多家。
在此期间,海南省委、省政府还积极引导投资者向两个方向投资:
一是向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
二是向海南基础产业项目投资。
许士杰、梁湘在招商过程中,积极宣传海南的投资政策,展示海南的各种优势,让一些大银行、大企业、大公司对海南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就这样,海南省政府通过借款、贷款、合资、合作等形式,筹集到大量资金,保证了这些方面的建设项目资金落实。
与此同时,海南省政府还利用海南岛的天然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许士杰对旅游开发,提出这样几条要求:
1、注意保护环境,不要浪费和破坏海南旅游资源。如果资金不足,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宁可先放在那里,保护好,也不要滥开发。等到将来有钱了,规划好了,再进行开发。
2、强调配套开发。不要零打碎敲,零零散散地开发,要把全岛旅游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开发。
3、发展文化旅游。把海南丰富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开发,使旅游景点不仅仅是自然风光,而且具有文化内涵。
至于港口储运、转运、加工、运输业,这些更是许士杰看好的一项产业。
省委、省政府曾经对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做过认真的研究和考察,他们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关键是积极发展港口工业、港口城市建设和海上运输、对外贸易。
省委、省政府认为:
海南的情况与这些国家和地区非常相似。如果把海南建成中国南部又一条通往海外的大通道,将海南岛建成以港口和港口城市为枢纽的经济贸易区,那么,海南的经济一定会得到飞速发展。
这个想法让许士杰十分兴奋,他决心好好学习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的发展模式,为海南的发展闯出一条道路。
在海南建省初期,许士杰在抓好本岛资源开发的同时,积极着手港口工业开发、港口城市建设。
为此,许士杰和省委、省政府班子主要成员深入规划海南建设的宏伟蓝图,从加快发展角度出发,结合本省实际,吸收国内外经济建设的先进经验,瞄准国内外市场,不断制定和完善吸引资金、人才的宽松、优惠政策。
他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多次在一起认真协商,还耐心地咨询过很多专家。
后来,他们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向中央打报告,获得批准后在海口建立起“海口保税区”。
海南成为开放前沿
1988年9月,中共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口市隆重召开。
海南省省委书记许士杰在在会上做题为《放胆发展生产力》的报告,他的报告在海南省引起轰动。
放胆发展生产力,一时成为特区人的口头禅。
李永春当年担任许士杰的秘书,他现在谈起往事,仍然心潮起伏。他深情地回忆说:
鉴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许士杰对海南的战略发展设想有三:
一是建立特别关税区,将海关后撤湛江,海南既保有大陆的输血管道,又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二是在海南搞四至五个类似洋浦的开发区,先行对外开放开发。
三是用足用好中央赋予海南的优惠政策。
许士杰具有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他意识到要发展生产力,必须首先进行体制改革。于是,从1988年开始,海南率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
对于海南特区与其他特区的不同,许士杰实事求是,认识清醒。
当时担任海南首届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的鲍克明后来回忆说:“许士杰坚持改革开放,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以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团结、带领班子,抓住机遇,为建设特区出力。”
许士杰提出:
海南干部要有五湖四海的包容胸怀,要有吸纳全国及世界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特区意识,要有艰苦奋斗的特区创业精神,不能有一夜暴富的侥幸心理。
许士杰特别提倡在特区建设中,要敢想、敢闯、敢试和敢干,他反复强调:
在改革开放中由于经验不足而犯有这样、那样错误的干部,只要认错悔过,就既往不咎。
许士杰曾经作为老区委副书记,在海南工作多年,因此,他深知海南农业基础薄弱。因此,许士杰领导海南省的各级干部,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为海南省的发展打基础的工作中。
在此期间,许士杰主要致力于下面3件事情:一是抓好农业,二是建设好基础设施、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三是抓好教育。
在许士杰的带领下,海南的干部和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拼搏,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很快,一股“海南热”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许多外地人怀着各种各样的梦想,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
在此期间,作家张锲第二次来到海南,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海南热”迅速席卷全国。这个时而受人注目、时而遭到冷落的中国第二大岛,成了真正的“热岛”。
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研究生、工程师、教授……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奔赴海南。我就在这“10万人才过海峡”的大潮中,又一次去到海南。
这一天,我是乘许士杰同志到北京开会回海南之便,和士杰同志同机由北京经广州飞赴海口的。在9000米的高空上,俯视窗外的朵朵白云,听士杰同志娓娓而谈海南的历史和地理状况,展望海南的壮丽前景,也实事求是地谈了海南建省之后所面临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措施。
当时的海南,刚刚举行过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儋县890周年纪念会。我们在飞机上都不约而同地说到:时代毕竟不同了!这个流放获罪官员、有“南荒”、“炎荒”、“蛮荒”之称的荒岛,终于变成集天下英才供其挑选的热岛。
单是这一点,就足以使人心花怒放、豪情满怀了!
到了海口,进一步看到海南出现的人才流入热、投资热和购买房地产热等热气腾腾景象,并且有机会继续听到许士杰同志对于开发海南的各种构想。还拜访了建省筹备组的其他几位领导成员:姚文绪、孟庆平、王越丰,以及长期在海南工作的原区政府秘书长周松同志等人,同他们进行过多次长谈;还随同以许士杰同志为首的春节慰问团由东线公路经三亚去西沙,又经中线公路经通什、琼中等地回到海口。
这中间,我又独自沿西线公路前往儋县等地进行过访问,还和原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孟庆平同志一同看了海口的一些工业设施。可以说,基本上跑遍了全岛。在将近20天的时间中,我边看、边听、边记、边思索,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激动和兴奋之中。
张锲还充满激情地这样写道:
海南对于我不再是那么神秘、那么陌生了。我更加具体地了解到:这真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岛。
它不光是很美,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也是得天独厚的。境内气候温和,终年无霜雪,热带作物、海洋水产、地下矿藏及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
它背靠祖国大陆,近傍香港,遥对台湾,是正在蓬勃兴起的西太平洋环形带上的一颗明珠。和亚洲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四小龙”相比,它的面积虽小于南朝鲜,却相当于60个新加坡,30个香港,只比台湾小1000多平方公里。
它之所以仍然那么穷,有其历史上的原因,也有一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建国以后,我们一直把它看做是国防前线,很少进行大规模建设投资,再加上体制上有弊端,行政区上有省,行政区内有“三国四方”,即,行政区、黎族、苗族自治州、驻军、农垦4个体系,彼此各自为政,很难实行一体化管理。更重要的,还是受到“左”的思潮干扰,搞建设的时间没有搞运动的时间多。所以,便错过了不少有利时机。
海南建省,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直接划归中央领导,少了省一级的中间堵塞。撤消自治州,规模庞大的当地驻军和农垦系统的企业,统一由省来管理,体制弊端有所克服。资金缺少,从宣布建省之日起,全世界投资者的目光转向那里。海口和三亚的各个大小宾馆,都住满了前来洽谈投资的客人。人才缺少,仅仅几个月时间,来信、来访要求来海南工作的各种专业人才,已经超过14万人。其中指名道姓写给许士杰和其他领导的信,就有3万多封……
1988年12月3日,国家副主席王震到海南视察。许士杰和省政府领导一路陪同。王震兴致勃勃地视察了海口、增县、琼海、通什、三亚等地方,他对海南建省后的工作很满意,特意让随行记者拍下很多照片,带回北京。
在许士杰和省政府领导的热情挽留下,王震在海南住了半个多月。
许士杰几乎天天去海南宾馆看望王震。
自从海南建省以来,海南省政府的领导干部就树立了这样的目标:要让海南的农产品摆上世界人民的餐桌、果盘;要把海南农业变成外向性农业,变成一棵常绿的“摇钱树”。
为此,许士杰等人早就把注意力放到了农业上,想在瓜果蔬菜上做文章。可是,种瓜菜的农民遭遇了供过于求,种出来的瓜菜没有买家,很多瓜菜后来只能化做烂泥……
许士杰由此深刻地意识到:发展农业,不仅要科技,也要有市场!
