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墓谜团
我国是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造了无数的古墓。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盗墓猖獗,导致许多古墓的主人失考,年代模糊,一些古墓迷雾重重……
曾侯乙墓之谜
神奇墓葬被发现
1977年9月底,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扩建营房。在一天上午,随州市曾都区南郊擂鼓墩7组的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样挖土。挖着挖着,有个民工在离地面约两三米深的地方,忽然发现了20余件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有的像罐子,上面有盖;有的像香炉,带3只脚;有的是长方形样子,带4只脚;还有的如灯座形状,带有箭头。大的几千克重,小的只有几十克重。因为土质较松,他挖得很是小心,所以这些青铜器出土时基本上都完好无损。
收工后,这个民工把自己的棉布褂子脱下,将挖出的东西分两大包包好,准备背回去。由于两包东西又大又沉,很是惹眼,被部队的监工看见了,忙叫他将东西放下来检查。监工看了看,见不是部队的东西也没有说什么。
就这样,这个民工把东西背回了家,放在院子里,叫家人看着,说不要让别人给拿走了。当时,这个民工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些什么玩意儿。
但是,消息不胫而走,一些乡邻纷纷跑到他家来看稀奇。后来,这个民工意识到这些都是文物,应该上交国家。于是,他就把这些青铜器全部交给了部队的同志带走了。
后来,在东团坡山冈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他猛然意识到,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异常土层,可能地下有古墓。于是,他立即向当时的随县县委汇报了情况。
县里派了一位搞文化的人员来观看现场。这人由于缺乏考古常识而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部队仍继续施工。至1978年2月,在开挖过程中,民工们突然挖出了大量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长方形青石板。
联想到前面挖出的文物,当时在此管基建的负责人猜想很有可能是古墓群。于是,他当即要求暂停爆破式开采,全部启用人工开挖。民工们越挖,青石板越多,负责人感到,如果前面挖出的是第一批文物的话,那么这儿就是一个大古墓。
负责人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此次县里派出文化馆副馆长来到现场。懂得考古学的副馆长初步判定是座古墓,于是向原襄阳地区文化馆快速作了报告。
同年3月,接到报告的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维四,迅速率领勘察组赴随州实地勘测。没有多长时间,他们有了初步的勘测结果,立即向国家文物局作了汇报。
1978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湖北省文化厅的主持下正式对曾侯乙古墓进行了发掘。
古墓为何完好无损
1978年5月至6月间,考古人员触摸到第一个文字物证的时候,神秘大墓的主人浮出水面,他就是古曾国的国君——曾侯乙。这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君王陵墓。埋藏丰富的君王墓为何能历经2400多年而不被盗墓贼所盗掘呢?
这个问题从开始发掘的时候就一直让考古学者提心吊胆,因为曾侯乙墓发掘初期,考古人员在墓的中室东北角发现一个盗洞,这个盗洞出现在墓主下葬后约300年左右的战国至秦汉这段时间。
盗洞的出现给考古工作者泼了一盆凉水,他们认为这个墓中的文物可能已被洗劫一空,而结果却令人意外,整个墓穴除了自然因素的损失外,所有物件都完好地陪伴在墓主人的身边。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既然知道这里埋有宝藏,却又不深入挖下去,难道是盗墓者良心发现了?肯定不是这个原因。那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代科技最终揭开了考古工作者十分困惑的问题。原来,曾侯乙墓墓区岩石和地下1至9米处都含有水,这些坑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长期呈酸性,对于人的身体是致命的。
因此,考古者还原当时盗墓贼盗墓的场景:曾侯乙墓坑中积水很深,并且这些积水有很强的酸腐蚀性,而当盗墓贼凿开椁木后发现墓坑积水,只得悻悻离去。
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恐怕也没有想到这种自然物质居然能让他躲过盗墓贼的劫掠,从而避免了自己被抛尸荒野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墓中宝藏免遭被盗的厄运。
奇妙乐器的迷宫
1978年5月23日午饭时分,曾侯乙墓发掘现场,当抽水机将墓穴里的积水终于排干,墓葬中室的景象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65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
2400多年来,它一直稳稳地站立在原地。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丽的珍宝。编钟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总长度超过10米。
如果说实物乐器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知道古代乐器的真实面貌,那么这些沉睡了2400多年的乐器能否发出声音?即使能发出声音,是否还是2400余年前的那个原音呢?
