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明清之际,风云变幻,造成了不少的风云人物。本文所写的吴三桂,即是在明清两代交替中起过重要作用、叱咤风云的人物。

吴三桂,字长白,先世居徽州,后迁高邮,又流寓辽东。因此史书一般称之为辽东籍高邮人。他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 1612

—1678 年),终年 66 岁。其父,吴襄,武举出身,累官至都指挥使,后受命镇守宁远,后又迁总兵、京营中军府都督等职,参加过大凌河之战与北京保卫战。后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及其子祖泽润、祖泽洪、祖可法(养子)均武功非凡,屡立战功,历任显职。此外,吴襄、祖大寿的亲友裴国珍、吴三凤、胡弘光等,均见显于武事,充任辽东各级军事将领,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军事集团。这就为吴三桂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吴三桂在家族影响下也走上了武举之路。先出董其昌门下,后以父荫为都督指挥,成为一名边将。崇祯初年,吴襄曾不幸被敌所围,吴三桂展其才略,率家丁 20 人杀入重围,救出其父。这样,吴三桂在大同城下救受困明军一战,以勇敢善战闻名于天下,时人称之为“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少年将军。

此后一个时期里,吴三桂多次参与了同后金(清)的战争,成为一名十分得力的边将。崇祯十二年(1639 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他上疏朝廷, 推荐吴三桂,经兵部决定,吴三桂被任命为团练总兵官,这年他只有 28 岁。

吴三桂自任总兵的那一天起,就认真地训练士卒,使之成为一支善战之师。同时他也在谋划御敌之策。他在向崇祯帝的一道上疏中提出五条大略和一条建议,明确提出战则必须两镇联营并进,互为犄角,马步联营,奇正迭出,援须联络策应,守则必须对力弱诸城贴助以兵等。此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些看法是正确的,只可惜在松锦之战,其建议未能付诸实施。

崇祯十四年(1641 年)的松锦之战,是明清争夺辽东的重要战役。明朝经此一战,精锐丧失殆尽,清朝则乘胜进击,将关外四城——松山、塔山、杏山、锦州占据,为进一步向山海关逼近创造了条件。

松锦战后,吴三桂因失利责任而被朝廷颁诏斥责。且予以降职处分。崇祯十五年(1642 年)三月,为了阻止清兵逼近山海关,又“诏镇将吴三桂守宁远西四城”,同时又将其父吴襄调入京师,委以提督京营重任。受命于危乱之中的吴三桂,积极谋划攻防战略,并训练出一支战斗力强的部队,固守宁远。这样,就使得清军无法逼近山海关,难以逞其入关之志,所以只能绕道蒙古,越口而入。

李自成顺利进军,使坐镇北京城中的明朝最高统治集团惊慌失措,他们多次召开会议,商讨是否调吴三桂前来捍卫京师。明崇祯十七年(公元 1644 年)三月六日,崇祯帝颁布了召吴三桂弃地入关的圣旨。

为了使关外明民全部撤入关内,吴三桂调兵遣将,以精锐部队殿后阻止清军的尾追,尽力动员当地人民随军入关。当地人民闻讯后纷纷收拾细软随军西走,其人数竟达 50 余万。吴军同关外民众经过数日奔波,3 月 16 日方才入关。入关后,吴三桂即将随行民众安置于昌黎、乐亭、滦州、开平等处。安置一毕,吴三桂统军西行。3 月 20 日,当吴军进抵丰润时,惊人噩耗传来, 李自成已于 3 月 19 日攻克京都。驻军丰润的吴三桂从来往京都的使者、家书

