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金融管理学》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背景,依据金融这一经济范畴贯串于宏观、微观和市场三个层面的特点,从货币资金融通的角度,力求借鉴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金融管理的经验,紧密联系我国当前经济转轨时期的改革实践,主要就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调节和控材、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以及金融市场的管理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金融管理学》作为一本教材,主要运用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学之用,也可作为经济、金融类专业师生或干部职工的参考读物。

学习本教材,在先修课政治经济学之基础上,应对货币银行学、同际金融和金融市场概论以及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等理论有基本了解。若学生对这方面掌握甚少,教师在讲授本课程中须简要补充上述有关内容。

全书共 15 章,大体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 1 章开始到第 4 章,主要阐述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管理, 即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节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也介绍了中央银行外汇管理和对金融机构的管理。

第二部分从第 5 章到第 11 章,主要阐述金融机构的微观金融管理,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信贷资金风险管理、中间业务管理、内部管理以及国际业务和保险企业业务管理等。

第三部分从第 12 章到第 15 章,主要阐述金融市场和管理,如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管理和金融法规的实施等。

仔细推敲,因为金融管理各方面内容带有交叉性和复杂性,以上三大块划分不尽科学,只是为粗略把握总体而已,所以教材编写中并非严格接三大块划分,仍以 1—15 章顺序列出。

本教材的特点是:(1)结构新颖。本教材通过“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一金融市场”和“宏观一微观一市场”两条相互依托的平行线,将庞杂的金融管理业务贯串起来。其目的是使读者既把握总体,又掌握其中。(2)应用性强。注意紧紧围绕“管理”这一主题,以介绍方法和实务为主,尽量做到实际和贴近现实。(3)重点突出,金融管理内容庞杂繁多,作为一本教材无法也无须面面俱到,本教材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繁简有序。

本教材由曹龙骐教授(货币银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先拟订大纲,在编写组充分讨论修改的基础上,确定提纲,然后分头撰写。参加本教材编写的同志有:朱新蓉副教授、宋清华副教授以及黄孝武、彭小泉、杨德勇三位在读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博士生,曹龙骐教授负责编纂全书并修改定稿,修改中补充撰写了若干章节。

本教材参考了大量有关金融管理和银行实务方面的著述,这里不能一一列出,谨此向编著者致以谢意。

本教材写成后,由中南财经大学金融系张桂生教授给予审定,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

由于金融管理的实践发展较快,加之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缺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一九九五年十月

中南财经大学是我国。1978 年首批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1993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开始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为了适应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需要,我们组织了部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熟悉国外工商管理教育的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编写了这套工商管理硕士(MBA)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共 24 本。除供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使用之外,还可作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选修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干部自学参考书。

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在我国尚处在试点阶段,我们组织编写工商管理硕士系列教材也只是一种初步尝试,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存在某些缺陷,甚至错误。我们将继续努力开拓,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奉献给广大读者一套体系完备,内容更适用,方法更科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系列教材,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中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教材编审委员会

1994 年 7 月

金融管理学

第一章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控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中心环节,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金融政策,调节和控制全国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它是统制和管理全国货币金融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管理活动的最重要最核心部分就是对本国货币供求的调节和控制。

第一节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既是货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导向的出发点。它与货币供应研究的角度不同,但实质上都在寻找和确定一个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货币量。

一、货币器求的微观角度

货币需求的微观角度,指从微观主体的持市动机和持币行为出发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的理论主要有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等。

(一)剑桥方程式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

Md = kPY

式中,y 代表总产出,P 代表价格水平,k 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M d 为名义货币需求,这就是有名的剑桥方程式。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

凯恩斯认为,人们宁愿牺牲利息或其它的收益而偏好持有现金,主要出于以下动机:

  1. 交易动机。即人们需要现金,以备个人在业务工作和生活中日常交易之用。交易动机可再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所得动机指为渡过所得从收入到支出这一段时期而需持有现金的动机,业务动机则指为渡过业务上从支出成本到收入售价这一段时期而需持有现金的动机。

  2. 谨慎动机。主要是为了应付不可预料的支出或有利的进货动机,或者为了便于偿付未来的债务而持有现金的动机。

  3. 投机动机。即人们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比市场上一般人高明,并想由此从中取利,所以愿意持有货币以备投机之用。凯恩斯特别重视此种动机,认为人们为此种动机保持现金时,对利率的变动特别敏感。当他们觉得将来的利率变化莫测时,就宁可贮存现金而放弃购买证券取得收益的机会。在正常情况下,为满足交易动机以及谨慎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

决于经济体系的荣衰以及收入的多少。收入越多,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多,故为收入的递增函数。为满足投机动机而保持现金的货币需求则依存于利率的高低,利率越低,此项货币需求也越多,故为利率的递减函数。令 M1 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以及谨慎动机所持有现金数量,M2 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之现金量,与这两部分现金相对应的有两个灵活偏好函数:L1 与 L2,L3,主要决定于收入水平 Y,L2,主要决定于当前利率 r 与当前预期状态的关系,故有:

M=M1+M2=L1(Y)+L2(r)