曾侯乙墓中“交响乐团”使用的整套编钟,经过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和试验性演奏,证明它虽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音乐性能不仅依然保存,而且仍然很好,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出土的编钟,真可谓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是华夏之邦优秀的民族音乐财富。
神秘的曾侯乙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433年。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对曾侯乙墓葬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南方曾国的国君。
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铭文中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故曾侯乙也可称为“姬乙”。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献很少有对曾国的记载,常用“随”来指代它,如“江东之国,随为大”。
据猜测,随可能是曾国重要的城市,如国都之类。历史上,这种用都城指代国家的例子也不罕见。
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31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至45岁之间。综合考虑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30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还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曾侯乙的真实形象人们已经无从知道了,但传说曾侯乙长得相貌平平,身材也不高,只有1.6米左右。但他非常有力气,并且是有名的神箭手。民间流传曾侯乙一次去郊外打猎,无意中遇到一头野猪,慌乱中他随手从箭袋中拿出一支箭射出去,野猪应声倒地,当随从去搬运野猪时,才发现原来曾侯乙误把一支稻秆当箭射出去了,可见其力气之大。
在线小知识
曾侯乙墓中的陪葬品上有奇特的图案,这些图案似乎是鸟,又似乎是龙,甚至似乎是龟……总之,是一些现代人没有看过的神奇动物。经研究,这些图案描绘了公元前433年农历五月一天黄昏时的天象。
秦始皇陵墓是否被毁
烧毁秦始皇陵事件
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真的是保存得非常完好吗?在秦朝灭亡之时被项羽烧毁了的史籍记载是真的吗?这些都是史学界一直在探究而又不得其解的谜。
许多史籍中都曾记载:秦末的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后,西楚霸王项羽占据着秦都。他命人掘开了秦始皇的陵墓,盗运陵中的财宝。据说他调集了30万人从地宫中向外运了30天也没运完。当时,寻找羊只的牧羊人用火点燃了皇陵地宫,秦始皇陵毁于大火。这种说法历来为史学家所接受。
是否被盗的论争
可是,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古代军阵-秦兵马俑出土面世,而后又是令世人为之叹服的精美铜马车回到人间,这一连串珍贵的考古发现,反而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的大胆怀疑:秦始皇陵真的被毁掉了吗?
一些科学家用地球化学研究中使用的汞测量技术测出了秦始皇陵地宫位置的中心有汞含量异常高的反应,测算估计超过正常土层含汞量的280倍。而在这种反应现象的土层分布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
科学家们认定:这种汞含量异常是人工灌注水银,造成水银蒸发,经过漫长的岁月积聚形成的。而在《史记》中确实记录了秦始皇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情况,这和现在的发现正好吻合。
历史学家们据此推测:如果当年项羽真的烧毁了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那么,汞早就挥发掉了,现在的这种汞异常现象也就不会出现。因此,一些学者对传统的说法提出了质疑。随着科技的发展,皇陵是否被盗掘和焚毁的真相将会大白于天下。
学者们经过考察发现,历史上曾有很多人怀疑过秦始皇陵被烧毁的说法。最早记载项羽盗秦始皇陵的《史记》也不过是通过刘邦的口叙述这件事的,而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却又对此事只字未提。
看来,司马迁本人也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和其他的后来争议不止的历史问题一样,秦始皇陵墓被毁一事的细节是被西汉几百年以后的历代史学家们完善和丰富的。
在秦始皇陵墓的封土下出土的铜马车,经过鉴定后,考古学家认为:铜马车上出现的破损是坑顶的自然坍塌造成的。马车上大量的金银饰物没有缺少一件,不像是劫后余生之物。这些发现都在证明秦始皇陵并未被盗。
没有最终的定论
至今为止,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被认定是秦始皇陵墓里的文物。这像是在给后人传递着这种信息:秦始皇坟墓可能仍然完好无损地沉睡在地下。
但是,今天也有一些专家抱有怀疑。他们认为: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认定秦陵地宫保存完好。汞异常现象和其他可疑现象有可能是墓中其他物质的理化反应造成的。
2000多年来史学家对此异口同声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其中很多人都被历代史学家认定是治史严谨的。
看来,真正解开谜底,只能等待秦始皇陵被打开的那一天。
在线小知识
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与秦二世在位时兴建的阿房宫是没有建成的,阿房宫遗址中也未发现火烧的遗迹,这与《史记》中“阿房宫未成”以及书中没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饱受争议的曹操墓