许士杰向王震反映:改革开放后,海南的反季节瓜菜和海水养殖发展很快,在海南建省之后发展势头更猛,因此,海南省政府希望给这些产品找到广阔的市场。
许士杰十分恳切地说:“我每次到北京,都留心观察北京市场,我发现北京新鲜瓜菜的数量和品种不多,生猛海鲜更是几乎看不到。尤其是冬天,北京人基本上是吃大白菜、土豆、胡萝卜、大葱,温室里种出来的新鲜瓜菜又少又贵,一般市民都买不起。如果把海南的反季节瓜菜和生猛海鲜运往北京,一定能打开销路。北京的市场大,影响也大。如果海南的产品在北京站住了脚,接着再进攻上海、武汉这些大城市就变得很容易了,长江以北的市场也就打开了。”
许士杰想请王震帮助海南建立一条从海南通往北京的快速汽车运输通道和空中通道。
王震沉思片刻,果断地表示同意。他当着许士杰的面,给农业部和北京市的领导打电话,请他们支持这件事情。
此时,北京正值隆冬季节,很快就要过元旦、春节,北京市的领导们正在为组织节日供应而忙碌。他们一听到这个消息,精神顿时为之一振。立刻要求海南省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海南的反季节瓜菜和生猛海鲜大批组织进京,争取节前上市。
许士杰和省政府领导立即召开省政府紧急会议布置运输反季节瓜菜和生猛海鲜进京的事情。省政府迅速组织全岛的运力,向北京连续发出上百卡车的西瓜、黄瓜、西红柿、白菜、辣椒、茄子、菠萝等新鲜瓜菜,又通过飞机向北京空运许多生猛海鲜。
这些来自海南的新鲜水果、蔬菜和海产品在北京一露脸,立刻被兴奋的顾客抢购一空。
海南的农产品、海产品在北京打开市场以后,在天津、上海、武汉、广州、香港,很快都有了海南农产品和海产品上市。
从此,海南的西瓜种植,海南的反季节瓜菜生产,海南的海产品养殖,从此走上更大规模发展的道路。
1989年1月17日,田纪云来到海南视察。田纪云重点视察了马村电厂、海南汽车厂、洋浦开发区、海德涤纶厂。田纪云对海南建省后的情况十分满意。
王震、田纪云视察海南之后,都把海南的情况向邓小平作了汇报。邓小平听完汇报之后,对海南的发展状况表示满意,他十分高兴地说:“海南开局不错!”
1989年的春节,是海南建省后的第一个春节,海南岛上到处洋溢着令人陶醉的喜庆气氛。海南人民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表达他们对海南建省后的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党中央的无限感激之情!
在这个无限美好的节日里,海南人民到底燃放了多少鞭炮,谁也说不清。
1990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海南视察。
此时,刘剑锋担任海南省省委副书记、省长。
许士杰和刘剑锋亲自到机场迎接江泽民。
江泽民这次视察海南,是他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到海南,意义十分重大。
两年前,江泽民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时,他第一次来到海南,当时,海口机场还只能起降小飞机。这次,江泽民一下飞机,就感觉到海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连声称赞:海南变化好快呀!
江泽民亲切地与许士杰握手。他发现许士杰比两年前瘦了许多,头发也白了许多,他一边握着许士杰的手一边对许士杰说:“你太累了,要注意身体呀!”
许士杰非常感动,他大声说:“谢谢总书记的关怀!”
接着,许士杰、刘剑锋向江泽民详细汇报了建省两年多来的情况。然后,他们陪同江泽民一行,对全岛进行了6天的视察。
江泽民一行重点察看了开发区、港口、工厂、学校、农场、黎村和部队。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地欢迎。
江泽民多次发表讲话,充分肯定海南建省后所取得的成绩,他强调指出:
中央兴办海南经济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中央给海南的政策不变,海南大特区的地位作用不变,中央支持海南搞成片开发。
江泽民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时,曾亲自到马村考察,他还特意从上海派来技术人员援助马村的电厂建设。现在,他要亲眼看一看,马村电厂建得怎么样。
江泽民来到马村时,他十分高兴地看到马村已经今非昔比了。新落成的两台12.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已并网发电,海南已由缺电省变成富电省。
江泽民十分兴奋,他十分感慨地说:
开放好啊!不开放,海南哪来这么大的发展?海南的发展在开放!海南的出路在开放!海南一定要进一步搞好开放!
江泽民视察海南之后,海南省委连续召开两次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江泽民视察海南的讲话,研究贯彻落实措施。
刘剑锋在会上提出:
继续贯彻“用政策、打基础、抓落实、求实效”的方针,在前两年的基础上,加快发展。
刘剑锋的意见得到海南省的四套领导班子的拥护。海南这个大特区很快呈现“三大”气象:大改革、大开放、大开发。
大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融改革。
资金紧缺一直是制约海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南建省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刘剑锋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决定对金融实行一系列改革:
1、建立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各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多样化金融机构。
2、积极培育金融市场。主要是拓展和搞活同业拆借市场、外汇调剂市场、证券市场。各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资金运用上的财间差、地区差、行际差,进行跨地区、跨系统的纵向调节和横向汇通。
3、进行金融管理改革。主要是利用利率杠杆,调节和引导资金流向。在信贷结构上,实行资金切块管理、从全局考虑资金的运用和调节,保证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优势产业发展项目。
4、实行金融操作现代化。
海南省的金融改革在全国起步最晚,但由于海南省政府积极实行大改革,改革的力度大,海南省的金融事业很快跃居全国前列。
金融改革为海南开发建设提供了比较充裕的资金,海南资金紧缺的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大开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物价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为了稳定物价,刘剑锋十分果断地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1、率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同价。粮食的收购价和销售价相同,差价由政府补贴。
2、取消指令价,实行指导价,限定最高价。对主要农产品、海产品、生活和生产资料商品,包括建材、油料等关系国计民生及社会的主要商品,全部取消指令价,实行指导价,限定最高价。
3、放开零售价,鼓励把市场搞活。同样的瓜菜,可以有不同价格。同类钢材,可以有不同价格。同一标准质量的房屋,可以有不同价格。小到香烟、火柴、服装、鞋袜,大到彩电、冰箱、汽车、房屋,都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有高有低,有涨有落。从而引导人们逐渐适应“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为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市场。
这些政策出台后,收到良好的效果,海南很快成为几个特区中物价最低最稳定的一个。
海南的物价低,物价稳,市场活,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到海南投资、开发和经营。海南的市场不断扩大,各类市场越来越齐全,越来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
与此同时,海南省政府又积极设法开发“蓝色国土”。
海南一建省,海南省政府就大力宣传海南省是中国管辖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有“海洋大省”之说。刘剑锋担任省长以后,许士杰提醒他,要在建省头两年的基础上,继续抓好“蓝色国土”的开发。
刘剑锋很快认识到海洋资源是海南最有优势的资源。虽然海洋资源的开发需要的投资大,要求高,时间长,回收慢,但这是一项长期受益的开发,是关系海南前途命运的开发,再难再长再慢,也要积极着手抓。
刘剑锋经过深思熟虑,制定出海南省海洋开发建设的计划:
逐步把海南的远洋捕捞、远洋运输、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起来,为最终建成以港口和港口城市为依托、为枢纽的外向型经济做准备。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海南省政府组织了大规模地海洋考察。
1990年,海南省组织全省沿海13个县市、20多个省直厅局、驻岛部队、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近百名领导干部、专家、科技工作者,对海南省所管辖的海域、岛屿进行全面考察。
其中,包括动用国家海洋局“向阳红五号”大型科学考察船到西沙、中沙、南沙群岛考察。海南省政府在此考察基础上,形成《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报告》。这个报告,成为海南省开展海洋开发工作的重要依据。
