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原基地

  • 中央批准了太原基地的选址,并指示:“争取在1968年,完成导弹发射的一切地面设施建设。”
  • 在基地,工作上的任何事情,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儿。工作中用过的废纸,不许乱丢,必须亲自到指定的地方烧掉。
  • 平时吃些细粮,成为一种奢侈。如果哪一天吃顿大米,对于来自南方的同志来说,就像是过年。

勘察选定太原的岢岚

酒泉基地建立后,中苏关系开始全面恶化。从1964年10月起,苏联军队在中苏边境地区挑起各种边境事件达千余起。

为了防止苏联入侵,中央军委经研究决定:

在酒泉基地之外,需另外勘建靶场。

1966年5月,张贻祥率领国防科委、七机部一院、工程兵设计院和东风基地组成的联合勘察组出发了。

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联合勘察组对东北地区进行了空中勘察,最后确定了东北导弹试验场的场址。

随后,勘察组又飞抵华北进行勘察,并着手建立华北导弹发射场。

专家们在晋、陕两省的多个地区展开了空中勘测和实地踏勘,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青睐的目光投向了这沟壑纵横的晋西北高原中部。

最后,勘察组在一处海拔1400余米、为群山包围的隐秘地点,确定下了新的发射场地址。

这里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岢岚县的高原地区,距离太原市284公里,处于黄土高原深处,且高原、丘陵和山区交错。

它地处温带,海拔1500米左右,与山西省第三高峰芦芽山毗邻,岚漪河从旁边流过其东部、南部和北部三面环山,西边是黄河。

在古代,这里曾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地理分野。即所谓“控天下之肩背,带五原之都邑”。所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一带,勘察队员还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崇山峻岭中,宋代长城的断垣残壁。古县城的城墙高深异常,其瓮城数倍于平遥古城。

另外,这里的高山荷叶坪草甸,和大面积原始次森林,堪称华北最大,因此,不失为一个绝好的导弹发射场址。

随后,中央批准了太原基地的选址,并指示:

争取在1968年,完成导弹发射的一切地面设施建设。

第一期工程抓五件事

1967年3月初,正是北方春寒料峭之际,一支上千人的队伍从东风导弹基地出发,被一列军用闷罐车秘密运到了黄土高原的山沟里。

1585名首批创业者,从戈壁大漠、古都洛阳、江南水乡汇集到这童山濯濯、沟壑纵横的千年荒原,开始了创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艰辛历程。

早在同年1月份,酒泉基地已派王石、陈端功、张宏奇、程瑞衡、曾宪桓等先后来山西,分别到省军区、省建工局等单位,协商进驻岢岚和落实施工队伍等事。

同时,由曾宪桓等10余人在阳方口借用群众房屋,设置了临时接转站,接待进出基地人员和转运大批军用物资、建筑器材。

任瑞成,是当时基地工区政委。他们几位领导由先到的王石同志迎接。小车经神池、五寨到岢岚,他们沿途所见都是高低不平的黄土地。

道路弯曲,坡度大。所有河沟水道都无桥梁,行不通就绕道。沿路树木稀疏,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

于是,任瑞成他们就想,到时候执行发射任务,导弹根本无法运进来,所以修路是我们到达目的地后的当务之急。

到了岢岚、北川,部队分散居住在群众家中。工区6名领导住在当时的神堂坪公社办公室,一明两暗,两边住人,中间办公。

部队安顿下来后,大家听的第一堂课是“保密教育”,学的第一本书是《保密守则》。守则规定,往外寄信的内容丝毫不准涉及其工作。地址用的是“号码信箱”。

在基地,工作上的任何事情,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儿。工作中用过的废纸,不许乱丢,必须亲自到指定的地方烧掉。

随后,在群众的打谷场上,召开了全体干部大会,共300多人参加。

任瑞成站在碾莜麦的石磙上给大家讲了话,主要内容是:

一、传达临行前20基地首长的指示。

二、我们的任务。

三、强调与当地党政军民搞好关系。

四、岢岚县的情况,部队应注意的事项等。

其中,任瑞成着重讲了当前的施工准备工作。他们的第一期工程任务,就是要在1968年提前完成“东风3号”导弹发射的一切地面设施。

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2121领导进行了分工,行政主管张敏抓施工的总体计划安排,施存璧负责技术建设方面的协调工作,王广贤负责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

陈端功负责施工的具体工作,王石负责协同地方安排移民及做施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工作如组织建设、与地方党政机关的联系等由任瑞成自己负责。

