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卜哈利沙漠

鲁卜哈利沙漠小档案

地理位置: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区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联酋和也门领土

面积:65万平方千米

气候:热带沙漠

鲁卜哈利沙漠,意为“空旷的四分之一”,由于其面积占据阿拉伯半岛约四分之一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覆盖了整个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区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联酋和也门领土。

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

鲁卜哈利沙漠它的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200千米,宽约640千米,面积达65万平方千米。因富含氧化铁而多呈红色。海拔100米~500米。其中东部沙漠海拔100米~200米,多为平行排列的大沙丘,有些沙丘高300米,长20千米,近乎一座沙山。在地下水位较高处,有局部绿地。处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其沙丘的移动主要由季风引起,并且由于风向和主流风的差异,沙漠的沙丘被分成三个类型区,即东北部新月形沙丘区、东缘和南缘星状沙丘区、整个西半部线形沙丘区。对于鲁卜哈利沙漠的成因,国内外一直缺少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气候、地形、古地理等自然因素是影响鲁卜哈利沙漠形成的主要因素,人类的影响不明显。

沙漠地区温差大,平均年温差可达30℃~50℃,日温差更大,夏天午间地面温度可达60℃以上,若在沙滩里埋一个鸡蛋,不久便烧熟了。夜间的温度又降到10℃以下。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贮存糖分,所以沙漠绿洲中的瓜果都特别甜。

沙漠地区风沙大、风力强。最大风力可达10级~12级。强大的风力卷起大量浮沙,形成凶猛的风沙流,不断吹蚀地面,使地貌发生急剧变化。值得人们警惕的是,有些沙漠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如美国1908年~1938年间由于滥伐森林9亿多亩,大片草原被破坏,结果使大片绿地变成了沙漠。苏联在1954年~1963年的垦荒运动中,使中亚草原遭到严重破坏,不但没有得到耕地,却带来了沙漠灾害。这些风主要从地中海吹来,再依次刮到东部、东南、南方和西南,画出一个巨大的弧。多风的季节出现在12月~次年1月和5月~6月。此称为热尘风的时期持续30天~50天,风速平均每小时48千米。能够考验困在风中的人们的耐性的热尘风,是运载大量沙尘并改变沙丘形状的干燥的风。每一场风暴都将数百万吨的沙子携入鲁卜哈利沙漠。被吹动的沙子离地不过数尺,只有在被旋风、尘卷或区域沙暴卷起时例外。风在中央内志和鲁卜哈利沙漠的西南部依次从四面八方刮来。强劲的东南风每次一连数日扫过大沙漠,将热尘风对沙丘形成的作用逆转过来。

沙漠里居民的生活

鲁卜哈利沙漠里的居民——贝都因人过去以饲养骆驼、阿拉伯马和绵羊来适应沙漠游牧生活;但他们也种植海枣和其他作物,通常雇佣他人从事农业劳动。除了围捕马和骆驼之外,寻找水草是贝都因人的主要事务。游牧民也通过宗教仪式、长途贸易和交换诗歌以及其他文化活动与定居人口相互影响。贝都因世袭部落集团声称某些土地是他们的部落领土,畜群可以在那里吃草饮水。

在沙漠里,由于白天沙石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沙层的空气升高极快,形成下层热上层冷的温度分布,造成下部空气密度远比上层密度小的现象。这时前方景物的光线会由密度大的空气向密度小的空气折射,从而形成下现蜃景。远远望去,宛如水中倒影。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酷热干渴,看到下现蜃景,常会误认为已经到达清凉湖畔,但是,一阵风沙卷过,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这种景象原来只是一场幻景。 沙漠有一种“碎石圈”很奇妙。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由于国际边界已在沙漠中画定,各国政府日益限制部落移动。沙乌地当局鼓励贝都因人在绿洲定居下来,而在1925年之后,沙乌地统治者阿布杜勒-阿齐兹(Abd al-Aziz)阻止部落间的侵袭。部落忠诚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但在诸如婚姻一类领域却依然有意义。现代化带来许多变化,对于已经定居的贝都因人尤其如此。许多人迁入城市地区,纯游牧民族的数量只占沙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其他先前的游牧民在村庄或其附近定居,从而能够自由抉择过部分时间的游牧生活。

随着在1936年发现石油,西方文化的影响加速并导致诸如飞机、电话和电视一类现代生活便利设备的引进。卡车对于贝都因人特别重要,他们将卡车用在多种用途,包括将绵羊运往市场,将饲料和水运到放牧这些养来以供肉食的牲畜所在之地,将少量牲畜从一个牧区运到另一个牧区,以及用于城乡之间的旅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