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大分化

随着三叠纪和早侏罗纪恐龙王朝的结束,恐龙史上新的一章——恐龙大分化的历史开始了。在侏罗纪中期,由于部分浅海侵入大陆内地,在地质记录上,陆栖的四足类动物显得很贫乏。”在中侏罗纪时,恐龙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不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三叠纪和早侏罗纪的祖先,其中,蜥龙类表现得更为明显。到了中侏罗纪以后,恐龙才真正成为动物界的统治者,无论在有沼泽的密林中,还是在空旷的高地和草原上,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这时,它们还没有真正的竞争者,它们未来的强敌——哺乳动物还处在萌芽阶段。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化石产地最有代表性的地点是中国四川自贡的大山铺、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阿根廷高原的帕塔贡盆地。

四川自贡的大山铺是中侏罗纪的恐龙动物群中最典型的代表。有大的蜥龙类——蜀龙,峨嵋龙和酋龙;原始的剑龙——华阳龙和肉食性恐龙气龙。

蜀龙属于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有一个高昂的头,牙齿呈勺状,齿缘无锯齿;有颈椎12个,颈部相对较短,背椎13个,荐椎(腰椎骨)4个,尾椎44个,后端4个尾椎迅速膨胀,愈合成一锤状物,称作尾锤,作为武器。因它发现于四川,故以四川简称“蜀”来命名。在大山铺恐龙坑中,蜀龙的产出数量多到几十条,有12米的成年个体,有4米的幼年个体,这些恐龙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的主体,故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也称为蜀龙动物群。

蜀龙具有勺状牙齿,以柔软的植物为食,常常在植物繁茂的河湖之滨觅食。从蜀龙身上可以看到它们有原蜥脚类与进步的蜥脚类恐龙的特征,它们是晚三叠纪的原蜥脚类与侏罗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之间的过渡类型,对研究蜥脚类恐龙的起源与进化有重要意义。

天府峨嵋龙也产自大山铺,其产出数量仅次于蜀龙。天府峨嵋龙是一类大型的较进步的蜥脚类恐龙,有一个较大的头,牙齿呈勺状,脖子特别长,四肢粗壮。天府峨嵋龙主要生活在内陆湖泊的边缘地带,可能过着群居生活,以柔软的植物叶子为食。

建设气龙在大山铺的恐龙动物群中个体不少于6个,其中有两具较完整的标本被保存在埋藏厅内。气龙的正型标本为一缺失头骨的不完整骨架,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骨架体长约为4米。

建设气龙是中侏罗纪形态特征显得原始的一类肉食性恐龙。它的头骨轻盈,牙齿侧扁,呈匕首状,前后缘上有小锯齿;前肢退化,常用粗壮的后肢行走,奔跑灵活。它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的霸主。

大山铺的太白华阳龙标本有10余个,大部分被自贡恐龙博物馆收藏,已被整理和记述的约有7个。正型标本为综合骨架,包括一个吻部略受损的头骨和一些零散不全的脊椎骨、四肢骨及骨板。太白华阳龙也是中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剑龙中最完整的骨架,体长约4.3米。

太白华阳龙的个体有小的和中等的。其头骨大而厚重,呈楔形。前上颚骨上有牙齿,牙齿小,呈锥状;明显的特征是背部有对称排列、形状多样的剑板(骨板);尾端有两对较大的骨质的尾刺,可能是自卫的武器。常生活在河湖之滨的丛林中,以灌木的嫩枝、嫩叶为食。

单嵴龙是发现的侏罗纪中期保存得最好的一只肉食性恐龙。它来自新疆的准噶尔盆地中侏罗纪的五彩弯组。单嵴龙长6米,有一大而粗壮的头,因头上有一单列的发育骨峙而得名。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天池龙是典型的甲龙。它体长约3米,化石是1974年在新疆阜康县三工河地区发现的,其产地的地层层位为中侏罗纪头顿河组。化石包括破的头骨碎片、5个颈椎、6个背椎。一个完整的荐部(由7个椎体组成)、3个尾椎和许多膜质的甲骨、甲板以及一些四肢骨。天池龙的头骨较高,有小的膜质甲片复盖,上有纵向饰纹。远端的尾椎愈合形成小而扁的尾锤。股骨直,骨干上有饰纹。在肩部有一个由四对大的膜质的骨甲板愈合形成肩甲带,甲板厚,有发育的中嵴。身体上覆盖着许多大小相同、形状各异的甲片。它有一条骨骼愈合得很牢固的棒状的长尾巴,在尾巴的顶端有一粗糙的骨锤。它的外貌很像甲龙中原始的色拉都龙。

明星天池龙是目前甲龙亚目在亚洲的最早纪录。它的发现将甲龙的化石纪录推到中侏罗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