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立过程

  • 田纪云和谷牧当场宣布中央的决定: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许士杰任组长。
  • 许士杰还饱含深情地说:“我们是海南省的第一代领导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 许多人都感慨地说:“海南的政策是目前中国最特殊、最灵活、最优惠的政策,海南目前是中国改革力度最大、开放度最大的大特区!”

开始筹备海南建省

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开始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筹备工作。

9月10日,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等接到通知进京。

此时,北京正是菊花盛开的金秋时节,天气十分凉爽。许士杰等一下飞机,就被接进京西宾馆。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国务委员谷牧来看望许士杰,田纪云和谷牧当场宣布中央的决定:

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许士杰任组长。

中央要求许士杰尽快赶到海南,在半年之内完成筹备任务。

9月22日,许士杰按照中央的指示,乘坐飞机到达海口。

9月23日,海南军民在海口集会,纪念琼崖纵队成立60周年。

许士杰在这次大会上首次亮相,并在大会上讲话。

在大会上,许士杰传达了中央的决定,并且十分坚定地表达了自己要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奉献一切的决心。同时,他还希望全岛军民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

大会结束以后,海南筹备组立即开始工作。

此时,海南面临着单位撤并、人员调整、工作调动、家属安置等一大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省筹备工作开始得越早,就越容易争取主动。因此,许士杰和筹备组成员把中央规定的筹备组开始工作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周。他们希望尽可能地把各项筹备工作做好。

9月24日,海南建省筹备组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研究筹备工作。

9月26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

为了有利于海南的统一开发建设,决定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海南农垦和中央、广东省驻海南的企事业单位下放移交海南省管理,海南省建立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体制。

海南省的机构设置作为全国省一级机构全面改革的试点,机构设置应当按照“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机构要小,要多搞经济实体”的要求考虑……

这份通知下发的第二天,许士杰和筹备组成员就用了一周的时间作环岛考察。他们踏遍了海南省的各市县和农场、企事业单位,重点考察海南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认真地商量着如何在海南搞好重点开发和成片开发的工作。

许士杰等环岛考察回来,第二天就召开海南建省筹备组全体成员会议,研究海南建省的各项工作。

在会上,大家经过热烈讨论,定下六大任务,并要半年完成。六大任务是:

第一、搞好撤州、移交、升级工作,实现全岛一元化领导。

第二、拟制海南经济特区政策草案,报中央审批。

第三、拟制海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报中央审批。

第四、拟制省机构设置方案,报中央审批同意后实施。

第五、引进人才,调配干部,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班子。

第六、实施应急工程,迅速改善投资环境。

接着,海南建省筹备组做了分工,有的分管一项工作,有的则分管两项。许士杰负责总体统筹工作。

许士杰经过仔细考虑,立下几条规矩:

重大问题随时商量,各人负责的事大胆负责,不要动不动就开会、请示,以免耽误时间;

每周开一次通气会,让全组成员都知道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主动配合,心有全局;

重申党的纪律,每个筹备组成员都要勤政廉政,不得以权谋私,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省人民做好样子。

许士杰还饱含深情地说:

我们是海南省的第一代领导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职责要求我们给后人只能留下好的影响,请各位一定要将此牢记在心。

从此,海南建省筹备组及其下属的办公机构,再也没有享受过节假日和星期天。他们每天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为海南省的成立而辛勤工作。

此时,中央派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和国务委员谷牧分管海南建省筹备工作。为了抢时间,避免中间梗塞,保证各项筹备工作赶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完成,田纪云和谷牧来回在北京、广州、海口之间奔波,协调各方面关系,亲自出面解决棘手问题,传达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指示和有关情况。

许士杰给田纪云、谷牧及随行人员安排了固定的办公住处,他让中央来的人全部住海南宾馆。田纪云、谷牧住一号楼,随行人员住二、三、四号楼,海南建省筹备组办公室住五号楼。

许士杰特意将自己的住处安排在靠近海南宾馆的一间小平房里。

这间小平房原来是海南宾馆服务员的住处,条件十分简陋,但许士杰却毫不在意。这间小平房既是他的住处,同时又是他的办公室、会客室,秘书也和他住一起。

姚文绪几次要把自己的住房让给许士杰,许士杰坚决不肯。

许士杰说:“我住这里方便,离海南宾馆近,和中央来的人商量工作时也很便利。”

当时,撤州、移交、升级都是很麻烦的事情。牵扯面大,涉及单位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具体问题多。许士杰亲自把这项任务揽了下来,由姚文绪、王越丰协助他一起做。

