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墓释疑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墓的谜团不断被破解,笼罩在古墓上的各种神秘面纱也不断被揭开。相信假以时日,古墓的谜团终将会大白于天下。
刘备墓的神秘面纱
认为刘备葬于成都武侯祠
公元222年,刘备在吴蜀彝陵之战大败,退回白帝城后一命归天。刘备死后葬身何处?到现在是一个未解之谜。
史书记载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到了白帝城。于223年农历4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人们根据史料的记载,认为刘备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因为上述的史料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陈寿是蜀汉的观阁令史,在蜀汉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刘备的葬处。
刘备死后,尸体由奉节运回成都,后与吴夫人合葬于惠陵,今武侯祠内。在今天的武侯祠内确实还有刘备墓的建筑。过去杂草丛生的墓地被泥土夯筑得更高了,墓上种满了小小的翠柏,墓地周围也被青石条围护了一米多高,显得尊贵,有皇家气派。
武侯祠博物馆的人在一次植树时,意外地在刘备墓的封土边缘挖掘的树坑中发现了许多蜀汉时期的砖。这些砖位于刘备墓的土封土边缘约3米的深处。砖的颜色与泥土近似,但质地很坚硬,砖的一侧长边上镂刻着花纹,与成都平原常见的东汉砖非常近似,是当时专为修建墓室烧制的。这些也都从侧面证明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惠陵与刘备墓在成都的记载的可靠性。
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彭山莲花坝
持这种观点的人首先驳斥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关于刘备尸体运回成都的记载。刘备死于农历的四月,对于四川来说,这是烈日炎炎、气温极高的夏天。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从白帝城、奉节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岖的山路,仅单行也得需要30多天时间。
如果花这么长的时间把刘备的尸体运到成都,按当时的尸体保护技术,要使尸体不会腐烂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死在夏天的刘备,他的尸体最多也不能30天不腐烂,也就是说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着臭气熏天的刘备尸体,经过长达3个多月的跋涉,把刘备安葬在成都。
基于上述分析,有的专家认为地处彭山脚下的莲花村才是刘备的葬身之地,而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刘备的“衣冠冢”。
牧马山、彭山依山傍水,是蜀人墓葬的最佳选择之地,这里有5000多座汉代崖墓。
尽管如此,这些墓葬的地理位置也不能与莲花村的皇坟相比。牧马乡的莲花村自古就有皇坟的传说,这里的皇坟有100多亩。附近的农民说,他们村里有80%的人家都姓刘,并且一代传一代,都说皇坟里躺着的是刘备。
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奉节
因为没有很好的尸体保护技术,刘备的尸体不能运到成都安葬,而彭山莲花村离成都骑马也就半天的时间,难道刘备的尸体运到莲花村就不会腐烂吗?
