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新生的食草恐龙

到了白垩纪,四季变得分明起来,气候更加温和湿润了。这时,大量的有花植物开始出现,丰富茂盛的植物使植食性恐龙空前绝后地发展起来,许多新生的食草恐龙出现在地球上。和侏罗纪时相比,它们一方面显得更小巧灵活了,身长大约只有几米或十几米,很少或几乎没有几十米长的庞然大物了。

另一方面,它们更乐于群居,常常是一群群地在它们的“乐园”内安安静静地咀嚼着茂盛的绿叶。

这些新生的食草性恐龙,究竟有哪些呢?当然,数量太多了,只能选几种有代表性的来告诉大家了。

看上去觉得有点头重脚轻的一种恐龙叫隙龙。看隙龙低头吃草真担心它一头栽下去。原来,在它的头上顶着一个大大的,主要是起装饰作用的肉冠,这个骨冠让它在恐龙群中格外的显眼,还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这种恐龙身板结实,四肢有力,拖着一条尾巴,长约5米左右,曾生活在加拿大和美国的新墨西哥州。

赖氏龙也有一个头冠,也可能有很强的装饰作用。赖氏龙的头冠看上去有点像鸡冠,当然比鸡冠大多了。这个头冠也使赖氏龙格外引人注目。不过,赖氏龙的头冠还有另外的作用,比如通过头冠来识别同类,大伙儿在一起时,这又成了决定社会地位的标志,可见,没有了这个显眼的头冠可还真不行。赖氏龙走起路来,既能只靠两条后腿行走,也能四条腿走。

鸭嘴龙也是白垩纪时的产物,也是那时最繁盛的恐龙,它长着鸭嘴似的扁扁嘴巴,嘴巴里长满了牙齿,大约960颗牙齿,是牙齿最多的恐龙。这种食草性恐龙个头中等,大约有10米的样子。

鸭嘴龙有的头上生着顶饰,如盔头龙;有的则是平头,如慈母龙。有顶饰的鸭嘴龙其前颌骨和鼻骨不是长在原来的位置上,而退到了头顶上,形成中空的突起,它的前肢短小,后肢粗壮,主要用后肢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