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本领

为了生存,植物都会运用自身的本领保护自己,例如,含羞草会闭合叶子保护自己,大王花会放出恶臭远离伤害,它们运用各自的本领既保护了自己的安全,又给大自然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美景。

会害羞的含羞草

害羞的含羞草

含羞草是一种豆科草本植物。它白天张开那羽毛一样的叶子,等到晚上就会自动合上。有趣的是,你在白天轻轻碰它一下,它的叶子就像害羞了一样,悄悄合拢起来。

你碰得轻,它动得慢,一部分叶子合起来;你碰得重,它动得快,在很短的时间里,叶子全部合拢起来,而且叶柄也跟着下垂,就像一个羞羞答答的少女,所以人们管它叫“含羞草”。

含羞草为什么会动

大多数植物学家认为,这全靠它叶子的“膨压作用”。在含羞草叶柄的基部,有一个“水鼓鼓”的薄壁细胞组织,名叫叶枕,里面充满了水分。

当你用手触动含羞草,它的叶子一振动,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就立即向上或向两侧流去。这样一来,叶枕下部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了下去,上部就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一样鼓了起来,叶柄也就下垂、合拢了。

在含羞草的叶子受到刺激合拢的同时,会产生一种生物电,把刺激信息很快扩散给其他叶子,其他叶子也就跟着合拢起来。当这次刺激消失以后,叶枕下部又逐渐充满水分,叶子就会重新张开,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但也有的科学家认为,含羞草之所以会运动,是与光敏素的作用分不开的。

含羞草的自我保护

含羞草的老家在巴西,那里经常有暴风雨。为了适应这种不良环境,它在自然环境中养成了保护自己的本领。每当在风雨到来之前,就把叶子合拢起来,叶柄低垂,这样一来,就不怕暴风雨的摧残了。有趣的是含羞草还是相当灵敏的“晴雨计”。人们利用它的这种怪脾气和本能,预测未来的晴雨。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如果含羞草的叶片自然下垂、合拢,或半开半闭、舒展无力,出现害羞现象,将有阴雨天气。

在正常天气里,含羞草一般不会自己害羞,即使有人碰它的叶片,叶片也不会很快地合拢并恢复原状。这是晴天的征兆。含羞草是一种奇妙的植物,它的身上还有不少奥秘没有被揭开。

“吃人魔王”日轮花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那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广袤的沼泽地带里,生长着一种令人畏惧的吃人植物叫日轮花。

日轮花长得十分娇艳,其形状酷似齿轮,故而得名。日轮花有吃人魔王之称。

日轮花的叶子一般有一米左右长,花就散在一片片的叶子上面。日轮花能发出诱人的兰花般芳香,很远就可闻到。表面看来它与一般植物一样,但是如果有人去碰一碰它的花、叶或茎,就会出现很危险的场面。

日轮花的叶子非常地灵敏,而且力量很大,一旦遇到外力侵害,就会立刻像鹰爪一样的伸卷过来把人死死地抓住,拖倒在潮湿的草地上,直至使人动弹不得。这时,会从花朵周围隐蔽的地方爬出一群大蜘蛛,这种蜘蛛会疯狂地对人们进行吸吮和咀嚼。

日轮花为什么要为蜘蛛效劳,为它猎取食物呢?这个大自然的秘密已被人们所揭开。原来,那些大蜘蛛的粪便,是日轮花生长的特殊养料。因此凡有日轮花的地方,也就必定有吃人的蜘蛛,它们相互利用,彼此依存,相依为命。

“吃人”情景

日轮花长得十分娇艳,花型类似日轮,有兰花般的诱人香味。它虽然美丽飘香,却能帮助“黑寡妇”蜘蛛把人咬死。

如果有人被那细小艳丽的花朵或花香所迷惑,上前采摘时,只要轻轻接触一下,不管是碰到了花还是叶,那些细长的叶子就立即会像鸟爪子一样伸展过来,将人拖倒在潮湿的地上。同时,躲藏在日轮花旁边的大型蜘蛛即“黑寡妇”蜘蛛,便迅速赶来咬食人体。

“黑寡妇”蜘蛛的上颚内有毒腺,能分泌出一种神经性毒蛋白液体,当毒液进入人体,就会致人死亡。尸体就成了“黑寡妇”蜘蛛的食粮。“黑寡妇”蜘蛛吃了人的身体之后,所排出的粪便是日轮花的一种特别养料。因此,日轮花就尽力地为黑蜘蛛捕猎食物,它们狼狈为奸,凡是有日轮花的地方,必有吃人的“黑寡妇”蜘蛛。当地的南美洲人,对日轮花十分恐惧,每当看到它就要远远避开。

关于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谜团,现在还不能下肯定的结论。有些学者们认为,在目前已发现的食肉植物中,捕食的对象仅仅是小小的昆虫而已,它们分泌出的消化液,对小虫子来说恐怕是汪洋大海,但对于人或较大的动物来说,简直微不足道,因此,很难使人相信地球上存在吃肉植物的说法。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眼下还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吃人植物的存在,可是不应该武断地加以彻底否定,因为除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外,科学家的足迹还没有踏遍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许,正是在那些沉寂的原始森林中,将有某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线小知识

