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出尔反尔
——矛盾律
《韩非子·难势》中有一则众所熟知的寓言:
有一楚人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先吹嘘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 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我的矛非常锋利, 任何东西都能刺破。”旁边有人讽刺地说:“那么,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又如何呢?”卖矛和盾的人顿时无言以对。
此人吹牛吹出了漏洞,当然无法应对。“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我的盾” 与“我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是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二者不可同真, 至少有一假,亦可同假,事实上,很可能这人的矛不能刺穿所有东西,而他的盾也不能抵挡所有的东西。细细分析开来,“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我的盾” 蕴涵“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而“我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又蕴涵“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二者的推论形成矛盾关系,显然不能同时成立。因此, 他的吹嘘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自相矛盾只能使人的思维混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此寓言讽刺那些自相矛盾的人,“矛盾”一词也源于此。
矛盾律也是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其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因此,矛盾律对人们的要求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反对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判断不能同时断定为真。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紧张的军队生活使张三十分思念家乡,他决心用欺骗的手法提前退伍。有一天,他鼓起勇气来到连长办公室,对连长说:“最近我视力减退,请批准我退伍吧!”“我记得你的眼睛一直很好呀!”连长说。张三环视了一下房子,突然心生一计。他指了指天花板问:“你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那颗小钉子?”“当然看见了!”“瞧,”张三说,“您看得清清楚楚,可我就看不见哪!”
张三既然问连长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钉子,这就暗示着他自己已看见了,当连长做了肯定的答复后,他又说自己看不见,这显然是自相矛盾。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思维中不能自相矛盾,但有的人由于利欲熏心,也不得不故意违反矛盾律。《笑得好》初集中有一篇《臭得更狠》的笑话:有钱富翁于客座中偶放一屁。适有二客在旁,一客曰:“屁虽响,不闻有一毫臭气。”一客曰:“不独不臭,还有一种异样香味。”富翁愁眉曰:“我闻得屁不臭,则五脏内损,死期将近,吾其死乎?”一客用手空招,用鼻连嗅曰: “才臭将来了。”一客以鼻皱起,连连大吸,又以手掩鼻蹙额曰:“我这里臭得更狠。”此笑话足不太雅,但却淋漓尽致地讽刺了那些善于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卑鄙小人。
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它是这样的判断:由此判断真可推出它是假的,而由它假则可推出它是真的。最著名和原始的悖论是“说谎者悖论”, 通常表述为:“我在说谎”。那么,这句话是真还是假呢?假如此话是真的, 就是说,他确实是在说谎,现在他既然只说了一句话,那么,“我在说谎” 是谎话,即是假的;假如这句话是假的,就是说,他不是在说谎,那么,“我
在说谎”不是谎话,即是真的。可见,停论是同时断定一个判断的真和假, 不符合矛盾律的要求。悖论在历史上长期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诡辩,由于在逻辑和数学中悖论不断被发现,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悻论的研究推动了逻辑、数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
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持思维的一致性,任何观点、理论都应具有不矛盾性,否则,这种观点或理论就不能成立,至少会使人怀疑其可靠性。掌握了矛盾律,可使我们自觉地揭露逻辑矛盾,驳斥诡辩,推翻或修正理论。例如, 伽利略就是通过揭示“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这一观点中的逻辑矛盾加以驳斥的。
矛盾律与同一律一样,其基础在于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二者都是关于思维确定性的规律。同一律说“A 是 A”,矛盾律则说“A 不是非 A”,因此,矛盾律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同一律用肯定形式表示的内容,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矛盾律是同一律的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