经过认真思考,海南省政府把对南海的研究和开发摆在了重要位置。
1991年3月23日,海南省政府召开海南省首次海洋工作会议。省直机关、沿海市县、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驻岛部队、中央有关部门和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等50多个单位的110多人参加会议。
这次会议认真商讨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海洋开发大计,重点研究如何以发展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业为主导,发展海洋产业问题。
会议提出这样的战略构想:
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大省。
1991年7月,海南省成立海南省南海研究会。由刘剑锋省长任名誉会长。这个研究会,实际是一个专门从事南海研究的科研机构,继续对南海开发进行研究。
海南省政府积极实施大改革、大开放、大开发战略,有力地推动了海南经济的大发展。
在短短几年之内,海南省的工业、农业和旅游业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初步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发展局面。
当时,海南省人大副主任缪恩禄在《海南日报》发表文章,他在文章中全面回顾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头几年的工作,他充满感情地写道:
建省头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第一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用政策、打基础、抓落实、求实效”的工作方针是正确的,指导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布局也是符合实际的,这是海南得以按照《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如期实现第一步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都为海南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负责领导制定《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特意打来电话,向海南省人民政府表示祝贺。
负责起草制定《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社科院专家组打来电话祝贺。
负责指导并参加制定《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也打来电话祝贺……
海南开放的先行官
在海南建省初期,省委书记许士杰怀着对海南的无限热爱,为了海南的发展而日夜操劳,四处奔波。许士杰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海南这块热土,奉献给了海南人民。
当时长期跟随省领导采访的吴秋光后来回忆说:
当时,几位省领导都很体贴老百姓,很能吃苦,不摆架子,是真正想把海南建设好,一年里头起码有一半时间在农村做调研。”
那时海南省领导出行也有警卫跟着,但基本都是一个人。每次出去往往是一辆小客车,警卫坐在第一排,省领导坐在第二排,领导秘书和记者坐在第三排。大家在车上有说有笑,随时随地停车与群众交谈。
不仅如此,几位省领导对记者也关爱有加,经常跟记者一起商量修改新闻稿件……
许士杰在众多海南省的领导中给吴秋光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吴秋光举例说,有一次他跟许士杰到昌江县一个叫王下的地方调研。当时许士杰夫人来海南探亲,没有时间陪伴,许士杰干脆就带着远道而来的夫人一起下乡。途中遇到齐胸口的河水,他就带着夫人一起淌过河。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自己动手写调研材料,然后就在乡村办公室的硬板凳上睡觉。当时昌江县也有招待所,但许士杰说睡到招待所就不容易知道老百姓想什么、说什么。
许士杰当年的秘书李永春也深情地回忆起许士杰在海南建省期间的一些往事。
当年,许士杰从广州市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他曾经谢绝了组织上调他担任更重要职务的建议。而当68岁高龄时,中央让他主政海南,许士杰却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许士杰以前曾经在海南工作过多年,对海南的艰难状况并非不熟悉。但他愿意把最后的生命奉献给海南的建设。
后来,李永春猜想,许书记非常尊崇邓小平,可能是他想亲身实践邓小平的宏大战略构想,把海南经济发展起来。
许士杰在1987年担任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后,就委托李永春联络中央党校的教授们,专题研讨海南建特区所需要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条例。当海南筹备组在和中央各部门商讨实行什么样的优惠政策之时,许士杰考虑的重点已经转到海南建特区所需要的理论上。
中央党校在理论界较有影响力的教授们进行了认真研讨。中央党校王珏教授等讨论后认为,向中央要政策是必须的,海南的发展关键是怎么运用好政策。但是政策确实容易变。他们总结后建议,通过法律确定下来的东西不容易变,有理论意义的东西确定下来不容易变。
于是,许士杰在海南正式建省前向中央提出,除了考虑政策,也要考虑理论。海南是试验田,应有一套独特的、成型的方针和政策,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省和经济特区,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一条道路。
许士杰希望海南特区在未来的走势走得更稳、更远。
许士杰认为,要打破一切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海南最关键的是要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要在开放中做文章。
李永春回忆,当中央下发二十四号、二十六号文后,海南的广大干部群众沉浸在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带来的兴奋之中。但许士杰并没有表现过多的兴奋,他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当时的竞争形势,海南怎样才能不失时机急起直追,迎头赶上?
许士杰认为,要放胆发展生产力,国际上通行的经验都可以试,可以做。
他提出海南干部要具有的“五湖四海”:即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战略的思维。海南要与国际市场对接,考虑问题要用世界眼光。博大的胸怀是要大气,不能目光短浅,不能计较一事一物的蝇头小利,不要怕别人来海南赚钱。要海纳百川,要让海南成为全国人才的制高点。
至于战略性的前瞩性思维,许士杰在一次会见泰国客商时就提出,海南要统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把海南作为一个整体城市来开发。但当时没有文字记录下来。
对于海南特区与其他特区的不同,许士杰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能有一夜暴富的思想,要艰苦奋斗,要在打基础中前进,要用足用活中央的政策,要创造性地运用,并根据变化的情况去发展。凡是政策没有明文规定不可以干的,只要对生产力发展有利就可以大胆试验,大胆实践。
对于海南的发展,许士杰有非常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海南建省初期的各项工作。
许士杰主政海南时已经68岁,他曾经在海南行政区党委担任七年副书记的许士杰,因此,他对海南的艰苦落后现状很清楚。
后来,李永春深情地回忆说:
许士杰对邓小平创办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有机会实践邓公的的梦想,许认为是中央对他的莫大信任,有一股“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创业激情。
海南缺电,许士杰屋里只有一台旧空调,他经常和人讨论问题,或者光着膀子写文章到凌晨。如果有急事要汇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半夜敲他的房门。
许士杰认定,只有开放促开发,开发促发展。建省之初,许士杰率团到香港、新加坡、泰国考察,宣传海南开放的优惠政策,拜会工商金融界名人,学习和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则。
建省伊始,海南有12个月连续干旱,1989年年底又逢一个月遭遇三次台风袭击,许士杰四处奔波部署救灾。
1990年5月,许士杰检查出胃癌晚期住院。
1991年7月27日,许士杰在广州病逝,终年71岁。
海南省和广东省在广州黄花岗殡仪馆为许士杰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许士杰,他们送来的花圈从殡仪馆内摆放到了大街上。
广州市的出租汽车自发地组织起来,一辆接着一辆,开到黄花岗殡仪馆外的大街上,一边缓慢行进,一边为许士杰鸣笛送行。港澳大报都刊登了他的照片和怀念文章。
一些广州人特意烧掉48个花圈。按照广州人的说法,这叫“四十八,死后发”。人们希望许士杰在他去世之后,他的英灵仍然能保佑人们发达兴旺。
许士杰病逝的消息传到海南,不知有多少人为他流泪。许多海南人都说:“许书记是为海南累死的!”
