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提要

本书将中小学地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按历史的进程,叙述其演变概况。全书分近、现代两篇,每篇各立三章,每章再分若干时期,构成本书的主体。近代篇附有日寇占领区和红色政区的地理教育各一章,现代篇附有台湾和香港的现代中学地理教育各一章。

本书介绍了历次颁布的地理教育文件,编印的地理教学用书(包括教科书、教科图、参考书、教学法等),以及发表的重要地理教育、教学论文和其它资料;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基础教育制度和培养目标,地理课程的设置、目的、内容,以及地理教学的设施和方法;体现了各个时期地理教育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因素;对重要时期的地理教育思想作了分析,地理教育成绩作了评估,有功于地理教育事业的名人作了简介。

本书涉及面很广,内容翔实,是我国一部相当完整的中小学地理教育史。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本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地理教育工作者、中小学地理教师、高师院校地理学科的师生、以及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研究人员,均有参考价值。

中国的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下册)

现代篇

第四章 地理教育兴旺时期(1949~1957)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世界的东方,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长期统治。四十多年来,除台湾、香港、澳门外,全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掌握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 各项事业呈现翻天复地的深刻变化。中小学地理教育随着历史的进程,可分为三大时期,以下再分为几个小阶段,记录其发展的概况。

第一节 前期(1949、10~1953、8)

从新中国成立至 1952 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晚期。革命的对象,是推毁地主阶级,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同时,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建国初期的教育事业,一方面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改造国民党统治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

一、中小学教育的性质

建国前夕,1949 年 9 月下旬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

《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以前,《共同纲领》起着根本大法的作用,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极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教育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

1949 年 11 月 1 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2 月下旬,教育部①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是贯彻执行

《共同纲领》所规定的主要任务。会上讨论了如何对旧教育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问题,确定教育改革的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藉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1951 年 3 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义社会自觉的和积极的成员。”

同年 10 年 1 日,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指出: “我国原有学制(即各级各类学校系统)有许多缺点,⋯⋯初等学校修业六年并分为初高两级的办法,使广大劳动人民子女难于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五年,七岁入学,实行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的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仍为六年,初高三三分段。

教育部根据小学五年一贯制制定《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于 1952

年 3 月颁发试行。《规程》提出小学教育的宗旨是:“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自觉的、积极的成员”,并规定其培养目标为:“智育方面,使儿童具有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自然的基本知识。德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体育方面,使儿童具有强健的身体,活泼、愉快的心情以及卫生的基本知识和习惯。美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

同时,教育部颁发试行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学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青年一代,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以及为升入高等学校或参加建设工作打好基础。”《规程》规定的中学教育培养主要目标:“(1)

① 当时东北、华东等大行政区都设有人民政府教育部。本书只提教育部,即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使学生正确运用本国语文,得到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养成科学的世界观。(2)发展学生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3)培养学生体育卫生的智能与习惯,以养成强健的体格。(4) 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念,并启发其艺术的创造能力。”

关于《教导原则》规定:“中学教导工作采取教师负责制,由教师负责各项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行为之指导,以贯彻中学教育全面发展的宗旨。”“中学教师应根据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结合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以达学以致用的目的。自然科学的教学尤应力求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采用实验、实习、参观等实物教学法, 使学生理解一般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与最简单最基本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中学以课本教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掌握教学内容,运用正确的教学法,按照一定进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中学教学方法,应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分析、批判、独立思考的能力,务使学生对所学各科知识能深切领会、具体运用,并在实践活动,求得验证和发展。”

二、中小学地理课程

(甲)中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建国之初,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继续了华北解放区的安排,小学低年级有小量的地理常识内容,附于语文课本中常识性的课文里讲述。中年级把地理常识同政治常识和历史常识合并在一起,开设“社会常识”课,其中地理常识部分的教学目的是这样提的:

主要是使儿童知道附近地区和全国的地理概况,养成儿童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精神。从儿童身边的地理环境出发,进行教学,使儿童知道本区可爱。例如滨海地区,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东北地区建设进步,生活安定。儿童热爱身边环境,推广开来,再研究全国的情况,以及各大都市的重要性, 从而认识中国天赋条件优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只要努力就可建设成为一个新中国。此外,关于世界地理也要择要研究一个大略,使儿童熟知中国和邻近各国的关系,分别认清谁敌谁友,养成正确的国际观念,奠定新爱国主义的基础。”(引自顾梦应著《小学中年级常识教学手册》,商务 1951

年 3 月版第 3 页)

高小两个年级均开设地理。由于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具体的历史条件差别很大,表现在过渡期中各地区不仅所使用的小学地理教材不同,就是对小学地理教学任务的提法也不一样。比如 1949 年 11 月蔡迪《高小地理的编与教》一文中,对高级小学地理教学的任务,则侧重于根据东北地区的历史条件,是这样提的:

“⋯⋯通过本国地理,特别是我国地理上伟大丰富的物质条件和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如长城和大运河等),提高其对祖国的热爱,使得狭隘的、原始的、盲目的爱国情绪变为物质基础的、理性的、健康的东西,就成为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原文载华北人民教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小学各科教材及教法参考资料》,新华书店 1952 年版第 617 页)

1950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小学低年级不设常识科;中年级的常识科,讲授“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社会常

识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卫生四部分;高年级政治、历史、地理分科设置, 地理每周 90 分钟,分两节进行。

同年 8 月,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高中各年级设地理课,每周 2 课时,总数为 12 课时,课时比重达 6.7%(据 1949—1981《中国教育年鉴》,下同)初高中第一、二学年均授本国地理,第三学年均授外国地理,但实际上,高中第一年级第一学期授自然地理。

在 1952 年 3 月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里,其中“教学计划”分别规定小学第一、二、三学年不设常识科,教师应将自然、社会等常识,在语文及其它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第四、五学年地理单独设科,每周 2 课时,每节 45 分钟;先讲本国地理,占 3 学期,

后讲外国地理,占 1 学期。从二年级起,语文课本包括有地理教材,讲一些学习地理时常用的、基本的名词、字句习见的地理现象,作为四年级学习地理的准备。初中三个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都设地理,除初中为每周 3 课时外,其余各年级均为每周 2 课时,课时比重为 5.8%,没有安排地理课程体系。在实施中,初一授自然地理。

同年 9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部分科目

调整办法及高中地理科分别讲授中外经济地理的通知》。通知中说:“自 1952年秋季起,初高中一年级一律按照《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所规定的教学计划执行。初高中二年级以上原按 1950 年 8 月所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

(草案)》执行的班级,部分科目作出调整;地理科调整如次:高中一、二、三、年级本年度均授外国经济地理;1953 年度高中一、二、三年级均授本国经济地理;1954 年秋季起,高中一年级授本国经济地理,高中二年级授外国经济地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3 年 8 月停止执行。

(乙)中小学地理课程的标准

(Ⅰ)《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初稿》的地理部分

《标准初稿》印发时,注明“仅备研究讨论”,但事实上,文件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材组织和教学方法要点,为以后制定小学教学大纲和编写统一教材打好了基础,较之国民党政府时期所订的《课程标准》大异其趣。为了便于研究,特将有关地理部分的原文列下:

(Ⅰ)《小学中年级常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教材纲要中的地理常识第三学年

1、本县的区域大概(包括面积、人口、山河、气候)。

2、本市县的工业、农业和物产。

3、本市县的名胜古迹。

4、本地和邻地的交通。

5、本省(直辖市为所在省)的区域大概(面积、人口、山河、气候、政治区划)。

6、本省(直辖市为所在省)的生产和交通。第四学年

1、我国的区域大概(包括面积、人口、山河、气候、政治区域等。)

2、我国的经济概况(包括物产、交通、工农生产等)。

3、国内民族和国外华侨分布。

4、我国的国防。

5、我国的邻国。

6、苏联和世界其他重要国家。

(Ⅱ)《小学高年级地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

第一目标

(一)使儿童具有一般地理常识,了解人类社会和地理的关系,认识劳动人民对改造自然环境的努力,以确定改造自然、建设社会的信念。

(二)使儿童具有祖国地理的基本知识,认识祖国地大、物博、人众等的现状,确信祖国由农业国建设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以加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三)使儿童具有一般世界地理常识,认识和平阵营必然胜利,世界革命必然成功的趋势,以增进国际主义思想,并坚定保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四)使儿童具有学习地理的初步技能,学会研究地理、绘制地图等基本方法,以增进调查、研究、制作等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 教材纲要第五学年 中国地理

(一)本国地理概要

1、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包括边防和海防重地)。

2、我国的地势、气候和人口分布(包括移民、侨民)。

(二)我国的重要山河、湖泊、港湾(包括水利工程)岛屿。 1、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系,昆仑山系、喜马拉雅山。

2、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珠江、运河、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等。

3、湖泊——太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青海等(包括淡水湖、咸水湖)。

4、港湾——塘沽、连云港、青岛、威海卫、旅大、高雄、厦门、汕头等

(包括军港、商港、军商合用港)。

5、岛屿——台湾、舟山,海南岛、南海诸群岛等。

(三)我国的各省市区1、国都——北京市

2、黄河流域及西北各省市——河北、天津(市)、山东、平原、河南、山西、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3、松黑流域及东北各省市区——辽东、沈阳(市)、鞍山(市)、抚顺

(市)、本溪(市)、吉林、黑龙江、松江、辽西、热河、内蒙古自治区。 4、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市区——江苏、上海(市)、南京(市)、浙江、

安徽、江西、湖北、武汉(市)、湖南、贵州、四川、重庆(市)、云南、西康、西藏地方。

5、珠江流域及华南其他各省市——广东、广州(市)、广西、福建、台湾。

第六学年

(四)我国的重要产业

1、畜牧和森林——产量及其分布。

2、矿产——煤、铁、石油、金矿、钨、锑及其他稀有金属等产量和分布。

3、水产——鱼、盐等产量和分布。4、农业——米、麦、豆、棉、麻、

丝、茶等产量及分布。5、工业——重工业、轻工业。6、商业——国内贸易、国外贸易。(五)我国的交通 1、铁路、公路主要干线。2、水运、空运。3、邮电。

世界地理

(一)世界的水陆分布和交通概况 1、世界水陆分布——大洋、大洲。2、世界交通——陆路主要干线;空运、水运主要航线。(二)世界上的两大阵营 1、和平民主阵营(1)世界和平民主堡垒——苏联。(2)我们的友邦—

—蒙古、朝鲜、越南。(3)民主势力谮伏中的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缅甸、暹罗,印尼及其他。2、帝国主义侵略阵营(1)帝国主义罪魁—

—美国。(2)美帝掌握中的南美。(3)美帝的夥计——英、法、意及其他。

  1. 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非洲、澳洲及其他。(三)两大阵营的将来

第三 教学要点

壹、教材编选要点(一)必须贯串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地理观点,认识自然环境可利用来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社会在不断地变化,自然也在不断地变化,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是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密切地联系的。

(二)全部地理以本国地理为重点,世界地理以亚洲为重点。

(三)教材的内容,要选取:

1、可以启发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建设新民主义社会思想的。

2、和工农大众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

3、可以增进儿童对于地理环境发展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一般趋势的认识的。

4、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的。

5、体裁宜多采用故事体和游记体。

6、文字浅显明白,附有明确注解和习题。

7、附有地图或照片(以有色地图为最适宜)的。

(四)教材的组织和分量

1、根据由近及远的原则,先本国地理,后世界地理。分量:本国地理占

3/4,世界地理占 1/4。本区域和本省市地理,可特别详细教学,并多加补充教材。

2、本国地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根据自然条件。内容分量:政治(各行政区、省市、重要都市、国防等)占 1/5。经济(工农业物产、交通⋯⋯)占2/5,自然(疆域、地势、山河、港湾、岛屿、气侯⋯⋯)占 2/5。

3、世界地理应先亚洲、次欧洲,先社会主义及新民主主义各国,后帝国主义及其附庸国,殖民地等,并从历史发展方面和历史科联络着去分析国际情势,以使儿童明了帝国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贰、教学方法要点

(一)指导儿童多看地图,绘地图,以培养儿童看地图,绘地图的兴趣和能力。

(二)培养儿童的理解力:例如讲东北物产时,可以提到那些物产对工业上的贡献;并且可以推测我国将来由农业国改进到工业国的前途。

(三)重要事实是要记忆的,但物产、人口等的数量不易详记的,只要有概念的了解就可以了。

(四)研究和讨论:可联系实际多从乡土问题出发。尤其要引导儿童提出问题,培养儿童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五)引起儿童自己的活动,例如观察、调查、研究、实验、搜集、制图、记录要点等,并常常引导儿童实地考察和游览,但在调查、考察、游览之先,必须使认清目的,以免不得要领。

(乙)《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草案)》

1951 年 3 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讨论通过中学政治、语文、历史、

地理、数学、物理、化学 7 科的课程标准草案,但未见到《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草案)》,内容不详。

《地理知识》1951 年 2 卷二期上,刊有蒲良所作“推荐毕黎译的《自然地理》”一文,开始笼统提到:“在新的中学地理标准中,规定有一年要学自然地理学”,并推荐最近中华书局出版毕黎译的《自然地理》,可作高中自然地理教科书用,指明原著为巴尔科夫(A.C.Барков)和包洛文金

(А.А.Половинкин)合著,经苏联俄罗斯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会核准作为中学课本。事实上,原著是苏联七年制学校开在第五年级(相当我国初中一年级)用的课本,我国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于 1950 年春已译作初中自然地理课本,高中一年级用的自然地理课本,是田世英编,人教社出版的。

三、中小学地理教科书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中小学教科书极为重视。 1949 年 10 月 19 日,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闭幕词中说:“教科书要由国家办,因为必须如此,教科书的内容才能符合国家政策,而且技术上可能印刷得好些,价钱也便宜些,发行也免得浪费。”“教科书对于国计民生, 影响特别巨大,所以非国营不可。”

同年 10 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设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原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的部分编辑人员。承担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的工作,开始编审中学文史地教材。

1950 年 9 月,教育部出版总署联合发出《1950 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以解决各地中小学教科书版本不一,供应混乱等问题。从此,中小学春秋两季教科用书表,每年 3 月、9 月分别下达,至 1958 年各地自编教材后才停止颁发用书表。

同年 9 月,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

因此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共同组织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当年 12 月 8 日成立,简称“人教社”)。①1951 年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的《1951 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规定:“人教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本年内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由国家供应的基础。”据此,人教社开始重编和修订中小学课本,重

① 人教社社长由出版总署副署长叫圣陶兼任;副社长由教育部司长柳湜兼任,秘书长为金灿然。社务委员会由叶圣陶、柳湜、刘凯风、宋云彬、朱文叔、金灿然、吉少甫、田世英、魏建功 7 人组成。总编辑为叶圣陶,副总编辑有柳湜、宋云彬、刘董宗、朱智能、金灿然。

编和修订的课本于 51 年秋季起陆续供应。

当时人教社遵循的编辑方针,是 1951 年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所提:“各科教材必须保持完整的科学性和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研究中国,参考苏联,以苏联中学教科书为蓝本,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新教科书。”

人教社地理编辑田世英在《谈谈中小学地理教科书》②(《地理知识》1952 年 10 月号)一文中,谈到编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学习苏联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先进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漫长的迂回道路;一是走群众路线,可以使我们得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文章扼要介绍了苏联中小学地理教科书最值得学习的优点有二:第一、关于各年级地理教材的分配与排列,基本上达到了自近及远、由习见到罕见、由现象到理论的原则;第二、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有立场,有原则,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剥削制度的仇恨,并指出学习苏联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先进经验,主要是吸收它的理论和方法。

建国之初,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小学地理教材,多采用 1948 年 3 月华北新华书店编辑出版的《高小地理课本》的版本。1950 年 7 月,教育部虽印发了《小学高年级地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但未编成课本。1952 年 5 月, 教育部会同出版总署对全国小学地理教科书作了统一的规定,决定从 1952 年秋季起,高级小学地理课本采用前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改编、中经人教社修订的《高级小学地理课本》(一至四册),其中第四册, 1951 年春季已经使用。而这套课本是 1949 年前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根据解放前王毓梅等编的《高级小学地理》旧课本改编而成的,内容虽加修订,删除了明显的反动内容,补充了一部分新的材料,但全部体系和结构基本仍旧。

这段期间,中学地理既无统一的教学目的,也无统一的教材,所使用的中学地理课本相当庞杂,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新中国成立前编印的旧课本,其中来自国民党统治区的,主要有以下几套:

田世英:△《初级本国地理》开明 1950、2、修订本韦息予:《初级外国地理》开明 1949、8、平 1 版本王成组:《高中本国地理》商务 1949、12、改编本苏继顾:《高中外国地理》商务 1950、3、修订本

盛叙功:△《高中外国地理》中华 1950、12、新修订本来自新老解放区的,主要有:

陈光祖 蔡迪:△《初中本国地理》新华 1949、 4、

华东教育研完室地理组:《初中世界地理》新华 1949、

卢村禾、陈尔寿:△《高中适用新世界地理》(2)上海新中国联行出教社上册 1949、9、下册 1950、2、

第二类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本,主要有以下几套:

曾次亮 田世英:△《初级中学本国地理课本》(4)新华 1950 人教社1952、

② 全文包括:(一)当前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情况;(二)中小学地理教材的分配问题;(三)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基本条件;(四)编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两个环节。

陈原:△《初级中学外国地理课本》(2)新华 1950、9 人教社 1952、3、田世英:△《高级中学自然地理课本》(1)新华 1950、 8 人教社 1951、

4、

田世英 邓启东:△《高级中学中国地理课本》(2)人教社 1951、5 初

版 1956、1、5 版

褚绍唐等:《高中本国地理》(3)大中国图书局 1951、

徐俊鸣:《高中适用新中国地理》(2)广州正大书店 1950、9、周光岐:△《人民民主国家地理》

(说明:有△者,是教育部、出版总署共同规定 1951 年春季采用的中学地理教科书。)

第三类是人教社 1951 年冬季,参酌教育部的指示,依照新的方向,从苏联十年制学校所用自然地理课本和外国经济地理课本改编的。

从上列中学地理课本可以看出,实际开出的中学地理课程,与前面根据文件列出的地理课程设置并不一致,而且各大行政区也不一样。①

第三类根据苏联教材改编的新课本,都是新课程,待后期详加说明。第一类来自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理课本,均为选作代用的教材,内容虽加修订, 但仅止于删除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增加了一部分新材料,全书的架子没有多大更动。第二类课本是在没有课程标准的条件下编出来的,在质量上较代用本有些提高。兹就手头掌握有材料的第一、二类课本略予介绍。

开明出版的田世英《初级本国地理》五册,是由王勤育和宋家泰修订的。原书分区系按六部地方编辑,到修订第四册时,正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全国大行政区的新建制。本册为了配合当前的实际情形,就依照大行政区的划分进行修改。这样,本册中的陕甘两省的教材,就与第三册相重复; 而东北大行政区包括的省市,为辽宁(附沈阳、鞍山、本溪、抚顺 4 直辖市),

辽西、吉林、松江、黑龙江、热河新 6 省。②

中华出版,盛叙功《高中外国地理》的新修订本是第三次修订,由于供应当时迫切需要,只就下列几个方面作了一些修改:

1、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上说,一套旧的观点尽可能的改过来了,如“地理决定论”、“民族品质说”、“人口过剩论”这些作为帝国主义者侵略根据的资产阶级的地理观点。对于“大民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尤予以指摘和消除。

2、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世界两大阵营各国的情况。

3、从地理学的观点上,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待自然的情况。(《修订要旨》语)

新中国联合出版社发行的《新世界地理》,情况特殊。本书虽是编者根据他们的旧作《新世界地图集》的说明扩充改编而成,但由校订者芮乔松代为增补了一部分新资料,而且是在上海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出版的,故把它看作来自新解放区。

全册分装上下两册。见到的版本不一,章次也不同。上册属 1951 年 8

月 5 版,目次如下:

① 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译有《初中自然地理》,编有《初中世界地理》。

② 1948 年秋,经过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重划行政区域。1949 年 5 月,各报刊登了新 6 省所属县、市、旗。

第一编世界总论,分世界地形、世界气候、世界产业、世界人口、世界政区 5 章。

第二编各洲分论,包括亚洲概说,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附锡兰、不丹、尼泊尔) 西南亚洲 8 章,以及欧洲概说、苏联、欧洲人民民主主国家,南斯拉夫和希腊。

下册属 1950 年 2 月初版,从第十二章至第二十八章,章目依次为北欧诸国、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诸国、法国、西欧低地国家。英国、非洲概说、北美洲概说、坎拿大、美国、墨西哥、中美及西印度群岛、南美洲概说、大洋洲概说、两极地方。

曾次亮、田世英合编的四册《初中本国地理》,第一、二册属曾编,第三、四册属田编。所见是曾编部分,人教社出版。没有编辑说明,从两册内容和体例中归纳如下几点:

1、本书开始是未立章的绪论,即全国总论。在“我们的祖国”标题下, 概述国名,广大的疆土和众多的人民、优良的地理环境、各民族的家庭、我国四邻,现在的行政区划。

2、分论除内蒙古自治区①独立一章外,余按六大行政区分章,章次为华北、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章以下,按省、市分节。有一省立一节,如绥远省、台湾省等;有一省立两节,如浙江省、广东省等;也有两省合立两节,如河北省和平原省、热河省和辽西省。安徽江苏未标省,分为皖北、皖南、苏北、苏南四个行署区。讲省区地理,开始多用游记体,叙述主要城市,然后叙述全省山河、产业和交通。每个大区逐省讲完后,再作总结。

3、内容上,人文地理份量多,自然地理份量少。编制上,每节有习题, 每章后有附表。

陈原编的《初中外国地理》,52 年以前的版本,分订上下两册,53 年 4 月人教社第六次修订本,合为全一册。一册版本分 10 章,章目依次是:地球仪和地图、苏联、亚洲人民民主国家、“日本、东南亚洲和印度半岛”、西南亚洲、欧洲人民民主国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被分割的大陆(包括非洲、澳洲、南极洲)、美国和南北美洲(包括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人口和国家(包括世界上的人口和世界的两个阵营)。在编排顺序上,两册本不同于一册本的是:第三章为我国的北邻和东邻,第四章为东南亚洲和印度; 战败后的日本列在第三章之尾,越南民主共和国列在第四章之首,这是按地理方位安排的,而一册本则改依政治原则。

本书特别注重政治地理,没有从自然上讲述亚、欧两洲和南、北美洲的概况;根据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问题,把南斯拉夫同希腊一块列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并指斥铁托为南斯拉夫工人阶级的叛徒。

由田世英编、赵寿祺助编的《高中自然地理课本》一册,供高中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使用。“编辑大意”首先说明把自然地理放在高中一年级的原因: “在高级小学及初级中学学了一般地理及区域地理之后,综合的学一些自然

① 内蒙古自治区 1947 年 5 月成立。从成立至当时,只包括兴安盟、呼纳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

勒盟、察哈尔盟 6 个盟,即原黑龙江、辽宁两省的西部和热河、察哈尔两省的北部蒙旗地,自治区政府所在地名乌兰浩特。

地理的根本知识,以便在这个基础上,把中国及外国地理的学习提高一步。” 全书立 5 章 22 节,目录如下:

第一章地球,分地球在宇宙间的地位,太阳与月亮、地球的发展史,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上)(下)6 节。

第二章大陆,分陆地的分布和边缘、大陆的水平形势、大陆的垂直形势、大陆上的水面——“河流”与“湖泊”、外动力与地形的变动、内动力与地形的变动 6 节。

第三章海洋,分海洋的重要和区划、海底地形、海水的运动、海水的温度与盐分 4 节。

第四章大气,分大气的重要与组成、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气压和风、降雨 4 节。

第五章自然生物,分自然生物的发展与人的作用、生物的分布 2 节。

这一课本有如次几个特点;(1)选有一些难度大的内容,如地球的生成、潮汐的成因、风的偏向、内动力的形成,所作的解释,达到了当时地球科学的水平;(2)贯彻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的观点:“人类的最高任务,不仅是了解自然,而是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本书每讲一种自然现象,多少夹叙些有关系的人生活动,以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例证,最后以专题论述了“人的作用”;(3)在编制上,斟酌取材,不蔓不枝,说理通畅,行文简洁;课文中有插问,注解多。

高中一年级开自然地理不过两年,本书使用的寿命虽短,但在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上别开了一次生面。

田世英、邓启东合编的《高中本国地理》,没有见到原书,内容和特点无从介绍。令人不解的是:1956 年全国已实施新订的地理教学大纲和使用新编的地理课本,高中是开中国经济地理,为什么人教社还出版《高中本国地理》?

必须带叙一下:上海亚光舆地学社于 1950 年出版中学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册》和《最新世界地图册》。据介绍,前者是参照新华书店出版及上海联合出版社发行的《本国地理》而编制,计总图 22 幅,分图 30 幅;

后者搜集苏联最新出版的世界地图从事编制,计总图 15 幅,分图 35 幅,对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和平阵营,与帝国主义的侵略集团及附属国家的反和平阵营,分剖显明,了如指掌。两种图册地形采用分层设色,16 开本,用重磅道林纸七色精印。

次年,另有两处同时印行两本很有价值的地理教学参考书:一是孙敬之等 6 人的《地理教学讲座》(北京 1950 年暑期教师学习讲座专辑),北京大

众书店 1951 年 2 月出版,内载讲演稿 9 篇。一是陈原编译的《苏联学校的地

理教学》,三联书店 1951 年 2 月出版。这是一部文集,内载编译者一年来断

续摘录,节译或改写而成的笔记 10 篇。

四、对中小学地理课本的评论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天(10 月 3 日),科协南京分会地理组举行一次中学地理座谈会,参加者为南京市中学地理教师和地理组会员 60 多人。座谈会由李旭旦主持,就最近华东局公布采用的田世英《初中本国地理》(开明)、华东教育研究室地理组《初中世界地理》(新华)、王成组《高中本国地理》

(商务)、苏继顾《高中外国地理》(商务)四种教科书进行批评和建议。除对《初中世界地理》评价较好外,对其他三种地理教科书分别指出其科学性的错误和教材庞杂、陈旧等问题,没有涉及国内外关系的政治思想和资产阶级地理学的地理思想(详见《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讨论》、《地理知识》1950 年创刊号)

1950 年 4 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令金灿然写出《中学地理教

本中的几个政治思想问题》一文,在 1950 年 5 月 3 日《人民日报》上发表, 嗣后《新华日报》(50 年 6 月 2、3 日)、《河北教育》(50、2∶6)、《云南文教》(51 年 4 期)等报刊分别转载,足见其所谈问题的重要性。

该文是就王成组的《复兴高中本国地理》(1949 年 12 月改编本)、田世英的《开明初级本国地理》(1950 年 2 月二、四册修订本)、韦息予的《开明初级外国地理》(1949 年 8 月平 1 版本)三种教本,分别在几个政治思想观点上加以分析和批判,兹撮要转述。

(一)关于两个阵营。文章首先阐明如次一段理论:“全世界的国家已经划分成明显的、丝毫不容混淆的两个阵营,一方面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阵营。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必须把这两个阵营分开,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世界各个国家并列起来,一国一国的叙述它们的地势、气候、产业等等,更不能把世界的资源及物产混合起来,无立场的加以说明和比较。”

接着,指出韦息予编的教本中,看不出这种分明的界线:“第一、在目次上就没有显出两大阵营的色彩;第二、没有介绍美帝国主义的真实情况; 第三、对于苏联还有若干歪曲的叙述;第四、对于新民主主义国家没有加以适当的叙述,对于美帝国主义的从仆法、意、南也没有适当的解剖;第五、在许多地方,把苏联和英美扭在一起叙述,混淆了敌友界线。”文章对每一点都列举了例证,如第五点:“第 78 页说德国‘国境在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分区长期占领中’,没有分清两种占领的性质。第八编综述中,把世界各国的农产、动力资源、金属矿产等作了平面的罗列,分别不出那些是掌握在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手里,那些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手里。”

(二)关于中苏友好。文章引用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不例外”的论断,并申言“中国人民必须倒向苏联一边,已昭若日月的真理”之后,批评王成组改编的教本违反既定国策,在如下两个方面表现了明显的反苏观点:第一、关于东北,叙述关于旅顺口、大连的中苏协定时,诬蔑苏联侵占了中国的权利,并且说“苏联在东北的势力大为扩张。”⋯⋯第二、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如把《中苏友好协定》中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叫“不幸”、“台湾收复而外蒙独立,恐怕得不偿失。”⋯⋯

(三)关于民族平等。文章阐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应该根据这个精神,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正确认识,消除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灌输给他们思想中的大民族主义的余毒,养成他们尊重少数民族的思想观点。”接着,批评田世英的修订本没有对一点加以足够的注意,在涉及少数民族的各节中,对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对于他们的经济政治制度,缺乏明白而正确的叙述。而且在若干地

方,沿袭了大汉族主义的口吻,对少数民族加上了一些轻蔑的词句。

(四)关于地理环境与人口问题。文章概括地指出“所有旧的地理教本都摆脱不了地理决定论与人口论的影响。这些教本中往往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制度来看地理环境与人口发展,把它们看成绝对的与具有决定性的。”接着具体指出田、王两氏分编的初中、高中本国地理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论的错误地方。

(五)关于经济建设。文章阐明“本国地理教学中,应该把我们丰富的物质资源,及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从事生产建设,加以恰当而生动的叙述,藉以提高他们对生产建设的认识,并鼓励他们的建设热忱。”接着指出所介绍的两种本国地理教本中,在这方面都做了一些,但都做得不够,而且有错误。

(六)关于选用材料。文章用具体例子指出“这两种本国地理教本在选用材料上都不够严谨,有的由于无批判地采用旧材料而承袭了旧错误,有的由于没有随着形势的发展改用新材料而形成了错误。”

文章举出(四)、(五)、(六)三方面的一些错误例子,都提到政治思想高度上作了批判。例如人口论,对向东北、西北及西南的移民,两书都是单纯的用人口过剩来解释。⋯⋯一二百年来,华北、华东、华中南地区的人口确实向东北、西北、西南以及海外移殖。但这种移殖是否由于这些地区的“人口过剩”呢?不是的,那是表现了在封建的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剥削之下,劳动人民失掉了生产手段,或者虽保有少量生产手段,但由于过分的剥削而不能取得维持温饱的生活资料的结果。所谓“人口过剩”,是封建剥削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造成的,一旦把这种剥削与侵略的锁链挣脱,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开始的时候,所谓“人口过剩”就不复存在了。

还须提及,该文前面列有出版总署编审局 4 月 30 日所写的如下说明:

“现在中学地理教本大半是旧时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各家私营书店所出版的。过去老解放区虽出过几种中学地理教本,但分量太少,内容也与全国解放后的形势不很符合,不再适用了。因此,前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在去年秋天,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在今年春天,提出供各方参考选用的教科书书目时,在中学地理科目中,就例入商务,开明的这几种本子。但是事实上,这几种本子虽然有在解放后由出版者自行修订过的,却仍旧包含着许多原则性的重大的缺点。⋯⋯希望各地采用这三种地理教本或采其他旧地理教本的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这篇文章所批评的地理观点,批判地使用旧课本。”

的确,编审局的说明起了动员的作用,金灿然的文章提供了批判的武器,

不少关心中学地理教育的人士和中学地理教师,对第一、二类的地理课本, 都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评论。这里列举部分书评文章于下:

彭果:对陈光祖编《初中本国地理教科书》(新华书店版)的意见(上海《新教育》1951,3∶2)

陈桥驿:对《本国地理课本》(人教社版)的意见(《新教育》1951,4∶3)

崔高举:我们对(曾次亮、田世英)《初级中学本国地理课本》第一册的一些零碎意见(河南《文教通讯》1951,1∶4)

陈桥驿:对陈(原)编《外国地理课本》的几点意见(《新教育》1951,3∶5) 王恩民:对陈原编《初中外国地理》(上册)的意见(《地理知识》1952∶1)

屈家璋:对田著《高中自然地理》的几点意见及一些补充(《天津教育》1951、13) 金祖孟:评《高中自然地理课本》第一章(《地理知识》 1951、 2∶2)

屈家璋:对田世英、邓启东编《高中本国地理》(上册)的意见(《天津教育》1951,

11)

褚亚平执笔:我们对现行中学本国地理课本的意见(《人民日报》1953、3、1)

评王成组的《高中本国地理》和卢、陈合编的《新世界地理》的文章较多,如:

陈桥驿:评王成组的《高中本国地理》(上海《大公报》,1951、7、25)

周靖馨:对于王成组编著《高中本国地理》(中册)的几点意见(《地理知识》1952、

3)

李宣文:对于王成组编著《高中本国地理》(下册)的几点意见(《地理知识》1952、

7)

吴传钧:评《新世界地理》(《地理知识》1950、5)

张凌光:对于《新世界地理》上册的意见(《地理知识》1951、2∶3) 鞠继武:对《新世界地理》的意见(南京《教师生活》1951、1∶6)

关信源:我对《新世界地理》(上册)的意见(《广东文化与教育》1951、3∶1) 潘钟琳:清除现行地理教科书的错误观点(评《新世界地理》上海《解放日报》1951、

7、22)

上列书评文章,从持论来看,一是评议,充分肯定优点,适当指出缺点: 一是抨击,专挑错误和毛病,批得体无完肤。从批判的内容来看,改编本或修订本是以思想观点的错误为主,新编本是以科学知识的错误为主。

为了读者了解书评的具体意见,这里选取两组文章,择要转述。

对陈原《初中外国地理课本》的意见有两篇。陈桥驿对原书的评价是: 无论就观点、内容、编排各方面讲,都算得是解放后最使人满意的一册地理教科书;也指出不妥和错误之处,如讲英国人口部分的标题是“地少人多”, “爱尔兰有英国‘盲肠’之称”、“实际的权力握在内阁手里,皇帝已没有什么作用了。”这是残留着一些容易引起观点模糊的字句;又如国际形势, 好些地方偏重了叙述和揭发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而忽略了人民力量的壮大。

王恩民首先肯定原书基本上是好的,但指出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正文中有些科学概念和事实的错误,如解释“位置”说:“位置就是方向”;解释“等高线”说:“比方有一座四百公尺的山,顺着山坡,每隔一百公尺的同距离连成一条线,这线就是等高线”;“关东州就是现在的旅顺、大连”, 印度“棉织工业中心孟买和阿麦达巴德都在德坎高原”,等等。有些习题提问不妥当,如“为什么平均人口密度是日本向外侵略的藉口?”“越南的主要农产品是什么?解放后要进行怎样的改革?”等等。另外指出有些统计数字前后矛盾;有些词句用得很不恰当。

对卢、陈合编《新世界地理》的评论有五篇,掌握原文的仅吴传钩和张凌光两篇。

吴传钧对原著的评价,优点是:(1)全书 380 页,约 23 万字,各部分所占页数:总论 70、亚洲 70、欧洲 100、北美 35、南美 25、大洋洲和两极地方 15。从各洲的重要性来衡量这个分配比例是合适的。(2)观点较新。明确指出了各国的本质和处理生产力的办法,把世界两大政治营垒划分清楚,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也有明确的批判,避免了一般旧地理教科书所犯的政治上的错误。(3)取材广泛,对于基本的地理科学理论和重要的地理事实都能扼要介绍,合于中学地理教育内容的要求,而且文字深入浅出,中学生容易体会吸收。(4)插图选择适当,能代表各国的本地风光和地理特色。

  1. 每章后面附列的习题,大多富有启发性,可供学生讨论的根据。缺点是:

(1)叙述方式脱不了列举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农业、交通、工商业、都市等的老套,差不多每一国都是如此,未免呆板。(2)有些地方未能洗除环境定命论毛病,尤其人口和农产分布的叙述,把环境的影响估量得过高。

(3)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动态的新事实介绍得不够多。

1950 年 7 月,陈尔寿作了再版“序言”,归纳各方面的意见,优缺点各五,除吴传钧所评的优缺点外,缺点方面还包括(1)译名前后有不统一的地方,较对不够精细,错字很多;(2)内容太多,高中两学期教不完。

其他四篇评论,都是针对修改本的。张凌光认为本书吸收了一些新观点,

避免了旧的地理课本中明显的政治上的错误,在一些地方大致分清世界两大政治营垒,可作高中世界地理暂用本或参考用书。但又认为原书的错误还是严重的,分三方面进行了批判:(一)不少地方表现地理决定论;(二)讲人口问题的错误和缺点;(三)讲地利(资源、物产等)多数没有谈到隶属于谁,谁能更好的使用地利。其次,这本书的错字很多。

陈尔寿和芮乔松在第 5 版中作的“序言”说:“本书因为是解放前的旧材料改编修订而成,内容缺点很多。1950 年夏季再版时,我们虽然遵照出版总署的指示,进行过增删和较订,但若干不正确的观点,并未完全肃清。⋯⋯

此外,1951 年 11 月《地理知识》,刊出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分会人民大

学地理组所写《关于地理教材和地理出版物的反爱国主义思想》一文。该文指出反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1)客观主义;(2)世界主义;(3)崇美思想。中学地理教材也存在这类的问题。

《高小地理课本》方面,见到唯一的自我批评文章。1952 年春,人教社编审部地理组对第四次修订本作了一番检查,写有《高小地理课本的初步检查》一文(《人民教育》 1952 年 3 月)。该文就检查第一、二册的结果,

总计显著错误 97 处;按错误的性质分:语法的错误最多,地图次之;再次为政治思想、科学知识不正确,字体不一致等,分类列表如下:

项目

册别

语法

地图

政治思想

科学知识

名词字体

总计

第一册

16

8

5

30

第二册

33

16

10

4

4

67

总计

49

24

10

4

9

97

在这些错误和缺点当中,最严重的是政治思想方面的错误。文章列举两例:(1)第二册第三课说上海“原来是个冷落的地方”,同册第十一课也说香港“原来是个荒凉的渔村”。这正是帝国主义在侵占这些地方之后制造出来的理论,说明这些地方并不重要,经过他们统治之后才繁荣起来。这种说法的用意在掩饰他们侵略行为的丑恶,使他们的侵略合法化。(2)第二册第九课谈到洞庭湖的水灾问题时,把水灾原因归根于“历年江水挟带泥沙入湖, 沉积湖底”,使洞庭湖失掉调节长江水量的功用,似乎洞庭湖的泛滥成灾, 只受自然的现象,这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反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圈套,忽略了社会制度是决定地理现象的主要因素。洞庭湖的水灾,主要是过去反动政府不关心民瘼,水利失修所造成。同课里又把沿岸恶霸地主的霸占湖田说成“大量开辟湖田”,这样一说,恶霸地主的不法行为反而有了开辟耕地、

改造自然的意味了。

文章最后指出了造成错误和缺点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缜密的考虑”和“周详的计划”。怎样修改,怎样新编,过去从没有一个通盘的计划,没有系统的提纲和标准,①无论修订也好,新编也好,大都出于个人的好恶。其次是编者之间、编者与绘图者之间,都各于各的,既没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又没有建立经常的检查制度。

1953 年 1 月,中国地理学会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期间,教育部教学指导司邀请大会代表,举行了一次“中小学地理课本编辑问题座谈会”。其中对于小学地理课本的意见,认为是“老一套的编辑方法,全面叙述,没有重点,没有区域特征,满篇是地名和名词,是完全不适于小学教育的原则的。”(鞠继武:《中小学地理课本编辑问题座谈会总结》,刊于 1953

年 2 月《地理知识》)

有一册供小学高年级用的《地理教学手册》,张粒民编,商务 1951 年 2 月出版,32 开本,202 页,被林之樵严加痛斥,说这本书是根据级少数过时的书籍胡乱抄袭而成的, 犯的严重错误主要是有许多崇美论点,它把旧中国的经济和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走了一百多年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美国经济作些纯数量的对比;叙述美国的资源如何丰富,什么什么都是美国第一,而美国缺乏的重要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料却一字未提;有一幅叫“职业分布”的图表中,竞把苏联和中国都列入牧业区、渔猎区和农业区的范围,而美国则拥有工业地区,欧洲全是工业地区。(林之樵:《清除大汉族主义和反爱国主义的地理学观点(书评)》,登在《地理知识》1951,2∶7),《地理教学手册》是被批的三本著作之一。)

在进行中小学地理教材批判的同时,地理学界的专家们也拿起新的理论

武器,对资产阶级地理学的旧思想展开猛烈的抨击,见于《地理知识》的, 主要有吴传钧的《对于旧地理思想的批判》(1950、2)、邓静中的《论地理学上的几种错误思想》(1950、6)、李旭旦等的《美帝侵略的地理思想》(1951、2∶2)、巴达邵夫的《对资产阶级地理学理论的批判》①(1952、4)。这样的批判,有助于查清中小学地理教材中的毒素。

总之,各种资产阶级地理观点和唯心观点,不同程度地充斥在建国初期一些中小学地理教材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地理教育界组织了对资产阶级地理观点的批判,是完全必要的,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以后看来, 这些批判有的也不免存在一些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有些批判文章本身也不是完璧无瑕的。

① 从此反映出:1950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的《小学高年级地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没有作为修订或新编的依据。

① 本文是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分会邀请北京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苏联经济地理专家巴达邵夫讲演的记录,由李祥琪翻译。这是一篇系统的深刻的批判资产阶级地理学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种族主义,地理政治学,全球地理学,马尔萨斯学说等)的好文章。

第二节 后期(1953、9~1957、8)

一、中小学教育目的任务的变更

从 1953 年到 1957 年的五年时间,实行党制定的国家总路线,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同时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教育事业纳入五年计划之中。这一时期的教育性质,已由新民主主义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

1953 年 12 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其中指出“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它的任务是教育新一代,使之成为新中国健全的公民。”

1954 年 1 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确定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着重发展高中。教学改革应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中心,相应改进教学方法。

同年 6 月 5 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指出: “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中学教育不仅要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的合格的新生,并且还供应国家生产建设以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同日《人民日报》发表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而努力》一文,提出“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的积极的建设者和伟大祖国的保卫者。”

教育部制订的《1955 年普通教育发展计划》中,提出普通教育在认真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贯彻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方针的同时, 有步骤的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

建国以后,倒向苏联一边,已成我国的国策,全国逐渐形成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建设事业也取得了苏联的大力帮助,苏联派遣大批专家来华工作。进入 1953 年,学习苏联趋向高潮,而苏联的普通教育理论和方法,也就深刻地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中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1953 年 6 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小学五年一贯

制本年秋季起暂缓执行,仍沿用四二制。同年 9 月,颁发《试行小学四二制

教学计划(草案)》,规定 1——4 年级不设常识课,地理常识包括在初小语文课中;5、6 年级地理仍单设,每周 2 课时。1954 年 2 月颁发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1955 年 9 月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小学地理均仍旧置。

同年 7 月,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及《1953 年 8 月至 1954

年 7 月试行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的调整办法》。教学计划中关于地理课程的设置如下表所列:

阶段

初 中

高 中

年级

课程体系

自然地理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

外国经济地理

每周课时

3

2/3

3/2

2

2

这次设置的中学地理课程有三个主要特点:(1)课程体系是仿照苏联的

①。初一开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开在中国地理之前,高中开中、外经济地理,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前所未有的。(2)高三虽无地理课,但初中各年级地理课时略有增加、比重仍达 6.7%。(3)初中中、外地理也好,高中中、外地理也好,每周课时是一样的,亦即中、外并重。

1953~56 这段期间,高小和中学地理课程连续开设 7 年,各学年每周合计达 16 课时,是我国普通中小学地理学习年限较长、课时较多时期之一。

在调整办法中,地理课程调整如次:初中二年级授中国地理,初中三年级授世界地理;高中二年级授中国经济地理;高中三年级增设地理;也授中国经济地理,每周 2 课时。

1954 年 7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部分学科的设置,授课时数的变更的通知》,高中一年级地理科原规定讲授中国经济地理,因为修订的课本不能如期供应,现改授外国经济地理。次年 6 月,教育部在《关于制发 1955—

1956 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的通知》中,规定高中一年级中国经济地理改讲外国经济地理,高中二年级外国经济地理改设中国经济地理,并说明这样对调设置的理由,是因为初中二年级教世界地理,到高中二年级教外国经济地理,这两门学科的关系密切,如果学习时间相隔太久,学生容易把世界地理知识忘了,这样对学习外国经济地理便会增加困难。经过这次调整,我国中学地理体系就与苏联完全一致了。

三、第一次《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1952 年,教育部在《关于编订中小学教学大纲中若干原则问题》里,提出制定教学大纲的方针是:“第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年和儿童一代,并把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残余从我们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法中清除出去。第二,在教学大纲中,应当划定教材的知识范围、容量和进度,给学生以系统的、巩固的科学文化知识,打下他们参加国家建设或升入中等专业学校与高等学校的基础。 1953 年春,教育部拟定了《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寄给

国内的地理学者和一部分中小学地理教师征求意见。初稿规定初中地理教材偏重自然地理。

人教社为了贯彻新编中小学教材的编辑方针,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要求各编辑室根据中央最近指示和总的编辑方针修订教学大纲;编辑人员必

① 当时苏联中学地理课程体系是:五、六、七年级依次设置自然地理、各洲自然地理、苏联自然地理;八九年级分设外国经济地理和苏联经济地理。十年级设天文学、属物理课程。须加指明的,中苏学制不同。中国小学 6 年,且四二分段。苏联小学仅 4 年,比我国提早两年进入中学阶段。

须遵照方针、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及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进行工作。由此可知,是先订好教学大纲,然后据以编写教科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订的《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是在人教社新编十二年制中小学地理课本全部完成, 其中有些经过反复修订以后,于 1956 年 5、6 月由人教社先后出版,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的。

这次教学大纲的编订,套用苏联教学大纲的模式,与旧中国《中小学地理课程标准》相较,不但内容迥不相同,而且形式也大不一样。教学大纲虽仅有“说明”和“大纲”两部分组成,但详细程度远非旧《课程标准》所能比拟。为了让读者了解新颁《教学大纲》的精神和面貌,特将《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说明”部分全文照录,“大纲”部分择要介绍,并摘抄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的地学部分;至于《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由于全文太长,只宜摘录。

(甲)《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说 明

小学地理教学的任务:

(一)使儿童获得关于地球的、祖国的、世界各大洲的初步的地理知识, 并获得关于定方向和运用地图的技能和熟练技巧。

(二)使儿童从各种地理事物和各种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例如太阳的光热跟气候的关系,气候跟天然植物分布的关系等),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初步培养儿童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使儿童认识祖国的自然界,认识祖国丰富的资源,认识祖国人民劳动的情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从而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在初级小学,地理还没有独立分科。这时候,儿童通过教师组织的观察、远足参观、实习课、实习作业,并通过语文课本上故事和课文的阅读及教师的讲述,学习地理知识。①

在高级小学五六年级,地理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了。儿童学到的地理知识是:

(一)地球和地图 使儿童知道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懂得根据太阳、北极星和指南针来确定方向,学习看地球仪和地图;并能在地球仪上和两半球图上指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知道地球上的五个气温带。这些知识是学习中国地理和各洲地理的初步基础。

(二)中国地理概述 使儿童知道祖国的位置、面积和人口,知道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民民主国家,知道祖国的海疆、陆疆和我们的邻国,知道祖国主要的平原、高原、山脉、河流、湖泊和它们的经济意义。

(三)中国区域地理 根据我国自然环境的特征,大纲中把全国分为东北区、黄河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云贵区、青藏区和蒙新区五个区域。按照从北(寒温带)往南(副热带和热带)从沿海(湿润地带)往内陆(干燥地带)的空间顺序,依次描述。使儿童从生动有趣的说明和图画

① 初级小学各年级语文课本应该包括的地理教材项目,经研究决定以后,再行公布(大纲原注)

中,认识祖国各地区的自然界,认识祖国人民在全国各地区进行生产活动的情况,认识祖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认识国内各兄弟民族的友爱合作和团结一致。

在讲述黄河中下游区的时候,应该使儿童认识我们伟大首都——北京。认识北京是祖国历代劳动人民所建设的文化古城,现在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是伟大祖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挥台。

(四)伟大的祖国 使儿童在学完中国区域地理以后,对祖国地理的全貌再有一个总的认识。认识祖国领土的广大,人口的众多,资源的丰富,政治制度的优越,各民族的友爱团结,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其美好前途。

(五)各洲地理 使儿童知道各大洲主要的平原、山脉、河流和湖泊, 知道各大洲自然界的情景,知道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和居民的生活状况。从而认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力量的强大和人民生活的幸福,认识帝国主义的残暴和腐朽,认识全世界人民在争取和平、争取民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的伟大胜利。

在五、六年级,儿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学到大纲中所规定的地图知识。使儿童认识全国的、分区的和世界各大洲的地形图和政治区划图。懂地图上的方位和图例各种符号的意义;教会学生用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距离,并能把大纲上所规定的地理事物(平原、山脉、河流、湖泊、国家、城市等),在地图上正确地,熟练地指出来。

教师生动语言的讲述和地理课本课文的阅读,是五六年级儿童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实习作业、远足参观,在教室里广泛地利用各种教具:图片、地理挂图、幻灯等,也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条件。远足参观每学年至少应该举行一次。五年级可以着重认识当地的自然界,六年级可以着重参观当地人民的生产活动和各种建设。举行远足参观,一定要有目的,一定要注意使儿童能够得到许多具体的地理观念,例如平原、丘陵、河流、湖泊、城市、村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工厂、矿场、铁路、公路、森林等等,以便更好地了解本学年学习的教材。

在小学中,乡土地理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讲述中国地理概述和当地所在的区域的时候,应该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使教材内容跟乡土地理结合起来,启发儿童认识当地的自然界,认识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和当地的主要建设,从而培养学生将来积极参加故乡和祖国建设的热情。要做好乡土地理教育工作,教师平日必须注意搜集本乡(本城)的地理材料,或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并领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的研究。

地理课外活动的内容,除了进行乡土研究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 组织并指导他们从事地理模型制造、地图绘制、远足参观、气象观测、地理读物的课外阅读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并且能够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五六年级,应该进行的实习作业有下列几种:利用太阳、北极星和指南针辨别方向,运用地图上比例尺计算距离,认识地图上的图例,练习在各种地图上找出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地理事物,填绘暗射地图,对气象和物候进行观察和纪录。①

① 如果目前学校中还不具备实施这些实习作业的仪器(如指南针、温度表),应该创造条件,逐步实施(大纲原注)。

为了完成地理教学的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 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经常学习时事政策,并且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如果在地理课中,只是照本宣科,罗列事实,不能把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联系起来,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大大失去教育的意义。大 纲

这部分是分年级并按学期作出内容和进度的具体安排。首先确定每一学期的地理总课时为 34,然后按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确定课时和内容要点, 最后安排复习课时和实习作业。例如五年级第一学期(34 课时)第一部分地球(9)课时),第二部分中国地理:(一)中国地理概述(9 课时),(二) 中国区域地理:1、东北区(12 课时),复习(4 课时)。

关于内容要点,举中国地理概述为例:

中国的位置、面积、人口,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是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国的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港:塘沽新港、旅大、青岛、上海、广州、湛江。最大的岛:台湾岛、海南岛。海洋在经济上和国防上的意义。

中国的陆地边界。中国的邻国。

中国的地形东部低西部高。东部的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部的高原和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山脉: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昆仑山、天山、大兴安岭、秦岭、南岭。多种多样地形的经济意义。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内流河与外流河。流入太平洋的河流: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大运河。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鸦鲁藏布江、怒江。内陆河: 塔里木河。淡水湖和咸水湖。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咸水湖:青海。河流和湖泊在经济上的意义。

关于实习作业,除认识各种地图,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在暗射地图上填出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地理事物外,就是安排观察当地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如五年级第一学期:(1)认识地平方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定方向,利用指南针定方向。(2)利用中午时日影杆在太阳下的阴影,测定当地的经线。(3) 观察学校附近的地形与河流,认识平原、丘陵或山地。判断河流的上游、下游、左岸和右岸。

第二学期:组织学生用温度表观测气温,用风向标或小旗观测风向,并记录阴、晴、雨、雪等各种天气状况(每日记录,每月整理一次)。并注意记录当地自然界物候变化的时期(河水解冻的结冰,草木发芽、开花、结实和落叶、候鸟来住等)。气象观测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轮流担任,要求每组学生能连续观测一星期(学生的长期气象观测训练,可以另外组织课外气象小组)。物候观察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由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观察对象,并制定长期观察计划。在制定气象观测和物候观察的时候,地理科教师应同自然科教师取得密切联系,一方面注意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自然科里已经取得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两科实习作业的重复。必要时,这两科的教师可以共同制定气象观测和物候观察的计划。

六年级第一学期: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当地的气象观测和物候观察。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把全年的记录加以整理。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的地学部分初级小学(1—4 年级)

1、当地四季的显著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

2、草、树木、乔木、灌木、针叶树、阔叶树等概念。

3、候鸟和野兽。

4、记载自然历。

高级小学(5、6 年级)

1、水的三态变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环,水力的利用。

2、空气的特性和成分,空气的流动和风的成因,风向和风力。风力的利用。

3、气象观测和气象日志(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晴、阴、雨、雪、云、气温、风向、风力——暴风、大风、微风、无风)。

4、土壤的概念和成因;土壤的成分和种类(壤土、沙质土、粘质土), 土壤的特性(渗水性、持水性和毛细现象)。观察土壤剖面。

5、地壳构造、矿物的概念和分类,花冈岩和石灰石,食盐、煤和石油、铁矿石和铜矿石。

分析小学地理、自然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地学的编订,与 30 年代小学课程标准相关部分比较,地理方向,有如下显著的不同点:

1、新大纲先学地球和地图的初步知识,作为学习中外地理的基础,较旧标准把地球的形状、两极、赤道、经纬线、水陆分布等内容列在中外地理的后面,则合理得多。

2、中国区域地理,新大纲是根据自然环境的特征划分的自然区,没有顾及省级行政区的完整性,如黄河中下区包括的范围,除四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两市(北京、天津)外,其余为数省区的部分地区,即陕西省的秦岭以北,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以南,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甘肃省的东南部等;而旧标准则是各省区和蒙古、西藏两地方的政治区。

3、世界地理,新大纲主要讲各洲,分国只讲苏联;旧标准主要讲分国, 其次讲世界大势。

地学部分,新大纲编订各年级的内容,远不及旧标准的完备。尤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形成的昼夜和四季变化的重要知识,全付缺如。

(乙)《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56 年

说 明

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要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并且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帮助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能以无限忠诚献身于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

在地理教学中要进行生产技术教育。应该使学生通过地理科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一些生产的科学原理,得到一些对于将来参加实际工作有益的训练。

通过地理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理解各种地现象之间,自然界跟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使学生从地理这门课程里,了解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制度上的根本差异;认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伟大祖国的自然界,认识我国历代人民在地理探险、发明创造和改造自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果断性、坚韧性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观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理教学应该注意跟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相结合。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当前国内和国际上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的情况。但是,引用材料的时候,必须注意跟本大纲有关的项目相结合;应该防止引用过多的材料和不适当的材料,形成专讲时事政治的偏向。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许多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例如实地辨别地平方向和实地进行简易测量的技能;绘制简单地图的技能; 使用各种仪器(温度表、气压表、风向标、雨量器);阅读和绘制各种平面略图,统计图表;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等。

接着,对各年级地理课程的任务、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和要求,教材的内在联系,以及教学应该注意之点,作了冗长的说明,计 5,000 余字。

初中一年级自然地理各组成部分的说明,是按课题逐一作出的。如在“地球的运动和经纬网”的课题里,使学生对于太阳的热力、白昼和黑夜交替的原因,四季变化的原因都得到一个初步的认识。此外,获得了经纬度的概念, 认识了经纬网的意义,更可以丰富学生对于地图的知识。

研究四季变化的原因,对于学生理解气候这一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并把观察材料积累起来加以比较,才能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此外,使学生认识南、北两半球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所承受的太阳光热并不相同,对于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也有极大的意义。进行这一部分教学, 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按:太阳高度为什么有变化,大纲并未说明,也就是说,没有说明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是形成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初中二年世界地理这门课程的任务,是要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我国以外的若干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概况,并把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情况作扼要的说明。各大洲一般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地理位置、面积和境域、地形和矿藏、气候、河流和湖泊,主要植物带的动植物、居民和政治地图。并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世界各大洲和大纲中所列的主要国家的自然现象孤立地罗列描述。必须使学生在学习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时候,能够把各个自然现象看作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东西, 并且能够把各大洲和主要国家自然环境的特点辨别出来⋯⋯。

初中三年级中国地理的说明,特别要提到的是:中国地理的教学,应该注意乡土地理和本省(自治区)地理的研究。教师在讲到本省所在的区域时, 应联系本地和本省的地理特征予以说明,并可把大纲中没有列入而在本省

(区)有重要意义的地理知识作适当的补充。

高中一、二年级外国经济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的说明,一概从略。 “说明”最后部分是“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有 3,000 多字,主

要是对教学方法或实践活动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例如,对初中各年级的“天气观察”所提的要求如下:

学习跟天气和气候有关的问题时,应该要求学生系统地观察天气并整理观察所得的材料。观察天气的工作,在初中一年级就要组织起来。平时每天

要有值日生进行观察,在学习“天气和气候”课题时,全体学生都要进行观察,并且要做出记录和描述。观察的内容不应该超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

①在初中一年级结束时,要根据一年的观察和搜集的材料,描述每一季的天气

变化。

在初级中学二、三年级里还要继续观察天气。这两年可以让学生按着值日的顺序轮流到学校地理园的气象台上观察气象(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 并把得到的材料做初步整理。如果学校中还没有建立地理园和气象台,就应该创造条件逐步使其实现。到每一季的末了,再把这一季的气候写成一份完整的记录。为了找出本地气候的规律,要把这些记录跟以前已有的有关材料做比较。

大 纲

这里只将大纲按年级列出内容的组成部分及其课时。各个部分的要点从略。

初中一年级自然地理(102)

绪论(1)(一)地球的面貌(3)(二)定向和测绘(9)(三)陆地表面的形状(8)(四)陆地上的水(11)(五)海洋(8)(六)地球的运动和经纬网(11)(七)大气(17)(八)地壳的变动(11)(九)陆地上的植物带和动物界(13)(十)人类(2)(十一)人类和自然(2)复习(6)

初中二年级世界地理(85)

(一)亚洲概述(12)(二)亚洲的国家(13):蒙古人民共和国(1)、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越南民主共和国(1)、日本(2)、东南亚各国(3)、印度和巴基斯坦(3)、西南亚各国(2)(三)欧洲概述(9)

(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8)(五)欧洲的国家(12):波兰人民共和国(1)、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德国(2)、英国(2)、法国(2)(六) 非洲概述(7)(七)南北美洲慨述(9)(八)美国(5)(九)澳洲概述(3)