龙爪花叶片的汁液有很多用处,直接食用可以去火,解热。涂抹在创伤部位可以消炎止痛。用它擦拭面部,还可美容呢。

“臭名昭著”的植物花

怪异的食腐花

飞来飞去的蝴蝶与漂亮的小蜜蜂并不是仅有的花朵赖以传播花粉的昆虫,我们还应该想到苍蝇。苍蝇很让人讨厌,它们喜欢气味难闻的东西,对色彩毫无兴趣。大自然专门为它们创造了一些花朵,因为在春天里,苍蝇要比蜜蜂还早就到处“嗡嗡”飞舞了。这些吸引苍蝇的真可谓是“臭名昭著”了。

有一天,一位植物学家发现一棵在长茎末端长着厚叶子和一串串绿芽的藤,非常漂亮,他就把它带回家里,放在花瓶中。第二天早晨,他走下楼,闻到一股恶臭的气味,似乎在什么地方有一只死老鼠,大概就在长满青藤的花瓶后面。仿佛就在花瓶里面!他仔细观察,却看不到什么东西,可他的鼻子确实闻到了浓烈的臭味!他看到美丽的绿色花朵已经在夜里开放了。植物学家发现,原来这朵绿色花朵就是那只“死老鼠”!为了能合理地掩饰一件令人难堪的东西,臭菘要生长在沼泽中,而且还要戴上一个绿色的面罩。

花朵的气味

我们一谈到花朵,就立即会想到绚丽多彩、芬芳迷人的景象。其实,科学家对4189种花朵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大部分并不是香的!真正香气袭人的花朵只占18.7%,还有13%的花朵竟然是臭气熏人。

为什么有些花朵会是香的呢?因为它们的花瓣里含有一种油细胞,其内含有芳香醇、脂肪醇或酯类有机化合物,能分泌出散发香气的芳香油。有的花朵虽然没有细胞,但是在一定的时候却能产生散发香味的物质,所以也会香飘四溢招引一些蜜蜂和昆虫。有些花朵竟然能散发出这样的臭气,真是不可思议啊!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花朵的气味一直是分为两大类的,一种是芬芳、清新、让人感到欣慰的,比如茉莉、桂花、玫瑰等,蜜蜂和各种昆虫根据它们的气味能够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找到它们,向它们飞来或爬来。还有一种特别难闻的散发着腐臭气味的花朵,各种蝇类的昆虫非常喜欢它们。

臭气熏天的大花王

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生长着一种非常大的花朵,一朵花的直径竟有1.4米,最重的有50千克。每朵花有5个花瓣,每个花瓣长0.3米至0.4米,厚0.2米。花朵中央是一个直径0.33米,深0.3米的大盘子,可以装进10千克的水。它的名字叫做大花王,它只有一个短短的花柄和一朵巨大无比的花朵,没有根,没有叶子,也没有茎,那它靠什么生存呢?

原来它是一种寄生植物,它的叶柄寄生在藤本植物的根茎上,从中窃取人家的营养。有人说它简直就像个大懒虫。

大花王刚开花的时候还有一点点香气,过了一两天,它就变坏了,散发出腐肉一样的恶臭,我们要是不小心,闻上一口甚至能被呛得摔个大跟头。可是那些苍蝇和甲虫就高兴了,它们从远处飞来,跑来,大吃大喝起来。

大王花的花期有4天,花色非常美丽,花粉却发出让人恶心的腐烂臭味。花期过后,大王花逐渐凋谢,颜色慢慢变黑,最后会变成一摊黏糊糊的黑东西。不过受过粉的雌花,会在以后的7个月渐渐形成一个腐烂的果实。灿烂的花结出了腐烂的果实,这也算是植物界的一个奇观。

世上最臭的花

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热带雨林地区,有一种名叫尸臭魔芋的花儿,又称“尸花”“泰坦魔芋”。花朵的直径长1.5米,高则将近3米。由于其有腐烂尸体的气味,故被称作“世界上最臭的花”。

尸臭魔芋寿命长达数十年,可是开花的时间却很短,顶多数日,然后长出果实后,很快就枯萎,所以很难看到它的踪迹。它会发出一种令人作呕如尸肉腐败的味道,因此,又称之为尸花。

尸臭魔芋花冠其实是肉穗花序的总苞特有的“佛焰苞”,花蕊其实是肉穗花序。它有着类似马铃薯一样的根茎。等到花冠展开后,呈红紫色的花朵将持续开放几天的时间,散发出的尸臭味也会增加。当花朵凋落后,这株植物就又一次进入了休眠期。

而它散发出的像臭袜子或是腐烂尸体的味道,是想吸引苍蝇和以吃腐肉为生的甲虫前来授粉。它非常艳丽,比你能想象到的任何东西都要美,然而这种美得出奇的花朵却又散发出令人恶心的臭味。

