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过冬方法

植物具有一定的耐寒作用,在某个范围内,它们是能承受得住寒冷的。它们虽然不怕冷,但是冷到一定的温度下还是不行的。一般种子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是0摄氏度。每到冬天,有些地区千里冰封,大地上几乎找不到红花绿叶。但在此时,你也能找到一些不怕冷的“英雄好汉”。

在我国青藏高原上,就有一种叫雪莲的植物。它生长在海拔5000米高处的雪莲,能对着皑皑白雪,开出紫红色的鲜花。阿尔泰山的银莲花,能在-10℃的环境下,从很厚的雪缝中钻出生长。有些松柏类植物,能抵御-30℃到-40℃的低温。在西伯利亚有一种植物,能在-46℃的低温下开花。在自然条件下,它们算是不怕冷的“英雄”了。俄罗斯科学家用人工控制方法,把白桦树放在逐步降温的环境里,它竟能耐得住零下195摄氏度的低温。看了,世界上还真有冻不死的“好汉”。

为什么有的植物能够安稳地度过寒冬?它们又是怎样战胜寒冷的?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必须先了解植物的一些应变能力和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

科学家们通过对春种小麦和秋种的高粱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严寒几乎能完全终止作物的生长,却阻止不了作物的光合作用。

此时,植物生长出的不再是茎和穗,而是积累着成为低温保护层的生物抗寒物质,如蛋白质和最重要的高耗能脂肪类等。

正是这些物质,才使得植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寒冷刺激的敏感。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植物要想免受寒冷的侵害是不可能的。在寒冷的冬季,如果植物细胞内的水冻结了,植物就会很快死去。

在严寒条件下,植物能否成活主要取决于其细胞膜片结构能否保存完整。对此,植物自有妙法。当气温降至1摄氏度时,其细胞内便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这种变化能促使细胞内流出水,并渗入到细胞间的空隙中,在那儿被冻结。冻结的冰层覆盖住细胞,这样既可保护细胞,使其内部不至冻结,又可激发脂肪的进一步积累,增强抗寒能力。一般常见的雪松,其耐寒能力较强,成年雪松可耐零下25摄氏度的短期低温。

耐寒的植物品种都有适寒、抗寒的作用,其奥秘就在于配置在植物体内的各种结构要素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