(十)南极洲概述(1)复习(6)

初中三年级中国地理(85)

中国自然地理概述(24):(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2)(二)中国的海(3)(三)中国的地形(3)(四)中国的矿藏(2)(五)中国的气候(5)(六)中国的河流和湖泊(4)(七)中国的土壤和植被(4)(八)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1)

中国区域地理(57):区域的划分(1)(一)东北区(7)(二)黄河下游区(7)(三)长江下游区(6)(四)长江中游区(6)(五)东南沿海区(5)(六)两广区(5)(七)云贵区(3)(八)四川区(4)(九)西藏区(3)(十)陕甘青区(5)(十一)新疆区(3)(十二)内蒙古区(2)

① 《大纲》没有专门安排“天气观察”的实习作业,只是在“大气”这一课题的内容要点中有:怎样测定气温、风向的测定、风力的测定、降水量的测定,以及水汽凝结的不同形态(露、霜、雾、云、雨、雹、雪)。提了气压表,但未提怎样测定气压。

复习(5)

高中一年级外国经济地理(68)

绪论(2)(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4)(二)亚洲(18): 蒙古人民共和国(1)、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越南民主共和国(1)、日本(2)、东南亚各国(5)、南亚各国(5)、西南亚各国(3)(三)欧洲(17):波兰人民共和国(2)、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德国(2)、英国(3)、法国(2)、意大利(1)、欧洲其他国家(3)(四)南北美洲(9):美国

(5)、加拿大(1)、拉丁美洲(3)(五)非洲(3)(六)澳洲(1)复习

(4)

高中二年级中国经济地理(68)

中国经济地理总论(23):(一)中国国民经济的特征(2)(二)中国工业地理(10)(三)中国农业地理(7)(四)中国运输地理(4)

中国经济地理分论(41):(一)东北区(7)(二)内蒙古自治区(2)

(三)华北区(7)(四)华东区(5)(五)华中区(4)(六)华南区(4)

(七)西南区(4)(八)西藏区(2)(九)西北区(4)(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复习(4)

四、中小学地理教科书

1953 年 5 月,毛泽东主席指示,教育部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点,必须抽

调大批干部编出社会主义教材(人教社编辑员原仅 30 名,毛指示要补充 150 名)。又指出,所谓教学改革,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应该改编教材,编辑教学法。据此,教育部责成人教社立即开始准备。同时, 中央决定抽调干部增强人教社的编辑力量。

1954 年 6 月,人教社提出的新编中小学教材的编辑方针是:第一、贯彻社会主义思想,采用系统的基本科学知识,注意吸收先进的科学成果。第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释各种问题,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明自然现象和社会主义生活规律。第三、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原则,把科学原理、法则、定律与我国工农业建设、革命斗争联系起来。第四、符合教学原则,适合各科教学目的与学生年龄特征。第五、吸取苏联的先进经验。

同时也研究了各科教材的编辑方针、原则、体系等问题。语文、历史、地理等教科书必须自编。苏联在这方面的编辑原则、方针和经验,应尽量吸收。世界自然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也可以苏联教本为兰本,加以适当改编。但事实上,全套中学地理新课本,53 年就编齐出版了,人教社地理室以后的任务,是根据上述精神进行修改。

这次,人教社对新编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非常认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主要有:(1)加强编辑人员的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和苏联先进经验的学习。(2)加强编辑制度,树立科学的工作方法。(3)执行严格的审查制度。每一本教科书出版之前,均须在政治上、科学上、教学

原则上、文字上进行审查。其中有三点必须指出:(1)为了在科学知识上不犯错误,并能吸取最先进的科学成果,必须聘请专家参加教科书编写工作。从起草编写一直到定稿,均须与专家取得密切联系。(2)为了吸取优秀教师对教科书的编写意见,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方法,和他们取得密切联系。(3)为了避免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编写各级学饺(即小学、初中、高中)教科书,一般以直线前进为原则,必要时也可采取螺旋上升的办法。

初级小学语文课本应该包括的地理教材项目,并未见教育部另行公布。实际上,小学从三年起,在语文课本中包括有:“人们在乡村和城市的生活”、 “怎样确定方向”、“地面地形的认识”、“地面上水的认识”、“天气认识”等地理课题。

人教社新编出版一套高小、初中、高中地理课本,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套供全国统一使用的社会主义教材,也是全国唯一的地理课本。私家编印中小学课本宣告结束。教材全归公办的好处是:内容得到统一,不象以前私家各编一套,内容出入很大;不利之处在于独此一家,在编制体例上,没有“出奇竟胜”的局面了。

这套新课本的书名、册数、编者、初版年月,全列于下:

高级小学课本地理(4)

第一册陈尔寿 1954、3

第二册陈尔寿、杨纫章 1954、9

第三册陈尔寿、杨纫章、叶立群 1955、3

第四册陈尔寿、周光岐、李明 1955、8

初级中学课本

自然地理(2)褚亚平 上册 1952、5 下册 1952、11

世界地理(2)颜迺卿、周光岐 上册 1953、4 下册 1953、10

中国地理(2)王钧衡、田世英 上册 1953、4

陈尔寿、郭敬晖 下册 1953、10 高级中学课本

外国经济地理(2)颜迺卿、周光岐 上册 1952、5

下册 1952、11

中国经济地理(2)人民大学经济 上册 1953、4

地理教研室 下册 1953、10

上列编者中,杨纫章、褚亚平、王钧衡、郭敬晖等,均系人教社约请的, 其余均为人教社地理室专职人员。初中自然地理新编初版和修订再版,均出于褚亚平一人之手。芮乔松于 1953 年调入人教社后,参加该书的第二次修订。

从上列初版年月可以看出,这套新课本是分几次编出的,中学在先,小学在后;中学又有先后之分。另一方面,这套课本是按照新的方向编辑的。所谓新的方向,是以苏联十年制完全中学和七年制学校地理课本为蓝本,吸取其精神和方法,并依照教育部的文件(指示或教学大纲初稿),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编写的。新编本出版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听取教师和专家的意见,

经过多次修订,逐渐趋于完善。这套教材,受到社内外的好评,陈尔寿为此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 1956 年召开的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兹分别加以介绍。

1954 年 7 月出版的《小学教师》杂志,刊出陈尔寿所作《对新编高级小学地理课本的说明》。该文首先提出小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其中有一点没有体现于后来颁布《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的是:“从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地理事实中,例如开采矿物、灌溉沙漠、整治河道、营造防护林等等,使儿童理解到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根源是人们的劳动;在人民当了主人的社会里,劳动是人们高尚的品质,是英雄豪迈的事业,以培养他们尊重劳动,敬爱劳动者,并且乐于参加劳动建设祖国的志趣。”文章接着指明高小五、六年级全部地理教材的编写大纲,是参考苏联初等学校地理教学大纲和苏联四年级地理课本(维特考维奇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拟定的。

课本第一册出版以后,各地教师纷纷反映课本的分量多了一些,一学期教不完。编者作了考虑,决定减少分量。1957 年 6 月,南京市教育局召开了高小地理教材座谈会,教育部也派人员参加这次会议。与会的小学地理教师一致肯定了现行教材的优点。许多教师以切身的经验,体会到现行教材按照自然区分区讲述,比之旧教材按行政区分省讲述,易为儿童所接受;现行教村也不象旧教材那样,内容繁琐枯燥,语句死板乏味。但现行教材也存在一些缺点,首要的一点仍是教材分量太重,特别是第四册世界地理部分(见《江苏教育》1957、13:14 所载《对高小地理教材的意见》)。

褚编《初中自然地理》,是根据前面所提苏联巴尔克夫和包洛文金合编、供五年级用的《自然地理》改编的。它的主要优点是:(1)在教材结构方面, 废除了资产阶级地理学对自然地理固定不变的“四分法”或“五分法”①的体系。采取了与生产斗争密切结合,又为初中一年级学生易于领会的体系(见

《地理知识》1953 年 2 月《中小学地理课本编辑问题座谈会总结》)。(2) 在思想路线方面,课本对于自然现象的说明,自始至终是贯彻唯物辩论法的精神的(见李观方《对初中自然地理教材的研究》、文载《人民教育》1954、11)。最典型的一章是“地壳的变动”,最精采之处:一是“风化作用”, 课文加插图,鲜明地阐明裸露的岩石,在热力、水分、空气和有机物的作用下,渐渐发生破裂的过程,由坚硬的岩石变为松脆的岩石,最后成为沙和土, 体现了自然事物在外力作用下,变化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二是在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下,地壳表面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 课文是这样阐述的:

外力破坏地面,它的趋势是使地面变得平坦。但是,事实上地球表面并没有完全变得平坦。因为在地球的内力作用下,新的山脉、新的盆地、新的起伏不断在那里发生。如果外力不断在那里使地球表面变得平坦,那么,内力也不断在那里创造新的不平坦。总括一句话,地面不断在变动着。地球表面的形状是地球内力和外力相互对立斗争的结果。这种斗争从来没有停息过,将来也永远不会停息。

本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在使用期间,每年修订一次。1954 年第二

次修订的幅度较大,是褚、芮两氏根据 1953 年苏联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关于精

① “五分法”即星界(天界)、陆界、水界、气界、生物界。我国编的高中自然地理教材,几乎都是采用这种分法,仅见傅运森用过陆界、水界、气界三分法,未见有“四分法”

简教学大纲和精简教材的基本精神,以及两年来我国各地教师使用本书的经验,着重精简了一些初中一年级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并将一部分教材重新改编,详情见褚亚平、芮乔松;《对初中自然地理课本的说明》(《地理知识》1954、8)

曾昭璇根据 1954 年第 3 版(即第二次修订本)作了《关于初中自然地理第九章的一些意见》(《人民教育》1955、6);伊佩衡根据 1955 年第 4 版

作了《对 1955 年新版初中自然地理课本前八章的几点意见》(《地理知识》1956、1)。两氏主要依据苏联原著,分析既中肯,说理又透辟。兹就概念不够精确的地方,按先曾后伊,各举一处为例。

如在第四段上说:“很多动物(哺乳动物)适应气候变化的力量很强”,在原作(指巴尔科夫、包洛文金二氏原书)中是用“野兽”一词的。这个名词非常富于直观性,是合乎孩子们的想象力的。改用“动物”,就显得不具体,因为换毛动物只占动物的极少部分。因此,本书虽然再用括号注明“哺乳动物”来缩小范围,还是不如原作显得具体。其次, 谈到动物和气候的关系上,原作只是用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本书把“温度”改为“气候”, 我们以为这也不很贴切。因为换毛和气温关系是显明的,而和气候的其它情况如雨量、风等的关系就不大显著。

第 35 页倒数第 4 行讲“丘”时,概念是很不清楚的,如“高出周围起伏不大的部分叫做丘”,这样的提法首先是丘的高度不明确,其次是丘的形态没肯定。⋯⋯不如原书“在各种不大的高地上面,清楚地显露出山麓、山坡和山巅的,就叫做丘陵(山丘)。丘陵的高度,通常不超过四周平地 200 公尺。”概念就清楚又完整。

褚、芮两氏在第四次修订中,曾、伊两位的意见基本上被采用,科学性

更增强了。

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 1950 年编辑的《初中世界地理》,不知以苏联何种

地理课本为蓝本。人教社 1953 年出版,由颜、周两人合编的《初中世界地理》课本,则以苏联伊万偌夫和多布罗夫合著,供六年级学生用的《世界地理》为根据。

这个课本吸取苏联课本的编法主要有两点:(1)各大洲的自然概况,先讲位置和疆域;继述地形和矿藏、气候、河流和湖泊;最后讲土壤、植物带和动物界,体现各大洲自然的整体性和地带性。(2)各大洲总论中,在自然条件和居民之后,标有“政治地图”,介绍各洲的国家政权性质;在分论讲个别国家时,也都强调指出那个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或人民民主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体现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类利用自然和改进自然有原则的不同。在教材内容体系上,最初东北版先进苏联, 后讲亚、欧两洲。1953 年人教社版,先讲亚、欧两洲,后讲苏联,再讲亚洲国家。1954 年版的排列顺序如《教学大纲》所示。1956 年版有关各国经济政治部分的内容,都作了较大的修订,在欧洲分国志中精简了“意大利”,增加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王钧衡等合编的《初中中国地理》,主要吸收了苏联车夫兰诺夫编、供七年级学生用的《苏联地理》课本的精神,具体考虑我国地理和学生情况, 确定编写的原则如下:

第一、在教学目标和取材方面,使学生获得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作为升入高级中学学习中国经济地理,或升入技术学校学习土木、工矿、交通等科目的基础,并照顾到一部分学生不再升入高中没有机会学习中国经济地理,在区域分论里也有一部分中国经济地理的材料。

第二、在教材的排列和结构方面,先是总论,后是分论(区域)。总论约占全书 1/3,分论约占 2/3。总论教材的排列大体上和《苏联地理》课本的“概论”一样,分为位置和疆域、地形、矿藏、气候、河流和湖泊、土壤和植物、人口和民族八章。区域的划分,按苏联课本分区的精神,以自然为基础,结合经济、照顾省区为原则,把全国分为 12 个地区,如《教学大纲》所列;每区立一章,每章教材大体上依照“位置和地形”、“河流和湖泊”、“气候、土壤和植物”、“居民和经济发展”、“交通和城市”等等节目叙述。但节目的次序和标题,依据各地区的性质和具体情况酌加更动。如内蒙古区比较简单,便合并为“自然环境”和“居民及经济发展”两节。最后以“伟大的人民民主国家”作总结。

《初中世界地理》和《初中中国地理》两种课本问世后,未见有专门评论的意见。

颜、周合编的《高中外国经济地理》,苏联部分主要参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稿本,其它部分主要参考苏联维特威尔编、供九年级学生用的《外国经济地理》课本。①这个课本与《初中自然地理》课本同时初版,使用较早。嗣后,两种课本都陆续受到个别的或集体的评议,肯定其优点,也指出其缺点。

《外经》课本,1953 年采取分洲分国的编排体系,1954 年改用国家按政治类型编排的方法,其目录如下:

外国经济地理的对象、任务和学习方法世界政治地图概观

第一编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下分自然条件、居民、国民经济的一般特征、工业地理、农业地理、运输地理、伟大的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经济区域 8 章。

第二编 亚洲人民民主国家

下分蒙古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附寮国和高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 章。

第三编 欧洲人民民主国家

下分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7 章。

第四编 美国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下分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奥地利和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北欧各国 9 章。

第五编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中的国家

下分日本、东南亚各国、印度半岛各国、伊朗和阿富汗、土耳其、阿拉伯半岛各国6 章。

第六编 美、非、澳洲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

下分加拿大、拉丁美洲各国、非洲各国、澳大利亚联邦和新西兰 4 章。

1956 年版修订时,人教社地理编辑室把整个课本的编排体系,重新进行了研究,发觉这个课本把国家按政治类型来编排的方法是不妥当的,因为国际形势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各个国家的性质必须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

① 苏联 1954 年以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苏联经济地理开在八年级,外国经济地理开在九年级。1955 年新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这两门课程才倒置过来。

历史、文化多方面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不是用简单的分类方法可以解决的。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学的苏联外国经济地理专家拉柯夫断基,指出地理学科跟政治经济学科不同,外国经济地理课本中的国家仍应分洲叙述,以表现其区域性的特征,如果把国家分为类型来叙述,那就容易跟政治经济学混淆了。因此这次修订本,仍恢复 1953 年课本中分洲分国编排的体系。苏联由于地跨欧亚两大洲,又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仍单独编成一章,首先叙述。苏联的经济区原为 13 个区,现在苏联根据本国经济

发展的情况,分为 15 个区,课本中也相应作了修改(见《关于 1956 年秋季使用的中学地理课本修订情况的说明》、《地理知识》1956、8)。另一重要更动,是把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列入人民民主国家。

《中国经济地理》课本原版是人教社于 1953 年 4 月约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集体编写的。这编在总路线公布以前,仿照了苏联巴朗斯基著、供八年级学生用的《苏联经济地理》课本的精神。关于经济区域的划分,完全是依照当时我国的六大行政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 和内蒙古自治区及西藏的行政区域划分法。由于我国每一大行政区(东北区除外)内部各省之间经济差异很大,尤其是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有很大的悬殊,为了使区域经济地理讲述比较具体而生动,遂把每一大行政区(东北区除外)分为三个至四个小区,而以小区为重点。小区的划分,主要根据各省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同时照顾到各省经济差异情况,在不打破省界的条件下,把一个省或两三个省市的组合作为一个小区。如华北区三省二市, 划分为河北区(包括河北省和京津二市)、山西区和绥远区;华东区六省一市,划分为山东区、苏浙皖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上海市)、福建区和台湾区。至于东北区,以其各省之间经济联系密切,尤其历史发展条件相似,按总的叙述比较方便,所以基本上未分小区,只是在最后附带讲一下内部各区(南部、北部、热河)之间的差异。①

1954 年,由人大经济地理教研室和人教社地理编辑室根据总路线的精神,近几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情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读者们的意见,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将初版的第一章“中国自然条件的经济评价”和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作了精简;把原书分为两编:第一编中国经济地理概论, 包括 4 章即国民经济概述,工业地理、农业地理、运输地理;第二编中国经

济地理分论,其时六大行政区撤销了,这次修订是采用 54 年 8 月中国地理学

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专门讨论过的 10 个经济区,如《教学大纲》所列。各区之下未划分小区,但除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区外,其余各区均在最后一节简要地讲了各省(直辖市)的经济地理特点。

1956 年 4 月,由于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56 年到

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公布,书中的若干章节又由人教社地理编辑室重新改编。

这套新教材与建国前来自国民党统治区的旧教材相比,有三个不同的显著特点:第一、在观点上同旧教材有本质的区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并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观察

① 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关于高中课本“本国经济地理”下册的几点说明》,刊于《地理知识》1954 年第三期。说明分五点:(一)区域的划分;(二)怎样讲授“自然条件”和“居民”;(三)怎样讲授“经济”;(四)如何讲授“城市”;(五)教材分量太重的问题。

自然现象的技能。第二、在体系上,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内容作了分工,小学讲授地理常识。初、高中地理课的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初一讲授自然地理的初步知识;初二、初三讲授世界和中国的区域地理,以自然地理为主,也讲一些必要的经济地理知识;高一和高二讲授外国与本国的经济地理知识。这样安排,不仅系统性较强,而且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重复减少。第三、中学教材保持三个原则:由全球到分洲、分国,由总论到分论,由自然地理到经济地理。

这套新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还有很多的重复;(2)《世界地理》和《外国经济地理》教材基本上以苏联课本为蓝本改编而成,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不够,与地理无关的政治内容过多。

初、高中存在重复的问题,以初三内蒙古区(2 课时)和高二内蒙自治区(2 课时)为例,录取《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要点,以资对照。

内蒙古区

内蒙古自治区

包括的区: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

地形、内蒙古高原。东部边缘一带的平原(东北平原的西部边缘)。黄河沿岸平原:河套平原、呼和浩特平原、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气候、显著的大陆性气候。东西二部的差异、

河流和湖泊

土壤和植被、漠钙土、草原、森林、居民、民族成分、

中国的主要牧区,灌溉农业、矿藏的分布和采矿工业:铁、煤、盐、天然碱、包头钢铁工业的建立、 食品工业、毛织和制革工业、伐木工业、交通、集二铁路、

城市、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满洲里、

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丰富的铁矿和其他矿物资源、森林资源。

居民、人口分布。民族成分、经济、发达的畜牧业。农业区和主要农作物。木材工业、新钢铁基地的建设、其他工业。

运输、

城市、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

以上例中可以看出大纲目,内蒙的自然要素,初中比高中详细一些以外, 其它没有多大差别,而内蒙的经济,初中比高中还详细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对不继续升学的初中毕业生的需要考虑多了一些。①

与地理无关的政治内容过多是什么呢?比较普遍的是与政治或军事地理有点关系,但叙述政治斗争演变、空泛的政治议论或武装斗争的材料太多。

① 段宝林:《当前我国经济地理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9 年第 4 期), 对初、高中地理重复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另一种情况是与地理全无关系的政治材料,这里举外国经济地理课本(1956、9、6 版)叙述美国标题为“所谓民主”的课文为例。

美国政府是少数大资本家,特别是纽约华尔街垄断资本家,用来压迫广大人民的工具。这些最大资本家掌握着全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同时也控制着政府机关以及出版、文化、教育各方面的事业。在世界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方面,财富的权威,金钱的崇拜,都没有达到美国那样猖狂的程度。所谓美国的“民主”,实际只是少数资本家的“民主”, 一小撮资产阶级的“民主”,它剥夺了广大人民的政治权利,并侵犯了他们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完全走上了法西斯统治的道路。

在形式上,依照美国宪法规定:选举权是平等的,投票是秘密的,而且禁止利用种族借口来剥夺人民的选举权,可是美国的统治阶级运用各种卑鄙无耻的手法,使千百万“有色”人种和劳动人民不能参加选举。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在形式上似乎是由公民选举出来的,实际上是在垄断资本家操纵下产生出来的。他们依靠垄断资本家的财力来支持自己和政权,所以只能忠实执行他们的意图。

现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着执政,这就是美国资产阶级自夸的“两党执政”。这两个政党都是代表垄断资本家利益的,它们都是资本家欺骗人民的工具,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别。有时,两党之间有争吵,那只是各个垄断间争权夺利的表现。

1919 年美国共产党的诞生,①标志了美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已大踏步向前推进。美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反动统治的疯狂迫害下,斗争仍在加强,它目前的中心任务就是联合一切进步力量,在国内展开争取和平、反对法西斯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步党的组成无疑地给予“两党制度”以打击。进步党是美国民主势力的统一战线组织,②它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它反对美国仇视苏联和侵略的对外政策,反对种族歧视,反对迫害共产党人,主张减少军费以提高人民的福利。

五、中小学地理教学参考书和设备①

(甲)中小学地理教学参考书

结合新编小学地理课本,有人教社陈尔寿、芮乔松、李明、田世英合编的《高级小学课本地理教学参考书》,计四册,54、55 两年分册出版。内容分教学进度、各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点、教学建议、每区复习提纲等项。编印中学地理教科书虽仅一家,但编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书却有多处,

名称既不一样,出世也有迟早。最早的是:由京津两市部分教师编的初中自然地理和高中外国经济地理的《授课计划纲要》和《教学参考资料》,54 年8 月和 55 年 1 月分上下两学期印行,供京津两市使用,其它地区亦可作内部交流。接着,55 年暑假,又组织北京市中心小学教学资料编辑委员会,在《授课计划纲要》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把前者的内容项目并入后者,

① 美国共产党是这样诞生的:1919 年社会党的左派从社会党分裂出来,组成两个政党:在 8 月 31 日成立的是共产主义劳工党,9 月 1 日成立的是共产党。这两政党在原则上分歧很小,因此在 14 个月后即 1920

年 12 月合并,成为一党,即共产党。——课本原注

② 进步党的成分包括各种受华尔街剥削和压迫的工人、农民、黑人、青年、自由职业者以及带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和中小企业家的代表,其中以知识分子占主要的领导地位。——课本原注

① 有部分参考书和设备虽在 1957、58 年完成供应,但是配合这次地理教材(包括教学大纲和课本)而使用的,故列入本期一并叙述。

统称为《初中自然地理教学参考资料》和《高中外国经济地理教学参考资料》。

《高中外国经济地理授课计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进度、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练习题四项。其中教学目的分为全学年、全学期、每一课题等层次,举例如下:

全学年教学目的是:

第一、使学生从经济发展和生产配置方面明了世界各国的性质,培养他们对国际问题的正确看法。第二、通过各种具体事实的叙述,使他们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培养他们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这一全学年教学目的的表述,被人教社采入 1956 年 3 月:“出版者的话”中,载于当年《外国经济地理课本》的扉页上,较之当年部颁《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所说的这门课程的任务简明扼要得多。大纲是这样说的:

外国经济地理这门课程的任务,是要使学生认识我国以外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 还要用高中一年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实际而具体的材料,使学生明了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跟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方面的本质的区别。使学生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日益壮大,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不断削弱中。同时应指出目前国际形势的特点是战争力量跟和平力量(包括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斗争。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不懈努力,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世界和平中立地区的扩大,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平力量的增长, 整个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因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日益广泛地获得国际上的承认,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进行军事冒险的阴谋,日益受到全世界和平力量的有力的遏阻。

第一学期教学目的:①使学生了解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生产配置与经济

发展的特点,从而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培养他们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第一课题“苏联”的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苏联生产配置的合理,经济发展的迅速和经济力量的壮大,以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来坚定学生学习苏联建设祖国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信心。

教学重点,如苏联自然条件第一课时:(1)地跨欧亚两洲,海陆疆界及其重要意义。(2)领土广大对苏联经济发展的意义。(3)地形复杂对经济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第二课时:(4)气候复杂影响土壤植物带的多种多样化。(5)各种矿物、水力和森林,均极丰富。

《高中外国经济地理教学参考资料》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并作了一些必要的教材处理和教材注释。关于教材分析,例如分析苏联“位置”: “从位置上说,苏联是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国,因此,它在欧亚两洲的国际事务中都负有重大的责任,尤其在促进各国的友谊合作、保卫世界和平的任务中起着领导作用。

苏联的陆界极长,与 12 个国家为邻,其中大部与欧亚两洲的人民民主国家相接,便与经济上与文化上的联系,尤其中苏两大国团结在一起,成为和平力量的有力支柱。

苏联濒临着许多的大洋与内海,对交通运输和海产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

① 55—56 学年度的《高中外国经济地理课本》是按国家类型编排的,用于第一学期的上册,全属苏联和亚欧人民民主国家。

用。”

关于教材处理,例如将前面关于苏联陆界的一段材料,与自然条件“领土”项下最后一段关于苏联海疆的材料合并列入提纲“位置”一项内叙述。关于教法建议,例如:“为了帮助学生记忆 16 个加盟共和国的名称,教师可

以自由创造一些方法,如有人把 16 个国家分为四组:高加索 3 国,波罗的海

4 国,中亚 5 国和其余 4 国。”

1955 年暑假,由北京市中小学教学参考资料编委会编的《初级中学课本自然地理教学参考资料》,内容包括教学进度、每章的教学目的和教材分析, 以及每节的教学目的、讲授提纲、作业、教材分析、教法建议、注释、参考书目等项。其中教材分析,是为了帮助教师深入和掌握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便更好地贯彻教学目的而写出的。分析时,特别注意了教材的内在联系,并指出教学要点。分析的详略,视课文情况而定。对课文阐述不够清楚的地方分析较多,反之较少。此外,本教参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编有检查课,复习课以及实习和参观。

56、57 两年,人教社相继出版下列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书: 初中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 北京中小学教学参考资料编

委会原编,汪含英、李大庆、董国政三人修订。

初中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汪永泽、单树模、黎立容合编

初中中国地理教学参考书 秘际韩、傅佳、夏慰曾、王树声合编

高中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参考书 叶立群、陈尔寿、刘仲夫、芮乔松合编

《初中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的内容较之前身《教学参考资料》只少了 “参考书目”一项,其余项目依旧。其它三种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书,包括的内容项目都是(一)教材说明,(二)教学建议,(三)教材注释,(四)参考书或参考资料。(注《高中外国经济地理教学参考书》人教社没有编写。) “教材说明”并不是扼要地说明教科书的地理知识结构和意义以及思想

教育因素,而是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冗长的叙述。例如《初中世界地理下册教学参考书》关于法国的地形,不但说明法国地形与构造的关系,而且分别叙述法国 9 个地形区,其中第六区中央高原作出如下的叙述:

中央高原在法国中部,是一个三角形的地垒。地垒四周是平原和谷地。高原的地层古老,多太古界结晶岩,是法国最早成立的陆块,是海西宁造山运动的产物。

古生代时,中央高原一度准平原化,第三纪造山运动发生,使中央高原再度隆起, 并发生强烈的断裂作用和火山作用。今日所见高峰多同火山作用有密切关系,海拔 1,866 公尺的比得桑赛峰就是一个死火山峰。

由于中央高原接近阿尔卑斯构造带,因而隆起量较大,一般海拔在 1,000 公尺左右, 其中以东南边缘的塞芬尼山最高,约在 1,500 公尺左右。由此往西,山势逐渐低落,最西部的里摩新山已在 500 公尺左右,成为加隆平原的边缘地带。此外,高原的南部高赛斯

台地山势更低,已在 500 公尺以下,喀斯特地形比较发育。

中央高原由于古代原始森林被采伐,雨水和河流冲刷剧烈,除少数溪谷低地有耕作业分布外,广大地区已开辟为牧羊区域。

在中央高原周边,尚有小规模煤田零星分布。其中高原东侧的圣亚田煤田最著名, 煤质优良,可供冶金之用。在这里有规模不大的冶金工业。

“教学建议”,各种教参项目并不一致,除“教学要求”和“教学时应

注意之点”都具备外,有的列有“教具”,有的既列“教具”,又列“讲授提纲”。

57、58 两年间,上海市教育局教育教研室编、新知识出版社印行一套《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参考书》。实际上是该室主持,由几位教师分工执笔,并经华东师大褚绍唐审阅。这套教参是以课时计划的形式编写的,内容包括教学进度、教学目的、讲授提纲、教学建议,另加注释和参考资料两项。所谓“注释”是对课文中疑难问题或叙述得不具体的词句的解释,供教师参考,不宜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所谓“参考资料,是介绍一些文章或专著,作为教师钻研有关问题之用。

兹引《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地理课堂教学参考书》第二章中国的海第一节海岸和岛屿(1 课时)的课时计划于下,以见一斑。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海岸和岛屿的性质、特征以及分布情况。教具准备 亚洲地形挂图(标明我国大陆海岸起迄点)

讲授提纲 一、绵长的海岸 二、两种不同性质的海岸:(1)沙岸的特征和分布;(2)岩岸的特征和分布。三、岛屿的分布:(1)大陆岛;(2)海洋岛。

教学建议

复习旧课 一、在黑板暗射图上填写我国的邻国,并说明我国陆疆形势的优越性。二、在黑板暗射图上指出我国的临海、重要岛屿和群岛,并说明我国的海疆形势以及隔海相对的有哪些国家。

讲授新课 本节内容主要说明:(一)我国有绵长的海岸;(二)我国两种性质不同的海岸——沙岸和岩岸的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并指出两种海岸在经济上的意义;

(三)我国岛屿的分布,大陆岛和海洋岛的意义。讲述本节时,可参考下列各点:

绵长的海岸 讲这一段时,须用“亚洲地形挂图”来说明,指出我国大陆海岸最北从鸭绿江口起,最南到北仑河口止,长度相当于赤道的 1/4 以上;如将大陆海岸和岛屿海岸合并计算,长度在 2 万公里以上,相当于赤道的一半。

沙岸和岩岸 讲这一段时,用“亚洲地形挂图”和课本附图 9“沙岸和岩岸的分布” 配合讲解。首先告诉学生我国海岸有沙岸和岩岸两种,并指出其大概的分界处。然后引导学生看地形图用对比提问的方式进行讲述。如杭州湾南北的沿海地形是否相同?各以哪种地形为主?比较南北海岸的曲折程度怎样?陆地上河流的入海处有什么特点?比较南北沿海岛屿分布的数量等问题。接着按照课本第 6—7 页有关内容,概括两种海岸特征,指出沙岸的特征是海岸比较平直,岸外多沙滩,沿岸一带是广阔的平野。这种海岸的缺点是缺乏良港,优点是沿海可大量发展晒盐事业,陆上的生产富庶,而沿海和内陆之间交通又不受阻隔。岩岸和沙岸相反,它的海岸曲折,多良港,岸外岛屿也多,有利于海运和渔业; 但沿海的陆地上常是丘陵起伏,耕地比较缺乏。最后叫学生在课本附图 9 上,从鸭绿江口起,沿海岸到北仑河口止,用彩笔以不同的符号描写出沙岸和岩岸的分布作为小结。

岛屿的分布 讲这一段时,首先说明岛屿可分两大类,即大陆岛和海洋岛,并分别讲述什么是大陆岛,什么是海洋岛,说明我国岛屿的数字。然后叫学生看地形图,明确我国岛屿绝大部分在岩岸区的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沿海地带的大陆岛,其中以浙江省为最多, 约有 1,800 多个。我国的海洋岛多是分布在南海中的珊瑚岛。

巩固新课(1)我国有哪两种海岸?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分布情形怎样?(二)什么叫大陆岛?什么叫海洋岛?你能各举出一个岛屿的例子吗?

布置课外作业(一)对照地图,阅读课本,了解我国沙岸和岩岸分布的情形,并比较两种海岸的不同特征。(二)在暗射图上,用不同的符号描绘沙岸和岩岸。(三)对照地图,阅读课本,了解我国岛屿分布的情形。

(乙)中小学地理教学设备

地理教学设备包括地理教具、地理教室、地理观测场所等。地理教具又可分为平面图形、立体教具、电化教具、仪器等类。这段期间,大量出现各种地理教具,为保证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分述之。

平面图形中,有备学生用的地图册和暗射地图册,以及供教师课堂演示的挂用地图和挂用图片。从 1957 年秋季起,小学和初中地理课本都配有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的地图册,是地理教材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些单张图幅,原是附在地理课本之后,容易丢失和损坏,改装成册,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初中地理教学用的地图册有两种:一是《中国地图册》,它是由 1953 年 9 月地图出版社编印的《初中适用中国地理教学图》演变而来;一是《世界地图册》。这两种地图册都是依据地理课本内容编制、用彩色印刷的,供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复习之用。

地图出版社配合中小学地理课本,编制出供学生作练习用的暗射地图册,除初中一年级外,其余每一年级一册,小学、初中、高中都有,1955 年出齐,象地图册一样,伴随课本发行。暗射地图的底图内容,大都是相当简单的,一般仅绘有径纬线、国界、区界、主要城市、河流和湖泊的符号;也有部分暗射地图,为了显示某一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绘有某种地理要素的符号,如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高等深线、流域分界线等等。

到 1957 年春,地图出版社出版了小学地理教学用的挂图 21 种,初级中

学用的 49 种。初中的挂用地图相当完备,有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图、世界植被图、各洲地形图、主要分国图;中国政区图及其它特种地图、中国分区地形图等。高中经济地理教学用的挂图,尚付缺如。

还有供教师用的暗射地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用大幅纸张印制的,象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欧洲、亚洲、中国等填充地图、各地新华书店均有出售。一种是油漆在小黑板上或在小黑板上用广告颜料绘制的暗射挂图,是学校自制的,应用最便。

截至 1957 年底,我国出版的挂用图片有几种,其中以地图出版社编制的为最好,因为它是结合地理课本内容的,计有小学地理教学图两辑,配合高小地理课本第一、二、三册的内容编绘。这套图片在初中中国地理课上也可参用。配合初中自然地理课本编制的,有自然景象挂片 1—5 组;配合中国地

理课本编制的,有中国景象挂片 1—2 组。只缺世界地理挂用的图片。

立体教具包括模型和标本。使用最广的模型是地球仪。当时有好几处制造地球仪,一般直径为 32 公分,内容分政区和地形两种。也有好几处塑造地形模型,有普通的,如喀斯特地形模型;有区域的,如中国地形模型,均用石膏堆塑,很笨重,只能平放,不能挂用。

属于地理教学用的标本种类多,自然地理方面,有岩石和矿物、土壤、植物、动物等;经济地理方面有重要工业原料和产品以及主要的农作物。当时有的可以买到,如岩石、矿物和腊叶标本;有的须学校之间进行交换(如土壤)或自制。

当时使用的地理教化教具,有玻璃和胶卷制作的地理幻灯片,放映机只是直射式的,但使用不广。电影地理教学片尚未出现。

中学地理教学使用的仪器种类不多,大致有:(1)作测量用的指南针、平板仪;(2)作观测气象用的温度计、气压计、风向风速计、湿度计、雨量器、蒸发皿、日照计等;(3)作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实验用的月地运行仪(我

国张俊德于 1952 年发明)、作经纬网演示用的铅丝经纬网仪。以上这些仪器, 当时都可买到。

专门设计的地理教室虽有书籍谈到,但未见专文介绍什么学校已经建立。至于地理园或气象观测站(哨),则无论城乡中小学有不少建立起来了。见有文章介绍的,有以下几篇:

邱崇岳:我校的地理园(《贵州教育》 1955、3)

吴其昌:介绍我们学校的地理园(《地理知识》1955、8) 王积民:我校的少年气象观测站(《地理知识》1957、3)

高玉堂:我们是怎样通过建立气象站贯彻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同上, 1956、9)

兹录江苏丹阳中学地理园四个部分的设备于下:

  1. 天文部分:日影杆、经线方向标、纬线方向标、望远梯、赤道日晷、季节日晷、斜度测量器、指极标、星晷、星位标、天文望远镜、昼夜和四季演示器、三棱镜等。

  2. 气象部分:百叶箱、温度表、湿度表、地温表、三杯风速器、风向旗、风级标、风压器、雨量器、蒸发器、量雪尺、日照仪、测云器等。

  3. 地貌部分:火山喷发演示坑、矿物标本箱、岩石的风化标本、土壤标本坑、冲积平原的剖面模型、褶皱模型、断层模型、地貌模型、沙盘等。

  4. 其他部分:一平方公尺的地面、立方公尺模、高度标、测步栏、竹篱笆、石凳、黑板架等。

这些设备大部分是自制的,少部分是购买的或行政上发给的。(见江苏丹阳中学地理教研组编《我们是怎样建立地理园的》一书,人教社 1958 年 4 月版),该园缺水文部分。

六、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和教学所受苏联的影响①

(甲)地理教育所受苏联的影响

这段期间,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和中小学地理教材的编辑,基本上是师法苏联的。而苏联中学设置的地理课程和编著的地理课本,又深受苏联当时地理学派的思想影响。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苏联地理学界对“统一地理学”的争论。

当时苏联占主要地位的地理学派把地理学截然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②两类,彼此独立。理由是前者受自然规律支配,后者受经济规律支配, 不容混淆。

1955 年 2 月,苏联地理学会于莫斯科举行第二届代表大会。与会代表对具有不同对象和不同规律的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独立性没有异议,但对贝尔格主张区域地理是“统一地理学”进行了批判,认为他受了德国赫特纳的影响,混淆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独立性,用自然环境解释经济现象。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1859~1941)是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创始人。1927 年出版了他的主要代表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全长共分九编,分别叙述了地

① 为了叙述的方便,叙述的内容没有局限于这段期间。

② 当时苏联地理学界对人文地理学片面注重其主要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一概忽视,这也影响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发展。

理学的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任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概念和思想的构成,地理学的特殊手段地图和照片,地理学的文字表述,地理学教育。贯串所有这些部分的中心思想是地理学的区域特性:地理学的历史表明其科学任务在于了解区域,地理学的对象是人类和自然的区域性,地理学的重要方法是区域——比较方法,地理学作为区域科学而在科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地理学的价值就是从“三维”现实的区域——空间角度来了解人类与自然(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出版说明,中译本 1983 年 5 月初版)。

进入 1960 年,V·A·阿努钦著《地理学的理论》一书,大力支持统一地

理学思想,既抨击了“非人生”的自然地理学,也抨击了“非自然”的经济地理学。他的书受到巴朗斯基和萨乌什金的热烈赞扬,却受到格拉西莫西夫、卡列斯尼克和康士坦丁诺夫等人的反对。(见李旭旦译,美国普雷斯顿·詹姆斯著《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1982 年 7 月第 1 版,第 280 页。)

在统一地理学概念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地志学。它有重要作用,但本质上是服务性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科学普及用的。地志学不是一门有理论的科学,因而不能体现“高度的地理综合”。它是事实的堆积,而不是理论的总结。①

苏联“割裂地理学”(萨乌什金语)既直接影响我国的地理科学,也间接影响我国的普通地理教育。后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和教材就摆脱了“割裂地理学”的影响。

(乙)地理教学所受苏联的影响

苏联地理科学对我国地理界有很大影响,但远不及苏联教育科学(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影响我国教育界的深广。当时凡是与教育有关的部门以及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无不奉苏联教育科学为圭臬。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比新中国早建立 30 来年。它在马列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教育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所当然地为新兴的人民民主国家所借鉴。

当时输入我国的各种俄文教育书籍很多,译成中文的也不少,兹择要简介于下:

由阿·阿·斯米尔诺夫总主编、斯·耳·鲁宾斯坦、阿·恩·列昂节夫、勃·姆·捷普洛夫主编的《心理学》,是 PCOCP(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俄文缩写)教育部批准印行的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科书。本书是近20 个研究人员集体编写的。原书 1956 年莫斯科出版,由朱智贤、龙叔修等

11 人合译,人教社 1957 年 11 月出版。本书在序言中指出:“在这本教科书里,反映心理科学的最新成就,近年来苏维埃心理学中所发生的一些变化。书中对于作为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给予了相当大的注意。比以前的教科书更充分地利用了实验研究材料,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发表的实验研究材料。相当广泛地介绍了各种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把这一部分划成了专门的一编。”

全书分心理学的一般问题、认识过程、需要与情感、意志行动和熟练、个性的心理特性、儿童心理的发展六编。其中对教学活动最有影响的,是第二编认识过程,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想象七章。

在此以前,有捷甫洛夫著的《心理学》中译本出版。

① 《关于地理学统一性的争论》,靳梅译自《全苏地理学会通报》1971 年 4 期,译文载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编《中学地理教学》1983 年第 5 期。

由阿·伊·凯洛夫总主编,勃·朴·叶希波夫、恩·克·罔查科夫、耳·符·赞科夫主编,25 人参加编写的《教育学》,也是 PCOCP 教育部批准印行的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科书,1956 年莫斯科出版,由陈侠、朱智贤等 8 人翻译,人教社 1957 年 3 月第 1 版。原书分十六章,其中影响我国教学实践最深的,是第八章教学过程和第九章教学方法。第八章除阐明教学过程的本质以外,提出 7 条教学原则:(1)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2)教学的直观性;(3)理论联系实际;(4)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5)掌握知识的巩固性;(6) 教学的可接受性;(7)在教师对班级进行集体工作的条件之下,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第九章对教学方法下了定义:“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工作方式,即可以用来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那些方式。”并提出九种教学方法:(1)教师的讲述和讲演;(2)教师跟学生的谈话;(3)教师演示所研究的对象,演示各种实验;(4)演示图片和图表;(5)参观旅行;(6)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其他书籍;(7)学生的独立观察、实验室作业和完成各种实习作业;(8)练习;(9)检查学生知识的方法:口头检查、书面检查和实习检查。

在分节论述里,教学方法由 9 种并为 7 种,是将(4)演示图片和图表,(5)参观旅行合在(3)内,作为一节,标题为“演示所研究的对象”。把参观列入其内,是不合逻辑的。在参观的论述中,又把地理的野外观察视作参观,也是不妥的。最后一节,标题不是“检查学生知识的方法”,而是“学生知识的检查和评定”。

在此以前,凯洛夫主编、申比廖夫著、奥戈罗德尼科夫和史姆比辽夫合

撰的三种《教育学》,都分别译成中文出版,但以凯洛夫先主编和后总主编的《教育学》影响最大,他是当时 PCΦPC 教育部部长,所以后来一谈到苏联教育学对我国的影响,就以凯洛夫为代表。

《教学法原理》,伊·姆·杜贺夫内伊著,方德厚译,作家书屋 1952

年 10 月初版。本书是从著者《教育学概论》中译出的,除首先论述马列主义

的认识论和苏维埃学校的教学理论外,其余是论述 8 个教学原则。

在此以后,名义上由姆·阿·达尼洛夫和勃·朴·叶希波夫两人合著, 实际上还有姆·恩·斯卡特金,厄·伊·莫诺兹昂、斯·姆·沙洛夫,恩·朴·塞尔波夫等人参加编写的《教学论》,是作者们总结苏联普通学校教师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而编成的。书中详细地论述了教学的本质、原则、内容、方法和普通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等。原书 1957 年在莫斯科出版,由北京

师大 1955 年级外语系学生译出,人教社 1961 年 6 月第 1 版。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书,1980 年我国还重印过译本。

直接影响我国中小学地理教学的,是苏联一系列中小学地理教学法原著,由俄文译成中文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地理教学法》:H·P·席拉佐夫著,1950 年俄文版,雷呜蛰、范钦安译,正风出版社 1953、3、初版,1954、1、6 版。

  2. 《小学地理教学法》:П·A·鲍格达诺娃著,1951 年俄文版,李德方、党凤德、黄长霈译,人教社 1954、3、初版。

  3. 《自然地理教学法》:A·A·包洛文金著。1953 年俄文版(实际上1938年即已出版),李牧、李瑜、孙皋满译,人教社 1955、7、初版。

  4. 《中学世界地理教学法》:A·E·毕比克著,1952 年俄文版,董一若译,人教社 1954、 7、初版。

  5. 《中学外国经济地理教学法》:C·Φ·卡尔加洛娃、Γ·C·潘莫洛

娃著,1953 年俄文版,清河译,人教社 1955、8、初版。

  1. 《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H·H·巴朗斯基著,1955 年俄文版, 李德方、马广志译,人教社 1956、9、初版。

前两种均系小学地理教学法,而以库拉佐夫所著影响我国最大。其书分四章,而以第二章中运用心理学与形式逻辑的原理,阐明地理观念、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在地理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学生意识中形成的教学方法,是全书理论较强的部分。

包洛文金著的《自然地理教学法》成书较早,经苏联文化部高等教育司批准供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材之用。全书分四章:第一章自然地理教学法引言; 第二章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方法的运用;第三章课堂和课外作业组织形式;第四章自然地理各题材的一般研究。中译本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包括原书前二章,下册包括原书后二章。颜迺卿作了《介绍自然地理教学法上册》(《地理知识》1955、12、),指出本书三大特点:(1)全书的逻辑性很强。它随着读者思维的发展,一步步地引人入胜;(2)在说明问题时, 作者采用明确而解决问题的例子;(3)本书在谈各种方法、方式时,都给读者以具体而详细的指导。这些具体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是切实可行的。

包洛文金是苏联在自然地理教育方面的一个权威。他与巴尔克夫合著的

《自然地理课本》出版近 20 次之多;他著的《普通自然地理》,是师范学院地理系用的教材;他著的《地理与素描》,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书。这些都有中译本。

毕比克在所著《中学世界地理教学法》的序言里,说明本书和七年制学校自然地理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有所不同。本书要解答的,不限于怎样讲授本课程的问题,而且还有讲授什么的问题,以及教师选择本课程基本题目的教材时,应当拿什么标准作指导方向的问题。而最后的一个问题,是摆在六年级地理教师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善于以教养和教育的观点①从这门课程的广泛的教材里(包括全世界和国外主要国家的地理)来选择最实际和最重要的材料,如果不善于按照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运用这种材料,那就不可能有效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译后记”中援引本书的书评作者德米特列克斯基的评论。毕比克在他这本书里,企图着重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一个是怎样讲授世界地理,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什么标准来处理教材。德米特列克斯基认为作者完成了他的目的。

卡尔加洛娃和潘菲洛娃在其合著的《中学外国经济地理教学法》的“序言”里,作出如下的说明:

“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善于根据主题选择教材并且根据教学原则仔细考虑教授的方式方法。

由于研究各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们掌握外国经济地理知识的状况,使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教学大纲包含的许多问题以及中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有理论上的根据和明确的说明,以保证教师对它们有正确的理解,提高外国经济地理教学的质量。

教学法的指导工作只有以实际工作中久经考验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时,才

① 根据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中解释,“教养”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教育”的狭义,是指形成学生一定的人格特点(道德品质,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情感等)。

是有价值的。著者有鉴及此,所以认为必须对这门课程进行实验工作。”这本参考书就是两位著者分别在莫斯科市两所学校进行数年实验的成果。

巴朗斯基是苏联经济地理教育方面的一个权威。他所著《苏联经济地理课本》,1955 年出版到第 15 次。1951 年经苏联部长会议决定,授予他编著本教材斯大林奖金三等奖。他所著《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1946 初版。全书分三篇:第一篇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的问题;第二篇经济地理学上的主要课题;第三篇经济地理教学法的个别问题。全书理论性强,其中以第二篇最精粹,讲的是经济地理学上的位置,国家经济地理、苏联各区经济地理、城市经济地理三方面特征描述的方案,以及经济地理学里各种现象的联系。巴朗斯基这本著作,在我国享有很高声誉。

以上诸书均是分别论述中小学各门地理课程的教学法。稍后输入但未译成中文的 A·B·达林斯基《地理教学法》(原书 1958 年版)和 C·Ф·卡尔加诺娃,Γ·C·潘菲洛娃,B·Γ·爱尔杰里合著的《地理教学法》(1959 年版),都是根据 PCФCP 教育部 1955 年批准的《地理教学法教学大纲》并适应新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写成,论述全部中学地理课程的。两书都分三大篇:(一)学校地理教学法的一般问题;(二)自然地理教学法(包括五年级自然地理初步课程教学法、六年级各洲自然地理教学法、七年级苏联自然地理教学法);(三)经济地理教学法(包括经济地理教学法一般问题、八年级外国经济地理教学法、九年级苏联经济地理教学法)。

苏联还出版了许多关于地理教学的的专著,译成中文由人教社出版的主要有:《中学世界地理教学问题》(潘菲洛娃著,董一若译,1954、4、)《地理教具的制造与应用》(华西连柯著,白也译,1954)《学校里的地理小组》

(拉洛克著,王家驹译,1956、6)《怎样建立学校地理园》(布敦著,宇文金译,1956)《地理教学中的综合技术教育》(萨莫伊洛夫著,董一若译, 1956、11、)《苏联经济地理的课堂教学》(杜布罗克斯著,宇文金译,1956、

  1. 《地理教学中的直观性》(萨莫伊洛夫著,罗介如、李景淦译,1957、6、)

《地理课堂上的地图》(扎斯拉夫斯基著,清河译,1957、6、)

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有:《地理教学经验》(捷列霍夫编,陆漱芬译,正风出版社 1955、11、)《研究自己的乡土》(奥勃罗契夫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5、)

顺此列出这时国内人士编著关于中小学地理教学的专书,一般性质的有:

1、《地理教学设备及教具制造》,陆漱芬编著,地图出版社 1954 年出版,包括(1) 地理专用教室;(2)地理园;(3)介绍几种自制的常用教具三部分。

2、《教学地图的阅读和绘制》,褚绍唐编著,新知识出版社 1957、2,全书分作六个段落;(1)地图的意义和种类;(2)怎样看懂地图;(3)怎样阅读地图上的经纬线网;(4)怎样阅读地图上的地理事象;(5)怎样绘制教学挂图;(6)怎样绘黑板略图等。

3、《地球仪使用法》,马巨贤著,科学普及出版社 1957、12,本书先简介九种地球仪,然后着重介绍利用地球仪计算距离和面积,测量经纬度、方位、太阳赤纬度、昼夜长短和日出日没时刻,四季变化和二十四节气,地方时和标准时等方法。本书虽属科普读物,但是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工具书。

小学方面的有:

1、《小学地理教学法讲话》,张文郁,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6、8;

2、《小学地理教学经验谈》,严灌益,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7、11;

3、《高小地理教材和教法》,新知识出版社编印,1957、3;

4、《小学地理教学研究》,袁理舒,湖南人民出版社 1958、7。

七、地理教学原理和方法

(甲)地理教学原理

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地理教学大异于以往历史时期的,就是学习了苏联的教学理论之后,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这里有必要予以简明而系统的陈述。

(Ⅰ)一般教学原理

从方法论来看,苏联教学论的教学原理有两大特点:一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上,二是建立在苏联心理学认识过程的科学基础上,这就把教学原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道:“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列宁全集》中译本,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08 页)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明:“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推理的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52 年版第 279 页)

教学论在论述教学过程中,阐明了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认识世界的过程, 与人类在发展历史上认识世界从而积累知识的过程,有共同之点和不同之点,共同点在于学习过程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性,不同的在于学生的学习是掌握科学上已经确定的基本知识,而不负发现新的真理的任务。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苏联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在认识过程中,阐明了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及其产生的过程和生理机制,是儿童心理和教学心理学的基础。

40、50 年代,苏联教育心理学有较大的发展,注重自然实验和教师经验总结;较广泛地研究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以及学生意志性格的培养;学科心理比较发达;偏重用巴甫洛夫学说去解释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而对于基本学习理论则不够重视。(引自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教社 1980

年版第 23 页)

未见到苏联出版教育心理学和学科心理学的著作,唯知出版了《课堂教学的心理分析》一书,其中载有 T·A·柯尔曼《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地理课》一文。本文曾择要发表在苏联 1951 年第 3 期《学校地理》杂志。龚浩然从前书中译出,译文刊于 1957 年

第 11 期《地理知识》。柯尔曼另一论文《地理课上进行思想教育的心理教学法诸问题》, 陈原据此改写题为《利用心理学方法在地理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收集在《苏联学校的地理教学》一书中。

达尼洛夫等编著的《教学论》中指出:“教学原则①是按照共产主义教育

目的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规律来确定的教学过程的指导原理”(中

①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联系,在于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区别在于教学规律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阶级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译本第 190 页);所定的教学原则有 9 条,比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所提的多一条“教学中的科学性原则。”当时国内知名人士撰文介绍到地理教学中的,有王钧衡所作《系统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科学性、思想性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直观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等三篇,分别发表在 1954、2,1954、5,1955、5 三期《地理知识》上;褚绍唐作有《巩固性原则在地理课中的运用》,发表在《地理知识》1955 年第1 期。

见到苏联各种地理教学法著作,大都未把教育学或教学论所列的教学原则作具体化的论述。唯有萨摩依洛夫的《地理教学中的直观性》一书,是依据直观原则来分析直观方法的。库拉佐夫的《地理教学法》,把“学校地方研究”作为初等学校地理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包洛文金的《自然地理教学法》,虽详谈了“学校地理中的乡土研究”,但不是从教学原则加以论述的。实质上,地理教学中的“乡土原则”,是从属于直观原则的指导原理。

(Ⅱ)学生意识中的地理表象①和地理概念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意味着是在学生意识(头脑)中形成地理表象和地理概念。所谓“地理表象”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学生意识中复现的形象。所谓“复现”,是指过去感知的事象的形象留在脑中的痕迹(印象),由于刺激物(实物或语词)引起痕迹的复活,因而在脑中再现出来。“形象”,有仅指眼睛看到的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和时间上的变比状况,等等,也指皮肤感到的温度、湿度、硬度、糙度、重量,等等,耳朵听到的声音(音色、音调),鼻子闻到的气味(香、臭),舌子尝到的滋味(咸、淡、酸、甜)、分别形成视觉表象、触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但大量的是视觉表象。

学生在地理课程里获得的地理表象分为以下各类:

1、一般地理表象—一属于所有同类地理事象的形象,其特点是概括的程度很大。

2、集合地理表象——一群同类地理事象的形象,如秦岭淮河以北或以南河流的形象。

3、单独地理表象

  1. 个体地理表象——单个地理事物的形象,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等。

  2. 综合体地理表象——单个地域(国家、地区)的形

    象。例如,新疆这个地理综合体复现的形象:首先,会出现新疆的地图表象;其次,会出现新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景表象,再其次,会出现新疆某些想象表象。

地理表象属感性认识阶段,由此上升,进入理性认识阶段,地理表象转化为地理概念。

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所讲的两种不同功用的概念:①

1、作为判断结构的要素的概念。它的功用是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① 俄文“цреДCTABEHHE”一词,当时多译为“观念”,但中文“观念”一词含有“思想”、“意识” 之意,不如译为“表象”比较确切。

① 详见高尔斯基、塔尼湼茨主编《逻辑》,俄文 1956 年版,宋文坚译,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29——32 页。

例如,“平原有利于农业机械耕种”这句判断,“平原”、“农业机械”、“耕种” 等都是判断结构的要素。“平原”这个概念,是把平原这种地形与其他地形区别开来的。其中涉及几个逻辑术语:(1)属性,是事物赖以彼此相似或彼此有别的东西,如地形中的高度、坡度、地面形态等。(2)本质属性,用以区别事物的属性,又叫逻辑根据。(3) 本质特征,即根据本质属性把事物区别开的特征(一个或一组),如“平原”的本质特征有二:(1)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2)地面平坦或微有起伏。

这种功用的概念,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亦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

说的概念。

2、作为认识事物的总结的概念,它的功用是在思维中反映事物较为完整的知识的总和。

例如,我们只要把平原与其他地形区别开,有了上述两个本质特征就达到了目的。假如我们希望这个概念反映科学认识到平原知识的总和,除上述两个本质特征外,它本身还必须包括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平原的类型、平原的生成和演变,平原的分布规律,平原的经济价值,等等。

辩证逻辑研究的,是第二种功用的概念。列宁认为,能作为科学发展的

总结的这种功用,乃是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珍贵的待点。他指出: “非常正确而且重要——恩格斯用比较通俗的形式重复的正是这一点,他这样写道:⋯⋯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268 页)

当时苏联出版的教育科学书籍所讲的概念,都属形式逻辑的概念,斯米尔洛夫总主编《心理学》中虽然提了“掌握概念意味着掌握有关属于这个概念的对象的全部知识的总和。”(中评本第 274 页)但所阐明的概念本身, 仍是依照形式逻辑的。

关于地理概念的种类,根据形式逻辑的概念外延,并与地理表象相对应, 分为(1)一般地理概念;(2)集合地理概念;(3)单独地理概念,其中又分个体地理概念和区域地理概念。

区域地理概念是由许多个体或集合概念组成的综合概念。如新疆地理概念,除全区的地理位置和面积概念外,包括区内各个自然地理事象(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等)和各个人文地理事象(民族,灌溉农业等)一系列的概念(即一系列的本质特征)。

就形式逻辑来说,概念存在的形式是语词,一般地理概念的语词,语法

上叫地理名词,科学上叫地理术语。单独地理概念的语词叫地名。没有或只有地理术语和地名,不成其为地理,因此,还要讲地理判断,才能反映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就辩证逻辑来说,概念存在的形式是语句。一系列的概括性语句本身, 具有地理事象被认识了的方面和联系的一长串判断,并可表示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因此,毋须再讲地理判断。

苏联教学论讲了形式逻辑的概念,但未讲判断;地理教学法著作中,仅见库拉佐夫讲了地理判断。

地理表象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础,这是两者的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

  1. 前者反映外部特征,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后者既有外部特征,也有内部特征(如特性,本质联系等),但只有本质特征。

  2. 前者由感官感知产生,后者不但要依靠感知,而且要通过思维才能形成。

(乙)地理教学方法

怎样形成学生意识中的地理表象和地理概念,属地理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一词,在教学论文献中,应用非常广泛,既指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也指研究的途径和手段,在思维活动中,既含形式逻辑的方法,也含唯物辩证的方法。这里所讲地理教学方法,系就广义而言。