其中 L1 代表 Y 与 M1 之函数关系,L2 代表利率 r 与 M2 之函数关系。

凯恩斯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从微观主体的持市行为入手分析,论证出利

率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也有影响。如果微观主体把他们预定用于交易的货币收入,直至花光之前始终以货币形态握在手中,那么这种货币需求自然只决定于收入。但在货币存在的同时还有生利资产,如债券。他们可以用一部分预定用于交易俏货币购买债券以取得收入,当手中货币用完时可再把债券卖出,换成货币。问题是买卖债券要付出代价,如佣金乃至时间的消耗等等。为了简化分析,他们假设每次卖出债券的费用相等并以此作为持有债券的成本,即卖出债券越多成本越高,那么微观主体无疑就要比较把货币换成债券的收入与持有债券的成本。显然,用于交易的货币中,换成债券的比例越大, 收入越多,但为此就要有较多的次数出售债券,即成本也越大。因此就会形成一个使收益最大化的均衡点,根据这样的思路,他们提出了一个“平方根法则”。其表达式如下:

1 - 1

M = kY2 r 2

凯恩斯学派一些经济学家关于利率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影响的分析也是沿着类似的思路,在既定收入水平条件下,某些支出的不确定性使人们不能不持有一定量的预防性的货币,任何一个微观主体,如果他持有的预防性货币较少,当他没有货币满足不确定的支出时,就要出售其持有的债券。而出售债券要有佣金等支出。如果他持有的预防性货币较多,那就会节省佣金等支出。但是,节省佣金等支出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多存货币就要少持有债券。所以,为了节省佣金等支出则要遭受债券利息损失,这种利息损失也可称为每增加 1 单位预防性货币需求的边际成本。为了求得应付收支不确定性的最小成本,微观主体不能不考虑出售债券的支出和利息的收益,因而利率也就必然进入决定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函数之中。

凯恩斯投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则产生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该理论仍然假设社会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现实生活中,微观主体的选择并非或货币、或质券,大多数情况下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是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选择。在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微观主体既要考虑持有债券能够获得利息收入,同时也必须考虑将要冒多大的债券跌价的风险。也就是说,持有债券的比重增加,预期财富也会增加;但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增大,从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相应加大。这就需要权衡利弊,并找出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比例关系。

假设利率降低,这表示预期的债券价格将提高,就会鼓励财富持有者冒更大的风险——少持货币,多持债券。如果利率提高意味着财富保有者会采取相反的行动——多持货币,少持债券,这是利率变化产生的,‘替代效应”。但是利率的变动还会产生另一种效应,即“收入效应”。由于利率提高意味着财富持有者收入的增加,这将使他多持有货币;反之,如果利率下降,财富持有者收入减少,则收入效应将使他少持有货币。这样,收入效应使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朝相同的方向变化,而替代效应则使货币需求和利率朝相反的方向变化。他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因此,货币需求总是同市场利率呈反方向变化。

(三)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主义是一个与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学派直接对立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它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在其理论体系中, M.弗里德曼设计的货币需求函数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基本上承袭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长期结论,即非常看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因果联系;同时,他也接受了剑侨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分析起点和把货币看作是受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的观点,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问题,他是用下列函数式表示的:

Md

p = f(Y, W ; rm 、ro 、re、

Md

1 dp

p · dt ; u

式中 p 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 表示实际恒久性收入,w 代表非人力财富

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rm 代表货币预期收益率;内是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 是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是预

期物价变化率;

合变数。

1 dp

p · dt 是反映主观偏好、风险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

恒久性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平均长期收入。它与货币需求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他认为,对大多数财富持有者来说,他的主要资产是个人的能力。但人力财富并不能很容易转化为非人力货币,如失业时人力财富就无法取得收入。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而非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相对越小。这样,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与货币需求为负相关关系。

rm 、ro 、re 和

1 dp

p · dt 在其货币需本分析中被统称作“机会成本变量”,亦

即能从这几个变量的相互关系中衡量出持有货币的潜在收益和损失。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作为不生利资产,如钞票, 是无报酬的;而弗里德曼考察的货币是 M1、M2 等等,这类大口径的货币中相当部分的确是有收益的。

物价变动率同时也就是保存实物的名义报酬率,物价变动率越高,其他条件不变,货币需求量越小。把物价变动纳入货币需求函数,是通货膨胀现实的反映。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以外其他资产如债券、证券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量也越小。

由于产 u 是一个代表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因此可能从不同的方向上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解释变量中的四种资产——货币、债券、股票及非人力财富的总和即是人们持有的财富总额,其数值大致可以用恒久性收入 Y 作为代表性指标。因此,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点。在弗里德曼看来,在货币需求分析中,究竟哪个决定因素更重要,这要用实证研究方法来解决。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就可以用实证方法得到证明。对于货币需求, 他最具有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的波动幅度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对稳定,货币需求因而也是比较稳定的。

二、贡币需求的宏观角应

货币需求的宏观角度,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主要有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以及传统的经验数据法和 M=Y+p 公式等。

(一)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虽然没有专题研究货币需求的问题,但在论及劳动价值理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以及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批判等有关的章节中,却对货币需求理论有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从货币的功能及对经济的作用入手展开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前提是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从属于或依附于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它科学地揭示了流通中为什么需要货币,货币流通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规律。

  1. 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三个基本的因素,即商品可供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用公式可表示为: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商 品

可供量 ×

商 品

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