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1840 年,帝国主义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清政府,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广大的中国人民,被抛进了水深火热之中。“几番回首中华望,亡国悲歌涕泪多”, 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1901 年,八国联军的炮声未息,耻辱的《辛丑条约》便在北京签定了, 腐败的清政府全然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华民族陷入更深重的灾难之中。然而“号角一声,中华崛起”,一场席卷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人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1905 年 8 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的领导核心, 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成立以后,一方面和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对保皇派进行有力的思想批判;另一方面,又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革命的首位,对腐败的清王朝展开了武器的批判,革命派以“杀身求共和,流血购自由”的英雄气慨,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起了多次武装起义。但是,这些起义由于计划不周,力量单薄,都以失败而告终。
1910 年 11 月,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黄兴、胡汉民等同盟会骨干开会,会上总结了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全力充分准备,在广州发动一次新的大起义。广州起义经过半年筹备,集中了同盟会主要的人力、财力,于 1911 年 4 月 27 日爆发。
起义开始后,黄兴率敢死队 120 多人直捣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仓皇而逃,在捣毁和焚烧了总督衙门后,起义军与反扑的大队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巷战持续了整整一天,起义军歼灭了大量清军。然而,由于双方势力相差悬殊,起义军寡不敌众,终于失败。事后,革命烈士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 收殓烈士遗骸 72 具,合葬于广州郊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可是它唤醒了全国民众,也震撼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革命党人的悲壮斗争,鼓舞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进,清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了。
在革命党人接连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全国各地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愈来愈高涨。尤其是辛亥革命前一年,抗粮、抗租、抗捐、抗税、抢米等形式的反抗事件达二三百次之多,遍及全国各地,“山雨欲来风满楼”,它预示着民主革命高潮的临近。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改良派为了抵制革命的发展,大声疾呼恳请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清政府为了顺应舆论,拉拢资产阶级上层,并借“立宪”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以避开革命风暴的冲击, 于 1905 年派刚毅等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开始导演一幕“预备立宪”的丑剧。
然而,清政府压根儿没有立宪的诚意,它始终只是把立宪作为幌子欺骗人民而已。随着一桩桩所谓“宪政”的举办,清政府立宪的丑剧也就一幕幕地败露,最后以 1911 年皇族内阁的设立而宣告彻底破产。广大民众也彻底看清了清政府的本质。
清朝“预备立宪”的骗局揭开以后,各界人士都十分愤慨。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反清斗争的烈火也越烧越旺,就在这时,爆发了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铁路是国家的交通命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采取种种手段掠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修筑一条铁路就意味着控制了这条铁路以及控制了沿线地区,因此,随着铁路利权的不断丧失,帝国主义列强的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这一切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深恶痛绝和强烈不安。一些爱国绅商纷纷起来倡议自筹股份修筑铁路,以保利权而救国家危亡。清政府为了笼络资产阶级,对商办铁路运动开了绿灯。此后,各省商办铁路公司陆续成立。
商办铁路的兴起,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的积极作用。这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惶惶不安。各列强先后采取种种手段,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着清廷取缔商办铁路。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之下,清政府开始改变对各省商办铁路的态度。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布“铁道干路国有”,实质上就是把已经批准各省自办铁路的权利强行收回,以“国有”为名,将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以换取它们的支持,以此来保住自己的统治。清政府的卖国行径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慨,人民爱国保路同清廷卖国卖路的矛盾迅速激化。首先被清政府拍卖出去的是川汉、粤汉两条干线,而这两条干线在收归商办以后,已先后筹集资金 4000 多万两,不仅地主、富商成为股东,连农民也拥有股本。清政府出卖路权,不但丧失国家民族主权,还直接损害四省广大人民切身利益,这不能不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于是,湘、鄂、粤、川等省的保路风潮迅速爆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首先起来反抗的是湖南人民。5 月 14 日,长沙各界群众举行万人大集会, 进行抗议活动,广东粤汉铁路公司股东也举行会议,一致反对“铁路国有”。