从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对各科教学法下的定义可知,教学法等于教学论,但不等于教学方法。可是当时在我国,不但一般人士认为地理教学法就是地理教学方法,连担任地理教学法课的教师也有如此理解。不过大家所讲地理教学方法,是根据凯洛夫总主编

《教育学》中的分类加以具体运用的。

学生意识中的地理表象,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来源(手段)来形成。每种来源的内容,以及每种来源所保证的感官感知的性质,决定着地理表象的质量。来源有如次几类:(1)学校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2)各种地理教具;(3)直观性的语言。

学校周围的地理事象,学生可以直接地、全面地感知,由此形成的地理表象最真实、最完整、最清晰。

从形成表象的观点来看,各种地理教具都有优缺点。地理电影片复制地理事物的真实性强,既能显示地理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运动,又能表现地理事物固有的音响,同时在放映过程中保证感知的连续性,因而形成的地理表象比较真实和完备,其缺点,主要在于平面的造型。

地理照片反映真正的现实,能保证视觉表象的正确性和丰富性。但地理照片包括的范围不大,地理事物的细节又难感觉到,因而影响视觉表象的广度和清晰度。

地理示意图能显示地理事物主要的本质特点,但降低了表象的形象性。地图有利于形成地理空间表象,但图例(地理事物的符号)所产生的形象, 不是地理事物的真象。因此,各种地理教具必须配合使用。

根据教师的口头语言和课本的书面语言,能形成想象的地理表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一方面,学生储蓄了有关的记忆表象,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词汇的能力;另一方面,语言具有鲜明性和通俗性。通过形象语言形成的表象比通过直观教具形成的表象较为模糊,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正表此情。

用《徐霞客游记》中的“碧莲玉筍世界”,来形成桂林一带奇峰林立,景色优美的想象表象,比较易于做到,因为凡产荷莲,竹筍的地方,学生见过,一定储有这些东西的记忆表象。如用韩愈诗中“水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来形成桂林一带山奇水碧的想象表象,则困难得多,因为现在学生看不到青罗带和碧玉簪,记忆中没有这类东西的表象。

在形成学生正确表象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1)选择最鲜明、

最典型、最易感知的材料(包括形象生动的语言);(2)在运用直观教具时, 正确引导学生感知对象的特征。基于这一原理,教师运用悬挂地图,须遵守下列演示的规则:

(1)指点时,把指图杆放在圆圈处;(2)指线时,指图杆依一定方向沿着线路移动;(3)指面时,先把指图杆放在面的中部任一地方,然后沿着外圈环绕一周。

一般地理概念的形成,开始于感知的过程,并在感知的基础上与一般地

理表象的形成处在统一之中。学生在感知地理事物并将形象留在脑中成为痕迹的同时,还进行思维活动,把地理事物分为各个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的本质特征,并跟其他同类地理事物作比较。本质的特征出现于前景,而非本质的特征却隐匿不见,这就形成了一般地理概念。

例如,学生一面感知山的实体或教具,在意识中留下山的外部形象,一面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思维活动,把山分为麓、坡、顶三部及其高度、坡度等本质属性;并跟高原、丘陵等同类地理事物作比较,确立与高原、丘陵等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即具有麓、坡、顶三部分,相对高度一般很大,坡度陡峻,顶部高耸。把山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推广到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一切山,最后把山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在学生意识中就形成山的一般概念。

在形成一般地理概念中,除了在现实地理环境里直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

质特征外,直观教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以形象支持抽象思维,而且着重显示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有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难于直接从表象中概括出来,这就需要先形成其他有关的中介概念,然后在这些中介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学生才能理解,如“气候”一类的概念就是如此。它必须在“气温”、“降水”、“风向”等等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

一些地理基本原理,如岩石风化和火山爆发的原因、空气受热的过程和水陆受热的差异、风的成因和偏向等等,属于理论概念。在学生意识中形成这些理论概念,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掌握物理、化学等有关的基础概念;

(2)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集合或单独地理概念的形成,在进行的顺序上,在借助思维作业上,与一般地理概念的形成一样。

形成集合或单独地理概念的基本方法:一是语言叙述。叙述的语句必须包括地理对象独有的主要特点。二是联系地图。借助于地图,能够确定任一地区的疆域轮廓、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等特点;三是运用比较法,以求得不同地理对象的异同点。

在形成地理概念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训练他们根据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比较;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确切理解概念的内涵,防止他们死记硬背概念的定义;指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彼此之间和内部空间、时间、数量、质量的联系。教师要注意地理语言的修养,在陈述教材时,语言要确切、精练、明白,晓畅。

例如,学生在比较长江与黄河时,要指出它们都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流程很长等。但同时也应指出,长江比黄河水量大得多,含沙量少得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较地理个别属性之后,就要转到较为复杂些(包括查明因果)的比较上。例如比较长江与黄河,查明它们为什么向东流,为什么长江水量比黄河大,含沙量比黄河少,等等。这样深入比较,就能查明组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八、地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甲)地理课堂教学

我国从清季兴办新式学校起,就采用在课堂进行班级上课制。可是在旧中国,上课是自由主义的,没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地理教师爱讲什么就讲什么,爱用什么课本就用什么课本,就是不用课本也无人过问;虽颁有课程标准,但无人遵守,不保证进度,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过三遍外国地理,从未学到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见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 1956—57

学年度用《地理教学法》油印讲义第 4 页)

新中国就不同了,教师必须严格遵照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全部完

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钻研地理教科书,明确教学目的,掌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必须编写教案,依据教案上课,在规定的时间内(无论中小学, 每堂课为 45 分钟),从一个环节进到另一环节,不浪费一分钟。这些都是借鉴苏联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经验的。

(Ⅰ)地理课的类型和结构

地理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目的或任务划分的。各种地理教学法的著作划分地理课的类型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如达林斯基分为四个基本类型,

  1. 混合课,(2)传授新知课,(3)复习课,(4)检查和评定知识课(俄文版第 55 页),爱尔杰里等分为五个:(1)积累具体材料课,(2)实践练

习课,(3)复习课,(4)绪论课,(5)综合课(俄文版第 48—58 页); 北师大《地理教学法》分为七个:(1)绪论课,(2)观察课,(3)传授新知识课,(4)练习课,(5)复习课,(6)检查课,(7)综合课(讲义第110 页)。

地理绪论课用得不多,但颇重要。它用在学习某一新科目开始之时,目的是向学生展开学习前景,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学习兴趣,选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并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准备。一般结构是:(1)指出新科目是研究什么的;(2)为什么要研究这些东西;(3)怎样学好这些东西。

这次颁布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安排两次绪论,一是初中自然地理,1 课时,内容是“自然地理研究什么”;二是高中外国经济地理,2 课时,但这个绪论是总论性质, 讲的是十月革命后,世界分成了两个体系(社会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主要变化。其他科目没有安排绪论,也可在新学年开始之时上一节绪论课。

地理观察课又叫初步认识材料课,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感知当地的地理事

物和现象,以形成学生意识中的地理表象。这类课适用于小学地理教学,在现场进行。

传授新知识课,即给予学生新的地理事实,确定新的地理概念的课。这是比较常用的课型,通常用在新题目刚开始时,或某一节教材特别困难需占一整堂课来讲授和巩固时采用之。一般结构是:(1)宣布新课题和目的;(2)重新出现有关新课题的已有知识;(3)形成新的地理表象和概念;(4)检查学生对新教材的领会;(5)布置课外作业。

地理练习课又叫培养地理技能和技巧的课,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技能和技巧。这类课有的须在现场进行,如实地定方向和测距离,在地理园观察天气;有的须在课堂进行,如绘制图表。一般结构是:(1)启发学生回忆与这次练习有关的旧知识;(2)说明练习的方法,并作示范;(3)学生独立完成作业;(4)检查作业,进行讲评。

所谓地理复习课,是用一种特定的形式,占用一整个课时,作总的概括性的复习,目的是使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以加强理解和记忆。《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分别安排了复习课时,小学每学期为 4—5,初中各年级为 5—6, 高中各年级为 4。这类课型的一般结构是:(1)提示已学过的教材,启发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2)按计划询问学生;(3)概括教材,使成系统。

作为一堂的地理检查课,指的是期中、期末或学年的考试,目的是考查学生学习地理成绩,同时也是检查地理教师的教学效果。当时我国是采用书面测试,也有采用苏联的抽签口答办法。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必须进行成绩评定。我国曾试行两三年的苏联五级分制,因运用不便,又恢复百分制。

综合课又叫混合课,是地理教学最常用的课型。这类课型是在一课时内完成多项任务。例如,在一堂课内,既要复习旧教材,又要传授新知识;或者既要传授新知识,又要培养技能和技巧。或者是复习旧教材、传授新知识、培养技能和技巧,都在一课时内完成。由此可见,地理综合课是由几种不同的课型组合成的,因此它的结构多种多样。

(Ⅱ)地理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

这时对地理教师严格要求的具体措施,一是订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二是写好每堂课的教学计划。

1、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

制订学期教学计划的主要意义在于:(1)可使教师全学期的教学工作能按步就班地进行,不至临时想到哪里就做到那里;(2)使学校领导和教师自己据此检查教学工作情况,也是学期总结的主要依据。

订好学期教学计划必须做到如次几点:(1)学习国家当前的新教育政策和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2)掌握地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和课时分配;(3)了解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4)熟悉学校地理教学设备和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

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设有统一的规定,由各校自订,学校大多印有表格,规定制订的项目。最简单的是教学进度表,仅写出班次、教学科目、按周次排列课题和课外活动内容。比较完备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般情况分析前一学期教学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2. 总的教学任务根据本学期的教材内容,并贯彻国家新的教育政策,

    提出本学期总的教学任务。

  3. 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总课时和每单元课时的分配,结合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按周次排列课题,以及练习、复习、考试等。

  4.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作业检查等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具的添置。

  5. 课外活动包括课外组织、活动内容、次数和时间等。2、课时计划的编写

课时计划又称教案,是学期教学计划的具体贯彻。教师只有大力备课, 才能写出好的教案,以保证教学质量。

地理课的类型及其结构不同,教案也就各异。兹以地理综合课为例,说明编写地理教案的项目和要求。

综合课的教案包括的项目有:课题、教学目的、讲授提纲、教具、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项下,包括组织教学、检查旧课、讲授新教材、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五个环节。

教学目的有三:(1)使学生了解什么地理基本知识;(2)培养他们什么地理技能和能力;(3)向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明确具体,但不繁琐。

根据地理教科书的课文,拟定讲授提纲,一般采用纲目式,说明重点和难点。

列于教学过程之首的组织教学,各种课型都须具备,主要提检查学生出席情况和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检查旧课又称复习旧教材,要求写明提问的方式(个别提问①或密集检查②)、内容(最好与新教材有联系的)以及被检查的学生姓名。检查结果,用五级分制当堂评分记分。

地理五级评分标准,库拉佐夫《地理教学法》中译本第 114 页,包洛文金《自然地

理教学法》下册第 22 页,北师大《地理教学法》讲义第 120 页都载有,兹录北师大的于下:

评五分:(1)答的完全,没错误,有条理;(2)所学是理解了的,不是形式主义的教条,亦即对于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有充分的理解;(3)知识是巩固在地图上,并且会应用地图;(4)能答对补充问题。

评四分:(1)主要知识能答出,而且答的有条理,但次要知识在教师启发之下,才补充完全,并有小的错误;(2)知识大部是理解的,但有不透彻的地方,能理解简单的地理联系;(3)具有地图知识,并且会应用地图。

评三分:(1)问题答得不全面,有错误的地方,又欠有条理;(2)多半是形式主义的知识,仅在教师帮助下才能理解一些地理事物间的关系。(3)地图知识不够,指图迷惑不清。

评二分:在回答重要问题时,错误多,不能有条理的答问。评一分:完全不懂,一点知识答不上来。

评上了三分,算及格分数。

上述五级评分标准,适用于口头提问。北师大附属一中地理科还拟定书面测验和图表作业两类五级评分标准,从略,

检查完毕,写出引言,板书课题。

讲授新教材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总的要求是充分体现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结合编写。具体要求:(1)根据讲授提纲,从课文中选取教材,分清层次,突出重点,除定义、结论外,不要照抄课文;(2) 加工材料如文摘、板图、板画等,全部写出;(3)如采用谈话法,则将问题、答案和对谈的学生姓名列上;(4)写出小题之间的承转,全部新教材的总结。

培养地理技能和能力,有些是结合讲授新教材进行的,如分析地图以获取新知识,就是含有运用地图的技能。

巩固新知识,一般是提几个问题询问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一般是指定课本中的习题。

估计每个环节所需多少分钟,并写上教案。

前面曾录一个供教师参考用的课时计划,有利于教师写成上课用的教案。这里再选一个苏联中学的地理教案①于下,以明示它的写法。

五年级第 44 课

题目:地理纬度。

① 问题向全班提出,令个别学生在坐位上口答或到悬挂地图前指图回答,错误或不足之处,令其他学生纠正或补充。

② 在同一时间内用二种以上方式检查几个学生,如令一学生在黑板上画图或暗射板图上填图;另出二题(写在卡片上)交两个学生在原坐位笔答,再向全班提出一个问题,作口头回答。先把回答的学生处理完毕后, 再令全班注意绘图,填图的答案,最后处理两个笔答的问题。

① 这个教案,是编者从斯图晋佐夫《中学地理课》一书(1960 年俄文版)译出的。我国《地理知识》1957 年第 8 期,刊登了北京苏联中学地理教师卓娅·米哈伊洛夫娜所写题为《经纬度》的教案,有很好的引言; 也体现双边活动,但不及此处,所选教案的具体。

目的:形成“地理纬度”的概念,训练确定地图上的坐标。设备:(1)黑色地球仪;(2)红绳;(3)挂用半球图。

组织:(1)把课本①第 73 页关好;(2)准备作业本和钢笔;(3)取出附页的半球

图。

检查知识:

  1. 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唤谢尔盖耶夫(后备——彼得洛夫),得到回答以后,就用红绳在黑色地球仪上把

经线圈和最大的纬线指给大家看。

  1. 令全班学生在自己附图上找出:

(甲)穿过列宁格勒的经线;(乙)穿过伦敦的经线。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要回答这两条经线穿过哪些大陆、海、岛屿等。问维克托洛娃、西道洛夫、彼得良科夫。彼得良科夫是个落后的学生,叫他到挂图前面来指出维克托洛娃和西道洛夫所说出的对象。

  1. 令把课本第 73 页打开,作练习:指出 30°(顺时针

    60°起)、15°(顺时针180°起)、15°(逆时针 0°起)各个圆圈部分。

向安德洛索夫、加里宁和费尔索娃问问结果。

新教材

宣布题目和所要求的目的——认识什么是地理纬度,并善于在地图上指出它。

起初,利用黑色地球仪进行讲解。在黑色地球仪上用粉笔划出赤道,用箭头表示方向,沿着方向点出纬度。讲解时,分清下列地理纬度的本质特点:

  1. 从赤道向北和从赤道向南到两极的距离(但不能相反地说:从北极向赤道和从南极向赤道)。

  2. 必须用度表示距离。

根据这种关系,在半球图上指出 10°的距离,然后指出 30°的距离,并向哪个距离大些。

用问题检查理解程度:“我说,一个城市位于北纬 17°,另一个城市位于北纬 29

°,这两个城市中哪一个城市接近赤道。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根据附页的半球图和桌上的半球图做练习。指出北纬 20

°、40°、65°,南纬 20°、40°、65°。同时注意:(1)在地图上,各条纬线表示度数;(2)各条纬线的度号标在地图小框里或沿经线标着;(3)在地图上不总是一下就能找到纬线上的度数,因为纬线的划分既穿过 5°,又穿过 10°、15°等等。找到纬度 65

°时,我们就会确信这一点。

令学生想想经线上一度含有多少公里。之后,做一些新的练习:依据桌上地图确定从赤道向北极的距离等于多少度,从赤道向南极的距离等于多少度,用公里表示这些距离。

解答习题:“我国有个居民点位于北纬 50°,用公里表示这个居民点离赤道有多远?离北极有多远?”把习题解答在作业本里。

家庭作业:(1)根据课本第 73 页“地理纬度”一节,(2)准备口头回答第 74 页

第 1—4 题,(3)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第 5 题。

为了在确定密西西比河口的度数时不出错误,令安德列耶娃在挂图上确定尼罗河三角洲的纬度,向她问问,她将怎样完成作业第 5 题。建议在作业本里以不大于 5 厘米为半径画一园。

① 扎斯拉夫斯基和盖拉西莫夫合编《五年级自然地理》,1960 年俄文版。

(乙)地理课外活动

借鉴苏联地理教学先进经验的另一方面,是中小学重视了地理课外活动,《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都作了说明。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前已照录。

《中学大纲》是这样说的:“课外活动对于完成地理教学、教育任务有很大的帮助。进行乡土研究、整理实地观察的材料、塑造模型、组织地理研究小组、举办地理晚会以及利用其他形式进行与地理有关的工作,都能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把它更加扩大和加深。学生的创造精神,也可以因此得到鼓舞。”

须加指明的,课外活动就组织形式分为两类:一是固定的年级和班级; 一是不分年级和班级而按自愿原则组成的小组。

班级课外活动的内容,特别重视乡土研究。就中学来说,大纲规定各年级都要进行实地观察。除初中三个年级要连续进行天气观察已于前述外,初中一年级还要进行两次实地观察:一次是认识学校附近的地表和水面,一次是观察外力对地表所起的作用,并认识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特色。初中二年级利用参观时间和假期,举行一次远足旅行,让学生到野外去认识本地地形,水面和植物的特征。初中三年级不仅要相当仔细地认识本地的自然界, 并且要认识本地居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在课堂教学以外,应该到本区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工厂里去实地观察一次。高中一、二年级必须进行生产参观,参观当地的工厂、发电站、国营农场或农业生产合作社、交通运输站等。

重视乡土研究,毋疑是正确的,但中学大纲有些要求过高,如初中各班连续三年进行天气观察,就没有必要,也碍难做到;又如初中一、二年级已经通过课外活动对本地自然环境进行了几次实地观察,到初中三年级还要对本地自然界进行相当仔细地认识,也不易做到。

地理小组的课外活动是个广阔的天地,可以灵活多样,凡班级做不到的地方,小组能够做到,象天气观察这种经常性的工作,不但可以保持连续性, 而且可以增加一些观察项目;对本地的自然环境,可以深入到地质、水文、土壤等的研究。

这段期间的城乡中小学,有不少开展了班级和小组的地理课外活动,见到一些介绍经验的文章,略举几篇于下:

吴静渊:一堂初中自然地理的野外观察课(《中等教育》1956.10)

白梦华:我们是怎样组织领导学生进行一次工业地理参观的(《史地教学通讯》1957.5)

杨慎德:我们怎样组织和开展地质组活动的(《地理知识》1957.1) 章文焕:我们的地理晚会(《地理知识》1955.11)

以下,具体介绍湖南长沙一中、湖南衡山一中两校的地理课外活动。 长沙一中是一所班级和小组地理课外活动都搞得比较出色的城市中学。

初一各班均须轮渡过河(当时湘江大桥尚未建设)到岳麓山进行野外观察; 高二各班去农场、工厂、河港进行生产参观。地理教师文炳南作有《我们是怎样组织参观“长沙港”的》一文,刊于《地理知识》1956 年第 12 期。该校先后成立了地图绘制、模型制作、天气观测及图片资料搜集四组;56—57 学年度,统一组成名叫“少年地理协会”,下分天气观测、乡土研究、图片资料搜集三个小组,分组展开活动,取得一些成绩。

天气观测组 16 人,经常在地理园做天气观测工作,每天三次,每天公布,月终年终

做出统计,并将逐年记录的材料系统地加以整理分析,得出长沙市气候一般规律的结论; 同时开展天气预报。

乡土研究组 12 人的活动,是研究长沙市乡土地理。他们调查访问了许多机关团体和个人,搜集和积累许多有关的资料,还到郊区和岳麓山做了实地观察,最后通过集体的研究和讨论,分工合作地做出了专题报告材料,用文字、地图和统计图表表示出来。

图片资料搜集组 6 人的活动,是经常剪贴报纸和画片上有关地方性的地理资料,附带整理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及我国经济建设的图片资料。

该协会作出的这些成绩,参加了校庆展览,得到苏联专家、家长及老师

们的称赞。(详见黄孝旸:《开展“少年地理学家协会”的活动得到了什么?》, 载于《地理知识》1957 年第 8 期)

衡山一中的前身,乃全省著名的私立岳云中学,坐落在全国自古有名的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脚下,系一所农村的完全中学。优越的自然环境,给该校初一自然地理教学搞实地观察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南岳镇设有什么工厂,高二中国经济地理各班,是去距校 15 公里、位于湘江之滨的炼铁厂进行工业参观。该校地理课外活动取得显著成绩的,算地理课外小组。这个小组建于 1954 年春,至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才告中断。初期(从成立起至 56

年秋止)组员,来自初中各年级,陆续参加的达 40 余人。开展的活动项目:

  1. 气象观测;(2)天文观察;(3)地质地貌观察;(4)参观高山气象站和炼铁厂;(5)教具制造;(6)阅读地理科普读物并作报告;(7)校际联系;(8)其他(请南岳林场同志作植被调查的介绍,编印南岳名胜古迹的资料和游览路线图等)。

小组活动的内容很多,这里只扼要介绍对外有影响的几项:

  1. 教具制造 当时主要是制造地球仪,组员自动组合,两人共做一个,直径 30 公分,从纸糊球壳,绘制瓣状地图,到做出支架,都是组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1959 年全省开展自制教具展览会,本组挑选质量最好的政区地球仪,先送衡阳地区、后转省会长沙展览,受到观众好评。

  2. 气象观测 这是开展最早,最经常的一项活动,不仅学期中组员轮流值日坚持每天观测三次(7 时、13 时、21 时),就是寒、暑假期组员回家去了,也有看守校门的工友自愿担负观测气温、降水等主要项目。观测的项目,随着观测仪器的充实和组员能力的提高,逐步由少到多。开始是观察阴、晴、气温、风向、风力等简单天气的变化;继而观测气压、降水等基本气象要表;最后增到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能及度、云量和云类、蒸发量和特殊天气如雾、霜、露等的观察,还附带观测 0、5、10、15 厘米的土温。每日观测记录的结果,随即公布在校内要道旁的黑板上。按月作好统计,年终作好

总结,并分析一年天气变化的特点。

1955 年下期,本省水利厅原委托南岳林场观测雨量的工作转交给本组。本组接受任务后,专安排一名认真负责的组员按月造好报表,及时上报,事经一载,就受到水利厅的嘉奖。

在气象观测活动中,全体组员曾去祝融峰高山气象站参观,除看了观测场的设备外, 还了解了高山气象观测的意义、峰上气候的特点、站内工作人员的生活情况和优秀事迹, 与他们建立了友谊。

顺此提及,在以后中学地理教育萎缩时期,本组气象观测工作也从未间断,并开展天气预报,向社会公布,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长期积累的观测资料,为外单位搞科研和建设所采用。

  1. 校际联系 本组先后与省内外如长沙、武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中学兄弟

小组取得联系,互相交流活动的成绩和经验,相送了礼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55 年上

期与莫斯科 605 中学地理小组建立了联系,不但书信往来,而且互赠了礼物,该校寄来了

一个地球仪(直径 30 公分、分层设色的地形)和一册图片集,回赠的是湘绣、南岳照片等。其所以能实现这一活动,是得到双方大使馆的帮助。

(80 年代,本书编者应原校编撰校史之需,写了《回忆衡山一中地理课外小组的活动》一稿;校史编者,摘要载入了 1988 年 4 月出版的《岳云中学建校 80 周年纪念册》)。

本章小结

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起,至 1957 年夏季止,为时近 8 年,是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兴旺时期。兴旺的标志是:(1)前期地理课程设置和地理教材基本上虽是旧的,但已经以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地理教育问题,运用苏联先进的地理科学观点对资产阶级地理学的反动学说进行批判,从而中小学、尤其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大为提高,可以说前期处在破旧的阶段;(2)后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从地理课程的设置、地理教学大纲的制订、地理课本的编写,以及地理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以苏联为师,可以说后期是处在立新阶段。

在后斯的分叙中,已概括指出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特点,尤其中学地理课程体系, 呈现了全新的面貌;非常详备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真正成了普通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法令文件;地理教科书统归国营,内容得到统一,并一再修改,日臻完善;地理教学参考书编印多套,各有千秋;地理教学必需的设备,有多处制造供应,凡此种种, 均显示中小学地理教育事业的一片兴旺景象。

整个期间,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兴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我国地理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学地理教师,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政治,提高觉悟;学习业务,锻炼本领,为提高中小学地理教育质量而奋斗不懈。应当指明如下两端:

  1. 当时中学地理教师的来源,虽有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系科①培养的新生力量,但大部分是来自没有受过地理专业训练的教师,有些是由小学提拔到初中,有些是由初中提拔到高中。不过他们热情高,进取心强,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不但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而且有不少成了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

  2. 在业务学习上,条件很好:各省市建有教师进修学院或教育学院,给地理教师提供了系统的学习园地;有些中学的骨干地理教师,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中小学普遍建立了教研组,开展集体讨论;学校之内或校际之间举行地理公开课,相互观摩;有些学校组织参观团到外地参观学习;1956 年全国还组织地理教师在内的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赴苏联学习;等等。

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也有照搬现象。例如苏联编写的中学地理教科书,区域地理的教材组织和叙述方式千篇一律。我国新编的地理课本一步一趋,单调呆板,难于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如综合课的五个环节,缺一不可;死板已极,在我国却风靡一时。检查旧知识这一环节,一般要花 10—15 分钟,而且当堂评分,逼得学生学习非常紧张, 连课间休息也挤掉了。

①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由解放初的 12 所发展到 1959 年的 58 所,其中有 3 所师范大学设有地理系,21 所师范学院设有地理系或地理科,7 所师范专科学校设有地理科。四年制地理系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地理和中等师范学校矿物教师;两年制地理科的任务是培养初中地理教师。

第五章 地理教育萎缩时期(1957~1976)

1956 年社会主义改进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

主义建设。当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也为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建设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但嗣后由于左倾思潮的泛滥,“八大”所制定的正确指导方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以致在 1957~1966 年期间,进行旨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的教育革命或教学改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些失误。接着是十年内乱,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摧残。

从 1957 年秋季开始,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进入萎缩时期。这一时期延续

到 1976 年秋,历时 19 年之久,地理教育的变化很大,须分前期(1957~63)、中期(1963~66)、后期(1966~76)三个阶段进行叙述。

第一节 前期(1957、9~1963、8)

一、削弱地理教育的开始

前一时期,学习了苏联教育经验,建立单一的教育制度和统一的教学内容,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行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1957 年 2 月,毛泽东主席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比的劳动者。”同年 3 月 7 日,毛泽东和七省、市教育厅、局等座谈中小学教育问题中指出:“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否合适?江苏和湖南情况就不一样。”“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教材要包括各地方的情况,要允许各地方自编教材,如地理

(如湖南省)文学(如当地文学家的作品)、动物、植物⋯⋯”从此,响起了精简课程和教材的号角。

建国以后,毛泽东主席兼任中央警卫部队和业余大学校长,亲自审批两校的教学计划,把地理定为中学七门课程之一,并对警卫队长说:“要多给他们学一点文化科学知识,学一些地理、历史、数学、物理、化学,三五年达到中学毕业。” 1955 年,他主张农村用的文化课本,第一、二册要按由近及远的原则,编入本材、本乡的地名和本县(专区)、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名词汇。对身边的警卫战士,多启发他们学习地理和其他科学知识。至于他本人在日理万机之余,还认真学习自然科学,调查了解本国地理情况。

同年 4 月,《人民教育》发表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李华健《对目前中学

地理课程的安排的意见》。据他看来,目前中学地理课程的安排,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首先,有些不合乎科学性和量力性原则,主要是初一自然地理; 初二、初三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次,高中经济地理, 没有必要。他对中学地理课程安排的改进意见是:初二中国地理,初三世界地理,高一自然地理,高二中国自然地理,高三外国(或各洲)自然地理。

《人民教育》发表个人的意见,名义上是供大家讨论研究,实际上是预示削减中学地理课程的到来。

当年,在研究精简课程时,号称“理论权威”、后来成为“四人帮”顾问的康生,对地理课横加指责,胡说什么中学地理分为五门,分得过细,因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从此,对中学地理课程大量削减。

当年 6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 1957—58 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

涉及地理课程的,一是初一自然地理,授课时数每周减去 1 小时,用于开设

外语,教材内容由各地自行适当精简;未开外语的学校,仍维持每周 3 课时。二是停开外国经济地理,理由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说明这是权宜措施,准备合编中外经济地理为经济地理,在高中二年级讲授。

同年 8 月 1 日,教育部发出通知,精简中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

科教科书并提出精简办法。同月 9 日,教育部发出通知,精简小学语文、历

史、地理教材。精简这些科的教材是为了初步解决由于 1956 年新编教材中某些教科书要求高、分量重、内容深而造成的教与学过分紧张的问题。

必须提及这一年有损于中小学地理教育事业的另一件事:春夏之交开展的反右派斗争,由于扩大的打击对象,严重地伤害了一些好人。象人教社地理室田世英、陈尔寿两位室主任,就遭到不应有的打击,调离了工作岗位,

削弱了教材的编辑力量。至于战斗在第一线的地理教师错划为右派分子的, 则举不胜举了。

二、教育革命高潮中的地理教育

1958 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二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5 月,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城乡迅速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月,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是现行的全日制度,一种是可以采取的半工半读制度。9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以钢为纲”, 动员全民,大办钢铁,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会后,在全国很快形成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同月 19 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中提出:

(一)为了彻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必须在继续进行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二)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文化革命已经进入高潮。正确地领导教育工作, 坚持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反对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培养出一支数以千百万计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巨大的任务之一。

(三)全国解放九年来,我们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教育工作在一定的时间内曾犯过脱离生产、脱离实际,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的错误。

(四)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五)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一切剥削制度的残余服务,为建设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和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服务。

(六)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采取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国统一的教育目的下,办学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

(七)全国应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扫盲,普及小学教育、农业合作社,社社有中学和使学龄前儿童大多数都能入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任务。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采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人,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我们将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普及教育,再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从事提高工作。(《教育文献汇编》1958)

这个《指示》是教育革命带“纲领性”的文件,其中暴露一些左倾思想,

如社会主义建设刚起步,就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和消灭两大差别的基本任务,以及短期内的奋斗规划等。

《指示》发出后,全国掀起了教育革命运动,中小学也轰轰烈烈展开两种教学改革:一种是多数学校在保持十二年的学制下,改革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方法;一种是少数学校进行学制改革的试验。以下按两种教学改革分别叙述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变化。

(甲)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的地理教育

(Ⅰ)地理课程大量削减

从 1958 年起,教育部变更中学各科教学的安排和教学时数的规定,左一个教学计划,右一个通知指示,朝令夕改;尤其对高中地理课程,举棋不定, 变动频繁,直至砍光。

1958 年 1 月,教育部发出通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要求各地中小学中国地理教学须单独讲授乡土教材,小学讲本县(市)地理,初中讲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

同年 3 月,部颁《1958—59 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说明地理科:初中地理的教学程序暂不作变动,教学时数作了适当的调整,初中各年级均减为每周 2 小时;高中中外经济地理合并,改为经济地理,在高中二年级开设, 每周 3 小时,课时比重为 5.3。教学计划上没有分科,统称地理。为了贯彻劳动教育,要求地理教学加强参观和课外小组的活动。嗣后教育部又指示, 中学教学计划必须精简课程和讲授内容,在地理课程方面,必须详中略外, 详近略远。因此,规定从 1958 年秋季起,初中一年级讲授地球的基本知识和

中国地理,每周 3 课时,初二讲授世界地理,每周 2 课时;高二开经济地理,

包括外经和中经,每周 3 课时;并规定初中本国地理和高中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增加乡土地理的内容,教学时间,由各地具体安排。这一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初中地理的设置稳定了两年;高中地理刚开过一期,就告天折,但问题并未结束。

1959 年 4 月 23 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停设高中经济地理的通知》说: “现行中学的教学计划中的高中经济地理,有许多内容与初中地理和政治课重复。从下学年起,除其中一部分必要的内容与初中地理合并以,不再作一门课程单独开设。本学朗已经过去一半,高中经济地理教科书尚未印行,因此,本学期决定停开。

同年 6 月 5 日,教育部发出《关于 1959—60 学年度中小学教学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其附件“有关现行中小学教学计划几个问题的说明”中又提出:“高中二年级下学期补授经济地理取消后某些必须学习的地理知识,每周 1 课时(教材由人教社 1960 年春季供应。”同年 12 月 3 日,教育部发出

《关于普通高中讲授中国地理暂用教材的通知》说:“今年 6 月 5 日,决定高中二年级下学期补授高中经济地理取消后某些必须学习的地理知识,每周1 课时。现在考虑到需要补授的地理知识一学期一课时讲授不完,为了便于

安排教学,决定将高中二年级地理授课时数变更为:从 1960—61 学年度起, 高中二年级地理课暂用高级中学中国地理暂用教材,讲授一学年,暂定每周 1 课时。1959—60 年度教材已按一学年编写,但要到 1960 年春才能供应,因

此,下学期的授课时数由原定每周 1 课时增至 2 课时(只是这一学年)。” 事实上,并未见到什么《高级中学中国地理暂用教材》出现。

应当叙述一下,1959 年教育部提出将全日制中小学分为甲乙两类,分别实行“最高限度科目”和“最低限度科目”的教学计划。4 月拟订了但未颁布的小学《最高限度科目的教学计划》,规定小学地理与自然课合并,在五年级开设,每周 3 课时;《最低限度科目的教学计划》上,没有社会常识,自然常识等课。同时拟订了但未颁布的《普通中学最高限度的教学计划》,规定初中开设外语,高中加强外语,地理课的开设如下:

初一中国地理开在第一学期,每周 4 课时,共 76 课时,世界地理开在第二学期,每

周 4 课时,共 76 课时。

高三自然地理,开一学年,每周 2 课时,共 68 课时。

在《最低限度科目的教学计划》上,没有外语、历史、地理、生物等课。

这两类《教学计划》虽未实施,但可见当时教育部对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和地理课程设置的改革所作的考虑。

截至 1960—61 学年度,小学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三个组成部分和体

系均未变动。这一学年度在党的《教学必须改革》的指示下,中学地理又适当缩短了年限,并适当控制了学时①,全部地理课程在初中一年级或一、二年级学完,课程体系是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世界地理、宇宙知识。全国各地执行的情况有所不同,得悉北京市和湖南省是在初中一年级学完,每周 3 课时。

(Ⅱ)地理课本多种多样

1958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中提出:“今后教育部和中央各主管部门应该组织编写通用的基本教材教科书,各地方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可以对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级各类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通用的教材、教科书进行修订、补充,也可以自编教材和教科书。”事实上,只见教育部年年颁发新的教学计划,并未见部颁一次地理教学大纲。教科书由于中央和地方各自编写,因而地理课本出现多种多样的局面。

人教社地理编辑室编写 1958—59 年度通用的中学地理课本有初、高两种。初中地理课本是遵循当时教学改革的精神和初中地理课程设置的规定, 对过去课本采取砍、补、调的办法编成的,具体表现如下:(1)精简教材的内容,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初一地球部分,保留过去自然地理课本的主要内容,大大删简了过去教材的繁琐部分。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不再分节叙述,精简了许多叙述性材料;同时教材的题目体现了重点突出,形式生动活泼,一改过去机械叙述地形、气候、河流及土壤植物等标题的千篇一律的现象。世界地理精简大洲和主要国家自然地理的材料。(2)调动教材的内容。如将过去自然地理课本中的“涨潮和退潮”、“水土保持”分别调入中国地理概述”“中国的海”、“土壤和植物”两章中。(3)增加教材的内容。如地球部分“地球的运动和经纬网”一章中,增加“阴阳历”、“节气”二段; 在“大气”一章中增加“气象观测”。世界地理的主要国家,增加一些变化中的政治经济材料。①

这套课本在编制体例上有一特点,即课题内容较多的课文中间插入作业题,开我国地理课本的先例。如世界地理亚洲概述第二节气候,叙完“北部的寒冷气候”之后,在“东部的温带季风气候”前头,编排如下三道作业题:

1、在气候图上仔细观察 1 月 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 0°等温线通过哪些地区?

2、在气候图上仔细观察 2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 20°等温线通过哪些地区?3、为什么说西伯利亚是大陆性气候显著的地区?

① 1960 年 4 月 9 日,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在全国二届人代二次会议上作《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他提出“从现在起进行规模较大的试验,在全日制的中小学教育中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 适当增加劳动。”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全日制的中小学从十二年缩短为十年,程度提高到大学一年级水平, 小学开设外语,可从四年级开始,每周 3 课时等。

① 当时提出世界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真实面目,或者叫做“东风压倒西风”的大好形势。

人教社的《高中经济地理课本》,原安排编印上下两册,每册供一学期之用。上册 1958 年 11 月初版,内容包括绪论、第一篇外国经济地理,除世界政治地图概述外,分苏联、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澳洲六章;第二篇中国经济地理第一章中国经济地理概论中的国民经济概述和重工业地理两节。下册是中国经济地理其余部分,其中区域分论是采用 7 个经济协作区编写的,但未印行。

7 个经济协作区是:东北区(黑、吉、辽三省),华北区(冀、晋两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华东区(鲁、苏、皖、浙、赣、闽、台七省),华中区(豫、鄂、湘三省);华南区(两广);西南区(川、滇、黔三省和西藏地方),西北区(陕、甘、青三省和宁、新两自治区)。

这次人教社地理编辑室编写的初中世界地理和高中经济地理外国部分,

在国家处理上,又把南斯拉夫排出欧洲人民民主国家之外,列在英法之后, 理由是下录课文所述:

铁托集团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在 1958 年 4 月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一个纲领。这个纲领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它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宣言相对抗,并且违反了南共代表曾经签字的六十四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和平宣言”。① 它极力丑化社会主义而美化资本主义,丑化无产阶级专政而美化资产阶级专政。它是一个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的纲领。

据报导,许多地方编印了中小学地理课本,其中以四川省最特殊,不但

编有高小地理课本,而且编有初小地理课本(见《四川教育》1959 年 8、10 两期所载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改编小学地理课本初小一、二册和高小一、二、三册的几点说明》),这是继《奏定章程》之后出现仅有的一次,但未查到这套课本。以浙江省最齐备,小学、初中、高中地理课本都有,其中《高级中学试用课本经济地理》,是浙江省中小学教材编委会编写的,浙江省教育出版社 1958 年 12 月出版的第一分册上,没有目录,而有如下的“纲要”, 摘录前面几处,作为示例:

绪论 东风压倒西风的时代。经济地理的内容和学习的目的、方法。第一编中国经济地理总论

第一章中国国民经济的特征

(1)社会主义经济占绝对优势;(2)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部门间结构的变化;

  1. 生产配置的改变(注:只讲配置原则,并加一条全党办工业,全民办工业的原则);

  2. 有计划的地发展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力争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利条件。

这一课本有严重缺点:第一,从“纲要”上可以看出,内容体系紊乱不堪,标题与内容不一致。如第二章以下的章名节目是:第二章力争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以下依次立“粮食作物”,“钢铁工业”,“机器制造工业”,

① 1957 年 11 月,在莫斯科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之后,相继举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和六十四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通过了两项宣言(后者叫“和平宣言”)。两项宣言贯穿着这样的精神:共产党和工人党意识到自己对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命运、对普遍和平的命运和全人类光辉的未来所负的崇高任务。“和平宣言”向全世界一切善良的人们呼吁:组织起来,争取和平。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5 节;第三章其它工业,以下依次立“化

学工业”,“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水产业”,“轻工业”等 4 节。第二,课文内大量堆积统计材料和空泛议论,缺乏经济地理意义。如粮食作物一节中,除统计表不计外,统计材料、条件分析、方针政策、措施、改革的阐述等占课文 84%,而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仅占课文 16%。

地方编辑的乡土地理教材,中学用的省级地理课本,各地大都编出,但小学用的县级地理课本,所见甚稀。如湖南省 1958—59 学年度,编印了初中用的《湖南省地理课本》和高中用的《湖南省经济地理课本》,前者重版多次,后者随着高中经济地理停开,没有再版。小学的,只见有《长沙市地理课本》和《临湘县地理课本》。

1959—60 学年的初小地理内容包含在人教社出版语文课本中,除散见于不同课题内的地理事物以外,还编有地理内容的专题,如第一、二册的“太阳”,“晚上、月亮、星星”,“地里、山上”,“北斗星”,“北京”; 第三、四册的“初冬”,“雷雨”,“我是什么”(叙述水的变化形态); 第五、六册的“夏天过去了”,“北京的秋天”,“冬天的苹果园”,“春天”,“日出与日落”,“指南针”,“这一切都是我们祖国的”(叙述学校附近的山、河、森林、田野、城市等),“水井”;第七八册的“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蜀黍),“经济作物”(棉花、花生、甘蔗)(说明各种作物的生长条件和分布的主要地区),“为什么要知道天气”,“万里长城”,“大运河”,等等。

截至 1960—61 学年度,人教社的高小地理课本与 1956 年的相比,三大组成部分虽未变动,但内容有些修改。1961—62 学年度高小五年级被保留下来的地理课程,人教社新编的课本虽仍保持地球、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三大部分,但精简了大量内容,如中国地理 8 个分区中的地形、气候知识精简很多,所有自然景色课都删除了。在贯彻详中略外的原则下,世界地理教材精简最厉害,原有一册分别讲述七大洲和苏联,新课本压缩编成:(一)亚洲和欧洲的国家,(二)非洲的国家,(三)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国家。象日本原有 1 课时的教材,新课本只残留几句课文:“日本在我国东面的海上,是个岛国。美帝国主义占领日本,在日本建立军事基地。使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日本人民正在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爱国主义斗争。”因而原开一个学期(34 课时)的世界地理,至此,只需 3—4 课时就可完成教学任务了。

1959—60 学年度使用的人教社初中地理课本,系上年度课本的修订本, 内容体系如下:

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编 地球(19 教时)包括宇宙和地球、地球的运动和经纬网、海洋和陆地、大气、自然带等 5 章。

第二编 中国地理

一、中国地理概述(27 教时)包括位置和疆域、海、陆地、矿藏、气候、河流和湖泊、土壤和植被、人口和民族等 8 章(复习 5 教时)。

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

二、中国区域地理(39 教时)包括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区、华南区、云贵区、四川区、西藏区、陕甘青区、新疆区、内蒙古区等 11 章(复习 4 教时)

第三编乡土地理(8 教时)

湖南省教育厅编的《湖南地理》:包括祖国的新湖南、地形和矿藏、气候土壤和植被、河流湖泊的利用和治理,飞跃发展中的农业,以钢为纲的工业,交通和城市等 7 节。

初中二年级

第四编世界地理包括亚洲概述、亚洲的国家、欧洲概述(以上第一学期,讲授 30

教时,复习 4 教时)、苏联、欧洲的国家、非洲、南北美洲、澳洲、南极洲(以上第二学

期,讲授 29 教时,复习 5 教时)。

1960 年人教社编辑出版,供 1960—61 学年度用的课本,《中国地理》只讲了全国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总论部分,未讲分区地理,挤出一部分时间,在全国地形、气候等章节中,结合讲述了一些普通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 并注意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掌握识别岩石、矿物,观测气象、水文的初步技能。《世界地理》先讲世界地形、气候、居民和国家的概述,然后讲各大洲的国家。

人教社 1961 年 6 月出版《初级中学课本地理补充教材》,内容有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下分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和时刻、地球的公转和四季 3 节。这是补当年课程体系后部“宇宙知识”的教材。

1961 年改编、供 1961—62 学年度使用的初中地理课本,人教社地球编辑室主任叶立群以笔名林依在《人民教育》(1961、8)发表《修改后的十二年制初级中学地理课本》一文,作了详细的说明。该文首先说明改编后的地理课本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地球知识,讲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和“地图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是给予学生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必要的天文常识。第二部分中国地理包括两篇,第一篇中国地理概述,第二篇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前者是使学生对于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我国人民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发展生产有一个轮廓的了解。后者是使学生掌握我国省一级行政区的地理环境, 以及各地人民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概况。为了使学生初步理解我国各种自然条件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自然条件发展和分布的基本规律,在第一篇的有关章节中还讲述了一些必要的普通自然地理知识,如内外力作用、形成岩石矿物的原因,降水的主要形式,等等。第三部分世界地理,除第一章世界地理概述使学生了解大洲、大洋、陆地地形、世界气候的概况以外,其他各章都是分洲讲述主要国家的地理,以使学生了解各洲主要国家的地理环境概貌、政治制度和经济特征。

该文继续说明三部分的教学时间:按一学年上课 36 周计算,初中一年级

地理课(包括地球知识和中国地理),每周 3 课时,一学年共 108 课时,其

中地球知识讲授 8 课时,中国地理讲授 87 课时,共 95 课时,其余 13 课时用

来进行复习、测验和讲授补充教材。中国地理 87 课时中有 7 课时讲授乡土地

理。乡土教材由各地自编。初中二年级世界地理课,每周 2 课时,一学年共

72 课时,其中讲授 65 课时,其余 7 课时用来进行复习、测验和讲授补充教材。

该文接着指出同 1960 年的地理课本(人教社编辑出版,下同)比较,改编后的课本内容有较大的变动,主要是删去过去课本中空泛的议论和过于艰深的内容,增加了中国各省(区、市),世界主要国家以及中外城市的基本地理知识,加强了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并分别阐明了删去部分和增加、加强部分的理由,充分体现了编者的地理教育思想。其中删去空泛议论

和过于艰深的内容的道理,发抒相当独到的见解,具有力挽狂澜的作用,特将原文转录于下,以飨读者:

1960 年,编者为改正过去课本中有些部分的客观主义描述的错误,力图以认识客观世界规律是为了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观点处理教材。根据这个意图而修改后的课本,有些部分(如中国的河流)加强了教材的思想性,但出现不少缺点,其中最显著最普遍的是, 增加了大量的空泛议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用抽象的词句代替具体的材料。如谈到我国山地的利用,只是说:“全国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向山区进军,把解放前的穷山变成宝山⋯⋯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大力发展综合经营,山区面貌的改变更加迅速了。” 但是哪些山区改变了,怎样改变的,没有具体的材料来说明,由于没有具体的材料说明问题,这类抽象的词句往往成为套语和标签,实际上不能起到多大的政治作用。第二,用历史、政治经济、统计资料代替地理知识。如对我国解放前后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历史,都作了冗长的叙述。不同的学科,所给予学生的知识应有所不同。在地理课本中讲述大量这类材料,事实上也是超出地理知识范围的空泛议论,影响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三,用当前国际形势中还在发展变化中的材料代替基本的地理知识。这些材料,编写时看来象是联系了实际,但课本出版时大都时过境迁,至于两三年后,同实际的距离就更大了。当前形势中有一些重大事件,假若同地理教材有密切关系,也应该使学生知道。这些事件可由教师作为补充教材讲授,不必写到课本中去。课本写的应该主要是基本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方能更好地了解形势。

这些空泛的议论在教学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削弱了地理的基本知

识和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960 年的地理课本中,在讲述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时候,结合着讲述了不少普通自然地理知识。这样处理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某些主要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形成、发展、分布的基本原理,改变过去教材中现象罗列、枯燥无味的缺点。但是由于编者对于教学实际了解不够,对于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不够,因此,有一些内容过于艰深,不适宜作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教材。例如中国地理中的“地形的地质基础”,世界地理中定向风偏转的原因,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是有困难的。有一些知识,如我国地台区和地槽区的划分,科学界还存在着争鸣,作为初中学生的教材也是不适宜的。

这次改编,由于删去了空泛的议论和过于难深的内容,这就为讲述地理的基本知识腾出了大量的篇幅和时间。

这套课本讲我国的各省(区、市)地理,不是按地理要素的逻辑顺序如

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等依次展开,而是按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列出专题,分别讲述。如河北省课文的四个标题是:“自然特征和海河治理、”、“我国重要的产棉基地”、“煤铁资源和钢铁工业”、“天津和其他重要城市”。用专题讲分区,突破了我国地理课本编制体例的老框框,大大提高了地理教材的质量。

60 年代初,地方编印的中学地理教材,有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

处编、北京出版社出版《初级中学试用课本地理》(4 册,1961 年 8 月第 1

版,1962 年 7 月第 2 版),供十二年制初中一、二年级之用。见到的仅第一册,分地球的基本知识和中国地理两篇。第一篇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和经纬网、海洋和陆地、地球表面的大气、地图的基本知识 5 章。第二

篇仅包括国土和人民、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地形和矿产资源 3 章。在编制体例上有两个特点:(1)自第二篇始,各章课文之前,编有“读图”题,

这还是沿用苏联区域地理课本的作法;①(2)有些补充说明的内容,是用小字排植的,不必作为课文讲授。

应予介绍的:地图出版社于 1962 年 2 月编制出版了《中学适用地图册》。该图册主要是配合十二年制小学和初中一、二年以及十年制学校六、七年级地理教学需要为主,并适当兼顾其他有关科学学习参考和课外参考的需要。该图册是根据修改后的十二年制学校初中地理课本及部分学校试行的十

年一贯制地理课本内容来编制的,分上下两册,内容分三部分。上册包括第一部分宇宙知识、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第二部分中国总图和分省图,以分省图为主。下册是第三部分,包括世界总图、分洲图、分国或分区图,以分国图为主。(刘明光:《介绍新编中学适用地图册》,文载《地理知识》1962、6)同时地图社出版了与地图册内容相同的教学挂图。

(乙)学制改革试验中的地理教育

1958—62 年期间,各地展开学制改革的试验,情况是很复杂的,兹就掌握的资料分两次进行简要的叙述。

(Ⅰ)多种学制的试验阶段(1958—60)

1958 年 3—4 月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会议,讨论了当前大跃进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五大任务中第五项任务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教育方针,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同年 9 月,各地开始进行缩短中小学学制的改革试验。试验的新学制有: 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学五年一贯制;中小学 7 年、9 年、10 年一贯制和九二制;中学四二制、三二制、二二制、四年制等。有些地区还进行文理分科、半工半读等试验。同时,各地采取增、删、补的办法,对通用教材进行修改。北京、山西、辽宁等地自编部分教材。

北京师大附中进行学制改革的试验,是教育部掌握的重点。《北京师大学报》1958 年 10 月就出了办学经验总结专号。当时大学部各系成立教改小组进驻附中,采取“三结合”(领导、教师、学生)的方针,通过大鸣、大放、大争、大辩、大字报的办法,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胜利,9 月份就订出了四年一贯制、高中文理分科制和半工半读制三种《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各种教学大纲。在四年一贯制的《教学计划》里,地理开在一、二、三年级,每周 2 小时,总时数为 240。

地理系附中教改小组作有《北京师大附中四年一贯制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总结》,刊在上述专号内。文章很长,这里择要加以介绍。

《总结》首先提到:“附中学生的教革小组解放思想,打破迷信,搜集并研究地理教学大量材料,摆事实,找根据,对附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进行比较彻底的揭发,学生批评了先生,徒弟驳倒了师父。”从所揭发的事实得出结论:“附中地理教学存在着两条道路和两种方法的斗争,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甚至公开灌输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现象是严重的。”

《总结》接着谈到附中这次地理教学改革所遵循的基本精神之后,根据新《教学计划》规定的地理学科设置,列出课程排列次序和时间支配如下:

① 50 年代,苏联编的《各洲自然地理》和《苏联自然地理》课本,每章课文之前,都安排“地图作业”。

第一学期自然地理40学时一年级

第二学期中国地理(中国自然地理)

第一学期

40学时

二年级

中国地理(中国经济地理)

80学时

第二学期

 中国地理(北京乡土地理)

20学时

第一学期

三年级

世界地理(各洲自然地理)

20学时

第二学期世界地理(外国经济政治地理)

40学时

《总结》在申述课程如此安排、时间如此支配的好处后,提出 6 项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是:“要以政治带业务,贯彻共产主义教育思想,树立马列主义经济地理学和现代唯物主义的自然地理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两面红旗,用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贯彻整个地理学科中的统治思想。”第五条原则是:“反对地理教学中‘统一地理学’的有害观点,不同意用经济地理代替自然地理或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合一的企图。”

《总结》还着重指出:(1)总路线的精神和大跃进的形势,必须贯彻在中国经济地理每个章节每个部门之中。只有这样,中国经济地理才有生命力, 才能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为政治服务。(2)外国经济地理的讲述要充分贯彻东风压倒西风的形势,莫斯科宣言的伟大意义。

与此同时,北京师大地理系成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组,按新《教学计划》编写地理教材,所见的一套,是当年 10 月就编出的普通中学四年一贯制课本

《中国自然地理》(1959 年 10 月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包括总论和分论各 7 章。总论章次和章名,与 1956 年人教社编辑的《中国地理》前 7 章一模

一样;分论则不同,只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云贵、青藏、蒙新 7 区, 大体上先讲全区概况,后讲区内差异,如华中区划分的境内自然区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含浙闽丘陵)。

1960 年,北京师大地理系又成立普通教育改革小组,编出九年一贯制试

用教材,所见的是《地理》第二册(人教社 1960 年 9 月第 1 版),属世界地理部分,一般从五年级开始讲授,没有说明授课时数。全书目录如下:

第一章世界上的国家 第四节欧洲的国家

第二章亚洲和欧洲 第三章南北美洲

第一节自然概况 第一节自然概况第二节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第二节美国

第三节亚洲的国家 第三节拉丁美洲

第四章非洲 第六章南极洲

第五章澳洲

本书“前言”中充满极左的论调,并说明本书是在党的领导下,干部、教师、同学三结合,在短期内突击完成的;初稿经过教育部先后组织大、中学校地理教师以及科研、出版等单位同志集体研讨。

本书的指导思想:一是毛泽东当时对国际形势的断言:“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一是毛泽东早已说过:“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可以想见,教材是美化苏联、丑化美国的,毋须引例作证。令人发噱的

是:课本出版之时,正值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之际,可是课文却在强调: “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象盘石一样,⋯⋯我们在国际上一个重大任务,就是不断加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团结,维护和加强这种团结,特别是中苏两大国的团结,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利益所在。”为了揭露现代修正主义的反动实质和危害性,将 1959 年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世界地理课本所加于南斯拉夫的一套谴言,一字不差地移入本书。

此外,1960 年还有其他单位编出试验用的中学地理教材,如江西省有中小学幼儿园编审会编有全日制三二制中学课本《地理》上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60、1、1 版)用于初中一年级,每周 3 课时;甘肃师大地理系编有第一、二种十年分段制初中课本《地理》(试用本)上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60、4、1 版),用于第一学年,每周 4 课时;昆明师院地理教材编写小组编有九年一贯制试用教材《中国经济地理》(云南人民出版社 1960、5、1 版),适用于初中一年级下学期过渡班。

(Ⅱ)十年制的试验阶段(1961—64)

据 1960 年 9 月统计,27 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学制改革试验的学校, 小学有 92,000 余所,占当时这些地方小学总数的 14.7%;中学有 3,000 余所,占当时这些地方中学总数的 18.4%。

1961 年 2 月,教育部召开 10 省市普通教育新学制试点学校座谈会,认为当前教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四个适当”有片面的理解,从实际出发不够,有的省市试验面过大,确定当前只试验十年制,程度相当于现行十二年制的水平。同时,中央文教改革小组提出:“在学制改革方面,准备在十年至二十年内,分期分批改为中小学十年制,今后不再进行九年一贯制的试验,并停止春季招生。”

1961 年,27 个省、市、自治区的试验学校,小学减为 4,000 所,中学减为 900 所。1962 年进一步缩减。1964 年学制改革又有新的变化,没有直接涉及地理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不再叙述了。

  1. 全日制十年制课程和教材的改革

从 1960 年起,中央作了由多种学制试验转入十年制试验的准备工作。当

年 3 月 7 日,教育部向中央文教小组汇报:“中小学学习年限由 12 年缩短为

10 年,小学五年一贯制,改革课程:部分课程逐步下放;合并次要科目,减

少循环;提高主要学科知识水平。”所谓主要学科,是 1959 年 6 月 5 日教育部的通知中提出的:小学为语文和算术,中学为语文、外国语、数学、物理和化学。

同年 6—7 月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教材研究会议,着重研究了上海、江苏新编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常识四科教材,复审了北师大新编的九年一贯制四种教材。会议认为,试验新学制的小学校取消了小学历史、地理、自然三门课,可从小学一年级起设常识课。

随后,部颁《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小学从一年级起设常识课,一、二、三年级每周 1 课时,四、五年级每周 2 课时。

中学三二分段,初中设地理,一年级每周 3 课时,二年级每周 2 课时,总课时为 170。每课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为 35 分钟,三、四、五年级和初中为45 分钟,高中为 50 分钟。

同年 9 月 7 日,中央文教小组组长陆定一提出:编写三种中小学教材, 分别向新学制过渡。甲种教材,将现行十二年教材加以修订,供十二年制学

校用;乙种教材,将十二年学习内容,按十年安排,供十年学校用;丙种教材,把程度提高到大学一年级水平,供试验新学制学校用。据此,10 月 11 日,教育部党组向中央文教小组报告,决定集中力量编写十年制教材,对现行十二年制教材作适当修改,并提出十年制教材的编辑方针,其中有:“应该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新编的十年制教材在程度上要求达到现行十二年的水平。要克服少慢差费的现象,力戒烦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删除陈腐落后的知识内容;建立适合学生程度的合理的学科体系。”同月,教育部组成中小学教材编审领导小组①聘请一些专家为审查中小学教材的顾问,地理方面有竺可桢、黄秉维、侯仁之、郭敬晖。

  1.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地理的内容

小学阶段

整个小学阶段,地理没有单独设科,初步的地理知识,包含在常识课中。常识课是试验新学制把原来的历史、地理、自然三门课程合并新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主要是对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儿童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开拓儿童的眼界,丰富儿童的知识,为他们将来进入中学学习史地和自然科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小学一、二、三年级,人教社未编学生用《常识课本》,只编教师用的

《常识教材》,通过教师的口头传授和指导儿童从事各种实际活动进行知识的传授。《常识教材》(试用本)共有三本,每本用一学年,每周教一课时。配合每本《常识教材》,出版了相应的《常识教学挂图》。四、五年级编有学生用的《常识课本》(试用本),共有四册,每册用一学期,每周教 2 课时。伴随四册课本还编写了供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

《常识教材》和《常识课本》包括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自然、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多数课本包括思想政治和基本常识两方面,很难精确计算各方面内容的比重。大致是:以进行思想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占 18.9%, 以历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占 24.5%,以地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占 14.7%,以自然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占 31.4%,以日常生活常识为主要内容的占 10.5%。

(见辛耘:《常识课本介绍》刊于《人民教育》1961、8、)

地理知识包括太阳系和地球的简单知识;本国的政区、地形、气候、物产、面积、人口、民族、华侨,主要的山、河、海、岛、森林,主要的城市、主要的铁路,京广路和陇海路沿线知识;我国的各邻国、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如社会主义国家、美英帝国主义、非洲、拉丁美洲等的简单的地理知识。

每本《常识教材》里,编有地理知识内容的专题,如第一本“首都北京”; 第二本“大家都来关心天气”、“祖国的河山”、“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我叫克拉玛依”、“我国的森林”等。每题教材由课文和教学参考两部分组成。兹将“祖国的河山”一题的教材,摘录几段于下,以见这种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写法: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这张地图。(张贴一张较简单的地形图)怎样看地图?看地图首先要懂得方向。不管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着一张挂图的时候,总是图的上方是北,下方是南,左方是西,右方是东。

现在就来看这张伟大祖国的地图吧。你们可以看到左面一大块是黄色的,右面一大

① 由戴伯韬、辛安亭、肖敬若、敖文、刘松涛等五人组成,戴伯韬为组长。

块是浅绿色的。左面是西、黄色表示地势高;右面是东,浅绿色是表示地势低。这说明我国地势西面高,东面低。

地图左边的黄颜色,有的地方深一些,有的地方浅一些。深黄色的地方比浅黄色的地势更高。这又说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有许多又高又大的山,象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等等。

教学参考部分,说明每课的教学目的、需要的教具、教学方法应注意之

点。有些课还附有少量的参考资料。

高年级学生用的《常识课本》,只见到第二册(1961 年 12 月版)。在这一册里,编有“土壤”,“工业的粮食——煤”、“工业的血液——石油”、“有用的石头”、“食盐”、“奇妙的化学工业”、“太阳系”、“月亮”、“苏联”、“欧洲的国家”等关于天文、地学、地理常识的题材。有的课综合性很强,内容广泛,如“工业的血液——石油”,课文除说明石油的性质、成因、开采、提炼、产品的种类、用途以及人造石油外,还叙述我国和世界上出产石油较多的国家的石油情况。

中学阶段

人教社编印有十年制学校地理课本的样本,分两册,第一册供六年级使用,每周 3 课时,讲授地球知识和中国地理;第二册供七年级使用,每周 2 课时,讲授世界地理。实际上这套课本没有正式印行使用,而以前面提到的

《修改后的十二年制初级中学地理课本》作为十年制初中六、七年级地理课暂时的代用教材。不过两套地理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大体相同。

值得特书一笔的,当时教育部正在采取积极稳重的措施,调集大批干部、专家于人教社,研讨十年制课本,办法是从根本处做起。就地理来说,先择录经典著作(马、恩、列、斯、毛)中有关地理的名言,以掌握理论武器; 次翻阅古今中外地理课本,总结历史经验;再探讨全日制中学地理方面的重大、长期有争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以便草拟教学大纲说明和要点,同时通过实验(听课或试讲)和广泛征求意见,加以修改,再定案。这以后才谈到编写课本和试点学校验证,才能谈到推广。

当时人教社地理编辑室整理的材料有:(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地理的言论》

(内分“关于地理环境同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地理特征的分析与描述”、“关于生产力分布与生产运输”、“关于学习地理”四部分);(2)《关于地理学与地理教学》

(中外名人名言);(3)《苏联中小学地理课本编写概况(初稿)》(1961 年 12 月);

(4)《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国、日本普通学校地理编写概况(初稿)》(1961 年 12 月)。

当时中学地理内容和结构所存在的争论问题是:(1)地理的基本知识究竟是什么?