他们明确首先要抓的前期工作。

修路:任瑞成他们立即与地方联系,开始整修公路,以能保证导弹安全运入基地为原则。

经与忻县地区商定,共同出资400万元,开始了改修工作,要求加宽、取直、平整,并修建了必不可少的桥梁。

1967年4月,修路工程正式开工,在阳方口北土长城内修了一段铁路专用线和专供卸导弹、部件的站台。196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

接电:任瑞成他们与山西省电力部门交涉,确定由宁武县东寨接出高压线到工区,基地是最后用户。

此外,尽管电力部门十分重视,反复强调保证基地用电。但为以防万一,工区还自备了柴油发电机。

1968年上半年架过线来,基地开始用上了电。在两三年后,保德县的天桥水电站和朔县神头火电站建成投产,与太原联网,基地用电的问题才算基本解决。

移民:当时出于保密和发射安全和征地建设的多方考虑,基地需要把岢岚北川大聚会公社的10多个小村的2000多人迁走。

此事由政治部群工科负责,与县委杨部长共同办理。当地群众虽觉得热土难离,但国家需要,他们还是愉快地在较短时间内搬完了。

搬迁户的房子、树木等财产折价补偿,把他们安置在县城周围交通条件较好、土地较多的地方,给他们盖了房子,所以迁移户都比较满意。

施工:任瑞成他们找了华北建工八局,派出省建二公司、内蒙古建华一公司和机械化公司、安装公司等担任此项任务,几个公司也很快进场开工了。

但当时受特殊时期的影响,工程时而停工。于是,任瑞成他们派出了宣传队,宣传“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使工程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1968年上半年,因阳岢公路旧路破坏,新路尚未修成,路运不畅,阳方口堆积大量物资运不进来。

任瑞成他们派人去北京运输公司联系,调来3个车队支援基地,加快了工区建设。

抓水:晋西北十年九旱,当地群众都靠老天爷下雨,用大水坑积水饮用。

工区部队驻村都有水坑,不但水混浊,里边还有微生物,就是那样的水,因部队来了就不够用了。

于是,工区领导在公社门外挖深坑,用砖砌坑壁,里边抹上水泥,用水车从岚漪河拉来水注入坑内,供军队和群众共用,这才解决了用水的问题。

1968年夏天,天津打井队在北川干河床内宋家寨村外打出一眼深井,昼夜可出水800吨,大家高兴极了,用钢板焊了几个水箱,几辆汽车拉水,供部队和群众吃用,以及施工使用。

基地领导也隔几天去看看,问问水位是否下降?管水的战士说没有。

这样,打井队又沿干河床又打几眼,都多少不等出了水。后来为了给洞内发电厂解决用水,又在城西门外打了3眼深井,水量很大。

随后,打井队又在城东牛家庄湿地打出几眼深井,出水也多。于是,施工队用地下钢管把这些井连起来,由工兵营三连负责管水。

就这样,基地的阵地区、部队驻地等处用水基本解决了。

抓紧解决生活问题

当时,工区代号是520部队,工程代号为3201工程。工区设有司政后机关,参谋长代泽民,副参谋长王志文,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后勤部长程瑞衡、政委武锦。

各部的科室架子都搭起来了,只是有待充实。当时,主要是加强了工程科、群工科和器材建材科,因他们都在施工第一线。

此后,上级部门从汽车36团调来两个汽车连,基地又组建了一个连,形成汽车营。

为了争取时间,加快基地建设的步伐,创业者们一边搞军事训练和科研,一边加入施工的行列,与国防工程施工的师傅们一起,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他们挖水井,盖食堂,安锅炉,建机房,掏菜窖,垒院墙,建宿舍,铺操场。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数月之后,他们个个都成了各工种的行家里手。当时,物资不充裕等诸多因素,对部队生活方面的供应极为有限。大家吃的大多是玉米面发糕、小米饭、钢丝面、金银饭、金银卷等。

平时吃些细粮,成为一种奢侈。如果哪一天吃顿大米饭,对于来自南方的同志来说,就像是过年。

至于蔬菜,无霜期还好一些,其他时间基本是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儿。在靠外地供应的同时,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开垦荒地,种一些土豆、包心菜、胡萝卜、白萝卜等。

最大的考验,莫过于对精神上的考验。工作和施工忙的时候,大家可以忘掉一切,业余时间却很难熬。

那个时期,由于各种条件所限,部队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尽管经常组织一些活动,不外乎教唱歌曲、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但仍无法满足大家对娱乐方面的需求。

