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执行措施

  • 张立昌说:“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制胜一招。”
  • 曾宪植说:“一些发展中国家从中得到了鼓舞和启迪,把成功举办奥运看成是实现经济腾飞的良好机遇,把举办奥运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叫做奥运经济。”
  • 山东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规划建设生态省,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秦皇岛成为经济圈中心

1984年8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谷牧听取了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工作汇报,研究了秦皇岛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有关问题。

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铁道部部长陈璞如、交通部副部长子刚、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何椿霖和河北省委书记、省长张曙光等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面对当前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秦皇岛市一定要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尽快开创开放与改革的新局面。

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其中之一,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初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曾8次亲临秦皇岛,为开发区的选址、总体规划和建设倾入了巨大关怀。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人们日益发现,秦皇岛开发区已经成为一座环境友好、功能完善、产业聚集、发展强劲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充满活力的经济亮点,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

在国家级开发区20年成果展上,谷牧来到秦皇岛开发区展区,当看到秦皇岛开发区的巨大变化,谷牧对开发区管委主任胡英杰说:“辛苦大家了,你们干得不错!”

秦皇岛开发区处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回应,数千家大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人流群、物流群最为密集的区域。

广阔的市场腹地为秦皇岛开发区的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十一五”期间,天津渤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形成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三极崛起的态势,这一重大格局的形成,给秦皇岛开发区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近20年时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九五”和“十五”以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综合实力大幅攀升。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纷纷落户开发区。

“十五”期间,秦皇岛开发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生产总值总量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则保持在55%以上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际进入外资、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在全省开发区中保持领先地位。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主要指标也实现了位次前移,有效带动了全市经济的提速发展。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秦皇岛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均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列,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

截至2006年上半年,来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伊藤忠株式会社、澳大利亚邦迪公司、新加坡丰益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韩国LG集团和英国TI集团、日本旭硝子公司、美国ADM、美国铝业集团、台湾万基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知名公司以及中粮、中信、首钢、哈尔滨动力、华龙集团、康泰医学等国内知名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秦皇岛开发区园区功能日趋完备。其出口加工区从2002年6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2003年9月封关运行;燕大高科技园于2000年3月启动,建成6家研发机构,2003年9月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继2004年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2005年1月正式通过科技部审批,晋升为国家级创业中心。

位于秦皇岛的河北省软件产业基地也已开工建设,并初具规模。软件企业已发展到85家,其中14家通过“双软认证”,172项软件产品通过软件产品登记;以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秦皇岛高新技术创业基地、河北省信息技术转化中心和燕大产业园等具有孵化功能的园区形成的孵化器,成为各类起步企业成长壮大的摇篮。

开发区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以美化城区环境、完善城区功能、提高城市形象为主线,精心打造环境牌,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打造出一批具有现代风格、开发区特色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市政精品。

秦皇岛开发区从1999年2月引入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并于2000年12月通过了ISO14001的标准审核,获得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和继大连开发区、苏州新区等之后全国第六家“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单位,2001年3月7日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现场验收,6月正式通过了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示范区的国家挂牌认证,拿到了递向世界的“绿色名片”。

秦皇岛开发区以创新为突破口,秉承优质高效的服务宗旨和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理念。建立了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和企业投产后的经常化服务的“三大服务体系”。

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再次扩区面积16.08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开发区以扩区开发为契机,科学定位,乘势而上,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模和水平。

秦皇岛着力实现强化产业聚集,实现由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着力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从引进资金向引进技术转变。严格土地管理,实现由合理开发向集约利用转变。创新机制体制,现实由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转变。

2008年9月16至20日,为了进一步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帮助会员企业开拓市场、寻求合作商机,由秦皇岛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成晓萍带队,组织市工商联副主席武玲和相关处室负责人、秦皇岛凯成机械施工工程公司董事长陈维宽等企业负责人,赴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参加了由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和二连浩特市政府承办的“2008第十届中国环渤海地区工商联民营经济经贸合作洽谈会”。

与会期间,秦皇岛市代表团一行先后参加了“2008第十届中国环渤海地区工商联民营经济经贸合作洽谈会开幕式”、“2008第十届环洽会七省、区市工商联领导工作交流会”、“2008第十届中国环渤海地区工商联民营企业合作论坛”“二连浩特市政府项目推介会”等活动,聆听了全联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副主任、市工商联主席张元龙,河北省人大副主任、省工商联主席黄荣等七省、市、区工商联领导及蒙古国总商会负责人和部分企业负责人的演讲,参观考察了内蒙古盛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就围绕二连口岸交通物流业、加工业、市场建设以及俄罗斯蒙古国矿产资源和房地产开发等项目进行交流探讨。

二连浩特是我国对蒙古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是环渤海地区通向欧亚大陆的重要节点,这次环洽会除了邀请环渤海地区七省、市工商联负责人和企业参会外,还邀请了来自蒙古国官方代表团、蒙古国企业代表团、俄罗斯企业代表团参会。

通过参加这次环洽会,秦皇岛市的与会企业进一步了解了二连浩特市的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尤其是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商会及企业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为民营企业向蒙古国、俄罗斯等欧亚国家投资发展打开了大门,疏通了环节,对秦皇岛市实施“走出去”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9年4月1日,春日的香港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参加“2009年河北省·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秦皇岛市代表团首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专题招商自选活动。