曹操陵墓的两种说法
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创者曹操,是个争议极大的人物。他生前没有做成皇帝,死后才被追封为魏武帝。陈寿写的《三国志》称誉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却称他为“奸雄”。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戏,也把他刻画成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形象,使他成了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曹操晚年曾经为自己安排过后事。《三国志》中写他临死前两年下了一道命令,叫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一座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即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
《三国志》还讲到,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二月,葬于高陵。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已建造好的寿陵。而《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临死时的遗嘱却有另一种说法,他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72座,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主要是根据陈寿《三国志》并裴松之注以及野史杂记、民间传说、宋元戏剧等写的,内容是七分纪实,三分虚构。那么它对曹操死后的陵墓记载,就不能不考虑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这样,对曹操陵墓的记载便有了不同的说法:一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一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72座。
探寻曹操陵墓
按照《三国志》中的说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那么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里,首先应当弄明白西门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历史上有西门豹治邺的记载,所以西门豹祠一定是在邺城,即曹操被封为魏王时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与河南交界处的临漳。
而彰德府,其实在三国时并没有这个地名,它是金朝时才有的,即今天河南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安阳市。临漳与安阳,今天分属于河北、河南两省,是紧挨着的。古代还没有分省的时候,那两个地方多数时候称为邺城,到金朝则称彰德府。说来说去,邺城和彰德府其实是一个地方。
因为西门豹治邺给邺城一带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市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但究竟是哪一所西门豹祠却很难确定,因为那是一座“不封不树”,什么记号也没有的陵墓,要想找到它是很难的。
有人认为曹操虽然在生前规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树”,但是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为了上坟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点记号也不做。难道把他埋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管了?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道。
《三国志》明确记载曹操的陵墓称为高陵,即使“不封不树”,但在地名上也许会留下叫高陵的村庄。如果能对今天临漳、安阳一带的新旧地名进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普查,也许可以找出一些关于曹操陵墓的线索。
究竟有没有七十二疑冢
在今天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处,确实有个地方叫讲武城,有人认为那可能就是《三国演义》所说的彰德府讲武城。从那里向西直至磁县,也就是今天安阳市北郊的丰乐镇一带,的确有许多像小山头那样的大土堆,当地有人叫它们“曹操坟”。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72疑冢。
从前有人盗掘过其中的几座,也的确挖掘出了一些墓碑之类的东西,但是那些都是北魏和北齐时代的王公大臣的坟,比曹操晚了二三百年。
如果那些大土堆原先的确是曹操的疑冢,是后来被北魏、北齐的王公大臣坟上筑坟,加以占领,那么不知当年他们坟上筑坟时是否深挖过,有没有在其中的一座挖掘到曹操的遗体或其他与之有关的随葬品之类。查遍北魏北齐的史书,不见有这方面的记载。
也有人认为曹操生前叫人修72座疑冢,是故意布下的迷魂阵,很可能72座疑冢都是空的,曹操的遗体则葬在另一个秘密的地方。足智多谋的曹操不可能想不到,如果他葬在72疑冢中的某一座之中,那么后人把72疑冢全都挖开,不就找到他的遗体了吗?看来曹操决不会这么傻。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到讲武城至丰乐镇一带的曹操72疑冢处凭吊,并想对曹操的陵墓进行探索和考察,但是都没有什么收获。曹操曾有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他生前多次设下计谋,欺骗了许多人,到死时居然还设下这样诡秘的计谋,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陵墓在哪里。从这里足可以看出曹孟德狡猾、多疑、工于心计的性格特点。