因此,每到星期天,尽管有军人服务社,战士们还是找些譬如要买东西这样的理由,请假到附近的岢岚、五寨县城,或真的买些香皂牙膏之类,或到小饭馆美美的吃上一大碗刀削面。

“放风”后,他们或找个话题与路边的当地老乡聊上几句天气,或什么都不干,只是在县城溜达一下,消遣一把。

当然,请假外出的人数是有比例的,并且不许单独外出。

要说能使大家忘掉寂寞,放松心情,解除疲劳的亊情,就数星期天上芦芽山上採蘑菇了。

这项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收获颇丰。大家身背小篓,三五一群,有说有笑,满山的寻找着好奇的东西。

蘑菇採回后,食堂与军用红烧肉罐头同炖,其味奇香无比,让人垂涎欲滴。

1967年5月16日,就在基地的各方面正在抓各项工作的紧张时刻,不幸的事发生了。政治部主任张宏奇煤气中毒身亡了。

他单人住在群众的小土窑洞内,平时烧煤炉,由于窗户糊得密不通风,被呛死了。

于是,基地各方面临时停工,为他做善后工作。基地在公社门外的广场上,用推土机推成一堆土,堆成一个平台,树立了几根脚手杆,顶搭树枝。

这样,这个平台就成了张宏奇的追悼现场,左右挂满了黑布白字横幅。县主要领导也来参加了追悼会。

追悼会简朴而隆重。张宏奇平时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要求部属严格,团结同志,优点很多。

他还未来得及施展才干就走了,大家都很悲痛和惋惜。同时,基地领导也再一次告诫大家,要提高安全意识,严防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故。

1968年,基地又从安徽接来1500名新兵。1969年,从陕西汉中地区接来新兵2000多名,上级分配来28名大学生。

基地所在的岢岚,东踞宁武,西临黄河,北靠长城,南依晋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这里曾经是抗日的根据地,又是晋察冀边区支援党中央钱、物和抗战人员过往的通道。

1948年4月4日,为迎接全国解放,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在北上途中路居岢岚城,毛主席曾连声称赞“岢岚是个好地方”。

这里的群众觉悟高,只要部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一定做到。如让出大片土地、给部队腾房等。

但这地方属高寒地区,历史上最冷的时候近零下40度,无霜期短。高粱、玉米成熟不了,农业属于广种薄收,收成有限。

加上又无工业,是国家认定的贫困区。这一切,给基地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比如,进行建设要有大批建筑材料,首先是砖、木材和石料砂子等。可是,岢岚不生产砖,要从原平县用火车运来,几经装卸,损坏严重。而且还供不应求,有时停工待料。

为此,工区组织工兵连和民工就地烧制,还办了石料厂、砂厂等,这样才解决了大问题,又省了经费。

同时,还有工兵二连搞木材加工,生产模型板、门窗等。加工厂购置了大带锯,设置了木材加工车间,及时解决了困难,为基地建设争取了时间。

这里属于晋西北地区,地处黄土山坡,植被很差。于是,基地官兵把戈壁滩大量植树造林的经验也搬来,从进入起就开始植树。

1969年,是植树高潮,全部的人员和民工都参加了。公路两旁、营区驻地,不论大点小点,都栽上了树。

后来,基地还集中植了五条林带。凡来这里执行任务的兄弟部队,也号召他们栽纪念树,一般都做到了。

与此同时,基地还自己动手抓农业生产,解决部队和家属吃细粮的问题。

通过与民政局协调,部队在忻县、榆社和河南正阳种上高粱、小麦、水稻。前后共生产补助粮和饲料粮约百万斤。

后来,国家形势好转,就没有在外地再种。在宁武城近郊,基地还开了小煤窑,基础已打好,就要正式开采了,因基地成立,要集中力量搞工程和准备试验,就转给了宁武县。

同时,基地也养过几千只羊和几头奶牛,后来因同样原因也处理了。

工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要在这艰苦的地区工作与生活,有不同的思想和认识。这就要及时做思想政治工作。从其他基地来的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从南方调来的干部感到很不适应。