市政府在香港隆重举办了中国·北戴河新区投资合作恳谈会和中国·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投资发展环境说明会。

宣传推介有声有色,客商云集,建言踊跃,总投资额达49亿元的两个项目也在会上顺利签约。

当天上午举行了中国·北戴河新区投资合作恳谈会。全球CEO俱乐部有限公司、嘉里集团、第一东方投资集团、澳大利亚AGD集团、香港和黄集团、香港和合集团、澳门嘉宝地产、香港工业总会、香港旅游协会、九龙商会和内地多家旅游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等70多名嘉宾代表应邀与会。

新华社、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星岛日报》、《商报》、《信报》、《明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秦皇岛市代表团团长、市长朱浩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朱浩文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也是祖国大陆和世界交往的桥梁,更是秦皇岛市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众多港澳台客商在秦皇岛投资置业、开展合作,都取得了较好回报。秦皇岛地处极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充满现代活力和气息的海滨城市。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独特的滨海岸线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被誉为中国“长城海滨公园、休闲度假中心和滨海观光胜地”。健全畅通的海陆空交通网络,配套完善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亲商、富商的投资政策,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众多客商投资兴业。

朱浩文说,秦皇岛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为主体、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服务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全力打造中国北方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港口物流集散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

朱浩文指出,北戴河新区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自然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市委、市政府立足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和资源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提出保护、开发、建设北戴河新区的战略构想,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城市空间、提升产业层次、建设沿海强市的重要着力点和战略突破口,坚持人文生态立区、新兴业态兴区,建设以人文与生态为核心的中国北方休闲旅游文化新区,着力打造建设沿海强市的新引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中国北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秦皇岛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洪卫介绍了北戴河新区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情况。

副市长刘辰彦主持会议。市领导还与与会嘉宾就共兴共赢、共谋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客商具体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了阐述解答,并向客商发出来秦皇岛市投资考察旅游观光的真诚邀请。

当天上午的会议上,市政府与全球CEO俱乐部有限公司签署了建设全球CEO北戴河国际会议中心暨山海关休闲度假基地项目协议。秦皇岛鼎达房地产开发公司和香港宏进集团签署了总投资额30亿元人民币的海港区新农村建设项目协议。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数据产业基地的宏伟计划同样深深吸引了业界关注的目光。在4月1日下午举行的中国·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投资发展环境说明会上,近百名客商与会倾听。

朱浩文在致词时向嘉宾介绍了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指出,21世纪是数据化、信息化的时代。数据已成为继实物资源之后又一重要战略性资源,以数据产业为基础的新经济正成为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领地。

朱浩文说:“秦皇岛地处极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具备发展数据产业的区位、资源、交通和环境优势,特别是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省级软件产业基地于一体的产业平台,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秦皇岛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稍后,朱浩文又介绍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在商务部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我市正在全力加快国内首家数据产业专业园区——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的建设,构建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产业关联企业,打造世界知名的数据产业集群地。希望与港澳台业界朋友在数据产业及更广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优势的互补与叠加,共创互惠双赢的美好未来。”

会上举行了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网站开通仪式。香港台湾工商协会会长江素惠女士等与会代表发言。

大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1984年9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

这是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享有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并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管理体制的经济区域。

大连市人民政府在开发区设立管理委员会,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开发区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大连开发区依靠1000万元的财政贷款和2.3亿元开发性贷款起步。

事实上,大连在1980年就提出要建设开发区。1980年,中央在南方沿海创建了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这在辽宁引起了强烈反响。

当时辽宁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就向大连市委提出一个问题:“南方建设特区,大连怎么办?是不是也可以要求建设特区?有没有条件建设特区?”

1980年8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来到大连,大连市长崔荣汉向谷牧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北方是否也可以建设一个或几个特区?大连基础比较雄厚,如果建立类似深圳的特区,将会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谷牧很严肃地说:“我问你们:第一,什么叫特区?第二,大连为什么要建特区?第三,大连有什么条件建特区?”

实际上,谷牧的提问别有深意,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央决定在深圳等地建设特区,还在观察它的作用、效果,也就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

谷牧说:“对于建特区,我们党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对可能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我们还缺乏准备,而且对办特区,意见也不完全一致,所以只能先开几个城市作为试验田。”

虽然未能破冰,但是大连却在有意关注着开发区的未来。

1984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开发区大有希望”推动了大连开发区的开发开放。大连开发区的发展对整个东北发挥了辐射、带动和示范的作用。

同年3月24日,崔荣汉率人到北京怀仁堂向中央汇报大连准备建立经济开发区的事情。35岁的薄熙来作为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干部也参加了会议。接下来,薄熙来被任命为大连开发区第一任党委书记。

大连的开发区将要建在哪里?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这时,名不见经传的渔村马桥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马桥子东临大窑湾港,南濒大连湾,港口优势十分明显。虽然它离大连市区27公里,比许多其他的开发区的选址都要离市区远,但显然“以港兴区”和对东北腹地的牵动作用成为了选址时考虑的重点,依托“城市”这座平台,会把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拓展到最大,正因为如此,大连开发区从一开始的规划上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园区和加工区,而完全是一个新市区的定位。

1984年8月15日,国务院的3位副总理万里、谷牧和李鹏来到大连开发区视察工作。

在长岭山上,万里在观看了整个开发区的蓝图后称赞说:“这个地址选的好。”

谷牧同志接着说:“这里离铁路、公路、港口、机场、水源、电源都不远,交通方便、风景优美,是建设开发区的好地方。”