  1. 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想教育应怎样要求?如何统一起来?(3)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以何者为主?两者怎样有机地结合起来?(4)三大组成部分(地球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顺序应该怎样?(5)中国地理总论与分论的顺序与比重应当怎样?(6)中国分省地理是否要讲?应占什么地位?(7)世界地理总论、分洲、分国三部分的顺序和处理应该怎样?(8)世界地理应该重点讲多少国家?选国的标准是什么?(9)规律性的知识和事实材料应如何处理?选材的标准是什么?(10)地球知识应包括什么内容?

三、中小学地理教学工作

这里所讲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

从 1958 年 9 月开始,各地在搞学制、课程、教材改革的同时,还普遍进行了改革教学工作的试验。地理方面,值得着重介绍的是现场教学。比其他学科现场教学来说,地理现场教学赋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地理研究的地理事物具有广大的空间,不可能搬入课堂来观察和分析,只有走出课堂,面向大自然, 面向生产实际,才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地理知识。

当时各地开展的地理现场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年以后,福建师院地理系余祥养写了一篇《谈谈中学地理科的现场教学》,发表在 1959 年 9 月的《地理知识》上。该文就“现场教学的意义及其主要形式”、“现场教学的进行及其应注意之点”、“现场教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现场教学是我国去年教育大跃进中的新创造,是地理教学新的组织形式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由感性到理性、全面系统地传授地理知识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地理教学走群众路线的最好方法。”“现场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或党政领导单独作讲解的,也有劳动模范或专家作专题讲授的;既有以工厂车间来进行教学的,也有以大自然的田间或矿山作为课堂来进行的。但从教学观点上看,则有矿山教学、车间教学、田间教学、码头教学等形式。”

余文在理论上有些不成熟之处,例如文章开头阐释现场教学与野外实察的相同点: “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其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并进一步地巩固、验证和提高学生已学过的地理知识。”两者不同点是:“现场教学是对课堂教学中某些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地理教材,组织学生到现场去获得感性知识和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野外实察是在学生学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概念或在完成了某一单元的理论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比较系统的实地观察,运用和扩大已有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对自然或经济进行研究或描述,以获得进行野外工作和运用仪器的实际技巧,并具培养学生研究自然界的兴趣和能力。这样看来,如果能很好配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举行现场教学,也就为进行定期的野外实察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根据当时流行的说法,到现场去验证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属印证性的野

外观察或生产参观。真正的现场教学是以课本中的某些新内容拿到现场去上课,利用现实的地理事物,使学生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如课本讲“陆地地形”, 不在课堂教学,而到野外进行实地观察,以形式学生意识中关于平原、丘陵、山地等真实的地理表象和地理概念。

试看以下介绍地理现场教学实践的文章:

  1. 上海市继光中学地理教研组:《在田间教学》《上海教育》(中学版)1958.9

期)

  1. 李康明(青岛师范):《在崂山下黄海边上地理课》(《地理知识》1959.9

期)

  1. 王武(湖南省第一师范):《开展乡土地理现场教学的点滴体会》(《地理教

学丛刊》1960 第一辑)

  1. 田耀华(广东省惠阳中学):《一次乡土地理的现场教学》(《地理知识》1960.3

期)

  1. 长沙市一中地理教研组:《我们是怎样在岳麓山进行现场教学的》(1961 年 1

月未刊稿)

  1. 余国英(长沙市八中):《介绍我们的野外地理实察》(《地理知识》1960.5

期)

上列六文,除第一篇未读原作、内容不详外,其余五篇反映三种情况:

(一)以乡土地理为目的,是教师领导学生在现场直接认识学校周围的地理事物,而不是先在课堂讲了学校周围的地理事物之后,再去现场进行验证的,如第二、三、四等篇。

(二)以乡土地理为手段,先在课堂讲了地理理论知识之后,再到野外现场进行验证,如第五篇。这是长沙市一中初中一年级 8 个班,在课堂学习了初一地理课本地球篇“陆地地形”和“地壳变动”两节之后,到岳麓山观察岩石特征(砂岩、页岩等)、地质构造(初皱、断层)、内外力作用以及附近的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地形,以验证课本所讲的理论知识。

(三)乡土地理既为目的,又为手段,如第六篇。这是长沙市八中初中三年级两个班,在课堂学习了初三地理课本中国自然地理概况①之后,到岳麓山进行野外实察,目的既要使学生直接认识本地地貌、地下水、有用矿物以及土壤和植被,又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观察和解释客观地理事物的能力。

(5)(6)两文,符合余祥养关于“现场教学和野外实察都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的论点,但无“举行现场教学,为进行定期的野外实察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之意。而(5)文标题为“现场教学”,文内又提“野外观察”;(6)文标题为“野外实察”,文内又提“现场教学”,都把“现场教学”和“野外实察”等同起来,混合使用。

中学真正的现场教学极为罕见。在理论上,“现场教学”的含义与“野外观察”或“生产参观”混淆,在嗣后的教育文献中很少运用。

在教育革命高潮中,中学地理处于萎缩状态,地理课时锐减,地理教师转行,但值得庆幸的是地理课外活动仍生机盎然。据 1956 年《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说明,上述(5)(6)两文介绍的现场教学或野外实察,均属班级的地理课外活动。此外,专题论述或介绍中小学地理课外活动的文章,见有下列数篇:

周靖馨:《关于目前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几点意见》(《地理知识》1959.6 期) 张时雨:《介绍我校的“地理墙报”》(《地理知识》1959.12 期)

赵侑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怎样配合农业生产开展气候活动》(《地理教学丛刊》1959.第二辑)

上海实验小学:《我校是怎样进行气象观测的》(同上)

顾贵■:《我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是怎样进行观察实习的》(同上第三辑) 陈仁寿:《组织中学生进行物候观测》(同上 1960.第一辑)

何友雄 李树林:《我校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一些体会》(同上第二辑)

有一件值得庆喜的事:在建国十周年前夕,上海部分从事地理教学工作的同志,共同发起创办建国以来唯一的中小学地理教学专刊——《地理教学丛刊》,以探讨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交流地理教学经验,并提供教学有关的资料。该刊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从 1959 年 9 月出版第一辑,至 1963

年止,共出刊 6 期,载各类文章 98 篇,对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改革中加强了课外辅导。它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1959 年 6

① 按 1959—60 学年的教学计划,地理设在初中一、二年级,而本学年初中三年级开中国地理,是前一阶段地理课程的结尾。

月,湖南师院地理系和湖南省地理学会组成三人调查小组,在长沙市三个中学调查地理教学情况,发现多种地理课外辅导形式:有的学校是在学生自习时,教师下班辅导解答问题;有的学校对成绩不良或缺课的学生加以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辅导小组,吸收成绩好的学生为组员,编拟复习提纲,办问题解答栏;还有采用小先生制的(选择成绩好的学生上课)。 1960 年以后,课堂教学盛行一种“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

法。这种教学方法也被运用于地理教学中。这里所说的“练”,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地理练习”,旨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以加深理解、牢固记忆已学的地理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而是在课堂学习新教材时,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分析插图,观察教具,作出笔记等方式,以获取新的地理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这种地理教学方法是好的,进步的,但当时没有被广大地理教师所掌握。请看 1960 年 6 月《地理》①刊登的北京师院地理系地理教学法小组所作《北京两个中学地理教学的调查报告》。《报告》中充分肯定了两校地理教学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其中提到教师习惯于夸夸其谈,把上课的过程主观地作为讲的过程,很少组织学生去思考,去练习。与“精讲多练”同时出现的,是课堂讲授贯彻“少而精” 的原则。1960 年《地理教学丛刊》第一辑刊登了褚绍唐所写《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综合课的教学质量》一文,未读原作,内容不详。

① 即《地理知识》。创刊于 1950 年 1 月,由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编委会”编辑,1951—60 年为月刊。

1961 年改称《地理》,由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合设的“编辑小组”编辑,属双月刊。1966

年仍称《地理知识》、出 3 期后停刊。1972 年 7 月复刊,由上列两单位设“编辑部”编辑。1975 年 7 月仍改为月刊,这是建国以来一种历时最长的地理中级科普刊物,登了一些中学地理教育和教学的文章。

第二节 中期(1963、9~1966、5)

一、《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和教学计划

早在 1961 年 7 月,中共中央就责成教育部开始拟订《全日制中小学暂行

工作条例》,中经广泛讨论和多次修改,于 1963 年 3 月,由中共中央批转试行。这个文件的制订和颁布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巩固教育革命取得的积极成果,一方面纠正所出现的不良偏向,使中小学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小学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写作与计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 具有健康的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全日制学校必须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小学设置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劳动等课程”。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全日制中学培养的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语文、数学、外国语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全日制中学必须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初高中都设有地理课程。高中还可酌设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制图、历史文选、逻辑等选修课程。”

《暂行工作条例》规定中小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是建国以来初次提出, 甚为切当。在培养目标上,贯彻了毛泽东提出“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的精神,与 50 年代中期有关文件所提智、德、体、美不同,把德育摆在首位,避免了“智育第一”的诟病,但丢了美育,则显不足。《中学条例》还特别提出“初高中都设地理课程”,弥补了砍光高中地理的缺陷; 高中酌设选修课程,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

1962 年 10 月,颁订《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中

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不同于 1961—62 学年度教育计划的,是将初中二年级的

世界地理移到高中一年级,每周课时由 2 增到 3,中学地理每周共 6 课时, 比重为 3∶1。这种跳跃式的地理课程设置虽属创举,但不理想,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

1963 年 7 月 30 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实行《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通知》指出,新的教学计划是教育部根据中央《关于讨论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和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 并吸收建国以来教学工作的经验重新拟订的。通知》说明:1957 年以前,历史、地理有不必要的循环重复,生物课有过于烦琐的缺点,这些课程的设置也过于分散,新教学计划(草案)使历史、地理、生物三门课程避免了不必要的循环重复,设置办法也适当集中,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必要的基础知识,

又减少了各年级的课程门类。

二、第二个《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

1963 年 5 月,部颁建国以来第二个《全日制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与第一个大纲相较,内容和形式都不同。第二个大纲分四项:(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二)教学内容及其安排,(三)教学应该注意的几点,(四) 教学内容要点。前三项即第一个大纲的说明部分。这一次已进一步认识到: 这个说明部分,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又是教材编写工作的指导思想,所以出版时用大字排印,以昭郑重。其中以第二项确定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具有理论价值,初次出现于大纲,表明大纲本身质量大大提高了一步。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这次大纲的精神,并与前次大纲比较,特将前三项原文照录,教学内容要点则仍取摘要的办法。

(甲)《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小学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祖国的和世界的地理常识,掌握运用地图的初步技能。

在小学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战胜自然, 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雄心。

(二)小学地理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初步知道:

1、地球的形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五带的划分,以及世界上人口和人种分布的简单情况。

2、祖国的位置,面积和人口,祖国的疆城和邻国,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山河大势和冷热干湿的简单状况,以及主要的农业、工业、铁路干线分布的简单状况。

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人民委员会驻地、地形或气候的显著特点、大山大河、主要物产和主要交通干线。

本县(市)的位置、地形特点、主要山河、主要物产和交通干线。

3、各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基本常识,少数主要国家的名称、位置、首都以及地理环境上或经济上的显著特点,其他主要国家的分布。

小学地理的教学还要使学生学会在地图上定方向、看图例、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距离和绘制略图的初步技能。

二 教学内容及其安排

(三)小学地理主要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常识,同时也包括必要的地球和地图的常识。在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教学中,都以自然地理为主要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 中国地理约占 55%,世界地理约占 40%,地球和地图约占 5%。

小学地理首先讲述地球和地图的常识,其次讲述中国地理,最后讲述世界地理。地球和地图的常识,是使儿童对地球有最基本的认识,并初步知道如何阅读地图,为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打基础,应该最先讲述。儿童在生活中接触本国的地理事物比较多,掌握中国地理常识比掌握世界地理常识容易些,中国地理应该在世界地理之前讲述。

(四)中国地理常识包括全国地理概述、省级行政区地理和本县(市)地理。

讲述全国地理概述,要出现比较多的名词和概念。为了便于学生接受,中国地理应首先简述我国的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讲述省级行政区地理,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使他们逐步掌握较多的名词和概念,最后按照教学要求,把重要的全国地

理常识加以系统的归纳,使他们掌握全国地理概貌。

省级行政区地理常识,是儿童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需要的常识。要使儿童获得这些常识,应该分省(自治区、直辖市)①讲述,不宜打破省界按自然地理区划讲述。我国有 29 个省级行政区,为了减少头绪,便于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按下述方法处理:(1)先讲首都。(2)按照位置邻近,地理环境大体相近的原则,把有些省(区)合并讲述。(3) 按照地理方位(从北到南)和以我国两条大河——长江与黄河为线索(从上游到下游), 安排省级行政区的顺序,即先讲述东北三省、内蒙、新疆、青藏,其次讲述黄河流域各省

(区),再次讲长江流域各省(市),最后讲述东南各省(区)。

本县(市)地理是中国地理的组成部分。儿童学习本县(市)地理,可以了解本县

(市)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交通的概况,适应他们在生活上的需要,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本县(市)地理在讲述本省(区、市)地理以后讲述,教材由各县(市)编写。

(五)世界地理常识包括各洲地理概述和主要国家地理。先讲述大洲,然后讲述这个大洲上主要的国家。大洲和国家都按地理方位排列。

世界上的国家很多,小学地理只讲其中的一部分。讲到的国家,少数主要的国家作比较详细的阐述,多数国家只作简略的介绍,有些国家只讲到国名和位置。

三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六)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用到的工具之一。教学中要教给儿童最基本的阅读地图的常识,还要经常指导他们阅读地图,培养他们阅读地图的技能和习惯。

(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指导儿童观察本地的山、河、居民点、交通线等教学方法,在小学地理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地理观念和掌握地理概念。

(八)中国地理讲述了 29 个省级行政区,世界地理讲述七个大洲和许多国家,为了使儿童不致张冠李戴,教学中需要:(1)经常运用地图;(2)阐明省区和国家在位置上、地理环境上或经济上最显著的特点;(3)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使某些省区和国家的特点更加突出。

(九)地理的教学内容包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因素,对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地理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不能离开地理教材空发议论,一般也不要把地理课讲成政治课。如果这样,就会既削弱了地理知识教育,也收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学内容要点”不同于前次大纲第二部分“大纲”的,有以下两点:

  1. 没有标出三个组成部分,而是依顺序号列出大题目:(一)地球,(二) 地图,(三)我国的领土和人民,(四)首都北京,(五)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二十)南岭以南的广东和广西,(二十一)我国的山河大势,(二十二)我国的气候和农林产品,(二十三)我国的矿产和工业,

(二十四)我国的铁路交通,⋯⋯(三十九)世界最小的一洲——澳洲,(四十)冰雪世界南极洲。(2)除本县(市)地理安排约 2 课时外,其余 40 个大题目未作课时安排,也未安排每期复习时间和实习作业。

这里列举分省地理(五)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容要点于下,作为示例:

三省在我国东北部。东北平原跨三省。温暖时期较短,作物一年一熟。高梁、大豆

① 为了简便,以下写成省(区、市)。

是主要的农产品。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的一省。黑龙江是中苏界河。小兴安岭。我国出产木材最多的一省。东北虎。荒地的开垦。哈尔滨,长滨铁路。

吉林省东部是长白山地,森林茂密。西部是平原。松花江和丰满水电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辽宁省的辽东半岛伸入黄海和渤海之间。鸭绿江是中朝界河。重工业发达。鞍山的钢铁工业。抚顺的煤炭工业。沈阳,长大铁路,沈山铁路。

第二个《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的地学部分

这次《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没有初小自然部分;高小地学部分不同于第一次的有:

  1. “水”增加云、雾、雨、霜、雪、雹的成因,雨的大小和雨量的观测,霜害的预防;

  2. “空气”增加大气压力,风是成因和天气预报;(3)“矿物”增加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岩浆和火山、地壳的变动;(4)增加“宇宙”,其中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二十四节气。

(乙)《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的、全球的、各大洲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基础知识;使他们进一步掌握运用地图等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战胜自然、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雄心。

(二)教学要求 初级中学一年级设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教学要求学生: 1、掌握学习中国地理所必需的关于地图、地形和大气的基础知识;

2、了解全国疆域,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的分布概况和主要特征,人口和民族的分布概况,农业、工业和交通的分布概况;

3、了解省级行政区地理环境的概况和特征,各地人民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主要活动,主要城市的概况和分布,以及反映某些地区和城市的特点和知识;

4、比较详细地了解本省(区、市)的地理环境,主要农业、工业生产情况,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

5、掌握阅读地图和绘制略图的技能,学会观测气象(主要是气温、气压、风和降水)、观察地表形态和土地利用情况的简单方法。

高级中学一年级设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教学要求学生:

1、比较系统地了解地球的一般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内部结构、表面形态),以及宇宙、太阳系、大气和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基本情况,比较系统地了解地球上的人口和人种及其分布概况,正确地理解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比较系统地了解各大洲的地理环境的概貌和地形,气候等的主要特征;

3、了解主要国家的地理环境概貌,主要生产情况,主要城市的分布和特点,以便获得反映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特点的知识。

4、进一步掌握阅读地图和绘制略图的技能,学会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和平面图, 学会测定经度和纬度,以及观察几个常见星座的简单方法。

二 教学内容及其安排

(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1、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中学地理应该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因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人类生产活动中,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劳动的对象。我们要利用和改造自然来发展生产,首先必须认识地理环境。从各门地理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来看,自然地理知识是学习其他地理知识的基础。中学的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普

通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各大洲和主要国家自然地理知识。

为使学生认识人类如何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利用和改造自然来发展生产,中学地理也应该讲述必要的经济地理知识。为了增进学生对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中学地理还需要讲述一些反映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特点的知识。

2、必须是地理科学中的基础知识。中学地理的内容必须是地理科学中的基础知识。讲述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环境,应该阐明主要的自然条件的分布状况及其形

成的基本原理,主要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过于艰深和尚无定论的学术问题,不宜作为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

讲述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生产活动情况,应该阐明不同地理环境中生产活动的主要特点,重要的农业和工业产品以及交通干线。教学内容中,不宜离开地理内容来分析经济形势,或是堆砌一些不必要的经济统计资料。

讲述反映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特点的知识,主要是讲述这些国家的必要的风土人情, 名胜古迹等,而不是充塞一些同地理毫无关系的内容。

3、既要有足够的事实材料,又要有学生能够接受的基本原理。

中学地理的内容必须有足够的事实材料,如地名、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状况,又要有学生能够接受的基本原理,如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规律,以及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事实材料,就不可能理解基本原理。但是只堆砌材料、罗列现象,而没有学生能够接受的基本原理,就不能使他们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掌握系统的知识。

(四)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

1、从整体到部分。从整体到部分,即中国地理先讲全国地理,再讲分省(区、市) 地理,世界地理先讲全球概述,其次讲大洲地理,再次讲这个大洲的主要国家地理。这样安排的主要理由有三点。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讲述一个省或国家,首先要确定地理位置,而小地区的地理位置,要在大地区内才能确定。第二,有利于阐明各种自然条件之间的联系。中学地理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知识。小地区的自然面貌,总要受到大地区的自然条件的影响,有些自然条件(最显著的是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呈地带性,掌握了大地区自然条件分布的规律,才容易理解小地区的自然面貌。第三,便于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知识。

2、国家和地区的顺序主要按地理方位排列。国家和地区的顺序主要按地理方位排列,是为了便于使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掌握教学内容。

3、以自然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索,恰当地结合经济地理和其他地理知识。自然地理知识是中学地理的基本内容,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应该以自然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经济地理和其他地理知识应该恰当地同自然地理知识结合讲述。同时必须看到有关的社会条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述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生产、政治、文化的活动,不能机械地联系,形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论断。

4、基本技能训练的安排要同基础知识密切配合。掌握基本技能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又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所以基本技能训练要同基础知识密切配合,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学生获得基本技能,在教学时间内应该安排必要的训练时间。

(五)中国地理的内容及其安排

中国地理的内容包括准备知识、全国地理、分省(区、市)地理和本省(区、市) 地理。先讲准备知识,其次讲全国地理,最后讲分省(区市)地理和本省(区、市)地理。

准备知识是学习中国地理所必需的地图知识和普通自然地理知识。为了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地图,理解我国地理环境中主要自然条件的分布、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有必要在

讲述中国地理之前,讲述这一部分知识。但是这一部分知识要适应初级中学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过多过深。

全国地理讲述的是我国的国土和人民,主要自然条件和生产部门的概况。在全国地理中应该简要地说明我国主要自然条件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基本原理,以便既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概况,又为他们学习分省(区、市)地理奠定基础。但是,全国地理的内容不宜过多,以免出现过多的地理名词和概念。

中学地理课本中中国区域的划分,应该以省级行政区作为单位。主要理由是,省级行政区是我国最高级的地方行政单位,这一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是最需要的。

分省(区、市)地理讲述的是各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环境的概况和特征,主要生产概况和主要城市等。中国地理应该既有全国地理,又有分省(区、市)地理,后者的比重应该大于前者,这样处理的主要理由有两点。第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经济面貌差异很大,全国地理只能使学生认识各自然条件,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分布的概况, 要使学生了解一个地区主要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自然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还必须在分省(区、市)地理中作进一步的阐述。第二,有许多地理知识, 例如有些山(如泰山、庐山)河(如辽河、钱塘江)、城市(如各省省会)、交通线(如同蒲铁路、胶济铁路),在全国地理中不一定讲到,即使讲到,也不能联系当地的情况, 阐明这些山河、城市、交通线的作用和意义,只有在分省(区、市)地理中才能比较详细地讲清楚。

我国省级行政区有 29 个,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使学生对每一个省(区、市)的地理都有明确的认识,教学内容必须突出特征。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有必要把位置邻近和自然条件大体相同的几个省级行政区合并为一章,先阐述这几个省级行政区在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再对各省(区、市)分别阐述。

本省(区、市)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需要得更多,内容应该更详细些。这部分知识由各省(区、市)组织人力编写补充教材。

(六)世界地理的内容及其安排

世界地理的内容包括全球概述、各大洲地理和主要国家地理,先讲全球概述,其次按地理位置讲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地理。

全球概述是比较系统的普通自然地理知识。普通自然地理知识特别是主要自然条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是学习各大洲和主要国家地理的基础,应该在各大洲和主要国家地理之前讲述。

各大洲地理的主要内容是各大洲地理环境的概况和特征,特别是地形和气候的分布概况,这些知识是各大洲地理的基础知识,也是学习各国地理的基础知识。

世界上的国家很多,教学的时候只能选择一部分国家讲述。选择的标准有三条。第一,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于国际形势有显著影响的国家。第二,在地理上有显著特点的国家,如疆域大,人口多,或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上有显著的特点,或在交通、军事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同我国相邻的国家。按照上述标准,并考虑到教学时间,讲述的国家以八十个左右为宜。

讲述的国家应该有详有略。有些国家要说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主要生产部门的分布。有些国家只介绍地理上的某些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各国地理的内容要同各大洲概述和分区概述(如亚洲概述和西南亚概述)的内容统一考虑,既要有联系,又要有分工,避免重复。

讲述主要国家,应该使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性质。但是,国家的社会性质是会变化的,教材不可能及时反映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应该由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向

学生讲解。

三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七)指导学生牢固地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

不同的位置是形成各个国家、地区、城市不同地理环境的根本原因之一。不同的位置对于各个国家、地区、城市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有重要的影响。山脉、河流、工厂、铁路等位置的不同,在自然地理上或经济地理上也有不同的意义。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指导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和方法,主要有两条。第一,教学时经常运用地图。第二,讲述位置,不仅要说明地理事物的位置在哪里。而且要说明这样的位置在自然、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意义。

(八)抓住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有关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各个地区的特征是不同的。发展生产和做任何工作都要“因地制宜”就是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经济、历史的条件。讲述各国和各地的地理,都必须使学生掌握地理特征。

一个地区的特征,不论是自然方面还是经济方面的,总是在许多有关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只有阐明了有关主要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牢固地记忆这些特征。

(九)经常运用地图

地理事物分布的范围很广,很难直接观察,教学时必须经常运用地图。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新的地理知识。

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形状、大小、分布状况要运用地图,讲述各种自然条件之间、生产部门之间、自然条件和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要运用地图;课堂上要运用地图,复习和测验也要运用地图。要指导学生阅读地图,也要指导他们绘制地图。

(十)重视对本地地理环境的观察

地理的教学内容中,有不少难于理解的自然现象。要使学生理解这些现象,除了运用直观教具以外,指导学生直接观察本地的地理环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直接观察本地的地理环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领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使学生认识本地的地理环境和解放后本地面貌的变化,可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教师在熟悉本地的地理环境,才能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本地的地理环境。观察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主要自然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有条件的学校通过对本地地理环境的观察,还可以启发学生研究本地地理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获得的本地地理知识,引导他们理解不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十一)正确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的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地理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树立,要以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为基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用正确的观点统率材料,把地理知识讲清楚。正确的观点要贯串在地理材料之中,而不是附加于地理材料之外。一般不要把地理课讲成政治课。

(十二)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和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从课本上获得的地理知识只是地理的基础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阅读课外读物和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主要是帮助他们选择书籍(例如地理科学通俗读物,介绍我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读物、游记),给他们提示阅读方法,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主要是组织小组,经常进行气象观测(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开展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工作),开

展乡土地理研究(例如搜集资料,采集矿物、岩石、土壤标本),制作地理教具,进行远足参观,编辑地理墙报等。

大纲第四项各年级教学内容,材料繁多。这里只列述初高中两个年级的

内容体系和课时,以及内容要点举例。

初级中学一年级中国地理(105)

(一)准备知识(含气象观测 9)——地图、地形和大气。

(二)全国地理(25)——国土和人民(含复习课,3),地形和矿产(4),海洋、海岸和岛屿(2)、气候(5),河流(4),植被和土壤(3),农业、工业和交通(含复习课,4)。

(三)分省(区、市)地理[包括本省(区、市)地理,69]——黑吉辽三省(含地图作业,8),黄河中下游五省一市(12),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含复习课和地图作业, 14),闽台粤桂三省一区(9),川黔滇三省(含复习课和地图作业, 8),蒙宁甘新三区一省(8),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5)。

(四)本省(区、市)地理(6—8)

(五)总复习(2)

内容要点以黑吉辽三省为例: 1、概述

在全国的东北部,东北平原兼跨三省。

纬度较高,冬长夏短,作物一年一熟,大豆、高粱著名。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及其作用。

工业发达。铁路稠密。主要铁路干线:长滨线、长大线、滨绥线和滨洲线。2、黑龙江省

我国最北的一省。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暖湿。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山地森林茂密,全国重要的木材基地。新兴的林业城市伊春。鹤岗、鸡西的煤,漠河、爱珲的沙金。

中苏界河的源委和支流: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水文特征:流量大、含沙量大、冰冻期长。

黑土分布广。大豆、甜菜、亚麻产量居全国第一。荒地的开垦。沼泽的形成和改良。哈尔滨:濒松花江,省会,水陆交通枢纽,发电设备制造工业。齐齐哈尔:在嫩江

中游,以机器制造为主的重工业城市。牡丹江。3、吉林省

同朝鲜、苏联两国相邻,鸭绿江和图们江。少数民族:朝鲜族。

东部是山地,林业和耕作业并重,河流成放射状,天池是火口湖。中部是丘陵,以耕作业为主,松花湖和丰满水电站。西部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耕作业和畜牧业并重,松辽分水岭是典型的侵蚀平原。人参、鹿茸和貂皮是山区的特产。

通化铁路和天宝山铜矿。木材工业和造纸工业发达。

长春:省会,东北平原中部的交通中心、汽车制造厂闻名全国。吉林、著名的化工城。延吉。

4、辽宁省

东南隔鸭绿江同朝鲜相邻,南濒渤海和黄海。

辽东半岛和辽东丘陵。辽西丘陵和辽西走廊。辽河和辽河平原。矿产丰富多样:鞍山、本溪的铁,抚顺的煤和油页岩,阜新的煤、凌源的锰,大石桥的镁。重工业发达: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机器制造等工业的分布,重工业在全国的意义。

南部比较温暖湿润,东北的产棉省分。苹果和柞蚕丝驰名全国,丝织工业。

沈阳:在辽河平原的中部,省会,东北最大的城市,机器制造工业最发达,东北南部的铁路枢纽。

旅大:重要海港,造船工业发达。锦州,安东。地图作业

用方格缩放法制造黑、吉、辽三省中任何一省的轮廓图。高级中学一年级世界地理(105)

(一)全球概述(含复习课,地图作业,31)——地球和宇宙、地球的运动、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大气和气候、植被和土壤、人和地理环境。

(二)分洲分国地理(74)

1、亚洲(含复习课、地图作业,23)——概述、东亚各国、东南亚各国、南亚各国、西南亚各国。

2、欧洲(含复习课,20)——概述、苏联、中欧各国、南欧各国、西欧各国、北欧各国。

3、非洲(含地图作业和复习课,13)——概述、北非的国家、中非和西非的国家和地区、东非和南非的国家和地区。

4、北美洲和南美洲(含复习课,13)——概述、北美洲北部和中部的国家、拉丁美洲的国家。

5、澳洲(1)

6、南极洲(1)

(三) 总复习(2)

内容要点以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为例:

地球内部的构造:地核、中间层和地壳。地壳的范围和厚度。

地球的年龄:地球发展历史概况。地质时代的划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各代的主要特征。

海陆分布概况,水半球和陆半球。大陆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地槽和地台。陆地地形的特点,世界主要年轻褶皱山脉和火山,地震的分布。海底地形的特点,陆棚、陆坡、海盆和海沟。海陆起伏曲线。

构造地壳的主要矿物和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岩石的成因和特点。矿产的成因。矿床概念。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变质矿床。

初中中国地理教学内容,是在 1961 年修改后的十二年制初中一年级地理

课本为基础,经过精心加工拟订而成,两者主要不同点:(1)“地球知识” 改为“准备知识”,并首先讲授地图;(2)全国地理部分,新大纲增加“海岸与岛屿”,精简原课本的“湖泊和地下水”;(3)原课本没有把位置邻近和自然条件大体相同的几个省级行政区列为一章,概述共同特征,而是直接分省阐述,并先讲北京市,接讲河北、山东等省。

中小学新大纲规定中国地理分论,都讲省级行政区,但初中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和加深的,读者可从所摘小学和初中的东北三省内容要点略知其具体情况。

1963 年 7 月《人民教育》的“新编中小学教科书介绍特辑”里,载有以下署笔名的文章:林依《中小学地理的内容及其安排》,申楳、柯梁《中小学地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向海、黎明《中小学的分省地理教材》;同刊同年 9 月号载有颜宋《中学地理中的普通自然地理知识》,乔平《为什么要讲乡土地理?怎样讲》两文。此外,《地理》1963 年第 3 期刊有林依《谈谈中

学地理的基础知识》。所有这些文章的理论体系,均反映于这次《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中,足以显示当时普通地理教育的思想,其中许多观点对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发展,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地理》1964 年第 1 期,刊有著名的地理教学法学家王钧衡教授所撰《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该文所讲中学地理的矛盾,是指地理教学内容及其安排的矛盾。作者从我国清末实施新教育以来的 60 年中,揭露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矛盾有四个:(1)轮回设科同内容重复的矛盾。普通教育只要分阶段,地理就有轮回设置的必要,轮回设置如果处理不妥,就有内容重复造成浪费的可能;(2)普通自然地理(简称普自)同年龄特点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在普自知识是学习中、外地理的基础,但对学龄中期的少年来说,普自知识不易接受;(3)科学体系同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分合问题以及中国地理的分区方法两个方面;(4)中外地理总论与分论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总论与分论的顺序和比重两个方面。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该文提到:“我国十二制中小学校,从 1963 年暑期后,开始逐渐向这样的教学计划过渡。那就是小学地理在五年级开设,初中中国地理和高中世界地理分别在初、高中一年级开设。这样安排正是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来考虑解决所有矛盾的。”文章分以下几个方面阐明这样说的理由:(1)统筹安排中小学地理教学的内容;(2)根据必要和可能处理普自知识;(3)根据学科特点处理自然、经济知识;(4)从教学角度考虑总、分论的关系;(5)按照学生需要考虑中地区分方法;(6)有计划地安排基本技能训练。理由阐明之后,得出归结:“由于我国十二年制中小学校的地理课程设置,从小学到中学采取螺旋上升,从而教学内容基本上避免了重复。由于自然地理知识和经济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了门数,撙节了时间。再加上由于技能训练和复习课有计划地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尽量减少学生的课外负担。适当压缩地理课时而且减少学生的课外负担。适当压缩地理课时而且减少学生的课外负担,这就使我们能够保证中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任务的完成,加强三门工具课程的教学。”

文章最后提出一条关键性的解决矛盾的途径:“掌握新教材的基本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阐明“教学包括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前边说的是从教材这方面考虑解决中学地理教学的诸种矛盾的。新编地理课本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高的。新课本能否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学质量能否大大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教师是能动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因素。地理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水平,在教师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矛盾,才能多快好省地把地理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一步。”

王钧衡,河南浚县人。北平(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曾任北师大附中地理教员, 北师大地理系讲师,编过中国地理课本。解放后,任北师大教授,担任地理教学法课程, 领导教育实习,并指导兄弟院校地理教学法教师进修;几度与人教社地理编辑专业人员合编中国地理教材;写过许多中学地理教育和教学的文章,对中学地理教育作过不少有益的贡献。此处介绍一文,就是他当时参与人教社编订地理教学大纲和编写中学地理课本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篇杰作。

三、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

新中国成立到这时,人教社共编写了四套中小学教材:第一套是解放初期修订改编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第二套是 1954 到 56 年编成的十二年制

中小学教材;第三套是 1960 年编写的十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第四套是 1963 年编印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见 1949—81《教育年鉴》)

第四套是 1961 年开始的。这年,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指示,在总结过去编教材的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一套质量较好的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据此,教育部决定从 1961 年 6 月开始进行准备工作。人教社研究了外国教材和我国解放前的教材,总结了十年来自编教材的经验,提出了改进编辑工作的意见,统一了编辑人员的认识。

新编第四套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力求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总结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合理地吸收外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我有用的东西。希望在中小学编辑工作中,摸索出一条具体地贯彻毛主席教育思想的道路。根据上述要求,教材编辑中,注意加强了语文、外国语、数门几门主要课程,适当提高了程度;注意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阐述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力求避免片面强调联系实际而削弱基本知识的缺点;注意了基础知识的充实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加强;适当反映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注意了切合当前的教学实际。”(见1963 年 2 月人教社整理的《关于中小学教材编辑出版的一些情况》)

这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书稿完成后又送请专家审阅,审阅后经本人同意即作为审阅者在课本上列名。地理教材审阅者为竺可桢、黄秉维、任美锷、周廷儒、郭敬晖、侯学煜。

属于第四套中小学教材之内的中小学地理课本和教学指导书,就出版时间来看,小学地理课本和指导书出在后(均 1964 年 7 月初版),初中地理课

本和指导书出在前(均 1963 年 9 月初版),而高中地理课本和指导书要到

1966 年才可出版,因高中一年级地理课的实施,要等 1963 年秋季入初中一

年级的学生毕业后,于 1966 年秋季升入高中才开始的。为了顺应由小学到初中的次序,对地理教材的叙述,还是先小学,后初中。

(甲)高小地理课本和教学指导书

参加高小地理课本编辑工作的,有叶立群、李明、芮乔松等。全书分上下两册。课本对《大纲》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有些变动。例如《大纲》上“地图”①一题,课本没有编写专讲地图知识的课文,意图要求学生通过各课地理知识的学习,逐步掌握阅读地图的常识和技能。又如《大纲》上“长江下游的安徽和江苏”、“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两题,课本合为“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和上海”一题,以减少头绪。

一些合并讲述的省区,课文用几个粗黑体字标题,所述内容并不象《大纲》所列的内容要点那样清楚,而且有些省略。如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课文,有五个如下的标题:“东北大豆和高粱”、“小兴安岭的森林”、“松花江和丰满水电站”、“钢都鞍山和抚顺煤矿”、“哈尔滨、长春和沈阳”。《大纲》在黑龙江省列出的黑龙江是中苏界河、荒地的开垦,辽宁省列出的辽东半岛伸入渤海和黄海之间、鸭绿江是中朝界河等内容,课本都未提及,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必须依靠老师的补充和归纳。

① 内容是点有: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和图例。地图上的颜色。地图上的比例尺。

上列情况表明,课本叙述的内容与《大纲》所列不吻合。这就产生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依据问题。

在功能结构上,本书与第二套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中的《高小地理课本》一个主要不同点是:本书在每题讲完之后,没有安排“问题和练习”,而是在讲过好几道课题之后,安排一次“课堂练习”。上册安排两次。首次在讲完(七)“青藏高原上的青海和西藏”后有三道练习题,其中第一题:“地图上的陆地、河流、铁路等等,都是缩小了地面的实际距离来画的,所以一般地图都有比例尺。利用比例尺可以算出两个地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有多少公里。在东北三省地图上,一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 140 公里,你用尺量一量,沈阳到哈尔滨约有多少厘米,再算一算,实际距离大约多少公里。”

人教社地理编辑室编的《高级小学课本地理教学指导书》,在目录上逐题注明了多少课时。上册开始有篇“总说明”,基本上是《大纲》的说明部分。接着就是对每题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作了说明,对教学方法提了一些建议,另外,附带编了一些参考资料。特录(八)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指导材料为例: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从发源到入海流经九个省区;(2)黄河流域大部分在长城和秦岭之间,是我国小麦、杂粮、棉花的主要产地;(3)解放以前黄河下游经常泛滥的主要原因,解放以后开始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主要措施。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在黄河发源地青海之后和黄河中下游各省之前讲述黄河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经很多省区,流域范围很广,流域内各省区的气候、物产等有不少相同之处,讲了这一课可为以下两课作些准备,减少一些重复,学习以下两课就比较容易些。

2、课文第一段主要讲黄河的发源、流经省区、入海长度、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支流和流域范围。这些内容都应该在地图上一一指出。省区名称、位置,主要支流等在以下两课还要讲到,可待以后逐步熟悉、巩固。讲流经九个省区时应注意包括四川省在内,但是四川省只有很少一部分属于黄河流域,而绝大部分属于长江流域,所以教材把四川放在长江流域讲述。关于黄河流域的范围和流域的概念,使学生有一初步认识即可。

3、第二段主要讲黄河流域的农产。教学时可同东北三省联系对比,说明黄河流域比东北三省位置偏南,暖热的时期比东北长些,所以大部地区作物两年三熟,作物种类和东北也不同。通过联系对比,可以温故知新,并且初步体会地理环境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黄河流域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大致是两年内种一次冬麦,种两次杂粮。种棉花的田地,由于棉花生长期较长,只能一年一熟。

4、第三段主要讲黄河下游的泛滥。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原因,一是社会原因。教学时应把两方面都说到。其中社会原因很重要,否则就无法说明解放以来黄河没有再决口泛滥的事迹。通过这一段教材的讲述,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第四段黄河的治理。治理的办法主要是保持水土。如果懂得了第三段黄河泛滥的自然原因(水土流失),这一段治理的办法就容易懂了。不过教师应该强调水土保持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便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

(乙)初中中国地理课本和教学指导书

参加初中中国地理课本编辑工作的,有叶立群、芮乔松、徐俊鸣、①王钧

① 徐俊鸣,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解放前后,曾编过中国地理课本。

衡、巴克良、褚庆林等,列名审阅者即前面举出五位地理专家。

本书紧扣《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说明部分的精神和教学内容要点的范围, 叙事说理,甚为清晰,科学味道很浓,而且行文简洁,各种单色插图配合也较好。课文阐述分省地理,仍采用专题组合的办法。象吉林省,课文简单述其位置、面积和人口之后,用“地势东高西低”、“土地利用东西不同”、“主要城市和三大工业”三个专题,以粗体黑字标出,把《教学大纲》散列的内容要点,按内在联系分别组合(只“通化的铁矿和天宝山的铜矿”未包含进去),并配三幅插图:“吉林省的地形分区示意图”、“吉林省地形剖面图”(沿白头山——长春——白城一线)和在地形剖面上绘制内在联系紧密的“吉林省土地利用图”。

在功能结构上,本书与以往中国地理课本不同点主要有三:

第一,某些章节之后,编有“乡土地理知识”,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本内容时,连带讲述。这里所提“乡土地理知识”,主要是本地的,即学校附近地区的地理知识,间有一些本县和本省的。例如,全国“地形与矿产”这一章,要求说明本省(区、市)的主要地形、本地的地形、本县(市)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及其产地。

第二、除气象观测外,还编了一次在教师的率领和指导下进行的野外观察,列在下册的后面,于学习本省(区、市)地理时进行。观察项目如下:

1、地形。注意地形的特征,例如山岭是高大峻峭还是低矮浑园,平原是广大平坦还是狭小而有起伏,等等。

2、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冲积平原地区,可选择石碑、古老桥墩等观察风化现象。北方多风沙的地区,可把风力作用作为观察重点。

3、天然植物。注意树木是阔叶的还是针叶的,常绿的还是夏绿的。高爽地方和低湿地方的草木植物各有什么特征,等等。

4、河流的流向同地势的关系。注意河水是清是浊,水流是急是缓,等等。

5、土地利用情况。什么地方栽培什么作物,放养什么牲畜,种植什么树木,等等。野外观察的时间包括在本省(区、市)地理的教学时间内。观察项目可以根据当地

情况作适当增减。

第三,安排课堂练习和总复习。全部教材讲完以后,课本根据《大纲》总复习的要求,编了总复习提纲。提纲分 7 部分,转录于下:

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在哪里?通过哪些省(区、市)的什么部分?三级阶梯的成因怎样?

我国有哪些主要山脉?跨省(区)的比较重要的山脉是哪些?走向怎样?

我国有哪些主要的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各分布在哪里?比较下列平原、高原、盆地在地形上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2、我国的气候有哪些特征?气候对植被类型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冷温带)各分布在哪里?各带在热量、水分、植被的差异。

3、我国有哪些重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长江、黄河、珠江各流经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外流区域内,以秦岭—淮河为界,说明南方与北方的水文特征有哪些差别及其同气候、植被的关系。

4、我国的农业生产一年三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的地区,各包括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主要的稻米产区、小麦产区、棉花产区、大豆和油菜子产区、

茶叶产区、水果产区、木材产区、牧区,各包括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

5、我国有哪些重要的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它们分别在什么省、自治区、直辖

市?

6、比较下列各省(区)在地形、气候、水文、农林产品等方面有哪些不同?黑吉辽

三省和川黔滇三省、闽台粤桂四省一区和蒙宁甘新三区一省、江苏省和西藏自治区、本省

(区、市)和另一个由教师指定的省(区、市)。

7、采取下列路线旅行:(1)从海拉尔到睦南关;(2)从乌鲁木齐到杭州;(3) 从福州到贵阳;(4)从北京到拉萨,经过哪些铁路和公路,哪些省、自治区的主要城市?

人教社地理编辑室编有《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地理教学指导书》上下册。

上册首列题为“中国地理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的材料,大部分是《大纲》说明部分提到的。

本教学指导书每节“或章”包括教学要求、教材说明、教学建议、参考资料,参考书刊五项;有的章节还有一部分作业题答案。

本指导书比人教社 50 年代中期出版的地理教学参考书作了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在采用的体例和内容归项比较合理,如“教材说明”是对每一节(或章)教材的主要内容、组织结构、前后联系所作的扼要介绍,以便教师了解编者的意图,更好地掌握教材。

本指导书的最后,对总复习也作了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学要求如下:

在全国地理和分省地理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综合、比较和充分运用地图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中国地理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通过这样的复习,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系统地掌握住中国地理的关键的重要的知识。具体说来,要求学生理解和记住:

1、全国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的基本特征和一些自然地理的重要界线;

2、全国农产、林产、矿产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牧区,它们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3、全国省级行政区和主要城市的位置、重要交通干线的分布。

教材说明是对课本所编总复习提纲作的,使复习提纲的要求更加明确。经过分析、综合,提出复习一些具体内容,象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地形比较,列表如下: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海拔 1 , 000 米左右。全部属内陆流

海拔 500 米上下。全部属外流区域,

域,河流、戈壁、沃洲呈环状分布。

水顺着地势,在盆地南部边缘注入长

盆地底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

江。低矮的丘陵分布很广,因岩石和

丘分布很广。

土壤多呈红色,别名“红色盆地”。

总起来说,这套初中地理课本和教学指导书编得很扎实,质量高过以往同类书本。

四、中小学课程和教材的精简

(甲)保留中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1964 年 2 月 13 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毛主席说:“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多,压得太重是摧残人才的。学制、课

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课程可以砍掉一半。”这天正值甲辰年春节,把毛的这次谈话叫“春节谈话”。

同年 3 月 10 日,毛主席对一位中学校长来信的批示中指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同年 7 月 14 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通知》指出,1963 年颁发的《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精简,作为学制改革前精简课程的临时措施。调整的原则是:适当减少课程门类,适当减少每周上课总数,教材只作必要的小修改,一般不降低程度, 只精简理论要求过高的、烦屑的内容。通知附发了调整后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中小学原有的地理课程设置得到了保留。

(乙)精简中小学地理教材的内容

人教社第四套中小学教材正式使用不久,一些地区反映内容深,分量重, 教学困难。为此,教育部于 1964 年 5 月发出《关于精简中小学教材的通知》。

1963 年 5 月第 1 版的初中中国地理课本,到 1964 年 7 月第 2 版时删除了“准备知识”全部和全国地理第三章“海洋、海岸和岛屿”,以及原有作业题。精简后的初中地理课本,有的地方在逻辑上就显得不合理了。例如原“准

备知识”地形一章中,用了较多时间,举了例征,讲清地壳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的原理,然后在全国地理讲地形的主要特征时,课文就利用这个原理解释三级阶梯的成因,这是顺理成章的。可是删除“准备知识”后,前面未讲地壳升降的原理,而全国地形三级阶梯的成因,课文仍用这个原理来作解释。

当时为什么高小地理课本未编作业题,而初中地理课本第 1 版已经编有的作业题要删去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既要提高学生主要学科的程度,另一方面又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要求次要学科的教学当堂消化,当堂巩固,不留课外作业。这是教育革命中树立全局观点的体现。

五、中小学地理教学工作

1963 年试行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里,对全日制中

小学的教学工作规定了一些条例,就中学来说,共有 11 条,其中有些是针对教育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如“一般不要把语文、历史、地理讲成政治课”;“在学校中不得搞突击教学和学习竞赛运动”,“不要组织学习互助组”;“教师备课以个人钻研为主,除教学内容应该按照教科书统一要求外,教学方法不应该强求一律”;等等。

这个《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还不到一年,毛泽东就作了“春节谈话”和“来信批示”。据此,《人民日报》1964 年 4 月 11 日发表题为《培养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空气》的社论。社论指出:“要解决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这个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同时, 要采取革命的态度,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而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在教学工作中需要采取两个主要措施:一是坚持贯彻执行少而精的原则;一是提倡启发式的教授法,实行学以致用的原则, 同时还要改进考试方法。”自后又形成了教育革命的高潮。

必须回顾一下,1958、59 两年开展教育革命时,中苏两国的关系尚好,

我国地理教育界知名人士发表文章,还是充分肯定学习苏联学校地理教育的经验所取得的成绩。如《北京师大学报》(自然)1959 年第三期刊登王钧衡的《我国普通地理教育发展概况》、《地理知识》1959 年第 10 期刊登褚绍唐的《我国十年来中学地理教学主要成就的体会》等。但实际上,从当时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和教材编辑的改革来看,是对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否定。进入 1960 年,中苏友好的关系破裂。《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于同一天(4

月 22 日)发表编辑部文章,公开批判现代修正主义。同时,高等师范院校开

展“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首当其冲的,是把苏联 50 年代出版的教育

学当作资产阶级教育学。到 1964 年 4 月,《人民日报》则公开发表对苏联凯洛夫总主编的《教育学》进行不点名批判的文章:一篇是许宗实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批判原著强调知识教育,忽视阶级教育和革命教育;一篇是漆书青的《资产阶级教育观点必须批判》,批判原著在教育论中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

在教学工作改革的运动中,一方面批判所谓“资产阶级教育学”,另一方面,则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为建立所谓“马列主义教育学”奠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指导中小学地理教学工作改革的,有两个重要武器:一是毛泽东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一是他倡导的十大“教授法”的头一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热心改革的地理教师,运用这两个法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纷纷发表文章,单是刊在《地理》杂志上就有下列几篇:

钱野泉:《我是怎样改进地理教学的》1965、3 期

吴祥水:《学习和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改进地理教学的体会》1965、4 期屈殿奎:《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一些体会》1965、4 期

陈兴中:《我在地理教学运用启发式教授法的点滴体会》1965、5 期

杨叔奉:《坚持以毛泽东思想指导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966、2

胡善美:《揭露矛盾,解决矛盾,改革地理教学工作的初步体会》1966、2 期

此外,褚绍唐也作了《试谈启发式教授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在同刊 1965 年第 1 期上。

现从上述文章中摘取数例,看怎样运用《矛盾论》的观点以改进地理教学工作。

例 1、我所任课的两班学生,学习地理的质量不高,成绩不好,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把全部责任归罪于学生。因此,主观地把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的希望,单纯寄托在增加学生的地理课外作业,以及重复讲述某些章节的教材上面。

《矛盾论》给我很大的启发:“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最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于是,我将各种可能影响他们学习地理的质量和兴趣的因素,都进行了一番分析,看看在大量的矛盾中,哪一种是主要矛盾,结果发现主要的问题在于我没有向他们讲清楚学习地理的目的。因而他们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便紧紧抓住主要的矛盾,向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学习地理目的性的教育,使他们明白:认识自然是为了利用自然,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祖国是为建设和保卫祖国。并采取了改进教学方法,注意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运用启发式教授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相应的措施,在不长的时间内,这两个班级学习地理的空气有了显著的改变,学习地理的质量也提高了。(见胡善美一文)

例 2、毛主席教导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

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地理教材中,常常出现新的事物,怎样来说明呢?我过去就没有很好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阐述。在说明某一事物的形成时,往往只是从外部条件去考虑,只强调外因条件,不知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例如武钢是我国第二钢铁工业基地。过去在讲这一部分时,只偏重于讲它发展的有利条件: 如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矿产资源丰富、国防安全等,而没有进一步说明今天出现这个钢铁工业基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结果,是党和毛主席正确领导的结果。既没有说明它的内因决定作用,当然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现在我同样讲这部分教材时,由于把武钢建立和旧中国一对比,在地理条件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只隔几年时间,旧中国没有的这样钢铁工业基地,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建成了,这不是别的东西,正是事物内部规律所规定。这样,不仅是使学生知道武钢建立的有利条件,而且使他们深刻认识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产物,党和毛主席正确领导的结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热爱党和毛主席的思想感情。这样好的效果是过去教学中所不曾有的。(见吴祥水一文)

例 3、初一学生刚入学,首先我就从摸清学生知识实际入手,进行多方面的调查了

解。有的学生学过几堂地理,有的在小学没学过;学生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几乎一点没有, 读地图更谈不上了。从课堂观察也完全符合这些实际。这些,就给他们完成地理学习任务带来一定的困难。怎样办?于是我又学习毛主席著作。他这样教导我们:“革命斗争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我根据人的因素第一,人可以变困难条件为顺利条件这一教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备课 ,在课前做好充分的估计和科学的分析,以防止课堂的被动局面。为切实验证自己的备课估计,在每节课开始时,先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听听学生们对于每段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准确地运用少而精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学生已懂的、内容比较烦琐的、地名物名占次要地位的、描述多余的,就不讲或一带而过,以便腾出时间。抓基础知识,把基础知识讲清楚,直至学生基本上掌握为止。(见杨叔奉一文)

在运用矛盾观点的文章中,见有启发式教授法;同样,在运用启发式教

授法的文章中,见有矛盾的观点。如陈兴中论述教师的主动性主要在于启发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上写道:“对于学生的学习认识能力的发展来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内因,是根据,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是条件。内因的转化, 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而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启发式就是解决内因和外因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办法。”

钱野泉说:“地理教学中的矛盾,因人因校而异,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和班级,存在的矛盾是不同的。”他在文中强调抓主要矛盾,但没有说明他本人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张景华认为:“少而精的原则是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在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他把区别教材内容的主次作为抓主要矛盾(张景华等:《笔谈关于改进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地理》1965、3 期)。而谈贯彻“少而精”原则、发为文章的,则大有人在。如黄德馨《我是怎样改进地理教学的》(《地理》1964、6 期),开头就是贯彻“少而精”原则。其余有:“实行少而精,克服讲课中繁琐的材料堆砌”

(余克定、吕佩兰:《改进地理教学方法的初步探讨》、 《地理》1965、6 期);“紧扣教材,贯彻少而精原则”(蔡乃焕:《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地埋》1965、2 期);“加强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讲课时做到少而精”(龚定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性的几点体会》,同上)。

根据《人民日报社论的要求进行地理教学改革而写出经验总结的,还见

到北京六十六中王厚本的《在中国分省(区)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初步体会》(《地理》1964、5 期)。白耀、张映雪、张致恭、张春惠等人对该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听北京六十六中地理课的几点体会》(《地理》1964、6 期),所谈体会有三点:(1)从全面出发, 抓好主要矛盾,在地理教学中坚决贯彻少而精的原则;(2)用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3)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经常注意向学生传授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能力。

在深入进行教育革命的形势下,还可从发表的文章中进一步见到中小学地理教学的一些情况:(1)身为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龚定荣,在文中反映该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有些人在小学没有学过地理;身为城市中学地理教师的杨叔奉,在文中也反映有的学生在小学学过几堂地理,有的在小学没有学过。(2)《人民日报》社论对考试问题,只提改进考试办法,未讲某些学科不考。可是中学领导可擅自决定地理不考。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思想认识。杨叔奉文中反映学生“认为地理学不学都行,升学不考试,期末也不考试,平时不记分,留点精力多演几道代数多好呀!”可是杨老师还是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从实际出发,认真备课,搞好课堂教学。杭州六中的地理不期考,可是该校地理教研组的老师仍以革命的态度,改进教学方法,试办地理复习展览室,搞好期考总复习工作(见该校地理教研组:《试办地理复习展览室进行期终总复习的体会》、《地理》1965、1 期)。

关于地理课外活动,不同于第一次《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这次《小学地理教学大纲》没有要求,《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主要是组织小组,而把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不列入课外活动之内,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初中中国地理课本编拟的野外观察,规定在本省(区、市)地理教学时间之内举行。也不算地理课外活动。

