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爱

这一代孩子看上去似乎比他们的父母更幸福。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是全家的中心。再小再简单的家,也要为孩子准备一张书桌; 再穷的家,也会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孩子吃;孩子身上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单亲家庭中,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一方,总是千方百计弥补着感情的亏欠,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

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吗? “我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真想有一天能到另一个星球上去,爸爸妈

妈真让我受不了。”——这是一个孩子的内心独白。而他的母亲却时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说:“现在的孩子没良心,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论吃论喝哪样都不比其他孩子差,可他一点都不领情,总是冲我莫名其妙地发火, 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

绝大多数父母总是生怕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对孩子的责任没有尽到, 于是便过分地给孩子施加影响,千方百计地让他快些长大。过分施加影响同关心不够一样,都是有害的,因为这样做可能使孩子产生满不在乎的思想, 或者引起他的反抗。

让孩子选择自己的道路。这一代孩子往往更有主见,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理想,有独特的价值观,他们明白自己该怎么做;而父母却时常用老眼光来打量如今的社会,用他们的意志来勾画孩子的未来。父母们时常会说:“你们应该⋯⋯”或是“当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却少有人知道孩子们的心事。包办一切的后果是儿女们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父母们接着就会哀叹:一代不如一代!

多听孩子讲一些功课以外的故事。“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家长的命根。”父母的关心大多与学习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说也许不太公平, 但许多孩子的感觉却是如此。因为要做功课,所以可以不干家务;因为要考试,所以得吃下一大堆的营养品补脑子;因为时间宝贵,所以许多本来我可以干好的事都由父母代劳;因为外语吃香,所以我得整天念“ABCD”。总而言之,孩子都是替父母活着,唯独没有自己。孩子并不是“读书机器”,他们是有着丰富个性的群体,他们渴望能与父母做心与心的交流,父母却往往忽略这一点。“蹲下来,与孩子交朋友”——这是知心姐姐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悟出的道理。有一个小女孩走进商场就大哭不止,父母好言好语相劝仍然无济于事。这时,知心姐姐恰好蹲下来系鞋带,当她的视线与孩子交汇的时候,她看到了无数双大人的腿在眼前晃动,这在孩子的眼里绝对不是美好的风景。就在这一刻,知心姐姐什么都明白了,不仅因为她善解人意,重要的是因为此时的她与孩子处在平等的高度。

不要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如今的孩子吃穿不愁,却莫名其妙地患上了情感饥渴症。有些父母信奉“棍棒教育”,企图用打骂来驯服孩子,结果反而使孩子产生对抗心理和反社会型人格。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不顾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整日逼着孩子学习,稍不如意,就打骂或讽刺挖苦,久而久之使孩子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他们认为怎么做也不好,父母不喜欢他们。

天下父母少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但未必所有父母都知道如何恰当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于是上海市卢湾区有了一项特别的规定:做父母也要持证上岗。凡父母都必须围绕认知方法、思想感情、品德纪律、健康卫生、文化艺术、

年龄特征教育等六方面进行培训,合格者颁发《家庭教育知识合格证书》, 不合格者必须补课。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对于人生课堂中意味深长的这一课,你该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