各种奇花

天南星科的马蹄莲,是著名的宿根花卉,黄色肉穗花序外包漏斗形佛焰苞,乳白色或淡黄色,纯洁高雅。佛焰苞不是花冠,而是天南星科植物特有的一种总苞。

花坛里那万绿丛中鲜红如血的一串红,其花冠唇形,花萼钟形,都是红色,从远处看浑然一体,花冠脱落后,花萼却久不凋落,延长了观赏时间。

美人蕉的花朵在夏日里十分诱人,然而这红色的花瓣竟是5枚退化的雄蕊。它们的排列很有次序,有3枚直立在后方,起招引昆虫的作用,有一枚弯曲向前方,称为唇瓣,供昆虫采蜜时停歇,第五枚上有黄色斑点,位于花中央。

美人蕉的萼片与花瓣各3片,花瓣已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仅在花蕾期保护花蕊。

豆科植物含羞草的花冠也没有鲜艳的色彩,仅起保护花蕊的作用,而它的雄蕊却色彩艳丽,十分显眼。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植物具有这种似花而不是花,不是花又胜似花的变态器官,植物的这种特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最初具有这样变异的植株,获得了较多的传粉机会,它的后代就多。在后代的分化中,凡是强化了这种变异的植株,就更具有生存竞争的能力,于是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在线小知识

在苏门答腊岛还有臭味的植物,它的颜色就像腐烂的臭肉,气味就更别提多臭了,它的名字叫做土蜘草。苍蝇喜欢到那里产卵,土蜘草也趁此机会传播自己的花粉,真是臭味相投的一对。

吃人的植物

一家人的奇遇

1971年9月,法国人吕蒙梯尔、盖拉两人带着他们的家人来到莫昆斯克度假,他们几乎是年年都来内耳科克斯塔度假的,只是到莫昆斯克丛林还是第一次。

两家人到了莫昆斯克后,大人便开始忙着安排宿营和晚餐。吕蒙梯尔去丛林拾干枯树枝,准备烧火做饭。他的儿子欧文斯也闹着要一起去,盖拉的儿子亚博见小伙伴要走,也嚷着要去,于是,吕蒙梯尔带着两个小家伙走了。

来到丛林深处,吕蒙梯尔自己拣树枝,两个孩子却自顾自地游戏去了。没多一会儿,吕蒙梯尔就听见两声叫喊,他听出是两个小家伙发出来的,心里一惊,丢了柴火,便向声音发出的地方奔去,因为他知道非洲丛林中有许多食人野兽出没。

就在他跑出10多米远时,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变轻了,跑起路来一点也不费力,接着他的身体居然飞了起来,而且直向前面一棵大树撞去。

吕蒙梯尔双手挥舞着,大声叫道:“不!不!放下我,放下我。”

“乒——”,吕蒙梯尔弹在了树上,无法动弹。

不知什么时候,欧文斯和亚博两人已经跑到他身后。对吕蒙梯尔说:“快脱掉衣服,否则你无法离开这棵大树。”他转过头来,发现自己的头和手可以动,但穿了衣服裤子的部位就不能动,再一看,儿子和亚博的衣裤正贴在树上。欧文斯赶紧上来用刀划烂父亲的衣裤,吕蒙梯尔想从树上拔下衣裤来遮挡身体。他刚一接触衣服,又被树木吸住,他吓了一跳,再也不敢扯那衣服就带着两个孩子回去了。

快到宿营地的时候,吕蒙梯尔对儿子说:“你们先回去,你叫母亲给我带条裤子来,我总不能赤身裸体地回去呀!”

两个孩子听话地回去了,不一会儿,亚博的母亲盖拉太太来了,看见吕蒙梯尔的样子又羞又惊,忙问他是怎么回事,还要让他们带她到大树那里去看一看。

吕蒙梯尔连忙拒绝,说:“假如被那大树吸住的话,是很可怕的,还是不要去了”。

离奇灾难的降生

盖拉回来后,盖拉太太硬拉着丈夫,随儿子亚博去看稀奇了。约半小时后,只见亚博惊慌失措地跑来,告诉吕蒙梯尔:“我爸爸请你快快去,我母亲被吸进了一个大树洞里,请你快去帮助救我妈出来。”10多分钟以后,盖拉赤裸裸地哭着回来了,他对吕蒙梯尔伤心地说:“我妻子死了。”

盖拉说他们走到那里时,盖拉太太首先飞了起来,向一棵大树飞去,盖拉想上前拉住妻子,却被吸到相反的方向,撞在另一棵树上。这棵树才是吕蒙梯尔遇见的那一棵,而他的太太飞向了另一棵树。儿子亚博早有准备,他是光着身子来的,他看见母亲飞进树洞,跑去一看,里面黑乎乎的,不敢钻进树洞去救母亲,就将另一棵树上的父亲救下来。