安阳曹操墓的真假
2008年,河南省文物局拟对安阳县境内一东汉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发掘工作。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确实就是曹操墓。
由于该墓葬西面是砖场取土区,墓扩西部填土被下挖约5米,使其局部暴露出来,引起多次盗掘。这座东汉大墓,曾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据统计,出土器物25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
其中刻铭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极为珍贵的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虎大戟”、“魏武王常用虎短矛”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同时,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簿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为汉画像石中罕有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相近,推测是曹操的遗骨。
一直以来,安阳曹操墓的真假饱受质疑,而不断公布的对墓中出土石质文物研究结果,成为曹操墓身份证明的有力证据。著名考古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表示,曹操墓出土的石牌等石质文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石灰岩,学名叫作鲕状灰石,这种石头经过几亿年才能形成,自然界非常难找,“造假”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在主墓的周边又新发现6座陪葬墓,而曹操口含的水晶珠也已鉴定为稀世翡翠。
在线小知识
刘邦墓也叫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窑店镇三义村北。陵址选在咸阳原的最高点,即秦咸阳宫的旧址之上,南与未央宫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在此可俯瞰长安胜景。
多地都有的扁鹊墓
医术高超的扁鹊
根据史籍记载:扁鹊的本名叫秦越人,是齐国渤海郡人。他的医术师承长桑群,由于他刻苦钻研,达到了博精相辅、享誉天下的至高境地。他对各科医术都十分擅长,尤其是在诊脉方面最为突出。
扁鹊,是一位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决定性贡献的大医学家。他一生倡导和推崇脉学,反对巫医骗术,这不但在当时难能可贵,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中医界仍把他提出来的脉学原理奉为经典。
扁鹊墓究竟在哪里
因为扁鹊的医术太高,名声太大,所以,引起了小人的妒忌。当时的秦国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难比扁鹊,却又不愿名落他人之后,于是,便雇佣刀手,刺杀了扁鹊。可惜,这样一位医学巨人,竟然死于非命。而史学家对他的后事并无记录,导致了扁鹊的后事成为千古之谜。在过了近千年的时间以后,关于扁鹊的墓地的种种说法却出现了。
在河南省汤阳县,有扁鹊的墓和祠。据传说,这里原来是一道名为伏道冈的山冈。伏道冈的名字就来自于扁鹊当年被“庸医恶其胜己,伏于道侧,谋而杀之”的典故。这些至今尚存的墓和祠,没人能说清楚它们立于什么朝代,只是墓旁的各种碑刻都是元代以后各朝刻上去的。
在山西省永济县清华镇,也有扁鹊的祠和墓。墓前有一对石羊及宋、明时代的碑刻。墓的周围还保存着完整的石墙。永济是战国时的解虞,扁鹊曾经在此行过医。不过,同样没人能说清,墓和祠是什么时代建立的。
坐落在山东济南北郊鹊山西麓的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鹊山之名就来自神医扁鹊。传说扁鹊曾在山上炼制丹药,死后就葬在了此山脚下,因此山以人显,遂改为鹊山。扁鹊葬于鹊山的传说事过2000多年,口耳相传。
在河北邢台内丘县西,有扁鹊庙,相传扁鹊被害于秦,虢太子千方百计把扁鹊的头颅从秦国找回,葬在邢台内丘的蓬山,并立庙祭祀,由此这个山村便更名为“神头”。
据《内丘县志》记载,扁鹊庙汉唐有之,始建不详。自汉至今,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元代建筑,是全国最早、最大、最著名的纪念扁鹊的古建筑。
除了以上说法之外,还有其他的不同说法。在山东济南市西郊,原长青县志载,“今卢地有越人墓。”秦越人,即扁鹊也。在陕西临潼县东北1.5千米南陈村,相传扁鹊被害于此,就地掩埋的。相传还有河北的任丘等。
没有最终的定论
因为年代久远,难以考证以上各种说法的真伪。而且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诸省在春秋战国时代,分属秦、韩、齐、魏、赵各国,正是历史上记载的扁鹊行医周游时经过的地方。而谋害他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能下手。
前无记载,后无依据,谁也无法辨别哪一座扁鹊墓是真。可能当年他曾行医治病的地方的百姓感怀其德,修冢筑墓纪念他,因而造成了今天扁鹊墓各地都有的局面。
在线小知识
扁鹊行医周游列国,被害于何地也是一个谜。扁鹊在祖国医学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在多地建庙立碑来纪念他。其中,河北邢台内丘扁鹊庙、山西永济扁鹊庙规模较大。
跨国的杨贵妃墓
马嵬镇的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坐落在陕西省兴平县马嵬镇西5000米处,紧靠西宝公路,距兴平县城12.5千米。它是一个比较小的陵园。大门顶额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7字。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过献殿便为墓冢,高约3米,封土周围砌以青砖。