许士杰经过考虑,决定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重点做好思想工作和安置工作,使这项任务得以很快地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海南农垦、中央和广东省驻琼企事业单位,也都很快办好移交手续,组建了几个大公司,把这几大块管了起来。

就这样,在许士杰等领导的努力下,全岛很快实现一元化领导,政令畅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中央给予优惠政策

在拟制海南经济特区政策草案时,田纪云、谷牧和许士杰、梁湘亲自负责,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和海南建省筹备组办公室一起起草政策草案。他们一字一句,一条一款,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当时,每个人都认识到这项任务是所有筹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987年12月8日,有关部门在海口召开有国务院16个部委负责人和广东、海南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讨论海南经济特区政策草案的初稿。

会议在古色古香的琼苑宾馆海风堂举行。

谷牧主持这次座谈会,会上讨论非常激烈。许士杰及筹备组其他负责人配合默契,据理力争。

座谈会最终形成《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纪要》把海南希望拥有的政策草案基本确定下来,报中央审批。

1987年12月8日,有关部门在海口举行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

国务院16个部门、海南建省筹备组及广东省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新华社香港分社及香港中资集团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海南岛地处南海前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是我国的宝岛,又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有黎、苗等兄弟民族的聚居区。把这里的经济和文教科技事业尽快搞上去,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建国以来,海南经济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南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以对外开放促岛内开发的方针,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中央和国务院最近提出,海南建省以后,实行比现行经济特区更加灵活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搞活,加快开发建设的步伐。这是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正确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大精神的重要步骤,也符合海南有琼州海峡与大陆相隔的地理特点。

会议就有关的方针政策性问题进行讨论后提出:

海南省要紧紧把握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开发建设,兴岛富民。争取在三、五年内赶上全国平均经济水平,到本世纪末达到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进而为赶上东南亚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而努力。

发展经济必须立足于开发利用丰富的湿热带自然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同时积极吸收利用外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结构。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产品水平和服务水平,积极改善经营管理,面向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朝着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外向型经济。

要结合海南实际,探索自己的发展路数,不要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要做好通盘的长期规划和分步骤地实施计划。先从沿海开始,搞二、三块地方,一块一块地分片开发,开发一片收益一片,切忌急于全面铺开。要十分注重效益,在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使群众得到实惠。尤其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各项政策,扶助民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

会议还就海南利用外资问题提出建议:

海南省的经济建设,应积极利用外资,尤其要大力吸收港澳资金,并积极发展与内地的横向经济联合。

鼓励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与海南省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除了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资企业,采用经济特区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外,其他国际上通行的经济技术合作好办法,在海南省也都可以试验采用。

海南省要积极与内地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鼓励内地的公司、企业到海南投资举办企业,开发岛内资源,发展生产、扩大出口。

海南省的国家所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或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一次签约期限最长为70年,期满后可以申请续约。境内和境外的投资者可以在海南成立合营或独资的开发公司,成片开发土地。投资者开发的土地,在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可以转让,也可用作向银行抵押贷款。

鼓励投资者在海南岛投资建设港口、码头、机场、公路、铁路、煤矿、电站、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开发项目。这些投资多、回收慢、风险大的项目,减免所得税的优惠待遇可以更加放宽;其投资者,还可以同时投资举办与这些项目相关联的效益高、资金回收快的企业和服务事业。实行综合经营,综合平衡外汇收支。

海南省的某些重要自然矿产资源,报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合资、合作进行勘探开发。

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投资者可以承包经营海南岛的某些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对招标拍卖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投标;可以向海南岛实行股份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参股。境外客商参股在25%以上的企业,可以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待遇。

在海南岛可以设立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境外客商投资的财务公司,并适当放宽其业务经营范围。这些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设立及其业务经营范围,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

……

中央之所以要以建省作为实现海南建立大特区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主要是考虑到海南原有的行政体制,条块分割,互相制约,成为长期以来海南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海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许士杰在海南解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是这样说的:

海南行政区一直是广东省属下的一个行政单位,自主权受到限制,不能根据海南本身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自己的事情。岛内的国营农场,原是中央农垦部、农业部管,以后划归广东省管,行政区基本上无权过问。原黎族苗族自治州名义上由行政区管辖,实际上由广东省直接管。许多企业是中央或省的直属单位,如石碌铁矿归冶金部管,莺歌海盐场归广东省轻工业厅管,三大林区归广东省林业厅管。这些都给海南的统一规划和开发带来很大的不便,相当严重地阻碍了海南的发展。

因此,顺利实现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发展目标,实现从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地区,到全国先进地区的超越,必然首先要求破除行政体制带来的发展障碍。