四川省保路运动声势浩大,斗争最为激烈,因为在四川铁路公司的股本中,有着大量劳动人民的股本,所以川汉铁路的权利问题,与四川人民密切相关。1911 年 6 月 17 日,川汉铁路股东代表 4000 多人在成都开会,当场决定成立“保路同志会”,表示要据死力争。各州县也相继成立分会,不到半个月,会员发展到十万多人,参加“保路同志会”的阶层非常广泛,有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甚至还有和尚与道士。
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保路风潮迅速发展,这使得清政府十分恐慌。8 月,素有刽子手之称的赵尔丰被任命为四川总督,赵尔丰对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采取了高压政策。9 月 7 日,赵尔丰逮捕了立宪派首领蒲殿俊等人, 企图使保路风潮因群龙无首而自动解散,消息一传出,成都立刻沸腾起来。数万名群众有的头顶光绪牌位,有的手握香柱,潮水般涌向总督衙门,要求释放被捕诸人。面对手无寸铁的人民群众,赵尔丰竟然命令卫队开枪扫射, 一时间枪声大作,请愿群众死伤无数,这就是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并没有把四川人民吓倒,反而促使他们迅速觉醒,保路运动迅速演变成武装起义,这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
早在 8 月份,同盟会员龙鸣剑等人召集各路哥老会首领举行会议,决定发动起义,把保路同志会改为保路同志军。在成都血案发生的当天,龙鸣剑把 800 块写有“省城业已发难,望各地同志速起救援”等字样的木板投入江中,传到沿江各地,各地群众闻讯纷纷揭竿而起,各方向成都汇集的起义军
有 20 万人,把成都团团围住,赵尔丰和清军吓得紧闭城门,龟缩城内。
清政府被四川的革命形势吓得惊慌失措,急忙调川粤汉铁路暂办大臣端云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这就造成武汉守备空虚,给湖北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入川镇压的新军尚未到达,武昌城头便已响起了起义的枪声。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华中地区的咽喉。它既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据点,又是清王朝统治的一个重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向非常尖锐,一直是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的地区。早在 1904 年 7 月,武汉就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续成立了“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汉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首先把新军作为联络的主要对象。他们深入新军、宣传革命、发展组织、进行了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到武汉起义前夕,湖北新军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同时倾向革命的人与日俱增。湖北革命党人还在学生、会党和其他社会力量方面也争取了大量的革命者和同情革命的力量。
四川保路风潮发生以后,清军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守军立即锐减, 起义的时机已经迅速成熟。9 月 24 日,湖北革命党人召开文学社和共进社联席会议,成立了起义的统一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任参谋长,并制定了起义的详细军事计划,准备随时发动起义。
10 月 9 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革命总机关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受伤。俄国巡捕闻声赶来,逮捕了几名没来得及逃走的革命党人,还搜走了革命党人的名册和起义的旗帜、文告、印信,转交给清政府。
在接到俄国巡捕送来的起义旗帜和革命党人的名册之后,湖广总督瑞徵立即下令紧闭四城城门,按名册在全城搜捕革命党人,顿时,武昌陷入一派反革命的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中。
在这危急时刻,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迅速自动秘密联络,准备发动起义。10 月 10 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革命党人熊秉坤率领下,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紧接着,步兵、炮兵和军事学校中的革命党人和爱国者纷纷响应,武昌城内一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终于攻下督署。湖广总督瑞徵走投无路,只好从后花园凿墙而逃。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黄鹤楼上空的晨曦中,武昌起义胜利了!11 日晚和 12 日晨,汉阳和汉口又被攻克,武汉三镇胜利光复。革命军的旗帜在武汉三镇迎风飘扬,宣告了武昌起义的胜利。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武昌起义也叫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建立革命政权,以便统率各路力量,乘胜前进,把革命的火焰迅速扩展到其他省区去。于是,10 月12 日,革命党人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性质的湖北军政府,公布了《鄂州约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在中国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受封建旧思想的影响,革命党人不懂得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才能号召组织政府。当时革命形势发展之快实在出乎人们的意料,孙中山正在国外,黄兴在香港,发动武昌起义的总指挥部的领导人有的牺牲了、有的被捕了、有
的外逃了,而在武汉地区的革命党人,觉得自己身份太低,不足以号召四方,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拥戴川军军官黎元洪担任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原来是湖北新军二十八混成旅的协统。平时对下级比较温和,在新军之中,有一定的威望,但是,他一向是个反对革命的旧官僚。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他逃到一个下属家里躲避,革命党人把他从床底下搜出来, 用枪逼着他当上了湖北军政府的都督,黎元洪身不由己地被逼到都督的职位上。起初,他对军政府的工作不问不闻,不与任何人交谈,甚至不进饮食, 就像一个泥菩萨一般。于是,革命党人又组织了一个谋略处,以负责日常工作。当革命党人强迫他剪掉辫子时,他痛哭流涕,如丧考妣。然而,坐等几天之后,看到武汉三镇起义都成功了,胜利的消息还在不断地传来,于是, 黎元洪便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开始争夺军政府的大权。