一个香港人深有感触地说:“一位共产党的省委书记,生前能得到那么多人的敬重,死后能得到民众如此的爱戴,乃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民之大幸!”
许士杰去世前,曾经怀着深深的遗憾在病床上写下这样的诗句:
洁来洁去舒无憾,
惜未完成架鹊桥。
李永春饱含深情地说:“从1987年9月担任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起,许士杰在特区岗位上奋斗了近3年。没有亲自实现邓小平的构想,成为他的临终遗憾!”
许士杰为海南发展的贡献,至今仍感动着无数的海南人。
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迟福林说,“许士杰为海南发展做出的贡献,值得永远感谢和铭记!”
吴秋光自豪地提起一个公开的秘密,许士杰曾经好几次为他拍摄的图片配诗发表在《海南日报》上。有时,许士杰要吴秋光把感觉满意的图片送到自己家中挑选再配诗句,两人经常讨论图片的拍摄。为此,吴秋光也与这些省领导的秘书、警卫都混熟了。每次进出门,警卫还向他敬礼,把他也当作领导了。
一次,许士杰专门为吴秋光的一幅摄影作品题下这样的诗句:
夕照红轮恋椰稍,
金波灿烂更多骄。
和风涤暑精神爽,
整理轻帆赶晚潮。
后来,吴秋光饱含深情地说:“其实这首诗的意境也是许士杰那时的心境。刚从广东富庶之地调任来海南的许士杰已年逾六旬几近古稀,面对中央授予的重任,他是感受到肩头上巨大压力的。四句诗里,道出了已届夕阳之年的许士杰爱恋海南,对海南发展的强烈紧迫感和责任意识,也表达了对海南未来的极大信心……”
江泽民称赞海南建设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吸引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外资,展开了海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建设;
经济以年均11%的速度快速增长,是海南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邢诒孔充满感情地说:“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中,海南发挥了大特区特有的试验、探路和积极推动的作用。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和党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富有远见、英明正确的。”
1990年4月30日,在海南解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海南省首任省委书记许士杰发表讲话。许士杰在讲话中指出:
40年来,海南发生和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许士杰把这些历史性的转变概括为:
一部分黎族苗族居住地区已从带有原始社会特点的经济形态,跨入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走上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新阶段。
由过去的国家非重点建设地区,变为必将走在全国前列的大经济特区,正在从过去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传统经济形态,向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大特区经济形态转变。
由过去的行政区变为具有更大自主权、统一管理体制的省。
由于许士杰所说的这几个转变,在海南发展史上具有“飞跃式”的历史变革意义,因此后来有人称这是海南解放后的三个“超越”。
海南建省,作为行政建制的一次“超越”,是百年来海南人民的一种夙愿。从清朝光绪年间海南举人潘存向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呈交《琼崖建省理由及建议方案》开始,海南人百年来谋求在海南建省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止。但因为政局变动、时局动荡等原因,海南建省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海南人民希望建省的百年夙愿才终于变成现实。
在建省的同时创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用海南省学者钟一的话说,是“高附加值”地圆了百年建省梦。
钟一幽默风趣地比喻:如果说百年前的建省动议和努力是一笔巨额“存款”的话,那么百年后建省加上的这个经济特区,便是海南的一笔丰厚的“利息”收入。
事实上,1988年的海南建省,并非仅仅为了圆一个百年的梦想,而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许士杰所说的第二个“超越”,使海南的发展早日“走在全国前列”。
对于海南建省的这层意义,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在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就国务院关于设立海南省的议案所作地说明中,有非常清楚地表述:
作为加快海南开发建设的重大步骤,国务院建议撤销海南行政区,将其所辖区域从广东省划出来,单独建立海南省。
海南建省后,由中央直接领导,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支援海南;有利于海南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有利于简政放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夕的海南,基本上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成以上,农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6成以上,产业类型单一,而且发展水平极低,这与当时其他四个经济特区的“城市经济”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
特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产业类型上要求农业、工业、旅游、贸易、金融、信息等产业齐头并进。在一个人均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实现“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困难可想而知。
海南省人民为了实现这个发展目标,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与此同时,海南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风貌出现在全世界面前。
1990年,中国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海南通过这届亚运会,成功地展示出大特区的良好形象。
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中国头一次举办这样高级别的国际运动会。中央很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亚运会的组织领导工作。
这次亚运会实际上成为政治意义重大的全国盛事。
当时,亚运会在全国传递火炬有4个点火台,分别设在西藏、新疆、黑龙江、海南。海南为南端点火台。
为了争取南端点火的荣誉,有好几个省的南方城市都在竞争,海南最终以大特区的优势和别具匠心的方案设计,赢得了这一殊荣。
海南省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人民捐款建点火台,海南人民踊跃捐款,全省共捐款650万元,平均每人一元。点火台建在中国纬度最南的城市三亚。
1990年8月23日,亚运会南端点火仪式在三亚焦岭点火台隆重举行。6只彩色大气球在点火台上空飘动,每只大气球下面悬挂着巨幅绸带标语,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的巨大模型竖立在点火台观赏平台。
此时,点火台上空彩旗挥舞,点火台四周锣鼓喧天。点火台周围的10多个山头上面都站满了各族群众和中外游客。
海南省省委书记亲手点火,6000羽白鸽飞向蔚蓝色的天空。
手持火炬的运动员从这里出发,分东中西三路,由南向北,向全省传递火炬。火炬汇集到海口,然后由海南省副省长王越丰等人护送火种到广州……
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向全国和全世界实况转播了这一壮观场面。
海南省再次成为亿万人瞩目的焦点。
亚运会开始以后,海南籍运动员邢芬、黄晓瑜先后获得亚运会第一块和第二块金牌,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海南健儿的英姿。
海南省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功大会和新闻发布会,海南再次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
亚运会结束时,中央组织的《弘扬北京亚运精神全国巡展》首展在海南开幕。
1992年1月18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再次南巡。邓小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他就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吹遍了海南……
海南人民按照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的指示精神,掀起了学习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热潮。
1992年4月3日,海南省政府在海南举办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
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的主会场在海口市,三亚、万宁、琼海、通什设分会场。
这次椰子节举办得十分成功。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宾客5000多名,全省共推出120多个项目外引内联。
椰子节期间,海南省政府还举办了一系列项目洽谈会、商品展销会、文艺晚会,共签订投资合同50份,签订投资意向书75份。
同年12月4日,海南省政府又召开海南经济贸易洽谈会。
海南经济贸易洽谈会,规模比椰子节更大。来参加洽谈的人络绎不绝,签订了数以百计的出口合同,为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8年11月13日,由海南省政府出资,联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单位,在海口市举办首届全国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
这场交易会收获很大,总共为海南的农民找到113.4万吨的瓜果菜订单,从此海南农业踏上了以销定产、省内外农民大交融的“订单农业”道路。
此后,每一届的“冬交会”都替农民争取到海南瓜菜总出岛量80%以上的订单,成交金额高达73亿元。
在“冬交会”上,以色列禾卫公司的总裁在得知73亿元的大额订单背后,海南省财政只拨出150万元用于举办“冬交会”的各种开支时,他不由得感慨道:“花了小钱办成大事,‘冬交会’办得非常棒!”
