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汉族民歌的体裁类型

所谓体裁类型,是指经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民歌音乐的几种相对统一的典型形态,主要表现在节奏、音乐性格和情感表现方法等方面。

一、号子

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于劳动、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先秦时期的著作《吕乐春秋·审应览》中有“今举大木者,前呼舆■,后亦应之”之语,是关于劳动号子的最早记载。劳动号子起初只是劳动中的呼号,后来逐渐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至今,劳动号子中既有纯粹的节奏性呼号,也有具备一定艺术水准的歌曲,还有亦呼号、亦歌唱和介于呼号与歌唱之间的状态。

号子的音乐与劳动的种类、劳动的节奏与呼吸结合紧密,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搬运号子

搬运号子是在以人力直接负担重物的运输劳动中使用的,例如装卸、扛抬、挑担、推车等。特别是在集体性的运输劳动中,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就直接与劳动的安全和效率相关联。这时,劳动号子就成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的手段。

黑龙江是我国木材蕴藏量最大的省份,林区中需大量的运输劳动,搬运号子也就很多。这些号子没有固定的唱词,全由领唱人,也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即兴创作。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有时领与和相交迭,形成多声部的歌唱形式。歌曲高亢而豪迈:

“哈腰挂”是弯腰挂钩的意思。这种劳动形式,是 8 个人抬一棵大木头, 随着号子一拍一步地向前走。

《走绛州》是一首流传在河南、山西和陕西北部的挑担号子。曲调的节奏富于弹性,歌词和旋律都具有跳荡感,就像挑担者的步伐与上下起落的扁担的协调动作,音乐情趣高涨而风趣:

  1. 工程号子

工程号子在打夯、打硪、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劳动的强度和速度, 决定了工程号子的歌唱性和节奏。当劳动强度较小时,号子的曲调潇洒而豪爽;当劳动强度较大时,号子的曲调就显得粗犷而沉重。在强度大而节奏紧张的劳动中,号子音乐的节奏快而有力,旋律简单,有时甚至出现单纯的呼号。曲调的艺术性与劳动强度成反比,这是号子音乐的普遍特点。

硪是砸地基或打桩时使用的一种工具,一般为一块圆形石头或铁饼,周围打眼后系几根绳子。打时数人拉着绳子将硪举起,再砸到地上。湖南常德的《打硪歌》高亢嘹亮,歌词根据劳动情况即兴编唱,既有指挥劳动的作用, 又注意调节每个劳动者的情绪,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②打硪不打哑吧硪,板起面孔不快活。

③那位同志声气亮,唱起硪歌蜜蜂■。

④这位同志不对腔,好比敲起烂砂锅。

⑤挑土的同志不唱歌,他张开嘴打硪歌。

⑥打起硪歌走得急,腿上好像安上机器。

⑦走得急来打得快,我们大家来比赛。3.农事号子

农事号子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如打麦、舂米、车水、薅草时歌唱。相对来说,农业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不那么大,因此,农事号子的节奏感往往不那么沉重,旋律较优美,歌词内容也更丰富多样些。

《崔咚崔》是一首流行在湖北潜江的打麦号子。它的曲调明快、活泼, 带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唱词内容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绵绵情话,并带几分幽默:

②小妹妹弯下腰拾起了扇子,这一把扇子要卖几多钱?

③别人要买几多钱我都不卖他,小妹要是看中了,我天天都送你一把。

④看你满嘴尽说胡话,这把我都看不上,谁要你那三把多把!