1964 年第 2 期《地理》,刊登了白耀所作《略谈开展学校地理课外活动的一些途径》。该文在理论上提出除初一、高一有地理课以外的年级都应该开展;把指导广大学生阅读课外地理书籍作为课外活动的第一条途径;从该文反映各个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中可以看出,课外活动不仅指由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去搞才是,即教师自己举办的小型地理报告会也算。

叶佩贤《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几点体会》(地理 1965、4 期)一文中, 列举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包括讲座),对活动内容作了分类归纳。杨伯震《怎样办地理黑板报》(《地理知识》1966、2 期),虽说到办地理黑板报是地理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实际工作是教师自己搞的。

顺带一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资料室编《中小学教学论文索引》(1949——1965),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84 年 4 月出版,其中中小学地理教学论文有 732 篇,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出版的教育、教学刊物(包括《地理知识》、《地理》、不包括《地理教学丛刊》) 中收集起来的。

第三节 后期(1966、6~1976、10)

一、十年内乱对教育事业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见 1981 年 6 月 27 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告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第 25 页)。在十年内乱中,教育领域受到严重摧残,中小学也属重灾区,破坏之情,罄竹难书,兹按时间顺序,略记其大端。

(一)停课闹革命 1966 年 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通过《五·十六通知》,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6 月 1 日,《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文化大革命迅即席卷全国。大中城市中等学校停课搞运动,揪斗干部和教师,学校行政机构和党团组织陷于瘫痪,成立所谓“文化革命委员会”,指挥运动。随后,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各级学校也停课闹革命。

同年 8 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文化大革命的进一步发动。会上,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议》(简称《十六条》),成立所谓“中央文革小组”, 并让它掌握中央很大部分权力。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主要利用“中央文革小组” 的名义,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十六条》中第十条“教学改革”提出:“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

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 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这是继前段教育革命又一次升级,“左”倾思想更趋严重。

同年 8 月出现全国大串连。毛泽东在天安门先后八次检阅红卫兵。林彪在接见红卫兵大会上,煽动他们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由学校斗、批、改进到社会斗、批、改,从而各地红卫兵冲向社会,横扫四旧,冲击寺院、古迹,捣毁神像、文物,焚烧书画、戏装,从城市赶走“牛鬼蛇神”,勒令政协民主党派解散,通令宗教职业还俗。进而自行抓人,揪斗抄家,游街示众,私设公堂,滥施酷刑,甚至打人致残、致死。同时,学校普遍陷于混乱状态,出现打、砸、抢、抄、抓等违法活动,一些学校开始发生武斗事件。

(二)复课闹革命 进入 1967 年,社会上仍继续大乱,发生武斗。2 月间,中共中央号召中小学复课闹革命,军宣队进校支左。所谓“复课闹革命”,复的是毛泽东思想的课,上的是无产阶级大革命的课。3 月间,各地开展军训工作。军训团所到的学校取消班级建制,将师生统一按班、排、连、营建制编队,设连队委员会、政治指导员,兴起“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讲用会”等“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及“突出政治”的做法。

同年 10 月,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人民日报》一再对此发表社论。各校复课情况进展迟缓,且因地因校而异。一般由学校或教师自订方案, 自定课程,自选教学内容,自编教材。

11——12 月间,中央文革组长陈伯达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视察时,提出在复课闹革命的过程中,要批判“旧的教育路线”、提出“新的教改方案”,“要搞些劳动,学做工、学做农”,要补“阶级教育课”;要让学生上课,说“小孩子也会讲课”,“让学生教学

生”,“要个个准备当先生,不能是一两个学生”。他还提出:“学制可以缩短,小学四年,中学四年,大学四年⋯⋯多快好省嘛!”等等。陈伯达的这些话,流毒全国。在许多地方的中小学中,提“教改方案”,改变学制;搞“小学生上讲台”,请工农兵上课等等作法,风行一时。

(三)工宣队和贫管会领导斗、批、改 1968 年 8 月,毛泽东指示:“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有工人群众参加,配合解放军战士,同学校的学生、教员、工人中决心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实行革命的三结合。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在农村, 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同月 25 日中央发出《关于派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通知》。从此,全国各城市大、中、小学普遍派进了工宣队,领导斗、批、改。各地农村贫管会建立后,宣布废除校长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工作,均由贫管会决定。

(四)“两个估计”的出笼 1971 年 4 月至 7 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是在张春桥、迟群控制下进行的,并由迟群起草,姚文元修改,张春桥定稿,泡制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同年 8 月,得中

共中央批转。《纪要》否定了建国 17 年来的教育工作,作出了“两个估计”,

即文化大革命前 17 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纪要》还将“全民教育”、“天才教学”、“智育第一”、“洋奴哲学”、“知识私有”、“个人奋斗”等,称之为 17 年资产阶级的精神支柱。

(五)借题发挥,破坏教育事业 1972 年,《人民日报》报导了一些地方和学校落实党的政策的经验,反映了粉碎林彪反党集团以来,在学校中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即学校中的部分教师陆续安排到教学工作岗位上,一些原来的领导干部重新安排担任了校内的各级领导职务,中小学教育稍有转机。可是到 1973 年 7 月,江青一伙借题发挥,干了一系列破坏教育事业的勾当。

1973 年 7 月,江青等人吹捧辽宁高考交白卷的张铁生为“反潮流的英雄”,为青少年树立一个“闹而优则仕”的典型,煽起了否定文化学习的歪风。

同年 12 月,《北京日报》发表北京市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帅给该报的信和日记摘抄。这是该报按反“师道尊严”的需要摘编的。迟群等人藉此封黄帅为反潮流英雄,掀起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回潮”的浪潮。在这股浪潮中,学校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所采取的措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严格要求,统统被指为“师道尊严”、“复辟”、“回潮”;许多教师被迫检查, 受批判;一些学校又出现了“干部管不了、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了的混乱局面;一些学校桌椅被拆毁,门窗被砸烂,玻璃被打碎,学校财产又遭到破坏。

1974 年 1 月,江青一伙藉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一位初中女生因考英语交白卷受到班主任和学校负责人的批评而自杀事件,说是修正主义复辟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提请河南省严肃处理,全国各地组织学校师生检查,揭露修正主义路线“回潮”、“复辟” 等等。一批忠于职守、热心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因之被打成“复辟”的典型,或下放、或撤职,或开除公职,甚至判徒刑。一时造成学校领导怕负责任,教师不敢管学生, 学生纪律松驰,旷课斗殴,破坏公物;不少学校、班级不敢抓文化课,不敢进行文化考查, 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六)开门办学与批林批孔 自 1973 年批孔运动以来,各地大、中、小学普遍搞开门办学。⋯⋯中小学也大搞厂校挂钩,大办小工厂、小农场和工农兵同批孔老二等教学活动。这样,学校中阶级斗争成为主课,劳动成为中心,教学计划经常变动,文化学习没有

严格要求,师生纷纷“到大课堂去”,“出出进进”、“上上下下”,学校秩序混乱。1974 年,江青一伙掀起全国批林批孔的浪潮中,中学、小学以至幼儿园都开展了批

判《三字经》、《阖训千字文》、《弟子规》、《改良女儿经》、《神童诗》、《名贤集》等旧书的活动,致使青少年从未接触过的旧书被大量翻印,广为流传。

(七)整顿与反整顿的斗争 1975 年 1 月,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周荣鑫为教育部部长。从此,国务院科教组撤销,教育部恢复。①

5 月至 8 月,周部长按照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积极进行教育整顿工作。他多次召开部内外干部、教师座谈会,汇报会,听取意见, 了解情况,针对林彪、江青对教育的破坏,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诸如“根本不要文化, 光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行吗?”“老说过去是‘智育第一’,根本不是,不对;”“我们教育革命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的倾向很严重,非出问题不可。”等等。在 8 月教育部召开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四省、市城市中小学教育座谈会上,他着重指出: “毛主席从来没有讲过不要文化,现在一谈起文化,就谈虎色变,怕得要死,赶忙出来说话,什么‘回潮’呀!‘又是 72 年的风’呀!毛主席指示过的,也可以不管,这样不成!” 几百万教师在培养学生,还天天说他们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他的讲话传开后,在教育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可是张春桥、迟群一伙却恨得要死。张春桥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身份,11 月 8 日找周荣鑫谈话。周指出,当前学生不读书等问题急待解决,张春桥却说:“社会上有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教育革命的风。” “对 17 年,你周荣鑫是怎样认识的?”“一个是培养有资产阶级觉悟的有文化的剥削者, 精神贵族,一个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你说要什么人?我宁要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不要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

接着,张春桥、迟群以“右倾翻案风”的罪名批判周荣鑫,并追查“风源”。1976 年 1 月以后,迟群一伙使重病住院的周荣鑫,接受追查、批斗达 50 余次。4 月 12 日上午

在批斗会上,周部长昏厥过去,当晚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帮”①后,1978 年 8 月 24 日, 才平反昭雪。

二、内乱期间的中小学地理课程和教材

在谈中小学地理课程以前,介绍一下当时的中小学学制。1973 年 9 月国务院科教组一份内部刊物上反映如下情况:“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国各地进行了中小学学制改革,其中有 1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行九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7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或小学六年,中学四年);7 个省、自治区农村学校实行九年制,城市学校实行十年制;西藏自治区小学五年和六年并存,初中实行三年制。”

当时全国中小学既无统一的学制,又无统一的教学计划,而是各地各自

① 教育部 1967 年 1 月即被夺权。1968 年 7 月实行军事管制。1969 年 10 月,教育部及其所属人教社等事业

单位人员下放劳动。1970 年 6 月,教育部所有机构撤销,同年 7 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成立国务院科教组,主管原教育部和国家科委的工作。1973 年 8 月以后,科教组所属科技一、二组划归科学院,科教组专管教育工作。原 8341 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1968 年 7 月以后进驻清华大学工宣队负责人之一的迟群, 此时升为科教组主持日常工作的人。

① 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被毛泽东指为“四人帮”。

为政。所了解的,京沪两市和湘粤两省在小学四年级均设有地理,但情况不一。北京市和广东省开一学期,上海市和湖南省开一学年,每周均 2 课时。除上海市单独设地理课外,其他三省市是把地理合在常识课内。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中学,初中设一年地理,每周 2 课时,授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只见

广东一省,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都开地理,每周 2 课时,均授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

“文化大革命”开始,人教社编辑出版的教材被看作“封资修大杂烩”, 成为批判材料。“复课闹革命”以后,1968 年各地自编中小学教材。

1969 年,北京、上海等地自编的中小学暂用教材,开始发行试用。后来未自编教材的地区即采用上海、北京等地的暂用课本。这次京沪两地的暂用课本,有无地理,尚不清楚。

1972 年 10 月,国务院科教组在北京召开教材工作座谈会,就如何推动大、中、小学校教材改革和建设座谈,确定由科教组分大区交流编写出版教材的经验,组织协作编写,然后采用分科设点,择优推荐,集体修订,分工出版的办法,出版一批质量较高的教材,供各地参考使用。

兹就手头掌握的京、沪、湘、粤四省市的中小学地理教材进行介绍。

(甲)小学地理教材

(Ⅰ)小学常识课本中的地理部分属这种情况有:

1、北京市小学课本《常识》第三册,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1 月第 1 版。

2、广东省小学试用课本《常识》(四年级第二学期用),广东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3 年 11 月第 1 版。

上列两地编印的《常识》课本中的地理教材,内容和体系大体近似,兹将目录对照列表于下:

北京市编

广东省编

一、地球和月亮 一、太阳、地球和月亮
二、太阳和太阳系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日食和月食 三、地球仪
四、地球仪 四、地球上的五带
五、昼夜和四季 五、怎样看地图
六、地球上的五带 六、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怎样看地图 七、地球上的居民和国家
八、七大洲、四大洋 八、我国的位置和疆域
九、我国的位置和疆域 九、我国的人民、民族和行政区划
十、我国的临海 十、我国的地形
十一、我国的人口和民族 十一、我国的气候
十二、我国的行政区划 十二、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十三、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十三、我国的丰富资源
十四、我国的地形 十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十五、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十五、祖国南大门——广东省

十六、我国丰富的资源

十七、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十八、北京的地形、气候与河流

十六、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3、 湖南省小学试用课本《科学常识》,湖南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地理部分共两册。第一册主要是中国地理,1970 年 10

月第 1 版,目录如下:

第一课地球第二课地图

第三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第四课祖国首都

第五课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第六课我国优越的气候

第七课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

第八课我国主要的江河湖泊

第九课突飞猛进的社会主义工业 第十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农业 第十一课我国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第十二课毛主席的家乡——湖南 第十三课一定要解放台湾

第二册世界地理,1972 年 7 月第 1 版,目录如下: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表《关于支持世界人民反对美帝斗争的庄严声明》

第一章 亚洲第一节中国第二节朝鲜第三节越南

第四节东南亚第五节南亚 第六节西南亚第七节日本

第二章 非洲

第三章 欧洲

第一节阿尔巴尼亚第二节东欧

第三节西欧第四节苏联

第四章 南美洲和北美洲第一节拉丁美洲

第二节美国第五章 大洋洲

上列情况表明,内乱时期的小学常识课本不是采取混合编制法,而是分科编印成册。出版较早的湘本,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从目录上显示了来的, 如第一册采用分课制。但又不是每课适用一课时;第二册采用章节制,但分国并不按地理方位编排;中国地理已经讲过了,但又在亚洲首立一节。东欧和西欧是政治上的划分,前者包括民主德国、波、捷、匈、罗、保 6 国,后

者包括欧洲西部、北部、中部、南部 20 多个资本主义国家。据此,阿尔巴尼亚和苏联应属东欧的国家,但依毛泽东的革命观点,前者被誉为“欧洲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明灯”,后者被斥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分居欧洲国家的首尾。

(Ⅱ)上海市小学地理课本 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分上下两册, 所见为下册,1973 年 12 月第 1 版,目录如下:

从上列目录可以看出,我国分省地理的编排,基本上是根据 1963 年《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并由此可以推断,课本上册第一章为地球和地图,第二章为中国地理。但世界地理的编排,跟上列大纲迥不相同。

内乱时期所编的小学地理教材,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毛主席语录进入教材。这在当时各地编印的中小学教材呈普遍现象,不独地理教材为然。各种教材的扉页上,几乎都印上两段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地理教材的语录,以湖南省引用最多,这与编印较早有关。如课本扉页上,印有毛主席指示:“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从很早的古时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土地之上。”有列在课文前面的,如第一课地球,毛主席教导我们:“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夹在课文中的最多,如“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蒙古、回、藏、满、壮、维吾尔、朝鲜、高山等五十多个民族。‘人.多.议.论.多.,热.气.高., 干.劲.大.’。⋯⋯”(句下标有黑点,即语录,下同。)所有语录,均用粗体字印刷,以资醒目。

第二,中国地理搬进文化大革命材料 如湖南编的“北京”一课,有一段课文是:

一九六六年,毛主席在北京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八次检阅了来自全国的一千三百多万文化革命大军,热情地支持了红卫兵运动。首都革命人民高举“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大旗,和全国人民一起揪出了叛徒、内奸、工贼×××,粉碎了×××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把北京搞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了。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北京各条战线的斗、批、改运动,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为全国树立了光辉榜样。

出版较迟、质量较好的上海小学地理课本,也有这样材料,如叙述上海

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课文中,有这样一小段: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领导下,上海工人阶级联合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掀起了 1967 年“一月革命”的风暴,取得了夺权斗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世界地理反映大量变化中的政治斗争材料,这是个老问题,60 年

代初期曾得到纠正。这次编的小学世界地理教材,对此有所回生,而以湖南的课本表现更为严重,更加突出。第二册目录上首列的《庄严声明》,就是毛泽东于 1970 年 5 月 20 日发表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课文叙述“越南”一节,约有 1,200 字,其中叙述越南的地理基本知识不到 300 字,而叙述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就达 800 多字。

(乙)中学地理教材

京、沪、湘、粤四省市分别编出中学地理课本,其编辑和出版单位如同小学地理教材所列,都分上下两册,统叫“地理”。初中地理都由地球和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三部分组成。广东初中地国地理讲全国总论,分区

只讲乡土地理广东省;世界地理讲概述和分洲,不讲分国。高中中国地理讲分区,世界地理主要讲分国。由此可见四省市所开的地理课都以区域地理为主;地球和地图,主要作为学习区域地理打基础。估计全国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开的地理课,情况与此类似。此外,湘粤两省还分别编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资料。这里分京沪、湖南、广东三部分叙说。

(Ⅰ)京沪两市的初中地理课本。先将两市的课本上册目录并列,以见内容和体系的异同:上海课本的下册告缺,只将北京的课本下册目录单独列出。

北京市编( 1974 年 1 月第 1 版)

上海市编( 1973 年 12 月第 1 版)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

第一编地球和地图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地球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地球的起源

附录地震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章地图知识 第二章地图

第二部分中国地理

第二编中国地理总论

第一章我国的国土和人民 第一章国土和人民

第一节位置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位置和疆域

第二节人口和民族

第二节人口和民族

第二章我国的地形 第二章地形

第一节地形的分布

第一节地形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地形的特征

第二节五种地形

第三章我国的气候

第三节我国地形的成因

第一节气温和降水

第三章气候

第二节气候的形成因素

第一节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气候条件和分析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附录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

第三节同灾害性天气作斗争

第四章我国的河流和地下水 第四章河湖和海洋

第一节河流概况

第一节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第二节长江和黄河

第二节我国濒临的海洋

第三节地下水

第五章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经济
第五章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农业

第一节农业

第二节工业

第二节工业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

第三编中国地理分论

第六章首都北京 第一章华北地区
第七章东北三省

第一节北京市

第八章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

第二节华北其他省、市、自治区

第九章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第二章华东地区
第十章南部沿海三省一区

第一节上海市

第十一章西南三省

第二节台湾省

第十二章青海和西藏

第三节华东其他各省

第十三章北部内陆三省一区 第三章东北地区

乡土教材北京市地理

第四章西北地区
第五章西南地区
第六章中南地区

从上列目录可以看出两市初中中国地理内容主要不同点:(1)中国地理分区,北京沿用 1963 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 7 个自然区,上海采用 6 个经济协作区;(2)因地制宜,各就所在地区编进一些自然条件,如北京编了一节地下水,上海编了一节我国濒临的海洋;(3)上海部分内容偏深,如地球的起源,我国地形的成因(课文运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原理)。

北京市下册(1973 年 6 月第 1 版)目录如下:

第三部分世界地理

第一章 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章 亚洲:下分概述、东亚的国家、东南亚的国家、南亚的国家、西亚的国家 5

节。

第三章 非洲:下分概述、北非的国家、西非的国家、中非的国家、东非的国家、南

非的国家 6 节。

第四章 欧洲:下分概述、南欧的国家、西欧的国家、北欧的国家、中欧的国家、东欧的国家 6 节。

第五章 拉丁美洲:下分概述、拉丁美洲的国家、拉丁美洲西部的国家、拉丁美洲东部的国家 4 节。

第六章 北美洲:下分概述、北美的国家 2 节。第七章 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

第八章 南极洲

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在课本说明中提到:“我们按上级领导的意见,于 1972 年 10 月,邀请辽宁、安徽、山西、河北、天津五省市教材组的有关同志,共同修改了北京市中学地理课本。”这是履行当时教材工作座谈会确定集体修订的办法。修改本的质量是较高的,体现在:(1)空泛议论和形势变化中的材料大为减少,加强了地理基本知识。例如叙述越南的课文约 1, 000 字,其中关于越南的历史演变和当前争取祖国统一斗争的课文仅 200 多字。(2)世界各国严格按照地理方位的原则排列,南斯拉夫列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之间,既符答这一原则,又未谴责为现代修正主义集团控制下的国家。(3)正文中间,结合有关部分,适当插入一些小字说明材料。例如正文

在概述闽台粤桂山地后,有以下一段小字:

南岭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南岭又叫五岭,包括大庾岭、骑田岭、萌诸岭、都庞岭和越城岭。广义的南岭还包括九连山。南岭的走向比较复杂,但从整体上看,基本上是东西方向,所以南岭成为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不过大部分流域界线犬牙交错,反映了山脉走向的复杂性。

(Ⅱ)湖南的初中地理教材

1、湖南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目录

上册(1972 年 11 月第 1 版)

一、地图和地球 依次分地图、地球的运动、大气、地形 4 章。二、中国地理

第一章国土和人民 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人口和民族、伟大祖国的首都—— 北京 3 节。

第二章我国的自然条件 分地形、矿产、气候、河流 4 节。第三章工业、农业和交通 各立一节。

第四章省、市、自治区简介

第五章湖南省 分自然条件,“农业、工业和交通”,韶山和其他革命纪念地 3 节。三、世界地理 下册(1973 年 4 月第 1 版)

第一章世界地理概况 分大洲和大洋、陆地的地形、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居民和国家4 节。

第二章亚洲 分概述、朝鲜、日本、东南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南亚各国、西亚各国 7 节。

第三章非洲 分概述、“埃及、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南非

(阿扎尼亚)”3 节。

第四章欧洲 分概述、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英国、法国 6 节。

第五章美洲 分拉丁美洲概述、拉丁美洲主要国家、“北美洲概述、加拿大”、美国4 节。

第六章大洋洲和南极洲

湖南课本以后逐年修改,内容和体系大有变动,科学性有所增强。如 1975

年 6 月第 3 版上册,第一部分改为“地球和地图”,删去第 1 版的大气和地

形两章;第二部分中国地理的自然条件一章分立地形、气候、河流 3 章,各再分节叙述;精简省、市、自治区简介一章;最后设祖国的首都——北京、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乡土地理——湖南省。

2、湖南省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书》,下册由株洲市教师辅导站先编出,

1973 年 7 月出版;上册由益阳地区教师辅导站后编出,1974 年 7 月出版。这套《参考书》是当时湖南师院史地系和省教编组协助教师辅导站依课本章次编写的,内容分三项:(一)教学要求,(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三) 参考资料。

(Ⅲ)广东的中学地理教材

(A)初中地理教材 初中地理课本告缺。下列目录摘自初一用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资料》(全 1 册,1973.7.初版),其中只列有编章而无节目。

第一编地球和地图 依次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和经纬网、地球的表面形态和内外力作用、地球的大气、地图 5 章。

第二编中国地理 依次设国土和人民、多样的地形、丰富的矿产、复杂的气候、众多

的河湖、欣欣向荣的农业、高迅发展的工业、跃进中的交通运输业、广东省 9 章。

第三编世界地理 依次设概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8 章。(B)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课本目录

上册(1973.6.初版)第一编中国区域地理依次立 12 章: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黄河下游的河北、山东、河南、北京、天津、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上海、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西南的云南、贵州、长江上游的四川, 北部内陆的内蒙古、宁夏、甘肃,西北的新疆,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

第二编世界地理 第一章世界的海洋;第二章世界的气候。

下册(1973.11 初版)第三章亚洲国家分东亚各国(朝鲜、蒙古、日本),东南亚各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各国

(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西亚 4 节。

第四章欧洲国家 分南欧各国(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意大利),西欧各国(英国、法国),中欧各国(德意志民立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北欧各国(瑞典、挪威),东欧国家(苏联)5 节。

第五章非洲国家 分北非各国(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西非各国(马里、几内亚),中非各国(扎伊尔、刚果),东非各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南非各国(赞比亚、南非)5 节。

第六章北美洲国家 分加拿大、美国两节。

第七章拉丁美洲国家 分墨西哥、中美洲及印度群岛各国(巴拿马、古巴)、南美洲各国(委内瑞拉、秘鲁、巴西、智利、阿根廷)3 节。

第八章大洋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资料》分上下两册,初版时间,上册 1973.7.下册1973.12。初中高中教参都分(一)教学要求,(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三)参考资料 3 项;编辑单位与课本同。

应当指出:在举国动乱、中小学教育备受摧残的岁月里,从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和教材编辑来看,广东省是值得称道的。(1)初高中各开一年,学习年限和每周总课时比其他省、市、自治区较多。(2)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虽重复设置,但内容的编排却是直线式的,算是创作。(3)课本内容虽有形势变化中的材料,但不严重,象高中讲越南的课文 1,200 字,但叙述抗美救国斗争不到 300 字,与湖南省初版小学科学常识中的地理课本所讲越南恰好相反。(4)高中世界地理象其他中小学地理教材一样,认为苏联“原是列宁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苏修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党政领导权,复辟资本主义,使苏联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但对南斯拉夫则与众不同,明白称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5)在《初高中地理教学参考资料》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简明扼要,所选参考资料也算精当。在我国,中小学地理课一向被认为是“副科”、“搭头货”,受不到一

般人的重视。到了此时不要文化的“四人帮”,直截了当地认为“地理无用”。江青说:“不学地理,地球照样转。”张春桥说:“我的地理知识,就不是学校学来的。”“地理无用论”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许多中小学就没有开设地理课。情况好点的,由于学习时事的需要,有的学校开几次讲座,有的学校作几次大报告。真正按当时编出的地理课本进行课堂教学的,实不多见。这样,一代青少年对于地理处于无知的状态。粉碎“四人帮”后,1977 年中央决定高等学校招生,文科考地理,许多中学纷纷请求不考,理由是没有开地理课。由于中央领导同志坚持要考,结果考成了,但地理答卷上出现了笑

料,可以汇编成册。如湖南省有道考题:“地中海在哪里?苏美两霸为什么要争夺地中海?”不少考生答成:“地中海在中南海,因为毛主席住在那里。”

本章小结

在长达 19 年教育革命的时间里,中小学地理教育的萎缩状况,可概括如下:

1、在地理课程设置上,缩短了学习年限,削减了每周课时。中学方面,由原来初、高中学习 5 年,每周 12 课时,缩减为仅初中学习 2 年,每周 5 课时;降至最低点时,有

些省、市只在初中一年级学一年地理,每周 3 课时。小学方面,至 1961—62 学年度也缩

减为学习一年,每周 2 课时。中期教学计划上,小学保持未动,初、高中各开一年,每周

6 课时,稍有增加,但实际上高中地理并未开出。到了后期,中小学地理已处在可有可无

的地步,各地自行安排一点地理课,一般是小学和初中各开一年,每周各 2 课时。

2、教学内容基本上局限于区域地理知识和地图训练。前期中央和地方分编的地理课本,夹杂大量的空泛议论和形势变化的材料,削弱了地理基础知识;后期各地编印的地理课本,普遍充塞毛泽东语录,益使地理教材内容光怪陆离。

3、中期稍有起色,但收效甚微。在课程设置上,高中重开地理,并与初中避免重复, 稍趋合理;在教学内容上,虽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普通自然地理知识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人教社编出的初中地理课本,科学性增强,质量甚好,但由于精简课程和教材之风继续吹刮,编好的初中地理课本,使用不久,就精简成残缺不全;而高中地理课本尚未出版,十年内乱就发作了,以致为时短暂的中学地理教育,实际上仍处于萎缩的状态中。

4、地理教师队伍凋零散失。由于中学地理课程大量精简,所剩无几,原有中学地理教师纷纷改行他就;内乱期间,剩留的地理教师有不少遭受批斗和迫害。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为目标的高师地理系料,由于培养出来的合格师资,一到中学就必须改行,严重影响它们的存在,有的撤销,有的歇业,有的改变培养目标。

第六章 地理教育振兴时期(1976~1991)

1976 年 10 月,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以后,经过两年多的拨乱反正,国家才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小学教育在一片废墟上逐渐得恢复和发展,呈现中兴的局面,中小学地理教育也随之振兴,分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叙述。

第一节 前期(1976.11.~1981.8.)

一、教育恢复工作进程

1976 年 11 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揭发“四人帮”的斗争,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检查学校现行教材,清除“四人帮”的言论、文章和“四人帮”及同伙的形象,以及“四人帮”控制的写作班手所写的文章和一切有关的内容,肃清其流毒和影响。

1977 年 7 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8 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

在教育恢复工作中,邓小平费了不少心血,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1977 年 5 月间,他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学技术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同月间,邓小平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提到“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学制问题是否恢复小学五年,中学五年,以后再进一步研究;教材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同年 9 月间,邓小平与教育部长刘西尧谈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邓指出:1971 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要进行批判,划清是非界线,” “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要搞电化教育。要编印通用教材,同时引进外国教材。”

自后,教育部从美国、英国、西德、法国、日本、罗马尼亚等国引进大、中、小学教材供我国编写教材参考。至 1982 年 2 月进口的外国教材已达 2,200 册,其中小、中学教材分别占 15%和 20%。

同月,教育部开始组织人力编写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参加编辑工作有

200 多人,大多数是从 18 个省、市、自治区选调的。同时,还聘请了 45 位专家担任编写教材的顾问,地理方面有李春芬、周廷儒、郭敬晖。人教社早在 1972 年 7 月虽经周恩来总理同意重建,但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没有恢复,直到此时,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才陆续调回原有部分编辑人员, 参加这次编辑全国通用的教材工作。地理方面有陈尔寿、芮乔松、吴履平、巴克良、李明、刘淑梅、马宗尧等,从外单位选调的,有邬翊光、张兰生、高如珊、郭正权、李涵畅、金鼎馨、王建堂、胡明生等,共同组成地理编写组。

1978 年 1 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规定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学五年,三二分段。这种学制虽抄自 1960《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但课程设置不同,如整个小学阶段, 旧计划设常识课,包括历史、地理、自然三科;新计划仅在四、五年级设自然常识课(每周 2 课时),既无历史,也无地理。中学地理仍集中设在初中

一、二年级,初一每周 3 课时,初二每周 2 课时,总课时为 160(占中学总课时的 3.5%),比旧计划少 10 课时。这种小学无地理,初中集中开两年的地理课程,正式颁行于全国,企图将普通地理教育毕其功于一役,在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上绝无仅有。

同月,公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同年 4 月,教育部在北京举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讲了四点意见,其中第一点是讲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超赶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同年 9 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开始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包括教学大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从而扭转了十余年来各地使用的很多教材内容谬误、程度参差的混乱局面。

同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结束了 1976 年 10 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前进中的局面,开始全面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全面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①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等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了。

这段期间,对中学地理教育有鞭策作用的,是 1977 年 10 月中央决定高等学校招生恢复考试的办法②考试分文理两类,由省、市、自治区各自拟题, 县(区)统一组织考试。中央坚持文科考地理。③1978 年 4 月,为指导各类考生复习应考,教育部印发包括地理在内的《1978 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自后,由教育部组织力量统一命题。1979 年,教育部决定从 1981 年起,不再印发复习大纲,以后的高考命题,以试行的教学大纲和试用的统编教材为依据。出现的问题是:(1)从此各地中学自动采取高中文理分科的办法,地理只开为数不多的文科班,理科学生不学,因而广大的理科学生缺乏必要的地理知识;(2)地理考试内容虽有复习考试大纲,但实际上是初中的地理教材,于理也有不合;(3)我国高等学校地理系科属理科的专业,但招收的新生在中学未学过地理的理科考生中录取,一入高校地理专业学习, 就感到缺乏应有的地理基础知识。

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在叙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以前,简述一下《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地学部分。相对于 1963 年《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来说,地学内容有增有减。精简的主要是:土壤全部;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岩浆和火山;沙粘土、沙岩、页岩;二十四节气等。增加的主要是: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层;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预测、地热利用; 地球的大小、昼夜和四季等。

这次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吸取 1963 年十二年制《教学大纲》的精神的,形式上也分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及其安排、教学应该注意

① 1977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指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

② 在此以前的“四人帮”横行时期,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一度采用基层推荐的办法。

③ 50 年代,从 1952 年到 1959 年,高等学校招生采取全国统考,地理、天文、地质、气象、农、林、水

利等专业要考地理。自 1960 年,高考地理取消了。

的问题、教学内容要点四项,但具体内容不大相同。为了便于比较,特照录前两项原文于下: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世界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的地理基础知识;使他们掌握运用地图的初步本领;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二)教学要求 初中一年级设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教学要求学生:

1、掌握学习中国地理所必需的地球、地图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初步能力;

2、了解全国疆城和居民的概况,地形、气候、河流的分布、特征和它们的一些成因, 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概况,以及主要交通干线;

3、了解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概况;

4、了解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自然条件、农业、工业生产概况、主要城市,比较详细地了解所在县的地理环境、农业、工业和交通的情况。

初中二年级设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教学要求学生:

1、了解世界居民和国家的概况,世界自然带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2、了解各大洲、洲内各部分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的主要特征和某些特征的成因,以及重要资源的分布;

3、了解各大洋的自然条件、海洋资源和交通地位的概况;

4、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特征以及某些特征的成因;

5、进一步掌握运用地图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及其安排

(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统帅。地理教学内容讲述的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但对社会发展起决定影响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因此,讲述地理环境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选择教材,组织教材、阐述教材,不能陷入资产阶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泥坑。

世界地理教学应贯穿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精神,使学生对全球有个战略观念。

2、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中学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都以区域地理为基本内容。这些区域地理的内容,讲述不同地区的地理事实材料,反映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基础知识。

3、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点。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之一。人类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从事阶级、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必须认识地理环境。认识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讲述的主要内容。

为了使学生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如何对待地理环境,从事生产活动,中学地理也应该讲述必要的经济地理等知识。讲述经济地理等知识,也需要有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因此,中学地理应该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点。

4、适当讲点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中学地理除了要讲述地理事实材料,如地名、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状况以外,还要讲点学生能够接受的基本原理,如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

1、总论和分论有计划地安排。中国地理先讲全国地理,再讲分区地理,最后从全国

地理的角度突出讲述几个问题,世界地理先讲全球的一些情况,再讲大洲、大洋、洲内各部分、各主要国家地理,最后就世界大陆和海洋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阐明其基本规律。这样安排,是为了使学生对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分布和联系,逐步加深记忆和理解。

2、区域地理的顺序基本上按照地理方位排列。中国地理的分区和世界地理的大洲、洲内各部和国家的顺序,基本上按照地理方位排列,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分布的概念。

3、地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分散在区域地理之中。地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要同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分散穿插到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有关部分加以阐述。这样,可以避免难点集中,现象和本质脱节。

(五)中国地理内容及其安排

1、中国地理主要讲述自然地理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内容。先讲全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在分区地理中,对区域特征进一步加以分析;最后从全国地理的角度,阐明利用、改造的一些主要问题,讲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征服自然的美好远景,以激动学生向自然开战的雄心壮志。

2、中国地理的分区原则,一般是把位置相邻、自然条件近似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组合,以便讲述共性,阐明区域特征。区域的排列顺序,是从季风区到非季风区,从沿海到内陆,以便阐明全国自然条件分布的一些规律。

3、毛主席曾经教导说:“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乡土地

理是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包括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和本县地理。讲述本县地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了解改造自然的规律,立志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奋斗。因此,这方面的教学活动应当积极开展起来,本省(直辖市、自治区) 地理和本县地理的教材由各地教育部门组织人力编写,并由地方教育领导机构进行审查。

(六)世界地理内容及其安排

1、世界地理主要讲述世界各大洲、洲内各部分和主要国家,以及世界各大洋的地理概况。

世界各大洲、大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某些特征及其成因。洲内各部分和主要国家地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特征。世界地理还要重点地讲述一些全球概况。

2、各大洲地理内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安排。有的洲把重点放在洲内各部分或各主要国家,如亚洲。有的洲在概述之后直接讲述国家地理,如北美洲。有的洲兼顾洲的概述、洲内各部分和主要国家,如拉丁美洲。

3、通盘安排大洲、大洋的次序。例如在讲亚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之后,接着讲述太平洋和印度洋,然后再讲非洲。这样,便于加强海洋知识的讲述,密切大洲大洋的知识联系。

4、选讲国家标准。世界上的国家很多,教材只能选讲其中一部分。

选择国家的标准是:(1)在地理疆域和地理环境方面有显著特点的,(2)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3)在较长时期内对国际形势有显著影响的,(4)同我国邻近的。按上述标准,并考虑到教学时间,指名讲述的国家有 50 多个。其中,第三世界国家占三分之二以上。

从上录两项原文大体上可以看出:这个新大纲与 63 年旧大纲有三个主要

不同点:(1)中国地理分论,虽仍用旧大纲以综合自然区划为基础而划分的8 个区域,讲述其共性,但未讲旧大纲作为主体的省级行政区地理;乡土地理包括省、县两级;加强了全国地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内容。(2)世界地理由高中下放到初中,取消了全球概述即普通自然地理的全部知识,增加了四大洋的基本知识。(3)在编排体例上,中外地理都采取总——分——总

的原则;地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分散在区域地理之中。

这个新大纲颁发后,作了一些重要的修订。1980 年 7 月第 3 版,内容与

第 1 版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首条原则,修改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地理教学内容讲述的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但对社会发展起决定影响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因此,讲述地理环境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阐明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删除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2、第三条原则的前段修改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所以人们必须认识地理环境。这也是自然地理讲述的主要内容。”

3、中国地理的内容及其安排中第四点,删去了毛主席曾经教导说:“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

4、世界地理的内容及其安排中第四点,删去了“按上述选择标准,⋯⋯ 其中第三世界国家占三分之二以上。”

5、 教学内容要点方面,删除、补充、调整之处很多,不及备述。删除的,如“我国地形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农业战线的红旗—

—大寨”、“波兰、阿尔巴尼亚、挪威、秘鲁、委内瑞拉五国全部内容以及苏联”农业的资本主义复辟”、“社会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等。补充的,如“各洲之间的分界线”、“边沿海、内海、海峡”等。调整的,如取消“拉丁美洲”、将“墨西哥、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岛”归入北美洲,保留“南美洲”;调整和精简最多的是我国气候的内容要点,第 1 版与第 3 版的安排很不相同,并录于下,以见其优劣。

第 1 版

第 3 版

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气候。海陆差异对形成我国季风气候起了主要作用。

冬季风的性质与活动。寒潮与霜冻。夏季风的性质和活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降水形成的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和台风雨。锋面和雨带。夏季风进退和雨带推移。各地的雨季。农业上的春旱和伏旱。

等降水量线。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从东南向西北减少。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对我国非季风区降水的意义。季风降水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优点和缺点。

等温线。我国一月气温分布的特点。纬度位置和地形屏障作用对冬季气温的影响。我国七月气温分布的特点。普遍高温是大陆性的表现。地势对夏季气温的影响。

霜期、无霜期和生长期。从生长期和积温大体了解全国的热量分布状况。冬季风活动异常对我国热量的影响。

我国热量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复

杂多样的气候在发展生产方面的意义。

天气和气候。气温、等温线。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概况。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概况。无霜期和生长期。积温和温度带。

等降水量线。年降水量的分布。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我国的干湿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位置的影响、地形的影响,季风的影响。季风的成因。季风活动和各地雨季、锋面、梅雨。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寒潮和台风。

我国气候的优缺点。

三、初中地理教学用书

这段期间,有中央统编、全国通用的初中地理教材,①也有地方分编的乡土地理教材。

(甲)中央统编

(Ⅰ)统编十年制中小学教材的指导思想

为拨乱反正,尽快编出质量较高的中小学教材,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的各科教材编写组重新研究了 1963 年出版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分析了十年内乱斯间地方编写的中小学教材,查阅了几个国家的中小学教材,专访了专家、教师和有关部门。广泛征询对编写中小学教材的要求和意见,并集中研究各有关方面的要求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编教材的指导思想。新编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为实现我国四个

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下基础。在教材中要彻底清除“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在编写工作中要做到:

① 教材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地图册、填充图,各种教具,还有所谓“活的教材”,指现实的地理事物。狭义的(或核心的)教材,即教科书。

1、正确体现政治与业务的关系。(1)教材内容要体现无产阶级政治方向。(2)编写教材要以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而不能代替各科的具体内容。(3)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思想政治教育是要通过各科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的,而不是脱离各科教材的内容空发议论,牵强附会。

2、正确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1)注意通过对具体事例的阐述或观察、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2)使学生知道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3)不能脱离基础知识讲实际应用和生产技术细节。

3、十分注意加强和精选基础知识。(1)基础知识应当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参加现代化生产必须具备的。(2)精选传统内容,适当充实先进的科学知识。(3)基础知识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4、为了加强基础,必须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Ⅱ)初中地理课本

中学通用教材地理编写组依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所编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中国地理》上下册,分别于 1978 年 2 月、9 月

初版;《世界地理》上下册,分别于 1978 年 3 月、8 月初版。

《中国地理》上册包括地球(分地球和地球仪、时区和日界线、地球上的五带 3 节) 和地图两章;中国地理一至七章,为前总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地形(分地形大势、地形的分布、地形分布的成因 3 节),气候(分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风和夏季风、

降水量和热量 3 节),河流(分全国河流概况、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我国第二大河—

—黄河 3 节),分区的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

下册包括分区的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东南沿海三省一区,西南三省,青海和西藏、新疆,北部内陆两区一省等八至十三章;后总的第十四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下分土地资源的利用,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 发展生产,改变工交布局,加速内地建设,海洋资源和海洋事业等 7 节。

《世界地理》上册包括第一章世界地理概况(分大洲和大洋、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3 节);第二章亚洲(分概述、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 5 节);第三章大

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分概述、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国家 2 节);第四章太平洋和印度洋

(两洋各 1 节);第五章非洲(分概述、北部非洲、西部非洲、中部非洲、东部非洲、南

部非洲 6 节)。

下册包括第六章大西洋和北冰洋(两洋各 1 节);第七章欧洲(分概述、南欧、西

欧、北欧、中欧、东欧 6 节);第八章北美洲(分概述、北美洲的国家两节);第九章拉丁美洲(分概述、西印度群岛的国家和地区、墨西哥及中美的国家和地区、南美洲的国家和地区 4 节);第十章南极洲;第十一、十二章,分别为世界的大陆和世界的海洋。

这套课本的编制体例,在以专题讲分区和小字材料的功能上有所发展。

中国地理的分区教材,专题更加多种多样,有些专题阐明的有机联系更加广泛,含义也很深远。例如,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棉花生产和棉纺织工业”这个专题,课文首先阐明该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也就是结合了棉花的生态特点,讲了一些基本原理;接着扼要指出该区棉花生产的概况,表明是全国重要产棉区,体现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农业布局原则;最后说明建国以来,在产棉区及其附近发展了棉纺织工业,并以地图表示产棉区和棉纺织工业的分布,图下安排了用小字表述的分布提示:“对照地图分析一下,棉纺

织工业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这样,就讲了工业布局的一个原则——工业接近原料产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例证。

世界地理的“分区”是指对全球而言的大洲和大洋。世界地理讲亚洲的河流,是在“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这个专题内与地形结合阐述。这样做, 既减少了头绪,又表明两个要素互为因素的关系,亚洲的许多大河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方分流;分布于四周的主要平原,有不少是由这些有关大河冲积而成的。

用专题讲分区,最大的优点是内在联系强,突出了区域特征,避免了千篇一律、平铺直叙的缺点。问题是标题很难恰当,稍有不妥,就会产生张冠李戴或以偏概全的弊端。象上举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棉花生产和棉纺织工业“这个标题是最恰当的,而在“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这个标题内讲亚洲的河流,虽然内在联系很强,但究有张冠李戴之弊,而且从理论上讲,河流是地形和气候的公同产物。世界地理课本讲亚洲概述,课文头一标题“世界最大的洲”,但讲的是亚洲的地理位置、岛屿、半岛、面积、政区等一系列内容,这是以偏概全,就不如标“地理位置和疆域”为妥。

这套课本的小字材料,功能更加多样。从安排的位置上看,在夹在大字教材段落之间,近似旧中国地理课本的“夹注”或“便览”;有放在插图下面。从内容上看,一般是从丰富的角度出发,或者是提供一些说明,或者是增加一些描述,或者是对插图的分析加以提示。少数地方还有注释,以解释名词居多。这些小字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特别是图下分析提示富有启发性。教育价值很大。另有一些材料,一是“读图”,一般是安排在每节教材之前,供学生学习新教材时读图之用;二是“思考和练习”题,一般是安排在每节教材之后。中国分区地理只立章,不分节,每章教材很长,则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之间,用“思考和练习”以及“读图”隔开;三是全部教材中的 10 次课堂练习。

随着《中学地理教学大案》部分内容的修订,以及各方面提出的意见, 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人教社地理编辑室对初中地理课本作了必要的修改,并于 1980 年 5 月写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第 3 版课本的修改说明》(见《地理教学》1980 年第二辑),指出了一些主要的修改情况,如我国的气候一章改写为气温和温度带、降水和干湿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特征 4

节。修改后的第 3 版课本,就整体来说,教材份量有所减轻,较难内容有所减少,科学性、系统性有所提高,用粗体黑字标示的毛泽东语录,也洗刷干净了。

(Ⅲ)初中地理教学参考书

通用教材编写组编有《中国地理教学参考书》和《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各两册,初版时间:上册 1978、4,下册 1978、10。与以前编印的地理教学参考书或指导书相较,这套参考书项目减少,只有“教材说明”和“参考资料”两项,其中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不加介绍了。值得指出的,是前面分别编有“初中一年级地理教学的几个问题》和《初中二年级地理教材的几点说明》,都说了基本原理分散安排的理由和具体情况。这里援引其中说法和材料,分三种情况作出简介:

第一种是简单因子结合区域特征讲述,如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华北平原的成因、云贵高原岩溶地形的成因,澳大利亚自流井盆地的成因、北美五大湖的成因等等。第二种是一些复杂的基本原理,分别按不同的线索展开,

如讲地壳运动的原理,中国地理教材在第三章地形中,讲了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原理,并利用其原理解释我国地形分布的成因;在第十四章第四节,又利用其原理解释我国石油资源分布的成因。世界地理教材,首先在总论大洲和大洋中,介绍了大陆漂移说,顺便提出板块学说这一名称;到太平洋一节, 阐明板块学说并运用其原理解释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成因,对地幔扩张、破裂在洋底表现状况作了介绍;以后,在解释东非大裂谷成因时,对地幔扩张、破裂在陆上的表现又作了轮廓性介绍。

又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同样是按不同的线索展开的。地球上的五带一节,讲了纬度不同的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冷热相差悬殊的道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讲了海陆差异、地形和季风。世界的气候一节,首先讲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讲到东南亚气候,教材就分别阐明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带对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原理,另阐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南亚气候教材中,着重阐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以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对西南季风的原理;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一章中,阐明了暖流和寒流对气候的影响,等等。

第三种是有意识的再现。如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原理和模式图,就分别在各洲气候中出现,使学生通过反复认识,能掌握这个基本原理。

关于基本原理分散安排的理由,《参考书》除遵照《大纲》所说的“避免难点集中,现象与本质脱节”外,还指出教材愈到后面,说理更加深入, 避免过去教材基本原理集中前头,后面说理部分很少,描述的内容很多,既不利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而且愈学到后面愈感到枯燥无味。《参考书》最后指出,这样安排,只是初次的试验,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取得经验,进一步研究、改进。

(Ⅳ)初中地图册和填充图

配合初中课本、供学生学习用的,有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印的《中国地图册》和《世界地图册》以及《中国地理填充图》和《世界地理填充图》。两种地图册均于 1978 年 12 月初版,以后随着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的修改,两种地图册也相应作了修订。地图出版社潘仁英写出《中国地图册和世界地图册是怎样编制的》一文,刊于《地理教学》1981 年第 1 辑。该文说明图册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舍。这套图册与以往图册不同,不仅编印了各种地图, 而且在图边图角配置了一些附图、图片和附表,活泼了版面。丰富了图册的内容。

两种填充图均分上下两册,初版时间,上册均为 1979、7,下册 1979、12,以后每年出版一次。通过学生填图作业,以巩固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培养绘图技能,填绘的内容主要是填注地名。

(乙)地方分编

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本县地理教学时间共 7 课时,本县地理可考虑占用 2 课时左右。见到地方的课本有北京教育学院教材教研部编《北京市地理》(1978、10,初版),通县教师进修学校编《通县地理》(1978、7、初版),上海市小学教材编写组《上海乡土地理》

(1979、4,初版),嘉定县教师红专学校乡土地理编写组编《嘉定地理》(1978、 12,初版)。兹将各书目录对比列表,以见各地所编乡土地理教材的梗概。

北京市地理①

上海乡土地理

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位置和行政区划

有利的自然条件大庆红旗迎风舞加速普及大寨县山区建设展雄图古都面貌日日新

一、上海的自然环境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二)平坦的地形

(三)温润的气候

(四)稠密的河网 二、上海的经济的概况

(一)上海城市的发展

(二)综合性的工业基地

(三)发展中的郊区农业

(四)朝气蓬勃的上海港

附录:(一)上海的环境保护问题

(二)课外活动

①课本未列目录,此处所列系课文标题

通县地理

嘉定地理

一、首都的东大门

二、 优越的自然条件平原广阔

季风气候多河富水

三、 跃进中的农业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土治碱机械化道路宽广

四、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工业建设突飞猛进铁路公路四通八达

财贸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古城面貌变新颜

五、抓纲治国绘新图

一、嘉定地理位置 二、嘉定的自然条件

(一)低平的地形

(二)温润的气候

(三)稠密的河网

(四)肥沃的土壤三、嘉定的经济概况

(一)增产中的农业农业

(二)发展中的工业

(三)发达的交通

(四)前进中的文教事业

必须说明的,在 1977 年秋冬制定《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时,“两个凡是”尚未受到批判,”“抓纲治国”的口号正在叫喊。因此,反映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点内的有“大寨”、“昔阳”、“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大寨”、“工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大庆”之类的要点。北京地方编写的直辖市、县乡土地理教材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两个凡是”受到批判以后,《教学大纲》删去了上述内容,北京地方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一定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这段期间,全国以浙江省建设本县乡土地理教材最有成绩。据毛必林所

作《试谈分县乡土地理编写中的几个问题》(《地理教学》1981 年第 2 辑) 一文介绍:“为了及时解决我省各县的乡土地理教材,浙江地理学会受省教育局的委托,在各县科协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从 1979 年春季开始组织全省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分别编写各县乡土地理教材。一年多来,这项工作进展较快,成绩显著。据统计,全省已有 85%以上的县完成了本县地理的编写任务,并为 1980 学年度各地中学的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了试用教材。”

毛文就已编成的各县(市)乡土地理试用教材,根据内容的组织安排方式,大体上有以下三种:

1、以本市最突出的地理特点为提纲组织编写,如杭州市乡土地理,其编写提纲是: 浙江省会,江南古都;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浙江的工业基地。

2、以本县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为提纲组织编写。如桐乡县乡土地理,其编写提纲是:位置、面积、人口和行政区划;坦荡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密如蛛网的水系;全面发展的农业;蓬勃发展的地方工业;水乡特色的运输业;繁荣的集镇。又如兰溪县乡土地理,其编写提纲是:概况;金衢盆地北缘;兰江流贯中部;全省夏热中心,梅雨伏旱显著;盛产粮、棉、大豆、猪、枣、乌桕闻名;浙西工业重镇、水陆码头著称。

3、以本县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为提纲组织编写。如临安县乡土地理,其编写提纲是:自然环境——丘陵为主的破碎地形,湿润多雾的山区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布;经济概况——森林资源和竹木加工工业,农业和山区特产,矿产资源和县社工矿企业的发展;因地制宜,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合理利用山区土地, 发展本地特产山核桃林,山区水利的综合利用。

见到晚出的省级乡土地理教材有《湖南地理》(湖南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1983、11、新 1 版)和《云南地理》(云南教育厅教研室编,1984、12、初版),目录如下:

湖南地理

云南地理

一、位置、疆域和居民二、地形和矿产

三、气候、土壤和植被四、河流和湖泊

五、农业和工业六、交通和城市

第一节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多民族省份[附]云南省行政区划表

第二节地形复杂、地震较多、矿产资源丰富第三节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

第四节干湿季节分明、垂直变化显著的气候第五节植被宝库、动物王国

[附]云南动物种类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第六节潜力极大的农业

第二节 中期(1981、9~1987、1)

一、学制以及小学和高中地理课的恢复

(甲)学制的恢复

早在 1979 年 4 月初,《人民日报》刊登宫景隆等四人的建议,将现行十年制中小学学制恢复到十二年制。以后,各地一些报刊也发表了关于中学学制改革的文章,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也提出延长中小学学制的意见。6 月间,教育部邀请北京部分教育工作者座谈中小学学制改革问题,又发通知, 要求各地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1980 年 12 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981 年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全日制重点中学即恢复六年制,全日制小学和全日制一般中学虽仍各定为五年,但嗣后各地小学和一般中学纷纷自动恢复各为六年的学制,而且高中进行了文理分科。到 1984 年 8

月 15 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其中提出部拟《全日制六年制城市教学计划(草案)》和《全日制六年级农村教学计划(草案)》,要求各地确定一些学校进行试点。

(乙)小学和高中地理的恢复

早在 1979 年 6 月,中国地理学会下属的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在无锡召开地理教育学术会议,对高中开设“地学”课程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高中开设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课,对普及地理教育、发展地学的有关学科以及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到会代表一致要求在学制改革中,请教育部考虑除高小设地理常识课、初中讲本国地理、世界地理外,应在高中增设地学和经济地理课的建议。

这次会议是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受教育部高教一司的委托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该委员会委员、综合大学、高师院校地理系负责人、优秀中学地理教师及科研单位的同志共70 人。会议回顾了近 20 年来我国大学、中学、小学地理教育遭受摧残的情况及其后果,

指出:“早在 50 年代末期,那位所谓‘理论权威’,以精简课程为名,强迫取消初中自然地理和高中经济地理,改变教学要求,一些省市甚至撤销或解散了地理系。文化大革命中地理课几乎一扫而光,大学地理系长期不招生,造成目前人才青黄不接,专业方向上不平衡(如经济地理被城市规划代替,自然地理被看做只是环境保护),严重地阻碍地理学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认为地理是无关紧要的副科,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教地理,而让大学、本科地理系毕业生改教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目前中小学地理教育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广大青少年地理知识的贫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它的规律性,人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等处于无知的状态,我们国家怎么能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怎么能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目前这种仅在初一、初二开设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课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见《地理知识》1979 年第 10 期所载《中国地理学会召开地理教育学术会议》)

会后,上海市教育局决定从 1980 年起,将 1/3 的高中恢复为三年,二、

三年后全部改为三年,并决定在高中开设“地学”课,拟用 2/3 的教时讲自然地理部分,1/3 的教时讲经济地理部分。

1979 年冬,中国地理学会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地理学会代表会议,许多与

会代表都对高中开设地学课非常关注。1980 年中国科协第二次代表会议上, 又有地理、地质、天文、气象、海洋等 11 个学会联合建议加强地学教育。同

年 12 月,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工委会再一次在杭州召开地理教育会议。人教社吴履平介绍了教育部关于六年制及五年级中学教学计划草案以及高中一、二年级开设地学课的设想,并由华东师大地理系对开设地学课的试点工作作了经验介绍。会议就教育部的有关草案和设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同意教育部提出的小学五年级开设地理常识,初二设中国地理、初三设世界地理,高中开设地学课的设想。

1981 年 3 月,部颁《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小学

恢复了地理课,设在四年级①每周 2 课时,以中国地理为主。为了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以适应现代比建设的需要,新教学计划加强了小学自然课的教学:把原来只在四、五年级开设的自然常识课改为自然课,增加了一个学年,提前于三年级开设。

教育部根据新教学计划重订了《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于当年 6 月发至有关方面征求意见,11 月又召开审稿会议。会上对重订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和自然学科改革的方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肯定这外大纲的新意,新在改变了单纯灌输现成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启发学生的智力,指导他们独立自主地自动地学习,学得生动活泼,从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人教社出版李培实、殷志杰、刘默耕等新编的一套《小学自然课本》(试用本,共 6 册,第一册 1982 年秋供应),也改变了全盘授予的传统表达模式,而采用部分授予部分让学生自己去研讨,引导他们思索探求得出结论的表达模式。

81 年 4 月,部颁《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

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除初中地理设置仍旧外, 高中恢复地理课,每周 2 课时,①规定六年制中学设在高二,五年制中学设在

高一、讲人和地理环境。至此,中小学地理课,每学年每周共计有 9 课时, 中学地理时比重为 3.9%。另外,在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试行分科性选修,侧重文科的教学计划中,除高二的地理科与理科相同外,还规定高三每周 3 课时地理(中学地理课时比重达 5.8%),以适当提高人文地理的要求,但嗣后并未实行。

(丙)制订新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

1982 年 9 月,教育部和中国地理学会在厦门联合召开讨论会,讨论中小学地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但主要目的是要制订出“既有联系、各有侧重、又能自成体系”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以利于指导教学和编写正式课本。人教社中小学地理编辑室在已经编辑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初中地理课本》、《高中地理课本》的基础上,草拟了《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初稿,供会上讨论。

参加讨论会的代表,除台湾省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富有编过中学地理课本经验的知名人士王成组和田世英也应邀参加。与会代表基本上同意人教社所拟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初稿。小学地理常识以中国地理为主,不要求全面系统,最后讲点世界地理知识。初中以区域地理为主。在讲区域地理之前,先讲一些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区域地理作准备。改变当时强调难点分散的办法,对系统性较强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适当集中讲

① 1984 年教育部拟定的城乡两种《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地理设在五年级。

① 原定每周 3 课时,后改为 2 课时,独上海坚持 3 课时。

授;将初中学生难于接受的理论调入高中。大多数代表赞成中国分区地理部分,以讲省级地理为宜。大家同意世界地理适当增加人文地理知识,减少单独讲述的国家,四大洋的知识合并讲述。高中地理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按系统地理的形式,讲述有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大家认为,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都要加强爱国主义的要求,还要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并认为协调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这一指导思想,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均应贯彻,但在不同阶段要求不同。

会后,人教社中小学地理编辑室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对分别草拟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初稿作了修改,并报部审批,但未见教育部公布。

(丁)改进和加强地理课的文件

1981 年 11 月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赵紫阳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今后经济建设的十大方针,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一极为重要的带根本性的建设,其中特别指出: “各级学校都要加强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国家总理,在正式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两门学科的教学提到如此高度加以重视,这是开国以来第一次。

教育部贯彻赵总理所讲的精神,于 1983 年 8 月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历史和地理教学的通知》。《通知》开始指出:“近几年来,由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特别是广大教师的努力,中学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这两门课仍没有被普遍重视,摆到应有的地位。一些学校任意砍掉历史和地理,或削减课时,压缩教学内容;或不进行考试、考查。师资质量较差且不稳定,不少学校让很多学过历史、地理的教师改教其它课,而安排没有专业知识和教不了别的教师教这两门课。有的学校历史、地理课教师年年换新人。不少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教师进修机构无专人分管这两门课的教学和教师的培训提高,其结果,中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贫乏,不仅造成智力上的片面发展,还严重影响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今后革命人生观、共产主义信念的树立。造成上述问题的因素,有客观上的,如师资不足,毕业和考试制度不够完善等;也有主观上的,主要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和轻视文科观念的影响。为此,要端正办学思想,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改进和加强这两门课的教学”。