开发区总体规划初步完成后,《大连日报》有文章描摹了未来的工业区、生活区、滨海公园等美景,令人耳目一新。

10月15日,在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引下,一群拓荒者来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在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播下了现代文明的种子。

大连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者,在开发建设伊始,就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方针,把开发区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来规划,作为现代化新市区来建设,坚持走工业化,产业化带动城市化的道路。

金马路的建设,标志着大连开发区开始从美好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金马路的修建开始1984年年底。当时,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香港地区的专家提出作为城市主干道,金马路的控制红线宽度最好设计为100米。

谁知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都认为这种规划设计对于一个刚刚兴建的城区来说简直“太浪费了”,甚至“太不可思议”。然而,他们还是做了,理由是要对得起发展,对得起后人,要几十年甚至100年都不落后。

与此同时,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若干优惠待遇的规定”、“企业登记管理办法”、“涉外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劳动工资管理办法”、“土地使用管理办法”等。

这是全国首次以地方法规形式公布的开发区管理文件。

1984年10月28日,日本前外相、日本内外政策研究会会长大来佐武郎率考察团来大连访问。

期间,大来佐武郎的夫人说要去“卫生间”,但在当时的开发区,哪有卫生间可言?翻译无奈只能把外相夫人领到旱厕,夫人掩鼻而退。

在国际友人面前的尴尬,于是,崔荣汉下决心修建一流的宾馆和写字楼。

崔荣汉说:“有了一流的宾馆和写字楼,外商才相信我们是真干,他们来到这里有住的地方,有办公的地方,才有可能来投资,这就是梧桐树啊。”

那时,人们总结出一套外商来考察投资环境的顺口溜是“一问电话二问路,三问水电四问住”。

大连开发区的发展路程的确不是一帆风顺的。1985年,由于经济过热,国家不得不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要求控制基本建设项目等。

似乎一股倒春寒扑面而来,更为严峻的是,大连开发区最初高起点的基础建设,开工第一年就投入了两亿元的建设资金。

国务院特区办的一位领导在视察后严厉批评了大连,随后国务院特区办还下发了一个通报,没有指名地批评了大连开发区。

通报下来之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公司经理范永昌的嗓子一下子就哑了,布置工作时要靠手势和笔纸才能进行。

不仅如此,当时在大连市部分干部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批评意见。

思想的禁锢再次得到了现实的嘲弄。在随后的日子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不断滑落,先后被天津、苏州等开发区超过,曾经的“神州第一开发区”只能看着追赶者远去的身影自怨自艾。

最后落户到天津的摩托罗拉以及三星,最开始都是属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由于国家产业布局以及自身认识等问题,大连开发区最终与世界两大巨头企业擦肩而过。

如同分娩,阵痛之后就是一个崭新的生命。

有了开发区,就要谈到外商来华投资,也就不得不谈到日资企业。

日本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华投资的,中国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就是落户在大连开发区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

1987年,已经是大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范永昌赴日本招商,其中拜访的一个企业就是占据微型电机马达世界一半产量的万宝至马达。

当时,与大连竞争的还有上海和天津两地。当万宝至马达负责考察投资环境的西村祥二考察三地之后,认为大连建厂的优势比较多。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闻中心主任王国栋至今还记得西村祥二所说的大连优势:“一是大连市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热忱欢迎万宝至到大连投资,因此前去投资之后好联系,易办事;二是大连会日语的人多,为公司的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三是大连能够吃到生鱼片。”

1991年3月,经国家批准,在大连等市建立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同年11月12日正式挂牌。

大连开发区建区以来,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天津以国际新区为目标

1984年12月6日,天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为中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英文名称缩写是“TEDA”,音译为“泰达”。

“泰达”位于天津市东60公里,紧邻塘沽区。总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此外,还分别在武清县、西青区和汉沽区辟建了逸仙科学工业园、微电子工业区和化学工业区等3个区外小区。

“泰达”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托京、津,辐射三北,其所在的环渤海区域是一个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市场容量大、购买力高的黄金地带,具备发展工商业的良好条件。

1985年,在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长李瑞环提出了“一条扁担挑两头”的构想,即“整个城市以海河为轴线,改造老市区,作为全市的中心,工业发展重点东移,大力发展滨海地区”,并“开辟海河下游新工业区”,“建设发展滨海新区”。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于1986年8月4日获国务院原则批准,并作了8点批复,强调天津市工业发展的重点要东移,要大力发展滨海地区,逐步形成以海河为轴线,市区为中心,市区和滨海地区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大的方略确定,大的发展要靠自己。大的发展契机就在眼前,大的机遇已与天津擦肩。

在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敢冒风险抓机遇,困难面前争主动”这14个字读起来顺口,说起来铿锵,做起来却谈何容易!抢抓机遇是一种风险,困难面前不是等靠要,要主动去解决。

1991年5月12日,天津经国务院批准,又设立天津港保税区。这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保税区,具有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加工和商品展销四大功能,享有海关、税收、外汇等优惠政策,是高度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

1993年2、3月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型招商洽谈会,正式拉开了国际招商年的序幕。

1994年3月,天津市长张立昌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郑重宣布:

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张立昌的建议,得到了全体与会代表一致通过。

同月,张立昌市长在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滨海新区建设目标:

要经过10年左右的开发建设,使新区国民生产总值和出口创汇都占到全市的40%以上,随着这一目标的逐步实现,就可以为老企业创造休养生息、焕发青春的条件;就可以形成以老城区支持新区,以新区带动老城区,新老并举,共同发展的局面。

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制胜一招。

为加快滨海新区的建设,天津市决定把起步高的新项目往这里摆,市中心一些老企业也逐步向这里调整。重点开发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使滨海新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这就是先任市长、后任市委书记的张立昌对滨海新区一班人的要求。

张立昌说:“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里,跨世纪的希望在这里;因为在这10年里,要达到‘南有上海浦东,北有滨海新区’这个大目标!”