中,对崇祯帝的下落、北京的情况多少了解了一些。为了慎重从事,他决定暂时驻师丰润,静观时势的变化,然后决定去留。

可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 年)3 月 27 日,驻扎丰润的吴三桂却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重新夺回了山海关,李自成的二万部队溃败,这就等于宣告了吴三桂的态度:同李自成决裂!3 月 29 日,山海关被吴三桂夺取的消息传入北京,李自成立即作出决定:致书劝降与物质笼络两手并行。然而吴三桂心意已定,他在布防山海关的同时,又做了三件事,一是致书其父严辞相诘,二是公开打出同李自成对阵的旗号,三是派出使者向清朝乞援。

吴三桂态度突然变化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农民军进京后纪律败坏,加之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策略,诸如追赃拷饷,不重用知识分子,不采取措施与清方取得联系,不采取得力措施稳定拉拢明朝有势力的将帅等等,说明其难成大事。如此下去,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必败无疑,因此吴三桂断然决定不与李自成合作。这正是他发布反李檄文、公开打出反李旗号的原因所在。

其次,拷掠吴襄全家,严重侵害了吴家利益,这是吴三桂与李自成决裂的又一重要原因。

最后,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霸占陈圆圆,这对吴三桂的影响不小。这也就历史上所谓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陈圆圆,名沅,字畹芬,小字圆圆,江苏武进奔牛里人。其父以沿街叫卖为业,人称货郎。货郎死后,家中生活无靠,圆圆乃失身为妓。她自幼受爱唱歌曲的父亲影响,也是好唱善歌,她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加上长得标致出众,年稍长即名闻远近,知者多赞为“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不久,这位歌妓名传京都,声播关外,连身居辽东的吴三桂也有所闻。他特遣心腹,赍重金往聘圆圆,可惜晚了一步。崇祯帝宠爱的田贵妃之父田弘遇已抢先聘去了陈圆圆。

自入田府之后,陈圆圆甚不惬意,因为她早已风闻辽东吴三桂也曾赍金往骋。她知道这位将军不仅武功超群,而且相貌堂堂。所以在陈圆圆看来, 吴三桂才是她的意中人。可她是一位卖身为妓之人,其身何能由己。既归田氏,即使对吴将军有意也是枉自费心而已。

在陈圆圆寄情辽东之际,吴三桂也神留京都。吴三挂往聘不得,愈感陈圆圆之可爱。所以,在圆圆为不得事吴而怏怏不快时,吴同样也害着相思病。

幸好天赐良机,促成了吴三桂与陈圆圆相会。崇祯十七年(1644 年)春, 李自成攻克西安后,崇祯帝欲用关宁铁骑拱卫京师,故颁旨召宁远总兵吴三桂平台引见。吴三桂接旨后即日出发,催马扬鞭,向京都飞驰。

吴三桂入京的消息很快地传到了田府。何以如此迅速?原来李自成农民军势盛,前方官军败报连传,在京诸臣十分关注时势的发展,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命运。王室宗亲比诸臣更甚,他们对受皇帝召见的人特别是武将十分关注,对前方战报设计猎取。近来,田府主人为李自成的顺利进军而忧虑万分,万一北京保不住,他的地位、财产将随着易主而丢失掉。为此,他难以自安,非常注意时势动态。当吴三桂来京诏书颁出不久,他便闻知了。陈圆圆虽身为歌妓,然除去有一副好嗓音和一个好脸蛋外,还是一位聪明伶俐的人。她见田弘遇这位生来只知道食山珍海味,衣锦绣丝缎,饮陈酒佳酿, 玩佳丽美女,从来不知几家悲哀几家愁的人,竟然也忧心忡仲起来,知必是为其骄奢淫逸的生活难以自保而不安。当她从田弘遇家人口中得知吴三桂入

京的消息后,冥思苦索,思虑良久,她主动为田府主人进计解忧。她对田弘遇说:

“当世乱而公无所依,祸必至,何不缔交于吴将军,庶缓急有恃呢?” 田弘遇答以:“此何时,我与之缱绻,不暇也。” “吴慕公家歌舞时,公鉴于石尉,不借人看,设玉石焚时,能坚闭金谷

吗?盖以此清,当必来勿却。”