⑤数九大寒天你也要我■扇子,冷风吹坏小妹妹,你还不就心疼死。

⑥不是我说胡话,只因为我想到你家。有话想对你说,又怕你不愿听它。

⑦你想要说心上的话,对我就说出来,不怕别人嚼牙巴(即“说闲话” 之意)。

贵州遵义的《薅秧号子》,是众人在秧田里除草、间苗时唱的。它那夸张的歌词,高亢的曲调,以及男性演唱者尖锐的音色和饱满、高涨的情绪, 使这首号子充满了活力和光彩。

后半段唱词:“扬州打把铁扫帚,打扫喉咙唱山歌。” 4.船渔号子

船渔号子在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中使用。由于船上劳动种类多样, 水路和气候情况多变,因此许多地区往往都形成了适应不同情况的、成系列的渔船号子。在水上谋生风险很大。船工们不仅要像其他工种的劳动者那样克服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而且时时面对死亡的威胁。因此,真正行船时的船工号子是相当惊心动魄的,它们把英雄的各个侧面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一般来说,风平浪静时唱的号子旋律性比较强,常表现出船工们的自信和豪放的性情:

当水路环境危险或天气情况恶劣时,船渔号子也随之表现出紧张的气氛。这时旋律性很弱甚至完全没有了,船工们的呼号此起彼伏,紧凑地交迭在一起,形成 3 个、4 个或更多的声部:

二、山歌

山歌多在户外歌唱,具有自由、悠长的节奏和热烈、奔放的音乐性格, 是劳动人民直畅而集中地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

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对爱情的讴歌。山歌自然、优美,不尚修饰。其歌词多为即兴创作,那大胆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情感表达,使之既富于浪漫

主义色彩,又真切感人。与之相配合的曲调纯朴、真挚,富于激情,往往曲调的开始处便是全曲的最高音,是郁积已久的强烈感情的宣泄。山歌常常在高音区有自由的延长音。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山歌多流行在山区、高原,平原地区较少。山歌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 这一方面表现在唱词的语音、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上,另一方面表现在音乐的运动规律上。汉族山歌主要分布在音乐的运动规律上。汉族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湘鄂、闽粤赣等地区。

1.西北山歌

我国西北地区处于高原地带,干旱少雨,开阔而荒凉。这里的山歌音区较高,音域宽阔,曲调进行中音程的跨度也较大。

①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的西部、内蒙古西南地区,两句为一段。上句歌词常用比喻、寄托的手法,下句则是比较具体的叙事或抒情。与歌词相一致,信天游的曲调上句往往音区较高,音程跨度较大,富于激情;下句则比较收拢,旋律线曲折下行,表现出叙述性或感叹性的情调。

《蓝花花》是一首流行非常广泛的信天游,唱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孩子被迫嫁给有钱人的不幸婚姻,以及她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

②五谷里的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要数蓝花花好。

③正月里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④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⑤蓝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眺,眺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⑥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蓝花花走。

⑦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⑧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常在一搭。(若非、维琴、燕平整理)

与西北地区其他山歌相比,信天游有更多的悲苦和苍凉感。

②山曲

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疏松。平时干旱少雨,一旦下起雨来水土流失很严重。过去这里的人民生活困苦, 万般无奈下便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逃荒方式——走西口。所谓“西口”是指的山西与内蒙古之间古长城的关口。“走西口”,即晋西北人渡黄河、出长城, 到内蒙古去谋生。当地有一首歌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跑口外,女人掏苦菜。”走西口的男人一般 3、4 月份离家,9、10 月份还乡。也有不少人因挣不下钱而长年流浪在外,几年才能回一次家。还有一些人, 由于不堪劳苦而绝命他乡。因此,每一个男人的每一次走西口,都是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每年 3、4 月,当男人们集体离家去走西口时,黄河渡口边父母送子、妻子送夫,人数众多,情景凄楚。

山曲又被当地人叫做“酸曲儿”,意思是它主要唱爱情内容。但该地区特殊的情景,给山曲的爱情内容赋予了一个特定的题材、特定的情感——山曲中有大量走西口的内容。不论是离家的男人,还是留在家中独自承受家庭重担的女人,他们所唱的山曲都表现出了凄凉、忧愁和撕心裂肺般的悲伤:

③花儿

花儿又叫做“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这里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因此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中也流行。

因为花儿有特定的青年男女交往与定情的意义,在当地又称做“野曲”, 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也不能在辈份不同者或有血缘关系者面前唱。花儿的传唱有平日和“花儿会”两种场合。花儿会有众多地点,会址选在风景秀丽、名山古刹的坐落地;会期集中在农历四、五、六月间,以六月初最盛。历时少则 1、2 天,多则 3、4 天。

花的儿唱词为两句体,上、下句之间的词组构成节奏交错的效果。如: 前川 后川 川套川

下川里 驮来了 果子; 唱得 口焦 舌又干, 尕妹妹 润了个 嗓子。

花儿曲调节奏宽广、自由、旋律起伏大,常有连续的音程跳进,曲折而多层次。唱法多为真假声结合。

注:“盘缠”即行路人带着用以充饥的干粮。2.西南山歌

我国西南地区多山地与高原。与西北地区不同的是,这里气候湿润,物产较丰富。这里的山歌仍然是音区较高,音域较宽广,但旋律中大小音程相间,于开放中带着柔润。

①四川山歌

在西南地区内,与云南、贵州山歌相比,四川山歌更多具有汉族音乐较单纯的本色。四川山歌的曲调挺拔、坚韧,像那里的山光水色,并表现出深厚的文化传统。

川东山歌《摘葡萄》,含蓄又幽默地表达了单相思之苦,凸现出四川人爽朗、豁达的性格:安县山歌《妹儿爱的勤快人》,歌词富于诗情画意,曲调近似川剧高腔,正像古人形容的:“声高调锐”,“一泄而尽”。

②云南山歌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包括文化、音乐在内的许多方面有长期而广泛的交往。因此,云南的汉族山歌更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曲调上也比四川、贵川的山歌都要丰富多彩。

除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之外,历史上曾有大量江南人迁徙至云南,因此云南民歌中又有江南风格与西南风格的混合:

③贵州山歌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山谷深幽,地形崎岖。除汉族处,这里还居住着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民族。贵州的汉族山歌古朴、深沉,带有一种原始的自然魅力:

3.湖南山歌

湖南省境内丘陵、土地广布,山歌流布广泛。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3 种。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 音量较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

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流传至今的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湖南民歌不仅有美丽动人的歌词,曲调也清新脱俗,别具一格:

湖南桑植县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北部,邻接湖北省,是著名的民歌盛产地。桑植山歌词曲风格温厚、深沉、令人想起沈从文笔下湘西山寨中劳动人民的善良和重情重义:

三、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俗曲等,节奏规整,旋律流畅,在艺术形式上有较多的规范。与号子和山歌不同,小调除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演唱者中有大量的职业和半职业艺人,小调是他们卖唱谋生的手段,这就使小调的发展带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谋生的需要使艺人花力气为小调进行艺术加工,因此小调比号子和山歌细腻,表现手法更多样,曲调更优美;另一方面,为了适合听众的兴趣,许多小调又带有商品性、市民的庸俗性甚至低级趣味。

小调的唱词因艺人和唱本的传播而相对固定,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联缀为多段分节歌。所唱题材广泛,从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到日常生活、风俗、爱情、游戏等,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这里简单介绍几种。

1.诉苦歌

从诉苦者的身份来看,小调中的诉苦歌有长长诉苦歌、寡妇诉苦歌、鳏夫诉苦歌,孤儿诉苦歌,等等。长工诉苦是各地区小调中一个常见的题材。因歌唱者为男性,所以曲调简洁、朴素。■