1993年,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就对滨海新区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市政府研究滨海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的会议上,市长张立昌就提出了力争10年把滨海新区建成以高科技、外向型为主导,重化工为基础,商贸金融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新经济区。

从1993年下半年和1994年,新一届的政府在天津掀起了招商引资的狂潮,在全国形成了一股“天津旋风”,在东南亚、在欧美,天津成为外商们投资的又一亮点。

1993年10月25日,市政府研究滨海地区总体发展规划。

张立昌在会上强调:

必须以新的思路、新的招法加快形成新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力争10年左右,把滨海新区建成以高科技、外向型为主导,重化工为基础,商贸金融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新经济区。

1993年12月7日,张立昌在韩国汉城举行的“天津在韩国投资环境说明会”上说:“今年7月,本届市政府组成后,我带领全体副市长首先召开了外商投资企业外方经理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在天津投资的各国朋友的意见。我签发了本届市政府发布的第一号令,即《天津市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工作效率的若干规定》。”

1994年2月12日,市政府成立实现四项目标领导小组及第一、二、三、四分组,第四分组又称天津市滨海新区领导小组,组长李盛霖,常务副组长叶迪生,副组长王德惠、辛鸿铎。

天津市民明显地感到新一届政府一股先声夺人的态势,而同时,滨海新区的领导班子也首先感到了自身的压力。

因为天津市已明确,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滨海新区,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要以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现代工业为基础,开放型经济为主导,商贸、金融、旅游竞相发展,形成一个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面向新世纪的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2月16日,滨海新区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成立了滨海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部署了滨海新区有关规划编制任务。

3月2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三五八十”四项阶段性奋斗目标,确立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谁能料到,这一片普普通通甚至荒凉的土地上,竟蕴藏了这么大的经济发展潜能,竟有这么大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日月如梭,编织着时间的经纬线,沿着这纵横交织发展的经纬线,我们看到滨海新区的一步又一步扎实的脚印。

副市长、滨海新区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叶迪生说:“我们一班人很兴奋,感到新一届的政府大胆求新务实。对滨海新区的定位不仅准确,而且为后来国务院对天津的定位有很大的作用。”

1995年1月11日,张立昌市长会见了美国科尔中国公司总经理凯·孟开希和美国通用仪器公司全球生产部总裁尼尔森先生一行。

凯·孟开希说:“去年底张立昌市长在国际企业发展年会上发表的演讲十分成功。在欧洲和美国大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我们走遍了中国的开发区,大家一致认为天津开发区的投资环境是最好的。”

张立昌毫不掩饰地说:“天津开发区已成为全国最好的投资地区,它和保税区一起,成为天津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和天津21世纪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必将推动滨海新区的加快发展。”

1996年,以“96环境年”为行动纲领的持续努力,已悄悄改变着这里的面貌。

60万平方米的泰达公园已经兴建,宽150米的绿化带已融入2500米长的主干道两旁,全区铺草植树已达百万平方米。这些举目可见的绿色来之不易,他们在盐碱滩涂上通过排水洗碱等技术手段创立花香草绿的美,受到全国绿化委员会的表扬。

同时,在双语制国际学校的朗朗读书声中,在泰达国际超市的兴旺交易中,在泰达国际会馆的欢声笑语中,人们更会发现,这里在投资环境、城区环境、人文环境建设上,正在全方位地推进。

天津开发区艰苦创业于盐碱荒滩,从一开始,就着力形成两个文明相互促进的局面。

全区坚持发展健康、科学、高层次的项目建设,严禁一些投机商带来的弊大于利、低层次的东西。截至1996年上半年,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56家,在全国各开发区10项经济指标考核中,8项居第一,两项第二,已形成的电子、生物工程、机械、食品四大产业群,其工业规模、科技含量、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天津开发区当年在盐碱滩上起步时,一些人不免有所疑虑一样,一开始也有人对滨海新区的设想感到困惑。

但两年过去后,人们看到,在这片盐碱滩上竖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到1995年底,滨海新区建成面积近125平方公里,累计签约“三资”企业达6112家,占全市的65%,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1.6亿元,占全市26.3%;口岸进出口总值217亿美元,约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名副其实地成为天津的“摇钱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100家大的跨国公司有60家来滨海新区投资。美国摩托罗拉已投资10亿美元,1995年创下销售收入74亿元人民币、出口额3000多万美元的佳绩。

在滨海新区办公室,周密筹划了投资亿元以上的10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津滨高速公路已进入实质性运作,投资2.8亿元的彩虹大桥业已开工,应邀前来的加拿大专家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滨海新区战略管理信息系统。

到1999年,经过5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1999年9月,市委书记张立昌在开发区、保税区调研时强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千方百计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