盖拉忙叫儿子去告诉吕蒙梯尔一家,自己走进了树洞,里面又黑又湿,他鼓起勇气叫着妻子的名字,却没有回应。待他走到洞深处,发现太太已经曲成一团死去了。

吕蒙梯尔责怪盖拉为什么不脱掉他妻子的衣服,盖拉说他当时太紧张,没有想到这件事。待他俩再次来到树洞准备将盖拉太太的尸体搬出来时,那里没有一个人影儿。

年轻人们的体验

这件事传开以后,有几个年轻人争着要去体验一下,他们三男四女来到莫昆斯克,罗德兹等3个男青年发现,无论如何他们也只能被吸到右边的那棵树上。其中一名叫斯兰达的青年做过一次试验,他穿上衣服,靠近左边的树洞的樟树时,不但没有被吸入洞中,而且可以顺利地走进走出。

这个试验表明,有树洞的樟树,对衣服没有吸引力,而右边的那棵树,不管什么布料都会被吸上去。而且布料在树上停留两个小时后,就会消失无踪,向被吸收了似的。因此,他们怀疑以前盖拉在撒谎。因为盖拉说,他走进洞里看见他太太死去,但没有力气将她拖出来,理由是盖拉太太穿着衣服。然而现在的实验表明,这里根本就没有人。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理的正确性,他们又做了一个实验,斯兰达穿戴整齐,贴在右边那棵会吸住人的那棵树上,两个小时后,大家吃惊地看到斯兰达身上的布料像被风化了一样荡然无存,而他则完好无损的落下地来。

回到营地,他们向4名女青年添油加醋地描述他们的实验经过,她们都想亲自去看看这两棵天下奇树。几名男青年见劝不住她们,又想并没有什么危险就由她们去了,只是罗德兹远远地跟在她们后面。当几个姑娘离樟树只有七八米远的时候,罗德兹陡然看见4名姑娘一起飞了起来,她们惊叫着冲进了会吸引人的树旁边那棵有洞的樟树洞口。

他大叫着“快脱衣服”,并迅速脱下自己的衣服赶去救人。那大树洞口一下子不能同时吸进4个人,其中一个姑娘手扣住洞口,拼命地呼喊着罗德兹快来救命。罗德兹来到树前,看见姑娘的双腿和大半个身体已经被吸进洞去,只剩头和双手还在树外,但不到2秒钟,她们就再也无力抵挡被吞进了树洞。

等罗德兹回去叫来同伴返回洞中时,洞中却空无一人,她们不知到哪里去了,洞中只留下4副耳环和5枚戒指。

真的有吃人树吗

有关吃人植物的最早消息来源于19世纪后半叶的一些探险家们,其中有一位名叫卡尔的德国人在探险归来后说:“我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亲眼见到一种能够吃人的树木,当地居民把它奉为神树,曾经有一位土著妇女因为违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驱赶着爬上神树,结果树上8片带有硬刺的叶子把她紧紧包裹起来,几天后,树叶重新打开时只剩下一堆白骨。”于是,世界上存在吃人植物的骇人传闻便四下传开了。从此以后,又有人报道在亚洲和南美洲的原始森林中同样发现了类似的吃人植物。

吃人树考察

这些报道使植物学家们感到困惑不已。为此,在1971年有一批南美洲科学家组织了一支探险队,专程赴马达加斯加岛考察。他们在传闻有吃人树的地区进行了广泛搜索,结果并没有发现这种可怕的植物,倒是在那儿见到了许多能吃昆虫的猪笼草和一些蜇毛能刺痛人的荨麻类植物。这次考察的结果使学者们更怀疑吃人植物存在的真实性。

1979年,英国一位毕生研究食肉植物的权威科学家艾得里安·斯莱克,在他刚刚出版的专著《食肉植物》中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发现有关吃人植物的正式记载和报道,就连著名的植物学巨著、德国人恩格勒主编的《植物自然分科志》以及世界性的《有花植物与蕨类植物辞典》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吃人树的描写。除此以外,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华莱士在艾得里安走遍南洋群岛后撰写的名著《马来群岛游记》中,记述了许多罕见的南洋热带植物,也未曾提到过有吃人植物。所以,绝大多数植物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一类能够吃人的植物。

学者的看法

艾得里安·斯莱克和其他一些学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是根据食肉植物捕捉昆虫的特性,经过想象和夸张而产生的。当然,也可能是根据某些未经核实的传说而误传的。

根据现在的资料已经知道,地球上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一类行为独特的食肉植物,也称为食虫植物。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国,共有50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和捕捉水下昆虫的狸藻等。这些植物的叶子能分泌出各种酶来消化虫体,它们通常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但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蜓一样的大昆虫。但是,艾得里安·斯莱克强调说,在迄今所知道的食肉植物中,还没有发现哪一种是像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这种奇怪的树,生有许多长长的枝条,行人如果不注意碰到它的枝条,枝条就会紧紧地缠来使人难以脱身,最后枝条上分泌出一种极黏的消化液,牢牢把人粘住勒死,直至将人体中的营养吸收完为止,枝条才重新展开。”