陈圆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田弘遇邀请吴三桂入田府来观歌舞。

田弘遇接受了陈圆圆的建议,立即拜帖邀请吴三桂进田府来宴饮观乐。吴三桂平台引见出宫后,正在设法踏入田府,但是却苦于无计可施。未料田弘遇亲至舍下相邀,正中下怀。三桂欲就故却,至田弘遇恳求再三,他才登田府大门,戎服临宴。入宴移时,田弘遇令奏乐起舞以助酒兴,也就在这时, 吴三桂才见到了他早已神往的陈圆圆。陈圆圆那优美动听的嗓音,那令人陶醉、倾国倾城的天生丽质、美姿佳貌,给吴三桂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甚至当场激动地为之叫好:“卿乐甚妙!”临行之际,吴三桂竟公开向田弘遇提出要求,望其能以圆圆相赠。对圆圆姿色十分看重的田弘遇听到此言不觉怒形于色,其家人见状则规劝他说:

“现在国家动荡不安,把希望都寄托在统兵将领上。吴将军受到皇上召见之恩遇,他日成功凯旋归来,那么皇上赐之以二八佳丽,则必自然之理。君侯您既为皇亲国戚,北地芳脂,南都媚黛,皆得致之下陈,现在美女如云, 那么又何惜一女子而失欢于吴将军呢?”

田弘遇为了笼络吴三桂,只好忍痛割爱。因此他听从了家人的建议,将陈圆圆赠给了吴三桂,终使二人如愿以偿。但就在陈、吴二人高高兴兴奔回吴府不久,崇祯帝的圣旨已传来,令吴三桂迅速出关。

吴三桂本欲携圆圆一同出关,但是有两个原因却使他放弃了这个计划。一是其父吴襄出面劝阻,他的理由是,君令在即,重任在肩,不宜携爱妾同行。因此吴襄建议三桂单骑出关,待事稍缓,由他设法将圆圆送至宁远。二是吴三桂正妻张氏也非等闲之辈。此人行事有见地,貌虽非佳丽,可是也说得上端庄秀丽,吴三桂对之也惧怕三分,如果不事先通气,求得她的谅解, 贸然携一佳丽归第,万一张氏闹腾,事情也不好收场。权衡再三,他决定先暂时将圆圆留在京师,待他日相会宁远。

然而,就在吴三桂赴宁远不久,李自成农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北京,身任提督御营之职的吴襄整天忙于应付京城内外的防务,一时难于抽出时间处理圆圆的事,所以陈圆圆一直在北京吴府中等待。直到农民军攻克北京,陈圆圆尚在吴府未遣。

吴三桂对北京方面一直放心不下,特别是北京失陷的消息传来,他更是坐卧不宁。3 月 20 日,他给在北京的父亲吴襄写去了第一封信:

“听说北京城已被攻陷,不知此事是否确实,我估计大约是城已被包围了。如果可以想办法逃出来,就请马上行动,出城不可多带银物,可秘密埋藏。请父亲转告陈圆圆,我身体很好,要她耐心等待。”

第一封信发出不久,他派往北京的探报也回来了,他得知北京确已被攻陷。未待父亲回信,他接着又发了第二封书信。

“得探报京城已陷,儿拟即退驻关外,倘事已不可为,飞速谕知,家口均陷贼中,只能归降,陈妾安否,甚为念。”

吴三桂发出第二封书信后,接到了父亲吴襄的来函,知其已降李自成,

且谎称陈圆圆已赴辽东。吴三桂很不放心,于是又第三次写信询问详细情况。此信是 3 月 25 日发出的。

“接 20 日谕,知已归降,欲保家口,只得降顺,达变通权,方是大丈夫。惟来谕陈妾骑马来营,何曾见有踪迹?如此轻年小女,岂可放令出门,父亲何以失策至此?儿已退兵至关,预备来降。惟此事实不放心。”

第二天,即 3 月 26 日,从北京逃出来的吴襄之妾与吴府家人至三桂营中, 吴三桂见面后立即催问家事。

“我家没事吧?” “家已被李闯王查抄了。” “我父亲他没事吧?”