这个无法解答的疑问又使人们想到了传说中刘备埋葬四川省奉节县的说法。刘备是一个乱世之君。为了防止盗墓,刘备出殡时是四路同时进行的,目的是迷惑那些企图盗墓的人。
郭沫若1961年在奉节考察时认为:刘备死在气温极高的夏天,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从奉节到成都逆水而上至少也要30多天时间,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尸体肯定会腐坏。因此他认为,刘备墓在奉节的可能性比较大。
1982年,安徽物理探测所发现夔州宾馆地下有18米的空洞,并有金属反应,推测是金属随葬品。南宋学士任渊所作《重修先主庙记》中也说,成都惠陵只是弓箭墓,不是真墓。
刘备到底身葬何处?只有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证实。所以,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
在线小知识
刘备和甘夫人感情甚笃,他极有可能留下和甘夫人合葬的遗诏。但这只是猜测而已,要使这个学术界和旅游界争论多年的悬念云开雾散,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掘刘备墓,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万年古墓的六大悬念
挖掘“东胡林人”遗址
2003年10月19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成的由考古、环境、地质及科技考古等多学科人员参加的考古队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对“东胡林人”遗址进行了4次正式发掘。
突然,一位考古队员大叫一声:“有情况,有一根米黄色的棒状物体。”在现场的考古学教授马上意识到有重大发现。他激动地告诉说:“其实最先露出来的,是一根米黄色的棒状物体。然后大家才发现一根小腿骨。随后,另一根人的小腿骨也显露出来。当时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乐坏了,一个月以来的紧张工作终于有了盼头。因为这时大家都意识到有重大发现。”
在挖掘现场的东胡林人墓葬内躺着一具尸骨,骨架形态安然,头骨微向右侧偏斜。经过初步鉴定,该骨架长约1.65米,整体宽度不到0.5米。教授说:“目前已经找到这具人体骨架上的100多块骨头,如此完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人体骨架是很少见的。”
在场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指出,在尸骨的鼻骨与嘴唇之间放有一块玉石,教授说:“初步鉴定为方解石或冰川石。”对这块神秘玉石因何放在这个部位的解释还有待研究。
教授说:“目前中国发现的古人类骨架并不多,完整的骨架也很罕见。东胡林人生活在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这具完整的人骨架能为华北地区的人类谱系提供更多的资料依据。”
这次考古出土除了一具完整的尸骨外,还包括石器、陶器、残存人骨、动物骨骼等在内的一批重要遗物,又发现了多处人类烧火的遗迹。
从多种迹象分析来看,这些烧火的遗迹应该是当时人类所使用的火塘,这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已开始使用火塘。
迄今为止,在华北地区发现的距今1万年前后的遗址已有几处,但是其中既发现有烧火灶址,又见石器、陶器及墓葬的仅东胡林一处。
根据专家推测,东胡林人活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针阔混交林,东胡林人的经济活动主要以采集、狩猎为主,狩猎对象主要为鹿类动物。东胡林人生活的时期,北京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现在略偏高。
在这次考古中发现的一些紫游螺,不仅表明东胡林人具有较好的审美意识,也表明东胡林人进行贸易交换活动的范围可能已经到达渤海湾地区。
在发掘现场,周教授手拿竹签在尸骨的周围勾画出墓葬的基本形状,同时指示出墓葬的开口处位于紫色土层内,该土层正是东胡林人生活时期的地质层段。
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墓葬,是有东胡林人遗址研究以来第一次通过科学发掘手段获得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墓葬。
东胡林人的六大悬念
悬念一:这个东胡林人是怎样死去的?是自然死亡还是死于非命,这给世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悬念二:这具尸骨的性别是什么?北京大学考古系郝守刚教授说:“要对尸骨的头骨、骨盆和牙齿作科学鉴定之后才能定论。”
悬念三:尸骨的头部朝向说明什么?这次出土的尸骨头部朝东南方,教授说:“可能与部落氏族的信仰有关,另外太阳东升西落也是尸骨朝向的因素之一。”
悬念四:该地的东胡林人究竟住在哪儿?到底他们是住在山洞里还是石屋或其他地方仍然是个谜。
悬念五:该东胡林人从哪儿来?他们究竟是从南部部落迁移而来,还是北方部落的成员,到目前还不得而知。
悬念六:东胡林人是怎样适应当时的地质环境的?根据地质学的鉴定,东胡林人所处的时代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此次发掘说明在历史上的冰川运动时期,北京地区曾经有人类活动。
东胡林人的考古价值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认为:“东胡林人可以说是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鼻祖。这次发掘成功就在于第一次发掘到了该时代保存完整的尸骨,同时发掘出东胡林人的工艺品、饰物、石器以及东胡林人用来烧煮食物的火塘,这在中国考古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认为:“这次东胡林人遗址的发现,无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都很少,在华北地区更是第一例。东胡林人的发现实际上解决了考古学的一个疑问,就是在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之后,北京地区在1万年前还是有古人类生活的。”