在线小知识

我们知道,向日葵花终日向着太阳扭转自己的身体。所以,给它取了个好听名字。其实,大自然中有很多这样追求太阳(光线)的植物哦。只要你仔细观察自己家中的花卉就可以证实了。

会流血的树

会流血的鸡血藤

人有血液,动物有血液,难道植物也有血液吗?有的。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洒“鲜血”和流“血”的树。

我国南方山林的灌木丛中,生长着一种常绿的藤状植物——鸡血藤,总是攀援缠绕在其他树木上。每到夏季,便开出玫瑰色的美丽花朵。当人们用刀子把藤条割断时,就会发现,流出的液汁先是红棕色,然后慢慢变成鲜红色,跟鸡血一样,所以叫鸡血藤。

科学家经过化学分析,发现这种血液里含有鞣质、还原性糖和树脂等物质,可以作药用,有散气、去痛、活血等功用。此外,它的茎皮纤维可以制造人造棉、纸张、绳索等,茎叶还可以作为灭虫的农药。

龙血树

在我国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种很不普通的树,叫龙血树,当它受伤之后,也会流出一种紫红色的树脂,把受伤部分染红,这块被染的坏死木,在中药里也称为“血竭”或“麒麟竭”,与麒麟血藤所产的血竭具有同样的功效。龙血树是属于百合科的乔木。虽不太高,约10多米,但树干却异常粗壮,常常可达一米左右。它那带白色的长带状叶片,先端尖锐,像一把锋利的长剑地倒插在树枝的顶端。一般说来,单子叶植物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能继续加粗生长了。龙血树虽属于单子叶植物,但它茎中的薄壁细胞却能不断分裂,使茎逐年加粗并木质化,而形成乔木。

龙血树原产于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全世界共有150种,我国只有5种,生长在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地。龙血树还是长寿的树木,最长的可达6000多岁。

胭脂树

在我国云南和广东等地还有一种称作“胭脂树”的树木。如果把它的树枝折断或切开,也会流出像血一样的液汁。胭脂树的种子有鲜红色的肉质外皮,可作为红色染料使用。

胭脂树属红木科红木属。为常绿小乔木,一般高达3米至4米,有的可到10米以上。其叶的大小、形状与向日葵叶相似。叶柄也很长,在叶背面有红棕色的小斑点。有趣的是其花色有多种,有红色的,有白色的,也有蔷薇色的,十分美丽。红木连果实也是红色的,其外面长着柔软的刺,里面藏着许多暗红色的种子。

胭脂树围绕种子的红色果瓤可作为红色染料,用以渍染糖果,也可用于纺织,为丝绵等纺织品染色。其种子还可入药,为退热剂。树皮坚韧,富含纤维,可制成结实的绳索。奇怪的是如将其木材互相摩擦,还非常容易着火呢!

南也门的索科特拉岛,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地方,尤其是岛上的植物,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

据统计,岛上约有200多种植物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的,其中之一就是龙血树。它可以分泌出一种像血液一样的红色树脂,这种树脂被广泛用于医学和美容。这种树主要生长在这个岛的山区。

关于这种树,在当地还流传着一种传说,说是在很久以前,一条大龙同这里的大象发生了战斗,结果龙受了伤,流出了鲜血,血洒在这种树上,树就有了红色的血液。

血桐

血桐的叶柄,却是在叶的中间偏上,很像古时候作战用的盾牌,非常容易辨认。由于血桐并没有高经济价值,农人总会顺手把挡路的枝条折断,断裂处缓缓流出白色乳汁,起先并不显眼,枝条被砍断之后,树干中心的髓部,会流出透明汁液,经空气氧化,干后颜色呈现血红色,仿佛流血似的,所以被称为血桐,也称流血树。

有趣的植物血型

关于植物的血型,竟是日本的一位法医发现的。他的名字叫山本,是日本科学警察研究所法医,第二研究室主任。他是在1984年5月12日宣布这一发现的。

他是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发现围绕植物的血型的。一次,一位日本妇女在夜里于自已的居室死去,警察赶到现场,一时还无法确定是自杀还是他杀,便进行血迹化验。经化验死者的血型为O型,可枕头上的血迹为AB型,于是便怀疑是他杀。可后来一直未找到凶手作案的其他佐证。这时候有人提出,枕头里的荞麦皮会不会是AB型呢?这句话提醒了山本,于是他便取来荞麦皮进行化验,果然发现荞麦皮是AB型。

这件事引起了轰动,促进了山本对植物血型的研究。他先后对500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进行观察,并研究了它们的血型,发现苹果、草莓、南瓜、山茶、辛夷等60种植物是O型,珊瑚树等24种植物是B型,葡萄、李子、荞麦、单叶枫等是AB型,但没找到A型的植物。根据对动物界血型的分析,山本认为当糖链合成达到一定的长度时,它的尖端就会形成血型物质,然后合成就停止了。也就是说血型物质起了一种信号的作用。正是在这时候才检验出了植物的血型。山本发现植物的血型物质除了担任植物能量的贮藏物外,由于本身黏性大,似乎还担负着保护植物体的任务。