“他也被李自成的军队关起来了。” “我那圆圆也没有出事吧?” “她已被贼人刘宗敏夺去了。”

当他得知父亲及全家被掳确信后,3 月 27 日即以突然袭击方式夺取山海关。之后又马上给其父写了第四封信:

“前日探报,陈妾被刘宗敏掠去,呜呼哀哉!当生不能复见,初不料父亲失算至此。昨乘贼不备,攻破山海关,一面已向清国借兵,本拟长驱直入, 深恐陈妾或已回家,或刘宗敏知系儿妾,并未奸杀,以招儿降。一经进兵, 仅无生理,故飞禀问讯。”

羽书刚发,吴襄的信送来,他再次谎骗吴三桂,称陈圆圆安然无恙。可是受过一次骗的吴三桂并不相信,只得又再次修书讯问详情。

“奉谕陈妾安养在宫,但未有确实之说,究竟何来?太子既在宫中,曾否见过?父亲既已降顺,亦可面奏,说明此意。但求将陈妾、太子两人送来, 立刻降顺。”

事实上吴三桂对吴襄之言已不甚相信,他觉得其中必定有诈,并怀疑书信也是受人指使而写。不久经过其谍报人员的努力,终于得到了陈圆圆已被刘宗敏霸占的确信。这样,吴三桂集国仇家恨床第之愤于一身,决心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决裂,于是便公开打出了反李旗帜。

4 月 13 日,李自成命李牟、牛金星等老弱守京师,他自己亲统 20 余万大军浩浩荡地杀向山海关。4 月 17 日,李自成兵至永平。此时吴三桂为了阻止李自成东进山海关,结虚营于关外,组织当地民众诡为军土、执旗鼓守营。由于这些人无力抗拒李自成大军,所以很快被李自成击溃。初战告捷,李自成大为高兴,随军从征的宋献策觉得其中似乎有诈。如果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的话,能这么迅速地一击即溃吗?于是,他劝李自成保持高度的戒备。李自成率兵临山海关城下,将其团团围住。为防吴三桂东逃,又调兵二万人, 截断其东出之路。4 月 19 日,吴三桂令全军聚演武厅,合关、辽两镇诸将并绅衿誓师拒敌。由于吴三桂兵力有限,决定先去会见多尔衮,请清兵合击李自成。

4 月 21 日,吴三桂等率精兵在炮火掩护下杀出重围,飞驰前往欢喜岭, 会见多尔衮于威远台。后来二人即献血盟誓,约定共击李自成军。4 月 22 日, 山海关战役全面打响。23 日下午,正当李自成与吴三桂打得精疲力尽之时, 多尔衮下令清兵绕出三桂之右冲击李自成。李自成农民军遭此突如其来的冲击,一是毫无思想准备,二是他们与吴三桂已打得精疲力尽,经不起以逸待劳的清军冲击。所以一时坠戈抛弓矢者无数,自相践踏,死者数万人。吴兵、

清兵分道追杀,李自成全军溃败。李自成仅率散骑数千,退入永平。

李自成农民军还未来得及休整,吴三桂就已兵临城下。然而,双方经过权衡,并未再度交战,而是迅速达成了和约。之后,吴三桂撤退了包围永平的军队,在远离永平的地方扎营,李自成则在整肃军队后,即于次日撤兵永平,4 月 26 日回到北京。回京之后,李自成立即着手部署战略转移之事。