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教授郝守刚认为:“世界范围内对于人类在1.3万年前至8000年前的活动状况的研究一直缺少好的标本,也是世界考古的一道难题。对此具东胡林人尸骨的考古鉴定,将为我们中国考古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保存完好的东胡林人遗骸的发现和研究,不仅能为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现代人的演化进程及其谱系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于认识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经济方式、食物结构及环境变化对人类自身发展演化产生的影响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何谓东胡林人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西,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二级阶地的马兰黄土上,高出河床29米。这处遗址是1966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同学在门头沟区实习期间发现的。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进行了清理,初步认为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
墓内人骨有轻微石化,属于3个个体,一个为16岁左右的少女,另两个为成年男性个体。因发现于东胡林村,被命名为“东胡林人”。因墓葬位于全新世黄土底部、马兰黄土顶部,故研究者将其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1985年东胡林人遗址被公布为门头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线小知识
上海崧泽古遗址位于青浦县城向东5000米处的崧泽村,相传是晋朝将军袁崧的墓地。进行了几次发掘,出土石器、玉器、骨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621件,距今约4900年至5800年。
最大古墓秦始皇陵
“千古一帝”秦始皇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6国,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是像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载的是个暴君,可以说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
开国几年后,秦始皇开始巡行天下,制定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度,更加提高了帝王绝对的地位。此时,他开始积极追求永生。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
发现秦始皇陵和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城以东约5000米的骊山北麓。2000多年风雨剥蚀使这座陵墓失去棱角,分明的线条显得较为和缓,但庞然卧踞的偌大规模和俯瞰平川的恢宏气势依然令人感受到“千古一帝”的威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的陵墓,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陵墓中埋藏的珍宝价值更无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未知数。
秦始皇的遗体则安置于铜棺中,棺上有木头的部分都涂上了漆,以防止尸体腐化。
以上所叙都明白记录于文献上,只是当时是否有官员殉葬,还是一个谜。
《史记》记载二世皇帝胡亥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以秦始皇有生子女的后妃不过10多人的情况来看,殉葬的妃嫔大概在200名左右。二世皇帝的残暴,较之秦始皇,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始皇的地下陵墓,真如一个缩小的天地,里面有宇宙和大地山河,配置得惟妙惟肖。《史记》上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来者久之。
当时使用了数千吨水银,于地下陵墓中做出百川江河大海,并以机械使水银循环流动,天花板上并用宝石拼出天体图,至于人鱼膏可能是用鲸鱼的脂肪加工制成的,能够燃烧很久。
秦二世怕有盗墓者侵入,命令工匠做了很多机关,只要有盗墓者闯入,马上发射如大雨般的箭矢。为了怕机关的秘密泄露出去,阴狠的二世皇帝还把设计机关者和施工者尽数关在陵墓里头,没有一个人活着出来。虽然《水经注》上记载了秦始皇陵墓被项羽率兵攻入,并掠夺了其中的金银珠宝之事,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到了1985年,中国传出发现秦始皇陵的大消息之后,人们才知过去的传说都不是真实的,因陵墓中一切完好如初。不过,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盗墓者挖掘到一半的通道,令人捏了一把冷汗。
1974年4月3日,住在陕西省临潼县安寨乡的农民杨志发,为了引水到田里灌溉,挖了一口深井,竟然挖到一个大洞穴,里面是前所未见的兵马俑。
杨志发所挖掘的地方,距秦始皇陵墓1.2万米。附近早已发现过古墓和陪葬墓,陕西的考古学家本以为那一带已经作过十分详尽的调查了,料想不到还有一个兵马俑坑的存在。此墓在任何历史文献上都没有记载,但事实就是事实。
这个发现,在世界上造成很大的轰动。经过数年来的调查,已经证实是始皇陵的附属设施。兵马俑坑位于地下5米处,里头有以秦始皇亲卫队为模特儿塑成的陶俑。共有3个坑,1号坑主要是配置战车的步兵团,2号坑是步兵、战车和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3号坑只有一辆战车和64名士兵,是统帅营的仪仗或护卫部队。
秦始皇陵的四大谜团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以为秦东门。”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的朐县海上竖立起了帝国的东大门。
200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把它与建造秦始皇陵这两项同时进行的工程联系起来作过思索。直至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后,有心人才猛然发现,那座“秦东门”的位置,恰好正东对准秦都咸阳与秦始皇陵东门大道。咸阳——秦始皇陵——秦东门恰好位于同一纬度!