人类血型是指血液中红细胞膜表面分子结构的型别。植物有体液循环,植物体液也担负着运送养料,排出废物的任务,体液细胞膜表面也有不同分子结构的型别,这就是植物也有血型的秘密所在。但是,植物体内的血型物质是怎样形成的,至今还没有弄清其原因。植物血型对植物生理、生殖及遗传方面的影响,也还都没有弄明白。

植物血型的广泛用途

植物血型之谜,目前还没有全部揭开,但是已开始在侦破案件中应用。

据报道,在日本中部地区的某县发生了一次车祸,一名儿童被撞伤,肇事司机跑了。后来警察在一个乡村发现了这辆汽车,经过验证轮子上的血型,除有被撞儿童的血型外,还有B型血和AB型血。

当时警察认为,这辆汽车除了撞伤这位儿童外,还撞伤或撞死过其他人,但司机只承认撞伤了那名儿童,不承认还撞过其他人。后来经过科学研究所的验证,原来其余两种血型是植物的血型,这样才使案件得到正确处理。此外,植物血型还能帮助破案。比如,根据遇害者胃里的食物化验结果,可以知道死者在遇害前吃过什么东西,从而可发现破案线索。

植物体内为什么会存在血型物质,血型物质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尚待科学家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在线小知识

在福建沿海的悬崖山上,有一种会流血的芋子,人们叫它“红孩儿”。当用小刀切开时,就流出像血的汁出来。红孩儿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悬崖山沟里,表皮粗糙。据说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能泌乳泌盐的植物

摩洛哥的奶树

一些到摩洛哥西部游览的观光客,常为自己能够看到一种奇树而感到满足。

奇树的名字叫“彭笛卡撒尼特”,当地话的意思是奶树。奶树高仅3米多,全身红褐色,叶片呈厚皮革样,开的花十分洁白,开罢花便在枝头结一个奶苞。奶苞呈椭圆形,前端开口,成熟后便充满奶汁,稍一碰触,便从开口处流出黄褐色的奶液来。

专为后代分泌奶汁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奶树并不是用种子繁殖的。当成年的奶树长到一定时候,树根上便会长出棒状的小奶树来。小奶树慢慢长大,已经到了要独立生活的时候。这时,老奶树便拼命分泌奶汁,使奶苞慢慢胀大,将乳汁滴在地上,养肥了土壤。与此同时,长出小奶树的部位,其上方的老奶树的叶子忽然全部枯萎,露出头顶一方天空来。小奶树幼嫩的黄叶见光以后,马上变成绿色,独立地进行光合作用。

能泌盐的大米草

从我国辽宁省西部葫芦岛一直至广东省电白的沿海滩,不少地方都长着茂密的大米草,好像一条绿色的绸带。

大米草属禾本科多年植物,丛生,是一种喜水耐盐的植物。它的秆直立,根状茎粗,能迅速蔓延,叶片线状,再生能力强。大米草原产于英国沿海地区,我国引种后生长良好,经过天然杂交,比欧洲海岸的大米草和美洲互生大米草的植株高大。海滩地带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其他的植物都不能生长,只有大米草还可以生长。为了避免盐分过多的伤害,大米草的体内不累积盐分,而是通过叶子背面的盐腺分泌盐,把体内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含氯化钠的液体分泌到叶子的表面,待水分蒸发掉后,分泌液中含的氯化钠慢慢地变成盐类的结晶,遗留在叶的表面。

这些遗留在叶子表面的盐分,经风一吹,雨一洗,就纷纷掉下来了;或者到了秋天叶子黄时,随着脱落的叶子而脱离植株体。人们把这种能分泌盐的植物,称为泌盐植物。

具有分泌盐这种特殊功能的植物,不仅仅只有大米草一种,像生长在我国甘肃、新疆等地的瓣鳞花,生长在海滨的马牙头,红树林中的白骨壤,以及怪柳、胡杨等,都属于泌盐类的植物。

能泌精制食盐的树

在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有一种六七米高的树,每到夏季,树干就像热得出了汗。汗水蒸发后,留下的就是一层白似雪花的盐。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就用小刀把盐轻轻地刮下来,回家炒菜用。

据说,它的质量可以跟精制食盐一比高低。于是,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号,叫木盐树。