历史的脚步跨进21世纪,一条牵动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巨龙”,正跃起在环渤海中心地带的一片热土上。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而奋勇前进的这条“巨龙”,就是崛起的天津滨海新区。

10年建成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做出的战略构想,天津人民为此扎实苦干7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们根据本地实际,选择区位条件良好、经济要素齐备、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进行整合开发,使其成为天津具有聚集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现代化工业基地,从而增强“入世”后的竞争实力。

2001年8月,天津海关的主要部门迁址开发区,方便了企业通关作业。

2001年11月15日,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冲刺亿吨的目标提前实现,一跃成为我国北方的第一个亿吨深水大港。

实施“十五”计划第一年,以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为骨架的天津滨海新区依托三北腹地,先导、辐射效应进一步强化,天津10年建成滨海新区宏伟蓝图已凸现出基本的轮廓。

200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十五开篇”刊登《天津扎实苦干建设滨海新区》的报道,并配发了编辑点评。点评说:

10年建成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做出的战略构想,天津人民为此扎实苦干7年,取得可喜的成就……

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区域。

以摩托罗拉、雀巢、SEW、诺和诺德等跨国企业为代表,形成了电子通讯、食品、机械、生物医药4大支柱产业,经济飞速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综合实力在全国57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一,成为“滨海新区”的龙头和天津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联合国工业开发组织世界范围评选出的100个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天津开发区也榜上有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骄傲,在世界的出口加工区中也堪称典范。

2005年3月6日下午,温家宝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天津厅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温家宝提出了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指示。

同年10月1日,胡锦涛视察天津,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根据跨世纪的宏伟战略,以“二十一世纪亚洲最大、中国最好的现代化工业区”为目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次创业”已奏响了序曲,新一轮投资环境、城区环境、人文环境等全方位园区综合建设工程同时启动。

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说:“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管理现代化为支撑,城市现代化为标志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将会呈现在世界的东方!”

天津开发区坐落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可以方便的辐射广大的内陆地区。通过津京塘高速公路和铁路与北京、天津相连,另有多条高速公路与天津相连。

运行于开发区、天津、北京间的城际列车采用了中国最先进的子弹头式高速列车。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80公里只用两小时、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8公里仅用40分钟、天津新港5公里10分钟可到。

开发区是亚欧大陆桥东端,与9条主干铁路和10条主干公路相连,通向主要国内市场。

开发区通过10余条主干公路与全国公路网连通,经北京-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到北京1.5小时车程,山海关-广州高速路、北京-福州高速路均距开发区不远。

最近的港口及距离是天津新港,铁路距离5公里,所要时间10分钟,道路距离两公里,所要时间6分钟,最近的公路是京津塘高速公路,最近的机场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距离38公里,所要时间40分钟;最近的铁路站是天津站,距离50公里,所要时间0.7小时;最近的报关地是天津开发区海关。

走在开发区,会时时感受到繁华都市的浓郁气息。蓝天白云下,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泰达国际酒店、泰达国际心血管疾病医院、市民广场、泰丰公园和鳞次栉比的生活小区,像激越昂扬的旋律中的一组组音符,谱写成了一首阳光的交响乐。

水的再生,物的再生,带来的是自然环境的再生和人的精神风貌的飞扬。南开大学一位教授这样形容:“看着本来是一池子污水,经过这么一回收,一转化,就变成了能浇树、浇花的好水,甚至能直接饮用的纯净水。你说神奇不神奇?如今的开发区,也就成了自然泰达。”

开发区,也成了天津滨海新区解决就业的风水宝地,安排了将近14万个就业岗位。包括相邻的塘沽、汉沽、大港各区,包括西青、蓟县、宝坻、宁河等县,也包括了来自天津市区的从业者、下岗分流职工。

尽管开发区注册的上万家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占大多数,但是,生产、管理、销售、采购、研发和零部件配套,都已日益本地化。

据一份资料显示,仅摩托罗拉公司的管理干部就有85%是本地的,销售队伍有98%是本地的。这种本地化趋势也成为泰达加速与国际接轨、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发展的基础。西方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世界尖端的科学技术,风云诡谲变幻的国际市场上的应对策略,都成为很好的养分。

产业链上的配套服务厂商,也为国内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机会。

开发区积极构建与世界交流的平台,伸出了许多触角。投资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阔。从房地产、旧城改造、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到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纺织服装、垃圾发电,再到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国内外资本运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谈起辐射带动,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李勇非常激动,他从生产总值的带动、产业结构的带动、对天津市本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技术水平的带动和财政税收的带动,都说得很精粹。

李勇特别提到了思想观念的带动,经营理念、法律意识和先进文化的带动。

以“21世纪现代化国际工业新城区”为目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塑造与国际惯例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投资环境。

2007年,天津港累计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准箱。

天津港70%左右的货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以外的各省、区。

北京市强化辐射效应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环渤海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的首都北京,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中关村科技园,成为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区重点城市的最大筹码。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国家、中央领导曾先后多次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指导工作。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七园的发展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

园内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其中有联想、方正等国内知名的公司,还有诺基亚、惠普、IBM、微软为代表的1600余家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12家,其中包括研发机构41家。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近年来致力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在硬件建设环境方面,加大规划和投资力度,在中心区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加速建设了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区,中科院科学城、北大科技园和清华科技园。在发展区重点规划建设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专业化产业基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产业化空间。

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10多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