4 月 27 日,吴三桂传帖京师,言义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

整肃迎候东宫。刘宗敏等于北京城下连兵 18 营,与吴三桂展开了城下争夺

战,结果大败而还。李自成便于 4 月 29 日匆匆举行了登极大典,杀掉吴三

桂家 30 口,然后匆忙西撤。吴三桂在后紧紧追赶,又败李自成军于定州,后又再败于真定。5 月初,吴三桂放弃追战,率兵回京,准备入京立明太子即位。

但是,正当吴王桂准备入京奉明太子即位时,多尔衮传檄吴三桂西行追敌,因为此时多尔衮所率清兵已占领北京。

就在多尔衮进驻北京并采取措施安定社会、稳固其统治之际,吴三桂也正在统军回师北京。师至绛州,未料吴三桂竟与陈圆圆在此相会。

人们会问:既然陈圆圆被刘宗敏掳去,西撤之时,刘宗敏何以不令其随之西行?吴襄全家 30 余口被戮京师,陈圆圆又何以脱生?这里还有值得一书的往事。

4 月 13 日,李自成东征山海关之时,刘宗敏仍把陈圆圆押在军中随征。山海关战败,李自成恼怒吴三桂已极,于是在离京之际杀戮其全家,并想杀掉陈圆圆以解心头之恨。没有想到正当李自成令人推出、刀架陈氏脖子之时, 颇有胆识的陈圆圆并无畏惧之色,而且她对李自成柔声说道:

“妾闻吴将军已卷甲来归,徒以妾故,又复兴师。今杀妾何足惜,恐妾死而不利于王,奈何?为大王计,宜留妾以系其心,当说彼不追,以报大王之恩也。”

听完了陈圆圆的这一番话,李自成也觉有理,留其一条性命,或许还能系住吴三桂的心。于是,就下令释放了陈圆圆。此时刘宗敏经山海关与北京城下两战之后,已清醒了许多,战况与局势的发展使他不得不暂时与酒色分离而为大局着想。所以,当李自成决定释放陈圆圆时,刘宗敏并未持异议, 陈圆圆得以留住京都。

自山海关大战后,因当时情况紧急,生死攸关,所以吴三桂并未把访觅陈圆圆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等到打败李自成,农民军西逃后,他才派人四出寻找,终于在北京觅见,因而就有绛州之会。

吴三桂与陈圆圆在绛州停留数日,备述相互离别隔绝之苦,特别是当陈圆圆追忆北京被掳之事时,吴三桂对强行掳掠圆圆的刘宗敏恨之入骨,发誓不手刃此人,枉为大丈夫!吴三桂此誓最后终于在顺治三年(1646 年)二月得以实现。这一年吴三桂与英亲王阿济格率兵追击李自成农民军,在湖广与刘宗敏相遇。刘宗敏力战被俘,吴三桂总算擒到了自己最切齿的敌人,并就地绞杀,实现了他的誓言。

吴三桂回到北京,被清朝册封为平西王。在清朝笼络加封吴三桂之时, 南明弘光政权也在设法与其取得联系,并以高爵厚赏奖其报君父之仇的“义举”,欲使吴为南明所用。然而,吴三桂审时度势,最后决定了自己的对策: 防清廷之嫌,远南明之使。南明与清廷议和的使团到达山东沧州时,即派人前往山东吴府,将弘光帝册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的制敕呈送给他,并附书函一

封。吴三桂并未启封,而是原样地交付了清廷派来的监视者。

当京畿、山东等地安抚已定,清朝顺利完成迁都事宜后,清朝统冶者下达了进军山西、陕西的命令:命英亲王阿济格为大将军,西讨李自成,命吴三桂从山东回师西下,随阿济格西征。

阿济格、吴三桂一路,出边之后会合边外军向西进发,自保德州结筏渡河,进逼绥德,克绥德。吴军自绥德乘胜攻克延安、鄜州,然后直逼西安。吴三桂统兵为先锋,所向披靡,斩首数万,农民军大败而退。至此,李自成腹背受敌,不得不再次实行战略转移,放弃西安,出武关南走湖广。