后来,“冬交会”更名为中国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即“海交会”。海南的农产品不再满足于出岛,同时也瞄准了国际市场。
在首届“海交会”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近两万平方米的展厅琳琅满目。各类鲜艳欲滴的瓜果菜蔬在这里争奇,千姿百态的花卉盆景在这里媲美,形形形色色的海洋产品琳琅满目。国内外客商潮水般涌到这里寻找商机,岛内居民也蜂拥而至,来这里大饱眼福、口福。
“海交会”上的展馆布置特色鲜明。专门设置洽谈订货区,还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各种农产品。各市县展馆都采用大幅图片突出展示各自的主打优势产品,避免各展馆之间产品雷同的现象。
展馆中一株硕大的灵芝更是引无数人驻足惊叹。这株属于传说中的千年灵芝,在国内十分少见。在展会上,还有65公斤多重的南瓜、2000元一条的石斑鱼……
此外,“海交会”还显示出令人惊叹的国际色彩。
更名后的“海交会”很快就获得满堂彩,为期4天的“海交会”,共签订单1237份,总成交金额高达100多亿元人民币和1.86亿美元,与“冬交会”相比,总成交金额增长将近4成。
此后,“海交会”举办得越来越成功,它已经不再只是满足于解决农户产品外销难题,而是全新高标准打出“标准农业、精致农业、绿色农业”品牌,以国内外、港、澳、台客商为对象,以农产品“出岛,出口,进超市,进宾馆”为目标。海南农业朝“为世界人民四季备美味”迈出了一大步。
有人说,“海交会”是海南农业发展的缩影。
在“椰子节”、“海交会”召开期间,海南流传着一句十分响亮的口号:
让世界了解海南,让海南走向世界!
这句口号,虽然在海南建省时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在“椰子节”和“海交会”上,这一口号才真正深入人心。
海南同国内和周边国家、地区的合作,通过“椰子节”、“海交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越来越有成效。
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后,海南形成新一轮投资热、开发热。
与此同时,“椰子节”、“海交会”还为海南特区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文化做出了贡献。
有一段时间,人们在谈到海南的特色和优势时,总是强调经济资源多,对文化资源却讲的少,开发的也不够。“椰子节”、“海交会”突出了海南的经济特色和文化特色,把这两大方面的资源优势整合到一起,为海南增添了文化气息和人文内涵,加快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为海南的经济、文化同步发展找到了一种十分理想的形式。
多年后,许多人还深情地谈论起当年的“椰子节”,他们认为这次的“椰子节”给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第一个五年画上了一个美丽的句号。
1993年4月13日,正值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5周年。海南省省委、省政府决定举行隆重地庆祝活动。中央对这次庆祝活动也很重视。江泽民亲自率领一些中央领导人来海南参加庆祝活动。
庆祝大会会场设在新落成的海口体育馆。这里邻近琼州海峡,旁边是美丽的万绿园和滨海大道。
在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在讲话中对建省办经济特区头5年的工作和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
五年来,海南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结合海南实际,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使这个昔日经济比较落后的海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显著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客商踊跃投资;同国内外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活跃起来,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实现了赶上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第一步目标……
出席庆祝大会的海南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听到江泽民的这些话,都深受鼓舞,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江泽民在讲话中,还对经济特区如何继续发挥“窗口作用”和“排头兵”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对海南如何继续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加快开发建设的步伐,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庆祝大会召开的当天晚上,江泽民登上龙珠大厦顶层,眺望海口夜景,和海南人民一起观赏欢庆火焰。江泽民深有感触地对身边的海南省领导说:“海南真美呀!一定要把海南搞好!”
第二天,江泽民来到海南大学视察。海南大学数千名师生热情地欢迎江泽民的到来,他们亲热地坐在江泽民的身边,与江泽民亲切地交谈。江泽民勉励同学们要刻苦学习,将来为海南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后来,江泽民还和同学们一起朗读苏东坡的著名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自己对海南美好未来的祝福与期待。
江泽民这次来海南,还视察了海口、琼海、定安、万宁的工厂、企业、农场、开发区和旅游区等地方。
4月17日,江泽民视察三亚。在新开辟的海边旅游景点“小洞天”,他满怀激情地挥毫为海南题词: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
江泽民还说:“我这里讲的琼崖,既是指海南,又是泛指全国……”
江泽民这次视察海南,给海南人民以无限的鼓舞,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这次视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南建省头5年,遇到的干扰和困难很多。在海南最需要鼓励的时候,江泽民及时来到海南,他充分肯定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这对于鼓励海南人民继续创业,指导海南的继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江泽民的这次视察再次表明,中央对海南是关心的、重视的,也是支持的,这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进入第二个五年开了一个好头……
面对江泽民的亲切关怀与殷切期望,海南的干部和群众都深受感动,他们纷纷向江泽民表态: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把海南建设好!
此后,海南人民以更加高涨地热情投身到建设海南的大潮之中,为海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使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朱镕基肯定海南建设
1998年4月13日,海南省新一届省领导在庆祝建省办经济特区10周年大会上亮相。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庆祝大会。李岗清在这次大会上发表讲话。李岚清充分肯定了建省办特区10年所取得的成绩,他说:
希望下一个10年,海南能成为“全国一流地区”。
海南省委书记杜青林代表新一届省委、省政府讲话。杜青林充满激情地说:
过去的10年,风雨兼程,业绩辉煌。未来的10年,任重道远,前途光明。
经过10年努力,海南已奠定了热带农业、新型工业和海岛旅游业“三足鼎立”的产业新格局,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全省经济正在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现在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海南的发展经历了高潮的激荡和低潮的洗礼,产业基础更加稳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迈向新世纪的步伐更加坚定,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已经茁壮成长起来了!
