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人民公仆的本色

1982 年冬,《瞭望》周刊编辑听一位老同志说起: 1941 年,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的一家妇女刊物上,读到过一篇题为《李知凡太太》的文章。文章是写邓大姐的,读后令人久久难忘。只可惜因为当时的环境,有幸读过那文章的人只怕很少了。

这番话,引动了《瞭望》周刊的记者寻访《李知凡太太》的念头。在钱俊瑞、梅益、罗琼、胡耐秋等老同志指点下,在上海许多单位的热情帮助下, 历时半年多,终于找到了刊载于《妇女知识丛书》上的《李知凡太太》。

李知凡太太,是邓大姐的化名。1937 年“七·七”事变前夕,因为患肺结核病,经党组织安排,大姐住进了北平西山平民疗养院。作者胡杏芬是疗养院的病友。她以那支生花妙笔,把邓大姐的品德与作风描绘碍栩栩如生, 可亲可敬。

《李知凡太太》在《瞭望》周刊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各报纷纷转载, 许多读者来信。在众多的来信中,最使编辑们感动的是邓大姐也写来了一封信:

盼望杂志编辑部:

近日,我看到盼望七月号发表了与我有关的一篇作品《李知凡太太》, 我看后觉得,你们将原稿太长而作了删节,很好⋯⋯

另外,我有一点意见,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前面加的“卓越” 二字, 我实在不敢当。最好什么形容词也不要加,否则,加“著名”二字也就可以了。供你们参考。

邓颖超

《李知凡太太》发表时,《瞭望》周刊加写了“按语”,“按语”中有“邓颖超同志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素为全国人民景慕⋯⋯”以大姐的一生,“卓越”二字,当之无愧,但大姐为了这“卓越”二字,特意叮咛。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人民公仆的本色,使《瞭望》周刊的记者们敬意倍增。

这一天,《瞭望》周刊一位记者正在西花厅,所见所闻令她激动不已, 想就此写一篇报道。大姐与这位记者是“老熟人”,平时待她非常亲切,而这时,大姐却表示绝不能“合作”。她说,在自己家里过过生日,可以;但中央有规定,不能祝寿,所以中央领导到家里来的活动不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