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引信
图 3-25 美国“石眼”反坦克子母弹
伊陆军拥有的 4000 多辆坦克和近 3000 辆装甲车中,分别有 1300 辆和800 辆是被多国部队机载反坦克武器击毁的。在地面战争爆发后,A-10 攻击机和 AH-64 等直升机在对地近距支援作战中,继续有效地摧毁了伊军暴露的坦克和装甲部队。实践表明,正是多国部队综合使用多种反坦克武器,才取得了共摧毁伊军 3000 多辆坦克和近 2000 辆装甲车的战绩。
目前,国外正在发展新型机载反坦克导弹。如美国的“黄蜂”。其体积小,重量轻,A-10 和 F-l6 飞机可挂 4 个吊舱发射器,共 48 枚导弹。它采用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发射后载机可立即机动、每枚导弹均能按攻击次序截获、跟踪各自的目标井将其击毁。此外,有些国家还在研制新型反坦克子母弹,即在一个大弹头内装 30~40 个小弹头,小弹头由红外或毫米波传感器分别导向目标群内的多个目标。一枚大弹头可攻击一个坦克连,能有效地阻止装甲部队的大规模进攻。正在研制的动能高速反坦克导弹(HVM)也将于近期投入使用,可挂在 F-16E、F-15E 和 A-10 等飞机上。HVM 导弹重 30 公斤,作用距 3000~4000 米,速度可达 1200 米/秒,能击穿 150 毫米的装甲, 将是跨世纪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
(三)沙场老将航空炸弹
航空炸弹是一种机载对地面目标攻击的重要武器,它诞生于 1911 年意
土战争期间,当年 11 月 1 日,意大利航空队少尉吉利奥·加沃蒂,从他驾
驶的飞机上向塔吉拉绿洲和艾因扎拉地区的敌方部队第一次投了 4.4 磅的“西佩利”式炸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轰炸机的出现,航空炸弹得到了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很大改进, 轰炸活动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航空炸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二战后,尽管空对地导弹迅速崛起,但由于航空炸弹的成本低,易于制造、存放,破坏力强,性能日趋完善,花样不断翻新,所以航空炸弹仍然是作战飞机对地攻击的主要武器,其使用量也越来越大,它们是沙场老将,在现代局部战争战场上,非但宝刀未老,而且战功赫赫。
现代航空炸弹特别是发展中的航空炸弹,与传统的自由落体式航主炸弹相比,吸收并采用了许多高新技术,已经旧貌换新颜,具有命中精度高、毁伤威力大和专用性强等特点,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庞大家族,并且呈现出与空地导弹比翼齐飞的态势。
能“指哪打哪”的精确制导航空炸弹
海湾战争期间,两枚炸弹准确地命中目标一露出地面的一个通风管,炸弹穿透掩体顶部,在其内部猛烈爆炸;几秒钟后,这个有数层楼之深的掩体的 6 个通风管都冒出了浓浓的黑烟,地下掩体被彻底摧毁了。另一次在对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储藏室进行准确的攻击中,一枚炸弹的交叉线对准了这座储藏室的钢筋水泥大门,几秒钟后,两个光点——两枚近 2 吨重的炸弹划破天空,直接打到了大门里。
精确制导航空炸弹,可以说它是航空炸弹和空地导弹的“混血儿”。它能像导弹那样自动跟踪目标,但没有空地导弹那样的发动机;它像普通炸弹一样能用飞机来投掷,但比普通炸弹又多一种特殊功能——“长了眼睛”, 因而能自动导向目标(图 3-26、3-27)。所谓长眼睛,就是在炸弹头部装有激光、电视、红外或无线电等导引头,炸弹投掷后的制导是通过它们来完成的。导引头的功能是截获目标,识别定位、接受指令或感受误差信号,航机提供控制力,弹翼提供气动稳定力,飞机投弹后,航弹在重力和舵面空气动力作用下,根据操纵面的控制,滑翔到目标点,实施轰炸。其突出特点是命中精度高,平均误差不到 10 米,最小仅 3~4 米,比普通航空炸弹精度高 10 多倍,主要用以攻击军舰、桥梁、厂房和防御工事等小型重要目标,能大大提高摧毁概率。例如美国空军在越南战争中,曾对越南杜梅铁路公路大桥进行 64 次轰炸,损失飞机多架,而杜梅桥却仍巍然屹立。后来改用激光制导
炸弹,仅出动 16 架飞机,投掷 22 枚激光制导炸弹和 7 枚电视制导炸弹,毫无损失地就将大桥炸毁。而在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
图 3-26 装有“铺路钉”系统的飞机的动作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