杜青林的这段讲话说出了海南人民的心声,赢得了全场暴风雨般的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流下激动的泪水。
1998年,海南人民借庆祝建省办经济特区10周年的东风,又扎扎实实地干了一年。这一年,海南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8.3%,也比当年全国平均增长率高。
这是自1995年海南经济跌入低谷后,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标志着海南经济结束了持续3年的低迷状态,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1998年12月18日,正值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海南。
在杜青林等海南省领导的陪同下,朱镕基先后考察了三亚、海口、洋浦的冬季瓜菜、海水养殖、热带水果生产基地,以及海口市污水处理工程和粤海铁路通道工程等地方。
朱镕基对海南近几年的工作比较满意,他还结合海南实际,讲了许多指导海南开发建设的重要意见。朱镕基说:
海南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行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朱镕基建议:
坚持把农业和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和主要产业,只要真正抓好了热带农业、旅游业,海南就可以“富甲天下”。
朱镕基指示:
工业主要集中在洋浦经济开发区,不要遍地开花,不能搞夕阳工业、污染环境的工业。
朱镕基还强调:
要进一步搞好海南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希望海南尽快建成“椰林茂密,遍地葱绿,鲜花盛开,环境优美,交通发达,电讯畅通,文明法治的宝岛。”
海南人民都感到朱镕基的这些话给世纪之交的海南描绘了一幅可人的发展前景。
朱镕基离开海南以后,海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他的指示,在继续实施“一省两地,三足鼎立”产业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建议。
“生态省”的提出,让海南省地开发建设和长期发展有了一个总体的目标,对海南的经济到底如何发展,海南的建设到底走一条什么路,做出了准确的定位。
1999年2月,海南省人大二届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和《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规定:
生态省的总体目标是:用30年左右时间,建起发达的生态经济,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使海南经济竞争力进入全国先进水平,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求:
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农业基本实现生态化生产,工业企业全部开展清洁生产,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海南的生态型产业要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海南做出建设“生态省”的重要决策,是要探索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既不要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又不要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正如朱镕基和李岚清所讲的,要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海上大花园”和“一流地区”。
建设“生态省”,是海南人民经过建省10年地艰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建设“生态省”这个总的目标和要求下,海南大力打造环境、产业、体制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清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20世纪最后两年,海南按照建设“生态省”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又大干两年,海南经济继续保持适度快速,稳步健康发展。
亚洲论坛定址海南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中央电视台到海南拍摄“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拍摄地点在海南省的三亚市。
当时,在三亚市郊的藤桥附近的海岸上,挤满了兴奋的观众。穿戴着民族服饰的一名小男孩和一名小女孩,拎着用椰子壳做的水具,在21世纪的第一个清晨,在阳光刚露出海面的那一瞬间,迎着阳光走到海岸边……
很快,那一望无际的大海,那淡淡的金色阳光,那两个天真可爱的身影,组成一幅清晰动人的优美画面,出现在全中国、全世界的荧屏上。亿万人民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清晨,又看到了“海南”这个熟悉的名字。
随着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的升起,美丽丰饶的海南,又以令人振奋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
与此同时,海南省省长汪啸风在“海南千年塔”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海南千年塔建在海口海洋公园内。临琼州海峡,高度超过131米,它是海南省为了迎接新千年和新世纪的到来而建造的一座全钢结构的鱼型观景塔。
汪啸风在“海南千年塔”上面与记者侃侃而谈,他充满信心地说:“海南建省很快就要到13年,经过10多年的摸索,我们对海南省的情况已经越来越了解,对海南到底怎么发展,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统一的认识。”
接着,汪啸风总结了海南建省10多年来自创的“三大优势”:
一是体制优势。海南一建省就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国较早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几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改革开放放在首位,对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试验。经过10多年的探索,海南已经建立起一套基本符合海南实际的新体制。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已经比较配套,市场配置更加合理,市场功能更加健全,市场运行更加健康高效,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和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进入新世纪以后,海南要继续发挥这一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把这一新体制进一步完善。
二是产业优势。海南的农业经过建省后10多年的改造创新,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热带农业。海南是一个天然大温室,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养殖、捕捞、瓜菜、水果、水产已不断推出优良优质品种、名优产品,海南农业已成为强势产业,占据国内外市场,成为支撑海南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其他地方的农业都不可替代的产业,再加上建省后发展起来的海岛旅游业,以港口和南海石油天然气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加工业,海南已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体系。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发展10多年,海南的产业优势会更加明显。
三是环境优势。海南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四季常青,自然环境优越,污染治理包袱小。这是上天赐给海南的财富。但如果爱护得不好,开发得不好,也会丧失。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过去为什么没有成为优势,反而被忽视,没有变成财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优美的自然环境不能自然创造财富,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才能成为优势,创造财富。所以,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省”,既不走“先开发,后治理”的道路,又不走“只保护,不开发”的道路,而是走一条以生态优化为主导,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不断创造环境优势。
接着,汪啸风还对记者讲述了他对新世纪的海南将如何实行“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省”,继续打造“体制、产业、环境”三大优势的想法。他说:
从总体上来讲,应当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进行规划和建设。也就是说,把全岛,包括农村在内的区域经济功能划分、产业分工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等,统一纳入一个大系统中,进行整体统筹运作,使海南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汪啸风在谈到海南新世纪的工业发展这个问题时,他说:
我们必须坚持以“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为前提,把工业集中在以洋浦为中心的琼西北。20世纪末这几年就是这么干的,进入21世纪后仍然这么干。
海南进入新世纪以后,不断出现“亮点”,可以说是好戏连台。
2000年11月19日,来自世界各国的政界要人、专家、学者云集海南省的博鳌水城,他们在这里召开筹备会议,为成立博鳌亚洲论坛做准备。
2001年2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在博鳌举行。江泽民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出席会议并致辞。
这次会议通过宣布博鳌亚洲论坛永久定址博鳌。这是首个永久定址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海南在新世纪一开始,就获得这份难得的殊荣,令中外人士都对海南刮目相看。
凡是到过博鳌的中外领导人和游客,无不对博鳌水城的开发建设速度。质量、规模和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博鳌成为海南一颗耀眼的明珠,成为海南人民的骄傲。
论坛总部之所以定址在中国海南博鳌,是因为一些外国的政界要人认为,中国是近年来亚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海南则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深化与国际社会联系的试验区。同时,海南省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重点发展生态产业,这是国际社会都十分看重的领域。同时,博鳌还拥有十分宜人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上中国政府大力支持。论坛成员一致同意将论坛永远定址在这里。
从此,博鳌成为海南的一个品牌。海南省委通过决议,要求不断拓展博鳌效应。世纪之交的海南在“博鳌效应”的推动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勃勃生机。
海南成为海洋大省
在当代社会,人们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在工业时代,拥有海洋,控制海权,方能牢牢掌握对世界的控制权,进而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正所谓得海洋者得天下。
海南拥有中国最大的海域面积,海南人也清醒地看到新世纪送来的这个战略机遇,他们已经做好牢牢把握这个战略机遇的准备:
早在建省办特区之初,海南就吹响了向海洋进军的号角。
1992年和1995年,海南先后制定了海洋开发规划和科技兴海规划,提出走“科技兴海,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大省”之路。
党的十五大以后,海南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将海南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省。
1998年和2000年,海南连续两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发文,提出关于加快海洋渔业发展的意见,把开发海洋的战鼓擂得更响。
2002年4月,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海洋产业作为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2005年7月,海南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并于同年通过国家海洋经济规划评估,成为指导海南省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蓝本。
在《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里,海南省确定了这样的总体思路:
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大力发展以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为主导产业的海洋产业群。
一环四带,阶梯式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2006年1月,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这份纲要明确提出:
要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形成有海南特色的海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特色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2007年2月,海南省“两会”期间,罗保铭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扩大海洋经济规模”,提出完整的工作思路。
2007年4月,在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的报告中,省委首次提出海陆并举的发展思路,再一次向全省发出向海洋进军的号令:
发展海洋经济,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海南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新世纪!