例如,从南京军区调来一个新抽建的100人的小医院,是从沪、宁、苏、杭等各地医院、门诊部、卫生所抽调来的。

小分队由浙江余姚县武装部政委李荣华任院政委。他们从山清水秀、条件优越的南方来到北方,感到吃不消。

为此,他们讲了好几个“第一”:第一次吃小米,第一次睡大炕,第一次喝坑里的水,第一次看到刮这样大的黄土风等等。

他们开始暂住在五寨师范学校,后来住进了新建的医院,思想比初来时稳定了许多。

1968年初秋,公路改建基本完成,导弹已能从阳方口转运进入工区。

从20基地一部协作调来的试验分队已到齐。一部副参谋长忠勇带队并作为临时发射团团长,与工区参试人员一起,积极筹备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工区由副政委张朝仁同志任基地发射团政委,并派出相应的司政后机关工作人员,参加这项首次发射的重要任务。

这项任务由施存璧同志总负责,预定在12月中旬发射。

这次“东风3号”导弹定型测试发射是按周恩来指示的16字方针进行的,即“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12月18日,“东风3号”导弹发射成功,全体人员都非常高兴。

20基地司令员李福泽亲自到现场检查指导,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再再接再厉,把后期的工程和试验任务完成好。

第二期工程顺利完工

1970年初,基地的第二期工程正式开工。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设较大的发射地面及地下设施,工程浩大,一共需要打3个大洞。

这项工程,按照当得设想,要在受到原子弹袭击的条件下,还能试验或发射导弹。

有一洞里边盖了四层楼,安装计算机设备,能开进火车。地下发射井工程最大,最艰巨,由工程兵一二六团承担。

在打直井时,遇到了困难,工程进度不快。于是,基地特请来唐山矿务局的采煤技术干部和老工人约50人。他们采用了打翻井的方法,加快了速度。

此前,基地在一期工程时就规划了要修铁路,决定由宁武站接出支线过恢河,从宁武城后通过,过两个小山洞,再过高架桥,到达神池县城,再经五寨到岢岚,总长130公里,由铁三院设计,该院杜工程师具体负责。

1970年,铁路通车,极大地减轻了物资转运的压力。这条路开始就交给地方统一管理,军地共同使用,对晋西北的发展也有所促进。

为在试验时接送前来指导视察的高级首长,并在紧急情况时取送试验急需零部件,或接送排除故障的工程师、高级技工等,这里修了机场。

场址选在五寨县北至三岔之间的小河头地段,涉及七八个村庄,占一大片好地,主跑道2600米,能起落较大型飞机。1800万元建设费用由国防科委出,施工由空军施工队伍承担。

五部组建了临时团级指挥所,有武玉鳌、薛维彩、费洪标等,还请来20基地二部副部长魏国贤同志做指导。机场建成后,交由空军统管,平时驻一个空军团进行飞行训练。

到山西以来,省里的主要领导都很关心基地的建设和生活。

如霍士廉、王谦两任书记都主动出资、出人支援基地解决吃蔬菜的问题,并派省农科院仲济学带人到岢岚高寒区试种蔬菜。

与此同时,当地民政部门还给基地极大支持。一是协助解决家属的户口问题。在酒泉时部队家属户口落在兰州市,在这里要落在岢岚县。

二是太原设采购站的问题。采集转运物资人员到了太原,原来借住省团校。

团校要开学,基地只好另选地址修建,选中了火车站附近的20亩空地。太原市长岳维藩,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三是部队办技校,给干部子弟找出路。此事,基地领导带有关同志到省委找分管科教文卫的王大任,他立即表示同意。这件事解决了相当多干部的后顾之忧。

四是协助解决部队搞生产经营的问题。基地领导去找管煤电的阎武宏副省长,给解决了。部队在几年中运销煤炭赚了点钱,补充了一些经费,直到军委命令军队不再搞生产经营时停止。

还有就是开煤窑。五部时期,想开煤矿搞点副业,由后勤部程部长通过关系在宁武城郊找到矿点,由丁怀奇同志主办。他们费很大劲已能出煤时,也因前边所说原因交给地方了。

太原基地及酒泉、西昌基地的大型发射架,都是太原重型机器厂制造的,已用了几十年。他们也为导弹事业作出了贡献。

从此以后,基地主要抓“东风5号”地面、地下发射阵地和测试阵地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成立了发射团、通信总站、测量站等团级机构。

至此,我国第三大航天发射基地就初具规模了。建成后的太原卫星发射场,是中国真正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座火箭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中心拥有火箭和卫星测试厂房、设备处理间、发射操作设施、飞行跟踪及安全控制设施。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1997年12月8日,该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

1999年5月10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风云1号”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高度为87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这是该中心连续第七次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进行的航天发射。

至此,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共发送22颗卫星,成功率100%,扭转了“八五”期间、“九五”初年,中国航天发射的严峻局面,使中国航天在国际上重树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