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抓住戏曲语言的特点

戏曲语言与话剧语言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戏曲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三:

  1. 宾白。宾白可分韵白、口白、方音白三种。韵白是一种朗诵式念白,

    要按一定音韵咬字发音,多用于有身分、有才学、举止端庄的人,包括引子、定场诗、定场白、下场诗等。口白是一种近口语的念白,多用于丑角和身分低微的平民百姓。方音即用乡土音读白。宾白是叙事的手段,比如《窦娥冤》中主要事件,赛卢医赚蔡婆、张驴儿父子救蔡婆、张驴儿向赛卢医讨药、下毒、张驴儿老父喝错汤药、审问、雪冤等,全是在宾白中完成的。宾白还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莺莺把千言万语铸为一句:“张生!此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表现出莺莺的痛楚、担忧、爱恋、矜持等复杂感情。张生于百般无奈之际,又不甘示弱,只好口出狂言:“小生这一去,自夺一个状元。”表现出他既爱好面子又无计可施的书生气,足见其憨直可笑。

  2. 曲词。曲词即戏曲的唱词,古称曲文。从宋代南戏形成以来,逐渐分为本色(如《窦娥冤》)、典雅(如《西厢记》)两种。曲词的语言被称之为“沉思的语言”,常用以揭示特定的内心世界。曲词讲究情境,有时情景交融,景是人物眼中之景,情则寓于景中。《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则以情语为主。情境中,或以乐景写悲,如《牡丹亭》“惊梦”,用景色陆离、春光缭乱的乐景写杜丽娘心中之郁闷;或以哀写乐,如《西厢记》“闹斋”,

    用哀婉气氛写出极乐之情。曲词有时直接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如《窦娥冤》三折中,窦娥被斩前的一段唱,唱词连用了四个“念窦娥”,这里有含冤负屈的诉说,有对自身苦难和往昔生活的回顾,声泪俱下,既表现了窦娥对人生的眷恋,也是对婆婆的哀怜和安慰。

  3. 曲白相生。曲、白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不可把它们截然分开。曲生白,白生曲,二者浑然一体。《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上场时的一句宾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由此唤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一段绮丽唱词,曲词中“原来”是由上句宾白“怎知”来的。接着曲又生白: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这疑诧和不满,又生出对自然风光向往的曲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