《通知》阐明“要充分认识开设历史、地理课的重要性”后,在“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设历史、地理课”中规定:“所有中学都要按照教育部或报部备案后调整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发的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年级和课时开设历史、地理课,确实因缺乏师资而不能开设的,须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学校不得擅自停开或任何削减课时、进度、压缩内容,提前结束课程。平时要进行考查,结业时进行一次考试,成绩应记入学生档案; 缺乏成绩记录者,不发毕业证书。”

《通知》还说明“建设一支合格的历史、地理队伍”和“努力改进教学”, 最后提到:“这两门课程的长远改革问题,其中课程设置、课时和教学内容安排等问题,因涉及学制、教学计划的统一调整等,教育部将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通盘研究。”

这个《通知》发出后,收效不大。地理课没有被普遍重视的现象依然存

在,一些学校擅自停开地理课或削减地理课时的做法仍然畅通。

二、中小学地理教学用书

(甲)京沪两地编印的高中地学课本

(Ⅰ)上海市高中课本《地学》(试用本),是由上海市中学教材编写组委托华东师大地理系编写的,参加编写的人员有金祖孟、褚绍唐、刘树人、孙大文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时间,上册 1981

年 1 月,下册 1981 年 12 月。授课时间,上册为 36 课时,下册为 32 课时,

1981—82 学年度供高中二年级教学之用。兹将目录概括于下:

上册包括绪论和宇宙、地壳、大气 3 章和 3 个附录。第一章宇宙,分恒星和星系、

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 3 节。第二章地壳,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变动、地壳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地壳运动的原因 5 节。第三章大气,分大气的组

成和分层、太阳辐射和气温、大气中的气流、大气中的水汽,天气和天气预报 5 节。附录是:(1)宇宙的探测;(2)遥感的初步知识;(3)常见矿物的主要类别。

下册包括的章节:第四章海洋和湖泊,分海水的性质,海水的运动、湖泊 3 节。第五章外营力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地形、风化作用、河流的作用,地下水的作用与岩溶的地形、海水对海岸的作用和海岸地形、风的作用与风成地形、冰川作用与冰川地形 6 节。第六章植被和土壤的地带性,分植被的地带性和土壤的地带性两节。第七章人和环境,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4 节。

上海市教育局龚启璋写出《上海市试设高中地学课一年的回顾》一文(刊

于《课程、教材、教法》杂志 1983 年第 4 期),对上海市设高中地学课的准

备、部分高中(市区约 130 所、郊区约 120 所)试教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作了总结。

(Ⅱ)由北京师大地理系地学编写组编的《高中地学》,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出版时间;上册 1981、1,下册 1981、9。本书根据教育部制订的《中学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所定每周 3 课时编写的。付印后,

教学计划又改为每周 2 课时。为此,本书编者建议,采用本书作教材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精简内容难懂份量偏重的部分。

全书目录除前面绪言、后面 7 个附录外,分 4 篇 23 章;章以下虽未列第几节,但标

有一、二、三等顺序数。第一篇地球在宇宙中,下立太阳系、太阳系以外的世界、地球 3 章。第二篇地壳,下立地壳的结构及组成物质、地壳中的矿产资源、地壳的变动、地球内能及其释放形式、地壳的演化历史、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学说 6 章。第三篇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下立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地球上的水、海洋、陆地水,生物圈、自然带 8 章。第四篇人类和环境,下立环境和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能源和资源问题、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人类与环境的未来 6 章。章以下的目有 77 个,从略。7 个附录是:(1)几种常用地图的投影,(2) 天球和座标,(3)时间,(4)昼夜和四季,(5)历法,(6)地壳主要矿物表,(7) 主要矿石分类表。

上列两种高中地学课本,上海方面质量较好,主要表现在所定内容和体

系较合理,行文较简练,印刷较精良,因其历时较长,先编出初稿,广泛征求了意见,并经实验试用,然后进行了修改。这两种课本分别在京沪两地部

分高中使用①为时仅一年,收到的教育效益虽不广,但对后来高中开设地理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可资供鉴的教材。

(乙)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地理教材

(Ⅰ)新编的小学地理教材

  1. 小学地理课本,人教社中小学地理编辑室新编的五年制小学地理课本(试用本),分上下两册,初版时间,上册 1981、2,下册 1981、6。当年该室作了《关于新编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地理课本的说明》(刊于《地理教学》1981 年第 2 辑)。《说明》的内容主要是讲编写小学地理课本的原则和教材结构。编写原则有如下四条:

    1. 小学地理的选材,应该是属于常识范畴内最基本的地理知识,也是最普通和适用性最强的知识。由于小学设置地理课的年限较低,课时又有限, 教材的知识不能求全,内容不能太深,头绪不能过多,教材一定要精,要注意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和可接受性;既注重对传统的基础知识的选择, 也要注意地理科学新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吸收,以反映时代气息。

    2. 小学地理教学,不应该只是书面知识的传授,也应该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掌握知识的技能,因此要求学生学习地理不仅善于动脑, 而且能够动手。

    3. 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知识教育应该是统一的、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小学地理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4. 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生活经验少,知识基础薄,理解能力差。教材要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加强文字、插图、插画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材结构方面,由四部分组成:(1)认识自己的家乡,比重约占全部教材的 15%;(2)地球和地球仪,约占 10%;(3)我们的祖国,约占 60%;(4) 我们的世界,约占 15%。

《说明》列出教材分多少课和课目。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家乡,分辨方向和测距离、平面图、地图、政区和地形、天气状况,生产活动和交通 6 课。第二部分地球和地球仪,

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大洲和大洋、地球的五带 4 课。第三部分我们的祖国,分

29 课,大单元分成 7 个单元,第一单元讲疆域、人民和首都,分我国的国土和人民,我

国的海疆、首都北京 3 课。第二单元讲东北地区,分东北的林海、东北平原、钢都和石油

城等 3 课。第三单元讲黄河流域,分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河、煤海和棉乡、泰山和山

东半岛、秦岭和淮河 6 课。以上共 22 课,加 4 节课堂练习,构成上册。

第四单元讲长江流域,分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我国第一大河—长江、鱼米乡和金属矿、钱塘潮和西湖、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6 课。①

第五单元讲岭南、台湾和云贵,分岭南风光、珠江和广州、宝岛台湾、云贵高原 4

课。第六单元讲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分世界屋脊、沙漠和绿洲、草原牧场 3 课。第七单

元讲中国地理概况,分壮丽的山川、复杂多样的气候、丰富的资源、联系各地的交通网 4 课。第四部分我们的世界,分世界的地形,南极洲和北冰洋、北温带和南温带、“热带的雨林、草原和沙漠”“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中国同世界的交往 6 课。以上共 22 课,加 3

① 当时天津部分高中也试开地学课,但不悉采用何种教材。

① 《说明》与课本目录稍有出入:课本没有“鱼米乡和金属矿”1 课,“杭州西湖和钱塘潮”列在“上海” 之后;课本目录没有载明第几课,而是标出一、二、三等顺序数。

节课堂练习,构成下册。

  1. 小学地理教学参考书,分上下两册。上册郭正权编,下册郭正权、刘淑梅、李明、巴克良编,均由陈尔寿审订。初版时间,上下册分别为 1982

年 2 月和 6 月。这套《教学参考书》编得很扎实,除说明每个大组成部分外, 还逐课写明目的要求,接着对每课作了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并附参考资料。“教材说明”对每课教材的内容结构、重点、难点、前后联系等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学建议”除前列“教具准备”、后列“讲授提纲”外,中间还对每一小点应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具体的指点。

配合课本,地图出版社编印了小学用的地图册、填充图和教学挂图。 新编小学地理课本经过几年的试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们肯定这

套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好的,但也存在时间少、教不完,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教材所包括的课文、图象、作业三个系统的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也还有许多值得研究改进的地方。从儿童年龄特征方面说,地理教材应该编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见人教社李明:《小学地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基本要求》,文载《地理教学》1985,4 期)

山西省阳泉市教育局研究室段秋林,根据阳泉市小学地理教学现状调查,作有《小学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文(刊于《地理教学》1987,6 期),所提问题是:

(1)兼职教师多,师资不固定;(2)兼教地理课的时间短,学历偏低(盂县兼教地理的教师 75%为初中毕业生);(3)地理知识贫乏,教法比较单调;(4)仪器、地图严重短缺(80%的山区小学设有地球仪,极少数深山中的小学连一张教学挂图也没有)。对小学地理教材方面、广大教师反映是容量和知识跳跃性大,与初中教材重复多,有的内容太深, 如比例尺(五年级数学课才讲)、自然带常识等,超过了学生的接受力。

(Ⅱ)改编的初中地理教材

  1. 改编的初中地理课本,参加改编的工作有陈尔寿、吴履平、巴克良、刘淑梅。原有的初中地理课本是试用本,改编本定为正式本,1985 年秋季开始使用。改编本是在试用本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整个教材体系未作大的变动,但牵涉面很广。

改编的原因:第一,试用本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教材内容偏多偏深,学生不易接受;(2)自然地理知识偏多,人文地理知识偏少;(3) 有些普通自然地理知识的内容采取难点分散的编排方法,不便于教学;(4) 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5)教材的表达方式比较呆板,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教材内容的联系和分工必须调整。兹将内容的修改归纳为六个方面,作出例证说明。

1、精简。一是删除偏深部分,如用地质力学原理解释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和我国主要山脉走向的成因,昆明准静止锋对昆明、贵阳天气的影响,欧洲和北美洲第四纪冰川的分布和影响等。二是删除偏多部分,如删去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苏丹等 9 个国家的单独讲述,将其主要的地理知识安排在该国所在大洲或地区概况中叙述。

2、补充。一是形势的发展,如香港主权将于 1997 年收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成就;二是增加人文地理知识,如我国地理的旅游资源,世界地理的世界交通、名胜古迹等。

3、调整。一是下放上调,如地球仪,大洲和大洋,下放小学;地壳运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成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

性因素等上调高中。二是内部调整,如寒潮和台风分两处讲;气候类型的成因集中讲。

4、更改不妥的提法。如初一改“内、外营力”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初二改“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为“大洋洲”,“亚洲东部”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5、新立章次。如初一取消原第十四章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新立第十四章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第十五章交通和贸易、第十六章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初二合并第十一章世界的大陆和第十二章世界的海洋为新第十一章世界陆地自然带、海洋和交通。

6、加强培养学生智能的材料。主要在初一,如将部分“课堂练习”改为“地理游戏”;对各章节的“思考和练习”,变单一的问答题为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增加学习地理的方法。

如初一中国地理学习行政区别之后的一次“课堂练习”改为“拼图游戏”:各小组分别将一张中国政区图,贴在硬纸板上,按照省级行政区单位剪成三十份(广东省的大陆部、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算一份),用一定时间熟悉各个省级行政区单位的形状,方位,然后拼图练习开始。

以小组为单位,同时将分散、打乱的三十个省级行政单位,拼成一幅中国政区全图。由教师计时,以速度最快的小组获胜。

试用本是根据 1978 年制定及其以后修订的《教学大纲》编写的,正式本

体现了这个大纲的精神;正式本也体现了 1982 年拟定的《教学大纲》部分精神,如初二合并四大洋,减少部分国家,增加人文地理知识(详见人教社地理编辑室所作《初中地理课本改编说明》,分载于《地理教学》1985 年第 4、5 两期)。正式本第一版,中国地理上下册 1984、12。世界地理上下册 1984、

11。

  1. 改编的初中地理教学参考书,北京教育学院景春泉等十多人,受人教社他理编辑室的委托,根据改编后的课本编写了《中国地理教学参考书》和《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各二册,由人教社 1985 年 1 月和 6 月出版。这套

《教学参考书》不是就 1978 年通用教材地理编写组所写的《教学参考书》改

编的,而是在 1980 年北京教育学院地理教研室根据课本第 3 版编写的《中国地理教学参考资料》和《世界地理教学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原

《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材分析、讲授提纲、教学建议、参考资料五项。

改编的《参考书》在“前言”中,说明编者本着教学应完成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三种职能的原则,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紧扣教材,进行编写。全书以“节”为单位,没有“节”的则以“章” 为单位。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建议、参考资料四项。其中教材分析又包括知识构成、思想教育和智能因素等部分;教学建议又包括课时安排、教具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思考和练习提示几部分。全书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并在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是一套考虑周到、体例新颖的教学参考书。

  1. 改编的初中地图册和填充图 1982 年秋季供应的《中国地图册》和

《世界地图册》第 4 版,内容有较大的修编。地图出版社教学图编绘室作有

《重版更新说明》,文载《地理教学》1982 年第 4 辑。1986 年供应的地理填充图册,由刘勇民编辑、周之翠等绘制,作了较大的改革,即不但有填图的

作业,而且有各种各样的练习题;填充(或填表)和问答、读图分析、连接、绘图,等等。

(Ⅲ)新编的高中地理教材

  1. 高级中学地理课本,全书分上下两册,共 11 章。执笔人:第一、九、十一章陈尔寿,第二章刘淑梅,第三、七章巴克良,第四、十章吴履平, 第五章李明、韦志榕,第六章郭正权,第八章李明、徐岩。全书由陈尔寿主编并统稿,马宗尧、刘湘芝绘图,叶立群审订。初版时间:上册 1982、2, 下册 1982、8。

全书前面有篇“说明”,其中主要处摘录于下: “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

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并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地壳、生物圈和自然带,着重介绍地球和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规律,如地球的运动、太阳辐射的输入和分布、热量平衡、大气环流、水分循环、水量平衡、地壳运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初步形成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观念;了解自然界为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所提供的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影响,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也是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有资源和能源问题,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问题,人口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同第一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具有比较全面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四比建设需要具备的知识。”

全书分 11 章 46 节。兹列举章节名称于下:

上册包括 4 章 20 节。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依次分天体和星系、太阳和

太阳系、地月系和月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 5 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分大气组成和垂直变化、大气的热力、大气的运动、大气降水、天气与气候 5 节。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分水份循环和水量平衡、海洋水、陆地

水、水资源的利用 4 节。第四章地壳和地壳地变动,分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学说、“地壳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外营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地壳演化 6 节。

下册包括 7 章 26 节。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分生物与地

理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土壤、自然带 4 节。第六章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分自然资源概述,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矿产资源及其利用 4 节。第七章能源和能源的利用,分能源概述、常规能源、

新能源、能源问题和能源利用和前景 4 节。第八章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分农业概述,世界农业发展概况,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我国的农业生

产和粮食问题 4 节。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分工业概述、影响工业布

局的主要因素,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4 节。第十章人口和城市,分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发展的

城市化问题、我国城市的发展 4 节。第十一章人类和环境,分环境和环境问

题、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 节。

在教材功能结构上,文字方面有小字(五号楷体字)穿插在正文中,备学生自学之用;少量注释,排在正文之外的页下,多属正文的补充说明;每节之后,安排“问题和练习”题目。图象方面,有 23 幅彩色景观图;与正文

配合在一起的,有 230 幅示意图、分布图、素描图等插图。此外,还有 24

个数字统计表和 7 个文字说明表。

根据试教经验和发现的问题,编者们于 1983、84 两年对高中地理试用本上下册进行了两次修正。修订的主要原则是:(1)教材的指导思想和体系不变;(2)适当减轻教材份量和难度,精简一部分次要的、或与人地关系主题不很密切的教材;(3)将一部分正文改为小字,供学生自行阅读或教师选讲,不作为考核学生掌握本门学科基础知识的要求;(4)修正第一版文、图、数据等方面的差错;(5)适当增补一些新内容和新资料;(6)对插图、问题和练习、部分章节的结构作了适当修改和调整。根据上述原则,删除、正文改小字、以及调整等的具体内容概述于下:

删去的节目,只有“大气的降水”;删去难度较大的内容,主要是海洋水的波浪和潮汐。整节内容改为小字的,有“月球和地月系”、“土壤”两节;部分内容改为小字的,有地球上的热量平衡,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和矿床、动物的分布与环境、旧中国工业生产和分布的特点,等等。

调整章节结构的,主要是取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在第二章的开端,扼要讲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另立“地球的内部圈层”一节, 列于第四章之首。修正节名的则较多,如将“天体和星系”改为“天体和天体系统”,“大气的热力”改为“大气的热状况”,“水分循环”改为“水循环”,“地壳运动的学说”改为“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内能的释放”改为“地球内能的释放”等。

原为课文小字改为附录的有:气团的地理分类表(与之并列,有增加的“世界气候类型”),常见矿物主要特征鉴定表、世界陆地的主要土壤类型等。

至于详细修改之处,见编者们所作:《高中地理课本上册修订说明》(《地理知识》1983,9 期),《高中地理课本下册修订说明》(《地理教学》1984, 1 期),1984—85 年度用书《高中地理课本修订说明》(《北方地理教学》

1984,3 期)。

高中地理课本初编的第 4 版和修订的第 2 版均为试用本,经过再次修订, 成为正式本。正式本初版时间:上册 1984、11,下册 1984,12。

新编的高中地理课本,经过一再修订,逐渐臻于完善,受到有关部门、地理学者的赞扬,也受到教师的欢迎,1984 年被人教社评为优秀教科书之一

(见吴履平等:《地理室的三十五年》,文载《人教社建社三十五年纪念册》)。主编者陈尔寿撰了《高中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深刻地论述了 1981 年我国高中重新设置地理课的时代背景,建立以“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为中心线索的高中地理教学新体系,高中地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如实地反映了三年来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初步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在 1985

年 9 月中国教育学会第二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上被评为获奖的论文。

  1.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书 各地编印了好几套,内容不一,名称各异。现就所见,按出版先后,略加介绍。

    1.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资料》湖南省教科所编。动手较早,开始由省教研所组织多方面的力量,根据人教社地理编辑室 1981 年 11 月的《高中地理课本征求意见稿》编写。编成资料分两次登在该所和省教育学会合编的《教育科学研究》1982 年第 3 期和 1982 年的增刊上,内容以节为单位,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的、讲授提纲、教学建议、参考资料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 省教科所复据高中地理试用本第 2 版加以修改,分成上下两册,由湖南教育

出版社于 1983 年 6 月和 9 月分别出版单行本。单行本内容除上述五部分外, 还增加了“附录”,这是对课本各章节后面的“问题和练习”的解答。

  1. 《高中地理辅导资料》华中师院地理系编,湖北教育学院教研室校订,1982 年 6 月出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材辅导、参考书目四部分。“教材分析”只在各章作了,比较简单;“教学目的”,则每节都作。 “教材辅导”是按每节课文所讲的事象和顺序,编出详细的内容,是本书的主体。“参考书目”列在每章之末。

  2. 《高中地理教材说明》《地理知识》编辑部编,海洋出版社 1983

年 5 月出版。本书末出版以前,编辑人员应这个杂志编辑部的邀请,各就所

编章节写出简要的教材说明,连续登在《地理知识》1982 年第 8 期至 1983 年第 6 期上,每期约四千字,共约四万余字,收获甚大。1983 年,编辑人员认真考虑了读者和中学地理教师的要求,在高中地理课本第一次修订工作告一段落之后,立即动手,又各就所编章节作了系统详尽的分析,其中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选取的意图、教材内在的联系、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和不易掌握的难点、文中插图、图表和课后练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意义、在一些章节中教师应该补充哪些材料等等,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说明。《地理知识》编辑部汇集这些材料,编印成册,全书约 13 万字。

这本《教材说明》,除课本编者们各就所编章节写了说明以外,冠于书首的还有陈尔寿所作《高中地理课本是怎样编辑的》(代前言)一文。该文阐述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名称的择定、以及教材结构和选材标准。根据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和课程体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如何精选教材,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益,编者们经过反复研究, 确定如下六项选材标准:(1)紧扣人类和地理环境这个中心论题,以实现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2)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吸取新的科学成果,(3)注意同初中地理以及其它学科有关知识的配合、联系和分工;(4) 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5)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6)便于教和学。

(1)《高中地理教学参考书》北京师大地理系编写,人教社出版。初版时间:上册 1983、1,下册 1983、6。内容分教学目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参考资料、参考书目五项。根据试用本第 2 版的章节顺序,除每章写有教学目的和教材分析外,每节也写出这两项。每节的教学建议,包括课时支配、讲授提纲、教具和讲课建议。所谓“讲课建议”,主要是着重怎样讲清楚课文标题的内容。例如,“大气的运动”一节中,讲“气旋与反气旋”这个标题时,《参考书》是这样写的:

讲授“气旋与反气旋”,首先要介绍气压分布的基本类型,因为大气运动状况直接

受气压分布影响,所以在讲气旋、反气旋和大气环流之前,先介绍气压分布的类型。也就是说,气压分布类型多种多样,大气运动形式千姿百态,气旋、反气旋和大气环流仅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

运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讲清高低气压的概念。应明确,高低气压都是与周围邻近地区相对比较而言的,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气旋、反气旋就是低压、高压相配合的气流系统。

利用教师自备的南北半球气旋填充图和反气旋填充图时,要对比讲述它们的形成。先把高低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画出,然后再根据偏向力的方向,分析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气流的特点。这样可以使学生重在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学生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候特点,自己就可以概括出气旋与反气旋特征不同。

顺便插入,课本第二章的编者刘淑梅,作有《试谈高中地理教学的启发

式》一文(刊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3、6 期),其中谈到如何运用启发式讲“气旋与反气旋”时,提供另一种教法,原文如下。

讲课时,教师只需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闭合高低压中心,注出气压数值。首先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气压数值,判断哪个是高气压,哪个是低气压。再让学生按照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黑板上画出高气压和低气压气流的方向;并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以及地面磨擦力的影响,回答并画出高气压和低气压气流的偏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比北半球的高、低气压系统旋转方向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旋、反气旋的概念。至于伴随气旋、反气旋的天气,则引导学生从上升气流,下沉气流与天气的关系去推论。

三、地理教学设备和地理教师队伍

(甲)地理教学设备

地图、图片、标本、模型、仪器等地理教具,有人称为常规武器,其中以地图和图片最为常用。

1978 年统编初中地理教科书问世后,地图出版社适应教学需要,编印了各种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挂图。开始出版中国政区、地形、水系、气候、主要农作物分布总图、以及东西半球图、世界政区、地形总图和各洲分图,后来陆续出版按大纲分区的中国分区图和省级行政区的乡土地理分图。此外,还编印了祖国地形和 8 个分区、世界政区和 6 个大洲的填充挂图。开幅大小不

一,小的是 1 全张,大的是 3 全张,中间有1 1 、2 全张。这种挂用地图的出

2

版供应,保证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985 年湖北大学地理系编制了中学地理挂图全套 100 幅,其中中国地理

42 幅,世界地理 45 幅,高中地理 13 幅。这套挂图的出版,弥补了中学挂用地图的不足。

武昌曙光塑料厂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分别制出塑料地理填充图,可卷可挂,但不大适用,一因塑料光滑,不利于粉笔填写;再因天气一冷,塑料变硬,使用不便,不如自制活动黑板填充图好用。

适应初中地理教学的需要,上海教育学院地理教研室编制、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地理教学挂图,实际上是挂用图片,主要为景观图和示意图, 分 16 组,共 160 幅,其中地球和地图占 6%,中国地理占 44%,世界地理占50%;如按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分,则各占 60%和 40%。编制者黄杰民、孙国禄作有《中学地理教学挂图的编制说明》(刊于《地理教学》1981 年第 1 辑),

说明选题原则、编图要求和类型简介。这套挂用图片,从 1980 年秋季开始供应一部分,经过三年才出齐。图片的科学性、艺术性、适用性都较好,而且图下有简要说明,彩印质量也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地理表象。这套图片,初版印数有限,不能满足许多中学的需要。

1984 年 8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课本地理教学挂图(编制者不详)。同时出现的,有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陆春元、陆超之编绘、地质出版社 1984 年 4 月出版的高中地理教学挂图。两套挂图几乎全是课本中内容简单的示意图和模式图,而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分布图却一幅也没有。示意图是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边画的,用不着制成挂图,因而这两套挂图实用性不强,尤其后一套。

近期见到的标本,主要是岩石和矿物,有多处供应。值得特别提出的, 是华东师大地理系研制的图书式《中国土壤实物标本》,1984 年 10 月,曾获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它的封面是彩色的“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封底是我国土壤分布概图;书内装有不同质地土壤的样品和我国十种主要土壤的 A、B、C 三层的实物标本,还有团粒形成的说明和土壤结构的照片等。在课堂教学中,两个学生共一本,边听边观察,效果很好。

地理模型主要是地形模型。有一般的,如岩溶地貌模型;有区域的,如中国地形模型。近来一些厂家制造的地形模型,大多属于区域的,规格不一。一般用塑料压制,质量轻,使用方便,可以竖放。

地球仪和天球仪具有模型和仪器两种特性。教学地球仪象教学挂用地图一样,是两种较老的教具,在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地球仪多种多样, 从构造上看,大体上有支架式、悬挂式和简式三类,在教学上以支架式地球仪使用最广;从球面显示的内容看,教学使用最多的是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其次是经纬网地球仪。近期有多处制造地球仪出售,大小不一,直径一般为 15、21、32 公分,用塑料制成球仪,价格低廉。条件较好的学校,有的做到课堂教学每个学生一个。

市场出现有一般天球仪出售,是在高中开地理课以后的事。这里特别要介绍的,是华东师大地理系陈自悟、金祖孟设计的透明天球仪。它与一般天球仪只表示天球而不表示地球不同,有内外两个同心球体;外球是天球模型, 内球是地球模型。其中,外球是用透明塑料制作的。这样,人们可以通过天球模型,看到位于天球中心的地球模型,从而一目了然地看清天球和地球的内在联系。这一新型的天球仪,由浙江建德教学仪器厂制造。

建德仪器厂另外出产两种地理教学仪器,也深受广大中小学地理教师的欢迎。一种是地球运行仪。它直观地显示了地球绕着太阳运行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特别是太阳光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回归移动,使用方便,有效地解决教学上许多难点。另一种是三球仪。它是一种老产品,但根据教学实际对仪器的光源、转动比、外观形式和色泽等进行了改进,使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和日食、月食的产生等更加清晰。

浙江温州市地理学会研制了一批教具,并投入生产,如地理挂图、模型、模本矿物(岩石、化石)、时区演示盘、活动星图、天文伞、地理扑克、地理棋等。

相对于常规武器来说,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算是新式武器。不过幻灯、电影这些手段在近代中国就出现于教学领域中,算不上新式,只有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才真正是现代化的武器。

国家尚在拨乱反正时期,1978 年 4 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就教育工作如何贯彻党中央的指示讲了 8 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努

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同年 8 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央教育电影制片厂(制片厂后来停建)。在此前后,全国各地和学校也相继建立电化教育机构。1979 年 4 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教学电影工作开展起来。

自重视电化教学手段以后,地理电化教学手段发展颇快。运用幻灯教学, 城市中小学已相当普遍,农村中小学也有开展。放映机有各种直射式幻灯机和反射投影器。投影器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应用最广。各地制定的地理幻灯片,比较常见的,按其类型,有单片、复合片、活动片。活动片也是一种复合片,不过其中的一些片基可动,模拟事物的动态,直观性强,效果好。活动片又可分为以下三种:(1)抽动片:数片重迭,使其中一片(或二片) 作直线移动,如时区和日界线;(2)旋转片:两片重迭,固定圆心,使其中一片作圆周旋转,如国际时差计算片;(3)线迭片;两张不同角度、不同密度的线条重迭,推动其中之一,形成动态的图象,如锋面降水片。

电影的活动性、许多特有的表现手法,使之长期以来就一直是一种有力的教学手段。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电影的这些特点和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教学上常用的电影放映机主要是 16 毫米的,一般的教室不能使用。我国还没有专为教学而设计生产的电影放映机。一般的电影机构造复杂,操作需要专门训练,还要经过电影放映管理部门考试及格,发给放映执照,才能租借影片放映。

地理教学影片可分教学片、科普片、纪录片三类,其中以教学片最好, 因为它的内容围绕主题展开,与主题无关的材料都要去掉,并要求严密的逻辑顺序。截至此时,我国地理教学片还很少,只有《季风气候》、《岩石和矿物》、《冰川行》等几部;地理科普片较多,如《昼夜和四季》、《地壳运动》、《世界屋脊》等等。

近年来,我国极少数条件好的中学,开始试用地理录像教学,利用闭路电视系统,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录像的内容。电子计算机开始进入地理教学领域。

(乙)地理教师队伍前面指出,教育革命前期即因中学地理课大量削减, 一批富有实践经验的地理教师纷纷改行。十年内乱结束以后,初中地理课稍获复苏,即感地理教师不足;加以高考文科考地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泛滥,迫使学校领导对地理教师不得不进行物色,因而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到高中开出系统地理课,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非受过地理专业训练的教师难于胜任,这使地理教师缺乏问题更趋严重。全国各地除动员已改行的地理教师归队外,采取各种短期训练班、进修班、函授班等办法,大力提高在职教师的地理知识水平;同时,高师院校地理系科扩大招生,以培养新生力量, 补充新的地理师资,从而使中学地理教师非常奇缺的问题稍趋缓解。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自 1980 年至 1989 年,在北京、浙江、新疆、四川、

甘肃、上海、内蒙古、福建、吉林、天津等省、市、区,连续举办 10 期中学地理教师暑

期短训班,每期 15—18 天,规模 80 至 130 人,训练方式是教学(学术报告和讲座)和野外观察、学习相结合,参加者不拘是否受过地理专业训练,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水平和野外观察能力。有些省、市、区地理学会也举办中学地理教师短训班,如湖南省地理

学会 1984 年 8 月举办一次,目的是使未受地理专业训练的教师掌握高中地理教材。

据 1984 年统计,全国有初中地理教师 7 万多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占6%,专科毕业的占 12%,并且这些大专毕业生也并不是全是地理专业的。未达到专科毕业文化程度的占 82%。高中地理教师 1 万 6 千多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占 39%,专科毕业的占 28%,未达到大专毕业程度的占 33%。还有一部分中学因缺乏地理教师或其它原因,没有按教学计划的规定开设地理课。因此,中学各科地理教师的缺额很大。(材料来源:陈尔寿《2000 年我国学校地理教育发展的设想》一文,《地理教学》1985、5 期)

到了此时,教师要评定职称,学历是一个重要条件。1986 年,国家教委对不合格的教师采取“专业合格证考试”的措施,计划在 1987—1990 年内完成。据 1966 年 11 月湖南省教委宣布,全省地理教师有 4,523 人,其中初中地理教师 3,500 人,大学本科毕业的 106 人,占 3%,专科毕业的 409 人, 占 11.5%,未达到专科毕业文化程度的 3,645 人,占 85.5%。高中地理教师987 人,大学本科毕业的 276 人,占 27%,专科毕业的 389 人,占 39%,未达到大专毕业程度的 322 人,占 34%。这些大专毕业生中,受过地理专业训练、算合格教师人,仅 300 多人,其余 4,200 人左右不合格,占 90%以上,要参加文化专业知识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1986 年 7 月,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组织力量,编出《地理教学大纲》(试用),初中教师考地学概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三门,高中教师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门。此外,要参加心理学和教育学考试。通过这种措施,可把不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的文化专业水平大大提高一步,使参差不齐的中学地理教师队伍建设得比较整齐。

四、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和地理课外活动

(甲)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国家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外窗口多了。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法”、普莱西——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分类法”、布洛克的“精学法”、加拿大的“积极学习法”、联邦德国根舍的“范例法”、保加利亚诺扎洛夫的“启发法”和奥尔柴洛基的“暗示法”、苏联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法、以及不知祖籍的“游戏法”、等等, 都通过各个窗口搬进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其中有些试用于地理教学中。比较受到重视的是“发现法”和“纲要信号”法。

“发现法”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美国兰本达等合著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法》一书(中译本, 人教社 1983 年版),实际上是一部具体运用发现法进行小学科学教育的专著。我国新编的小学自然课本,采取部分授予部分让学生研讨的表达模式, 让学生研讨的部分,也是运用发现法的原理进行编写的。

在地理教学中,布鲁纳举出一堂“美国地理”课作为发现教学法的实例:

在一张美国北方轮廓地图上,只画有自然资源和河流湖泊等。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些资源论、人口论、运输论方面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对美国北方轮廓地图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鼓励学生们开展讨论,确定美国北方大城市应该建在何处?铁路应该怎样建设?公路应该如何分布?但不准学生看地理参考资料和详细地图。当学生们经过考

虑,讨论,各人标定了主要城市、铁路、公路等位置后,再用地理资料(地理真实情况) 核对,明确答案(即已发现的地理内容)是否正确,同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转录自周靖馨:《地理课的发现教学法》,文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6.2

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运用发现法的,首见于陈澄、曹云珠合写《运用发现法教学“根治海海”的体会》一文(《地理教学》 1982.3 期),其教学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挂出未标名称的海河根治前的水系图和此地区全年各月降水分配图,并简要地加以说明和提示。

  2. 要求学生联系黄河观察并思考。这条河流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为什么?假如你是治理这条河的水利工程师,你将怎样治理?

  3. 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

  4. 学生代表发言,不同意见进行辩论,教师总结。

  5. 阅读课文,布置练习。

不久,又见有毕鉴忠所作《在气候教学中我是怎样使用发现法》(刊于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2.6 期),但所谈的实例与“启发法”①或“启发式谈话法”的运用无异,请看下面一段讲青藏高原影响我国气温的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看地图册 11 页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在这张图上沿 30N 这条纬线,从东自西看一看气温变化情况。

生:(查图,举手回答)从东自西,气温由 4℃下降到-16℃。

师:在七月平均平温图上,用同样的方法看 30N 从东自西气温变化情况怎样。生:(查图,举手回答)从东自西,气温由 28℃下降到 8℃。

师:再看中国地形图,30N 经过哪些地形区? 生:(查图)经过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青藏高原。师:说明什么?

生: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青藏高原处在同一纬度。师:那为什么温度相差这么大?

生:(思考)

师:注意两大地形区的海拔高度。

生: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下降大,所以两者之间气温相差大,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要冷。

近年来,苏联学校广泛采用沙塔洛夫新教学法。它是个完整的体系,其

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即一种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概括教材内容的图表,以字母、单词、短词及其它“信息符号”构成,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新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教师按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授;

(二)展示并结合“纲要信号”图表进行第二次讲授,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加以概括;

(三)把小型“纲要图表”分发给学生,进行钻研消化,然后将图表贴在自备的“手

① 根据事实材料的分析或根据已知的一般原理推出独立结论的方法,很早以前就被叫做“启发法”(来自希腊词“οβρμκα”,意思是“找到”、“发现”)——见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中译本 1957 年

版第 161 页。

册”里;同时教师将大型图表贴在教室里,以便学生课堂复习巩固或弄清课上遗留的问题;

(四)要求学生回家后(也可在课堂上)按课本和图表进行复习和练习;

(五)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默出前节课的“纲要图表”;

(六)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表回答问题。

新法倡导者沙塔洛夫认为,图表要简单,符号要简明,符号越是准确、简明,越便于记忆,效果就会越好。他举过一个地理教学的例子,这个例子的“纲要信号”只用两个词:“直布罗陀——共产主义”。它表示的是如下一段教学内容:

据工程人员推测,直布罗陀海峡可以建立起一座大规模的潮力电站,因为那里每天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又从地中海返回去的流量达几百万立方米。从科学的角度无懈可击的直布罗陀电站设计方案几十年前已经作出,但是海峡的深度(320 米)不允许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开始建设。虽然这个电站一旦建成便可以把免费获得的能源推销到西班牙、葡萄牙和北美洲中,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但今天却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投资兴建这一项极复杂的工程,人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才能拨出经费建设直布罗陀电站。

——[苏]Φ.B.沙塔洛夫:《再谈纲要信号图表》,文载《外国教育动态》1984.3

我国人士撰文介绍这种新法的有两篇:一是陆旦中的《沙塔洛夫新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地理教学》1985,4 期),一是陈澄的《“纲要信号”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地理教学研究》1986.第 3 辑)。从两文中所举“纲要信号”图表的例子来看,有些是早已用过的表示地理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图表(如 50 年代中外经济地理课本中的生产联系图),或教材

内容的图解(象 1928 年董文《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所示的长江图解),并不是新创图表。其中有称为大型图表的,是用一张图表可以概括整节课所讲的内容,如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课本中讲“青海和西藏”第一节课,就可用如下一张图表来概括:

本书内容提要 - 图1

在我国,地理“纲要信号”图表的运用,并不象沙塔洛夫那样,一般是教师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抄。

近期国人倡导的教学法也名目繁多,诸如“导学式教学法”、“四段教学法”、“同步教学法”、“读、讲、练教学法”、循序渐进启发提问教学法”、等等,但以“八字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综合程序教学法”比较有名。

“八字法”又简称“四字法”读、议、练、讲),是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提倡的。其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串始终。讲起画龙点眼的作用,即引导、点拨、解感、总结的作用,主要指导学生自学。八字法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八字法不是公式化的和程序化,各学科和同学科的不同内容,处理和组织教材,采用不同形式。

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1983 年 9 月编印的《上海育才中学教育改革经验选编》中,有金尚宁所作《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地位——地理教学中的读议练讲》一篇。从该文中可以了解到,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既确保学生主动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读”的过程,是教师有组织、有指导的阅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某章节的主要内容,找出教材中难于理解的地方。如在“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的教学中,教师就有重点地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梅雨和伏旱”这一段落;“伏旱”是初中一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在要求学生集体朗读之后,教师复加讲解。

“议”的过程,教师也是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达到以题目组织教材重点研究某一问题的目的。如在高中地理课本第 1 版“大气的热力”一节的教学中,就提出如下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1、为什么说地球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和太阳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

2、什么是太阳辐射?

3、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几种形式?

4、为什么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太阳处于中天的正午之时?

5、为什么海陆最高气温值和最低气温值的出现时间前后都相差一个月?

“讲”不仅是教师的引导、讲解和总结,而且有学生的讲述,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在阅读过程让学生讲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议论过程中,让学生或由议论小组汇报自己或小组对问题的理解或议论结果。

“综合程序教学法”是南京师大任地理教学法课的周靖馨教授倡导的。所谓“综合”,就是一方面吸收国外“机器教学”的优点,排除它的缺点, 另一方面,发扬我国地理教学法的优势(见褚亚平、曹琦、周靖馨编《中学地理教法》,人教社 1981 年 1 月初版第 147 页)。开始在南京几所中学进行

实验,1981 年 1 月 25 日《人民日报》作了报导,嗣后有些省市的部分中学推广试用,周氏继续进行研究,在具体作法上有些改进,如开始实验时,只是把地理课本的内容编成所谓“小步子”程序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学地理课本和地图册,解答程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详见前书第 145 页)。到了 1985 年,他所评议的“地理教案”,教学过程除复习旧课外,分为七项:(1)新课导言;(2)展示综合程序作业;(3)指导学生自学;(4)讨论作业;(5) 串联讲解;(6)质疑释疑;(7)要求学习。

教案是由周氏指导实验的南京三所中学五位教师集体设计编成的,课题为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的“降水和干湿地区”,拟了 8 项大、小步子综合程序作业,兹录前四题于下,以示其作法:

1、解释等降水量线。它与等高线、等温线有什么不同?

2、观察《中国地图册》第 10 页的降水量图,找出 400 毫米、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它们分别经过哪些地方?(对照课本上的有关内容)

3、指图说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4、观察课本第 55 页的沈阳、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各月分配示意图,说出它们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显著差异?并说出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见孙大文主编《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课堂实录选评》(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

年 7 月第 1 版)

1990 年《地理教育》第 5 期,刊登周氏所作《综合程序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和功能》。该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的观点,对地理课堂教学七项活动的

结构和功能,重点阐明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可控性特征;(2)有序性特征;(3)整体性特征,从而加强了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理论性。

这段期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了良好的开端。这里介绍广州市执信中学廖觉娴运用幻灯片和电视录像的试验课。这节课摄制成录像磁带,曾在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 1982 年

10 月于济南召开的“地理教学手段研究新成果展评会”上获奖,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教者写成文章,被采入上述《选评》一书的课堂实录中。课题是中国“南部沿海三省一区”。原文很长,此处只摘录两个小部分,开头部分讲位置,原文如下:

师:你们想了解家乡的地理概况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南部沿海三省一

区。

请打开课本和地图册第 23 页。(幻灯投影提纲:第九章南部沿海三省一区。)

师:今天讲位置和地形。(幻灯投影提纲:(一)位置和范围)(电视录像:南部

沿海三省一区地形图,教师指图讲解)

师:南部沿海三省一区包括福建省、广东省、台湾省和广西壮西族自治区。地理位置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纬度低,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和两广,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很接近赤道,是我国领土最南的地方,它是属于广东省管辖的;第二个特点是濒临海洋, 海岸长而曲折,有许多优良的港湾。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是 18,000 公里,本区占了一半。在珠江口岸,有两个地方是被外国占领的,一个是英国占领的香港和九龙,另一个是葡萄牙占领的澳门,它们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关于这两个地方的情况,留在学习广东乡土地理时再谈。

上面讲述的问题,说明本区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幻灯投影提纲:它是处在我国领土最南、纬度最低、海岸线最长,受海洋影响最大的地区)。

讲珠江三角洲的原文:

(幻灯投影:珠江三角洲示意图)

师:你们知道珠江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吗?我们广州就在珠江三角江的北部。请大家打开课本第 35 页,看一看,想一想。(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指名回答)

生:珠江三角洲是由两个三角洲合成的,一个是由北江和西江冲积而成的大三角洲, 一个是由东江冲积而成的小三角洲。

师:对!坐下。(教师指图讲述)

地图上红点子以内的地方表示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由于有两个大小三角洲连接,互相穿插,就形成了复合的珠江三角洲。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我们在佛山公路上拍摄了平原的地貌给大家看,它是有代表性的。(电视录像: 富饶的珠江三角洲)

师:(扼要解说)一般说,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渠道纵横,灌溉方便。平原上也有丘陵分布。珠江三角洲农业发达,是本区重要的农业区,被誉为“鱼米之乡”。

细读全文,可以发现这节变革教学手段的试验课,放映幻灯投影和电视

录像各 11 次。投影片名除上录原文所列外,还有提纲:(二)地形特征:(1)丘陵山地广布;(2)平原面积狭小;(3)石灰岩地区山水秀丽——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河示意图、南海诸岛示意图以及边讲边画桂林岩洞形成示意图。录像片名除上录原文所列外,还有丘陵和山地景观、山口地形与交通、矿物标本以及没有图象而只出现 6 段解说词:桂林声誉和名称由来,岩洞的成因和特点,漓江及两岸的山青水秀,西沙群岛中永兴岛、石岛和东岛的特色, 珊瑚岛的形成,西沙的赞美。在常规教具方面,还有地形挂图和珊瑚花标本。

这堂 45 分钟的试验课,在幻灯投影和电视录像交替放映,动静结合的过程中,还穿插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师生谈话等许多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但花样过多,内容又很繁杂,能否强化教学效果,值得认真研究。

(乙)地理课外活动 这时,课外活动又叫第二课堂或第二渠道,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的学校把开选修课也算在内①。中央教育部门对此高度重视,教学计划规定必修课每周总课时,初中不超过 31,高中不超过 29,腾出时间多搞课外活动或学生自习。

以下所介绍的地理课外活动,是专指地理课外小组和地理夏令营。近几年各地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项目远远超出《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所提②。收效很大。象华东师大二附中,有跨五个年级、近百名学生参加的气象、天文、地质等科技活动小组。气象小组几年来开展上海市城市气候某些专题过程中,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放弃假日休息,不怕日晒雨淋,坚持实地观测。天文小组也不怕辛苦,在师大天文馆平台,进行“九星联珠”、“241 号小行星掩星”的天文监测活动。通过校内科技活动和参加全国夏令营,学生们共完成了 20 余篇科学论文,其中 8 篇还分别获得上海市青少年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在上海市中学气象、天文、地质的竞赛中,六次获得团体奖,47 人获得个人奖。(详见曹康绥:《改革地理教学、积极发展学生智能》,文载

《地理教学研究》第 3 辑)

列为“教师之友”丛书之一的人教社地理室所编《地理课外活动》(人教社 1986 年 7 月初版),是一本内容丰富的论文集。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

一部分着重介绍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经验和体会,有 9 篇论文;第二部分介

绍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的具体作法,有论文 31 篇,按具体活动项目排列的顺序是:天文观察,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城市气候研究,野外地质、地貌观察,城市地理调查,环境考察,乡土地理研究,地理竞赛和地理游戏。 40 篇论文中,有 15 篇是学生个人或集体在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实践中写

出的小论文。这些生动活泼的小论文,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密切联系四化建设实际。

论文以上海市最多,占 13 篇,北京市次之,占 12 篇。以学校计,最多

的是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有 4 篇。其次是北京二十九中,有 3 篇。从此可见两市和两校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很活跃的。

各个单位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各具特色和各有收获,这里不能一一介绍。除前面简介了华东师大二附中以外,还着重介绍北京二中地学小组。这个小组自 1980 年 9 月建立以来,活动的突出特点,一是内容多,二是地域广。

主要的活动有:(1)举办地学知识讲座 9 次;(2)观看多部地学科技电影;

  1. 去过 38

    个地方作野外观察;(4)写小论文和开科学讨论会;(5)举办专栏、展览,普及地学知识;(6)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创造性建议;

① 复旦大学附中从 1982 年秋季起,高二开出如次选修课:“地理信息”“天体物理”,每两周举行一次讲座;85 秋季起,高二开“现代海洋学”、“环境科学”各为一年,每周 2 课时。(《地理教学》1986,3 期)。

② 大纲提出的课外活动项目是: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观看地理影片,也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包括高年级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研究(包括观测气象、预报地震)、制作教具,编辑地理墙报等 2、我国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到印度后称为:

(7)采取岩石、矿物标本,配合地理教学;(8)撰写京郊地质导游资料。

(详见北京二中地理组所作《地理课外活动结硕果》一篇)

北京二中地学小组集体和部分师生到过的地方是:北京地区的翠华山、三家店、鹫峰、十三陵、龙门涧、大灰厂,八大处,密云,周口店等。北京以外的地方有承德、盘山、北戴河、泰山、嵩山、恒山、五台山、大同、烟台、大连、郑州、洛阳、开封、南京、上海、黄山、武夷山等。

该组组员们写出论文 300 篇,其中有 3 篇在全国获奖。46 篇在北京市获

奖,27 篇在东城区获奖。小组写出的《创建地学走廊,普及地学知识——东单街头公园建设规划》一文,获得 1982 年全国第一届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一等奖。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称这篇论文为“别开生面的创举”。

这时新出现的全国或各省、市科技夏令营,是校外单位举办的。中国地理学会 1986

年 8 月中旬在河北省承德,1987 年 7 月下旬在四川省都江堰举办第一、二届全国青少年

地理夏令营。营员们撰写了不少地理小论文,《地理知识》1987 年 3 期和 1988 年 2 期,

分别选登了 4 篇和 3 篇,比人教社地理室选编的更短小精悍。

五、中学地理教学质量评估

中学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一定会收到显著的效果,但人数究竟是很少的。中学地理教学大面积效果如何,须看中学地理毕业会考。

近年来,各省(市、区)举行全省性的毕业会考。会考的成绩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毕业生实际水平,也是进行大面积教育评估的可靠依据。且举湖南省 1984 年的毕业会考为例。

这一次,为了“摸清底子,指挥教学”,该省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由省教育厅根据普通教育的实际,按照教育部关于毕业会考的精神,动员大批力量,认真进行了各项准备,组织严密,要求明确,始终没有出现工作混乱和失密情况。对会考的成绩作了详细的分析,《教育科学研究》1984 年第2 期,以专辑汇编了《湖南省 1984 年三级会考资料》。

这次小学毕业会考只考语文、数学两科。

这次会考的命题原则: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的基本要求,以及全省大面积中等水平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考核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试题,初、高中分别占 75%和 70%左右;考核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分别占 25%和30%左右。

(甲)初中地理会考

由于初中三年级未开地理,根据教育部“每学完一门课程,即行考试或考查”的规定,改由初中二年级学生地理会考。考试内容即初二所学的世界地理,试题,分 4 大题 28 个小题内容如下:

(一)填充题(共 30 分)

1、世界上有 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经取得独立的国家有 个。

2、欧洲南部三大半岛是 、亚平宁半岛和 半岛。

3、1980 年全世界人口有 44 亿多,其中 洲人口最多, 洲人口最少。

4、西亚是世界著名的 产区,主要分布在 沿岸。

5、日本的首都是 ,最大海港是 。

6、非洲的 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全长达 公里。

7、地中海出入大西洋门户是 海峡;从地中海到红海要经过 运河。

8、瑞士著名的工业品有 、精密仪器、精密机床等。

9、北美洲 和 两国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位于最西的一个湖叫 湖。

10、南美洲 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非洲的 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11、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很发达, 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首位。

12、南极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 大陆,那里生长着许多动物,鸟类中以 数量最多。

13、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每年 11 月到次年 4 月是降水较少的 季,5 月到 10 月是降水丰沛的 季。

14、西欧最大的两个国家是 和 。

15、苏联的煤主要分布在 和 等地。

(二)选择题(共 20 分)

下面各题中,每题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的数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①黄色人种②白色人种③黑色人种④棕色人种

( )

2、 我国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到印度后称为:①恒河②布拉马普特拉河③伊洛瓦底江④印度河

3、“千湖之国”指的是:①印度尼西亚②坦桑尼亚③芬兰④荷兰

4、欧洲最长的河流是:①多瑙河②莱茵河③伏尔加河④鄂毕河

5、下列国家中哪一个是内陆国:①巴基斯坦②蒙古③伊朗④缅甸

6、世界著名的产铜国之一是:①扎伊尔②赞比亚③利比亚④坦桑尼亚

7、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工业中心是:①底特律②匹兹堡③芝加哥④波士顿

( ) 8、下列国家中哪一个不是南欧国家:①意大利②南斯拉夫③法国④西班牙

( ) 9、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①西德②英国③澳大利亚④日本 ( )

10、泰国的首都是:①金边②达卡③万象④曼谷 ( )

(三)读图与填图(共 20 分)

根据填充图上标出的数码和位置,在下面相应的数码后,写出其地理名称、国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海洋、海湾:⑨ ,

⑩ ,

(填充图是中印半岛政区,从略。数码表示的国家,依次是缅甸、泰国、老挝、柬埔赛、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海洋、海湾,为太平洋、北部湾。)

(四) 问答题(共 30 分)

1、简述非洲气候的特点。写出五种非洲大陆上的热带动物。(分)

2、写出北欧五国的国家名称及其主要经济部门。(15 分)

据各教师对试题的反映,肯定两点:(1)着重基础,难易适度;(2) 要求合理,份量适中。不足之处:考查记忆的内容多,考查能力的内容少。

省教科所郭全科作了《初中地理会考试卷分析》,其中反映的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 98 个县市中缺 11 个县市的成绩),参加会考的学生总数为 541,464 人(不包括缺成绩的 11 个县市),人平均分数为 46.44 分,

及格人数为 191,043 人,及格率为 35.28%,其中 80 分以上的有 48,676 人, 占学生总数的 9.36%(90—99 分有的 1 万 3 千多人,得 100 分的有 182 人)。30 分以下的有 146,845 人,占学生总数的 27.12%。各地市中,没有一个地市人平分数达到及格,最高的是岳阳市,人平 59.02 分,最低的是自治州,

人平 39.54 分。少数重点学校,如湖南师范附中,长沙市一中、湘乡县一中、

二中等,人平成绩均在 80 分以上。

卷面反映的错误带普遍性的,有如下一些:

1、地图表象模糊,地名搬家现象严重。填图一题相当容易,但本题得分率是各题中最低的。据常德地区调查,在任意抽取的 330 份试卷中,全部填

图的只有 3 人,全错和根本不能动笔的有 125 人。把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门户答成“马六甲”、“白令海峡”;把西欧两个最大国家答成“古巴、智利” 或“埃及、苏丹”;把日本的首都答为“伦敦、金边”;把缅甸搬到北美, 喜马拉雅山搬到南美;等等,则不一而足。

2、地理概念模糊,地理事实掌握很差。如把非洲的气候特点,答成非洲的地形特点;把非洲炎热干燥的气候,答成“温和多雨”;把瑞士著名的工业品答成“水稻、棉花”;把尼罗河的长度答成“81 公里”、“36,000 公里”;把我国特有的动物大熊猫、长臂猿、丹顶鹤等答成非洲的热带动物; “目前世界上独立的国家只有一个”;等等。

3、错别字很多。如把土耳其写成土尔奇,柬埔寨写成柬甫塞(赛)、尼罗河写成泥罗河、丹麦写成舟麦,等等。

《试卷分析》作者根据这次初中地理会考情况归结两点:(1)试题容易,但成绩不佳;(2)从卷面上看,差错多,空白多。何以致此?主要原因有:

  1. 不重视地理课。据调查,各地、市、县除重点学校和少数学校给予适当重视外,相当数量的学校不予重视,地理课处在可有可无、有有无无的状况。学校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与升学无关,学与不学是一个样的,何必花费精力。(2)地理教师队伍薄弱。初中一般都没有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的,即使这样,也很不稳定,今年这个兼,明年那个兼, 致使地理课流于形式,名存而实亡。(3)教学方法陈旧。目前初中的地理课教法大都是“填鸭式”、“满堂灌”或照本宣科。教学设备奇缺,除城市和重点学校外,许多学校连地球仪也没有,一张地图包打天下,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腊。

(乙)高中文科地理会考

高中各科会考是和高考预选考试合并举行的,因而全省高中文科地理会考的试题,不但包括本学年所学的高中地理,而且包括初中阶段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试题分 6 大题 45 个小题,内容如下:

(一)是非题(共 10 分)

下列各题,你认为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则打“×”。(本题总分是 10 分,错一小题,要在本题总分中倒扣 1 分)

1、煤炭资源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大多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 ( )

2、春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各省市种植很普遍,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 )

3、在南半球中纬度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域相连。两者以通过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分界。 ( )

4、天山山地是新疆的主要牧场。森林带以下的草场宜作为冬季牧场,森林带以上的草场宜作为夏季牧场。 ( )

5、矿产资源同生物资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不可再生资源,后者是可再生资源。

( ) 6、宁夏平原在阴山山脉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是宁夏的商品粮基地。 ( )

7、南极洲是个强大的高气压区。由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的东风, 最大风速每秒钟约 100 米。 ( )

8、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

( ) 9、我国东北平原,耕地辽阔,有含矿物质养分较多的钙质土,有利有农业生产。

( ) 10、甜菜制糖工业、水果罐头工业的布局,最好是接近消费市场。 ( )

(二)填充题(共 15 分)

1、根据 和 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半球,这样可以避免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

2、北京时间是 20 时,这时伦敦的区时是 ,纽约的区时是 。

3、在三千万分之一的地图上,量出甲地至乙地的直线距离是 6 厘米,两地的实际距

离是 。如果地图上 1 厘米代表实际距离 100 公里,那末这一地图的数字式比例尺是

4、我国领土总面积约 平方公里,相当于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5、人类和环境是通过 活动和 活动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

6、台湾岛上的 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位于岛、东北部分的 ,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

7、我国的丘陵和平原主要分布在 、太行山、 ,云贵高原一线以东。

8、为了改善煤炭的运输条件和发展对外贸易,正在修建北京至 和焦作行经兖州至 的铁路线。

9、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地处 海通往 海的要道,又当亚欧两洲陆上往来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0、重工业是主要生产 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轻工业是主要生产 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

11、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 。北欧以乳肉畜牧业和家禽饲养业著名的国家是

12、我国铁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分布地区不均,主要分布于 冀东和 。

13、澳大利亚的首都是 。渥太华是 的首都。

14、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和 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带。

15、现在,世界上核能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 20%的国家是 和 。

(三)选择题(共 15 分)

下列各题各有四个答案,其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相应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四个字母都填入括号的,算错。)

1、世界上已查明可开发的水能,我国占第一位,居第二的国家是:A.美国;B.扎伊尔;C.加拿大;D.苏联。 ( )

2、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情况,稀土工业基地应该建立在:A.云南;B.贵州;C. 内蒙古;D.甘肃。 ( )

3、北回归线通过:A.广东省;B.福建省;C.广西壮族自治区;D.贵州省。

( )

4、1980 年同 1949 年相比,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增长了几百倍的产品有:A.原油;B. 棉纱;C.钢;D.自行车。 ( )

5、1982 年我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农产品有:A.小麦、花生;B.玉米、芝麻;C. 稻谷、棉花;D.大豆茶叶。 ( )

6、苏联的主要油田,现在是:A.西西伯利亚油田;B.巴库油田;C.第二巴库油田; D.萨哈林岛油田。 ( )

7、西欧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是:A.爱尔兰;B.比利时;C.荷兰;D 英国。

( )

8、美国中部的最大城市和机械、钢铁、肉类加工工业中心是:A.底特律;B.芝加哥; C.匹兹堡;D.休斯敦。 ( )

9、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是:A.长芦盐场;B.布袋盐场;C.莺歌海盐场;D.淮北盐场。 ( )

10、有关青藏高原的叙述,哪是正确的? A.高原时代新,许多地方岩浆活动频繁, 地热资源丰富;B.高原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C.高原上多高大山脉,但相对高度不大;D.湖泊绝大多数属内流湖。 ( )

(四)名词解释(共 10 分)

1、河西走廊 2、岩溶地形 3、劳动密集工业 4、国土整治 5、南亚次大陆

(五)填图题(共 20 分)

1、根据填充图上标出的数码位置,在图下面相应数码后面的空格中,写出其地理名称。(12 分)

省名:① ;② ;③ ;④ ;盆地:⑤ ;⑥ ;山脉;河流:

⑦ ;⑧ ;国家:⑨ ;⑩ ;海峡、海湾:(11) ;(12) 。

(填充图是中国和东南亚政治区,从略。数码标示的地理名称,依次是陕西省、河北省、辽宁省,安徽省;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尔泰山;雅鲁藏布江;泰国、柬埔寨;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2、下面是一个工业城市示意图。根据你学过的有关保护城市环境的知识,试将无污染的小工业、轻度污染的工业、严重污染的工业在图中进行合理布置(可将代表三种工业的符号分别填在相应位置),并在图下简要说明其理由。(8 分)

(六)问答题(共 30 分)

1、 下列六地,各在哪个省?以什么工矿业或重点建设工程著名?(12 分)

地名

所在省

著名的工矿业或重点建设工程

大庆

金昌

龙羊峡
德 兴
六盘水
葛洲坝

2、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但它的东岸却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6

分)

3、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除了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和生产的发展与分布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之外,还出现了哪些问题?(12 分)

省教科所倪鸿诰作有《高中地理学科考试情况总结》,择要转述于下:

《总结》说明考试内容的比重:初中中国地理(包括地球和地图)占 40%, 世界地理占 20%,高中地理占 40%;自然地理占 31%,人文地理占 69%。①试题紧扣初中和高中全国通用教材,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知识面广, 难度中等,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便于考察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该达到通用教材的程度。据各地考后反映,认为试题作为毕业来说是比较恰当的。

《总结》对考试成绩作了统计和分析。全省参加高中文科地理会考的有654 校,共 30,938 人。作者根据各地、市、州提供的考试成绩数据,按全省、各地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情况,分别分析如下:

1、从全省情况看,会考成绩是不够理想的。及格人数仅占参加会考人数的 62.85%,人均分数为 61.24 分,成绩优异的不多,90 分以上的仅占 2.21%, 80—89 分的占 17.2%。成绩差的(40 分以下)占 25.07%,10—19 分、1—9 分、0 分依次有 888、93、17 个考生。

2、城市、县镇、农村三类学校比较,人均分数和及格率,县镇高于城市和农村,而农村高于城市①。情况如下表所示:

校别

项目

城市学校 县镇学校 农村学校
人均分数 58.48 67.01 59.46
及格率% 53.83 73.42 57.05

从各地市来看,益阳地区、岳阳市、常德地区及格率较高,依次为 84.19、78.33、77.30;邵阳市、邵阳地区、怀化地区及格率低,依次为 49.24、44.19、

40.00;最高与最低相差竟达 1 倍以上。

《总结》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掌握基本知识的面不广。是非、填充、选择三类试题的内容,涉及面较广,不及格人数分别占 43%、28%、28%。

2、基本概念不清。5 个名词解释题,有 40%的学生答不完全,有 4.4%的学生全不知道。有的把“岩溶地形”解释为“是在岩浆岩活动多的地带出现, 主要是由岩浆岩活动引起的。”

3、对地理基本原理缺乏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不高。如

① 当年高考规定,高中地理只考 6—11 章人文地理部分。预选考试与之相同,故人文地理比重大于自然地理比重。

① 这次湖南省三级会考的人均分和及格率,除小学语文,数学和初中语文都是城市高于县镇和农村,而县镇高于农村外,其他初中、高中文、理各科都是县镇和农村高于城市,而高中的物理、化学、外语是农村高于县镇。造成农村高于城市的原因之一,据省教育部门分析,是学生的起点不同,城市小学升初中一般在 90%以上,初中升高中也有 60—70%,而农村小学升初中只有 50%左右,初中升高中又只有 50%中的20—30%;高中招生考 7 门功课,城市学校 300 来分就录取了,而农村学校往往要 500 分以上才能录取。

问答第 2 题,有近 30%的学生回答不好。

《总结》最后提到:“近几年来,一般学校对于地理课的开设,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由于初中升高中不考地理,初中阶段的地理课,有的学校随意减少授课时数,有的学校甚至不开,有的学校认为反正到高中参加高考时要复习,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开。在高中阶段,地理课开在文科第三年级, 每周 5—6 课时,在短时间内对初、高中 6 册地理课本进行突击教学。这样, 教师的压力很大,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

总上所述,近期来,湖南省中学的地理教学是有成绩的,即使初中大面积的人平分数和及格率均低,也有部分学生成绩优异,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很不平衡。还应看到,由于高等学校理科招生不考地理,许多中学高中理科班级就未开地理课,湖南省根据实际情况,在这次大规模的毕业会考中,没有高中理科生(共 751 校 78,195 人)地理毕业会考,从而缺乏资料进行评估。

在我国,分科会考是根有力的指挥棒,可促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克服偏科现象。1984 年湖南省举行三级会考时,省教育厅就考虑到高中过早文理分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现有高中一年级起即不要再分了,1987 年高中毕业班会考也不再分文、理两套试题,可是只议而未行。据报导,上海市 1986 年起,实行了普通高中地理会考,内容全高中地理教材, 使高考文、理科的学生都重视地理学习。

第三节 后期(1987、2~1992、8)

一、过渡期及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

(甲)过渡期概况

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了,在我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必将到来。《决定》关系普通中小学最大改革的,是因地制宜、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了动员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积极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决定》提出:“需要制订义务教育法,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定通过后颁行。”

《决定》公布后不久,教育部撤销,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简称“国家教委”。国家教委经过调查研究,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于 1986 年 4 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

为了配合义务教育的实施,国家教委制定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刊于《人民教育》1986 年第 12 期。《计划》将在 1990 年正式执行。在执行之前,国家教委将组织力量编写与《计划》配套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做好包括师资培训在内的各项准备工作。

1986 年 9 月,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在成立大会上,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的讲话中说到教材改革:“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目前师资的水平,目前我们打算大体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 1990 年以前,在对现行多数通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体系不作大的变

动的前提下,修订现行教学大纲。现行教学大纲是 1978 年制订的。近几年, 已对部分课程的要求作了较大调整,最近又进行了修订。这次把它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大纲提出来,请同志们审定。大纲应体现出对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一定的灵活性。审定通过后,即作为这一阶段教学的依据、考试的依据和对教学质量估计的依据,以及编写教材的依据。第二步,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按照新的大纲组织各方面力量编写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的各科教材和教学用书,经过试用、修改,供 1990 年后使用,同时研究制订高中阶段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国家教委依“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要求尽量明确具体”的原则,修订出过渡性的各科教学大纲,经各学科审查委员会审查后,复提交当年 11 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扩大会议进行审定。审定的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国家教委于当年 12 月颁布。这次颁布的《教学大纲》都算正式的,没有过去的“草案”、“试行”字样。1987 年 2 月,国家教委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当年春季遵照执行。

1988 年 5 月上旬,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泰安市义务教育全国教材规划

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计划于 1991 年对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各科教材进行审定,1992 年开始使用。据此,过渡性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使用期要相应地延长。在义务教育各科教材在全国开始使用之日,就揭开了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新的一章。

1990 年 3 月,国家教委发出《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的通知。《调整意见》首先说明:“为了解决当前普通高中存在文理偏科、学生

知识结构比例不尽合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在使学生全面打基础的前提下,注意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能力,决定在新的高中教学计划未制定前,对现行高中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调整意见》指出以下问题:

1、现行三年制普通高中教学计划,是 1981 年为重点中学制定的,因为没有制定适用一般高级中学的计划,全国只好统一使用此计划。由于我国各地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相差悬殊,学生的基础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多数和学校学生都不能适应这个教学计划,严重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2、课程结构不尽合理。从单课性选修的教学计划看,文科和生物的课时偏少,文科内容也不够充实、完整。选修课范围较窄,在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等方面的适应能力上重视不够。

另外,与现行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措施一直不完备,没有编写与分科选修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有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再加上高校招生分科考试的影响,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缺乏督促检查,管理不够严格,因此许多学校侧重文科的班级少开或不开理科课程, 侧重理科的班级少开或不开文科课程,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调整教学秩序,加强教学管理,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在新的与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计划衔接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尚未制定之前,先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是一项必要的过渡措施。

调整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所遵循的原则如下: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环节,适当调整文理科的比例,力求各类课程比例趋于合理,以利于打好基础,克服文理偏科现象。

2、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各门学科过多的内容,降低过高的教学要求和难度,以利于打好基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必修课的课时,适当增加文科、理科、外语、艺术、体育和职业技术方面的选修课。

4、有利于适应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利于适应师资生源和办学条件不同的学校的需要。

5、有利于普通高中的整体改革,注意与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与新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衔接,推动高中会考制度的实施。

调整后的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在必修课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选修课。选修课有两种:一种为单课性选修,主要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另一种为分科性选修,即在文科、理科等方面有所侧重的选修课,主要安排在高三年级。

高三年级学生至少要从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中选修两门学科, 选修课结业后,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考核。

调整后普通高中的地理课程:(1)必修课开在高一年级,每周 3 课时;

  1. 分科选修课开在高三年级,每周 4——6 课时。

关于考试问题,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加强平时考查。每门学科每年只举行一次考试(包括会考在内),非会考科目的考试一律由学校命题,考试时间由各地根据需要自行安排。除会考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统

考。

(乙)过渡性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

  1. 《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

这次新颁布的《小学地理教学大纲》,是继 1963 年《教学大纲》之后的第三个。象第二次旧《大纲》一样,新《大纲》目录仍包括四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要求。不同的,是第四项加上了“基本要求”。新《大纲》保持了前段新编《小学地理课本》的内容和体系、反映了《课本说明》的精神,补充了一些具体说明和基本要求。

新《大纲》的开端部分,首次阐明小学地理课程的性质及其意义,原文如下:

小学地理课是使儿童初步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地理环境概况的一门课程。在小学时期,使儿童从生动具体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中,初步了解人类生存的地

理环境,以及人类与人类环境的关系,获得初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环境、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第一、二项原文照录、第三、四项原文摘录于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小学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儿童初步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从而获得一些乡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 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技能,发展其智能,受到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要求

1、指导儿童直接观察周围常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指导儿童认识家乡和祖国的自然风光、资源物产、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使他们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教育。

3、指导儿童认识祖国和世界自然景观和人们生产、生活的概况、使他们获得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和区域特点的初步知识。

4、指导儿童认识中国和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概况,使他们初步懂得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5、指导儿童认识世界人种、民族和国家的基本情况,使他们初步懂得正确对待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6、指导儿童认识人类生产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使他们初步懂得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指导儿童学会辨方向,测距离,阅读地图和运用地图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8、指导儿童初步学会用地理知识简单解释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一)确定内容的原则

1、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类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2、使儿童获得初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上,生活上有实际用处。

3、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4、富有教育性和思想性。

(二)教学内容及其安排

1、小学地理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家乡;第二部分,地球和地图;第三部分,认识祖国;第四部分,认识世界。

2、认识自己的家乡,主要内容是:辨方向和测距离,平面图和地图,政区和地形, 天气状况,生产活动和交通。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根据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等原则,让儿童直接观察家庭和学校的地理位置,附近的平原、山地、河流、田地、工厂、商店、道路等具体事物,结合乡土实际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地理表象。这不仅可以学到生动的乡土地理知识和初步的地理技能,并能为以后学习祖国各地的地理知识进行类比。

3、地球和地球仪,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大洲和大洋,地球的五带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根据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让儿童通过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先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概貌的基础知识,为下一步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创造条件。

4、我们的祖国,主要内容是:我国的海陆疆域,政区,人民、首都,壮丽的山川, 多样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和联系各地的交通网;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岭南地区和台湾,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先让儿童知道祖国的地理位置、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居民,学会看中国政区图,为以后学习祖国各地的地理知识创造条件。

对祖国各地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可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突出重点,适当照顾一个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但不要求全面系统地了解各地区的地理情况。区域排列的顺序, 从东部季风开始,在东部季风区内,由东北地区往南,经过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两广、台湾到云贵,使儿童对我国地理上南北地域的差异大体有所了解;然后学习高寒的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干旱区的草原和沙漠,使儿童对我国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的特点,也能获得初步印象。

在学习祖国各地区以后,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分区地理的一些知识,从全国角度再有一个总的认识。这样,既能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可获得一些新知识,从而对祖国的地理特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认识世界,主要内容是:世界的地形,热带、温带和寒带,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我国同世界各地的交往。

小学地理以学习本国地理为主,但对世界地理也应有一个轮廓性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从认识世界的自然环境开始,到世界居民和国家的分布,最后以我国同世界各地的交往结束。

第三项提了五个问题,最后一个是:“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的运动、地壳、地震、岩石、矿物、气候、宇宙等方面的知识,在小学自然课中讲授。小学语文课中也有一些有关地理知识的课文,地理教师应了解小学自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本的内容, 并注意同这些课程有关知识的联系,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项是这样安排的:例如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家乡:

(一)内容要点:辨方向,测距离。平面图、地图。家乡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基本特点。家乡人口、物产、交通和名胜古迹的初步知识。

(二)基本要求

1、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生产和交通概况。

2、初步学会辨认政区图和地形图,根据太阳和北极星辨认方向,步测距离。

3、初步学会阅读平面图和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一些常用的图例,根据比例尺量

算出平面图和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4、学会观察天气状况(云、气温、风向、风力)的简单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的地理或以地理为主的课文,如下表所列:

册次

题目

册次

题目

初冬 动物过冬

海底世界 观潮

春天来了 日月潭 数星星的孩子,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森林爷爷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太阳

桂林山水 草原

草原之歌

十二

长城 林海

大海之歌 富饶的西沙群岛沙漠里的船 美丽的小兴安岭

过渡性《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小学自然教学目的是:

指导儿童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熏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纲目录也分四项。在第四项“各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上,一般分为

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小项,如第二、三册“自然日记”的三小项内容如下表所列:

册次

项目

知识

能力

思想教育

1 、记自然日记的内容和方法。

4 、通过记自然日记,培

5 、介绍老一辈科学家竺
2 、整理春季的自然日记,归纳出本

养长期观察记录的能力。

可桢几十年如一日坚持
地春季气温变化的趋势,天气和物候 记自然日记,进行科学
变化的特点。 态度的教育。
3 、整理夏季的自然日记,归纳出本
地夏季气温变化的趋势,天气和物候
变化的特点
1 、整理一年的自然日记归纳出本地四季的气温,天气和物候变化的特点。 2 、根据各季节的气温记录,画出全年的气温变化趋势图。 3 、通过长期观测和记录,培养坚韧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有部分地学知识如岩石(包括地球的构造、火山和地震、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花岗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的特点,卵石的成因, 化石的成因和作用)集中编在第五册,有些范畴相同的地学知识,与过去大纲不同,是分排在几册中,如“宇宙”知识的编排,如下表所列:

册次

知识

册次

知识

一、
  1. 、太阳和影子的关系。

  2. 、太阳的高度,测定太阳高度的方法。

  1. 、昼夜和四季的成因。

  2. 、月球的概况。

  3. 、月象变化。

  4. 、日、月食的成因。

  5. 、仙后座。

  1. 、星座是星空划分的区域。

  2. 、大熊座、猎户座、北极星。

  1. 、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

  2. 、什么是银河、恒星、流星、陨石、光年、星等。

  3. 、狮子座、天蝎座、牛郎星、织女星。

  1. 、太阳的概况及其与人的关系

  2. 、九大行星、卫星和彗星。

  3. 、太阳系。

  4. 、银河系、河外星系。

  5.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Ⅱ)《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这个《教学大纲》是以 1978 年颁发、中经修订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为基础,对现行全国通用的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体系不作大的变动前提下,进行修订,补充而成的。

修订的《教学大纲》,遵循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并以现行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对地理学科的要求为根据。

修订《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本着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按照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同时,考虑了地理学和教育学的新发展,并按照面向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要求明确具体,讲求实效的原则,对 1978 年地理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及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要点均作了修订,并增补了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要点,以及对初、高中地理各章的基本训练要求。

这个过渡性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建国以来第四个。开头部分扼要阐明了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作用和地位。原文如下: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阐明了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与中国各地区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地理学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学是中学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学好地理课,可为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接着,《大纲》仍分四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及其安排、教学

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前三项的原文,如下所录:

一 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政策教育,这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这要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二)教学任务 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初级中学阶段,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级中学阶段,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 教学内容及其安排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1、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地理教学的内容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影响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但是,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以及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

2、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 地理教学内容要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先进的地理科学知识,我国和世界的地理状况,以及发展变化的观点去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

3、根据教学计划对地理学科的要求和安排,以及地理学科的性质、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精选教材内容地理教学的内容,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选择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证明有用的传统地理知识,并吸收学生所能接受的、地理学科知识。但是,要注意初中、高中两个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当。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同小学地理的衔接,以及其他学科的配合。

1、初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高中以系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

初中地理的内容,主要是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

2、区域地理的总讫和分区部分适当安排。

中国地理先学全国地理概况,再学分区地理,最后学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交通运输和贸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世界地理先学全球的地理概况。再学分洲,

洲内各部分,各主要国家的地理,最后学世界的陆地自然带、海洋和交通概况。

这样安排,有利于理解区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阐明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理解各地区经济建设,国土整治在全国的意义;有利于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的世界地位。

3、区域地理的顺序按地理方位排列

中国地理的分区和世界地理的大洲、洲内各部分和国家的顺序,均按地理方位排列, 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

中国地理的分区原则,一般是把位置相邻,自然条件相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组合,以便阐明区域共性和区域特征。区域的排列顺序,是从季风区到非季风区,从沿海到内陆,以及阐明全国自然条件分布的一般规律。

4、乡土地理教学安排在中国地理的最后

乡土地理是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限于本县(市)地理,可安排在中国地理在最后学习。

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可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教学,适当补充内容,学的详细一些。

5、世界地理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内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安排

有的洲在概述之后直接安排主要国家,如南美洲;有的洲兼顾洲的概述,洲内各部分和主要国家,如亚洲、非洲和欧洲。

世界上的国家很多,由于课时有限,教材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选择国家时主要考虑:(1)在地理疆域和地理环境有显著的特点的;(2)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3)在较长时期内对国际形势有显著影响的;(4)同我国邻近的。教学时,有的国家可以单独作比较全面的介绍;有的国家可在洲内概述或洲内各部分指出某一方面显著的地理特征。

6、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按照地理环境结构,人类在利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顺序安排

高中地理,先学地球的宇宙环境,然后学习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地壳、生物圈和自然带,再学与当前环境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而以人类和环境作为最后教学的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地理知识教育、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统一

地理知识教育,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是统一的。地理知识教育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以及综合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与区域特征的能力。

(二)注意地理科学的新成果和国内外的形势发展

由于地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很快,因此教师要注意地理科学方面的新成果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大纲、教材落后于科学发展和形势发展的地方,可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但不要离开教学的主题和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注意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总是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密切相联

的;区域地理的特征,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教学区域地理,必须注意用综合方法,抓住区域地理的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效益

1、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独立获得新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2、指导学生经常运用地图。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经常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地图,作填绘地图的练习,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解释和分析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

3、加强直观教学。地理的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学时在注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利用图片,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运用幻灯、电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加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五)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可根据条件和学生的爱好,以及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 组织他们阅读地理课外读物,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参观天文馆、气象台、自然博物馆、经济建设展览,民族风俗展览等,举行地理晚会或专题讨论会,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进行天象观察,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观察、地理调查等活动。

组织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全班学生都应参加的野外观察,地理调查或参观活动,由教师制订计划,学校统一安排,每学年应不少于一次。

(六)其他注意事项

1、对大纲中所拟定的各年级课题的顺序,教材的编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和作某些变动。各课题的授课时数,由教师自行安排。

2、大纲中标出有“*”号的课题,是供教师选择和学生自学的,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四项中除列出每一课题的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外,还提出每一年级的教学要求,如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96 课时)提了 8 条要求,其中第 4、7 条分别是:

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主要特征,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等概况。大纲中所列的 8 个区域,除首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学校所在地的区域作为必授内容外,其他区域供教师选授和学生自学。

使学生初步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人地协调观点,认识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资源丰富,人民勤劳,解放后建设成就辉煌,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并不富裕, 国土需要整治的地理事实,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每题的基本训练要求,列在每题教学内容要点之后,为贯彻培养学生地

理能力的教学目的而作出的具体安排。例如高中地理“地球在宇宙中”这一课题的基本训练要求是:

1、进行天象观察,学会在夜空中辨认几个常见的恒星(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星座(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及银河。

2、运用太阳系模式图,说明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和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3、能够画出 6 月 22 日和 12 月 22 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用所画示意图说

明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带的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状况。

4、学会使用地球仪正确地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并能解释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形成。

大纲中各年级的基本训练要求共有 117 项,分类统计大致如下表:

科目

次数

项目

地图的阅读量算、分析绘制、填注 统计图表和剖面图的比较、分析绘制 示意图的阅读、说明、分析 列表和分析问题 观察和演示 乡土地理调查和研究 其他 合计
初一中国地理

25

8

2

9

1

2

6

53
初二世界地理

24

2

1

5

1

30
高中地理

10

6

5

2

3

7

1

34
合计

56

16

8

16

4

9

8

117
占百分比

48.0

13.7

6.9

13.7

3.5

7.7

6.9

100

表内“其他”一项,包括培养学生自学、表达、记忆等能力的训练内容,初一合计53 项,包括必学和选学部分,如不包括选学部分,则为 37 项。

从表上可以看出:基本训练要求含有地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及其他智能,而以地图的训练比重最大。

大纲对乡土地理作出如下的安排:

乡土地理教学时间可安排 10 课时。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以及乡土教材, 均由县(市)教育部门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审定。内容大体上应使学生了解本县(市)的地理位置、主要行政区划、自然条件、人口和民族、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建设规划的前景等。乡土地理教学应当注意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察、地理调查和参观活动。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应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要使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伟大祖国的部分。要使他们从小树立起为建设美好的家乡,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献身的志向。

大纲改变了省级行政区作为乡土范围最大、层次最高的传统观念。但大

纲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的安排很不明确,仅说“可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教学,适当补充内容,学得详细一些”。是否需要编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教材呢?用多少课时呢?应有明确规定。

参加修订《教学大纲》工作的吴履平和陈尔寿,先后各自撰写了题为《谈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和体会》两文,分别登在《课程·教材·教法》(1988.3 期)和《地理教学》(1988.3 期)。吴文谈的是修订的《大纲》与 1978 年《大纲》比较,有如次的主要特点:(一)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和完整;(二)教学要求比较具体,基本训练有所加强;(三)减少知识量,减轻了学生负担;(四) 加强了乡土地理教学。陈文谈的几个问题是:(一)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作用和地位;(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三)加强对基本训练的要求;(四)大纲中的必授和选授;(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读之,可以深刻体会过渡性《大纲》的精神。

(Ⅲ)修订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国家教委印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的同时,颁布修订

的全日制中学八科教学大纲,人教社出版了修订本。该社地理社会室作出《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修订说明。首先说明高中部分因课程设置调整变动,必须进行修订;初中部分因减轻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适当降低教学深度和难度,也进行了修订。

《说明》指出现行地理教学大纲的修订原则:

(一)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为了在中学地理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在初、高中地理必修课的基础上,高三地理选修课进一步讲授我国在国土、人口、资源、环境、地区的自然和经济差异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二)初中部分的修订原则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①的精神,精简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

(三)修订后的初、高中地理必修课教学大纲和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大纲的总要求,基本相当于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对教学内容的修订,《说明》分三部分:

(一)初中部分

将现行大纲中过多的教学内容和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由必授改为选授, 或降低要求,以利于向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过渡,修订的具体内容如下:

1、从降低教学难度出发,将现行初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反映较难的气候成因的教学内容,均由必授改为选授。将这部分内容调整到高一地理必修课“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去讲授。

  1. 教学内容由必授改为选授的:初一中国地理的“锋面移动和雨带推移”、“黄河的凌讯”、“南水北调工程”;初二世界地理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地中海式气候的成因”、“北美洲东西两岸气候类型差异的原因”、“南美洲温暖湿润气候的成因”等。

  2. 世界地理基本训练要求改为选作的有 4 处,均与气候有关,如“亚”一章中的基本训练要求 3“学习用东南亚、南亚、西亚在地球上风带中位置的示意图,解释其气候特征。”其余从略。

  3. 基本训练降低要求的有 2 处:一为初一“地图”一章中,将基本训练 2“阅读和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改为只要求阅读,不绘制。一为初二“欧洲”一章中,将基本训练 2“学会用欧洲在地球上风带中的示意图,说明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和气候特征”,改为“学会用欧洲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欧洲气候图说明欧洲气候特征和地区差异。” 2、从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学内容出发,将现行初中二年级世界地理教学大纲中规

定的必授 42 个国家和地区,改为必授 28 个国家,改为选授的 14 个国家和地区是:亚洲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和巴勒斯坦地区,大洋洲的新西兰,欧洲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南美洲的智利。

3、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进一步加强乡土地理的教学, 乡土地理教课时数可安排 12—15 课时。

(二)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课部分这部分修订幅度较小,具体内容如下:

1、改为选授的:“天球”、“密度流、补偿流”、“几种常见矿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部门”、“农业的历史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①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国家教委于 1988 年就已制定颁发,人教社于当年 11 月出版,内部发行,作为编写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依据。这个大纲的具体内容,要待新的一章中去叙述。

2、降低要求的:将“大气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改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并将基本训练要求 3“学习用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说明三圈环流的形成,”改为“说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其它两处基本训练降低要求,从略。

3、由初中调到高一的教学内容

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增加以下内容(1991 年秋季开始增加):

  1. 大气的降水,水汽的凝结,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世界降水的分布。

  2. 世界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三)高中三年级地理选修课部分

高三地理选修课除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外,课堂教学时数安排在 100 课时左右。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出发,这门课程在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一系统地理的教学基础上,着重讲授中国地理和世界部分国家地理。中国地理主要讲授与地理有关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各地区自然、经济的差异, 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发挥地区优势,趋利避害。世界部分国家地理讲细地讲述一些国家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认识这些国家在处理人地关系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并有助于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

《说明》列出高三地理选修课教学大纲的五点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国土、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和能源等对生产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及各地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情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2、使学生学习运用有关资料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我国各地区的生产布局,了解各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杨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世界上部分国家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特征,从中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外交政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根据世界上部分国家的具体地理事实材料,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对某些地理事物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

5、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事实材料和图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明”最后提到“关于修订大纲的实施和教材供应”。根据国家教委

的决定,调整后的高中教学计划和修订后的高中教学大纲,将从 1990 年或

1991 年秋季开始实施,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实行。(按:湖南省 1990 年开始实施。这一学年度高一、高二同时开地理必修课)。

修订后的高一地理必修课教学大纲是必修课教学的依据、会考的依据和高考命题的依据。修订后的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材从 1991 年秋季开始由人教社供应。高三地理选修课教学大纲是选修课教学的依据和高考命题的依据。高三地理选修课教材从 1992 年秋季开始由人教社供应。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不作修订。教学大纲中的修订意见,可供各地教学时参考,并作为考试的依据。

修订本关于高三地理选修课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要点方面,中国地理分如次 9 项:

(1)我国的基本国情,(2)东北区,(3)黄河中下游区,(4)长江中下游区,(5)

南部沿海区,(6)西南区,(7)青藏区,(8)西北内陆区;(2)——(8)区均分别列出基本训练要求;世界地理首列世界政治地图和主要国家,然后依次分(1)日本,(2) 新加坡,(3)印度,(4)沙特阿拉伯,(5)埃及,(6)尼日利亚,(7)英国,(8) 法国,(9)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注:两个德国于 1990 年 10

月 3 日实现了统一),(11)苏联,(12)加拿大,(13)美国,(14)巴西,(15)澳大利亚,最后列出基本训练要求。

综观这次现行普通高中教学大纲的调整与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修

订,初、高中地理课可收如下的好处:

1、初中地理较多和较难的教学内容由必授改为选授,既减轻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有利于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

2、高中地理必修课由每周 2 课时增为每周 3 课时,原来课时紧、内容多的矛盾得到了解决,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调整了教学内容,科学性更加完整。

高三地理选修课固然有利于进一步进行国情教育,从而加强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但有些问题值得研究,并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诸如教学内容是区域地理,大都属地理事实的累积,缺乏地理理论的提高;与初中区域地理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内容重复;一个学校如果选修人数很少,也要安排地理教师把课开出,是否合算?

关于重复问题,有些是暂时的,如中国地理的分区,与现行或修订的地理教学大纲基本相同;有些是长时的,如世界地理的分图,所取的 14 个国家, 除沙特阿拉伯外,其余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上都列有。为具体明了起见,特从世界地理教学大纲中选取日本的教学内容要点,作表如下, 以见其异同。

大纲

修订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

高三地理选修课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要点

多山的岛国。四个大岛。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多山的地形。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海洋和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工业以钢铁、机械制造、电子和化学工业为主。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带的四大工业区。本国资源贫乏,原料进口,工业产品大量外销。农

业、渔业。首都、东京。

多山的岛国。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富士山。濑户内海。多地震、火山、台风。人口稠密。矿产资源贫乏,森林广布。格耕细作的农业,水稻、茶叶、蚕丝为主。海洋渔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依赖进口,出口工业品,工业集中在沿太平洋海岸地带。北海道渔场。日本的文化景观。首都东京。横滨、大阪、神户。 东亚多山的岛国。海岸线曲折, 多港湾。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能源和资源贫乏。人口稠密,耕地狭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速度快,由加工贸易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化,主要工业部门和临海型的工业布局。资本的输出。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高,世界主要稻米生产国之一。海洋渔业。首都东京。

二、新编乡土地理和其他地理教学用书

(甲)新编的初中乡土地理课本

1986 年以前,浙江、湖北、北京、上海等省市编印了以县(市)为范围

的本县(市)乡土地理课本,其中以浙江省成绩最大。但就全国来看,本县

(市)地理教材的建设还很薄弱。

过渡性《大纲》颁布后,1987 年 6 月国家教委在浙江建德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嗣后以《大力推动乡土教材建设》为题,撰文登在 1987 年 11 月《人民教育》上,讲了:

(一)为什么要提倡编写乡土教材,(二)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原则,(三)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好编写乡土教材的工作,(四)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力量,编好乡土教材。在基本原则中,首先提出编写乡土教材的范围:“从当前我国大多数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行政区划管理情况看,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农村以县为主,城市以市为主编写乡土教材较为合适。但不要绝对化, 要从各地情况出发,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少,民族习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差别小,就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编写乡土教材。有的省编写了全省的地理、历史,也可以试验。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村应以县的范围为主编写乡土教材。” 这样,给编写乡土地理教材的范围留有很大的伸缩余地,不象《大纲》规定的,限于本县(市)地理。

截至 1988 年底,全国各地就已编出范围不同的乡土地理教材。新编的乡土地理教材,特别是本县(市)地理教材中,涌现了一批新颖、活泼的善本, 主要表现在:

1、突出了乡土特点。如《武汉市地理》突出其居“中”独厚的地理位置, 得“水”独厚的地理条件;位于天山北麓的阜康县,突出其利用水资源,发展农、牧、林业和旅游业的特点;《深圳市乡土地理》以问题式编写方法, 突出其对外开放的经济特点,等等。

2、注意初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编写体例有所创新。有的用提问来启发学生思维,如《上海市徐汇区乡土地理》的各章标题是:你知道徐汇区的过去和现在吗?为什么说徐汇区是文化区?你知道徐汇区的名优产品和高技术开发区吗?徐汇区的商业、交通中心在哪里?你知道徐汇区的旅游资源吗?有的重视实践活动,如北京市《昌平县地理》,要求学生运用步测法绘制本村街道草图;调查全村有哪些工厂,并在昌平工业图上确定它们的规模; 调查学校附近有哪些污染源,治理方面取得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又如《武汉市地理》附有:对地理野外观察点——东湖侧畔磨山的观察要求、磨山简介、观察内容的提纲。等等。

新编乡土地理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有些乡土地理教材的内容, 超越了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当地的地史、地质构造、土壤分类、人类文化发展,以及经济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基金、工农产品剪刀差,等等。

(2)多数乡土地理教材受传统地理课本编写方式的影响,注意地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地理要素罗列事实材料多,统计数字多,文字叙述多,缺乏可读性,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引自陈尔寿《加强乡土地理教学,为乡土建设服务》一文,《课程·教材·教法》,1989,4 期)

1990 年 5 月,国家教委在南京师大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会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委、教育厅(局)根据国家教委的通知,向大会筹备组报送了参加全国优秀乡土教材评比的乡土教材共 200 多

册,推荐的论文 100 余篇,其中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各学科,还有综合性乡土教材以及乡土教育的课外读物,其中乡土地理教材占近 50%。

国家教委组织了全国优秀乡土教材评委会,由柳斌(主任委员)、吴椿、游国钧、南国芬、凌国光、吴铎、褚亚平、张学良、孙大文、易曙展组成。大会期间,评委会委托孙大文向大会汇报了有关专家的初审意见,并且广泛听取与会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对参评的乡土教材进行认真地评选。最后评出获全国优秀乡土教材一等奖有 18 种,获二等奖的有 62 种,获三等奖的有 101 种。在获得一、二等奖的各科乡土教材中,乡土地理(包括乡土地理图册) 占 50%以上,名单如下:

一等奖 9 种

上海市乡土地理教材系列(包括上海市乡土地理、上海市乡土地理图册、上海市乡土地理录像片)

成都市乡土地理教材系列(包括成都市地理、实习指导书、成都市地理图册、成都市乡土地理录像片)

珠江口上的明珠——番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可爱的家乡天津市(小学教材)北京城市地理无锡县地理扬州乡土地理芜湖地理

二等奖 33 种

海南地理广州市乡土地理闽北地理泉州地理杭州市地理杭州湾畔石化城(上海)川沙地理上海市徐汇区乡土地理镇江地理泰兴地理连云港地理宜城地理(安徽省)濉城地理沂蒙山区好地市营口地理乌海地理(内蒙古)宁夏地理陕西地理博湖县地理(新疆)克拉玛依地理青海地理郑州地理湖北地理武汉乡土地理鄂州地理万县地区地理可爱的邻水(四川)温江地理重庆市市中区地理贵阳地理西双版纳地理北京市乡土地理图册天津市地理图册

三等奖 62 种,名称从略。(材料取自《地理教学》1990.4 期)

一些获奖的乡土地理教材,在内容上有较强的时代感,能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形式上能突破传统“地理八股”的束缚,注意文字、图象和作业的有机结合;在印刷、装帧上也都比较精美。

通过交流,大家也看到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在编写和出版教材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有关乡土教材的理论研究还较薄弱;从总体上说乡土教材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陈胜庆:

《加强乡土教材建设,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同上刊)

上列获奖乡土地理教材中,只见到《贵阳地理》。这个课本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和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合编,经贵州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9 年 4 月第一版。它的突出特点:(1)文字少、图表多,也就是说图表所占篇幅大于

文字所占篇幅。一本不上 20 页的教材,就有彩色地图 6 幅,彩色照片 21 幅,统计表 5 个,

统计图 4 幅,示意图 1 幅。(2)课文与彩色图象合为一体。常见的配合地理课本的地理教学图,往往与课本配套另编一本地图册。课本也附有一些彩色照片,但与课文脱离,集中订在课本的前头,与课文连在一起的图象都是单色的。这个课本是将地图照片、画片、统计图表与课文合在一起,编成了我国第一本彩色的,图文并茂的乡土地理教材,既省掉了乡土地理图册,又便于教学。

从上列获奖名单中可以看出,乡土地理教材的范围,有省、地、县三级

不同层次的政区,还有不按政区划分的地域,如《闽北地理》、《沂蒙山区是好地方》。另一特殊情况是小学也编印有乡土地理教材。这些就大大突破了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的安排。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有两种获一等奖的综合乡土教材:(1)我爱吕梁(包括吕梁历史、吕梁地理,吕梁实用技术)(山西),(2)巩县(河南)。

(乙)新编的中学地理图册 以下所列图册,按初版时间先后进行介绍。

(Ⅰ)高中地理读图作业图册(2)李大庆、金桂荣编,地图出版社出版, 初版时间:上册 1986.12,下册 1987.9。编者的话中说到:“本图册是配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课本《地理》编制的,主要供高中学生课堂作业之用。课题结构以地图、图解、图表、景观等为主体,分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内容着重于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同时也注意‘双基’的巩固和社会生产、生活中一般地理知识的应用。使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结成一体,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说明”习题仅供教师布置作业参考, 不是教学中规定必须完成的作业。”

读图后的习题多种多样,有填注、填充、填表、选择、判断、思考、回答等。其中有*的习题是供地理爱好的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作业。例如,天体在天球的投影图下,布置(A)在图上填注:天赤道、南天极、北天极、赤道。

(B)读图思考:天球的中心在什么地方?天球的半径有多大?

(Ⅱ)、高级中学地图册刘明光编,褚亚平、陈尔寿任顾问,地图出版社 1988 年 6 月初版。编者撰有《高级中学地图册介绍》一文(刊于《地理教学》1988.3 期),说明该图册是根据教育部 1981 年颁发两个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和人教社编写的高中地理课本内容编制的,与该社出版的《高中地理读图作业图册》配套使用。文章说明“该图册由地球的宇宙环境、遥感和地图、人类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社会环境、人类和环境五部分组成。采用地图、模式图、剖面图、画片、照片和统计资料图表,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直观教材。”

该图册为 16 开本,共 64 页,彩色印刷,有 98 幅地图,约 130 幅模式图

和统计图表,卫星象片 7 幅,彩色照片和画片约 60 幅,景观剖面图 9 幅。该图册大大超过了高中地理课本的内容,象五个组成部分之一的“遥感

和地图”,课本没有;潮夕的成因,六十干支和生肖法、山风和谷风的形成、等等,课本也未讲;有些图面信息量太多,内容复杂,不便阅读。因之,该图册不适用于课堂教学。

经过一年,该图册进行了改编,1989 年 6 月第 1 版中说明:“本图册是

根据国家教委 1986 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人教社 1987 年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下册的教学内容编制的”,删去了大量不必要的图、文和统计资料,增加了部分的新图表。这就适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缩小了版本,由 16 开改为 32 开,便于学生携带。

该图册最大优点是构图新颖,绘制精良,显示动态的画片,尤为生动直观。如气旋的形成,绘有 3 图迭置:底下是闭合的低压圆圈,图上绘出表示气压梯度力和气流方向的箭头;中间是闭合的低压椭圆,图上只绘出表示气流方向的箭头;上面是表示气流螺旋上升至顶部辐散的立体画片,非常生动, 令人印象深刻。

(Ⅲ)高中地理图册

南京师大地理系陆漱芬教授主编,经江苏省教委教研室审定,测绘出版社 1988 年 6 月初版。原定江苏省高中地理教学用书,但也向全国发行。该图

册为 32 开本,共 64 页,彩色印刷。有地图 57 幅,彩色照片和画片 73 幅,

各种图表 48 幅,剖面图、景观图等 57 幅。

该图册有如次特点:(1)严格遵照过渡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高中部分的基本要求,密切配合高中地理课本,图册的顺序与课本保持一致;(2) 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适用于课堂教学。

(Ⅳ)初中乡土地理图册 为了配合乡土地理教学,中国地图出版社与一些省(市)有关单位,合编省级乡土地理图册。见到的有:

1988、12、初版

四川省乡土地理图册,主编黄继光, 1989、6、再版

江西省乡土地理图册,主编俞金水,副主编郭可让,1989、12 初版辽宁省乡土地理图册,主编王希穆,副主编梁达南,1989、12、初版

北京市乡士地理图册,主编孙家镇、副主编郭正权、真炳侠,1989、12 初版

上海市乡土地理图册,编写陈庆胜等,1990、1、初版。

京沪两市乡土地理图册,是与两市乡土地理教材一道获奖的。两种图册结构基本相同:对各区县一些具有共同性的地理内容,采用一组专题图表述, 如政区、地形和水系、气候、农业、工业、交通、人口等图;区县的区域地理,采用普通地理图表述。

川、赣、辽三省乡土地理图册,也是全省采用专题图,地级市采用普通地理图。这类图册只适用于全省和地级市分区地理教学,对县(市)地理教学,则嫌地理信息量不足。

(丙)新编的中小学地理教学指导书

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办公室为了贯彻过渡性《教学大纲》的精神,委托京沪两地有关单位各编一套中小学地理教学指导书,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分称“人教版”“上教版”。由中央教育部门组织力量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指导书,在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兹将书名、主编、册数、初版时间列表于下:

书名

人教版

上教版

主编

册数

初版时间

主编

册数

初版时间
小学地理教学指导书 陈尔寿吴履平 1 1988 、 9 孙大文 1

1988 、 7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书 高如珊 1 1988 、 9 孙大文 2

1988 、 7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书 陈尔寿吴履平 1 1988 、 9 孙大文 2

1988 、 7

小学、初中、高中两套地理教学指导书,参加编写人员来自不同单位, 人数又多,不及备载。开始各有一篇总论,主要就《教学大纲》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及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阐发,以便地理教师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实质,其中以陈尔寿所作的小学和高中两篇总论,言之更加贴切。

就编写体例或编写项目来说,不但两地指导书不一样,即同属人教版或上教版也不一致。不过大体说来,都以教学单元或章目为单位编写,包括教

学目的,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建议、参考资料等数项。不同的,人教社有参考教案,上教版有考核和例题。《初中地理教学指导书》在单元处理上,上教版是按《大纲》所列单元逐一编写;而人教版则不同,如中国地理的分区, 除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作一单元外,其余供教师选授和学生自学的 7 区则合为一单元,一并叙说;同样,世界地理所有分洲也并为一单元称“分洲地理的教学”,包含各洲、洲内各部分、主要国家三个层次。

这里特加介绍上教版开创的项目。其一是列在“教学建议”和“参考资料”之间的考核和例题(小学指导书叫“教学评估”),即各个单元均有形成性考核例题及对命题的说明,以便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例如,初中世界地理第一单元中的“世界的气候”,是本单元的难点,因此考查的要求要重视应用和分析、综合,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实际理解程度,书中编有如下两道考核例题:

例题 1、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①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②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③温带海洋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例题 2、各类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①冬季多雨②夏季多雨③全年多雨

④全年少雨。

[说明]两题为单一选择题,但均属知识归类,可检查学生综合能力。 其二是各册之后附有“教学质量考查例题”,即总结性的考查试卷;试

卷之后,附有“考查项目表”。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考查项目表如下所列:

单 元

( 100 )

Ⅰ内容分类

( 100 )

Ⅱ 目标分类( 100 ) Ⅲ题型分类( 100 ) 课外活动能力 备注
1 2 3 4 1 2 3 1 2 3 1 2 3 4 与自学
知识() 识记() 填空() 态 度
原理() 理解() 选择() ( 20 )
技能() 应用() 读图()
综合() 分析() 简答()
综合评价
(一)
(二)

(注:括号和空格内,将试题得分数填入)

表内目标分类是参照美国布鲁姆等编制的“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体系。初中指导书考查项目表,只有目标分类和题型分类;目标分类只有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小学指导书叫“学习水平分类表”,只分识记、理解、应用等 3 级,并说明:“识记”,指学生记住所学过的知识,表现能回忆和再现学过的材料;“理解”,指不仅要求学生能判断过去己学材料的不同特征和掌握材料的简单成因,还能将学习材料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应用”,指能将已学过的材料,用于新的具体情景中去,表现为能运用所学材料解决一些问题(试题中的填图题属之)。

这两套各有特点的地理教学指导书,分别反映了北京、上海和其他一些

地区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大多数地理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

作用。但两套指导书是由各地自行采用,象湖南省新华书店 1989 年预订书目上只列有人教版。

三、特设的地理教室和标准化的地理考试

(甲)特设的地理教室 这种教室是专供地理教学用的,与地理园同属地理教学的专用设施。

早在 20 年代末《初中地理暂行课程标准》所附设备中,就提出“新式之学校,不可无特设之地理教室”,并列出地理教室的四种设备。当时有些知名人士先后撰文谈论地理教室及其设备的问题,如胡焕庸的《地理教室之设备》(《地理杂志》1929,2;2)、张雨峰的《地理教室设备拟》(《地学杂志》1931,4 期),沙学浚的《地理教室》(《地理教育》 1936,1;1)等。但无史料表明,这种特设的地理教室在旧中国的中学已经出现。

进入 50 年代,来自苏联包洛文金、爱尔杰里、达林斯基等各自著作的地理教学法书籍中,都有地理园和地理室的具体介绍。据包洛文金的意见,若学校房屋宽裕时,可辟三间作为地理教室、地理室和地理博物馆;若学校房屋紧张时,可将一间普通教室作为地理教室兼地理室;如能分出两个房间作为地理教学用,则一为地理教室,一为地理室。地理室主要是保管教具和教师备课的地方(详见包洛文金;《自然地理教学法》中译本下册)。当时我国中学在运用苏联地理教学经验时,不少学校建立了地理园和地理室,但未见到建有地理专用教室的介绍。

直到 80 年代这一阶段,《地理知识》和《地理教学》等刊物,分别发表

文章和报导,提到找国少数学校建有现代化的地理专用教室,如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广东珠海一中等。这里特别介绍由澳门地理教育界黄就顺等具体指导和资助筹建的珠海一中地理电化教室和教师备课室。教室面积为 122 平

方米,设 72 个连椅面的座椅,供学生上地理课用,也可作为开展地理知识抢

答、举办图片展览等课外活动的场所。教师备课室面积为 28 平方米,与教室相连在一起,有门相通,作为教师备课、查阅资料、课前准备、课间休息、以及科组会议的地点。

教室的设备由以下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大组合柜。柜内有许多分隔,左右两角放置两部彩色电视机,根据教学需要播放电视录象;柜中间为放映讲课提纲;投影和幻灯片的屏幕;屏幕两侧安装了 24 块活动图板,每块图板上的底图是用不易擦掉的油漆笔绘画的,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高中地理等教材有关的示意地图;图表等、上课时教师可边讲边画(用白板笔)。其他分隔放置各科教学用的录象带、幻灯片,投影片等。

第二部分是讲坛。由两个设有分隔层次的柜台拼合而成,放置录象机、播、扩音机、电压开关、教案等。上课时,教师可以自行开关电源,控制进行电化教学的程序;课间休息时还可播放一些较为轻松的音乐,消除学生上课时的疲劳;在讲坛两侧设置活动支架, 安放幻灯机和投影机。

第三部分标本橱柜。柜内放置各种矿物、岩石和化学标本,方便学生参观学习;柜顶放置教学用经纬仪,地球仪,天球仪等,上课需要时随手可拿。

第四部分是地理模型架,共三层,放置各种地理教学模型,方便学生联系教材参观学习;放置 60 个中英文对照的小地球仪,根据上课需要可人手一个。

第五部分是油画挂图的科学家肖象栏。在标本柜顶及地理模型架顶的墙壁上,张挂了 10 位古今中外的地理学家肖象和两幅大油画“太阳系”和“地震”,使学生接受爱国

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以及增添了整个地理电化教室地理性的气氛。

(引自蔡小平:《珠海一中地理电化教室》,文载《地理知识》1988、3 期,封三彩印三幅电化教室照片)

建立地理专用教室,会给地理教学带来很多方便,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

效果,是显而可见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建设不同等级的地理教室。经费困难的学校,可将普通教室改为地理设备比较简单的专用教室;经费富裕的学校,则宜建设专门设计的现代化地理教室,室内设备可以逐渐添置充实。可以预期,随时代前进,地理专用教室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通。

(乙)标准化的地理考试

近年地理考试的最大改革,是逐渐趋向标准化。美国是实施标准化考试最早的国家,迄今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1985 年 4 月,世界银行训练处与我国在北京共同举办了“标准化考试国际讨论会,”聘请美国、英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考试机构的专家到会讲学,交流经验。自后,我国高考、中学毕业会考,以至学校测试,都向标准化考试发展。

关于标准化考试的问题,详见晓虹(孙大文笔名)所撰《标准化考试简介和地理考试改革的探索》一文(《地理教学》1986、1 期)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指导书》的“高中地理的成绩考核”。这里择要介绍。

所谓“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科学的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 并对试题可能产生的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其目的是供不同应考者的考分是有意义的,可资比较的(即建立常模以资比较),或者说,标准化考试是经过“预测”,在同一年龄组有以“正态分布”为常模参数的可比性测试。它的重要实质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化考试的程序,达到科学的命题和客观的评分,使考试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可以依据对比的常模标准化的基础上,使考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标准化考试主要包括命题、评分等几个环节的标准化,但关键还是命题的标准化(科学性)和评分的标准化(客观性)。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讲,科学命题就是要使试题具有适当的难度,并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1、信度信度是反映试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一份试卷,好学生得

90 分,中等学生得 70 分,差的不及格,且第二次、第三次使用基本如此, 则这份试卷可信(除去偶然性的干拢)。如果第二次、第三次使用时所得结果出入较大,则试题不可信。

2、效度效度是反映试题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指标。地理试题中的地理性如何,能否反映出地理教材中的核心内容,能否反映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地理试题效度高低的重要标准。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水平的考生进行鉴别的程度,是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区分度常与试题难度直接有关,一般来说,中度难度的题区分度较高,难度大的题对高分组的区分度好;难度小的题对低分组的区分度好;但太难的题大家都不会做,太易的题大家都会做,就谈不上有什么区分了。

4、难度难度是反映试题对学生知识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试题的难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试题以中等难度为宜;在一份试卷中,中等难度的试题应占到一半或一半以上,而难度较大和难度较小的试题均不宜太多。

难度的计算公式有二:

(1)P(通过率)= 答对人数 = X ,P 大,则题易;P 小,则题难。

考生总数 满分

(2)q(难度系数)=1-P,q 大,则题难;q 小,则题易。难度适当,一般认为 q 值在 0.3—0.8 之间为宜。

区分度的计算公式:

D(区分度)=Ph-PL,Ph=高分组通过率,PL=低分组通过率。

D 大,则区分度大;D 小;则区分度小;D=0.00,则没有区分度。

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划分:把试卷总数分为 100 位,以前 27 位(1、2、3、⋯⋯)为高分组,以后 27 位(⋯⋯98、 99、100)为低分组。

关于标准化的试题,国内外不少专家主张选择题作为主要类型,而有些国家的标准化考试则全部采用选择题。近几年我国高考地理试题有选择题、填充题、读图题、简答题等类型,但选择题的占分比重越来越大。从 1986 年的 20%,上升到 1987 年的 30%,1988 年的 40%,1989 年的 50%,已达到“半标准化”。

选择题的优点是:(1)试题容量大,知识和智能的覆盖面广;(2)可保证一定的效度,有利于提高应试者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分析判断能力;(3) 答案简单、明确,有利客观评分;(4)有利于用电子计算机评卷,使评卷工作自动化。

在各种题型中选择题的命题难度是比较大的,难在备选的答案要有恰当的“迷惑度”。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历届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选择题,备选答案为四个,其中只有一个或两个是正确的,内有迷惑度较大的选择题,兹选数题于下:

1、当地球运行过远日点以后,几天内,地球上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1. 我国江淮地区将要进入梅雨期。

  2. 蒙古高压势力强盛。

  3. 非洲西南端的开普敦进入多雨季节。

  4.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答 ( ) 2、有关水资源的论述:

  1. 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占陆地上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

  3. 世界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其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4. 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占世界第六位。

答 ( )

3、岳阳楼、悬空寺、兵马俑、日月潭四处名胜,按纬度由高向低依次排列的是:

  1. 岳阳楼、日月潭、兵马俑、悬空寺。

  2. 岳阳楼、兵马俑、悬空寺、日月潭。

  3. 日月潭、悬空寺、岳阳楼、兵马俑。

  4. 悬空寺、兵马俑、岳阳楼、日月潭。 答 ( )

4、读下面的炼铝厂、制糖厂、电子装配厂和啤酒厂四种工业布局模式图,判断哪一组说法是正确的:

本书内容提要 - 图2

  1. ①是炼铝厂,②是制糖厂,③是电子装配厂,④是啤酒厂。

  2. ①是啤酒厂,②是电子装配厂,③是制糖厂,④是炼铝厂。

  3. ①是制糖厂,②是电子装配厂,③是炼铝厂,④是啤酒厂。

  4. ①是啤酒厂,②是炼铝厂,③是制糖厂,④是电子装配厂。

答 ( )

上列 1、2 两题,是选自 1988 年试题;3、4 两题,选自 1989 年试题。正确答案依次是 1、C、D;2、A;3、D;4、D。

第 4 题是个读图选择题,意又较大。原图载在《地理教学》杂志 1989 年 6 期第 43 页上,如果制图没有困难,则用这个题,否则以下题替代。——编者附言

4、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论述:

  1. 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就是因为第一个地震有几个震级。

  2. 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不同。

  3. 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方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4. 市内有的建筑未倒塌,这就象台风眼内无风一样,震中附地地区烈度为零。

答 ( )

上列 1、2 两题选自 1988 年试题;3、4 两题选自 1989 年试题。正确的答案依次为 1、C、D;2、A;3、D;4、C。

选择题的缺点,一是存在猜题得分的偶然性。再是不能充分显示考生的

灵活性和创造性。为了避免或减少猜题得分的偶然性,我国采取的办法,先是“答错倒扣分”,后改为“多选或选错的不得分”。为了充分显示考生答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配有简单的问答题。

我国现在的计分法一般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90 以上为优秀。这种计分法往往不能客观反映考生成绩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所以标准化考试不采用这种计分法,而采用原始分换算标准分的办法。

所谓“标准分”就是某生某次考试同班级集体平均分参照点相比较,得出其所处的地位。换算公式为:

xi − x

zi = Sx (zi 为标准分,xi 为每个学生的原始分, x 为班级集体的平

均分,Sx 为标准差)

1 N

求平均值公式: x = ∑ xi (N 为学生数)

i=1

求标准差公式: Sx =

例如某班级一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是 90 分,这次考试该班集体平均分是

74.5 分,标准差是 14.2,该生的标准分为: zi =

xi − xi Sx

= 90 − 74.5

14.2

= 1.085.