杨贵妃死后,就地掩埋,马嵬坡就成了她的墓地。据说,杨贵妃缢死时掉下一只靴子,马嵬驿的一个驿卒拾到后,带回家交给母亲保存,引得周围村落的人都前来观看。过客每看一次,就要收取百钱。尽管如此,看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后来,唐军收复长安,唐玄宗返回宫中,听到这个消息,就叫人以高价买下靴子,埋在这座贵妃墓中。
自1985年以来,当地政府对贵妃墓进行修葺,新修了围墙、碑廊、献殿、亭子。特别是在墓园后面增设了一座6米高的杨贵妃大理石雕像,现成为人们来此旅游留影的最佳之地。
碑廊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数通,刻有历代名人来此的题咏。晚唐诗人罗隐路经马嵬坡作诗说:“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
鸦片战争后被谪戍伊犁的林则徐,路经陕西曾题太真墓诗:“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峨嵋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里,还有不少海外来客,其中日本人为数最多。香魂归何处,天下竟有两座贵妃墓,其中一座就在日本,所以他们特地来看个究竟。
黄海彼岸的日本贵妃墓
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展示了她的家谱和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称她为杨贵妃在日本的后裔,在日本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
在日本史学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渡边龙美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以及我国《文化译丛》上刊载的译自日本的《中国传来的故事》里面,都讲述着一个未死的杨贵妃的故事。
据说,杨贵妃在马嵬坡并没有被缢死,而是由陈玄礼、高力士策划,用一个宫女做替身死去,然后叫人护送贵妃南逃。当时我国同日本有海上交往,经过艰险的漂泊,终于在日本久津半岛的唐渡口登陆,定居在油谷汀。由于长期颠沛流离,贵妃身染重病,不久就死去了。当地人对她深表同情,把她安葬在那里。
杨贵妃墓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油谷汀,背倚微微起伏的山冈,面临平阔壮观的大海,墓基是一块由乱石组成的面积有几十平方米的平台,台上有5座石塔,日本人称它为“五轮”,相传,杨贵妃就安眠在五轮塔下。
后来,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杨贵妃客死东瀛的消息,哀痛欲绝,为了给贵妃祈福,他派白马将军陈安带了两尊佛像——释迦如来和阿弥陀如来,准备安置在杨贵妃归宿之地。陈安将军踏遍了日本大小列岛,没有找到这个地方,只好把这两尊佛像暂时安放在京都清凉寺之后回国。
后来,日本当局发现了杨贵妃墓地,要清凉寺交出佛像。清凉寺则认为佛像在清凉寺安置已久,评价甚高,名声日大,不愿意将佛像交出。
作为一种变通的办法,他们请日本最负盛名的工匠,照原像制作两尊,把4尊佛按新旧搭配,留两尊在清凉寺,另两尊在贵妃墓地建两尊院安置。
如今,两尊院的两尊佛像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油谷汀的两尊院墓地和五轮塔,则是山口县级指定有形文物。据说贵妃墓前香火不断,因为人们认为朝拜了杨贵妃墓,就可以生得漂亮可爱的儿女。杨贵妃喜欢吃的山东肥城桃,已被日本大津郡引种、栽种,被称为“杨贵妃桃”。
杨贵妃的生死别离之谜
杨玉环本是个普通的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和聪颖柔顺,一见夺于前夫,二见杀于后夫,中间虽是过了10多年尊崇荣贵的日子,但与政治是毫不相干的。她只是一只温驯的替罪羊而已。
1000多年过去了,杨贵妃之死引起的嗟、怨、赞、叹,早已成了历史。至于她同唐玄宗的生离死别,将是一个永恒的谜团。
在线小知识
同样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她在帮助勾践复国后便过着隐居生活。至于她的墓,有的认为在今天的上海市,也有的认为她与范蠡合葬在安徽省涡阳县西阳镇。
简单易盗的南宋皇陵
山岙里的南宋皇陵
南宋皇陵区属大宋王朝陵区的一部分,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皋埠镇境内镇宝山的山岙里。
南宋与北宋相对,共有9位皇帝,葬在皇陵区的只有6位,后3位都是小皇帝:宋恭帝赵显3岁当皇帝,5岁被攻陷临安的蒙古军掳走,不知下落;宋端宗赵昰10岁病死;最后一位宋帝昺赵昺,被陆秀夫背着跳了海。
所以南宋的皇陵区又叫“宋六陵”,包括宋高宗赵构的永思陵、宋孝宗赵昚的永阜陵、宋光宗赵惇的永崇陵、宋宁宗赵扩的永茂陵、宋理宗赵昀的永穆陵和宋度宗赵禥的永绍陵。除了这6座皇陵外,还有近百座后妃、皇室贵族墓,是历史上江南地区最大的皇陵区。
南宋皇陵的风水巧合
为什么南宋陵区会选在绍兴市境内,而不是在临安附近卜选?这也是当时“五音利姓”风水理论影响的结果。
1131年,随宋高宗南渡的宋蜇宗昭慈皇后孟氏病死,遗诏给宋高宗,要求“攒殡”。所谓攒殡,就是将棺材暂时集中安葬,收复中原时再重新迁葬于河南巩义的祖陵区。
宋高宗派出懂风水的朝臣出去卜地,最后相中绍兴市东南面镇宝山北面一大片平地,即当地人所说的山岙。朝臣称,这里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但在一般人看来,这里就是一条穷山沟。
可是,这山岙的风水到底有什么好?《绍兴府志》记载了杨华在宋宁宗死后奉诣卜地后的上奏:“泰宁寺之西,山冈伟峙,五峰在前,直以上皇,青山之雄,翼以紫金,白鹿之秀,层峦朝拱,气象尊崇,有端门、旌旗簇仗之势,加以左右环抱,顾视有情,吉气丰盈,林木荣盛。”
绍兴在杭州的东南方,根据当时宋朝皇室迷信的“五音利姓”理论,正位于“国音”有利的方位。后来所有陵的山向也都得朝着北方,有人说这是北望祖陵、不忘收复河山的意思,实际是与“五音利姓”的风水方位巧合。
南宋皇陵的风水巧合,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河南巩义皇陵区的东南面有一座山叫青龙山,而刚好皋埠镇东南面当时也有一座青龙山。这么多巧合,陵区自然就是这里了。此后,包括皇帝在内,南宋所有皇室人员死后均葬在这里。