中关村科技园日益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十分重视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各类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申办权。从这一天起,到2008年还有7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北京如何充分地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实现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理念的同时,不但有效地促进首都经济的提升,而且推动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摆在所有北京人,乃至全中国面前的重大课题。

北京申奥成功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因此,它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提高我国政治地位,树立我国的良好的国际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都国际机场连接了全球180余个城市,2008年扩建完成后,年客运量达到6000万人次、货运量达到180万吨,步入世界10大机场行列,这一条件被认为是北京临空经济的发展的强大支持。

临空经济区已正式列入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是政府在产业规划、土地供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方面予以扶持的6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志毅介绍正斥巨资建设的首都航空城时说:“首都航空城的建设将对京津冀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起到深远意义。以航空运输为平台的航空城将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成为外向型经济增长极,并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不可或缺的战略性组成部分。”

按照2005年北京市政府方面的规划,未来临空经济区将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逐步形成高科技制造暨出口加工、现代物流暨保税、现代加工制造业、国际展览展示、国际商务和生活服务配套等6个功能区域。

顺义区招商局局长胡杰说:“北京临空经济区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增长点。在2010年前,逾百亿美元将投资临空经济区,到2020年,临空经济区经济总量将占该市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这时将对环渤海地区起到更为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最终成为亚太地区较发达的经济区之一。”

2008年2月14日下午,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深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调查研究。他强调,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实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

郭金龙和副市长陆昊首先来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诺基亚中国公司总部,察看了诺基亚通信公司的生产车间,了解诺基亚手机的生产和研发情况。随后,郭金龙来到京东方科技集团和中芯国际公司,察看了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和集成电路生产线。

郭金龙还详细了解了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情况,并听取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汇报。

郭金龙强调:

要充分认识建设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意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在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方面理应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区中体现自身经济价值的桥头堡和前沿基地,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进一步发展高端产业,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提高质量,以产业兴城,推动亦庄新城建设,实现北京城市区域功能定位要求。

辽宁抓住大开发机遇

2005年10月27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在锦州市召开辽西地区市委书记、市长座谈会,听取关于制定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建议,研究加快辽西沿海经济区开发开放等重要问题。

辽西沿海经济区包括锦州、葫芦岛、盘锦、阜新、朝阳5个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重点开发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和辽西锦州湾,通过‘三点一线’大开发,形成沿海与内地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决策,推动辽西沿海经济区进入加快开发开放的新阶段。

省委书记李克强,省委副书记、省长张文岳作了重要讲话。

李克强说:“辽西地区虽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相对落后,但要看到辽西地区处于环渤海湾关键地带,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必须从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看辽西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时将辽西沿海经济区作为我省推动环渤海地区开发的战略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加快开发开放进程。”

李克强强调,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的关键是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把辽西地区定位为辽西沿海经济区对于抓住环渤海湾开发机遇,树立大开放思想,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要着眼全国发展的大格局,科学制定辽西沿海经济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李克强说:“要着眼于我省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半岛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的战略全局,科学确定辽西沿海经济区的规划目标。”

李克强指出的规划目标是:

1、要围绕锦州、盘锦、葫芦岛建设辽西沿海城市群,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带动整个辽西地区的发展。

2、阜新、朝阳等辽西北地区要强化开放意识,既作为腹地,也作为近海城市,主动加入环渤海湾开发建设之中,依托沿海城市群,加快外向型经济体系建设。

3、把锦州湾开发作为辽西沿海经济区建设的突破口,把锦州湾规划建成亿吨大港,发展临港工业,带动辐射腹地发展,形成辽西地区对外开放新格局。

李克强强调:

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必须加强环境建设。这既有软硬环境建设问题,又有资源整合问题。要围绕开发开放对港口、公路、铁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推进港口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要加快完善高速公路和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进一步强化辽西沿海经济区与京、津、唐经济圈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连通功能。

要加快滨海大通道建设,整合出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沿海经济。

在座谈会上,张文岳强调指出:

各市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发挥各自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共谋辽西沿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

张文岳对辽西沿海经济区发展提出六点意见:

一是要认真贯彻中央11号文件和国办36号文件精神,按照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要求,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沿海开发和对外开放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地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和支持全民创业,强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辽西经济振兴。

三是要全力构建具有辽西特色、体现辽西优势的新型产业群,以工业为主推动辽西沿海经济区发展。

四是要为辽西沿海经济区发展提供基本保证。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全面提高科教水平。吸引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水平技术工人,努力解决辽西地区发展中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强硬环境和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按照构建和谐辽宁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辽西地区扶贫、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力度,确保辽西地区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六是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增强辽西地区区域内的经济关联性和经济互补性,进一步整合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张文岳说:“要增强辽西地区的对外开放性和对内开放性,以锦州湾开发为龙头,加快建设贯通辽西地区的通道,大力发展腹地经济,使腹地经济与沿海港区良性互动。打破各市间的行政界线,建立统一市场,逐步实现发达的中心城市、次发达的卫星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梯次性发展。”

在座谈会后,李克强、张文岳实地考察了锦州港和西海工业园、白马工业园建设情况,并就做好锦州湾开发建设规划提出重要意见。

2007年6月10日至6月15日,以采访报道“五点一线”及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主题的“全国网络媒体辽宁行”活动举行。由中央及全国知名网络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对辽宁省加强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辽宁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报道,这次活动也向社会展示了辽宁沿海开放的重大成果。