怎么看待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呢?也许是极偶然的巧合。但更有可能是精心设计的安排。联系到一律面向东方肃立的兵马俑和整座陵园坐西朝东的总体设计,联系到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和终其一生对东方蓬莱仙境的极度向往,把远在1000千米外海滨的“秦东门”视为秦始皇陵的组成部分应当是有道理的。
远在2000多年前,在现代测量仪器远未发明的技术条件下,人们是怎么测出这条纬度的呢?人们是怎么掌握地球表面高精度测量与计算技术的呢?这是秦始皇陵留给我们的不解之谜!
面对秦始皇陵下一片空旷的原野,秦始皇建陵耗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超过古埃及金字塔,不禁要问:为什么这里竟然没有留下一块古代石刻?秦始皇建造陵墓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供后人瞻仰怀念的。他虽有超越一切的无限权力,却不能超越传统文化观念。他同样深信存在“罔象”,这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如果造一座巨石陵墓,陵上怎能栽植松柏?怎能防止“罔象”危及灵魂安全?
秦始皇陵前没有留下任何石刻,并非技术能力所致。我国古代的石刻至少在殷商时期,即公元前16世纪已经出现。秦代早期遗留的石鼓文至今仍陈列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出巡时也曾多次刻石铭功。
修建秦始皇陵时更是大规模开采石料,单是秦始皇陵西北不远的今郑庄、砖房村一带,就有一座占地达75万平方米的石材加工场,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那里仍遗留遍地巨石。但建陵使用的石材统统都被埋入了地下。
为什么连块墓碑也不留呢?人类社会的许多事物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墓碑也是如此。我国远古时的“碑”只是竖立在宗庙门前的木柱。秦代还没有在墓前放置墓碑石刻的墓葬风俗。我们知道,在秦始皇之前的战国时期,各国都没有这类制度和风俗。
如果秦始皇开创这种制度,历史必定会有所记载,而且一般也会被西汉王朝继承。基本上全盘承袭秦代墓葬制度的西汉王朝所有皇帝陵墓都没有墓碑石刻。由此可以断定,秦始皇陵当年也没有墓碑石刻。
也有人对秦始皇陵没有皇后陵感到奇怪。这一点,倒是与这位信奉极权主义的皇帝的性格及思想逻辑一致的。虽然有“后宫列女万余人”,她们也为他生了20多个儿子,10来个女儿,但秦始皇没有册封过皇后。他似乎对她们持“一碗水端平”的态度,自然也用不着为皇后建造陵墓了。
在线小知识
据载,秦二世胡亥在公元前207年自杀,以庶人仪葬于周杜国属地,即秦时的州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秦二世胡亥墓坐落在原坡地带,环境分外幽静。
汉墓女尸为何不朽
出土“巨人观”女尸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区东郊4000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1972年,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具女尸,是一具非常罕见独特的尸体。虽然历经2000多年,但是她的外形依然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缔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这一考古新发现曾经轰动了世界。
其实古尸并不是没有腐败,而是腐败到一定程度就被中断而保存了下来。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具“巨人观”的女尸,这是墓主人死后早期腐败的现象。
人死之后,由于缺氧气,细胞发生自身溶解并导致组织自溶,尸体内的细菌与外来的细菌在尸体内急剧繁殖,并分泌大量的分解有机物的酶,而引起尸体腐败。腐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体,挤压全身的组织内脏器官,使全身肿胀、张口、伸舌、眼球突出、肛门脱出等现象。法医学称这些早期腐败的现象为“巨人观”。如果死者是孕妇发生了“巨人观”,气体压力可能将胎儿挤出阴道,叫内分娩。当然这具50多岁的轪侯夫人不存在这个问题。