海南人民面对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奋力拼搏,为海南的经济腾飞而奋斗不息。
海南人说:“全省每卖三条鱼,就有一条是临高人捕捞的。”
临高是海南最重要的渔业大县,也是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渔业总产量连续8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全省四分之一的鱼产量、三分之一的渔业捕捞量都来自临高。
在临高,渔业“龙头”则数新盈。
新盈是一个镇,也是一个港。新盈镇位于海南省西北部、临高县西部,地处琼州海峡之滨、后水湾内,濒临北部湾,西与越南隔海相望,是海南最大的乡镇之一。
新盈镇拥有国家一级渔港,即新盈港,渔船1151艘,总吨位16万吨。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后,这里渔民的“吃海”本领提高之快,在海南可谓独领风骚。这里有三“最”:
一是最早开动大船远赴西沙、南沙捕捞。新盈镇的不少渔民都打造了百吨大船,一艘船就相当于一个乡镇企业,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新盈镇昆社村有个渔民叫林忠仁,他是一个被誉为“琼州先锋”的共产党员。林忠仁率先打造大船,带领村民闯海致富。
1985年,林忠仁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下一艘60吨的渔船。
1994年,林忠仁又率先筹资建造一艘75吨的渔船,当年渔船年收入就高达130多万元。
从2001年至2003年,林忠仁又相继兴造两艘150吨的渔船,他成为当地有名的“船老大”。
除了造大船,林忠仁还带领渔民不断更新渔具、渔法。他率先将原来的捕渔法改成灯光围网型作业,增添现代化通信设施,大大提高了捕鱼的效率。
2003年,林忠仁的船队平均年收入达130多万元,纯利润达60多万元,工人年收入也达3万余元,创下当时临高之最。
2004年8月1日,林忠仁带领海南第一支探捕金枪鱼先遣队雄心勃勃地开赴西沙、南沙,去开发新渔场。
二是国内最先成功孵化石斑鱼苗的基地之一。
新盈镇虽然海洋养殖的总量在全省渔业乡镇中不属最大,但在养殖新品种和新方法上,一直引领海南的新潮流。
2004年,新盈镇海水鱼苗繁殖基地采取基地与科研试验联合办厂的模式,试验孵化石斑鱼苗取得成功,成为国内最先成功孵化石斑鱼苗的基地之一。
三是建立最好的休闲渔业基地。
新盈镇的后水湾风景美丽,渔业资源丰富,被誉为“海南海上筏钓第一湾”。
境内的岭昌屿以及彩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又是该镇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区。
新盈镇借此自然优势,构造起与岭昌屿、后水湾、红树林等景区连片的特色产业链。
在这里,集海钓、筏钓、拉网、赶海、观光等海洋休闲产业于一体。
凡到临高的客人,东道主总要热心地邀请他们到渔乡新盈镇去尝尝海鲜,当一当垂钓的“姜太公”。到了那里,不仅可大饱海鲜口福,还能欣赏到优美动人的自然风景。
临高县的渔业还有一大“亮色”,便是深海网箱养殖。
2006年,临高的深海网箱养殖产值超过一亿元,成为海南省最大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被记者称为实现了“从‘吃海’向‘耕海’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之后,不仅临高县的“吃海”能力在飞跃,沿海各市县也在提升“吃海”本领。
各级政府努力为渔民壮筋骨,让渔民都有了“敢下五洋捉鳖”之能。
2007年,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以海洋渔业为突破口,积极扩大外海远洋捕捞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渔民造大船、闯深海,努力开发西南中沙渔场,建设高效水产品养殖基地。
这个要求,很快被落实到各级政府的实际行动中: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在2007年安排250万元补助资金,扶持渔民建造大吨位渔船。
三亚市政府指定有关企业为渔民贷款提供担保,市财政对造船贷款给予贴息,贴息时间为3年。渔民造新船只需自筹30%的资金,就可获得金融部门的贷款。
东方市出台《鼓励渔民购造大船补贴方案》,凡属东方市户籍、在该市有固定住所且产权属于本人,从事海洋捕捞生产两年以上的渔民,新造一艘100吨以上大船,市政府一次性补贴20万元。
扶持资金;新造一艘50吨以上中船,市政府一次性补贴10万元。渔民购造大船的数量不受限制。
从2007年开始,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扶持本县渔民建造大型渔船5艘,对每艘渔船扶持20万元。
现在,海南人的“靠海吃海”的意识,已经变得越来越强。海南正在成为蓝色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一条蓝色产业链在海南已成雏形。
渔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海洋渔业已形成捕捞养殖、加工及渔业服务业等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渔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走在全国沿海地区前列。
现在,国内一些“五星”级酒店,都开始打这样的口号来吸引顾客:本店有来自中国最纯净水域南海的海鲜。
滨海旅游业持续稳步增长。阳光、沙滩、海洋是当今世界旅游度假的主题。
海南岛是中国唯一拥有热带海洋旅游资源的省份,海南的滨海旅游已由旅游观光转变为旅游观光、度假相结合的阶段。
在三亚,随便什么时候去大东海看看,都可以看见海滩上游人云集的喜人场面,这些人中间有很多是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游客。他们在这里晒太阳,放风筝,尽情地享受着美妙的假期。
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省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接近40亿元,海洋旅游客运量达835万人,跃居全国第五位。
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逐渐起步。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石油企业正加快南海油气资源开发……
如今,海南人民已经走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新时代!
海南成为旅游胜地
2001年,海南到欧洲推销旅游产品,一些欧洲人尚不知海南在中国哪一角落,还需要指点着地图,反复解说。
经过海南人民的精心营造,海南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度假村,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的休闲场所,成了国际旅游热线。
如今,与外国朋友说到海南,他们几乎都会说:“哦,那不是中国最美的地方吗?!”
今天的海南岛确实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美的地方之一。它拥有灿烂的阳光、洁净的海水、宽广的沙滩、新鲜的空气……休闲、度假、健康、生态已成为它最畅销的旅游产品。
海南的滨海风光、热带雨林、地热温泉、民族风情,都让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客们喜出望外,恋恋不舍。海南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健康岛”、“阳光岛”、“生态岛”、“长寿岛”,它也真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后花园”。
海南的旅游产品多元,品牌多样。既有传统的风景与人文旅游,还有因热带海岛独特的自然禀赋而形成的旅游产品。
海南休闲旅游的“亮点”是高尔夫。海南现有16家高尔夫球场,在全国排在第四位。海南的高尔夫球场有一个最强的优势,即四季绿草如茵,四季都能开展运动。为此,一些专家预测,高尔夫球有可能成为海南岛的“岛球”。
现在,每年到海南旅游的国外游客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其中的许多游客都是冲着海南的高尔夫球而来。
此外,海南还大力宣扬海南岛的养生保健功能。
海南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别出心裁的广告:宋庆龄的100多岁表弟在荧屏上向世界致欢迎词,欢迎世界上的长寿老人来海南养生。
事实上,许多游客也都认为海南气候温暖,空气清新,特别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
海南旅游业瞄准这个商机,挖掘养生景点,开辟“老人海南养生游”特色线路,针对老人的身体特点及喜好等设计一些别具特色的活动,深受世界各地老人的喜爱,成为著名的“长寿岛”。
海南遍地是温泉。海南温泉的数量之多,在全国也是少有。几乎每游一处,都有温泉为游客们消除疲劳。
现代科学证明,温泉对人有保健祛病的功能。因此,人们都对海南的温泉印象深刻,并且从中受益不浅。
现在,许多人都承认:海南确实是一个休闲度假、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海南的热带海洋旅游已成品牌,但热带森林旅游还是一个冷门。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热带林区,全省现有森林面积28O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海南拥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3个省级森林公园。
为了发展海南的森森旅游事业,海南省政府特意修建了环岛高速公路和县乡公路网。
随着海南环岛高速公路的建成和县乡公路网的完善,往日因为山高路远,藏在深山人未知的一批森林景点,逐渐成为海南旅游的新热点。