2009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来自辽宁省的代表建议,将沈阳经济区列入被誉为“新特区”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在行政管理、财政金融、资源配置、产业链发展、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等领域,探索建立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这意味着,在打造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的同时,沈阳经济区把眼光投向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3月11日,辽宁省代表一份关于将沈阳经济区设立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议正式向大会提出。

沈阳经济区是指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汇聚的沈阳、鞍山、抚顺3个特大城市和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5个大城市。该区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已形成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煤炭、电力、建材等较完备的重化工业体系,其主导产业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优势。

赵长义等13位代表在建议中说,沈阳经济区地处我国东北腹地,是连接内地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咽喉”和“要道”,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沈阳经济区工业聚集特征明显,发展主题突出了新型工业化,在此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会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积累实践经验,促进传统工业由大变强,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崛起之路。

代表们说:“集中力量把这一地区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经济隆起带,有力推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促进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空间。”

代表们认为,沈阳经济区发展要进行的系列探索和创新举措,需要这样的国家级“平台”。

代表们说:“当前,浅层次的、相对容易完成的改革任务基本上都已完成,改革逐步迈进‘深水区’,各项改革正向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挺进。”

从2003年起,该区内城市成立了协调合作机构,建立了高层协调机制。辽宁省政府也成立了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经济区重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督促落实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协调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沈阳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已经颁布,各产业带规划、城镇带规划业已完成待批。该区业已签署50余项合作协议,促进了区域内优势产业整合,形成了全方位开放与广泛合作的良好区域环境。

为进一步加大沈阳经济区改革创新力度,辽宁省开展了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

2008年5月,辽宁省专门邀请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领导来指导申报工作,还组织人员赴武汉城市圈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学习考察。

在国家正式批准之前,本着“边申报、边组织实施”的原则,辽宁省抓紧研究出台人口管理、社保、金融、通讯、卫生等方面改革措施,争取尽快突破,切实使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打造半岛城市群

2003年,中共山东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明确提出:

规划建设生态省,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

从历史上看,山东与环渤海经济圈的辽宁、河北两省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经济交往与联系。

自国家提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后,山东与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合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由此,山东加快了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融合。

2003年9月26日,山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做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

紧接着,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正式颁布实施《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这标志着山东省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003年12月,山东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五部门组成的生态省建设宣传教育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省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4年7月和8月,山东省举办了全省市级领导干部生态省建设研讨班、县、市领导干部生态省建设培训班。在省委党校、省军区、省直有关部门、部分市、县举办了10余场生态建设学术报告会和辅导报告。

山东省人大于8月份召开了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省建设座谈会。

9月16日至18日,在青岛成功举办了“山东生态省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一届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中国、韩国、日本、美国等11个国家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802个单位参加了会议,为生态省建设打造了宣传教育和交流工作的平台。

山东省编制完成的《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省政府组织的省部级专家论证。其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把山东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

总的指导思想是:

紧紧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和”两个提前“的总目标,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3大重点和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绿化、污染防治4个关键环节,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安全体系和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全省17市依据《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

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应把握的原则、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编制的组织管理等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并组织高层次专家进行论证,保证了生态市、县建设规划的编制质量。

规划要求,各县、市、区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要结合本地实际,发挥本地优势,要突出重点、体现区域特色,要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实现规划目标的措施尽量做到工程化、具体化、明晰化、时限化,把生态县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

2004年,山东省章丘市、胶南市等6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先后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全省已有94个县、市、区成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有6个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全省已有10个城市被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2004年,山东省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了6个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并命名了1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同时,山东省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并规范经济社会活动,初步建立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试点。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省200家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鲁北化工集团、潍坊海化开发区等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

县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山东省特别要求,在生态建设工作中,遵循自下而上的创建思路,以生态县建设为基础,以抓好生态建设项目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十一五”期间,山东的一个大动作是要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以带动整个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进而辐射腹地,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市。在这个大部分由海岸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重汽、胜利油田、齐鲁石化等国内知名企业,紧紧地附着在这条城市链上,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制造产业带。

2005年1月14日,山东省发改委编制规划,在20年内,胶东半岛的青、烟、威3市将建设轻轨725公里,实现3个市市区内、市区至重要卫星城的快速、方便连接,使之能够在一小时内到达。

按照规划,烟台和威海两市有望在2010年前实现轻轨直接相连。烟、威之间的轻轨起点分别在烟台火车站和威海火车站,总长度79公里,其中烟台市域内长度为56公里,威海市域内长23公里,途经旅游胜地养马岛。2010年之后,烟、威两市将再各自增建120公里的轻轨线路。

按照规划,青岛2010年前也将建设中心城区连接卫星城的轻轨,长达79公里的线路,分为薛家岛—开发区—胶南和城阳—棘洪滩—胶州两段,西海岸的开发区和胶南、城阳、胶州三大卫星城将首先连接在一起。

2010年之后将是青岛市轻轨交通大发展的时期,新建总长达317公里的轻轨线路。届时,青岛市城区与主要卫星城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以及城区与主要风景区之间全部由轻轨线路连通,青岛一小时经济圈将打造完成。青岛的城市轻轨交通系统将与其地铁系统共同构成青岛市的快速轨道交通网。

2005年1月17日,省长韩寓群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体系编制已经完成,区域内部合作全面启动,‘8+2’无障碍旅游区、胶东半岛三市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机制开始建立。”