据当时在海南省委研究室工作的迟福林透露,中央决定在海南办特区的战略意图:

在中国对外开放、改革及“一国两制”中发挥作用。

发展目标之一,是20年赶上台湾地区的经济水平。

1988年1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会议。

中央主要领导人参加,与会人员认真审议了《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

许士杰等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发言。

1月23日,中央原则上同意了这个《纪要》,把中央给海南的政策基本定了下来,待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完成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全部法律程序后再正式公布实施。

为建省打下坚实基础

在拟制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海南建省筹备组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帮忙。

这个专家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战略与规划专家刘国光任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计量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计量分析与经济预测专家李京文任副组长,共10多人。

专家组在海南连续工作49天。他们对海南全岛做了认真细致的调研以后,提出一份总报告和9份分报告。海南建省筹备组在此基础上做了几次修改,于1988年2月呈报中央。

最后定稿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即海南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海南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

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力争用20年,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明确规定:

海南建省一起步就是搞市场经济,海南的一切改革试验,都是围绕着发展市场经济而进行的。

《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提出:

1、从振兴农业开始,向精细农业进军。

2、加快工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换。

3、配套开发,建成国际旅游中心。

4、建立新的生产布局,以港口为依托,以港口城市为枢纽,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不同功能的环岛产业带。

海南建省后的实践证明,这个《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基本符合海南实际,是指导海南经济发展的一个好战略。

海南建省筹备组在拟制海南省的机构设置方案时,同样体现出超前改革的思想。他们拟制出来的机构设置方案吸收了当时最超前的“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改革理念,并得到中央肯定。

“小政府,大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者是廖逊,廖逊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青年助理研究员。中央决定海南建省后,廖逊到海南参加拟制省一级行政机构设置方案,后任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决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传开后,海南呈现出“10万人才下海南”的喜人景象。这些人中间有很多中青年干部和大学生。他们奔特区而来,为创业而来。

海南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来自外地的人才呢?

1987年10月,许士杰在参加党的十三大期间,他特意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到海南的用人政策。许士杰用洪亮的声音当场宣布:

海南实行全国最开放、最灵活的用人政策。海南敞开双臂,欢迎五湖四海的人才,用最简便、最快捷的办法,办理人才调动、聘用手续,并鼓励人才到海南后实行双向选择,干得好就继续干,干得不满意,可以跳槽。

此后,海南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认真落实这一政策,使各行各业短期内引进大批干部和人才,满足了海南在建省初期对人才的需求。

多年以后,海南省在全省范围内举行一次建省以来最大规模的杰出和优秀人才评选活动。结果有几十位贡献突出、业绩突出的人才被评选为杰出和优秀人才,其中绝大多数是海南建省时和建省后来海南创业的中青年人。

有一个年轻人,他原来是个运动员。海南成为经济特区以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海南。他为人吃苦耐劳,对工作从不挑三拣四,他修摩托车,种芒果……。他的吃苦精神和管理能力得到一位芒果园老板的赏识。

后来,他通过经营芒果和跑运输赚到一笔钱,自己开起了公司,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老板。

在海南建省初期,实施应急工程,迅速改善投资环境,是建省筹备组成员面临的最辛苦的一件事情。

当时,海口这个城市作为海南省的首府,居然没有红绿灯,汽车、自行车、摩托车、板车、行人随便走。警察主要管治安,基本上用不着管交通。

此外,海口的通讯设备也十分落后。在海口打电话很难,市面上没有公用电话,打电话都得到邮电局排队。有些居民说:“在海口,打一次电话受一次罪。”

有些人打长途电话,电话却只能接通大陆的几个城市,还经常占线,接通了声音很小,听不清楚对方的话,只好扯着嗓子喊。打完电话从电话间走出来,已是满头大汗。

此外,海口的电力资源也十分紧张。海口所有的商店,门前都有一台自备的小型发电机,整天嘟嘟作响,直冒黑烟。

当时,海口的交通设施也很落后,人们普遍感觉进出海南岛都很困难:飞机是小飞机,并且不是每天都有航班;过海是小海轮,船的班次也很少,天气稍微有些不好,船就会停止航行。

看到这种情况,许士杰和建省筹备组成员都十分焦急。发誓要在一年内改变这种面貌。为此,提出30多项有关能源、交通、通讯、水源的应急工程。用最优惠的政策,把这些应急工程承包给国内外一些前来投资的大公司,限期完成。

与此同时,为了迅速改善海南落后的通讯条件,筹备组让海口先安装200门程控电话,接着又安装5000门程控电话,新增85条省外长途电话电路,4条长途电报电路。

到1988年底,海南岛的长途电话电路已有154条,新增电话1.2万门,已经可以与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日本、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长途。