构造简单的南宋皇陵
因为是攒宫,临时的建筑,所以南宋皇陵造得比较简单,虽然也有上宫和下宫,规制却不能与巩义皇陵相比,竟然没有古代帝王陵寝必设的核心建筑——地宫。
宋皇陵的地宫有自己的叫法——皇堂。其实这皇堂不过是石质墓穴,实际也就是一种大的“石棺罩”。
没有地宫也就没有墓道,所以南宋的攒宫与民间富贵人家做墓并无太多区别,甚至有所不及。
据《思陵录》记载,石藏离地面仅“深九尺”,折算起来是2米多一点,比北宋皇陵平均30米深的尺寸,浅了许多。《思陵录》的作者是宋高宗的右丞相周必大。他当时亲护宋高宗的梓宫下葬,所记翔实而可信。
因为葬得这么浅,给盗墓者带来了方便。如果说北宋皇陵在反盗墓设计上存在明显的缺陷,而南宋帝王陵则根本就没有考虑安全。所以,后来西僧杨辇真伽盗陵时不用费劲,把陵上很薄的夯土层挖掉后,就露出了石室和棺材。不但把里面的金银珠宝盗走,接着永绍陵、永茂陵、永穆陵以及大臣们的坟墓一百多处,全被盗掘。
在线小知识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一带,有7个皇帝及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皇家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
谜团重重的西夏王陵
“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它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在1038年至1227年的190年中,先后跟北宋、南宋相对峙。根据考古工作者在1927年至1975年对王陵中第八号陵墓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结合有关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可以知道西夏王国具有严密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备的法律和独树一帜的西夏文字,是西北地区一个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兴起并日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首当其冲的便是西夏。22年间,蒙古先后6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4次亲征。
1227年,成吉思汗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讨伐西夏却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白骨遍野。
经历189年的西夏王朝灭亡了,党项族也从此消失。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
西夏王陵的范围东西宽约4000米,南北长约10千米。在这个约40平方千米的陵园里,8座王陵及其附属的70多座陪葬墓,按时代先后,依山势由南向北顺序排列,形成了一个整齐的墓葬群。
每座王陵占地约10万平方米,都舍弃贺兰山的石头不用,一律用夯土筑成。原先都有自己的阙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内外神墙、角楼等附属建筑,由于年深月久,如今每座陵墓的附属建筑多已毁坏,但是陵墓的主体依旧巍然挺立,向人们显示着西夏王国的历史风貌。
西夏王陵的四大谜团
谜团一:8座西夏王陵为什么没有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都已毁坏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独存。根据年代推算,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约900年,最晚的一座也超过了700年。
有的人认为西夏王陵的平面总体呈纵向长方形布局,主要是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结构。正是西夏王陵通过这种夯土方法和砖木混合密檐结构相结合,创造出我国园陵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坚固实用这也就是王陵主体依旧巍然耸立的原因之一。可是,许多砖石结构的建筑经受风雨的侵蚀已倾毁倒塌了,更何况是夯土建筑。
有人则认为是王陵周围原有的附属建筑保护了王陵主体,使它免受了风雨的侵袭。可是那些附属建筑有的早已不存,很难说它们起了保护王陵主体的作用。
还有人认为王陵在贺兰山东麓,西边的贺兰山就是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为它们挡住了西北风的侵袭。可是王陵主体和附属建筑同样都在贺兰山的屏障之下,为什么附属建筑都已毁坏而王陵主体却安然无恙呢?
谜团二: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贺兰山东麓是牧草丰美之地,西夏王陵的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牧牛羊的好地方,可是唯独陵墓上寸草不生。
有人说陵墓是夯土筑成的,既坚硬又光滑,所以不会长草。可是石头比泥土更坚硬,只要稍有裂缝,落下草籽,就能长出草来,陵墓难道连一点儿缝隙也没有吗?
有人说当年建造陵墓时,所有的泥土都是熏蒸过的,失去了使野草得以生长的养分,所以长不出草来。可是熏蒸的作用能持久到将近千年吗?陵墓上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浮土,这些浮土是未经熏蒸的,为什么也不长草呢?
谜团三: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西北地区人烟比较稀疏,鸟兽比人烟稠密地区相对要多一些,尤其是繁殖力较强的乌鸦和麻雀遍地皆是。乌鸦落在牛羊背上,落在树上和各种建筑物上,麻雀更是落在一切可以让它们歇脚的地方,可是它们唯独不落在王陵上。
有人认为王陵上光秃秃的,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所以不落鸟类。可是有些光秃秃的石头或枯树枝上,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为什么常会落下一大群乌鸦和麻雀呢?难道鸟类也知道封建帝王具有权威而不敢随便冒犯吗?