经过对女尸的病理解剖检查,发现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右上肺有结核病灶,右前臂曾经骨折,在直肠和肝脏内有鞭虫卵、蛲虫卵和血吸虫卵,一只胆囊先天畸形。女尸的多种病变为研究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我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那么,她是怎样亡故的呢?经分析,该女尸皮下脂肪丰满,皮肤没有褥疮,无高度衰老迹象,故应为突发急病而死。从病症推断与解剖发现,她的食道、胃及肠内有甜瓜子130多粒,死亡时间应在夏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后引发胆绞痛,由此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严重心律失常而猝然死亡。
女尸不朽的原因
尸体的防腐处理好。经化学鉴定它的棺液沉淀物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物。证明女尸是经过了汞处理和浸泡处理的,其中硫化汞在尸体防腐固定上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墓室深。整个墓室建筑在地下16米以下的地方。上面还有底径50米至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既不透水也不透气,更不透光。这就基本隔绝了地表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影响。
封闭严。墓室的周壁均用黏性强,可塑性大,密封性好的白膏泥筑成。泥层厚约一米左右。在白膏泥的内面还衬有厚为半米的木炭层,共约5000多千克。墓室筑成后,墓坑再用五花土夯实。这样,整个墓室就与地面的大气完全隔绝了,并能保持相对恒温,不但隔断光的照射,还防止地下水流入墓室。
隔绝了空气。由于密封好,墓室中已接近了真空,具备了缺氧的条件,厌氧菌开始繁殖。在室中存放的丝麻织物、漆器、木俑、乐器、竹简等有机物,特别是陪葬的大量的食物、植物种子、中草药材等,产生了可燃的沼气,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沼气能杀菌,高压也能使细菌无法生存。
棺椁中存有神奇的棺液,起到了防腐和保存尸体的作用。据查,椁内的液体约深0.4米,棺内的液体约深20多米。但,它们都不是人造的防腐液。那么,这些棺液是哪里来的呢?经科学分析研究,椁内的液体是由白膏泥木炭、木料中的少量水分,水蒸气凝聚而成的。而内棺中的液体则由女尸身体内的液体化成的“尸解水”等形成的。正因为有这种自然形成的棺液才防止了尸体腐败,并使得尸体的软组织保持了弹性,肤色如初,栩栩如生。千年的亡魂,在重见光日之时,随同所有出土的文物,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让人流连于不解的迷宫长廊之中。
墓主人身份之谜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妇道人家亡故后为何获得如此隆重的厚葬?据《史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其疆域辽阔,为稳固天下分封了7个异姓王。后来这些诸侯随着势力的发展严重危及了中央集权统治,于是刘邦以种种借口除掉这些异姓王,以自己的亲戚代之。
然而,刘邦对长沙国的异姓王吴芮却未下手,原因是长沙国南边有一个军事实力较强的南越国。为保住这个战略要地,刘邦便施谋略派利苍到长沙国监督吴芮,利苍被封相且封侯。利苍死后他的儿子利扶继任爵位。
据此推断,轪侯夫人之所以能得到厚葬,是他的儿子利扶为了尽孝道。史料还记载了利扶是最后一代轪侯,因其触犯汉朝法律,被剥夺了世袭的爵位,轪侯便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在线小知识
江苏省泰州发现一个明代古墓,女主人五官分明,眉毛清晰可见。其尸体处在一个密封的空间里,隔绝了空气,微生物相对较少,为尸体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隐藏在古尸里的秘密
湖北凤凰山西汉男尸