■河北民歌《小白菜》是一首流传相当广泛的小调,唱的是一个死去了亲娘,又受到继母虐待的孩子的悲惨遭遇,其情凄苦:■

■②跟着爹爹还好过,只怕爹爹娶后娘。

③娶了后娘三年半,生个弟弟比我强。

④弟弟吃面我喝汤,端起碗来泪汪汪。

⑤后娘问我哭什么,我说碗底烫得慌。

⑥亲娘想我谁知道,我想亲娘在梦中。

《晾衣裳》是一首四川小调,歌词内容是,在封建包办婚姻的压制下, 一对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但旧情难断,男方遂到女方婆家去看她,仍采用以前二人默契的吹树叶的方法召唤她。女孩子出来后,二人默然相对,一肚子的话不能说也不敢说。公婆问女孩子哭什么,满腹委屈、辛酸的女孩子还要编出谎话来搪塞。如此伤心的歌词配上暗淡、凄凉的曲调,造成压抑、悲苦的气氛:■

■②情妹听见树叶儿响,悄悄走出绣房,假装晾衣裳,偷眼把哥望。

③衣裳晾在竹竿上,眼泪汪汪难开腔,转身进绣房,有话对谁讲。

④公婆问我哭啥子,没得米汤浆衣裳,哎呀浆衣裳,我的公婆呀! 2.情歌

情歌在小调中占的比重很大,其艺术水准往往也比较高。它们词曲并茂, 表达出劳动人民真挚感人的爱情。晋北民歌《满村村就数妹妹好》,从跳荡的节奏和情感充沛的旋律中,流露出爱情的喜悦和自豪:

■荷包是随携带、装零钱或零星东西的小包。汉族民间有姑娘绣荷包送给情人做定情物的风俗,因此,各地小调中,都有绣荷包的题材。四川民歌

《绣荷包》,不仅旋律清新,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表现出川妹子泼辣、勇敢的性格:■

  • 3.生活歌

小调中的生活歌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例如《打酸枣》、《放风筝》、《绣灯笼》、《看秧歌》、《回娘家》、《游春》等。这类小调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情趣,曲调活泼、生动。

河北昌黎民歌《绣灯笼》,以五更的形式联缀成五段唱词,涉及到五个历史及传说中的爱情故事:张生和莺莺、吕布和貂蝉、秋胡和罗氏女、薛平贵和王宝钏、牛郎和织女。它的速度徐缓,曲调细腻,细细道来,娓娓动听:

■山西人在讲话中常喜欢使用叠字对所形容的事物进行描绘和渲染。叠字在民歌的歌词中出现,往往使曲调显得节奏顿挫,使歌曲的情绪更加跳动、热烈。例如山西祁太的《看秧歌》:

  • 4.嬉游歌

嬉游歌属于游戏类小调,歌词内容为嬉戏逗趣、问答启智。这类小调音乐情绪轻松欢快,娱乐性很强。

对花谜是嬉游歌中常见的题材。在我国汉族地区普遍存在。它们往往以四季、十二月或数字序列为起始,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报出花名、歌词风趣、机智:■

■嬉游歌中第二类常见的题材是《数蛤蟆》、《螃蟹歌》、《数鸭蛋》等,是民间用以比赛心算的能力和速度的一逗趣歌曲。唱时要求快速地报出一只、两只、三只以至更多只蛤蟆的嘴、眼、腿或螃蟹的壳、钳子、脚的数量。■

■嬉游歌中的第三类题材可算作诙谐小调。河南镇平的《懒婆娘骂鸡》, 描写一个贪睡的懒婆娘刻毒地咒骂打鸣的公鸡,以讽刺的口吻挖苦懒惰的行为;山东临清的《大实话》,罗列了许多不言自明的生活现象以逗趣,如“嘴里吃饭肚里咽,刮风树梢动,下雨就阴天”,“墙南有日头,墙北有阴凉, 哥哥的丈母嫂子的娘”等等,同时也传播了一些生活常识;而 山东临清的《大瞎话》和广东平远的《挪番歌》,则将人所共知的常情事理反着说,比如“树

梢不动刮大风,阴天晒得脑瓜子痛,井台上的尘土热气腾腾”(《大瞎话》), 等等,造成滑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