1月18日,青岛、烟台、威海召开市长联席会议,决定建立青烟威三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三市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沟通协调,通力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

2月3日,山东省政协委员在政协第九届山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将滨州市纳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议提案。

2005年4月12日,经山东省政府同意,《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提出,要按照一小时通勤的要求,加紧构筑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各具特色的都市圈。到2010年,基本实现100公里范围内的通勤连接;到2020年,通勤范围争取达到200公里。

5月25日,由北京大学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评审会在济南由省政府主持召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规划方案通过评审。

按照该规划,将打造由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和日照8个城市组成的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其间将以青岛为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副中心城市。

5月30日至31日,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在青岛召开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工作会议。

会议主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进一步加快青岛的发展,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做出全面部署。

省委书记张高丽指出,要抓住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的机遇,充分认识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度重视加强生态保护,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再上一个新水平。

2005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公布2005年上半年七大城市群经济运行的情况。

这七大城市群包括山东半岛、中原、辽中南、关中、武汉、哈长和长株潭7个地区。

根据发改委的统计,山东半岛、辽中南和哈长地区经济总量已具相当规模,经济总量分别达到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78%、47%和48%。从产业结构看,七大城市群的第一、三产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除哈长地区外的其他城市群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七大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35%,其中山东半岛的投资总额已超过京、津、冀与珠三角都市圈,约为京、津、冀的114%、珠三角的166%。

2005年9月5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青岛、济南、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8个城市和韩国的釜山、大邱、仁川、水原、群山、安山、龙仁、平泽等8个城市的政府代表团成员汇聚青岛,参加山东省政府与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山东省)—韩国城市经济交流会议”。

与会者认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不断加快的需要,双方城市和政府应该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次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韩国驻青岛总领事辛亨根认为,为了应对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应继续探索崭新的合作框架。

这样的合作框架之一就是韩中“8+8”城市经济交流会议,希望其成为加强地方政府力量的重要契机。

10月22日,“2005山东半岛城市群人才联盟人才交流会”在济南举办。

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八城市联手搭建的这一区域人才流动平台,吸引了山东省内外近300家单位参会,并带来了7000余个就业岗位。

2005年10月21日,在山东考察访问的日本关西地区经济界访问团表示:日本企业在华投资更青睐山东,并将其视为在华投资首选地。

创建北方技术转移联盟

2005年4月29日,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环渤海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和山东两市五省(区)的技术市场管理部门及技术经纪机构共同发起创建的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宣告成立。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区位优势突出,科技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较差,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为充分发挥两市五省(区)各自优势,加强技术、资本及相关资源整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多年来,两市五省(区)技术市场管理部门和技术经纪机构加大协作力度,并积极酝酿组建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

在当天的联盟成立大会上,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天津市科委成果市场处、河北省科技厅成果市场处、山西省科技厅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内蒙古技术市场促进中心、辽宁省科技厅成果市场处和山东省科技厅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共同签署了《环渤海技术转移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市五省区的区域技术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联盟成立大会上,科技部计划司巡视员申茂向大家作了讲话,希望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今后加强开拓,注重创新,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来自两市五省、区科技厅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继2005年1月27日东北技术转移联盟成立之后,仅仅时隔3月,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便宣告成立,这给我国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5年10月31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宣布:?作为国家海洋局北海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环渤海经济区去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超过4000亿元,占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环渤海经济区当时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龙头”。

自“北海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成立5年来,北海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一是讲政治;二是讲力度;三是讲策略。

讲政治是指各沿海省市针对地方管理条块分割等不利因素,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大胆开展工作。

讲力度是说初步实现了监控、管理、处罚的高密度、高效率。以养殖用海确权发证工作为例,各地基本达到了90%以上,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相对简单的地区,确权发证率已经达到了100%。

讲策略,就是在贯彻管理意图的手段上大胆创新,有新思路。通过教育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生问题区别对待、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等创新方法,突破了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瓶颈和难关,实现了由乱而治,基本上做到了应管尽管。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王志远说:

做好“十一五”规划中的环渤海区域省、市的海洋规划工作是这次会议的中心工作。海洋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标就是要树立“大海洋”意识,要充分发挥区域海洋范围内的省市联合发展优势,共促区域海洋经济和谐快速地发展与繁荣,这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责任。

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北海区海洋规划,这是海洋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能否最终实现海洋经济和谐发展的前提。“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将进入实施阶段。

因此,要充分认识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靠海而富,因海而强”的认识,树立北海区良好形象,全面做好“十一五”北海区海洋规划工作。重点建立综合管理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就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和运作方式做更深入的探索,最终达到整合海区信息、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的目的。

环渤海经济区未来发展的难点和矛盾是海洋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怎么解决这个矛盾?与会代表纷纷畅所欲言。

天津市海洋局局长张海河认为,必须进行大区域合作与协调,把海洋资源化管理上升为海洋行政管理机制。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保民认为,渤海海洋环境保护需要“撒手锏”,应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与整治。

同时,代表们还认为,陆域与海域的界线问题也是当前需要划清的主要难点。依靠初级海洋资源开发、劳动力丰富的现有模式,已经很难再维持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增大科技含量已经时不我待。

此外,海洋资源利用“无序、无度、无偿”状态,管理交叉执法,地区与产业间缺少协调等现象,也暴露出传统的海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形势,不能适应现代海洋经济的新需求。

来自环渤海经济区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与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局、河北省海洋局国土资源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天津市海洋局、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