继西安之战后,黄州战役是又一次至关重要的战役,在此战中,吴三桂亲擒刘宗敏,缢杀于江边,刘宗敏部全军覆没。李自成自黄州败后,又被阿济格等败于武昌、九江,最后,死于通山县九宫山。消息传入北京后,清朝统治者认为心腹之患已除,遂下令阿济格、吴三桂等班师回朝。

清朝廷对吴三桂作了特别的安排:一是将吴三桂晋封为亲王,以示笼络奖赏之意;二是令吴三桂率其所部离开京师,出镇锦州。令将其所属兵将分屯于宁、锦、中右、中后、中前、前屯诸地。

吴三桂对其用心,也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也只好将计就计,移镇关外。自顺治二年(1645 年)七月到顺治五年四月近 3 年的时间里,吴三桂的活动基本上消失于史册,除去有零星的有关吴三桂仪仗与礼仪方面的记载外,别无他载。清廷的目的也在于让他在无职、无权、无事、无聊中度过他的后半生,死后还得以置于故地。

然而,历史的发展有时总出乎人的意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治五年(1648 年)清朝已经占领的地方再起风波,局势发展对清朝统治十分不利,清廷不得不再次请吴三桂率兵出关平叛。吴三桂也借此机会重返关内, 经过几番激战,终于再定山西、陕西。清顺治帝亲赐宴见,并赐其金册金印, 以奖其二定山陕之功。

刚平定山陕回师不久的吴三桂,尚未得到喘息的机会,又接到了清廷出征四川的圣谕。从顺治八年(1651 年)九月一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 年)正月,吴三桂一直率军驰驱西南之地,与其他清军一道最后平定了四川、云南、贵州。之后清廷又令吴三桂镇守云南。后清廷又命其出师缅甸,彻底消灭了永历政权,擒获永历帝,收降了白文选。吴三桂得到清廷的特别嘉奖,除控制云南外,又令其兼辖贵州事务。从此开始,吴三桂就成为镇藩云贵大权在握的封疆重臣。

云贵地处西南,与当时其它边鄙之地有相同之处,那就是民族杂处。杂居于此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苗族,该民族与明朝中央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清廷定都北京后,开统一天下之始,西南诸族也在统一之列。吴三桂作为平西大将军,统帅大军平定了西南。之后,为了镇抚西南,清廷命吴三桂又驻军云贵,总管云贵事务。从此,云贵实际上成了吴三桂的地盘。吴三桂也决心将它建成一个小独立王国。为了消除内患,他采取土司世袭与改土归流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云贵土司的控制,同时,对不服从命令的土司,则以武力征服。自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到控制云贵,近 30 年间,吴三桂与清廷始终进行着

暗中的较量,开展着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清廷在笼络吴三桂为己所用的同时,也采取措施对其严加防范。如清廷打着宠眷有加的幌子,对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赏为额附,赐第京师,实为“人质”。不仅如此,清廷还特“赐吴三桂四满妇”,令其“凡行军必随往”。这样,清廷就把间谍派到吴三桂

内宅之中。另外又不断地从其手中收回权力,加强云贵周围地区的八旗兵力等。

吴三桂也采取了反措施。首先,吴三桂极尽能事结欢于朝廷;其次,大兴土木建筑,攫取土地;复次,纵情于声色,这样使清廷消除对吴三桂反清的疑虑,掩盖其反清活动。

吴三桂在镇藩云贵的日子里,极尽奢侈声色之能事,摆出一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样子。而在这层表象之后,他又积极地准备着反清的密谋与活动。主要表现为:第一,招降纳叛,扩充实力;第二,收召奇材,暗结党羽;第三,准备反清的物力、财力;第四,积极联络西藏,以取得宗教界的支持; 第五,分布党羽,抢占要地;第六,训练士卒,准备器械。

总之,在反清的各项活动逐步展开,已有较为充分的准备后,吴三桂密切注意清廷的动向与政局的变化,以求寻觅时机,适时地挑起反清大旗,实现其山海之盟的宿愿。

面对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清廷感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双方斗争逐渐表面化。康熙决定快刀斩乱麻,下令撤藩。