谜团四:西夏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不解。王陵按照时间顺序或者说帝王的辈分由南向北排列,但是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又在体现着什么事先设计好了的规划。如果从高空俯视,好像是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有人说那可能是根据八卦图形定的方位,也有人说那是根据风水安排的。可是最早一个国王的逝世到最后一个国王的逝世,时间相差近200年,怎能按照八卦来定方位呢?事先谁能估计到西夏王国要传8代王位呢?
再说,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党项族是古羌族的一支,难道他们也崇拜八卦和相信风水吗?总之,无论是考古专家还是历史学者,都难以解释王陵的格局呈八卦图形的缘由。这其中蕴含的秘密,一直都是难以被今人识破的谜团。
等待新的发现和考证
西夏王朝给后人留下的谜底,几乎无法从《党项传》和《西夏传》等一些典籍资料中获得一点蛛丝马迹。人们只能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埋藏的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上探寻这个古老王朝的踪迹。
不过陈列在西夏博物馆的一些珍贵文物,依稀折射出这个昔日王朝帝国的灿烂和辉煌:陈列在博物馆的雕龙石柱、石马、琉璃鸱吻和石雕人物像,依旧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收藏的西夏碑文、佛经、佛画和瓷器依然清晰明辨,给人惊叹;特别是188千克的鎏金铜牛,更是西夏文物瑰宝,名正言顺地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中。
文化的凝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西夏文字是夏国主元昊命大臣野利仁仿汉字制成。这也是西夏文化最伟大的成就。看着这些似懂非懂、似曾相识又难以解读的文字,不禁对少数民族的大智慧而感慨万千!何况西夏文字比汉字更繁复、更有意趣呢。
在线小知识
被称为“高原金字塔”的热水古墓群,坐落在察汉乌苏河北岸山前洪积扇平台上。有大小古墓2000余座,出土的织锦袜、丝织品极为珍贵。这墓葬群中的血渭1号大墓是全国十大古墓之一。
成吉思汗墓的千古之谜
蒙古族盛行的密葬
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所谓密葬,就是在墓地上不留坟冢、碑记一类的标志物。《黑鞑事略》一书中专门讲到蒙古人“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的习俗。
但是按照加宾尼的说法,蒙古人的这种埋葬方式可能还有保密的目的——埋葬后将墓穴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因此以后没有人能发现这个地点”。
元末人叶子奇的《草木子》一书同样描写了蒙古帝王死后的丧葬情形。他们死后一律被送到漠北墓区深埋,埋毕用万马踏平,待草长之后再解严。那么成吉思汗的亲族要想祭奠他该如何找到埋葬地呢?原来人们会在死者葬地牵来一只驼羔,他们当着母骆驼的面将驼羔杀死并将血洒在墓地。
以后每遇祭祀的时候,人们就把那头母骆驼牵来,如果母骆驼在一个地方久久徘徊,哀鸣不已,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探寻成吉思汗墓
人们一直认为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丽。自从成吉思汗死后,虽然中国战乱不断,但是他的陵墓一直没被找到;这意味着陵墓迄今仍完好无损。
于是,有关成吉思汗陵墓的寻找就成了国内外考古界的一大热点。距离时间较近的一次为2000年夏天美国人穆里·克拉维兹的考古活动。他们在2001年7月底在宾得尔山北面的乌格利格其贺里木发现了距地面11米处的一个庞大的陵墓群。但最后证明这实际上是一处假墓地。
对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体位置,多年来大致形成了几种说法: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勒泰山;三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六盘山。
认为在蒙古国肯特山的依据是,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而后忽然起立,对手下随从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
南宋文人的笔记中也记载,成吉思汗当年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独木棺里。
认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勒泰山的依据是,成吉思汗在生前曾亲自指定阿尔泰山脉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作为自己将来的安葬之地。
认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的依据是,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时死于六盘山附近。有考古专家据此认为,按照蒙古族过去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掉,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后来从内蒙古自治区传来消息,成吉思汗墓可能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此墓地距离鄂尔多斯市内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千米。
但据了解,证明是成吉思汗葬身之地的石窟尚缺乏直接证据。石窟是当年成吉思汗养伤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著名研究员潘照东认为阿尔寨石窟是证明成吉思汗陵就在附近的重要的遗迹之一。石窟中壁画的内容与《草木子》中记载的成吉思汗下葬后万马踏平墓地未留坟冢的场景不谋而合。
此外,洞窟中其他的壁画是网格状的,只有这幅壁画从上到下为7层呈阶梯状分布,而石窟门口的西夏浮雕也是分级的,二者风格极为相似。