武昌起义的消息震动了全国。武昌城头的枪声,就像在火药库里点燃了导火线。顿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纷纷响应,革命风暴迅速席卷了神州大地。到 11 月初,全国 24 个省区中,已有 13 个省和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而独立,许多州县还相继建立了革命政权,清王朝的统治,在全国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已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武昌起义后,全国纷纷响应,但当时的形势又是极其复杂的。
首先是在宣布独立的各省中,普遍出现立宪派和旧官僚、旧军阀相互勾结,篡夺革命领导权的严重局面;而革命内部却涣散无力,莫衷一是,并开始分化。
各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旧军官相勾结,采取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夺权活动,有相当一些省份同湖北的情形一样,立宪派分子和旧官僚利用革命派的软弱和幼稚而窃取了政权,如陕西、江西、山西、浙江、江苏等省就是如此。有些省份则在所谓“和平光复”的名义下,进行了夺取政权的活动。还有些省,立宪派和旧官僚则采用了武力手段从革命派手中夺权,湖南便是这一类的突出例子。湖南的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最早,而反革命的反扑也最迅速、最激烈。1911 年 11 月 1 日,湖南立宪派的头子、独立后的参议院议长谭延竌,勾结新军的一个营长,突然发动兵变,杀死正副都督焦作达、陈作新,然后,他自己出任湖南都督,革命党人的新政权,仅仅维持了 10 天, 便被消灭在血泊之中。几个月后,由革命派掌权的贵州新政权,也同样被夺取。上述一切说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全国革命高潮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革命政权,以作为革命的领导核心。然而,在这个问题上,革命党人内部发生了矛盾。同盟会总部所在地上海和首义地区武汉形成两大对立的地方集团,都想争夺临时政府的最高权力。11 月,两地分别向各省发出通电,要求派代表商定建立中央政权的问题,后来经反复协商,才决定各省代表会议在武汉举行。然而就在此时, 反动军队加强了对武汉的进攻,革命军作战连连失利。因此,当江浙革命联军攻下南京后,会议便只好又改在南京举行。会议因对临时大总统的人选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致使临时政府陷于难产之中。就在这时,深得国内人望的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这个难题才得以解决。
正在美国进行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之后,立即经欧洲返回祖国,于 12 月 25 日抵上海,受到黄兴等人热烈欢迎。由于他的崇高威
望,29 日,各省代表以 16 对 1 票的绝对多数,选举他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统。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由上海前往南京,在上海车站受到一万多群众
的热烈欢送。车过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各站都受到了上万群众的热烈欢迎,“共和国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到达南京时,各街店户张灯结彩, 城内百姓,拥满街道,欢迎孙中山的到来。
当晚,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就职,宣告了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国新纪元的开始。临时政府决定,以 1912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不久,各省代表又增选黎元洪为临时政府副总统,接着,又成立了临时参议院。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长期进行的民主革命的产物,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在这个政权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占了统治地位。在它存在的 3 个月内,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法令。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1.提倡民主,保障人权;2.保护工商,振兴实业;3.简从节政,革除弊习;4.改革学制,鼎新教育等各项措施。
所有这些政策法令,都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原则、利益和愿望。由于临时政府大力提倡兴办实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由此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临时政府采取了各项改革教育的措施,使新式学校有很大发展;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新闻出版事业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南京临时政府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方面是不坚决的。它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企图以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它放弃了“平均地权”这个具有很大号召力的口号,不敢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使革命失去了农民阶级这个最有力的依靠和支持。这样,南京临时政府的许多法令措施就形同虚文,得不到彻底执行。
袁世凯是个权欲熏心的野心家,又是个两面三刀的阴谋家。在 1908 年光绪和西太后相继病死后,他被当时的摄政王载沣罢官,回到河南老家“养病”。但是,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并不就此罢休,一直注视着时局的变化,待机而起。
武昌起义后,惊慌失措的清政府急忙派北洋军队赶赴武昌镇压革命。北洋军队是袁世凯一手培植的,将领多是他的心腹,由于袁世凯在背后的操纵, 他们并不听从清王朝的指挥,致使前线作战屡屡失利。