撤藩诏书颁行到云南后,吴三桂立即召集其心腹谋士与将领商讨对策。在采取两条应急措施后,吴三桂加紧了起兵的步伐。

此时的陈圆圆,风闻了吴三桂准备起兵消息后,三思而后给三桂写了一封信,为其分析了形势,认为此时清基已固,清廷有备,人心思定,因此无天时、地利、人和之机,事亦无济,劝其不可轻举妄动。然而,吴三桂对此置之不理。陈圆圆见其不听自己的劝诫,反清迹象日益明朗化,她为自己思考了一条后路——出家为尼。后来她在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平定前就去世了。

经过充分的准备,康熙十二年(1673 年)十一月,吴三桂终于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再次同清军较量,“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吴三桂起兵云南,以反清复明相号召,且致书各地,使得清朝本已安定的天下顿时大乱,出现了南北动摇的局面。吴三桂起兵的前两年中,形势发展对清廷来说十分不利,对此赵翼感叹道:

“计此二年中,叛乱四起,秦、蜀、楚、粤、闽、浙如鼎沸,选将、调兵、转饷日不暇给,自古藩镇之乱未有甚于是时者也。”

除此而外,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对朝鲜、交趾也有影响,出现了“其情叵测”的局面。

吴三桂在云南举旗反清后,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上下,从京师重地到边鄙藩国,都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这对以康熙为首的清朝统治者无疑是一个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

康熙帝在吴三桂起兵之初,迅速作出了对策,调集兵将南下御敌,但在初战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康熙帝竭尽全力,但由于吴三桂准备充分、来势凶猛,加上诸统兵将帅往往不遵令而行,且有不良行为,致使清军未能突破长江天险打入湖南,而吴三桂得以攻下长沙、岳州、固防长江以南,最后形成一种荆岳对峙的局面。

康熙对待三藩加以区别,采取孤立吴三桂,拉拢争取耿精忠、尚之信的策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他们二人的反正,使清朝可以专心一意地对付吴三桂了。自康熙十五年(1676 年)底开始,形势有所转化,即清朝由防御转为进攻,而吴三桂则由进攻转为防守。清军抓住机会,数路出击。至康熙十

七年(1678 年),年已 67 岁的吴三桂已失陕、闽、粤三大援军,又失江西, 清兵云集湘、湖间,疆宇日蹙。在此局面下,吴三桂并未组织抵御与进击事宜,而是准备登极称帝。康熙十七年(1678 年)三月正式在衡州称帝,定国号为周,改元昭武。此时清军已四方进逼,5 个月之后,吴三桂病逝于衡州。

吴三桂,这位举反清复明大旗称雄一时的将军,终因战略策略诸方面的失误,未能实现宏愿,含恨而亡。他所打出的反清复明大旗,也随之倒了下去。

综观吴三桂一生,大致可以以两个转折点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转折点是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引清军入关,第二个转折点是康熙十二年( 1673

年)十一月发动“三藩之乱”。第一阶段的 32 年,是在父母的培育、舅舅的关照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步入武将行列。从他的军事生涯开始之日起,就已经站到了抗清的第一线。第二阶段,曾进行过复明尝试,并置身于清朝的统一事业之中。一方面统率关宁军进取山、陕、川、云、贵,客观上为统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又在统一进程中招降纳叛、积蓄反清的兵力与财力。最后 6 年,是其第三阶段,发动“三藩之乱”,并称帝于衡州,数月之后病逝。

对于吴三桂一生中的重要活动作何评价?这个问题早在引清兵入关后不久即已开始,直至今日,绵延 300 多年,可谓众说纷纭,棺已盖而论未定。历史是复杂的,处于复杂动荡之际的吴三桂也是一个个性复杂的人物,对其评价,一定要结合特定的时代特征去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