凤凰山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城北约5000米处。公元前278年,这里沦为废墟并成为秦汉时期的一处贵族墓地。经过考古钻探,已发现秦和西汉时期的古墓180多座,168号西汉墓就是其中的一座。
1975年,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对其进行了科学发掘。墓内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古尸名为“遂”,江陵西乡市阳里人,生前爵位为五大夫,死亡年龄约60岁,下葬时间为公元前167年,距出土时已有2142年。
出土时古尸外形基本完整,身高1.66米。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也可活动,32颗牙齿齐全并且牢固,鼻道畅通,左耳鼓膜犹存,脑壳完整,脑膜血管清晰,内脏器官齐全,骨骼正常,皮下胶原纤维保存良好,与新鲜组织非常接近,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保存。
凤凰山西汉男尸与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属同一类型。两具古尸相比,男尸的下葬年代早,保存情况也好一些。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西汉时期的科学、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哈密古尸
1978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五堡绿洲西北1000多米的一片古代墓葬区的M24号中,发现了一具女尸。该女尸肌体丰满,特别完整,这就是著名的“哈密古尸”。古尸后来从新疆运往上海,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医科大学以及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组成专题研究组,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哈密古尸发掘时,在这座墓里共有两具尸体,除了这具女尸外,还有一个男的,可惜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未能保存下来。男骨置于墓室的西北角,头骨及两腿下肢均已离位,头骨置于股骨旁侧,上身侧向墓室西壁。
女尸更奇怪,两下肢遭暴力扭断,肌肉撕裂。古尸身穿红色彩条毛布袍,外披羊皮大衣,衣服血污斑斑,粘附在身上。推测是死于寒冬时节。
专家在对这具哈密古尸研究时发现,她扎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头发金黄色,梳成从中间向两边分开的发型,两边又各梳成3股小辫子,然后再把3股小辫子编成一股大辫子——看来新疆姑娘自古便很爱美,喜欢小辫子的传统太悠久了。
死于难产的新疆女尸
令人难忘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出土的一具女尸。1991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人员对新疆鄯善县火焰山中的苏贝希山村,距今2450前的古代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27具古尸,其中,保存特别完好的古尸有4具。
专家在对其中一具女干尸研究时,在她的胸腹部位,发现了一个初生的婴儿。
推测,这具女尸可能是一位在难产中死去的年轻母亲,一道死去的还有她的刚出生的孩子。埋葬时家人把婴孩放到她的胸前,母子永相伴。这具女尸给出的信息,一方面是人性的伟大,另一方面则是古代女人生产的危险。古代好多女人在盛年时死掉,很多都与生产有关。
做过外科手术的男尸
在一具新疆汉代男尸身上,专家竟然找到我国最早的古代外科手术处理实例:在男尸的胸腹部有一道鲜明的刀口——他极可能是一位在战争中受了重伤的战士。
受伤时他还活着,并曾被全力抢救过,刀口上还留着原始的手术“缝合线”——粗粗的毛发。古代缝合伤口,用的竟是毛发。我国古人真的有智慧。可是,未等伤口愈合,这位勇敢的战士便离开了人间。也许是流血过多,也许是伤口感染……
战国古尸惨遭毒手