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清政府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最初,任命他为湖广总督,要他带领北洋军队,扑灭革命烈火。诡计多端的袁世凯感到夺取权力、建立独裁统治的时机已经到来,便乘机向清王朝索取军政大权,他觉得湖广总督权势太小,便借口“足疾未愈”,不肯出山。清王朝只好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但是,袁世凯仍不满意,进一步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与他军事全权,保证供应充足军饷等条件。这时, 宣布独立的省份越来越多,清政府的统治已危在旦夕,清王朝只好被迫屈服, 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清的军政大权已落入袁的手中。这时,他才肯走马上任,准备镇压革命。
首先,袁世凯指挥北洋军队攻占了汉口、汉阳,威胁武昌。然后,他便开始玩弄反革命两面派的手段,他一面借革命势力来恐吓清统治者,逼迫清帝退位;一面又用清朝军队来威胁革命党人,要革命党人把新政权交给他, 狡猾的袁世凯,企图以左右逢源,两面开弓的作法,来坐收渔人之利。
这时候,帝国主义看到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朝不保夕,便开始物色和扶植新的走狗,来扑灭革命,他们的兴趣逐渐转到握有巨大军事实力而又对帝国
主义十分忠顺的袁世凯身上;混在革命阵营内部的立宪派,也乘机与袁北呼南应,内外勾结,极力把南方引向妥协拥袁的道路上去。在帝国主义的压力和立宪派的唱和下,革命派中的主要领导人态度逐渐软化。12 月 18 日,袁世凯的全权代表唐绍仪和南方独立各省推定的代表伍廷芳,由帝国主义牵线,在上海正式开始谈判。
南北和谈的开始,就是革命势力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妥协的开始。 不久,南北和谈即达成默契,只要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并承认共和,南
方革命党人便表示愿意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留给袁世凯。对此,袁世凯表示非常满意,他准备爬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
这时,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并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打乱了袁的如意算盘,眼看将要落入自己手中的总统权柄被转授到革命领袖孙中山手中,对此,袁恼羞成怒,逼着唐绍仪辞去和谈代表职务,致使和谈公开破裂,同时对南方进行武力恫吓。
帝国主义公然出面支持袁世凯,声称只有由袁“统一”南北,才承认中华民国。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在军事上、经济上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在列强和袁世凯的要挟下,南方立宪派、旧官僚和失节革命党人加紧拥袁排孙的活动,他们联合起来,要求孙承认和接受南北秘密达成的“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的协议,甚至有人诘问孙中山:“你不赞成和谈,难道是舍不得大总统的职位吗?”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对袁世凯妥协。1 月 22 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赞成共和,就让袁当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得到南京临时政府的保证后,如同吃了定心丸,马上在北京演出一幕“逼宫”的活剧。袁一面指使段祺瑞等北洋将领,发表一个要求共和政体的通电;一面又大造革命党人潜伏京师、要发生暴动的谣言,以威吓朝廷。正在这时,革命党人彭家珍暗杀了坚持反对退位的顽固王公良弼,这一刺杀行动,使皇族心胆俱裂,对袁的谣言深信不疑。2 月 12 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溥仪退位,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根据前约,于 2 月 13 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同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接着,孙中山提出三个附加条件:1.临时政府设在南京。2.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任。3.新总统必须遵守一切法制章程。孙中山提出三个条件的用意是很明显的:他是想让袁世凯离开他的老巢
到革命势力强盛的南方来,并想用一部《临时约法》来约束他,防止和阻制他独裁。
袁世凯的势力和地盘都在北方,他当然不愿意离开他苦心经营并赖以发迹的根据地。于是,他一方面表示北方秩序急需维持;另一方面,又串通各国驻华公使,取得他们的公开支持。因此,帝国主义各国一致表示,临时政府必须设在北京,否则,不予承认。
然而,孙中山并不因此而退却,他坚持要求袁世凯到南京就职,并派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等为专使,到北京迎袁世凯南下。老奸巨猾的袁世凯表面上热烈欢迎专使团,表示极愿早日南下,暗地里却指使他手下将领于当夜发动“兵变”,北京城内顿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接着,保定、天津、通州等地也发生类似“兵变”。帝国主义者也与袁世凯积极配合,借口“保护侨民”,调兵遣将。
被“兵变”吓坏了的专使们,听信了袁世凯要留在北方维持秩序的谎言,
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建议迁就袁世凯,临时参议院不顾不久前刚通过的三项条件,于 3 月 6 日通过决议,允许袁世凯留在北京就职。革命派又一次妥协, 袁世凯又一次取得了胜利,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标志着孙中山调虎离山计的失败。但是,孙中山仍坚持用第三项条件来约束袁世凯。就在袁世凯宣誓就职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匆忙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的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的权利,另外,还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然而,袁世凯一旦大权在握,一纸空文的《临时约法》是束缚不了他的手脚的。他一面假装诚恳地表示坚决拥护并执行《临时约法》,一方面又说它尚不完善,将来还要修改。
4 月 1 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此,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仅仅历时三个月就夭折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的功绩,在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民主自由之花一度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开放。在失败的沉痛中,人们继续进行革命的探索,终于在度过八年的黑暗之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