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 图1

引 言

世界著名的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终生追求真善美,道德文章皆为世人所景仰。他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问世已逾百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国均有众多读者, 而且被俄、英、法等国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从本世纪初,我国就开始介绍他的作品,现在他的重要作品都有多种译本。我国读者对他的作品也颇为熟悉。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人物是以他的父母两边的亲属作原型的,许多情节也跟他个人的经历有联系。因此,要了解他的作品,研究他的写作方法,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

另外,托尔斯泰也是一个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他不仅有一整套理论主张,而且也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众多信徒。他的思想方面的著作和身体力行的情况,我国介绍得很少,这对全面了解托尔斯泰的为人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他至今仍然被公认为 19 世纪重要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活动,当时乃至于现在在俄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很大影响。人们那么景仰他,爱戴他,不仅因为他是一个伟大作家, 而且——我们认为尤其是他在世的时候——可能更因为他是一个高风亮节的社会活动家。因此,我们认为,对他的思想主张形成过程以及他身体力行的情况,决不能因为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加以轻视。至于他的思想主张的对错,那自然应当由历史来下结论。

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可以说是在一种无人严格管教的情况下长大的,不断受到邪恶环境的腐蚀,但他终于能通过自我完善的途径,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一代伟人。这个过程,也是一般读者感兴趣的,而且对于立志向上的青年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论述托尔斯泰生平的著作虽不能说汗牛充栋,但也的确是卷帙浩繁,不知凡几。不仅有俄国人写的,也有其他国家的学者写的。由于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且为了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自然会有不同的写法。

我们这本小书是为普通读者编的通俗读物。我们只是在前人提供的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剪裁、编排,用流畅的文字准确地向中国读者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本书虽不是深入研究托尔斯泰生平的专著, 但也完全可以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而对于有志深入研究托尔斯泰生平的读者,则可以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入门向导。读者如想做深入研究, 自然应当去读更专门的著作。这里我们想提出两部系统研究托尔斯泰生平的著作供读者参考。一部是他的秘书古谢夫写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传记资料),第一卷涵盖的年限是 1828—1855,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出版社(下同)1954 年出版;第二卷涵盖的年限是 1855— 1869,1957 年出版;第三卷涵盖的年限是 1870—1881,1963 年出版;第四卷涵盖的年限是 1881—1885,1970 年出版。以上各卷自然都是俄文版。这是我所知道的全世界篇幅最大的人物传记。这部著作的最大优点是对托尔斯泰的生平几乎事无巨细,罗列无遗,而且叙述清楚,言必有据, 连托尔斯泰本人说错记错的事也一一加以辩正,实在是一部很有分量的学术性著作。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续编。我们想向读者推荐的第二本著作是托尔斯泰的女儿亚历山德拉·托尔斯泰娅写的《父亲》,此书我

国已有译本,全书 60 多万字。尽管作者没有像古谢夫那么进行严密的考证,而且叙述也不十分有条理,但作者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

本书借用了前人提供的大量资料,同时也使用了许多现成的译文(有些地方使用时还稍稍做了修改),因为它是一本通俗读物,所以无法一一标出,只能在这里向被引用的作者、译者致谢并道歉。

本书既是一本通俗读物,自然不能不重视可读性。在行文中力求照顾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尽量做到雅俗共赏,这是不言而喻的。我在这里特别想说明的是,俄国人跟中国人在称谓习惯上差别很大:俄国姓名太长,名、父称和姓加在一起往往超过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字,而且变化很多,一个人可以根据情感和关系亲疏有许多叫法;既可以直呼其名

(名字还有正式名字和种种爱称之分),也可以直呼其姓,还可以称呼名加父称。一般读者不易记住,还会影响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对书里称谓根据中国人的习惯采取了两项措施:1)在不影响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加以简化,2)必要时在姓名前面点出该人跟托尔斯泰的关系。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译名问题。我国关于托尔斯泰的译著里译名不统一的情况时有所见。我们在这本书里尽量采用流行的权威译法,其目的也是为了方便读者进一步研究其他著作或使用权威性的工具书。

在编写这本小册子的过程中得到郭锷权、李锡胤、郝建恒等先生的鼓励和支持,并帮我找到了很多参考资料;辽宁图书馆黄丽华馆长也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特殊方便: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