此外,海口机场还严格按照接起降大型飞机的要求进行扩建。新开辟海口至北京、上海、成都、昆明、西安、沈阳、武汉、长沙、广州、香港的航线航班。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开始筹建。

东线高速公路、洋浦疏港公路也开始动工。全省的港口均开始扩建和兴建,重点是海口、洋浦、东方、三亚港。仅海口,在东起白沙门,西至马村的5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就扩建和兴建了白沙门、秀英、东水、马村4个港区。洋浦已建成一个2万吨级的码头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海南省还开始规划全省的大小水库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的治理工程和松涛水库的发电工程……

1988年3月17日,许士杰率海南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许士杰等向中央领导汇报了筹建情况。他们还代表全省人民感谢田纪云、谷牧等中央领导和中央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领导人对海南的关心和支持。

许士杰等人在北京期间,曾经先后多次召开记者招待会,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

记者们最关心的是海南这个省级建制的特区,它新在哪里,特在哪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大部分集中在这方面。

许士杰和筹备组负责人都耐心地对海南的情况作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为了扩大海南的影响,他们还透露出一些中央即将对海南实行的特殊优惠政策:

允许成片承包开发,赚的钱随时可以拿走。

发展市场经济,一切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

不再以公有制为主,各种经济成分并存。

重视琼台合作,琼港合作。

背靠大陆,面向世界,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

海南大特区,主要是开放度大,是实行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大试验区。

一时间,海南成为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这些报道为新成立的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做了很好的宣传。

邓小平见到这些报道,他边看、边笑、边点头。此时,他已经从王震、田纪云、谷牧那里得到海南的邀请,请他在海南建省时,能到海南去看一看。

邓小平十分高兴地说:“我是很想去的!好多年没去了,应该去看一看!”

海南省正式宣告成立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其中设立海南省的决定是:

批准设立海南省,撤销海南行政区。海南省人民政府驻海口市。

海南省管辖海口市、三亚市、通什市、琼山县、琼海县、文昌县、万宁县、屯昌县、定安县、澄迈县、临高县、儋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其中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是:

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授权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关决定和国务院有关行政法规的原则制定法规,在海南经济特区实施,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人们根据这两个文件,把新建的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合称为“特区省”。

4月14日,国务院批转《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国务院在批语中这样写道:

国务院同意《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现转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

在海南岛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建立经济管理新体制,把海南岛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具有深远的意义。

海南岛的开发建设,中央要给予特殊政策,但更重要的是靠海南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创业。特别是在开发初期,条件很差,困难很多,更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开发建设海南岛,要大力吸收外商投资,也要鼓励内地的企业去投资开发。开发工作要有规划、有步骤一片一片地进行,先搞二、三块地方,决不可把摊子铺得太大。要严格控制没有效益的楼堂馆所的建设。办各项事业都要精打细算,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决定设立海南省的庄严时刻,海南建省筹备组的同志都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掲牌悬挂仪式分别在现在的海府路省委、省政府老办公楼门前举行,现场人山人海,一派欢天喜地的景象。

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掲牌悬挂时间分别为当天中午12时28分和12时40分。

许士杰和筹备组负责人神态庄重地揭开盖在牌子上的红绸,“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两块牌子,周围观看的人们热烈地鼓掌。

在海南省正式挂牌成立的时候,当时的《海南日报》摄影记者吴秋光用镜头记录下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海南建省时,只有吴秋光和广东《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以及中央2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近距离拍照,摄像。

当时周围民房的墙头、树枝上都是围观的群众。因为人多,现场有大量军警维持秩序。

整个掲牌悬挂仪式简单却不失隆重。

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那天,吴秋光一大早就带了两部相机赶到政府办公地,以便占据有利地形。

没想到,所有记者都和围观群众一样,被维持秩序的公安人员挡在了外围。离得这么远,根本不可能拍到好的照片。

这时候,吴秋光无意中发现他认识的一位公安处长也在现场维持秩序,他顿时高兴起来。

在这位处长的帮助下,吴秋光冲到了距离挂牌点只有3米远的地方。

吴秋光与另一位摄影记者参与了这次采访拍摄,他主攻内围,拍摄领导悬挂掲牌。在外围,众多手拿专业与非专业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只能在人山人海中寻找空当拍摄。

此时,许士杰和筹备组成员都对海南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许士杰觉得,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一定能改变海南的落后面貌。