四、地理教育研究和现代地理教育思想

(甲)地理教育研究 国家进入新时期后,科学研究工作遇到了春天, 教育科学研究也蓬勃展开,从而地理教育与教学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1978 年 12 月,正值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际,北京地理学会为了促进地理教学法这门学科的发展,在北京市通县举行了地理教学法学科座谈会。通过座谈,初步商拟了一项《地理教学法学科研究项目的七年(1979~85)规划设想》,发了《座谈会简报》。

1979 年 3、4 月间,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教育研究规划会议,讨论了 1979 至 1985 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纲要(草

案)》。同年 4 月,中国教育学会成立。本年初起,各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或恢复教学会;年内,一些全国性教育科学专业(学科)研究会或学会相继成立,各地还建立了一些专业研究会或研究组。

1981 年 9 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在长春成立。通过了《研究会章程(草案)》。会章规定:“地理教学研究会,是进行地理教学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受中国教育学会直接领导。研究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以中等学校的地理教学为研究重点,兼顾小学地理教学研究,以地理教学法学科为研究系统,理论与应用并重,开展地理教学研究工作,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会选举了研究会首届理事 40 名。理事会按照会章,协

商选出常务理事 11 人,组成常务理事会,张子桢为理事长,褚绍唐、褚亚平、陈尔寿、徐建滨为副理事长,秘书长由褚亚平兼任。自后,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各该省、市、自治区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有的省辖市和地区相应成立了同样的学术组织。此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也研究中小学地理教育问题。

以上所提,属于群众性学术组织系统。另一系统是专职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中央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材研究所;地方有省、市、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有些省辖市和地区设有教研室。

在地理教育研究大军中,开始出现了一批新秀,即华东师大、北京师院、东北师大、南京师大等院校地理系新近培养出来的地理教育、地理教材教法硕士研究生 10 余人。他们初露锋芒,就显示了骨干作用。

10 年来,不同组织、不同层次的地理教育与教学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有力地促进了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和地方的地理教研会,每一年或两年分别举行学术讨论会,交流研究成果。现将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历年举行的学术活动列表简介于下:

学术活动专题

时间

地点

成果

备注

地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1982 、 8

兰州

论文 50 多篇 与甘肃省地理学会联合举行
全国地理教学手段新成果展评

1982 、 10

济南

论文 50 篇成品 87 件
地理教学与发展智能

1983 、 10

洛阳

论文 62 篇专刊 10 本
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和教材结构

1984 、 11

太原

论文 40 余篇 与课程、教材研究所联合召开
综合性

1985 、 8

昆明

论文 68 篇(册)、教具

若干件

修改会章,选举

第二届理事①

地理教学图

1986 、 11

上海

论文 59 篇展品若干件
地理教学改革实验

1987 、 10

灌县

论文 57 篇录象带若干盒
地理教育为乡土建设服务

1988 、 11

厦门

论文 40 篇录象带若干盒

①第二届理事会由 40 位理事组成。褚亚平为理事长,陈尔寿、曹琦为副理事长,孙大文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效乾为副秘书长,张子桢为研究会名誉理事,褚绍唐为研究会的学术顾问。

上列各种专题学术讨论会,要特为叙说的是太原和厦门两次。

1983 年 10 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题词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接着,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中、小学各科教学研究会,对“中小学学制、课程、教材、教法” 这一重大课题积极进行研究。太原讨论会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召开的。

关于课程设置问题,讨论的中心是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前提条件和具体安排三个方面。指导思想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从培养目标、我国国情和世界教育趋势来考虑。前提条件:一是要确定地理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确定地理课时在中小学总课时中的比例。具体安排方面:大多数同志认为小学地理可与历史、思想品德课综合为“社会课”;初中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适当讲一些基本的地理学原理; 高中以讲人地关系的内容为好。有的同志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地理课程应当以“人地空间系统”的观点来组织,使三个阶级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体现现代地理科学的特点。关于中学地理,多数同志建议,初一讲地理基础知识和世界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高中除现在讲人地关系内容以个,可增设选修课,侧重理科的,可设天文、地质、气象等学科,侧重文科的可设人文地理等。

关于教材结构问题,讨论的重点是地理课本教材结构应当遵循的原则, 诸如“以系统和认识论作为地理课程的哲学基础”、“以课文、图象、作业三系统作为主体工程”、“反映现代化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等。与会同志对教材的编写体制提出建议,希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有中央统编的教材,又有地方分编的教材,开展竞争,择优选用。同时希望加强理论研究和实验,使新编地理教材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通过教学实验、定性、定量地加以分析,逐步得出最优化的中小学地理教材。

1985 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

服务。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是普通中学贯彻《决定》精神的有效措施之一。厦门会议认真讨论这一措施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会上,代表们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点,由于目前乡土地理规定在初一学习“中国地理”之后进行,课时为 10 节。考虑到学生年龄偏小,课时偏少,要完成乡土地理教学有一定困难,是否可以在初中三年级集中一学期开设“乡土地理课”,以地理学科为主,结合历史、生物等科内容,并有较充分的实践活动时间,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家乡,学习一些生产建设的知识为毕业后在家乡就业作好较充分的准备。第二点,“高中地理”学完后,开设“高中乡土地理”选修课, 使学生运用高中地理的知识来认识和分析家乡经济建设的条件、现状和远景,可以使乡土地理的效果达到一定的深度。(见 1989 年第 1 期《地理教学》所载本刊记者《地理教育为乡土建设服务大有可为》)

1990 年 5 月 9 日,第二届理事会在南京召开,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大文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其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四年多来,我们加强了内地和港、澳地理教育界同行的密切联系,还同日本、苏联、加拿大、东德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学术团体的地理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1988 年,研究会还派孙大文、陈潮同志赴澳大利亚参加了国际地理教育学术会议及第 26 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与各国地理教育界朋友广泛接触,增进了学术交流。”接着,改选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和常任理事会,陈尔寿为理事长,曹琦、孙大文、向学禹为副理事长。孙大文仍兼秘书长。

这一阶段,随着地理教育、教学的研究的蓬勃展开,有关地理教育、教学的刊物也应运而生,种类之多是空前的。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的中级定期专刊,按创刊先后排列,就有《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北方地理教学》四种。没有向全国公开发行、不定期的中级专刊或专辑,有《中学地理教学》(西北师院地理系编)、《地理教学通讯》

(河南大学地理系编,《教学通讯》(地理教学专辑)(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教育学院教研部合编),等等。还有高级的专刊,如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编的《地理教学研究》(丛刊)。此外,在综合性的定期刊物中, 中级的如《地理知识》,高级的《课程·教材·教法》,都刊登地理教育、教学的文章。

1959 年创刊,1964 年因故停刊的《地理教学》,自 1980 年 7 月复刊以来,变化很大。复刊时定为季刊,1983 年改为双月刊,但仍不定期发行。84 年定为期刊,由邮局向全国发行。86 年起,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公司上海分公司向国外发行。至 1989 年经中国教育学会批准,改为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刊。编辑组织也几经更动,前段只挂《地理教学》编辑部,84 年成立编辑委员会,设顾问,编委和编辑若干人,88 年编委会改组。两届编委和编辑虽由不同单位人员组成,但主力均属华东师大地理系,褚绍唐任主编。

该刊自 1980 年恢复出版至 1989 年第 5 期止,连续出版 51 期(不计以前的丛刊 6 辑),共刊登各类文章约 1,300 篇。其中教学研究及经验约占 19%,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学讨论约占 16%,初中及小学地理教材分析及教学讨论约占 12%;教学参考资料约占 16%,地理一般知识介绍(包括地理学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及爱国主义教育等约占 13%;其他(包括复习考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国内外动态及国外地理教育之窗、祖国各地及进修园地、问题解答等)占 24%左右。(褚绍唐:《“地理教学”三十年》,文载《地理教学》 1989、5 期)

陕西师大地理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创刊于 1979 年 2 月。由四川省地理学

会和重庆师院地理系合编的《地理教育》,1980 年 2 月创刊,属季刊,至 1985 年改为双

月刊,截至 1989 年底止,以上两种杂志总期数分别为 66、54 期。

哈尔滨师大地理系编的《北方地理教学》,属季刊,1983 年 3 月创刊,至 87 年第 2

期止停刊,共出 17 期。还有广东省地理学会与广东省中小学地理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

《现代地理教学》(半年刊),仅于 1955 年出刊两期,66 年因整理刊物出版而下马。原定一年出一辑的《地理教学研究》(丛刊),83、84、86 三年共出三辑之后,也因出版发行困难,无法续出。

80 年代出版的有关专书,除褚亚平、曹琦、周靖馨合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出版《中学地理教学法》①作为大学正式教材外,还有褚绍唐、孙大文合编的《地理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1982、10),喻成炳、张恒渤、李宗芳主编的《地理教学法》(西南师大出版社,1989、7)《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中学地理教材和教法》(人教社,1989),张恒渤、商辛丰合编的《小学地理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10),王毓梅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10)王修明、张诗祖合编的《小学地理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6),卫杰文等编的《中学地理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11),孙大文主编的《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课堂实录选评》、《高中地理优秀教案选》(广东教育出版社,1986)。

(乙)现代地理教育思想影响现代地理教育思想有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是现代教育思潮和现代地理科学的特点。

从国际上现代教育思潮来看,无论美国所说的课程论或苏联所说的教学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应为课程的重要任务,二是课程内容应反映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成果。

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我国教育界人士没有歧见。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以谁为主或两者并重,有些争论,不过大多倾向于两者并重。究竟什么是智力?什么是能力?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怎样?见仁见智,说法不一。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的,这是比较一致的看法。究竟哪样的知识有助于发展智力,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对此有所论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和苏联赞科夫提出的“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他们都主张以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强调早期学习。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说过:“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①看来各有一定的道理,光讲事实知识,不讲理论知识,就起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光讲理论知识,不讲事实知识,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空中楼阁”。

理论知识有深有浅。浅的是简单的基本概念和浅近的原理,深的是复杂的基本概念和深奥的原理。理论知识选作中小学教材的内容,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再要考虑新的理论是否得到国际上学术界的公认。1978 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强调讲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并把地质力学基本观点和大陆

① 在北京师院、北京师大等 9 校地理教学法课教师协编《地理教学法》(1979 年 8 月华南师院印,作为内部试用教材)的基础上改编而成。1983 年 5 月,教育部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在南昌召开本书修订的讨论会, 该书编者根据讨论的意见进行了修订,后来,曹、周两氏参照修订本,并吸收新成果和新经验,进行重写, 对原书调整了部分体系,增减了部分内容,署曹琦主编,曹琦、周靖馨编著,仍以《中学地理教学法》为名,原出版社于 1989 年 5 月出第 1 版。

① 《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31 卷第 256 页)

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一套学说纳入教学内容要点之中,就是置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接受能力于不顾。这种偏深偏难的缺点,后来由于高中地理课程的开设,难点上调,得到了初步克服。

1986 年 9 月,何东昌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第二个问题“关于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应当统一认识的几个问题”,讲得既全面,又恰当。这里只提及一点:教材改革“不能脱离实际片面追求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教学要求要恰当,使教师通过努力能教得了,学生能学得好。否则会事与愿违,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好,甚至会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学习信心或产生厌学情绪。”

现代地理学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先是应用地理学的迅速发展,区域规划和土地评价开展较普遍,成就也较显著。由于应用地理的大量实践,导致新的方向着眼于指向未来,预测趋势,瞻望远景,注意动态的研究,改变传统的地理学主要关心现在的状态,作静态的描述。

其次,地理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得到加强。美国普雷斯顿·詹姆斯在《地理学思想史》中指出:“地理学不在于要求有一个地理学的定义来确定它的科学边界。目前的趋势是:科学的一切领域正围绕着具体问题走到一起来了。分离过程已经为结合过程所替代。”苏联曾硬性地把地理学截然分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两大学科的“割裂地理学”,在 60 年代受到猛烈冲击,处在崩

溃之中。进入 70 年代以来,地理学围绕着人类——环境系统为核心的研究, 已日益体现出这个科学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第三,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冲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引起全世界普遍的关心。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学对这方面的研究已形成热潮,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人地关系论几经波折之后,至此为“协调论”所取代。

第四,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革新。一是计量方法的运用,使地理学由过去的定性描述和解释,进到定量的分析和模式的建立。二是遥感技术的应用,为搜集地理信息,探索自然奥秘,揭开了新的一页。三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遥感技术获得的大量数据迅速算出并储存起来。

上述四点,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标志和特点。这一时期,复兴了人文地理学,建立了一些分支,如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

每个国家的国家地理,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建设任务。我国是一个 960 万平方公里领土和 11 亿人口的大国,要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地理学界近期来运用现代地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的自然环境,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地理问题,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自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后,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改革和开放的方针。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确定:“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不少涉及经济地理问题,如改半自然经济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个经济地带各展所长、互相支持,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和地区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城乡经济布局,使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沿海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地区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大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等等,都是中国经济地理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现代地理学的理论和事实,在我国这段时期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所择

取,特别是建立以“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为中心线索的高中地理教学新体系, 吸收了现代地理学的精髓。以现代精神武装的人教社地理专职编辑人员,在精心选取现代地理科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增编了发展学生地理智能的材料, 充分显示了现代地理教育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通过教材主编陈尔寿之手, 撰成一系列的论文,如《学校地理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1、1 期)、《关于地理教学“三个面向”的探讨》(《地理教学研究》 1986、第 3 辑)、《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际》,等等。1989 年第 3 期《地理教学》发表他所作《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总结。全文包括(一)人地关系认识论理论思维的转变;(二)地理教学思想的转变;(三)知识结构的变化;(四)思想教育内容的深化;(五)教学手段努力面向现代化。

这时国内关心地理基础教育的人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小学地理教育的改革,发表了不少反映现代地理教育、教学思想论文。这里只着重介绍以下两篇:

其一是华东师大地理系褚绍唐教授指导的地理教育硕士研究生陈胜庆的学位论文:《中学地理教材智能结构初探》(《地理教学研究》1986、第 3 辑)。该文从地理教材智能结构的含义和特点、研究地理教材智能结构的方法、国外教材的借鉴和对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改进意见等方面,进行中学地理教材智能结构的探讨,反映了时代的气息,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其二是北京师院地理系褚亚平教授《地理教学的现代化》一文(《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课堂实录选评》第 367—373 页)。该文从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个方面,论述了地理教学的现代化,既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和地理教材内容的结构,也显示了现代地理教学思想和现代地理教学手段。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 40 年代起,就出现了现代科学方法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简称三论)。三论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教育科学领域中,加强了教学思想现代化的理论基础。褚文在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方面,就运用三论的观点进行论述, 如谓“从控制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是一个传递文明的有组织的功能系统。这个系统构成的要素是教师、学生、知识”;“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就是把一系列刺激信息不断输入到学生的大脑,并在学生的大脑中储存起来。当学生要应用所得的知识,也就是要取用信息时,那些已经输入和储存的信息,则会在大脑中重新反映出来,形成信息输出。”

对“三论”与地理教学颇有研究的,推广东省教育厅何化万和湛江一中

邓祖杰。两人合撰如下专文:

1、《系统方法与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研究》1986、第 3 辑)。该文运用系统方法论述了地理教材的体系问题和地理教学法及其运用问题。

2、《信息方法与地理教学》(《地理教学》1986、1 期)。该文运用信息方法论述了一般教学过程的问题和地理教学信息活动要注意的问题。

3、《控制论与地理教学》(《地理教学》1988、5 期)。该文以控制论的观点论述了地理教学过程可控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调控地理教学过程的原

则和方法。

1988 年第 5 期《地理教学》还刊有江苏省南通一中顾飞宇所作《地理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控制》一文。该文论述了信息传输的六要素、信息编码的原则、信息传输的干扰与反干扰、信息传输中的控制四个问题。

信息传输的六个要素,即信息源(信源)、信息、编码、信息传输渠道(信道)、译码、信息宿(信宿)。在地理教学中,信源即地理教师,信宿即学生。

信道可分为外道与内道。外道主要指教师运用各种信息载体对学生感觉器官进行刺激的途径。学生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信息换成生物电脉冲,然后通过各路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这各路神经就是内道。

通过信息输入的大量信息,将由学生按照教师发出信息的同义语接收,这就是译码。

应当点明:程序教学的主要思想是以控制论的观点看待教学;而“纲要信号”图表即信息编码。

本章小结

本章历时长达 16 年。由于中央的重视,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尤其人教社地理室的编辑人员不懈的努力,本期中小学地理教育成绩斐然,并且在改革的征途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了振兴的大好形势。

首先,在十年内乱、教育事业残破不堪的基础上,恢复了初中地理课程,颁发建国以来第三个《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统编了全国通用的地理教材;高考文科规定了地理考试。继之,小学和高中恢复了地理课,小学和高中地理教材从内容到体系,都作了彻底的改革,形成了互相联系、各有侧重的地理课程新体系,为国内教育界所赞许;初中地理课本一再修订和改编,质量逐渐提高,由试用本升为正式本。最后,以教学大纲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整个体系未变的前提下,作了局部的调整和加强,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建国以来第三个《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第四个《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并规定作为过渡期之用。

其次,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上,把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纲以“基本训练要求”专项,随着地理课题列出具体内容,有利于实施和考核;初中加强了主要以县(市)为范围的乡土地理教育,高中也注意乡土地理教学原则,均有利于贯彻基础教育为本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

第三,各种配套的地理图册、填充图册以及教学参考书、指导书陆续编出,并一再更新;各种常规的地理教具多方研制和生产,大量供应,现代化的地理教学设备也开始出现。更可喜的是:原已萎缩的地理教师队伍,逐渐有所壮大,一方面,高师地理系科培养的新生力量,源源补充;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在职地理教师,经过多种渠道的培训,地理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高。

第四,现代教学论注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指导,培养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冲击了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地理教学老框框,涌现了一些新的地理教学方法。为了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地理智能,培养他们爱地理科学的思想,地理课外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地理成绩考核也作了一些改革,向标准化考试靠拢,已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第五,80 年代乘着教育科学研究的强劲东风,地理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气势磅礴地开展起来,硕果累累,有力地促进地理教育、教学的改革;多种地理教育、教学的书刊相继出版发行,形成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上地理教育文献辉煌灿烂的时代。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基层领导的办学思想尚未端正,背离了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中央规定中学必修的地理课程,少开或不开,以致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有些

高中理科的学生缺乏应该具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附章三 台湾中小学的地理教育

(一)

1949 年冬,国民党政府脱离大陆以后,统治台湾省和金门马祖一隅。40 年来,中小学教育有些变化。1952 年对中小学课程标准作了局部的修订。小学方面:将以往称为“小学课程标准”改为“国民学校课程标准”,社会一科的历史和地理教材,注意俄国侵略我国的史实,以加强反共抗俄的意识; 行政区划依照实际情况订正。中学方面,也仅修订公民、国文、历史、地理等科教材内容,教学时数未变。但初中、高中培养目标过去混同不分,此次则分别作了规定。在《修订课程标准》总纲第一节“目标”中,除载明中学应遵照 1932 年公布的《中学法》第一条的规定为“继续小学之基础训练,以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并为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预备”外, 增加下述二项:“现行中学分为初、高级。初级中学培养目标,在于继续国民教育之基本训练,发展青年身心,陶冶公民道德,发扬民族文化,充实生活知识,以培养有为有守之健全公民。”“高级中学培养目标,在于培养优秀青年,陶冶公民道德,施以一般文化陶冶、科学教育及军事训练,以奠定其研究高深学术及学习专业技能之基础,并养成文武兼备、效忠国家、服务社会之中坚人才”。

1955 年为减轻学生负担,修订了中学部分教学科目和时数,但初、高中地理设置仍旧。1960 年约请各科专家,成立“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委员会”, 作通盘的修订,于 1962 年 7 月公布。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有如下的特点:

小学方面:(1)采取六年一贯制的课程编制,不再采用“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重圆周制,以避免教材的重复。(2)采用“生活教育中心” 的课程编制,注重德、智、体、群四育平均发展,力避偏重知识教育。(3) 在课程编制上,采用由整而分的形态,低年级多用合科课程,高年级则逐渐分化,以符合儿童经验发展的程序,具体体现:常识仍为低年级教学科目; 中高年级分为“自然”与“社会”;“社会”方面又分为中年级“社会”与高年级“史地”。

中学方面:(1)为顺应世界教育潮流,全部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变动幅度较大,增加选修科目,并将“高中教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数表”按修习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分别订定,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2)增列高中“人文地理课程标准”,作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1968 年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即义务教育),分为两阶段:前六年为国民小学,后三年为国民中学(即初级中学)。1 月公布《国民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有关国民中小学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设置如下表所列:

阶段

国民小学

国民中学

年级

时数

科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社会学科

社会

80 80 120 120 120 120

历史

2 2 1

地理

2 2 1

自然学科

120 120 160 160 160 160 3 4 4

表内所列时数,国民小学为每周分钟数;国民中学为每周节数,每节为 50 分钟。

其后又分别对国民中小学课程标准加以修订,于 1972 年 1 月公布《国民

中学课程标准》,规定 1973 学年度开始实施;1975 年 8 月公布《国民小学

课程标准》,规定 1977 学年度开始实施。

自 1968 年实施九年国民教育以后,省立中学自 69 年 8 月一律改为高级中学,私立中学仍准初、高级合设为完全中学,但其初级部课程、教学,均应与国民中学相同。高级中学修业年限仍为三年。1971 年 2 月公布《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在“总纲”中对高级中学教育目标重加规定:“高级中学教育目标,在国民中学的基础上,施以一般文化陶冶、科学教育及军事训练, 以奠定其研究高深学术及学习专门知能的基础,并养成文式兼备,德智兼修, 效忠国家、服务社会之优秀人才。”又在“教学通则”中特别提示:“高级中学注重人才教育,选择优秀青年,并注重德、智、体、群四育之均衡发展, 培养服务社会中坚人才。各科教学选材及教学实施,均以此项为依据。”

这次《高级中学课程标准》,除特别重视和《国民中学课程标准》相互衔接问题外,尚有下列特点:(1)除仍为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两组外,并各增加修习科目及时数;高三又设有选修课目,以发挥高中教育的分化功能。

(2)加强民族精神及民族道德教育。(3)增加我国固有文化教材,并将我中华文化的基础——“伦理”、“民主”、“科学”的精神,融合贯通于全部教材中。(4)对数学及自然学科课程予以加强,如增加数学及自然科学组化学时数,增加“地球科学”一科为必修科。(5)重视联课活动和指导活动。

在《高级中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科目和每周教学时数表”上,分甲、乙两种。甲种以自然科学为主,乙种以社会科学为主。第一学年甲、乙两种教学科目和教学时数均相同(每周为 33 小时)。第二学年,教学科目和每周

总教时相同(均 36 小时),但有些科目教学时数不一样,如国文、外国文(英文)、数学、化学,甲种依次为 5、5、6、6,乙种依次为 7、7、4、3。第三学年,每周教学时数加选修课在内,均为 32—36 小时,但教学科目和有些科目的教学时数不一样。

甲、乙两种第一、二学年均开地理,每周 2 小时;第三学年甲种设地球

科学,乙种设人文地理,每周也各为 2 小时。这个新《地理课程标准》和旧

《地理课程标准》(1962 年)作了如下的比较:(1)旧标准教材大纲分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总论”、“外国地理”、“人文地理”四部分; 新大纲则分为“地理通论”、“世界地理”、“本国地理”、“人文地理” 四部分。(2)新旧标准中,“地理通论”与“世界地理总论”教材大纲,大同小异。(3)旧标准中,“外国地理”仅列“世界区域地理”,新标准“世界地理”则除列“世界区域地理”外,另增“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力”一篇。

1983 年台湾公布了高级中学新的课程标准,1984 学年度开始实施。这个

新的课程设置方案,是经过一年多时间,对 1971 年的课程设置进行修订而产

生的。1971 年的课程设置中虽然也有选科,但是范围不大,弹性也小。与 1971

的方案相比,新的课程设置方案最大的特点:大量开设选科,取代分组形式, 力求充分发挥分化功能,以适应高中学生的个别差异,即不同的性向、志趣、才能和专长。为此,它所采取的办法是:必修科目和课时大幅度减少,而高二、高三的选修科目大幅度增加,多达 64 科,分为语文、社会、数学、自然

科学、艺能和体育等六类;选修课时数高三每周多达 14—19 课时,约占每周总课时 34—39 课时的 1/2 左右。前四类编订有教材纲要,后两类使用职业学校和体育专科学校有关教材。

高中新课程标准,从开设必修和选修的地理、地球科学来看,有下列一些:属于社会学科的统名“地理”,定为必修,设在高一和高二,每周 2 课时;选修科目,有属于社会类的“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两门。属于自然科学科中的名叫“基础科学”,包括基础理化、基础生物、地球科学等三科,是开在高一的必修科目,每周 6 课时;开在高二的物理(一)、化学(一)、

生物(一)、地球科学(一)四科,可任选一科或两科,每周 3 课时;另有地球科学(二)列入选修科目的自然科学类。(见柯言:《台湾普通高中课程的特点和问题》,文载《课程·教材·教法》1987.3 期)

(二)

有关国民小学和国民中学的地理课程标准没有见到。所见的即 1971 年

《高级中学课程标准》的地理和地球科学部分。现将原件转录于下:

《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第一 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地理要素的性质、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以增进其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的知能。

(二)使学生了解世界各洲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及政治形势,以培养其世界眼光,进而认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任务。

(三)使学生了解我国整个国土及各地区的地理状态,以激发其爱国、复国和建国的精神。

(四)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加强其对国际间相互依存的认识,进而共谋人类的幸福。

第二 时间支配

(一)第一、二学年,每周 2 小时。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授地理通论,其余三学期授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各占一半。

(二)第三学年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学生,授人文地理,每周 2 小时。

第三 教材大纲

(一)地理通论 一、地球及其运动 二、经纬度及地图 三、地形 四、气候 五、水文 六、自然植物及土壤 七、生产、交通及贸易 八、人口、聚

(二)世界地理 一、世界区域地理

1、亚洲:(1)亚洲概论 (2)东亚 (3)东南亚(4)南亚 (5) 西

亚 (6)中亚(7) 西伯利亚

2、欧洲:(1)欧洲概论 (2)东欧 (3)中欧(4)西欧 (5)北欧 (6) 南欧

3、非洲:(1)非洲概论 (2)北非 (3)中非(4)南非 (5)东非

4、北美洲:(1)北美洲概论 (2)加拿大 (3)美国 (4)中美

5、南美洲:(1)南美洲概论 (2)南美北部(3)南美东部 (4)南美西部 (5)南美南部

6、大洋洲:(1)太平洋岛屿 (2)澳洲 (3)纽西兰

7、两极地方及三大洋

二、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力

1、亚洲:(1)日本 (2)印度 (3)印尼

2、欧洲:(1)苏俄 (2)英国 (3)法国(4)德国 (5)意大利

3、美洲:(1)美国 (2)加拿大 (3)巴西(4)阿根廷

4、非洲:(1)南非 (2)埃及

5、大洋洲:(1)澳洲

(三)本国地理

一、概论:1、疆域 2、地形 3、气候 4、水文 5、渔牧、林业 6、农业7、工矿业 8、交通及贸易 9、人口及侨民 10、国防

二、区域地理:

1、南部地方:(1)沿海岛屿 (2)东南丘陵(3)岭南丘陵 (4)云贵高原 (5)滇西纵谷

2、中部地方:(1)长江三角洲 (2)长江中游(3)四川盆地 (4)汉水中、上游

3、北部地方:(1)山东丘陵 (2)黄淮平原(3)黄土高原 (4)河西走廊

4、东北地方:(1)长白丘陵 (2)松辽平原(3)大、小兴安岭

5、塞北地方: (1)漠南 (2)漠北

6、西部地方:(1)天山南、北的盆地 (2)青、康、藏高原

(四)人文地理

一、世界人口:1、人口的分布 2、人口的增减 3、人口的移动 4、人群的结构

二、人文地理和自然环境:1、人和沙漠 2、人和山岳 3、人和森林 4、人和土壤

三、人文地理和人类文化:1、落后的文化 2、史前的文化 3、由低级文化到高级文化 4、宗教的起源和影响

四、热带地区的乡间生活方式:1、生产率低的采集业、渔猎业、畜牧业和游耕者 2、生产率高的集约农业 3、企业式的栽培业

五、干燥地区的乡间生活方式:1、沙漠中的游牧业 2、沙漠绿洲中的农业 3、地中海区的农牧和灌溉事业

六、温带和寒带地区的乡间生活方式:1、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2、旧

开发地区的生产事业 3、新开发地区的生产事业

七、海洋渔业的发展:1、渔业的生物地理条件和技术 2、渔船、渔港和渔产的运销

八、由手艺业到现代工业:1、工业革命 2、现代工业的结构和区位选择3、现代工业类型 4、世界大工业区

九、世界都市化运动:1、都市的发生和分布 2、都市的地点和位置 3、都市的机能、类型和景观

十、都市生活的方式:1、都市的人口 2、都市的分区 3、现代都市问题十一、都市与四邻的关系:1、城乡的依存和整体性 2、城乡的交通和都

市网

十二、国家的首都和疆域:1、国家和首都 2、国家的疆域 3、国土的变

十三、今日世界重要问题十四、人文地理学的应用

第四 实施方法

分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成绩考察、教材编辑原则五项,其中第三项教学要点如下:

一、教学时宜利用地图、地球仪、统计图表等教具,并以图片、标本、实物、模型、幻灯、电影及仪器等为辅助,使学生认清教材,发生兴趣,而启发其自动研习的精神。

二、相机提出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教室中共同讨论,使学生获得有关的正确观念。

三、指导学生绘制图表,整理笔记,及阅读参考书籍、报告等,充实学生地理知识。

四、利用野外旅游及参观实习等,供给实地观察的机会,增加学生对地理的了解。

五、利用专题讲演,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上所具有的伟大特点,以及我国与各国的关系,激发学生爱护国家,并培养正确的世界眼光。

六、讲授地理通论以及人文地理时,所选用补充材料内容,尽量以中国实例为主体。

七、关于我国疆域与国防,应特别加以说明和分析。

《高级中学地球科学课程标准》第一 目标

(一)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及其物质、构造、营力和历史,以培养科学的精神,增进创造的能力。

(二)了解人类生活和地球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启发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和工作的兴趣。

第二 时间支配

第三学年讲授,每周两小时(包括实习)。

第三 教材大纲

(一)讲习教材

一、地球和地球在太空中的环境:1、地球的物质 2、地球的形状和测量3、地球的运动 4、地球的各种场和力 5、能流 6、月球 7、太阳系 8、恒星

9、星的演变和众银河 10、宇宙和它的起源

二、地球上的大气:11、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12、大气的温度 13、大气的压力 14、大气中的水汽 15、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16、大气的流动 17、风级和风系 18、气团和锋 19、气旋和反气旋 20、热带气旋

三、地球上的水:21、海洋的形态 22、海水的性质 23、海水的运动 24、海洋的资源 25、流域和水系 26、河水的流动 27、河川的搬运 28、湖沼 29、地下水 30、陆冰和海冰

四、地球的组成:31、组成物质 32、矿物(1)33、矿物(2) 34、火成岩 35、沉积物和沉积岩 36、变质岩

五、地质的外营作用:37、风化和侵蚀 38、土壤发育 39、河流和湖沼 40、地下水作用 41、冰川作用 42、海洋的地质作用 43、风及沙漠环境 44、沉积作用

六、地质的内营作用:45、地槽 46、造山作用 47、火山作用 48、岩石的循环 49、地质构造 50、地震 51、地球内部 52、海盆构造

七、地球的演进:53、地质年代 54、地史的记录 55、生物及其演化 56、大陆及海洋的发育 57、地质的演变 58、地质图

八、矿产资源:59、煤和石油 60、金属矿床

(二)实验材料 由教师酌予安排

第四 实施方法

(一)教学原则:本科教学应活用地球科学教科书及有关教材并依据教育心理,实施教学,以达成本课程目标为原则。

(二)教学过程:教学前应组织教材,编订教学计划,然后运用适当的教学法,实施教学,并举行成绩考查,以检讨教学效果。

(三)教学要点:

一、务使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课本内容,使能保持一小时一章的教学进度。

二、引用学生在有关的各课程中所得的经验,以利本课程之教学,尤须使学生透彻了解并能运用各项定律和原理。

三、尽量利用仪器、模型、图表、幻灯等教具,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尽量利用机会,引导学生参观天文台、气象站、水文站和矿物场等

有关本课程之机构,以及作实地观测,期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五、指导学生绘制各种图表及自制简单仪器、模型等,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其自动研习的精神。

六、督促学生按时作课本各章的作业,并加批阅,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

果,并改进教学的方法。

(四)成绩考查:

一、课内作业:1、教室内口头报告和作业 2、平时测验和定期考试

二、课外作业:1、习题习作 2、图表绘制 3、模型制造 4、参观报告 5、调查统计

(五)教材编辑原则:

一、教材的编辑应依本课程标准中的教材大纲,一纲目一章,全课程计六十章,每章正文以 2,500 字左右,连注释及作业题目不超过 3,000 字为原则。

二、教材的编辑应纲目分明,文字浅显,资料新颖,而文字图表密切配合为原则。

(六)各科联系:

一、地球科学科和有关科目,如地理、物理、化学、博物等科应密切联系,互相印证,以求贯通。

二、课外专题讲演,各种有关展览会,以及野外旅行观测等活动,均为辅助学习的方法,应密切配合本科教学活动。

(三)

这里介绍 70 年代中期编印的两套中学地理教科书。

(甲)《国民中学地理教科书》

本书的编辑要旨如下:

一、本书依照中华民国六十一年(1972)一月教育部公布之《国民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辑。

二、本书共分五册,供国民中学三学年之用。前二学年每学期一册,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合一册。其中第一、二、三册及第四册前半部为本国地理, 第四册后半部及第五册为外国地理。

三、本书尽量避免枯涩难解之辞句,而力求浅显生动。减少不必要之数字、地名、专门名词,以配合学生程度并提高其学习兴趣。

四、本书每课课文字数及内容,完全配合时间,在 50 分钟之内,足可授完。

五、本书之取材,以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及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之地理基本观念,增进学生适应环境之智能为宗旨。

六、本书之编辑,采用“中心问题法”,以阐明各区之地理特征及人地关系。每段皆有醒目之标题,使学生得以把握问题之要点。

七、本书所附之图、表及照片,皆与课文密切配合,以加深学生印象及便利教学。

八、本书每课附有“作业”。其作业题尽量避免学生照抄原文而以训练学生思考力之复习性与启发性题目,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之习惯与能力为主。

本书主编者为国立编译馆;编审者为该馆国民中学地理科教科用书编审委员会;该会由 17 位委员组成,孙宕越①为主任委员。编辑者即会员中的王

① 抗战前,孙岩越曾任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系主任。

洪文和王秋原,总订正为孙岩越。由正中书局、世界书局、台湾商务印书馆、台湾中华书局、台湾开明书局等 28 个单位出版发行。

现将每册出版时间和目录列后。本书采用分课制,括号内亚拉伯码数为第几课,汉字数码表示分作几课。

(Ⅰ)中国地理

第一册 1977 年 8 月 5 版

(1)疆域(2,3)地形(一、二)(4,5)气候(一、二)(6)河川

(7)湖泊和缘海(8)全国行政区(9,10,11)台湾省(一、二、三)(12) 台北市(13,14)福建省(一、二)(15,16)广东省(一、二)(17)广州市(18)海南特别行政区①(19,20)广西省(一、二)(21,22)贵州省

(一、二)(23,24)云南省(一、二)

第二册 1977 年 1 月 4 版

(1、2)江苏省(一、二)(3)南京市(4)上海市(5,6)浙江省(一、二)(7,8)安徽省(一、二)(9,10)江西省(一、二)(11,12)湖南省(一、二)(13)湖北省(14)湖北省和汉口市(15,16)四川省(一、二)(17)四川省和重庆市(18)山东省(19)山东省和青岛市(20,21) 河北省(一、二)(22)北平市和天津市(23,24)河南省(一、二)

第三册 1977 年 8 月 4 版

(1,2)山西省(一、二)(3)陕西省(4)陕西省和西安市(5,6) 甘肃省(一、二)(7)辽宁省(8)辽宁省和沈阳市、大连市(9)安东省(10)辽北省(11)吉林省(12)松江省(13)合江省(14)嫩江省和哈尔滨市(15) 黑龙江省(16)兴安省(17)热河省(18)察哈尔省(19)绥远省(20)宁夏省(21)青海省(22)西康省(23,24)新疆省(一、二)

第四册 1977 年 1 月 3 版

(1,2)蒙古地方(一、二)(3,4)西藏地方(一、二)(5)我国的农业和水利

(6)我国的林业和畜牧业(7)我国的渔业和盐业(8)我国的矿业(9) 我国的工业(10)我国的贸易和海港(11)我国的交通(12)我国的人口和华侨

(Ⅱ)外国地理

① 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原属广东省,国民党政府计划把它另增设一省,于 1949 年先将它和广东省行政分开,由筹备设省的“署”主理行政,受行政院管辖。在筹备期中,叫做“特别行政区”。

(1,2)亚洲概述(一、二)(3)韩国(4)日本(5)菲律宾、印尼(6) 马来西亚、新加坡(7)越南、寮国、高棉(8)泰国、缅甸(9)印度(10) 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11,12)西亚诸国(一、二)

第五册 1977 年 8 月 3 版

(1,2)苏俄(一、二)(3)欧洲概述(4)北欧五国(5,6,7)中欧东欧各国(一、二、三)(8)法国(9)比荷卢三国(10)英国和爱尔兰(11、12)南欧各国(一、二)(13)非洲概述(14)北非、西非和中非各国(15) 南非和东非各国(16)美洲概述(17,18)美国(一、二)(19)北拿大(20) 中美洲概述(21,22)南美洲概述(一、二)(23)澳大利亚和纽西兰(24) 大洋洲和两极地方

从上列目录可以看出:(1)第一、二、三、四册,每册均编 24 课,供

一学期之用,第五册也只编 24 课,作两个学期使用。(2)我国政区和名称,

仍完全沿用 40 年代抗战胜利后所划定;而且外蒙古的独立,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正式承认,此时仍视作中国版图。至于经济地理方面,多运用历史地理的资料,偶涉及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则背离事实,并肆意诋毁。兹录一课课文于下,以见其余。

第四册 第九课 我国的工业手工业渊源久远

手工业以手工制造为主,虽然难以大量生产,但在我国工业发展中仍居重要的一环。

手工艺品可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远, 各地的手工艺品,优美精巧,如刺绣、雕刻、陶瓷、编织等一向著称于世。每一种都表现我国文化的特质,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国家争取外汇, 为国民增加不少收入。

大陆工业集中沿海地区

我国大陆的现代工业,大部分集中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及东北。东北以沈阳为中心,中长铁路南段沿线一带工厂密集,尤以鞍山钢铁厂最著名。华北以北宁铁路沿线为中心。上海是长江流域的吞吐港,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以纺织工业最盛。

抗战时期,沿海地区的工业遭受破坏,少数撤退到后方。西北的兰州和西安,西南的重庆和昆明,都是抗战时期的工业中心。

大陆工业落后的原因: 大陆工业落后的原因:

(一)现代工业建立初期,受不平等条约的压迫,工厂设立多由外人主

持,以剥削榨取为经营目的,对于我国工业的发展,未能建立良好的基础。

(二)北伐完成后,我国虽然有计划的发展,但日人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沿海地区的工业多被破坏。(三)抗战胜利后,正待重整恢复,共匪又乘机作战,各地工业损坏更多。共匪不惜以人命代替机器,盲目生产,但因技术差, 设备简陋,工人工作情绪低落,品质非常粗劣。

台湾工业发展迅速

台湾被日本侵占时间,日本所建立的农产加工业完全为殖民地型的工业,以压榨我台湾同胞劳力血汁,掠夺资源为目的。譬如制糖工业,不但强占农田、剥削蔗农,而且只能粗制,然后再运至日本精制。

光复后政府实施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励行农工综合发展计划,并积极建立优良的工业环境,鼓励设立工厂。不但促进农村的繁荣,而且促进工业更迅速的发展,华侨和外人投资纷纷而来,从北到南新设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政府为加速发展经济,展开十项工程建设,①每一项都积极的推进,并有大批的青年和退役的战士加入工作,贡献出才能和力量,来完成这些伟大的建设。

这套课本,每课课文不长,行文精炼,插图丰富,印刷精良。

(乙)《高级中学地理》

本书依照 1971 年 2 月公布的《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辑,分四册, 供高级中学第一、二学年之用。第一册为地理通论,第二册为世界区域地理, 第三册为世界主要经济地理及本图地理概论,第四册为本国区域地理。

本书主编者亦为国立编译馆,编审者为该馆高级中学地理科教科用书编审委员会,该会由 19 名会员组成,主任委员亦为孙岩越,委员中有张其昀、沙学浚②蒋君章等,出版发行者,如前所述。第一册编辑者为刘鸿喜③所见版次是 1977 年 8 月 7 版;第二册编辑者为孙宕越,1976 年 1 月 5 版;第三、

四册编辑者均为郑资约,①分别是 1977 年 8 月 6 版、1977 年 1 月 5 版。

这套教科书分章节编辑,章名节目较《课程标准》的教材大纲详明得多。现分册介绍于下:

第一册 地理通论

教材大纲分 8 项,教科书立 28 章,每章分两节。为了让读者比较具体地了解教科书内容的范围和结构,特依纲立章分节予以叙述。

第一项地球及其运动,立 3 章,依次为地理学的含义和地理通论的内容

(地理学的含义和地理学的使命,地理学的特性和地理通论的内容);地理

① 近年推出的十项重要建设是:南北高速公路、桃园国际机场、台中港、大炼钢厂、大造船厂、北回铁路、石油化工厂、铁路电气化,核能发电厂、苏奥港等。——课本原注

② 沙学浚江苏泰县人,柏林大学研究生。抗战前,系中央大学地学院地理系教授。1950 年任台湾师院史地系主任,台湾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

③ 刘鸿喜台湾私立文化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及地理研究所所长(该校由张其昀于 1961 年自办中国文化学院,中经 1980 年改制而成)。

① 郑资约河北衡水人,日本东京文理科大学地学研究科毕业 30 年代初,即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

的来源和形状(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地球的结构和形状);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的运动,昼夜长短及四季变化)。(注:括号内系节次和节名, 用,号分开,下同)

第二项经纬度及地图,立两章:经纬线及地理定位(经纬线的画分,世界时区及地理定位);地图绘法和地图读法(地图绘制法,地形表示法及读图法)。

第三项地形,立 5 章,依次为地形概论(地形形成的一般法则,构造对地形形成的影响);河川地形(河流的侵蚀和冲积,侵蚀轮回和河川地形);

海岸地形(海水运动及海岸分类,海岸地形);石灰岩地形和火山地形

(各 1 节);冰河地形和风成地形(各 1 节)。

第四项气候,立如次 5 章:气候和气温(研究气候的重要性、气温);

气压风系和降水(气压风系、降水);热带湿润气候和温带气候(各 1 节);

季风气候和干燥气候(各一节);寒带气候和高地气候(各 1 节)。

第五项水文,立如次 3 章:海洋(海洋的区分和性质,海水的运动);

河流(河流的功用,河流的性质和问题);湖泊和地下水(各 1 节)。

第六项自然植物及土壤,立两章:土壤(土壤的发育,土壤的分布及维护);生物概说(植物的分布及利用,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第七项生产、交通及贸易,立 5 章,顺次是:渔牧业(渔业、畜牧业);

农业(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动力资源和矿产(各 1 节);工业(工业

区位的选定,世界重要工业区);交通与贸易(各 1 节)。

第八项人口、聚落,立 3 章,依次是人口(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和人口移动);聚落(聚落的发生和类型,建筑材料和聚落);都市(地理位置和都市发展,都市结构及机能。)

第二册 世界区域地理

教材大纲分 7 纲 26 目,除第 7 纲两极地方和三大洋无子目外,其余是依

大洲立纲,在大洲之下,再依地理方位设目。教科书立 28 章 63 节,没有各洲概论,也未标洲名,直接以各洲的分区设章立节。章节次序如下:

亚洲分 7 章,依次是:东亚(一)日本(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经济活动);东亚(二)韩国(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发展);东南亚(一) 自然环境(概说,地形,气候);东南亚(二)人文景观(居民,殖民地或经济,港埠型都市);南亚(气候与地形,区域特性);西亚(一)(概况、五大自治区);西亚(二)(经济活动,人民和城市)。

欧洲立 10 章:苏俄(一)(地形,气候,天然植物);苏俄(二)(欧俄,西伯利亚,俄属中亚);东欧(波兰,芬兰);中欧(一)德国(自然环境,地理区);中欧(二)内陆诸国(地形和气候、经济生活);西欧(一) 总论(构造与地形,气候,居民和交通);西欧(二)地理区(法国、西欧三小国,大不列颠群岛);北欧(共同的特性,各别的发展);南欧(一) 自然环境(构造与地形,气候);南欧(二)地理区(伊比利半岛,意大利半岛,巴尔干半岛)。

非洲立 3 章:北部非洲(尼罗河谷地,亚特拉斯山区,撒哈拉和利比亚);

西部非洲和中部非洲(各 1 节);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各 1 节)。

北美洲立 4 章:美国(一)土地与人民(美国的土地,美国的人民);

美国(二)地理区(东北部地方,中西部地方,南部地方,西部地方);加拿大(自然环境,五个地理区),中美(地形与气候,人文景观)。

南美洲立两章:南美西部和北部(自然环境,经济活动、人口都市); 南美东部和南部(各 1 节)。

其余立两章:澳洲和纽西兰(澳洲的自然环境,澳洲的地理区,纽西兰); 太平洋与两极地方(各 1 节)。

第三册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地理和本国地理概论

前半部,教材大纲标“经济力”,分五大洲,每洲定 1 至 5 国不等,共

15 个国家。教科书未列洲名,除义大利未讲外,依大纲次第立 14 章,共 31 节。章节顺序如下:

日本(农业和渔业,迅速发展的工业);印尼(粮食的生产,商业化的农业,当前经济问题);印度(生产率低的农业,在发展中的工矿业);苏俄(集体制的农业,失去均衡的工业发展);西德(高度科学化的农业,工业是西德经济力的主干);法国(耕地、草地和林地、迈进中的各类型工业); 英国(农业和渔业、工业);美国(工业化的农业,石油和天然气是能源中的两霸,金属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发动机);加拿大(在找寻顾客的农业,加速发展中的工业);巴西(农业、工业);阿根廷(薄弱的运输力,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发展中的工业);南非(特殊的人文背景和问题,以矿业为主干的经济);萨伊,即扎伊尔(大纲定为埃及)(五大地理区,矿业推动了农工业);澳洲(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在进展中)。

后半部,教材大纲分 10 项,教科书设 14 章 29 节,依次为:

疆域(位置,地方行政区划);地形区(一)(西部北部高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区);地形区(二)(华中华南丘陵区,我国地形特征);水系(一)

(西部高原区水系,东北区水系,华北区水系);水系(二)(华中区水系, 华南区水系);气候(一)(温度与四季,风向和降水);气候(二)(雨量分布,气候区);农业(一)(我国农业特征,粮食作物);农业(二)

(经济作物,农业区域);林牧水产业(畜牧业和林业,水产业);矿业工业(矿业,工业);交通贸易(交通,对外贸易);人口地理(人口分布, 密度分布);聚落地理(村落分布,都市分布)。

教科书与教学大纲不同点:(1)水文改水系,接地形区之后;(2)产业加水产;(3)人口未讲侨民;(4)国防改聚落。

第四册本国区域地理

教材大纲分六部地方,每部地方再分 2 至 5 个地理区。教科书设 28 章

58 节,与大纲分区名称和次序,尤其是中、北两部地方,有些显著的不同。现将全册目录综录于下:

首章叫我国地理区域(地理区域的画分,六大地方概说)。

南部地方设 8 章,依次为台湾岛屿区(一)(地理位置,自然基础); 台湾岛屿区(二)(农林水产业,矿业与工业);台湾岛屿区(三)(贸易与交通,人口与都市)东南丘陵区(省然基础、产业与居民);岭南丘陵区

(自然与经济,居民与都市);海南岛屿区(自然基础,区域特征);云贵

高原区(自然基础,产业与居民,交通与都市);滇西纵谷区(自然基础, 人文概况)。

中部地方也设 8 章:四川盆地区(一)(自然基础,土地利用);四川盆地区(二)(矿业与工业,交通与都市);汉水谷地区(自然与生产,都市与交通);洞庭盆地区(地形分布,产业、交通与都市);鄱阳盆地区(山地与河川,交通与产业,人口与都市);皖浙丘陵区(地形与交通,产业与都市);江淮三角洲区(一)(地形与水文,水陆交通);江淮三角洲区(二)

(农工商业,居民与都市)。

北部地方设 5 章:黄淮平原区(地形与水患,产业、交通与都市);海河平原区(水灾与旱灾,产业、交通与都市);山东丘陵区(自然基础,产业与都市);山西高原区(自然基础,产业、交通与城市);陕甘高原盆地区(地形基础,气候、产业与都市)。

东北地方设 3 章:辽东丘陵区与长白山地区(各 1 节);兴安山地区和

热河丘陵区(各 1 节);松辽平原区(辽河平原区,松嫩平原区)。

塞北地方只立 1 章:(漠南草原区,漠北草原区)。

西部地方设两章:新疆盆地区(塔里木盆地区,准噶尔盆地区);青康藏高原区(自然特征,经济概况)。

这套教科书对待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较国民中学地理教科书毁骂尤甚。兹录本国地理概论第二十一章矿业工业第二节工业课文于下,以见其毁骂的程度。

手工业(略) 新工业

抗战以前,世界应用机器之工厂工业,原始于十八世纪之英国革命,至十九世纪之未,影响及于我国。民国肇造,工业渐兴。抗战这年(公元 1937 年),全国工业分布略呈六区:

(一)沈阳中心区 沈阳附近煤铁、油矿俱富、铁路密布,以大连为港口, 新工业兴起很快,大规模炼铁、制油,遂成为我国最大重工业区。

(二)天津中心区 以开滦煤矿为基础,纺织,化学等工业均发达。

(三)青岛中心区 利用泰山区煤矿,多纺织工厂。

(四)上海中心区 长江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资金充裕,新工业最盛。工业生产额独占全国半数,南通、无锡、武进、杭州等工业中心密集, 而以上海为最大。除轻工业外,上海复拥有造船厂、机械、电气等重工业工厂。

(五)汉口中心区 附近有大冶之铁,萍乡之煤,又控长江水运之便,故汉阳铁厂兴起颇早。纺织、榨油、制茶等轻工业亦盛,为长江中游工业最大中心。

(六)广州中心区 本区交通、港口、劳力、资金诸条件具备,惟燃料奇缺,祇限于生丝、糖、纸等轻工业,以受香港压迫,远逊于上海。

综观我国工业以系初期,多属轻工业,且偏集于沿海各地,然多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条件优良。苟假以时日,当能发展繁荣。乃因抗战发生, 一切停顿,不过工厂多随政府向内地迁散,每获意外成果。

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毛匪乘虚窃据大陆。在其第一个五年计划(公元1953——57)中所号召者有二:(一)工业内迁向全国分布,(二)设厂要符合原料、燃料、市场之类结合的原则。试检所定七工业区列表于次:

工业区

分布范围

东北区 东北之南部和中部
华北区 天津、北平一带
西北区 西安、兰州为中心
华东区 长江下游、上海为中心
华中区 长江中游、武汉为中心
华南区 东南沿海,广州、厦门为中心
西南区 四川、云贵一带

由表可知,(一)并未顾及西北二大高原区域。(二)与抗战前夕之旧区比较,亦只旧区之重建,并未越进内地范围,所谓“向全国分布”云云, 纯系欺世之辞。

大陆匪区工业,据民国五十年(1961 年)之统计,手工业仍占 1/10,小工业占 1/3,其余殆全部属于重工业类,尤以钢铁业为主。由此可知,毛匪集全力于备战,故对日常用品之轻工业置之不顾,以是造成大陆全民辗转沟壑之凄惨景象。

匪区因致力于钢铁工业之发展,故钢铁生产一枝独秀。其产钢目标: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67)定为 2850 万吨,1967 年仅得 1500 万吨。第四

个五年计划(1968——72)定为 4000 万吨,估计仅有 2500 万吨。毛匪竭泽而渔,所得不过如此。

综合考察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70 年代台湾的中学地理(包括地球科学)教育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从课程设置来看,初中(国民中学) 和高中各三年,每年都设有地理课,每周合计 11 课时,与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所设的地理课时相差甚微。第二,初中全属中外地理,先中后外,教科书分 5 册,每册 24 课,共 120 课,其中本国地理 84 课,外国地理 36 课,分别占地理总课时的 70%和 30%,这仍体现了详中略外的原则。第三,高中分甲、乙两组,前两年同设地理,首授一期地理通论,继授三期区域地理,先外后中,课时各占一半,最后一年适应分组的需要,分设人文地理和地球科学(即自然地理)。这样的地理课程设置是历史上所未有的。第四,初高中中外地理,不但课时比重、编排顺序不同,而且内容各有侧重,如中国分区地理, 初中讲政治区,高中讲地理区;外国地理教材,初中既讲各洲概述,又讲分区分国概况,高中只讲分区,而且专讲主要国家的经济力。第五,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编辑体例,采用“中心问题法”,各段标题活泼多样,如湖南省(一), 标题有“三面丘陵一面湖”,“四大河川流贯全省”、“温暖湿润的气候” 等。高中区域地理也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分区节目的各种各样,即可显示这一特点。总之,70 年代台湾中学地理课程的多样化和地理教材编辑的中心问题法,值得借鉴。

80 年代的中学地理教科书,仅见到中期出版的《高级中学地理》。这套

教科书是依照 1983 年 7 月公布的《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辑的,虽仍分四册,供高中第一、二两学年之用,但每册包括的部分、所立的章节以及编

辑者,与 70 年代中期出版的有许多不同。首看下表:

册次

包括的部分

编辑者

出版年月

地理通论的自然地理部分 石再添

84 年 8 月初版 87 年 8 月 4 版

地理通论的人文地理部分及世界区域地理 刘鸿喜

87 年 1 月 3 版

世界区域地理及本国 刘鸿喜贺忠儒

85 年 8 月初版 87 年 8 月 3 版

本国区域地理 贺忠儒

86 年 1 月初版

再看每册目次:

第一册 24 章,每章 2 节。章节依次为绪论(地理学的性质和使命、地理学的内涵和架构),地理网线和定时定位(经纬线和经纬度、时区和定位), 地图的编绘和制作(地图的编绘、地图的制作),地图的判读和利用(地图的判读、地图的利用),地形概说(地表的形态及其影响、地形的要素), 风化和崩坏地形(风化地形、崩坏地形),河流的地形(河流的作用、河流的地形),海岸地形(海岸的地形、海岸的类型),石灰岩地形和火山地形

(石灰岩地形、火山地形),冰河地形和风成地形(冰河地形、风成地形), 气候概说(一)(天气和气候、气温),气候概说(二)(气压和风系、降水),热带湿润和温带湿润气候(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湿润气候),季风气候和干燥气候(季风气候、干燥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山气候(寒带气候、干燥气候),水文概说(水循环和水平衡、水资源和水污染),海洋(海洋的区分和性质、海水的运动),河流(河流的分类和功用、河流的特性和问题),湖泊和地下水(湖泊、地下水),陆冰和海冰(陆冰、海冰),土壤概说(一)(成土因素和土壤组成、成土作用和土壤剖面),土壤概说(二)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侵蚀和维护),生物概说(一)(植物分布的环境因素、世界天然植物的分布),生物概说(二)(动物的分布、动物的利用)。

第二册 26 章,除 1 章立 3 节外,其余各章均 2 节。人文地理章节依次为人口(人口分布和人口组成、人口质量和人口移动),农业(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矿业(矿产、能源矿产),工业(工业种类及其区位、世界主要工业区),交通和贸易(交通运输、国际贸易),聚落(聚落的发生和类型、都市结构和都市问题), 国家和国际集团(国家和国家集团、陆权和海权的争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及趋势(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发展的趋势)。

外国地理章节依次为亚洲概论(地形和水文、气候和宗教),东亚(一) 日本(历史发展和自然背景、工业发达的经济大国),东亚(二)韩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南北相异的发展),东南亚(一)(自然环境、人文背景),东南亚(二)(中国半岛各国、南洋群岛各国)南亚(自然环境、人文概况),西亚(干燥的土地、奇特多变的人文现况);苏俄(一)(自然环境、政体和人民),苏俄(二)(农林渔矿、不平衡的工业发展及工业区); 欧洲概论(自然环境、居民及外移影响),共产七国(历史背景及自然概况、人文景观),德国(自然环境、进步的经济),中欧内陆国(自然环境、人文概况),西欧(一)(自然环境、不列颠群岛),西欧(二)(法国的地理景观、荷比卢三国),北欧五国(共同的地理特征、各别的经济发展),

南欧诸国(自然环境、三大半岛的人文活动)。

第三册外国地理(续),14 章,每章 2 节。章节依次为非洲概论(自然环境、人文概观),北部非洲(尼罗河谷地和撒哈拉沙漠、亚特拉斯山地三国),西部非洲和中部非洲(西部非洲、中部非洲),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

(南部非洲、东部非洲);北美洲概论(地形和水系、气候和居民),加拿大(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美国(一)(自然环境、人文概观),美国(二)

(东北部地方和中西部地方、南部地方和西部地方);中美和南美洲概论(中美概况、南美洲概观),中美各国(墨西哥及中美地峡各国、西印度群岛各国),南美北部和西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南美东部和南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澳洲和纽西兰(澳洲、纽西兰),大洋洲和两极地方(大洋洲、两极地方)。

中国地理总论 14 章,除 3 章各立 3 节外,其余各章均 2 节。章节顺次: 疆域(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疆域开拓与文化发展),地形(我国地形特征、我国地形区),海洋海岸与岛屿(我国的海洋、我国的海岸与岛屿),气候

(支配我国气候的因素、我国的气温气压和雨量、我国气候区),水文(我国的三大流域、四大河川和重要湖泊),天然植物与土壤(天然植物、土壤), 人口(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我国人口的移动),聚落(聚落的发生与类型、都市的结构机能与特性),农业(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我国主要的农作物、我国农业区),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牧业、林业、水产业),矿产(矿产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矿产资源),工业(工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我国的工业区),交通与交易(交通、贸易),实业计划(六大计划与十项纲领、实业计划之要义与应用)。

第四册 28 章,除两章各分 3 节外,其余各章均 2 节。章节依次:我国地理区(地理区的画分、南部地方的概论),台湾岛屿区(一)(范围与位置、自然环境),台湾岛屿区(二)(农牧林渔业、矿业与工业),台湾岛屿区

(三)(交通与贸易、人口与都市),海南岛与南海诸岛(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东南丘陵(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云贵高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滇西纵谷(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中部地方〔中部地方概论、四川盆地(一)〕,四川盆地(二)〔自然环境(续)、人文景观〕,汉水谷地与南阳盆地(汉水谷地、南阳盆地),两湖盆地(自然环境、人文景观), 鄱阳盆地(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巢芜盆地与皖浙丘陵(巢芜盆地、皖浙丘陵),长江三角洲(一)〔自然环境(一)、自然环境(二)〕,长江三角洲(二)(物产与资源、交通与都市);北部地方〔北部地方概论、黄淮平原(一)〕,黄淮平原(二)〔自然环境(续)、人文景观〕,山东丘陵

(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黄土高原(一)(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黄土高原(二)与河西走廊(陇西高原、河西走廊);东北地方(东北地方概论、辽东半岛),长白山地与松辽平原),大小兴安岭与热河高原(大小兴安岭、热河高原);塞北地方(塞北地方概论、塞北高原、蒙古高原);西部地方

(西部地方概论、天山山脉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康藏高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

70 年代教科书的主要问题是:不正视新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和全国

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台湾省的青少年不明新中国的发展情况。进入 80 年代以来,随着海峡两岸的关系的改善,本国地理部分虽仍固守旧的地方行政区划, 但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稍有列入。如我国铁路交通图上,内陆方面,将新修

的(截止 84 年止)铁路干线全部绘出。又如工业一章,设两节,重新写过。第一节讲现代工业种类和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将一般原理联系本国实际进行叙述;第二节课文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台湾地区等 5 个工业区, 分区和所讲内容虽不完全准确,但多有符合实际之处,尤可喜的,没有出现诋毁的材料了。兹录华中区课文于下:

华中工业,分布于长江各口岸,长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武汉,下游的上海,长江流域的三大工业中心,其中尤以上海为最。上海为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本区的经济核心,京、沪、杭三角地区,工厂林立,纺织、造纸、化学及食品加工各业为全国之冠,造船及机械等重工业,亦有相当基础。武汉三镇为我国内陆最大的三联市,钢铁重工业与纺织轻工业,亦称发达。重庆钢铁工业亦甚发达。(课文未提到的中等工业区,在我国主要工业区图上有所反映,如长沙、湘潭就绘成一区)。

(四)

地理教学方面可得而言的有二:一是高中课程标准实施方法中的教学要点,概括课堂和课外活动比较全面,兹不赘述;二是孙邦正《普通教学法》

(1977 年版)载有一个地理教案实例,摘录于下,以见教案编制的体例及其表现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教材]

(单元中心)日本

(讨论问题)(1)日本的位置在哪里?面积有多少?(2)日本的地形概况怎样?(3)日本有什么著名的出产?(4)日本有哪些重要的都市?(5) 日本的民族性怎样?过去的政治趋向怎样?

(课文)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日本位置的所在。2、使学生知道日本的自然概况。3 使学生知道日本的重要物产都市。4、使学生知道日本的现况,以及和我国的关系。

[教具准备]

世界挂图、日本全国挂图、富士山及各地风景片、有关电影片或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起动机从下列问题,引起学生的动机:

1、我们乘船到日本去游历,应该最先到那里?(最先到日本九洲岛的长崎。)

2、我们从我国首都南京出发,路线是怎样的?(在地图上指示学生最便捷的路线。)

3、你们知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情形吗?战争期间怎样?战争以后又怎样?(学生不很明了)

二、决定目的那么,今天我们来研究日本,好吗?我们按照一定路线, 把日本的重要地方游历一番,把日本的地理概况和政治情形、讨论一下。

① 原教案略去。经分析,教案是依据初中地理教材。

三、观察大家看世界全图和日本全图,并且注意下列各点:

1、日本在亚洲的那一部?在我国的那一面?2、东京、大阪、长崎、马关在什么地方?3、濑户内海在什么地方?4、日本群岛在太平洋中的形势怎样?

四、讨论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共同讨论。讨论时,可以运用视听教具, 加以说明。(原教案共有 24 个问题,每个问题附有答案。为了节省篇幅,只

选录 8 个问题和答案,以原教案的题号为题号)。

3、马关和我国的关系怎样?(马关就是下关。清代中日甲午之战,我国战败,我方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伊藤博文在此地缔结马关条约)。

5、日本战前侵略所得的领土有哪些?(日本先后用武力侵占的地方,有库页岛南部、台湾、琉球群岛、朝鲜“韩国”、以及太平洋赤道以北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马列亚群岛等。战后,台湾已归完我国,韩国宣布独立,琉球由美国代管,以前日本侵占地方,均由盟国托管)。

7、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日本因位于大陆和深海交接之处,地壳内部很不稳固,所以常有火山喷发、地震发生。最著名的活火山,是阿苏火山,最惨烈的大地震,是公元 1923 年东京的大地震)。

12、日本的重要工业有哪几种?(日本的工业以棉纺织业为最盛,近来日本的棉织品充斥世界市场。此外造船、造纸、制糖、火柴等,都很有名)。

18、首都东京的市况怎样?(东京位于东京湾北岸,关东平原的中央, 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东京市是日本第一、世界第三大都市)。

20、日本主要民族有哪些?(日本民族以大和民族为主,系由汉族和马来族混血而成,次为虾夷、熊袭两族)。

21、日本的国民性怎样?(日本国民性好模仿,度量狭小,不重信义)。

23、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的形势怎样?(七七事件发生,日本派大军企图并吞我国,虽然侵占我沿海各省,但我国大后方的西部河山,不能攻入, 卒以精疲力竭,无条件投降)。

五、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令学生提出疑问。疑问提出后, 先由学生解答;学生不能解答,再由教师解答。

六、整理列表如下(此处作了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