1994年5月,湖北省荆门市发现一具战国女尸。它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所发现的第一具外形、骨骼保存基本完整的战国女尸。它距今已有2300多年,比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和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男尸至少要早100多年,对考古、医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堪称“稀世国宝”。
然而,这具古尸却被盗墓贼挖出后,扔进了另一个墓坑内,敞开暴露长达48天之久,致使千年古尸面目全非。
疯狂盗掘古墓的农民索祖才伙同他人窜到国家保护单位纪山楚墓群郭家岗1号墓盗掘表层铜鼎、木枕等文物30余件,分得赃款3000元。不久,其他犯罪分子发现1号墓被挖后,遂于深夜再次深掘,挖出了稀世国宝──一具战国中期贵族夫人古尸,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中国第一古尸案”。
案发后,索隐姓埋名,改头换面,流窜在荆沙一带以做泥瓦工为生。1995年3月22日潜回家探听情况时,被公安干警抓获。挖掘古尸的主犯均已被处决。
怀孕古尸产活婴
一个600多年前被积雪掩埋的孕妇产活婴,婴儿活了72小时,这个婴儿被命名为“特灵娜”。怀孕古尸产活婴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
在对怀孕古尸产活婴进行研究之后,科学家认为母体是在死亡后立即被雪封起来的体内胎儿生机没有被破坏。由于怀孕古尸母体感染了一种不知名的病毒致死,婴儿活了72小时,也因受同一病毒感染而夭折。怀孕古尸产活婴这一生命奇迹引起了各国科学家浓厚的兴趣。
怀孕古尸被埋在苏联最寒冷的华耶西伯尔岛上的一堵雪墙里,这里温度低至-70度以下,死者年龄有20多岁,胎儿已超7个月。
科学家们将怀孕古尸浸在充满氧溶液的金属箱内缓解,在怀孕古尸软化后,经X光透视,发现有胎儿在母体内。经剖腹手术后,医生取出仍在冰冻状态的胎儿,重7千克。她在一只特别的器皿内存放不久,器官开始运转,心脏开始跳动,活了起来。
虽然特灵娜婴孩已经夭折了,但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个奇迹,至于为什么古尸可以产下婴儿就有待探究了。
研究古尸并不是为了猎奇,每一具古尸的身上都藏有很多秘密和鲜活的故事。
在线小知识
最古老的虱子是从新疆楼兰女尸的头发处找到的,她每根头发的发根处,都有成串的虱卵胶粘着。眼睫毛上也有成串的虱卵。这些虱子,比现代虱子小,可能是虱子太多了,也影响其生长。
曹雪芹墓石的真伪
发现曹雪芹墓
1968年冬,在北京通县张家湾村,人们正在进行平整土地的大会战,该村青年李景柱在无主墓地的地下1米处发现一块长1米,宽0.4米,厚0.15米的青色基石。
李景柱算是当地的“土秀才”。他见石上刻的文字,便想这可能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墓志铭。村民还在近处挖出一具男性残骸,以为大文学家的嘴里含有宝物,便将尸骨全身分离,随意抛散。
这天晚上,李景柱找人帮忙,把墓碑运至家中,再用铅笔、窗纸拓好精心保存。1991年,张家湾镇政府拟建公园,立碑林,李景柱将墓碑无偿献出。
曹雪芹墓石的真伪之辩
1992年7月,新闻报道了这一消息后,“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红学界巨大的轰动,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因为如果这墓志铭确是曹雪芹的,将有助于人们了解曹雪芹的身世。围绕着墓碑的真伪,展开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大争论。
文物鉴定家秦公认为,这石碑可能是伪造的。他的理由是:石碑的用石不合理,没有一个平面,说明原来不是用来做石碑的;字在碑石上的位置不妥当,墓志的最后一笔十分接近下缘;刻工很粗糙,刀法乱,有的笔画还直接借用石料上原有的斧凿痕迹;文法不合理,碑上不应称“公”,而应称“君”或“先生”。另外,落款也不合理,应有立碑人等。
红学家杜景华则断定:石碑不是伪造的。他说:“有人疑心石碑是伪造的,但石碑出土于‘文革’时期,那时是没有人也没有必要去伪造一块曹雪芹的墓碑。”他还认为,曹雪芹死于壬午,是胡适和俞平伯的说法。但大多数红学家持“癸未”说。如果石碑是伪造的,那碑上为什么不落款“癸未”,以迎合大多数人的观点呢?