这次在北京出席人大会议期间,他就同广东省的主要领导人和铁道部的主要领导人讲了合作共建琼州海峡火车过海通道的事情。

李鹏、田纪云、谷牧等中央领导对这个计划都很支持。

许士杰和筹备组成员也认为,按现在计划的发展速度,再抓5年,海南绝对会让邓小平满意,让中央满意。

5月4日,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鼓励投资开发建设海南岛的规定》,宣布了中央给海南的各项特殊优惠政策。

海南建省筹备组的同志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他们以中央的政策和法律为准则,制定好一系列的地方法规,以法建岛。

能源、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先行,创造好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实现海南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同时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片建设的方针,将海口和三亚市建成为全省超前发展的地区。

8月1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又将中央给海南的政策进一步细化,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即三十条。

当时,许多人都感慨地说:

海南的政策是目前中国最特殊、最灵活、最优惠的政策,海南目前是中国改革力度最大、开放度最大的大特区!

1988年8月,海南省召开全省人民代表会议,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

1988年9月1日,许士杰在海南省委第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在打基础中前进”的工作方针。

在会上,许士杰语重心长地说:

现在是海南开发建设初期,各项基础工作还相当薄弱,要特别注意做好打基础工作。必须多做科学论证,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市场调查,重视经济效益。打好基础,可能会多用一些时间,往往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果,但这是长远开发建设的需要,是增强后劲的需要。我们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就会造成遗留问题成堆,后人就会骂我们……

接着,许士杰又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和省人大会议上多次讲“打基础”问题。许士杰充满激情地说:

打好基础和加速开发是不矛盾的。加速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海南特区的更好发展,而打好基础也是为了海南特区的更好发展。

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为了下一步的发展打基础,下一届领导人所做的工作又是为再下一届打基础。

海南的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就是在不断地打基础中前进……

与此同时,许士杰又提出打好基础的5项措施:

1、各级要实事求是地制定3至5年内的经济发展目标。

2、加速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改善交通、能源、通讯、水源等方面的硬环境和社会治安。干部素质、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软环境。

3下大力抓好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基础产业的发展。

4、对已经实施的项目认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对未实施和新实施的项目要慎重决策。

5、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建设,提倡开拓实干、艰苦创业的作风。

在许士杰的领导下,海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4套领导班子经过协商,制定出这样的工作指导方针:

用好政策,打好基础,抓好落实,坚持在打基础中前进。

许士杰还对海南省的各级干部说:

我们要抛开一切个人私心杂念和患得患失情绪,既不要考虑名,又不要考虑利,把各方面的基础工作做好。

为今后的发展,长远的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我们这一届人的历史任务。

许士杰的讲话对大家震动很大,对当时的“海南热”也起到良好地控温作用。

9月5日,中共海南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许士杰为省委书记,在此之前召开的人民代表会议上选出梁湘为省长。

海南建省后简称“琼”,人民政府驻地海口市。

海南建省以后,立刻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人们纷纷在谈论着海南的过去和未来,关心着海南的发展。作家张锲在文章中饱含激情地这样写道:

海南岛,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片美丽的土地,一片浸染着汗水、泪水、血水的土地。

纵观历史,上下几千年,横看四方,幅员数万平方公里,在每一页海南史的页缝里,在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椰林、每一寸沃土上,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子孙的汗水,奴隶的泪水,开拓者、革命者的血水。

海南岛,这是一片富裕而又贫穷、开放而又闭塞、充满希望也充满困难的土地。从张之洞到孙中山,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大规模开发这片热土,为了在海南建省,四出奔走,八方呼号。他们这种愿望,直到80年代的今天,才得以在中国共产党人手中开始实现。

从去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在海南建省以来,这片土地一直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人们对于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切……

中央给予海南的多项优惠政策像磁铁一样,把国内外投资者、建设者吸引到海南。

在神州大地上,第二次“海南热”又悄然兴起……

此时,许士杰等人在一起算过一笔账,海南建省头10年的开发约需2000亿元。其中,第一年约需100多亿元,第二年约需300多亿元。可是,当时海南可用的钱一年仅有20多亿元,加上中央给的5亿元,相差太大。

许士杰根据在广州、深圳搞开发的经验,认为要解决海南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主要靠3个办法:

一是向国内外银行借款贷款;

二是用最灵活最优惠的条件公开招商引资;

三是把政府手上的土地变成资金。

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把政策用好,把工作做好。

许士杰充满激情地说:“中央能给海南的全都给了,下面就看我们自己的能耐了!”

许士杰经过商量,做出如下决定:

做好对外工作,带头筹资引资,打开局面;

做好对内的工作,加大改革力度,加速改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