成吉思汗是在征服西夏的军旅途中因病逝世的,而阿尔寨石窟又是当年成吉思汗养伤时的所在地,所以石窟中的遗物有明显的西夏建筑风格是完全合理的。
鄂托克旗附近的“百眼井”“驼羔梁”等是成吉思汗晚年活动的另外几个遗迹。据潘照东介绍,传说中的“百眼井”因风沙的侵蚀而埋没,如今只剩下了80多眼,但井壁非常光滑圆润,而且分布合理。
据说,“驼羔梁”就是当年在成吉思汗墓地杀死幼骆驼的地方。驼羔在母骆驼眼前被杀时,母骆驼急得像发了疯一样。为了防止发疯的母骆驼四处伤人,士兵们就搬来一块中间有窟窿的巨石并插上木杆,拴住母骆驼。可惜的是这块巨石早已无从寻觅了。
没有最终的结论
从蒙古人的习俗和过去信奉的萨满教来看,蒙古人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按照蒙古民族习俗的说法,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
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上,这时遗体就可处理掉,而把驼毛保存在衣冠冢里。
20世纪50年代成吉思汗陵落成时,曾经打开过银棺,发现了这团驼毛。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一直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这里每年都要举办大祭仪式,蒙古族民众视其为圣地。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里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因为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银棺灵柩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骸。
蒙古族人不赞成大规模挖掘成陵。因为按照蒙古族传统,打搅死者灵魂是对死者的不敬,遗体没有保存价值,关键是灵魂不灭。大规模的考古违背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对。实践证明,一直也没有弄出什么来。
鄂尔多斯草原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
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
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拽马拉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
因此,真正的成吉思汗墓的具体位置,它将永远成为一个谜。让那些愿意猜谜的人继续去探求这个谜底吧。
在线小知识
成吉思汗是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71年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追认成吉思汗为太祖。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
清东陵墙外的昭西陵
孝庄文皇后的遗念
在清东陵陵区的外面,有一座黄瓦红墙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清东陵的昭西陵,陵中安葬的是清朝初年有名的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她一生历经数朝,竭力辅佐儿孙两代幼主,为清朝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1668年,孝庄文皇后患病,康熙心急如焚,遂带诸王贝勒、文武百官从乾清宫步行到天坛,祈求上天减少自己的寿命换得祖母的平安,感动得文武百官随之落泪。然而,终因回天乏术,孝庄文皇后在慈宁宫去世,享年75岁。
孝庄文皇后在去世前留下遗言:“太宗文皇帝梓宫安放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暂安奉殿的修建
康熙虽然是大孝,但是祖母的遗言,确实让康熙皇帝左右为难:如果按祖制将祖母送往盛京,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沈阳与祖父皇太极合葬,那显然违背了祖母的遗愿,也是康熙最不愿意的。
可是要按照祖母的吩咐葬在孝陵附近,又违背了祖制,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
康熙皇帝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在东陵的前面、风水墙外建一座暂安奉殿。康熙还下令把他为祖母生前修建在慈宁宫的一座面阔五间、恢弘壮观的宫殿拆运到东陵重建,并再三叮嘱拆卸时原件不可缺损,基址务必牢固等。
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于1689年3月竣工。由于不是正式陵寝,所以命名为“暂安奉殿”。
昭西陵的修建
然而,康熙皇帝采取的两全其美的办法,竟让孝庄文皇后暂安了近40年。1725年孝庄文皇后的葬地问题才被提到了议事日程。雍正认为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停在暂安殿内不是长久之计,况且暂安奉殿的所在地就是上吉佳壤,可以改建为陵寝。工程于1726年初开工,12月完工,12月10日,孝庄文皇后的棺椁才被正式葬入地宫。
由于皇太极的陵叫昭陵,位于东北的盛京,而孝庄文皇后的陵建在河北的遵化,方位是昭陵的西面,按照清朝皇后陵命名的办法,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定名为昭西陵,表明昭西陵与昭陵是同一体系。从此,清东陵的风水墙外就有了人们所看到的昭西陵。
从这充分说明昭西陵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把其葬在东陵陵区之外,以示区分。
专家认为,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风水墙内,顺治皇帝已经占据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作为母亲的孝庄文无论再葬在任何一个地方,地位都会低于她的儿子,所以建在风水墙外是比较合适的。
在线小知识
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是清初“关外三陵”中最大的一座。昭陵还葬有关睢宫宸妃、洐庆宫淑妃等后妃佳丽,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