他还推测,曹雪芹死前,家境非常艰难,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被债主们逼得没办法,曹雪芹躲到张家湾昔日曹府的一个仆人家,可没想到,曹雪芹竟死在仆人家。仆人草草将他埋掉,并草草为他刻了这么个墓碑。
红学家冯其庸也对墓碑持肯定态度。他还引证说,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寄大兄》文中说:“孤坐一室,易生感怀,每思及故人,如立翁、复斋、雪芹、寅圃、贻谋不数年间,皆荡为寒烟冷雾。”
敦诚的《哭复斋文》中说:“未知先生与寅圃、雪芹诸子相逢于地下做如何言笑,可话及仆辈念悼亡友情否?”
曹雪芹的故友寅圃、贻谋的墓都在通县潞河边上,为什么敦诚说“与寅圃、雪芹诸子相逢于地下”呢?很可能他们同葬于潞河畔张家湾。
原北京市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周良认为,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墓葬的潦草符合其生前“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处境。他认为历史上关于曹雪芹的逝世年代、地点没有明确的记载,这通石碑的出土起到了一个重要的“补史”作用。红学界如果只是以简单的书写格式标准去衡量这个问题,就会有失偏颇。
除以上观点以外,还有许多红学家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究竟这墓石是不是为曹雪芹立的,目前学术界还在争议中。
在线小知识
1977年,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在河北省涞水一个叫沈家庵的村子里,发现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族墓地,一时间在红学领域引起震动。
北京公主坟里的公主
公主坟里的公主
在北京的复兴门外,复兴路和西三环路交界处的街心花园,有个著名的公主坟。
自从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映播后,人们对京西公主坟内埋葬的公主是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乾隆义女,有的说是金泰之妻,有的说是奇女孔四贞……不一而足。
至于传说最多的是,降清明将孔有德之女孔四贞就埋葬于公主坟。因为明将孔有德降清后屡次立战功,如取南京、攻江阴、征贵州、战广西等,顺治六年被封为“定南王”。在顺治九年,孔有德在桂林被明将李定国围困,受伤后自杀身亡。
顺治母亲孝庄皇后收养其女孔四贞为义女,并封为和硕公主,成为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她武艺高强,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因此就以讹传讹地流传开了。
公主坟谜底的揭开
其实公主坟内的公主是谁,早在1965年修地铁时,文物部门就对公主坟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参考历史资料考证,谜底早已揭开。这个地方因过去曾葬有清仁宗嘉庆皇帝的两位公主而得名公主坟,两位公主分别葬东西两边。
东边葬的是庄敬和硕公主。她为嘉庆第三女,为和裕皇贵妃所生,生于1781年12月。她于1801年11月下嫁蒙古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1811年3月去世,年仅31岁。西边葬的是庄静固伦公主,为嘉庆四女,为孝淑睿皇后所生。1802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终年仅28岁。
因清朝的祖制,公主下嫁,死后不得入皇陵,也不能进公婆墓地,必须另建坟茔,故北京郊区有很多公主坟,有的地方现仍叫公主坟。因庄敬和硕公主和庄静固伦公主是同年而亡,仅隔两个月,所以就埋葬在同一处了。
公主坟的墓地原有围墙、仪门、享殿等地面建筑,四周及里面广植古松、古柏和国槐、银杏等树木,显得古色古香。地宫均为砖石结构,非常坚固。双墓均为夫妻合葬墓,陪葬品有兵器、蒙古刀及珠宝、丝绸等物。
公主与格格的称谓之别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贝勒的女儿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1636年,仿明制,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为“固伦公主”,“固伦”满语意为天下、国家、尊贵、高雅;妃子所生之女或皇后养女称为“和硕公主”,“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两种封号强调了嫡庶之别,但偶尔也有例外。
公主不能称为格格,格格是皇家贵族小姐婚前的统称,后来把格格分为五等: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多罗贝勒之女也称为多罗格格);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为格格。公以下之女称为宗女。若为侧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
在线小知识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四方台镇呼兰河北岸的绥北铁路东侧也有座公主坟。传说是金兀术妹妹美妮公主的坟墓。雄鹰常盘旋在上面。曾出土铁剑和碳化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