能喷火的树

1988年4月16日中午,上海武康路上一棵大槐树突然从粗大的树干上冒出耀眼的火星,从树洞里窜出熊熊的火焰。

当这棵枝叶翠绿的大槐树燃烧的时候,有人急忙向消防部门报了警。几分钟之后,消防车就赶到了现场,消防队员们用灭火器扑灭了乱窜的火苗。

人们以为这下就没事儿了,谁知道过了一会儿,腾腾的火苗又从树洞里窜了出来,消防队员又用高压水枪猛射了一阵,才算熄灭了火舌。

这棵树为什么会喷火呢?人们议论纷纷。据消防队的警官推测,可能是地下煤气管道泄露,蓄积在树洞里,散发不出来,有人扔了烟头,点燃了煤气。

但经过煤气公司工作人员的现场探漏检查,并没有发现管道有漏气的现象,这个推测被否定了。好端端的槐树为什么会喷火自燃呢?这真是个难解之谜。

会灭火的树

在非洲的安哥拉,生长着一种奇异的灭火树。当地人管它叫梓柯树,这种树四季常绿,有20多米高。当旅行者坐在梓柯树下点火抽烟,或者燃起一堆篝火的时候,就会看到一种难忘的奇观:从梓柯树绿色的枝叶里,喷洒出大量的液汁,把火灭掉。

原来,这种树的枝叶浓密,树枝杈之间长着一个个馒头大的节苞。这些节苞上密布网眼般的小孔,苞里满是透明的液汁,如果节苞遇到火光照耀,液汁就会从网眼小孔里喷洒出去。由于它的液汁中含有灭火物质四氯化碳,火焰碰上它,就很快熄灭了。所以,旅行者就叫它“灭火树”。

降雨树

人们都知道,降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降雨云是不会下雨的。即使人工降雨,也需要降雨云,也是对大自然的模仿。

可是在1985年夏天,很多人却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降雨现象:浙江省云和县云丰村小学门口的一棵百年黄檀树,竟然会在烈日之下自动降起雨来。这一年夏天,云和地区天气干旱,很少下雨。可从7月初开始,这棵树就开始自动降雨了,每到中午时,树上就会落下绿豆大小的雨点,只要3分钟至5分钟就能把人的全身淋湿了。

更奇怪的是天气越晴朗,阳光越强烈,雨就下得越大。如果天气变阴、变凉,它就马上不下雨了。这些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根据观察,它来自这棵树的树枝和绿叶。但人们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它以前不下雨?为什么别的黄檀树不下雨呢?

蝴蝶树

也在云南省宾川县米汤乡小鸡山前的一棵大松树,每年的端午节前夕,就有成千上万只蝴蝶从四面八方飞来,聚集在这棵树上。不到两天,成团成串的彩色蝴蝶就挂满枝头,随风微微颤动,把树枝坠弯成半月形。

这时候,在满山青松绿叶的衬托下,这棵“蝴蝶树”就像盛开在万绿丛中的一朵鲜艳的花,特别好看。如果有人摇一下树干,树上的蝴蝶就会铺天盖地飞舞起来,如同漫天花雨,五彩缤纷,绚丽无比。但飞起的蝴蝶并不离去,很快又重新飞落到树上,好像对这棵树有难分难舍之情,它们要在这里聚集几天之后,才逐渐离去。

有趣的是每到秋天,在美国太平洋沿岸的蒙特利森林也会出现这样一幅奇妙的景象:成千上万只色彩艳丽的蝴蝶从北方飞来,落在森林的一棵棵松树上,使墨绿色的松林,一下子变成了五光十色的“蝴蝶世界”。直至第二年春天,成群的蝴蝶才悄然离去。这种现象人们一直无法解释。

在线小知识

在南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有一种牛奶树,分泌的奶汁可以供人饮用。它的树皮一旦被刀子割开,便会流出营养成分、味道都与牛奶相近的牛奶。每棵牛奶树每次产“奶”达3升。

能抗干旱的植物

水对植物的重要性

水是植物体内最多的物质,也是最重要的、无法替代的物质。水分占植物体总重的60%至90%,既可作为各种物质的溶剂充满在细胞中,也可以与其他分子结合,维持细胞壁、细胞膜等的正常结构和性质,使植物器官保持直立状态。植物细胞内的物质运输、生物膜装配、新陈代谢等过程都离不开水。

如果没有水,植物将无法顺利地散发热量,保护自己不受炎夏的烈日灼伤。如果没有水,植物也无法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营养。

水不但是植物体自身生长和发育必需的物质条件,也是植物体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当植物遇到干旱时

当一棵正在旺盛生长的植物所能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自身需求时,最初,叶片只是一点一点地萎蔫。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水分补给,植物就会逐渐放慢甚至停止生长发育,叶片乃至整个植株逐渐干枯,变黄脱落,轻则生物量下降,重则植物死亡。

导致植物干旱的原因很多,一种是由于土壤水分不足,致使土壤盐分浓度增高和有毒物质增多,使植物根系不能吸水分而萎蔫,还会进一步加深干旱的伤害。

那么,植物在干旱来临时就只能被动忍耐、束手无策了吗?