森林旅游的崛起,使海南的旅游业由过去以旅游、观光为主逐步向以度假、休闲、居住为主拓展。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指出:“海南在这个时候提出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与此同时,海南省政府还积极与世界牵手,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海南省政府建立旅游促销专项资金,努力扩大海南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大力开拓俄罗斯、东欧、西欧、美国等远程市场,还积极连通东北亚、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的航线,努力实现这些地区游客市场新的突破。
在亿万中国人欢度春节的时候,海南政府都会与香港联手促销旅游,他们邀请世界小姐大赛冠军,以及海口市艺术团的青年演员参加巡游演出。这些人表演的精彩节目让海内外各界人士再次感受到热带海岛的万种风情,从而开始憧憬去海南旅游度假……
2007年,就有9条包括俄罗斯圣彼得堡、英国曼彻斯特在内的欧洲到海南的国际航线直航包机开通,而俄罗斯就有1万多人来海南过春节。
由于酒店紧张,许多人都是提前一年预订房间。他们来到海南后,都十分喜爱海南的奇妙风光,甚至乐不思蜀。
这些人回国后,都会向亲朋好友介绍海南的神奇与美丽,海南开始迎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嘉宾……
海南呈现崭新风貌
2003年1月7日10时46分,琼州海峡第一次响起火车声。
随着一声长鸣,一台内燃机车牵引着6节货车箱,从跨海而来的“粤海铁一号”海轮中驶出,它向全世界宣告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前来参加通车典礼。
新落成的海口火车站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都面带笑容,喜气洋洋。
粤海铁路通车,标志着海南自从建省以来,经过15年的努力,已具备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能力。能源、交通、通讯、水源、城市建设都初具规模,有些已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海南经济得到飞跃发展之后,作家张锲又第三次来到海南,他饱含深情地在文章中写道:
这次到海口,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海口不再经常停电了。即使是台风正烈、大雨倾盆的夜晚,室内室外依然有着明亮的电灯光。
曾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蜡烛和小马灯,已经很少派上用场。一打听,才知道附近马村电厂的第一台5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另一台5万千瓦机组也即将发电……
接着,张锲又介绍了海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他写道:
单是今年10月和11月初,泰国正大集团这个跨国公司,就分别与海南有关部门签订了近30亿美元的合同书和意向书;与此同时,日本的熊谷组和三菱株式会社、意大利埃尼公司、美国华盛顿投资集团,还有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的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也都纷纷要来海南,陆续签订了一批合同或意向书,准备投放巨资,兴办实业。
张锲也谈到了海南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他在文章中写道:
应该承认,海南的投资环境还比较差。把这些投资者吸引到海南来的,主要是海南建省后公布的种种优惠政策和海南的经济发展潜力,也即是海南的明天。我就这一问题请教过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思平同志。
这个身体略显瘦弱、说话有些口吃的年轻人,如今已是海南上下众口交赞的知名人物。他所在的研究中心,曾经直接参与了海南一些具体政策的制定,被誉为省委和省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而他则是这个“思想库”里的灵魂,是这个拥有40多位研究生和大学毕业生的“智囊库”里的领头雁。
张思平在河南农村长大,高中毕业后当过工人,18岁入党,28岁获得硕士学位,出版过多种经济学专著,33岁成为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并兼任洪湖市副市长。在湖北那个6000万人口的大省,他已经有了很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他还是不怕吃苦,不惜一切都从头开始,自愿来到海南。他说:“我是铁了心的。对于海南前景,我从未怀疑过。开放改革的具体步伐可能会有调整,但是,海南整体前进的步伐决不会倒退。海南现在是上下一心,不仅一些老同志思想解放,陆续调来海南的一些第二代中年领导干部思想也很解放。和他们在一起工作,我觉得心情舒畅。大家都是抱着一种奉献精神到海南来的。要想升官发财,海南太小了,太穷了!要想干事业,海南则天高地阔,大有可为!”
张锲通过自己的眼睛,也深切地感受到实业界人士在海南发展事业拥有许多的有利条件。
张锲有一位朋友,原来是安徽省一个大煤矿的矿长、省企业家协会理事长。张锲第二次访问海南的时候,这个朋友和他结伴同行。
当时,这个朋友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在内地一些单位的支持下,去海南办起了一家实业总公司。
这个总公司,从5月份领下执照到11月止,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矿业、技术开发、高级家具、美术装潢等六七个公司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当这个朋友捧出一本本由他参与调查的海南矿业资源资料,领着张锲去参观他们公司兴办的各种颇具规模的实业时,张锲简直目瞪口呆!
张锲后来回忆说:
当时,联想到我在北京接触的另一件事实:一个文化团体和港商合办了家不大的酒店,从领执照到开业,足足花两年工夫,不折不扣盖了230多个公章,我不禁又感慨丛生!
海南建省初期,廖逊在海南省发展研究中心担任厅级干部。多年来,他一直对海南这块热土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
后来,在海南建省时就担任文体厅副厅长的陈克勤写了一本有关海南建省和发展的书籍。廖逊热情地写文章盛赞这本书。他在文章中充满激情地这样写道:
记得当年来自省外和国外的朋友,无不感到耳目一新,说“你们海南不愧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不愧是产生新观念新思想的地方!”
……
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数点出海南领先于全国改革的许多方面,说明我们20年前抢占的改革制高点,仍然在握……
与此同时,廖逊还深有感触地写道:
在20年之后的今天,回过头去再看许士杰同志当年的苦口婆心、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打好基础”、“在打基础中前进”、“谁都可以头脑发热,就是我不能头脑发热”、“大家一定要记住,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困难大,差距大,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大”。老人家深刻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令我们不能不佩服:没有扎实的基础,单纯依靠政策优惠,确实是靠不住的……
许士杰同志曾经作为老区委副书记,多年在海南工作,深知海南农业基础薄弱。他没有赶上全国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内地大市场的形成,更没有赶上全国大市场拉动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飞跃发展。他当时最担心的,仍然是粮食。今天我们可以告慰许老的是,海南农产品的商品率已经高达95%以上,辽阔的大陆市场不仅已经成为海南农产品的可靠销路,而且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口粮和几乎全部的饲料。只要我们坚持“背靠大陆、面向世界”,就不必再担心海南的“三农”问题。
许士杰同志没有看到环岛高速公路的全线开通,没有看到粤海铁路通道和西环线环岛铁路的建成,没有看到洋浦港的深水码头,没有看到凤凰、美兰两大国际机场,也没有看到海南电力工业的大发展,以及他寄予厚望的海南炼油工业、汽车工业的艰难起飞。他没有看到改善投资软环境的艰难努力,和一连10多年的改革创新。但是他坚定地相信,投资软硬环境一日不改善,海南就一日不能振兴工业,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这英明预见,一再为后来的发展所证实。
许士杰同志没有看到后来海南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院校从5所发展到10多所,城乡中小学教育日新月异。他认定教育上不去,肯定要拉海南腾飞的后腿。即使是在教育长足发展后的今天,他的观点仍然没有过时。
许士杰同志早就指出,海南的根本出路是建立自由贸易区,而又清醒地看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最大顾虑,是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他当时担心的,主要是海南人民的吃饭问题。但假如他亲眼看到,今天海南农产品最辽阔最稳定的市场,又偏偏是在祖国大陆,海南农业与大陆农业已经水乳交融,那么,他一定会倍感欣慰吧!
是的,海南已不是当年的海南,海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