虽然对大多数陆生植物来说,抵御干旱的能力有限,尤其是生长在水分较丰富地区的那些很少遇到干旱的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即使这些植物也都具有一些基本的能力,可以抵御持续时间短的、程度较轻的干旱胁迫。如果干旱胁迫延长,植物就会加强根系的生长,主根向下伸长进入更深的地底寻找水源,侧根和根毛增多,使植物吸收水分的面积增大,促进水分的吸收。同时减缓地上部的生长,以减少水分和能量消耗,并转向生殖生长,促进衰老以加速果实和种子成熟,以生物量和产量为代价来换取生命的延长和延续。这也是为什么旱灾经常导致严重的农作物减产。

植物对决干旱

伟大的自然界中总有坚强的斗士。虽然干旱会对植物造成巨大的伤害,虽然植物无法像人和动物一样逃离危险,但是即使那一望无垠的古老荒漠的墨西哥北部高原也遍布着“荒漠之泉”仙人掌,甚至那坚硬的石头上都可以看见倔强的“九死还魂草”卷柏。我们不得不赞叹自然进化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这些不幸生长在缺水干旱环境下的植物又是怎样活下来的呢?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在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里生长着一种叫“短命菊”的菊科植物,只要有一点点雨滴的湿润,它的种子就会马上发芽生长,并在短暂的几个星期里完成发芽、生根、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的全过程。

沙漠中还有一种木贼,它的种子在降雨后10分钟就开始萌动发芽,10个小时以后就破土而出,迅速地生长,仅仅两三个月就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们懂得适应气候特点,利用短暂的雨季或仅一次降雨来完成生长和繁殖,而避开旱季。

更多的植物是通过一些特殊的结构上的适应,来维持在干旱环境中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这些植物通常被冠以“耐旱植物”的美称。例如一些生长在我国西北沙漠和戈壁中的植物常具有十分发达的根系,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并及时供应地上器官,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树,可将根扎进地下10多米,顽强地支撑起一片生命的绿洲。

有些植物为了抗旱,退化叶片,或将叶片变成鳞片、膜、鞘、革质,以减小蒸腾失水,就像梭梭和柽柳,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利用那来之不易的有限水分。还有些植物具有特殊的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如马蔺叶片表面具有的厚角质层,沙冬青的叶表面有一层蜡质或灰白色毛,夹竹桃叶片气孔凹陷等。这些耐旱植物对付旱情的有力措施,都是通过有效地保水或吸水以保持达到水分平衡的目的。

仙人掌科和景天科植物更为特殊,具有肉质结构,贮水组织非常发达,如北美洲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棵可以高达15米至20米,贮水2000千克以上。另外,这类植物有特殊的光合固定二氧化碳途径,气孔白天关闭,利用体内固定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夜晚张开,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少蒸腾量,维持水分平衡,又能同化二氧化碳,这种策略也是保水耐旱。

神奇的复苏植物

自然界中还有一类植物,可以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里,但是并没有特殊的结构来保水,也没有强大的根系来吸水。这类植物采取的是一种相反的策略,即快速彻底地脱水,减弱生理代谢活动,进入一种类似休眠的状态度过干旱时期。而在水分变得充足时又快速地吸收水分,恢复生活状态,继续完成其生活史。在休眠至生长的这个过程中,这些植物表现出形态结构上的可见变化,干旱时叶片发生卷曲、变硬、失绿,复水时逆转,重新变得舒展、柔软、鲜绿,就像它死而复生一般,因此人们把这类植物称为复苏植物。英语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表达,说它们是干而不死。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过的“九死还魂草”卷柏,可以在晾干后,经浸水而生。据说卷柏的干标本在时隔11年之后浸在水里,居然能还魂复活恢复生机。

笔者也曾将一种名为牛耳草的苦苣苔科植物风干5年后放在湿滤纸间,几个小时后就复苏了。所以这类植物的适应策略是耐旱但不保水。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的真相

细胞学和分子证据显示低等复苏植物和高等复苏植物在干旱和复水过程中的表现和采取的手段是不同的,后者显然更经济划算。虽然很多陆生植物的种子和花粉能够耐脱水,但复苏植物是唯一能够以叶子等营养器官忍耐脱水的一类植物。

最新的理论推测耐脱水性是一种古老的性状,大概在植物从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但由于陆生植物获得了越来越有效地吸收、运输和保持水分的结构,如维管组织,这种耐脱水能力仅仅被保留在种子和花粉中,而在叶片等营养器官中被丢失了。只有生活在长期或季节性干旱生境中的一些植物在长期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对种子中的耐脱水程序进行重新编程,使之在营养器官中重现而重新获得了复苏能力。

人类的不断探索

对自然奥妙的好奇一直是科学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虽然植物对干旱的反应与适应这个问题在人类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下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关于形形色色的避旱植物和耐旱植物适应干旱的分子机理、环境影响与遗传控制,以及能否加以利用来改良农作物的抗旱性,仍然是很多科学工作者正在努力攻关的难题。

在线小知识

仙人掌:叶子变异成细长的刺或白毛,可以减弱阳光对植株的危害,减少水分蒸发;茎秆粗大肥厚,使身体伸缩自如,干旱缺水时能够向内收缩,既保护了植株表皮,又有散热降温的作用。